一、小型变压器器身结构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乐[1](2014)在《变压器器身压紧结构与工艺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压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着电网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变压器器身的压紧程度又决定着变压器在短路情况下能够承受短路力的能力大小。因此对变压器器身压紧结构和器身压紧工艺进行改进研究,不仅对提高变压器的生产效率有帮助,而且对整个电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变压器在短路情况下器身所受到的轴向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对轴向预紧力的选取原则以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结合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器身压紧工艺,对公司现有的器身压紧结构、压紧工艺以及器身压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在器身压紧结构方面,将原先采用的压钉式压紧结构改成支板加绝缘垫块的形式,并且在压紧位置和压紧点数量上都有改进,同时改进与压紧有关的材料、工装及附件;在器身压紧工艺方面,针对上铁轭下端面与压板之间不够紧实的问题,提出独创式的软管辅助压紧工艺模式、压紧复核模式、液压压紧和气压压紧系统等。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对改进后的压紧工艺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从而确定改进后工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的研究已经应用到变压器的制造生产实践,验证其效果是显着的。
朱玉芳[2](2014)在《变压器煤油汽相干燥系统中传热传质过程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煤油汽相干燥技术是大型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生产和维修过程中最重要的工艺过程之一。由于变压器大型化,使用场地偏远以及变压器整体运输困难等因素,移动式煤油汽相干燥设备应运而生。然而,关于移动式煤油汽相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机理研究工作,很少有人做过相关研究,机理方面基本处于空白。但是,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对于变压器煤油汽相干燥技术及设备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移动式煤油汽相干燥过程传热传质机理进行了定量理论研究和模拟计算。整体系统研究方面:建立了两个数学模型,第一个是针对移动式煤油汽相干燥工艺过程所建立的,给出了相应的阶段方程,从而建立了一个能够反应不同工艺阶段工艺参数间定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第二个是针对移动式煤油汽相干燥设备系统所建立的,包括48个数学方程的热质传递数学模型,完整地表征了工艺过程中煤油、水、空气三种介质的相变与迁移过程的热力学规律,详细地描述了设备关键单元和流程中温度、压力、流量等重要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运用MATLAB软件对所建传热传质系统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微观过程研究方面:通过金相光学显微镜观测了多种变压器绝缘纸的微观结构,可清晰地观测到绝缘纸内部错综复杂排布着的毛细管;采用渗吸法测定绝缘纸的孔隙率;采用MB45卤素水分测定仪测定绝缘纸的含湿量;搭建了真空热干燥实验台,在真空热条件下,显微镜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绝缘纸内煤油的迁移。本实验有助于我们在微观尺度上研究变压器匝绝缘纸的传热传质过程,丰富了干燥多孔介质物料微观研究领域的内容。针对绝缘纸干燥过程建立了多孔介质模型,采用COMSOL软件对多孔介质绝缘材料的煤油汽相干燥加热阶段进行数值模拟,预测绝缘材料在干燥过程中相关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段旭[3](2013)在《直流偏磁下变压器振动机理与振动信号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变压器作为一种电网建设所必需的电气设备其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建设,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变压器容量的不断加大,其内部的电磁力也日益增大,自1989年3月13日发生严重的地磁风暴在北美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以来,地磁感应电流导致的直流偏磁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关于变压器的振动机理前人也开展了许多的相关研究,但是考虑直流偏磁下变压器振动机理的变化方面的研究开展甚少。因此本文就这一方面开展了研究。利用理论上数学公式的推导,电磁场-结构力场之间的耦合场建模,研制变压器振动监测系统,搭建实验平台开展相关实验,通过盲源分离技术对采集的变压器振动数据进行分离这几种研究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具体的工作。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包括以下几点:①考虑直流偏磁的影响,结合现有的变压器振动的相关理论,推导出了变压器铁心和绕组所受电磁力方程和位移方程。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变压器铁心和绕组随直流偏磁量变化的规律。建立了考虑磁致伸缩影响的电磁场和结构力场的耦合场模型,通过此模型考察了发生直流偏磁时变压器内部磁通密度、机械应力分布、张力分布以及位移场分布的变化规律。②进一步考察电力谐波对变压器振动的影响,并为此建立了基于混沌电路的电弧炉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电网中实际电弧炉内电弧电压和电弧电流的非线性特性,尤其是模拟了其中的混沌特性。以建立的仿真电弧炉模型作为谐波源,通过仿真考察了变压器铁心和绕组振动变化的规律,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得到的变压器振动数据更有说服力。③研制了变压器振动在线监测系统,这套在线监测系统采用了LabView作为开发平台,实现了通道信号实时显示、实时频谱显示、通道选择、触发选择、触发设置、数据存储等功能,特别是采用了新的数据存储方式,通过创建数据库来管理复杂监测任务。还实现了信号捕捉功能,使得瞬变信号不会消失,并且当变压器振动超过阈值时会自动记录波形。该在线监测系统不仅能完成本文的测量任务,还能作为一般的数字存储示波器使用。本文还搭建了实验平台,在此实验平台上完成本文所要要开展的各项工作,包括不同直流偏置量与变压器振动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同直流偏磁下不同负载和三相不平衡对变压器振动的影响研究等实验项目,填补了本课题方向上的研究空白。④提出了采用基于FastICA的盲源分离技术考察直流偏磁与变压器振动之间关系的的研究方法。并根据分离出的信号特征分辨出了铁心和绕组的振动信号,通过此方法分别考察了铁心和绕组振动随直流偏置电流变化的规律,相比目前本课题相关方向的研究都是以变压器器身振动信号作为研究对象来说,更能揭示变压器振动的本质。
张建刚[4](2014)在《±500kV换流变压器检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超(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能实现电能的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输送,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电网的输送能力,对保障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发展超(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和建设超(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是南方电网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目前,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广东主通道已经形成了“八交七直”的电网结构,包括500kV天广交流四回及500kV贵广交流四回八条交流输电通道,500kV天广直流、高肇直流、兴安直流、牛从双回直流及800kV云广直流、普侨直流等七条直流输电通道,运行换流站12座。换流变压器是直流输电工程中最重要和最昂贵的电力设备之一,其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直流输电工程的安全与稳定,开展换流变压器的检修技术研究对提高换流变压器及整个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广州特高压试验研究/检修基地,为特高压电网前期研究和运行维护做好硬件准备,为南网特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和试验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其检修大厅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特高压设备检修基地,为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电力变压器以及开关类设备提供大修、试验的基地以及对设备进行故障分析和运行特性研究的平台,为电网的安全运行、维护、培训等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本论文基于广州特高压试验研究/检修基地检修大厅这一平台,通过对国内大型变压器制造厂家的调研和资料收集,针对超高压输电公司下属各换流站内的换流变压器设备在检修大厅开展检修工作的具体内容,就如何在检修大厅内有效开展变压器检修工作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检修大厅在规划设计、功能实现等方面相关的技术要求、技术参数、设备配置等技术要求。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及分析,规范了检修大厅内开展500kV换流变压器检修的检修工作流程及检修工艺控制要求,确定换流变检修需要的场地规划、空间要求及工作环境要求,并明确了检修所需通用工装设备的种类及数量要求,以及检修用大型设备要求。本论文研究成果可为在广州特高压试验基地检修大厅开展500kV换流变压器检修提供理论依据,保障500kV换流变压器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洪千里[5](2018)在《基于风险评估的变压器检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压器作为电网中的关键设备,其持续稳定地安全运行离不开制定科学有效的检修决策,但在实际情况中,仅依据设备风险相关信息来制定检修决策,其可靠合理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加综合地考虑其它重要信息来支持制定决策,如设备的当前状态、全寿命周期风险情况等,基于该思路制定对应的检修决策并开发支持系统对实际工程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变压器的组成结构,考虑不停电为主以及故障树的思想建立了状态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熵权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对状态评估体系中各类指标的权重进行处理,引入了云物元理论,结合算例对变压器的状态等级进行了评估计算表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然后,考虑了全寿命周期的思想,建立起考虑电网运行、资金成本、人身安全、环境影响、社会声誉的风险后果单元,对不同寿命周期的不同单元进行了赋值,根据第二章的状态隶属度同健康指数的关系得到风险概率的大小,再运用粗糙集理论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相关理论,对状态评估中的同一台变压器设备的风险等级情况进行了评估计算,体现了状态同风险评估为检修决策制定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最终,以开发决策支持系统为目标,结合变压器的状态等级和风险等级提出了状态-风险矩阵,同时阐述了包括检修优先级及检修方式等关键检修决策内容,基于C#语言应用Visual Studio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开发,系统界面友好简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很好地运用到了实际工程项目中。本文将变压器的状态及风险评估作为准备工作,将二者的结论结合应用于检修决策的制定及相应支持系统的开发中去,具有较为显着的意义。
俞剑刚[6](2008)在《大型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绝缘受潮的综合分析处理》文中认为水份在变压器的安全运行中具有本质上的决定作用,水分含量对变压器的绝缘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油纸绝缘系统过高的含水量将加速绝缘材料的老化,并降低绝缘性,进而导致设备运行的不稳定和潜在危险,水份含量大的时候会导致线圈产生电弧环和短路现象,其至在一些情况下会发生突发性事故。本文就如何应对变压器绝缘受潮这一问题,综合分析了变压器绝缘系统的吸潮和特性以及变压器绝缘受潮的判断方法,阐述了大型电力变压器干燥的原理及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大型电力变压器绝缘受潮的现场处理实例。
俞荣丹[7](2015)在《变频移相整流变压器的研制》文中提出变频移相整流变压器在我国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在外资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生产的整流变压器中,多脉波整流方式得到市场的首肯,使用越来越广泛。在供电系统中不可避免产生的谐波的治理成为关键技术问题。谐波治理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滤波;其二是从源头对谐波加以治理,从源头治理谐波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多脉波整流变压器系统。众所周知,供电系统脉波数越多,能量利用率越高,系统功率因数越高,运行效率也越高。因此12脉波,24脉波,36脉波,48脉波或更高脉波数的整流变压器系统广泛应用就成为必然。本文描述的对象是最有代表性的24脉波变频移相整流变压器,先从工作原理入手,再通过电磁计算及结构设计,完成该变压器的研制。1.掌握好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是整流装置研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设计好整流变压器的必要条件。2.变频移相整流变压器研制应包含两个阶段,首先是进行电磁计算,然后再进行结构设计及绘制产品生产图纸。3.确定该装置由两台移相整流变压器组成:两台变压器网侧均为延边三角形接线,分别移相+7.5°和-7.5°相位角,阀侧绕组采用d、y接法,阀侧绕组的线电压相量互差15°相位,经全波整流后并联运行,组成24脉波的整流系统。该变压器具有以下三个优点:绕组布置(阀侧交错排列),克服分裂变阻抗半穿越不等的问题;主绕组和移相绕组同时设置分接引线,网侧和阀侧的电压关系更加准确;通过延边三角形进行移相,降低调压系数,方便简洁,减少对电网的污染。该变频移相整流变压器的设计方案贴合实际应用,能为变压器厂家带来广泛的经济效益。
方理[8](2015)在《基于频谱分析的变压器工况在线监测装置的研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以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设备检修以及维护的任务越来越大,费用也越来越高。采用定期检修方式使很多设备存在过修获失修的问题,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以及安全隐患。对变压器实施安全在线监测可以实时地监视变压器的运行状况,及时的采集故障先兆信息,通过故障诊断技术,有利于发现变压器的早期潜伏性故障,进行及时的状态维修,减少事故容量损失率、提高电网的供电率,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传统的变压器监测方法存在有电气连接、停机检修等弊端,对变压器的经济可靠运行有一定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种不停机,不打开变压器器身的变压器在线监测装置。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根据变压器的工作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了变压器绕组和铁心的故障形成原因,以及由此引起的机械振动特点。其次根据变压器绕组及铁心的振动特点设计了变压器工况在线监测装置的总体结构,包括振动传感器的选型、微处理器选型、A/D采样芯片选型以及振动信号的采集、存储以及处理。接着根据所采集的信号特点,对所测的信号进行了信号处理:根据傅里叶变换的局限性,提出了将小波变换用于变压器器身振动信号的分析中,由于小波变换存在频率混叠的问题,对小波变换提出了改进,并用仿真验证了改进小波变换的可行性。最后,对本文所设计的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本文所设计的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对变压器的机械故障做一个有效的监测,证明本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张轶君[9](2008)在《变压器直流偏磁引起的振动噪声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地磁感应电流(GIC)或直流输电单极运行时直流电流经中性点流入变压器造成的偏磁现象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直流偏磁会产生变压器振动、噪声、温度增大,系统无功增加等一系列影响。针对直流偏磁引起的现象,本文结合直流偏磁及变压器振动的原理分析了造成振动噪声加剧的原因及其特征;利用振动噪声信号的幅值特性和频谱特性判断了变压器直流偏磁的运行状况,完成了变压器铁心、绕组振动的仿真计算;给出了直流偏磁振动噪声的监测方法,以及基于现有GIC监测装置的振动噪声监测技术方案;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王庆龙[10](2006)在《电力变压器振动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气设备之一,它能够把一种等级的电压转变成另外一种等级的电压。利用它可以把不同电压的电网联结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电网或庞大的电力系统。在电力系统向超高压、大电网、大容量、自动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提高电力系统中最重要、最昂贵的电力变压器的运行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变压器状态监测的研究和应用。由于传统的监测方法与电力系统有电气连接,操作存在危险性,而变压器振动监测法是通过粘在器身上的振动加速度传感器获取变压器的振动信号,以一种与电力系统完全无电气连接的方式对变压器状态进行监测。 文本进行的主要工作如下: (1) 开发了变压器振动监测系统。 其硬件部分是针对变压器振动信号的特点,选用适合的振动加速度传感器、电荷放大器和数据采集卡等组成,并采取了必要的抗干扰措施。软件部分是基于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开发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开发而成,包括信号采集模块、信号分析模块、显示模块、时域特征量测量模块、数据保存模块和故障诊断模块等6个模块。主要完成振动信号的时域波形显示、频谱分析、特征值自动测量、数据保存等功能。 (2) 以一台试验变压器为对象,应用开发的振动监测系统,对其工作在空载及负载两种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做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变压器在空载工作时,随着空载电压的不断升高,变压器器身的振动不断增强。变压器在负载工作时,选用电容作为负载,试验结果表明:副边电压较小时,负载电流不断升高的情况下,由于受试验装置的限制,负载
二、小型变压器器身结构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变压器器身结构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变压器器身压紧结构与工艺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研究现状 |
1.2.2 轴向预紧力的研究现状 |
1.2.3 变压器器身压紧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绕组的受力分析 |
2.1 变压器在短路情况下绕组所受的轴向力分析 |
2.2 变压器轴向失稳的原理 |
2.3 变压器轴向预紧力 |
2.3.1 器身压紧的重要性 |
2.3.2 轴向预紧力对器身动稳定性的影响 |
2.3.3 轴向预紧力与绕组固有振动频率之间关系 |
2.3.4 器身压紧形式和结构 |
2.3.5 轴向预紧力的选取原则 |
2.3.6 轴向预紧力的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压器器身压紧结构的改进 |
3.1 变压器器身老式压紧结构 |
3.2 变压器器身新式压紧结构 |
3.3 变压器器身压紧结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器身压紧工艺的改进 |
4.1 变压器器身老式压紧工艺 |
4.2 变压器器身新式压紧工艺 |
4.2.1 变压器器身压紧力计算 |
4.2.2 变压器器身压紧工装设计 |
4.2.3 变压器器身压紧工装受力分析 |
4.2.4 变压器器身软管压紧装置 |
4.2.5 变压器器身压紧系统 |
4.3 变压器器身压紧工艺 |
4.3.1 变压器器身液压压紧工艺 |
4.3.2 变压器器身软管辅助压紧工艺 |
4.4 变压器器身压紧工艺改进的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变压器煤油汽相干燥系统中传热传质过程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煤油汽相干燥设备的研究现状 |
1.3 煤油汽相干燥工艺过程的研究现状 |
1.4 多孔介质绝缘材料的传热传质机理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1 整体系统研究 |
1.5.2 微观过程研究 |
第2章 移动式煤油汽相干燥工艺过程的数学建模 |
2.1 变压器煤油汽相干燥技术 |
2.1.1 干燥目的 |
2.1.2 干燥基本原理 |
2.1.3 变压器干燥的方法 |
2.2 移动式煤油汽相干燥设备及工艺过程 |
2.2.1 MVPD设备系统结构组成 |
2.2.2 MVPD设备的工艺流程 |
2.3 移动式煤油汽相干燥工艺过程数学建模 |
2.3.1 MVPD系统简化,物理量定义和基本假设 |
2.3.2 MVPD工艺流程的阶段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VPD设备系统的传热传质模型与模拟分析 |
3.1 移动式煤油汽相干燥设备的单元模型 |
3.1.1 蒸发器单元模型 |
3.1.2 变压器单元模型 |
3.2 移动式煤油汽相干燥设备的物流模型 |
3.3 MVPD工艺过程的数值模拟 |
3.3.1 模拟计算流程 |
3.3.2 模拟计算实例 |
3.4 模拟结果与讨论 |
3.4.1 模拟结果 |
3.4.2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
3.5 模型的实际应用 |
3.5.1 过程参量的合理取值 |
3.5.2 设备结构设计参数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孔介质绝缘材料的实验观测 |
4.1 绝缘材料微观结构的观测 |
4.2 测定绝缘纸的孔隙率 |
4.3 测定绝缘纸的含湿量 |
4.4 观测绝缘纸内煤油的迁移过程 |
4.4.1 显微实验台的搭建 |
4.4.2 主要实验装置介绍 |
4.4.3 实验操作 |
4.4.4 实验观测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绝缘材料多孔介质模型及模拟分析 |
5.1 多孔介质的基本物理参量 |
5.1.1 孔隙率 |
5.1.2 渗透率 |
5.1.3 饱和度 |
5.1.4 有效导热系数 |
5.2 绝缘材料中热质传递物理过程分析 |
5.2.1 绝缘材料的传质过程 |
5.2.2 绝缘材料的传热过程 |
5.3 绝缘材料干燥过程的多孔介质数学模型 |
5.3.1 物理模型 |
5.3.2 物理量定义和基本假设 |
5.3.3 数学建模 |
5.4 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分析 |
5.5 煤油汽相干燥模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直流偏磁下变压器振动机理与振动信号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变压器振动的相关理论基础 |
1.2.1 铁心振动机理 |
1.2.2 绕组振动机理 |
1.2.3 直流偏磁状态下的变压器振动分析 |
1.2.4 磁致伸缩材料特性分析 |
1.3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对变压器振动的研究 |
1.3.2 国内对变压器振动的研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的创新性工作 |
2 直流偏磁引起变压器振动异常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铁心材料磁致伸缩模型的建立 |
2.2.1 现有磁滞伸缩模型 |
2.2.2 磁致伸缩模型的数学表达及建模原理 |
2.2.3 磁滞伸缩模型的定义 |
2.2.4 数值求解结果分析及讨论 |
2.3 铁心及线圈振动分析 |
2.3.1 铁心振动源的数学表达式 |
2.3.2 铁心振动源的电磁力数学表达式 |
2.3.3 线圈振动源的数学表示 |
2.3.4 绕组振动源的电磁力数学表达式 |
2.4 变压器耦合仿真 |
2.4.1 COMSOL 简介 |
2.4.2 电磁场模型建立及分析 |
2.3.3 结构力场分析及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3 电网谐波源对变压器振动的影响分析及讨论 |
3.1 引言 |
3.2 谐波影响下铁心和绕组振动变化规律 |
3.2.1 谐波影响下铁心的振动 |
3.2.2 谐波影响下绕组的振动 |
3.3 真实谐波源影响下变压器振动算例 |
3.3.1 交流电弧炉数学模型 |
3.3.2 交流电弧炉仿真模型 |
3.3.3 仿真分析 |
3.3.4 谐波对变压器振动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直流偏磁下变压器振动监测系统研制 |
4.1 引言 |
4.2 变压器振动监测系统设计 |
4.2.1 变压器振动情况分析 |
4.2.2 监测系统硬件结构 |
4.2.3 基于虚拟仪器的监测系统 |
4.2.4 人机系统界面 |
4.2.5 数据存储 |
4.2.6 振动信号分析处理 |
4.3 系统运行 |
4.4 实验分析 |
4.4.1 实验介绍 |
4.4.2 三相变压器空载下直流偏磁实验 |
4.4.3 三相变压器轻载下直流偏磁实验 |
4.4.4 额定功率下变压器直流偏磁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 FastICA 算法的振动信号分离及讨论 |
5.1 引言 |
5.2 变压器振动信号盲源分离算法 |
5.2.1 变压器振动振源分析 |
5.2.2 ICA 模型 |
5.2.3 ICA 的可解假设及解的不确定性 |
5.2.4 基本 ICA 估计方法 |
5.2.5 信号预处理 |
5.2.6 FastICA 算法 |
5.3 盲源分离算法仿真验证 |
5.4 盲源分离算法的实际应用 |
5.4.1 空载状态下振动信号的分离 |
5.3.2 额定负载状态下振动信号的分离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负责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4)±500kV换流变压器检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换流变压器检修研究现状 |
1.2.1 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研究现状 |
1.2.2 换流变压器检修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路线 |
1.3.2 实施方案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500KV 换流变压器检修工作流程 |
2.1 换流变压器结构特征 |
2.1.1 引线结构 |
2.1.2 铁芯及线圈结构 |
2.1.3 器身及油箱结构 |
2.1.4 报警模块 |
2.2 检修大厅功能 |
2.3 检修大厅开展换流变、换流变压器检修流程及控制要点 |
2.3.1 换流变压器在检修大厅外进行检修工作的流程及控制要点 |
2.3.2 换流变压器在检修大厅内进行检修工作的流程及控制要点 |
第三章 检修大厅内开展±500KV 换流变压器检修的工艺控制要求 |
3.1 铁芯装配工艺控制要求 |
3.2 换流变压器器身装配工艺控制要求 |
3.3 换流变压器干燥处理及总装配工艺控制要求 |
第四章 ±500KV 换流变压器检修场地规划、空间及工作环境要求 |
4.1 检修场地规划 |
4.2 空间要求 |
4.3 环境要求 |
第五章 ±500KV 换流变压器检修及故障分析设备需求及要求 |
5.1 换流变检修通用工装设备的种类及数量要求 |
5.2 换流变故障分析研究工装和工器具要求 |
5.3 换流变压器检修大型设备要求 |
5.3.1 行车 |
5.3.2 气垫车 |
5.3.3 干燥空气发生器 |
5.3.4 气相干燥设备 |
5.3.5 真空油过滤装置 |
5.4 换流变检修辅材和耗材种类及存放使用要求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风险评估的变压器检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风险评估的发展及现状 |
1.3 检修决策及支持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研究 |
1.4.2 变压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1.4.3 变压器检修决策的制定及支持系统开发 |
第2章 基于云物元理论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研究 |
2.1 考虑不停电检测量的变压器状态评估体系 |
2.1.1 故障树分析方法 |
2.1.2 考虑不停电检测量的状态评估体系 |
2.2 变压器状态评估体系权重计算 |
2.2.1 变压器状态评估主观权重的确定 |
2.2.2 变压器状态评估客观权重确定 |
2.2.3 变压器状态评估指标的综合权重确定 |
2.3 基于云物元理论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 |
2.3.1 云物元理论基础 |
2.3.2 基于云物元的变压器状态评估计算方法 |
2.3.3 算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设备全寿命周期思想的变压器风险评估研究 |
3.1 基于设备全寿命周期思想的变压器风险评估单元 |
3.1.1 设备全寿命周期基本概念 |
3.1.2 设备风险相关概念 |
3.1.3 变压器风险评估单元建立 |
3.2 基于设备全寿命周期的变压器风险评估参数的确定 |
3.2.1 基于变压器状态评估结果的健康指数计算方法 |
3.2.2 变压器故障发生率确定 |
3.2.3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变压器风险单元后果值确定 |
3.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变压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 |
3.3.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变压器风险评估单元权重确定 |
3.3.2 基于粗糙集权重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变压器风险评估 |
3.3.3 变压器风险评估算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状态及风险的检修决策及支持系统开发应用 |
4.1 综合考虑状态及风险评估结果的变压器检修决策矩阵 |
4.1.1 检修决策矩阵的建立 |
4.1.2 检修决策矩阵的作用 |
4.2 变压器检修决策的确定 |
4.2.1 变压器检修优先级的确定 |
4.2.2 变压器检修方式介绍 |
4.2.3 变压器检修内容及周期的确定 |
4.2.4 其它相关检修决策 |
4.3 变压器检修决策支持系统概述及结构 |
4.3.1 检修决策支持系统功能特点介绍 |
4.3.2 VisualStudio介绍 |
4.4 变压器检修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 |
4.4.1 支持系统结构概述 |
4.4.2 支持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5 变压器检修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
4.5.1 系统登录 |
4.5.2 变压器状态参数输入 |
4.5.3 变压器风险参数输入 |
4.5.4 变压器检修决策输出 |
4.5.5 变压器检修决策说明 |
4.6 变压器检修决策支持系统应用情况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6)大型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绝缘受潮的综合分析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变压器绝缘系统的吸潮和特性 |
2.1 变压器油 |
2.2 绝缘纸和纸板 |
2.3 变压器油-纸绝缘中水分的聚积 |
2.4 油-纸绝缘系统水分平衡 |
2.5 油-纸绝缘系统水分分布的非均衡性 |
第三章 变压器绝缘受潮的判断 |
3.1 基于本体绝缘电阻的绝缘状态判断 |
3.1.1 试验目的和基本原理 |
3.1.2 绕组绝缘电阻测量方法 |
3.1.3 判断依据 |
3.2 基于绕组的介质损耗因数的绝缘状况判断 |
3.2.1 试验目的及基本原理 |
3.2.2 测量方法 |
3.2.3 本体介质损耗因数与绝缘纸中的含水量 |
3.2.4 综合判断 |
3.3 用油中含水量来推断绝缘纸中含水量 |
3.4 露点法 |
第四章 现场变压器绝缘干燥处理方法 |
4.1 变压器干燥基本原理 |
4.1.1 变压器干燥的目的 |
4.1.2 真空干燥理论基础 |
4.1.3 变压器干燥的方法 |
4.2 利用两个动态平衡提高绝缘干燥处理质量 |
4.2.1 两个平衡过程 |
4.2.2 周围介质为液相时的平衡过程 |
4.2.3 周围介质为气相时的平衡过程 |
4.3 离线干燥处理工艺 |
4.3.1 热油循环干燥法 |
4.3.2 热油循环-快速抽真空干燥法 |
4.3.3 热油喷淋干燥法 |
4.3.4 嘉善变电站1号主变压器介损异常离线处理实例 |
4.3.5 申城变电所1号主变压器绝缘下降离线处理实例 |
4.4 相关参数的控制 |
4.5 绝缘在线干燥处理工艺及应用 |
4.5.1 变压器绝缘在线干燥处理原理 |
4.5.2 长超变电站1号主变压器本体介损异常在线处理实例 |
第五章 干燥程度的评估和干燥终点的判断 |
5.1 干燥程度的评估方法 |
5.2 终点的判断方法 |
5.3 关于真空状态下测量绝缘电阻的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变频移相整流变压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论 |
1.2 课题背景 |
1.3 整流变压器特点和用途 |
1.4 变压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整流变压器工作原理 |
2.1 变压器原理和主要参数 |
2.1.1 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2.1.2 变压器的主要参数 |
2.2 整流变压器原理 |
2.2.1 简介 |
2.2.2 三相桥式整流电路 |
2.2.3 移相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整流变压器的计算和制造 |
3.1 设计技术要求 |
3.2 基本参数的确定 |
3.2.1 设计前可知的技术参数 |
3.2.2 基本参数换算 |
3.3 主要尺寸的确定 |
3.3.1 材料的选择 |
3.3.2 铁心直径的选择 |
3.4 绕组设计 |
3.4.1 每匝电压 |
3.4.2 高低压绕组匝数确定 |
3.4.3 电磁线选择 |
3.4.4 线圈的排布和尺寸确定 |
3.4.5 绝缘半径 |
3.4.6 网侧、阀侧绕组的平均匝长及总长 |
3.4.7 每相电阻 |
3.4.8 三相导线重量 |
3.4.9 包绝缘后的导线重量 |
3.4.10 线圈电阻损耗、负载损耗计算 |
3.4.11 阻抗电压计算 |
3.5 铁心设计 |
3.5.1 铁心距离计算 |
3.5.2 铁心重 |
3.5.3 磁通密度计算 |
3.5.4 单位损耗及励磁伏安 |
3.5.5 铁损计算 |
3.5.6 空载电流计算 |
3.6 温升计算 |
3.7 结构特点 |
3.7.1 采用延边三角形移相 |
3.7.2 高压主绕组和移相绕组同时设置分接引线 |
3.7.3 阀侧绕组交错排列 |
3.8 变压器的制造 |
3.8.1 铁心的结构设计及工艺制造 |
3.8.2 线圈的结构设计及工艺制造 |
3.8.3 器身绝缘的结构设计及工艺制造 |
3.8.4 引线的结构设计及工艺制造 |
3.8.5 油箱的结构设计及工艺制造 |
3.8.6 总装配工艺制造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频谱分析的变压器工况在线监测装置的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变压器在线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频谱分析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变压器绕组以及铁心故障的形成原因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变压器震动机理研究 |
2.1 变压器振动信号研究 |
2.2 绕组振动机理研究 |
2.3 铁心振动机理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振动信号的分析与处理 |
3.1 概述 |
3.2 傅里叶变换的频谱实现 |
3.3 小波变换在频谱分析中的实现 |
3.4 小波变换在变压器机械振动信号中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电力变压器机械性故障在线监测装置的设计 |
4.1 变压器机械性故障在线监测的系统总体构成 |
4.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3 DSP 外扩设备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变压器工况在线监测装置的软件设计部分 |
5.1 程序实现流程 |
5.2 系统时钟设计 |
5.3 信号的采集 |
5.4 频谱分析算法在 DSP 中的实现 |
5.5 小波变换在变压器机械性故障诊断中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实验 |
6.1 变压器工况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 |
6.2 实验过程 |
6.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6.4 实际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论着 |
附录 2:变压器振动测试系统电路原理图 |
附录 3:程序源代码 |
(9)变压器直流偏磁引起的振动噪声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变压器振动噪声产生原因 |
2.1 变压器振动原理 |
2.1.1 变压器器身振动的原因 |
2.1.2 振动信号的传递 |
2.2 变压器振动特性的数学表达 |
2.2.1 变压器铁心结构的振动特性 |
2.2.2 线圈绕组的振动特性 |
2.2.3 器身的振动 |
2.3 变压器振动噪声信号的分析 |
2.3.1 振动噪声频谱分析方法 |
2.3.2 变压器振动噪声频谱特性 |
2.3.3 振动系统分析方法 |
2.4 直流偏磁及其影响的振动噪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压器振动噪声监测方法设计 |
3.1 噪声测量方法 |
3.1.1 声压法测量噪声 |
3.1.2 声强法测量噪声 |
3.1.3 声频谱分析 |
3.2 振动测量方法 |
3.3 变压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
3.4 变压器振动噪声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
3.4.1 硬件结构设计 |
3.4.2 软件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测装置的构成与实现方案 |
4.1 监测装置结构介绍 |
4.1.1 装置原理 |
4.1.2 装置主要元件 |
4.2 监测装置基本功能 |
4.3 监测装置的振动监测实现 |
4.3.1 振动信号的采集 |
4.3.2 振动信号的处理 |
4.3.3 软件及数据库的扩充完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监测装置实验和实现技术分析 |
5.1 直流偏磁影响实验介绍 |
5.1.1 实验原理及接线 |
5.1.2 模拟实验环境搭建 |
5.1.3 变压器直流偏磁下振动噪声监测的可行性 |
5.2 监测装置技术可行性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电力变压器振动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发展概论 |
1.2 变压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
1.3 变压器监测、诊断的主要方法 |
1.4 变压器振动监测国内外发展概况 |
1.5 课题的提出及所要完成的任务 |
第二章 电力变压器振动监测原理 |
2.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
2.2 变压器的结构与分类 |
2.3 电力变压器故障 |
2.4 变压器振动监测方法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abWindows/CVI的变压器振动监测系统 |
3.1 虚拟仪器——LabWindows/CVI |
3.2 变压器监测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3.3 变压器监测系统硬件结构组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变压器振动监测系统应用 |
4.1 变压器空载工况下振动监测试验研究 |
4.2 变压器负载工况下振动监测试验研究 |
4.3 变压器振动故障诊断方法 |
4.4 提高变压器振动监测系统监测水平的若干建议 |
第五章 结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申明 |
致谢 |
四、小型变压器器身结构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压器器身压紧结构与工艺的改进研究[D]. 王乐.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 [2]变压器煤油汽相干燥系统中传热传质过程的理论研究[D]. 朱玉芳. 东北大学, 2014(08)
- [3]直流偏磁下变压器振动机理与振动信号分析研究[D]. 段旭. 重庆大学, 2013(02)
- [4]±500kV换流变压器检修技术研究[D]. 张建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5]基于风险评估的变压器检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洪千里.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6]大型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绝缘受潮的综合分析处理[D]. 俞剑刚. 浙江大学, 2008(07)
- [7]变频移相整流变压器的研制[D]. 俞荣丹.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4)
- [8]基于频谱分析的变压器工况在线监测装置的研究设计[D]. 方理. 三峡大学, 2015(11)
- [9]变压器直流偏磁引起的振动噪声监测方法研究[D]. 张轶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
- [10]电力变压器振动监测方法研究[D]. 王庆龙. 西华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