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现有房屋震害预测智能辅助决策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程[1](2021)在《村镇区域砌体结构信息智能获取与震害预测》文中提出砌体结构是我国村镇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受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村镇砌体结构普遍存在材料质量参差不齐、施工手段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其抗震性能较差,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往往会发生严重损毁,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建筑信息获取和震害预测是村镇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我国村镇区域建筑具有无数据、随机性强和结构形式多样的特点,获取其建筑信息是实现震害预测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人工检测技术效率低、不经济,而先进的遥感测量技术在解决上述问题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提出了一种图像识别与模糊推理相结合的村镇区域砌体结构信息智能获取方法,并进行村镇区域砌体结构的震害预测,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村镇建筑几何信息以及结构类型预测方法。通过图像测量手段结合遥感技术实现村镇建筑几何信息的量测,同时搜集大量数据构建村镇建筑影像数据集,并建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村镇建筑结构类型图像识别模型,实现了村镇区域砌体结构的准确识别。(2)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的村镇区域砌体结构隐蔽信息获取方法。该方法基于模糊数学理论与实际工程经验,构建了村镇砌体结构材料属性、构造信息、墙体配筋情况与经济收入水平,建造年代之间的模糊规则,并建立相应模糊推理模型,该模型可有效提取砌体结构隐蔽信息;同时依据结构的几何信息及地理坐标信息实现其墙体信息的预测。(3)建立了适用于村镇区域砌体结构的力学模型以及空间地震动场。通过拟合公式将获取的建筑信息转换为建立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所需的参数,将墙体单调骨架曲线进行叠加从而建立结构的多自由度剪切模型。依据目标区域的场地条件、土层结构等信息建立了考虑空间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的空间地震动场模型。(4)对内蒙古地区某典型村落进行了砌体结构信息智能获取及震害预测,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以高效、准确地获取村镇区域砌体结构建筑信息,并通过对震害场景的模拟计算,有效预测村镇区域砌体结构震害。
肖佳[2](2020)在《城市交通系统震后应急期韧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市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还不能适应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的系统,一旦强震袭击,将会造成极大的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韧性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城市缓解震害风险提供了解决思路,通过量化城市遭遇不确定风险时主动适应,维持功能以及快速恢复能力进行城市规划管理,从而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交通系统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系统之一,提升城市交通系统在震后应急期阶段的抗震韧性,能够有效提升应急管理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城市交通系统拓扑结构和组成特点,考虑震后应急期交通需求,提出了一种韧性评估框架体系,以实现系统优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采用震后剩余有效宽度作为城市交通系统量化震害的指标,基于网络拓扑结构性质量化系统通行功能损失,考虑系统中桥梁、道路和沿街建筑空间关联性,建立了基于韧性的城市交通系统震害预测模型,得到系统中结构单元破坏与系统功能损失的关系,反映系统鲁棒性,为抗震韧性评价的初始输入提供方法。(2)提出了一种新的针对城市交通系统震后应急期的抗震韧性评价指标,有效反映了系统连通性、冗余性、应急交通需求及通行功能。总结现有交通系统韧性指标文献,并从概念分析和算例验证两方面,将本文指标与经典交通系统抗震韧性指标进行对比评价,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指标更适合于城市交通系统在震后应急期的抗震韧性评估。(3)利用提出的韧性指标,考虑实际工程约束限制,提出了用于震后应急期阶段路段抢修恢复次序问题的优化模型,设计了相应的启发式算法求解,以期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抗震韧性,并通过算例验证了韧性评估框架体系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对于系统震后应急期阶段恢复优化的适用性。
刘倩[3](2020)在《城市综合抗震能力信息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地震灾害的严重性、突发性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防震减灾工作的必要性是不容忽略的。为了使防震减灾工作真正的做到“预防为主”的原则,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显示及空间分析的功能可以对城市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的、通用的城市综合抗震能力信息系统。城市抗震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建筑物抗震能力、生命线抗震能力(供水、供电、供气、交通)、监测预警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应急避难场所能力五大类。首先对研究区域地质、地形、地震带等情况进行危险性分析,根据其计算分析结果找出研究区域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地点及震级,在设定地震震级及地震动影响场的范围后,分别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城市抗震能力分析。建立SQL Server2008和Personal Geodatabase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连接,对城市抗震基础信息进行整理、储存。并绘制各类信息专题图,便于系统直接调用数据库内信息,并将系统计算结果进行储存。以Arc GIS10.2为开发平台,使用C#与AE技术建立城市综合抗震能力信息系统,系统实现了数据的管理分析、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危险性分析、建筑物、生命线等抗震能力分析、规划文件管理等功能。将各模块抗震能力分析方法进行整理、编写代码嵌入数据库,在系统进行计算时调用,得出抗震能力评价结果。并以实例进行系统演示,最后得出研究区综合抗震能力等级,系统根据计算结果找出城市抗震的薄弱地带,为防震减灾部门的防灾工作提供参考。图62幅;表30个;参59篇。
戴静涵[4](2019)在《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7度设防RC结构震害快速预测模型及系统》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研究的投入力度,在各类研究成果与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断推陈出新,新建建筑物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是,依据旧版本规范建造的老旧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严重损坏的比率较大,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占比也相对较重。因此,对此类建筑物实施加固改造措施的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准确识别出此类抗震能力较差的建筑物则是首要工作。我国目前建筑物单体震害预测方法大致分为经验总结法和直接统计法两类,建筑物群体震害预测方法分为经验统计法、理论计算法、半经验半理论法及其他方法等。这些方法大多都需要足量基础数据的支撑,且费时费力,都不能适用于大面积区域建筑物震害预测的普查工作。为此,本文将计算机领域的神经网络交叉应用,以7度设防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使用少量震害影响因子即可对建筑物快速而准确地做出震害预测。该方法快速有效,可以迅速对大面积区域建筑物进行初步震害普查,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以40栋框架结构建筑物为研究对象,将建筑物层数、层高、楼高、柱面积率等12个易获取且关联度较高的关键数据作为震害影响因子,充分利用了MATLAB可视性良好的建模特性及LM算法能够快速拟合的显着优势,训练了一个基于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震害预测模型。采用多组数据测试,对单次模拟结果数据进行了对比,并通过多次随机选取数据样本建立模型,验证了该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同时,也证明了使用少量震害影响因子即可进行震害预测工作的可行性,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扩充框架结构数据库的数据样本,并按照住宅类与非住宅类将它们分类,基于快速预测的目的并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前提下,通过对比研究后舍弃“墙面积率”这一震害影响因子。使用同样的方法利用11项震害影响因子分别建立住宅类与非住宅类的震害预测模型,对建模过程中误差变化曲线、训练数据回归曲线等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算例的实际模拟及结果比对验证了这两个模型是可以对框架结构的震害预测做出准确判断的、(3)分析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各个结构形式的优缺点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相应的11项数据作为震害影响因子进行神经网络震害预测模型的建模工作。分析该模型的建模过程及模型结果,并通过两个算例的计算,证明了该模型可以达到预期效果。(4)使用MATLAB软件中的GUI功能,创建图形用户界面,将本文所建立的住宅类框架结构、非住宅类框架结构、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共三个结构类型的震害预测模型嵌入进可视化的小程序内。该小程序可以与用户进行实时交互,在输入部分输入建筑物的震害影响因子数据,选择结构类型后经过程序计算,即可获得该建筑物在各地震烈度下的模拟震害指数及模拟震害程度。
孙啸驰[5](2018)在《云南省农房地震风险分析及地震保险需求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地震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范围、突发性自然灾害。云南省是我国大陆乃至全球现代地壳运动和强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其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的特征。科学防范地震风险、有效降低震害损失,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云南农户的经济条件及受教育水平较差,居住于灾害频发地段,其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较差,云南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自然风险的抵抗与分散能力依旧相当有限。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配置资源的优势,解决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险补偿问题,对于云南这样一个地震灾害频繁、受灾严重的省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震保险以地震风险及其震害损失为承保标的,是一种长期地震预测预防的方法。2015政策性地震保险在云南省大理正式落地,方案从风险最高、损失最大的农房地震灾害着手,既保障财产损失又保障人员伤害。地震保险以物质财产(如建筑物、室内财产及生产设备等)所遭受的震害为保险标的,因此,推断在未来地震中可能出现的损失值,是确定地震保险费率的重要依据。结合国际经验,巨灾保险制度虽然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但扩大民众的参与度既是分担政府压力的现实需求,又是保险实现社会管理功能的本质要求。地震保险需求不足是地震巨灾保险制度迟迟难以落地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深入研究巨灾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下一步大力发展巨灾保险制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研究地震灾害损失特征及地震巨灾保险需求,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整理1993年至2015年共70余次破坏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资料,基于丰富的历史震害经验、资料数据和国内外理论及试验研究成果,开展房屋建筑地震易损性、地震巨灾风险损失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云南省农房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模型。2.根据云南省历年地震灾害损失评估资料及云南省农房抗震性能普查工作相关成果,以大理州洱源县为例,对洱源县不同结构形式房屋建筑进行地震灾害预测。3.按照地震发生频率、地理位置、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选取云南省西双版纳、红河州、大理州、保山市及昭通市中的部分村镇作为调研对象,开展云南省地震保险意愿度调研及掌握云南省农房的基本特征及相关基础数据,了解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及抗震加固情况,为政府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础性的资料和决策参考。4.总结云南省农村地区地震保险购买意愿的基本情况,由点扩散到面,探索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或商业性地震保险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的推广情况或实施的可能性大小,为其推行提供相应的建设性建议措施。
郭明珠,吕欣欣,王亚昆[6](2016)在《国内外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研究现状综述》文中指出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是确定一个城市或地区某一类建筑在确定强度或某一确定时期内的地震作用下,发生某种破坏程度的概率,其目的是分析建筑物在遭受不同地震烈度影响时可能产生的破坏。系统梳理了现今为止国内外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的学术研究现状,总结归纳了国内外传统的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和近二十年来国内对于传统震害预测方法的改进研究进展,以期为城市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王东明,刘欢,李永佳[7](2016)在《基于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砖混结构废墟救援特点,对其安全评估专家系统的功能、系统架构、系统界面进行了设计,并以实际震灾救援案例对所建立的系统进行了验证和测试。结果表明,该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应用方便,可很好地协助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陈相兆[8](2016)在《HAZChina地震应急快速评估技术研究及系统建设》文中认为我国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始于“九五”期间,最初是从震害预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继承和发展而来。在“十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国家层面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层面的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在“十二五”期间,依托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建设了一套地震应急救援系统。我国台湾地区也建设了台湾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TELES,用于地震应急灾情快速评估。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都建立了各自国家或地区的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但是上述系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震应急指挥系统采用的地震易损性方法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模型长期缺乏更新,系统多为单机版,且存在重复建设,系统平台和数据格式不统一,缺乏维护和更新,导致许多系统建成以后就束之高阁,没有发挥期应有的作用;(2)境外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具有高度本地化的特征,其分析方法不适于我国的工程结构,并且其地震应急管理模式与我国存在差异,因此难以移植。为解决目前地震应急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一套基于WebGIS的服务于政府、行业人员以及公众的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系统采用适用于我国大陆地区的分区分类地震易损性方法和评估模型,并且具有模块化、接口开放、可自定义评估参数、可动态评估等特点,系统在网上免费开放使用。围绕研究目标,本文开展并完成了如下工作:(1)设计并完成了HAZChina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的架构设计、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并按照模块化的原则对可复用的公共模块进行了接口设计,同时对系统部署、系统测试、系统开发环境以及安全管理进行了设计。(2)采用多层次多精度的数据库设计思路,将建筑物基础数据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为两个层次。同时,在对比各版本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规范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标准且具有兼容性的数据结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了我国及区域的建筑物公里网格数据库、人口公里网格数据库、Vs30公里网格数据库。(3)将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区域的建筑物按照公里网格对其抗震能力进行分类,并给出每类地区的抗震能力调整系数。基于抗震能力分区分类方法,给出了基于公里网格的建筑物破坏分布评估流程、建筑物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流程、生命线工程经济损失评估流程以及人员死亡评估流程。(4)采用J2EE技术开发了HAZChina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该系统的评估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以行政区为评估单元的传统的地震应急快速评估;二是基于公里网格和分区分类方法的地震应急快速评估。(5)以四川省为例,采用基于公里网格和分区分类方法的评估模块计算了Ⅵ-X度概率地震下的建筑物破坏分布,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数量,并选择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康定地震等历史震例对评估结果进行了验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计算效率和精度均能满足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的要求,震前可进行地震灾害预评估,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提供参考,震时可为地震应急指挥部提供辅助决策。
吴兴强[9](2016)在《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抗震能力分析及震害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昆明处于川滇断块隆起区内的昆明凹陷三级新构造区内,是区域新构造隆起背景上的滇东强烈断陷湖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穿过昆明城区的普渡河断裂构成的中强地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6级以上中强震。公共建筑为乙类以上的建筑,若地震中破坏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巨大。因此,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抗震能力普查及震害预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及迫切。2014年8月中旬,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抗震普查小组开始对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及抽样现场调查。以收集资料及现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在深入了解基本结构的震害形式后,引入震害预测理论对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进行了震害面积预测,为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地震灾害综合防御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广泛检索和查阅国内外的重要文献及书籍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课题的背景、常用的方法及其不同之处。2、完成了对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抗震能力普查及报告撰写。通过对建筑结构、病害特点的调查,揭示了目前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现状,对当前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3、统计云南省历年地震灾害城市损失评估资料及通过对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振动台实验模拟分析的单体地震灾害模拟资料的收集,补充城市新型现代建筑结构形式的房屋建筑,形成城市不用建筑结构的震害矩阵。4、对昆明重要公共建筑现场调查部分房屋进行震害预测,分析了遭遇不同烈度地震下房屋的破坏面积,为政府抗震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地震灾害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在全面终结本文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尚需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孙龙飞[10](2016)在《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地震具有分布范围广、强度大和震源浅等特点。由于我国地震断层活动频繁,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及玉树地震等),给人口密集区域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城市是人类聚居和社会财富聚集的地区,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和财富大量聚集,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受灾体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也不断增大。目前,针对城市区域风险评估理论方法和应用平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损失估计和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平台,极大地阻碍了政府的防灾决策和应急管理。基于我国目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本文对适用于我国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集成开发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研究成果可为政府的防震减灾和应急救灾提供有力支撑。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我国严峻的防震减灾需求,建立了一个可扩展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框架,有机地融合了地震危险性研究、多龄期建筑地震易损性分析、社会经济损失评估以及基础数据的采集及数据库建立等理论分析模块,理论方法的完善可为政府的应急决策、风险评估以及恢复重建决策提供理论支撑。2.系统梳理了概率性和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并基于设定地震的确定方法对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进行了剖析,最后基于实际算例对本文方法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概率性-设定-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整体一致性,可以评估研究区域潜在地震危险性,亦可以标定具有概率意义上的确定震级和震源,为政府的应急救援和防灾规划提供明确的指导意义。3.在多龄期建筑地震易损性模型研究方面: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较为详细的、可扩展的建筑结构分类方法,考虑了我国抗震规范的差异、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不同环境作用下多龄期结构的性能退化特点,并综合考虑了对结构性能影响的其他参数(如建筑平面规则性、房屋现状等),以界定普通建筑之间的性能差异;提出了钢筋锈蚀引起的多龄期RC框架结构的时变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并建立了典型结构在不同退化性能下的地震易损性模型;采用C#语言开发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集成、转化、存储、调用已有大量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4.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模型可以考虑区域经济差异、使用功能等不同造成的主体结构破坏损失、建筑物装修损失及室内财产损失等。同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地震灾害人员伤亡估计模型,考虑了结构类型、建筑功能、人员在室率及伤亡率等因素对人员伤亡的影响。5.在建筑工程数据采集方法及数据库建立方面:提出了以社区或居委会为基本单元进行数据源的采集模式,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咨询及移动GIS外业采集终端等多方法进行建筑工程信息的获取,极大地提高了采集的工作效率;基于移动GIS技术、以当前主流的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为平台,开发了基于移动端的建筑物外业采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的高效、快速及可共享性;采用“ArcSDE技术+Geodatabase模型”模式,建立了一个可扩充、可更新、可共享的建筑工程数据库,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和政府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数据支撑。6.在本文前述理论方法及国内外已有系统平台的研究基础上,结合GIS技术的最新发展,以ArcGIS Engine技术为核心,“.NET”为开发平台,基于C/S架构,集成开发了适用于我国的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并对系统的开发环境、系统的目标、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以及软硬件需求、系统关键技术及功能模块开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评估系统对示范区(灞桥区)进行了初步应用研究。基于灞桥区已有基础数据,对研究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结构地震易损性、地震灾害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估与分析,评估结果为政府震前制定抗震防灾规划与应急预案、震后制定应急救灾与功能恢复重建等决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城市现有房屋震害预测智能辅助决策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现有房屋震害预测智能辅助决策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论文提纲范文)
(1)村镇区域砌体结构信息智能获取与震害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遥感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
1.3 人工智能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
1.4 区域建筑震害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
1.5 研究内容 |
2 村镇建筑外观信息获取 |
2.1 基于图像测量的村镇建筑几何信息获取方法 |
2.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村镇建筑结构类型与楼层数目图像识别 |
2.2.1 村镇建筑影像数据集 |
2.2.2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2.2.3 迁移学习 |
2.2.4 图像识别模型训练 |
2.3 本章小结 |
3 村镇砌体结构隐蔽信息获取 |
3.1 建筑墙体信息获取 |
3.1.1 外部墙体厚度 |
3.1.2 内墙分布 |
3.2 基于模糊推理的建筑材料与构造信息获取 |
3.2.1 模糊推理基本理论 |
3.2.2 论域与隶属度函数确定 |
3.2.3 模糊规则构建 |
3.2.4 模糊推理模型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4 村镇区域砌体结构震害预测方法及流程 |
4.1 村镇砌体结构力学模型 |
4.1.1 砌体墙力学模型参数标定 |
4.1.2 砌体结构多自由度剪切模型 |
4.2 空间地震动场 |
4.2.1 空间地震动场合成方法 |
4.2.2 功率谱密度函数 |
4.2.3 相干函数 |
4.2.4 考虑局部场地效应的地震动场 |
4.3 村镇砌体结构震害预测方法及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典型村落砌体结构信息获取及震害预测 |
5.1 内蒙古地区某村落工程概况 |
5.2 建筑信息获取 |
5.2.1 村镇建筑外观信息获取 |
5.2.2 隐蔽信息获取 |
5.3 砌体建筑群震害预测 |
5.3.1 力学模型 |
5.3.2 空间地震动场 |
5.3.3 震害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城市交通系统震后应急期韧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抗震韧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2 交通系统韧性评价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4 课题来源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韧性的城市交通系统震害预测模型 |
2.1 引言 |
2.2 城市交通系统抗震韧性的概念 |
2.3 城市交通系统震害应急期特点 |
2.3.1 城市交通系统特点 |
2.3.2 震后应急期交通特点 |
2.4 城市交通系统抗震韧性影响因素 |
2.5 城市交通系统震害预测模型 |
2.5.1 系统震害指标 |
2.5.2 沿街建筑倒塌的影响 |
2.5.3 桥梁震害的影响 |
2.5.4 道路震害的影响 |
2.5.5 人为占用的影响 |
2.5.6 路段有效宽度 |
2.5.7 路径有效宽度 |
2.5.8 系统震害预测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交通系统震后应急期抗震韧性评价方法 |
3.1 引言 |
3.2 城市交通系统抗震韧性评价的概念 |
3.3 城市交通系统服务能力评价方法 |
3.3.1 独立路径 |
3.3.2 路径权重 |
3.3.3 节点概念 |
3.3.4 系统功能评价指标 |
3.4 城市交通系统抗震韧性的度量方法 |
3.5 城市交通系统抗震韧性评价模型 |
3.6 城市交通系统抗震韧性指标对比分析 |
3.6.1 指标概念对比分析 |
3.6.2 小型算例对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交通系统韧性提升及应急恢复决策研究 |
4.1 引言 |
4.2 城市交通系统震后应急期恢复优化模型 |
4.2.1 问题描述 |
4.2.2 模型假设 |
4.2.3 约束条件 |
4.2.4 优化目标 |
4.2.5 参数分析 |
4.2.6 优化模型 |
4.2.7 模型求解算法 |
4.3 基于韧性的城市交通系统震后恢复决策算例分析 |
4.3.1 算例建模 |
4.3.2 扰动策略 |
4.3.3 韧性评价 |
4.3.4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城市综合抗震能力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震灾害的严峻性 |
1.1.2 抗震防灾的重要性 |
1.1.3 GIS与城市抗震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 |
1.2.2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城市抗震能力分析模型 |
2.1 建筑物抗震能力分析模型 |
2.1.1 震害因子的确定 |
2.1.2 震害指数计算 |
2.2 地震危险性分析 |
2.2.1 潜在震源区划分 |
2.2.2 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 |
2.2.3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
2.3 生命线系统抗震能力分析 |
2.3.1 供水、供气系统抗震能力分析 |
2.3.2 供电系统抗震能力 |
2.3.3 交通系统抗震能力 |
第3章 预警及救援能力 |
3.1 监测预警能力分析 |
3.2 应急救援能力分析 |
3.3 应急避难场所抗震能力分析 |
3.4 综合评价 |
第4章 城市综合抗震能力信息系统 |
4.1 基于Arc GIS Engine的二次开发 |
4.1.1 Arc GIS软件 |
4.1.2 Arc GIS Engine组件说明 |
4.1.3 编程语言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功能 |
4.2.2 系统结构框架 |
4.3 系统数据库 |
4.3.1 数据库的总体设计 |
4.3.2 数据录入储存 |
4.4 系统详细设计 |
4.4.1 文件管理 |
4.4.2 数据编辑 |
4.4.3 地震信息管理 |
4.4.4 城市基本信息 |
4.4.5 城市综合抗震能力评价 |
4.4.6 地震管理条例 |
4.4.7 系统管理 |
4.4.8 帮助 |
第5章 系统演示 |
5.1 概述 |
5.2 数据库建立 |
5.3 功能演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避难场所信息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7度设防RC结构震害快速预测模型及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震害预测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各章安排 |
第二章 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RC框架结构震害快速预测模型可行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神经网络 |
2.2.1 BP神经网络原理 |
2.2.2 LM算法的数学本质 |
2.3 震害样本库的建立 |
2.3.1 数据库的样本选择与构建 |
2.3.2 震害影响因子的选择 |
2.3.3 震害影响因子的计算 |
2.4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2.4.1 模型建立 |
2.4.2 模型训练结果和结果分析 |
2.4.3 模型优劣性判断 |
2.5 震害实例检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C框架结构震害快速预测模型的优化 |
3.1 引言 |
3.2 各震害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研究 |
3.3 按使用功能分类建立震害预测模型 |
3.3.1 震害预测模型的简化与分类 |
3.3.2 住宅类框架结构的震害预测模型 |
3.3.3 非住宅类框架结构的震害预测模型 |
3.4 震害预测模型的检验 |
3.4.1 住宅类建筑物算例1 |
3.4.2 非住宅类建筑物算例2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层RC框架-剪力墙结构震害快速预测模型 |
4.1 引言 |
4.2 框架-剪力墙结构震害样本数据库的建立 |
4.2.1 数据库的样本选择与构建 |
4.2.2 震害影响因子的选择 |
4.3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4.3.1 模型建立 |
4.4 震害预测模型的检验 |
4.4.1 算例1 |
4.4.2 算例2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7度区RC建筑物震害预测系统平台建立 |
5.1 引言 |
5.2 程序编制及界面展示 |
5.3 操作演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6.2 展望 |
附录1 住宅类框架结构建筑物详细信息 |
附录2 非住宅类框架结构建筑物详细信息 |
附录3 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物详细信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云南省农房地震风险分析及地震保险需求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地震保险现状 |
1.2.1 国外地震保险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地震保险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云南省地震风险分析方法 |
2.1 云南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特征 |
2.2 地震风险分析技术方法概述 |
2.3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地震活动性模型参数 |
2.4 地震保险对危险性参数的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省农村房屋地震灾害易损性研究 |
3.1 地震灾害损失特点 |
3.1.1 灾区房屋类别 |
3.1.2 房屋破坏等级 |
3.1.3 房屋破坏损失评估原理 |
3.2 云南省地震灾害评估及震害基本情况 |
3.2.1 云南省地震灾害评估样本 |
3.2.2 震害基本情况 |
3.3 房屋建筑地震易损性矩阵 |
3.4 房屋建筑地震易损性曲线 |
3.4.1 易损性曲线的拟合 |
3.5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省农房震害预测模型 |
4.1 国内外震害预测现状 |
4.1.1 国内震害预测发展现状 |
4.1.2 国外震害预测发展现状 |
4.2 震害预测研究方法 |
4.2.1 单体震害预测 |
4.2.2 群体震害预测 |
4.3 房屋抗震能力指数 |
4.4 农村民居震害预测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省农房地震保险需求度调研 |
5.1 地震保险需求度调研概述 |
5.1.1 样本选择 |
5.1.2 调研形式 |
5.1.3 调研表格设计(详见附录二) |
5.2 调研结果分析 |
5.2.1 农户的基本条件 |
5.2.2 农户风险感知能力 |
5.2.3 政府行为对地震保险需求的影响 |
5.2.4 农户地震保险需求及支付意愿 |
5.3 统计数据的分析 |
5.3.1 参数回归分析 |
5.3.2 非参数回归分析 |
5.3.3 ACE回归处理调研问卷数据 |
5.4 云南省农房抗震性能调查研究 |
5.4.1 调研采用的农村房屋评定标准 |
5.4.2 现场调查情况 |
5.4.3 农村房屋建筑的现状及震害情况 |
5.4.4 农房抗震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昆明理工大学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云南省地震灾害评估样本 |
附录二 调查问卷设计 |
附录三 现场调研及房屋现状 |
1.现场调研 |
2.房屋现状 |
3.房屋加固现状 |
(6)国内外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经验统计方法 |
1.1 经验总结法 |
1.2 统计分析法 |
1.3 模糊综合评判法 |
1.4 专家评估法 |
1.5 城镇地区群体震害预测的快速法 |
2 理论计算方法 |
3 半经验半理论方法 |
4 其他方法 |
4.1 模糊类比法 |
4.2 动态分析法 |
4.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震害预测 |
4.4 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 |
4.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的震害预测 |
5 震害预测现存问题分析 |
6 展望 |
(7)基于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需求分析 |
2 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过程 |
2.1 功能设计 |
2.2 架构设计 |
2.3 界面设计 |
2.3.1 地震信息录入 |
2.3.2 建筑废墟信息录入 |
2.3.3 建筑物废墟安全评估 |
2.3.4 相似案例与相关文献 |
2.3.5 估算器 |
3 系统应用 |
4 总结 |
(8)HAZChina地震应急快速评估技术研究及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设计理念 |
2.2.1 开放性和通用性 |
2.2.2 模块化插件式 |
2.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2.3.1 业务功能设计 |
2.3.2 三层架构设计 |
2.3.3 数据架构设计 |
2.4 系统通用设计 |
2.4.1 可复用公共组件接口设计 |
2.4.2 系统开发环境设计 |
2.4.3 系统安全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
3.1 引言 |
3.2 应急数据库总体设计 |
3.2.1 兼容已有数据库 |
3.2.2 多层次多精度数据库 |
3.3 数据存储方式 |
3.4 公里网格基础数据库建设 |
3.4.1 基于遥感的建筑物公里网格数据库 |
3.4.2 人口公里网格数据 |
3.4.3 其它公里网格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震应急快速动态评估技术 |
4.1 引言 |
4.2 地震影响场动态评估 |
4.2.1 技术流程和理论方法 |
4.2.2 实现技术 |
4.3 建筑物破坏分布 |
4.3.1 建筑物抗震能力分区分类 |
4.3.2 以行政区为单元的评估方法 |
4.3.3 以公里网格为单元的评估方法 |
4.4 直接经济损失 |
4.4.1 以行政区为单元的评估方法 |
4.4.2 以公里网格为单元的评估方法 |
4.5 人员伤亡评估 |
4.5.1 以行政区为评估单元的方法 |
4.5.2 以公里网格为单元的人员伤亡评估模型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实现 |
5.1 引言 |
5.2 地震影响场动态评估模块 |
5.2.1 多种衰减模型 |
5.2.2 在线动态修正 |
5.2.3 鼠标输入和手动勾绘 |
5.2.4 外部影响场导入 |
5.3 建筑物破坏分布评估模块 |
5.4 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块 |
5.4.1 建筑物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块 |
5.4.2 生命线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块 |
5.5 人员伤亡评估模块 |
5.5.1 以行政区为单元的人员伤亡评估模块 |
5.5.2 以公里网格为单元的人员死亡评估模块 |
5.6 其它系统模块 |
5.6.1 地震触发模块 |
5.6.2 专题图模块 |
5.6.3 彩信发送模块 |
5.6.4 信息发布模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四川省建筑物地震易损性及灾害损失预测 |
6.2.1 建筑物地震易损性及其空间分布 |
6.2.2 建筑物地震直接经济经济损失 |
6.2.3 生命线工程地震直接经济损失 |
6.2.4 地震人员死亡数量估计 |
6.3 实际地震应用 |
6.3.1 汶川8.0级地震 |
6.3.2 芦山7.0级地震 |
6.3.3 康定6.3级地震 |
6.4 破坏性地震应急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着作 |
(9)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抗震能力分析及震害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背景 |
1.3 震害预测的步骤 |
1.4 震害预测的方法 |
1.4.1 单体震害预测方法 |
1.4.2 群体震害预测方法 |
1.5 本文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抗震能力调查报告 |
2.1. 项目来源及执行概况 |
2.2. 昆明市主城区重要公共建筑的确定 |
2.2.1 重要公共建筑的定义 |
2.2.2 重要公共建筑的具体划分 |
2.2.3 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数量统计 |
2.3. 资料收集和核查 |
2.4. 现场调查及复核 |
2.4.1 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基本概况 |
2.4.2 调查内容及建筑外观损伤等级的划分 |
2.4.3 建筑调查内容及建筑外观损伤等级的划分 |
2.5. 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安全性能状况 |
2.5.1. 现场调查分布及调查表 |
2.5.2. 现场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2.6. 总结与建议 |
第三章 地震灾害损失特点 |
3.1 房屋建筑类型及破坏等级划分 |
3.1.1 云南省地震灾害房屋建筑结构类型 |
3.1.2 房屋建筑破坏等级的划分 |
3.1.3 震例模拟分析的新型现代建筑类型 |
3.1.4 震例模拟分析的现代建筑破坏等级划分 |
3.2 房屋建筑的破坏比、损失比 |
3.2.1 房屋破坏比 |
3.2.2 房屋损失比 |
3.2.3 破坏状态与震害指数的对应关系 |
3.3 震害矩阵和基于烈度差的震害矩阵 |
3.3.1 房屋建筑的震害矩阵 |
3.3.2 基于烈度差的震害矩阵 |
3.3.3 烈度差区度划分标准 |
3.3.4 烈度差的提出依据 |
3.3.5 烈度差的适应范围 |
第四章 城市震害矩阵及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震害预测 |
4.1 震例 |
4.1.1 云南省地震城市灾害损失评估样本 |
4.1.2 震例模拟的新型现代建筑易损性分析样本 |
4.1.3 基于振动台实验模拟的震例 |
4.2 云南省地震城市灾害房屋建筑震害矩阵 |
4.2.1 基于地震烈度的云南省城市房屋建筑震害矩阵 |
4.2.2 基于烈度差的云南省城市房屋建筑震害矩阵 |
4.3 基于震例模拟的现代建筑的震害矩阵(软件模拟+振动台试验) |
4.3.1 基于地震烈度为基础的房屋建筑震害矩阵 |
4.3.2 基于烈度差为基础的房屋建筑震害矩阵 |
4.4 震例模拟的现代建筑补充云南省城市灾区的震害矩阵 |
4.4.1 基于地震烈度的补充云南省城市房屋建筑震害矩阵 |
4.4.2 以烈度差为基础的房屋建筑震害矩阵 |
4.5 不同震害矩阵对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震害预测 |
4.5.1 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抽样面积统计 |
4.5.2 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震害预测结果 |
4.5.3 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震害预测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理论方法研究 |
1.2.2 评估系统开发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论文结构 |
1.3.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2 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框架 |
2.2.1 研究需求 |
2.2.2 评估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地震危险性研究 |
3.1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
3.1.1 基本假定 |
3.1.2 分析方法 |
3.2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 |
3.3 设定地震的确定方法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多龄期建筑地震易损性分析 |
4.1 关键研究问题 |
4.2 建筑结构分类 |
4.2.1 国内外建筑结构分类综述 |
4.2.2 建筑结构分类方法研究 |
4.3 多龄期建筑地震易损性分析 |
4.3.1 典型结构选取 |
4.3.2 钢筋锈蚀引起的多龄期衰变规律 |
4.3.3 锈蚀RC框架时变地震易损性分析 |
4.3.4 算例分析 |
4.4 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开发 |
4.4.1 需求分析 |
4.4.2 功能设计 |
4.4.3 系统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社会经济损失模型研究 |
5.1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 |
5.1.1 已有评估方法研究 |
5.1.2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模型及参数确定 |
5.2 地震人员伤亡估计模型 |
5.2.1 现有模型研究 |
5.2.2 地震人员伤亡影响因素分析 |
5.2.3 地震人员伤亡估计模型及参数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6 建筑工程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立方法研究 |
6.1 建筑工程数据采集方法研究综述 |
6.2 建筑工程数据采集内容及方法实现 |
6.2.1 建筑工程数据采集内容 |
6.2.2 采集方法研究 |
6.2.3 基于移动GIS的建筑信息采集系统开发 |
6.3 建筑工程数据库建立 |
6.3.1 系统数据统一存储方案 |
6.3.2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建设 |
6.3.3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关键字的映射方法 |
6.4 实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7 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集成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
7.1 已有地震灾害评估系统综述 |
7.2 系统开发环境 |
7.2.1 ArcGIS Engine技术 |
7.2.2.NET平台 |
7.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7.3.1 系统目标 |
7.3.2 系统结构设计 |
7.3.3 系统功能设计 |
7.3.4 系统硬件及软件需求 |
7.4 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
7.5 系统主要功能集成与实现 |
7.6 示范应用研究-以西安市灞桥区为例 |
7.6.1 灞桥区基本概况[7.25,7.26] |
7.6.2 地震构造背景 |
7.6.3 灞桥区建筑物特性 |
7.6.4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附表 |
致谢 |
附录 |
四、“城市现有房屋震害预测智能辅助决策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论文参考文献)
- [1]村镇区域砌体结构信息智能获取与震害预测[D]. 张鹏程.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城市交通系统震后应急期韧性评价研究[D]. 肖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城市综合抗震能力信息系统研究[D]. 刘倩.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7度设防RC结构震害快速预测模型及系统[D]. 戴静涵.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 [5]云南省农房地震风险分析及地震保险需求度调查[D]. 孙啸驰.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6]国内外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研究现状综述[J]. 郭明珠,吕欣欣,王亚昆.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6(04)
- [7]基于砖混结构废墟救援安全评估专家系统研究[J]. 王东明,刘欢,李永佳. 地震研究, 2016(04)
- [8]HAZChina地震应急快速评估技术研究及系统建设[D]. 陈相兆.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6(02)
- [9]昆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抗震能力分析及震害预测[D]. 吴兴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10]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孙龙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