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幻觉-妄想性精神病和幻觉-妄想精神分裂症与既往头部外伤的比较研究

创伤性幻觉-妄想性精神病和幻觉-妄想精神分裂症与既往头部外伤的比较研究

一、外伤性幻觉—妄想性精神病与曾患头部外伤的幻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微[1](2019)在《基于人格自评量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脑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无论未来战争样式如何变化,人始终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从军事心理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军人心理选拔一直是军事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兵役制度和征兵体制的特殊性,以自陈式人格问卷为主的心理检测方法仍然是我国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的主要形式。虽然人格自评量表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人格检测手段之一,广泛用于大规模的心理选拔中,但是其主观性强、受自我知觉的不准确性和社会赞许性等因素对检测效度影响的缺点一直都是心理选拔应用领域努力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外军已经开始尝试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弥补人格自评方法的不足,从而提高心理选拔的准确性。为此,基于生理、心理信号的多质融合方法应运而生,成为心理选拔技术的重要突破方向之一。精神分裂症会严重影响军队的作战训练与安全稳定,损害部队战斗力。随着我国征兵心理检测的应用与发展,精神分裂症在部队中的发病率已有大幅的下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高危人群,在军事特殊环境下转化为现症患者。作为全国征兵心理检测技术中心,我们在200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征兵心理检测系统及标准,并一直致力于提高心理选拔效果的应用研究。将征兵心理检测关口前移,瞄准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在“兵之初”环节采用多质融合的技术,提高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淘汰率是现阶段增强我军兵员心理素质的重要研究方向。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疾病组,以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作为家族高危组,以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第四部分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疾病组,以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第一部分采集了三组人群短时(30s)和长时(3min)静息态脑电信号,探索短时静息态脑电监测是否可用来提取三组人群脑电差异指标,并投入征兵心理检测应用。第二部分采集征兵心理检测系统中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的自评任务态的脑电信号,提取作答量表整体状态及特定量表内容诱发的三组人群脑电差异指标。第三部分将这些异常指标进行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计算出一个多质融合指标体系,用来对三组人群进行较准确的识别和分类,从而为提高我国应征公民心理选拔效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第四部分采用人格词语的自我评价记忆任务,通过对事件相关电位(ERP)和事件相关去同步化/同步化(ERD/ERS)指标的分析,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答自评量表时脑电异常可能的原因——自我评价功能受损,从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答自评量表时的脑电异常改变作初步解释。结果:研究一通过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组(35例)、家族高危组(35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的静息态脑电数据,发现3个主要结果:1.短时(30s)睁眼静息态条件下脑电指标可以用来区分三组人群。睁眼静息条件下,短时与长时(3min)静息态脑电功率的组间差异模式一致,均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头皮中央线位置的delta、theta和alpha波段功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上述指标显着低于精神分裂症组,但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而在闭眼短时和长时静息态下,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各脑电指标均无差异,以上结果提示,短时睁眼静息态可诱发出三组人群的脑电功率差异,说明了短时睁眼静息态脑电检测加入征兵心理检测流程的可行性。2.静息态gamma1波段功率异常可以作为提示精神分裂症患病高危风险的指标。在3min长时睁眼静息态条件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左侧中央顶区位置的gamma1波段功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的gamma1波段功率介于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但与两组无差异;而在gamma1功率双侧大脑分布对称性上,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在头皮双侧中央顶区呈对称分布,而正常对照组左侧中央顶区gamma1功率显着大于右侧,组间与对称性间交互作用显着,提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中央顶区gamma1功率不对称性消失的脑电特征;对脑电功率与疾病的症状和分裂型人格特质的相关性探索发现,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的静息态gamma1波段功率与其分裂型人格特质呈显着负相关,gamma1波段功率越小,其具有的分裂型人格特质越明显;以上3个结果表明,静息态gamma1波段功率异常可以作为提示精神分裂症患病高危风险的有效指标。3.长时静息态的3min过程中,alpha和gamma1波段功率变化随时间呈一元线性回归关系。睁眼静息态下,三组人群alpha波段功率均随时间呈增高趋势,增高直线斜率均有差异:正常对照组>患者组>家族高危组;在闭眼静息态下,正常对照组及家族高危组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下降直线斜率有差异: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但患者组随时间呈增高趋势。对于gamma1功率,在睁眼静息态下,患者组和家族高危组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斜率:家族高危组>精神分裂症组,而正常对照组在前30s静息态内gamma1功率已开始迅速下降。以上数据说明,从脑电功率的变化角度可以看出,正常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弱,而家族高危人群介于二者之间。研究二通过分析作答征兵心理检测系统内的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任务态的脑电数据,得到4个主要结果:1.三组人群作答该量表的整体脑电功率差异与睁眼静息态差异相似,但作答量表任务更好的诱发出了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脑电功率差异,具体表现为家族高危组的额区delta和theta波段功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组,患者组的该波段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将30s静息态脑电功率作为协变量来消除三组间基线脑电功率差异后的协方差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作答量表所诱发的头皮中央线位置gamma1功率显着高于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可能提示了家族高危组在作答量表时的认知负荷最重。2.作答量表过程中alpha和gamma1波段功率变化随作答进程呈一元线性回归关系。正常对照组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组alpha波段功率均随作答进程呈增高趋势,增高速度相同,而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组不随作答进程呈一元线性关系。正常对照组和家族高危组gamma1波段功率均随作答进程呈下降趋势,斜率:正常对照组>家族高危组,而患者组呈增高趋势,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答量表的过程中认知加工方式和进程与其他两组不同。3.量表的不同条目内容能诱发出三组人群不同的脑电反应模式。家族高危组在分离维度(DIT)的量表得分增高,并且在作答DIT条目时gamma1功率也增高,提示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人群对DIT维度条目的敏感性;家族高危组作答反向题时gamma1功率高于作答正向题,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作答正向题时theta和alpha功率高于作答反向题,而正常对照组作答正反向题时各波段脑电功率无差别。以上数据说明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内的特定条目可以诱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族高危人群特异的脑电反应。4.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作答“否”比作答“是”呈现更大的额叶theta波段功率,家族高危组和正常对照组没有此差异,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检索、提取与加工自我相关信息时的自我参照功能异常。研究三基于前两个研究的结果,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提取特征指标,据此指标体系用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对人群进行识别和分类,识别率可达70.9%。基于前两部分研究结果,初步挑选进入机器学习的指标总计7056个。首先,这些指标通过留一交叉验证(LOOCV)方法进行三类人群间的两两比较,提取了3组34个特征指标;其次,将特征指标通过SVM方法对人群进行三分类,识别率从随机33.3%提升到70.9%,提示了这些指标对3类人群的较高区分力。对3组34个特征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对鉴别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正常人贡献力最高的指标包括:睁眼静息态及量表任务态的头皮中央线位置和两侧中央顶区的delta和theta波段功率、额叶位置的alpha波段功率、30s睁眼静息态gamma1功率的回归直线斜率和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筛查量表总分、DIT维度和SET维度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家族高危人群和健康正常人贡献力最高的指标包括:作答量表特定条目时的额叶及中央顶叶位置的delta和theta波段功率;对鉴别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族高危人群贡献力最高的指标包括:睁眼静息态额叶区域的delta、theta和alpha波段功率和量表任务态大部分头皮位置的delta、theta和alpha功率。以上指标初步构成了征兵心理检测多质融合系统的鉴别指标体系。研究四通过分析3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8例正常被试的人格词语的自我参照记忆任务的脑电数据,发现2个主要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自我参照记忆得分显着下降,提示其自我参照功能受损,并且其作自我评价时,ERP的P3成分振幅相对降低,低beta波段(13-15H)功率去同步化程度相对减弱,提示P3振幅和低beta波段功率是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功能受损的脑电指标。2.正常人在自我评价时,负性人格词语会诱发更大的正电位漂移(600-1000ms),评价他人时正负性词语诱发的ERP无差异,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做自我评价时,正负性人格词语不能引起ERP各成分的差异,但在评价他人时却出现负性人格词语诱发更大的正电位漂移现象,这与正常人反应模式截然相反,提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区别自我与他人的能力下降。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得到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是验证了在征兵心理检测流程中加入30s的睁眼静息态脑电检测的可行性,并基于静息态和量表态脑电特征指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具备较高识别率的多质融合指标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征兵心理检测的对精神分裂症及其高危人群的筛查力;二是验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功能受损的现象,并找到了提示自我评价功能受损的脑电指标。

边志明[2](2019)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监测功能的ERP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加工缺陷中冲突监测功能的缺损情况及其与患者认知功能缺损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揭示N270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加工功能的评估作用。方法采用EGI 128导脑电设备记录2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5名健康被试的脑电数据,序列呈现的两张面孔图片以诱发事件相关电位,实验任务为判断前后两张面孔是否一致;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对照组和病例组的神经认知功能则是通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进行评估。结果1病例组的MCCB总分及各认知功能维度分较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2病例组N270成分的峰潜伏期在O1、O2、P3等电极上比对照组显着延迟,而两组N270波幅无显着差异;3病例组O1电极上的N270潜伏期和PANSS总分及阳性症状总分呈现显着相关,认知功能总分、推理和问题解决得分、词语学习得分以及工作记忆得分与N270有显着相关性;4 MCCB总分和O2、P4电极上N270的潜伏期存在显着负相关,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和社会认知与O2电极N270的潜伏期有显着负相关,视觉学习和注意与P4电极上N270的潜伏期显着负相关,此外工作记忆和P4电极上N270的波幅存在显着负相关。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冲突监测功能均存在显着的缺损,且患者的冲突监测功能与其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有显着相关性;2 N270可以作为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中冲突处理能力缺损的客观指标。图4幅;表 15 个;参 96 篇。

罗宁[3](2018)在《重型精神病人杀人案件分析及侦防对策——以河南省永城市精神病人杀人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重型精神病人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上升趋势。特别是重型精神病人杀人案件,在侦查实践中日益凸显。重型精神病人在管控方面存在着监管严重缺位,职能部门监管缺乏合力,对重型精神病患者救治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对重型精神病人进行动态核查列管,各派出所要进行隐患排查整治以及开展风险评估,规范警情处置,强化责任倒置等管控对策。在侦查此类案件时,应先对案件性质进行确定,再采取侦查措施锁定犯罪嫌疑人。在此过程中需注意各种证据的固定。

王琴[4](2018)在《某监狱服刑女犯精神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精神障碍在江苏某监狱服刑女犯中的患病率、人口学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识别高危人群,探讨当前监管条件下对此类特殊人群的有效管理模式。研究方法采用全面普查形式,结合分阶段筛查,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对江苏某女子监狱2454名服刑女犯(全是成年女性即16岁以上)进行全面调查,通过正确运用一系列国内外通用的自评、他评量表结合精神科医生面谈方式,以国际通用的ICD-10-AM精神障碍症状清单(半定式工具)为诊断工具,以WHO通用的ICD-10为诊断和分类标准,确诊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女犯,具体普查及筛选量表如下:《一般健康问卷》(GHQ-12)(自评)、《12项健康筛选条目》(自评)、《自杀意念自评量表》、《人格诊断问卷》、《精神卫生信息调查表》(自评加他人帮助)、《精神障碍线索调查问题清单》(分管民警填写)、《精神障碍诊断资料调查表》(分管民警填写)和《ICD-10-AM精神障碍症状清单》(精神科医生填写),及时将数据整理输入EpiDate3.0数据库,并运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及相关分析。描述服刑女犯精神障碍患病率及人口学分布特点,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人口学特征、既往信息、在监环境对精神障碍的影响,识别高危人群,并探讨当前监管条件下对此类女犯的有效管理模式。研究结果通过调查和精神科专家诊断出江苏某女子监狱2454名服刑女犯中共有107名服刑人员罹患精神障碍疾病,总体精神障碍患病率为4.36%。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具体如下:情感障碍40例,患病率1.63%;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3例,患病率0.94%;神经症17例,患病率0.69%;人格障碍10例,患病率0.41%;精神发育迟滞8例,患病率0.33%;器质性精神障碍2例,患病率0.08%;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例,患病率0.08%;应激相关障碍2例,患病率0.08%;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1例,患病率0.04%;未特定性精神障碍1例,患病率0.04%;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1例,患病率0.04%。健康组与精神障碍组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结果显示:年龄段、文化程度、案由等三个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既往信息比较发现:精神障碍组既往患病概率(40.19%)明显高于健康组(1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22,P<0.001);精神障碍组既往自伤自杀史概率(14.02%),同样明显高于健康组(4.56%),有统计学差异(x2=19.38,P<0.001);两组人群既往是否吸烟、饮酒、吸毒、滋事、肇事分布无差异(P>0.05);健康组与精神障碍组在监环境比较结果显示:精神障碍组中老残区所占比例(29.91%)明显高于健康组(7.97%),两组所在监区构成分布有统计学差异(x2=60.63,P<0.001);精神障碍组手工作业比例(83.18%)明显低于健康组(9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1,P<0.001);两组之间家人会见、电话书信、大账余额等家庭支持的构成无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因素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财产犯罪相对于暴力犯罪精神障碍发生危险降低(OR=0.52,95%CI(0.29-0.94));躯体疾病、既往有自伤自杀史是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OR=2.01(1.74-3.44),OR=3.18(1.68-6.05));监督岗相对于手工劳作岗精神障碍发生危险降低(OR=0.31(0.14-0.71));老残监区相对于普通监区犯人更容易产生精神障碍(OR=10.01(4.71-21.14))。研究结论江苏某女子监狱服刑女犯精神障碍患病率处于较低水平;精神障碍女犯疾病谱前四位为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案由、既往自伤自杀史、躯体疾病、劳动岗位、所在监区是女犯精神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日常监管工作中需重点关注暴力性犯罪、有躯体疾病、有自伤自残史、手工劳作岗的女犯;加强对老弱病残监区女犯的关注;预防精神障碍女犯自伤自杀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监狱面临的新问题。

孙清廉[5](2018)在《不良性格与精神疾病》文中研究指明许多人都知道,精神病会遗传,这话有些道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精神病患者,子女则容易带有父母双方的致病基因,这种人大多都会诱发精神疾病。如果父母中一方患有精神病,子女仅从父母一方获得致病基因,其同胞兄弟姐妹中,约有一半会发病。除了与遗传基因有关外,还与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大凡具有不良特殊类型性格的人,患精神病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有不良性格的人,应重视不良

吕一丁[6](2017)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特征的研究目的:首先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网络局部和全局拓扑属性的特征性改变情况,进一步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性别脑白质网络连接模式的特点,从而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对72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年龄、性别、利手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收集一般人口学数据和临床特征数据。在使用确定性纤维追踪技术构建脑结构网络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分析两组的脑网络拓扑结构属性的特征。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脑结构网络均具有小世界属性(P=0.70);患者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73);患者组平均聚类系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96);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脑结构网络全局效率(P=0.46)、局部效率(P=0.42)均未见明显差异。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在90个脑区的节点效率上未显示明显差异。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网络局部和全局拓扑属性均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其脑结构网络信息传递能力和脑区间信息整合能力在疾病早期损伤并不显着,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的改变并不是疾病的素质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精神疾病。第二章 基于灰质体积异常脑区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包含多种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存在明显异质性,这给病因学研究带来巨大挑战。Kraepelin认为如果将精神分裂症的不同症状维度混为一谈,会掩盖症状的异质性,混淆不同症状潜在的神经病理基础。本研究根据不同症状类型将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划分为不同亚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组和非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组,尽可能的减少症状异质性对其可能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的混淆作用。结合运用结构和静息态功能影像学分析方法从不同侧面来探讨不同亚型精神分裂症可能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对43例首发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组25例,非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组18例)和30例年龄、性别、利手、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者(对照组)进行3D结构相MRI和静息态fMRI扫描,并收集三组被试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三组间灰质体积显着差异的脑区,以差异脑区作为种子点进行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比较三组间相关脑区的活动差异。结果:研究发现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组(p=0.001)及非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组(p=0.004)左侧额上回的灰质体积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被试。功能连接分析发现三组间左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是右侧额上回,左侧颞中回,左侧楔前叶。Post-hoc检验(LSD)结果显示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组左侧额上回与右侧额上回、左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非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组;左侧额上回与左侧颞中回的功能连接结果显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非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结果提示左侧额上回-右侧额上回,左侧额上回-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左侧额上回-颞中回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颞中回的功能异常可能是理解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重要神经生物学基础。第三章 首发精神分裂症面孔情绪识别障碍的功能影像研究目的:既往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处理面孔情绪时大脑脑区活动存在异常。但是研究多针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且实验任务多采用区组设计(Block-design),较少采用事件相关设计(event-related design)。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国汉族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事件相关的任务设计,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尝试探讨精神分裂症的面孔情绪识别障碍的特点以及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对43例首发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例年龄、性别、利手、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者(对照组)进行3D结构相MRI和任务态fMRI扫描,并收集两组组被试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面孔情绪识别正确率,及识别情绪面孔时脑区激活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识别生气、害怕等负性情绪的准确率下降。磁共振结果显示在识别高兴情绪面孔时,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激活的脑区有:右侧额中回,左右两侧扣带回中部,右侧丘脑。在识别生气情绪面孔时,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激活的脑区有:右侧楔前叶,小脑蚓部。在识别害怕情绪面孔时,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异常激活的脑区有: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颞极颞上回。在识别中性情绪面孔时,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异常激活的脑区有:右侧额中回、右侧年补充运动区、右侧丘脑、小脑蚓部。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即已存在面孔情绪识别障碍,支持面孔情绪认知障碍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

孙大明[7](2012)在《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研究 ——以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及其疑似者为对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刑事精神鉴定领域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鉴定项目之一——刑事责任能力为研究内容。主要通过临床实践、临案观察、文献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等方法对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现状、法学理论、医学基础、技术原理、实践难题和鉴定证据的查证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本文导论部分,笔者结合十多年的专业实践体会,借助文献资料复习以及对三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对我国当前在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提炼。笔者认为,当前在该鉴定领域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分别为“启动难”“实施难”“查证难”。在正文中有关部分对上述难题的成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导论的第二、第三部分分别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技术方法进行了介绍。本研究主要是以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活动中现实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为导向,实施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针对“实施难”问题进行资质管理制度设计、技术原理、操作规范、标准化建设、难点专题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在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学理论方面,笔者对有关法学概念、名称选择、法学理论、法定标准和法律规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司法鉴定领域应放弃使用“责任能力”这一简称。而应该使用全称“刑事责任能力”。以避免带来新的理论和概念上的混淆,实践操作中的混乱无序现象。对于刑事责任能力在刑法学理论体系中的性质和定位问题,笔者认为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应该回归于行为主体的犯罪能力。不同于单纯的刑事归责能力,更应严格区别于服刑能力。服刑能力是以犯罪嫌疑人或被鉴定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而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被判处刑罚的情况下,才需要进一步考量的问题。服刑能力具有动态可变性,只要病情好转,条件许可,具备了相应的认知能力,能够接受刑事改造,可以及时予以执行相应的刑事处罚。而刑事责任能力考量的是被鉴定人或犯罪嫌疑人在涉案当时的精神状态,理论上是固定不变的。对于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案件中没有动态可变性。但同样一个被鉴定人在不同案件中的刑事责任能力完全可能因为其精神健康状态发生变化而随之变化。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同一名被鉴定人或犯罪嫌疑人在不同时间里因为涉及同样类型的案件,也可能因为病情变化,而造成刑事责任能力状态的变化。这一点在理论上没有争议,在鉴定实践中应严格按照法定标准掌握。如果脱离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和人类精神现象的规律来看待这一问题,很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样的鉴定意见难以置信,甚至感觉非常可笑,甚至荒诞。我国目前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立法是采取医学和心理学要素相结合的混合式立法模式。这一点基本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现存的问题是在整个精神医学科学的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精神病人”“精神病”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议。一时间难以达成共识。必然会影响本领域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鉴定操作实践上的矛盾和困惑。笔者通过对我国当前刑事法律中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立法文本分析,结合司法鉴定实践,在现有的两点论的基础上提出医学要素、心理学要素和因果关系要素相结合的三要素论。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再分级方面,笔者认为应当支持刑事责任能力的进一步量化分级,将三分法向五分法发展。更加细化的分级对于刑事判决中准确量刑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鉴定技术上如何做到科学、统一的量化评定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活动是刑事司法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其评定意见对刑事诉讼的决定有重要影响。其评定活动理应受到我国现行刑事司法原则和刑法学理论的规范,司法鉴定人也应以相关刑法原则和刑法学理论为指导来分析、解决有关鉴定难题。笔者列举了利用罪行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毒品所致精神障碍、停药导致精神障碍复发等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鉴定对策。针对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人的资质管理和启动程序问题进行分析,笔者从实施作案时精神状态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出发,提出应从专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完善鉴定人的教育体系。鉴定启动程序方面,笔者提出了疑似精神障碍人的初步识别指南表。本文第二章主要对与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有关的医学基础问题进行阐述。主要包括有关医学基本概念,诸如精神障碍、精神疾病与精神病,精神病学与精神医学,精神障碍的已知病因和病理机制。对于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中医学要素的把握上,针对国内鉴定领域对精神障碍诊断标准采用方面存在着一些乱象,笔者提出应逐步以国际标准《ICD-10》为主,国内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定的行业标准《CCMD-3》为重要补充。对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中的医学诊断力求做到规范、标准。重点提出了设立司法精神病理学学科的构想。对司法精神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对精神障碍如何导致被鉴定人对涉案行为的辨认能力、控制能力损害的病理和心理机制进行初步概括。以抑郁症患者危害行为的发生机制为例进行了专题分析。本文第三章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技术鉴定的原则及有关技术、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笔者认为,对精神障碍者进行精神状态和刑事责任能力司法鉴定首先应遵循司法鉴定的一般通用性原则,另外还要服从精神鉴定的特殊要求和伦理准则。本章还对国内外经典的刑事责任能力标准化评定工具进行了评介。笔者认为,好的标准化工具可以辅助评定工作,但任何工具均不能代替鉴定专家的作用。鉴定人在涉案当时的精神状态判断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性。在鉴定技术操作上,重点对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件委托受理评审过程分析,提出了不具备鉴定条件的八种情形。本章最后笔者对作案时精神状态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意见的常见类型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简单明了的表格,便于鉴定实践中参考使用。本文第四章对当前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实务中存在的诸多难题进行法学和医学交叉角度的全面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如对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问题,提出了立法建议。对伤害多人的案件的评定难题,笔者认为应根据被鉴定人的病情等医学要素、伤害行为的间隔时间、发生的心理机制,并结合司法机关的需要,决定是综合评定还是分别评定,分别评定时评定是评定一致性意见还是不同的鉴定意见。本文第五章主要针对“审查难”问题进行分析,笔者首先对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意见书评定的内容进行了澄清。笔者认为鉴定人针对被鉴定人的评定活动,主要是针对其在涉案当时的精神状态和被鉴定人对所涉案件的辨认能力、控制能力状况。其评价内容具有很强的时间性、针对性、具体性。而不具有抽象性、终身性。评定意见只对所涉案件有意义。对之前、之后的其他事件(案件)并无直接的意义。笔者还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如何加强对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意见这样的科学证据审查的建议,包括强化审查意识、完善审查方式、健全审查内容等。最后针对司法人员如何应用不同评定意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第六章主要针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对本研究的局限性进行阐明,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笔者认为,在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英、美、日、德等精神医学和法学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制度的研究,大力翻译、引进本领域经典学术着作、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加大与上述国家之间的国际性学术交流,学习其先进理念、经验、技术。另外,针对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活动的特点,有必要将医学、精神医学、哲学、犯罪心理学、刑法学、诉讼法学、证据学、司法鉴定学、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综合应用于刑事责任能力司法鉴定的研究和应用中,鼓励学者们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林琬翎[8](2010)在《靳三针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靳三针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客观的疗效评价,期望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09年9月期间在行政院卫生署基隆医院中医科针灸门诊及复健科儿童早疗门诊治疗的,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60例小儿精神发育迟缓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靳三针组)和对照组(体针组)两组,每组各30例。每周治疗3次,全疗程12周,针刺36次,观察1个疗程。采用魏式Wechsler智力量表(大于6岁使用)和学龄前儿童发展量表(CCDI)(小于6岁使用)进行智力迟缓儿童评估,并对患儿的总智商(FIQ)、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临床症状进行评定,进行安全性检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入组患者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中,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病例因素、治疗前总智商(FIQ)、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测试得分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一疗程后,两组的总智商(FIQ)、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三种智商平均提高14.58±3.16分、13.69±3.41分、12.16±3.63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靳三针治疗可以提高弱智儿童的智商水平,且效果显着。两组在改善反应迟钝、语言障碍、流涎、手足障碍、肢体软弱、抽搐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神志及行为活动症状体征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理解力差、记忆力差和多动少静方面,两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还不能认为试验组在此三个方面疗效高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靳三针治疗小儿精神迟缓疗效值得肯定。结论综合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采用靳三针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可以促进患儿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且方便经济,疗效显着,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王继才[9](2009)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的临床特征和脑功能及脑结构的磁共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在静息状态下脑功能是否存在异常;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技术,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脑白质的完整性;结合三维结构磁共振(3D)技术,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的脑灰质密度的异常。方法:对139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6例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符合CCMD-3和DSM-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18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病的一级亲属、100例正常对照,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韦氏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测验进行测评,PANSS评分患者≥60分。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未患病同胞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静息状态下fMRI检查和DTI检查。共有3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2例患者同胞和44例正常对照完成了MRI扫描,排除头动导致的数据质量问题,进入统计分析的fMRI部分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4例(12男/12女)、同胞26例(12男/14女)、正常对照39例(18男/21女);DTI部分各组分别为26例(13男/13女),26例(12男/14女),39例(18男/21女);3D部分各组分别为27例(13男/14女),28例(13男/15女),39例(18男/21女)。采用局部一致性方法(ReHo)分析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正常对照在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在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的异常情况。从DTI数据中提取全脑所有体素(voxel)的FA (fractional anisotropy)值,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VBA)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正常对照的脑白质的完整性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像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方法,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正常对照的脑灰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教育程度低,病前性格多为内向,发病前社会功能差;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早于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0.001),未治期、病程长于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0.000),住院次数多于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0.000)。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以慢性起病,持续性病程为主,以混合型为主要临床相;PANSS阴性分量表评分与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显着性差异(p=0.002),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很常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多采用联合治疗,治疗依从性差。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测验,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均显着降低;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测验结果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病程、PANSS阴性量表评分和未治期显着负相关(p<0.05),与教育年限、起病年龄呈显着正相关(p<0.05)。2.fMRI: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左侧额上回、左侧扣带回和后扣带回的局部一致性降低,未发现局部一致性增高的脑区。与同胞组比较,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左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的局部一致性降低,右侧楔叶、舌叶和双侧中央后回的局部一致性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同胞组的右侧楔叶的局部一致性降低,未发现局部一致性增高的脑区。3.DTI: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胼胝体、左侧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右侧额下回及右侧颞中回的脑白质FA值较正常对照组低;左侧梭状回、左侧楔前叶、左侧扣带回和中扣带回、左侧小脑后叶的山坡和结节、右侧丘脑、右侧小脑扁桃体的脑白质FA值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双侧前扣带回,左侧胼胝体和右侧颞中回的脑白质FA值较同胞组低;未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脑白质FA值高于同胞组的脑区。患者同胞组的左侧顶下小叶,右侧楔叶,左侧扣带的脑白质FA值较正常对照组低;同胞组的双侧小脑扁桃体、右侧颞中回、左侧小脑下半月小叶的脑白质FA值高于正常对照组。难治性患者的胼胝体(x=-10,y=14,z=22;Z=4.14,像素大小=72)FA值与阴性症状评分呈显着负相关(r=-0.454,p=0.020),与病程呈显着负相关(r=-0.421,p=0.032),与教育年限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443,p=0.024)。4.3D: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额内侧回、楔前叶、岛叶,右侧海马回、额中回、额上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下回、楔叶和双侧顶下小叶的脑灰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低;而双侧外侧苍白球的脑灰质密度高于正常对照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额内侧回、额下回,右侧中央前回、颞中回、额中回、额上回、楔叶、海马回和双侧中央后回的脑灰质密度较同胞组低;未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脑灰质密度高于同胞组的脑区。患者同胞组的右侧岛叶、左侧额内侧回、左侧顶下小叶和右侧顶上小叶脑区的灰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低;未见同胞组脑灰质密度高于正常对照组的脑区。结论:1.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特征,反映出有不同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病因。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严重损害。2.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脑区功能异常。患者同胞在楔叶脑区的功能异常,可能是其潜在患病的脑功能基础。3.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存在胼胝体、额叶、顶叶、颞枕叶等区域的广泛的脑白质完整性和灰质密度的异常;异常的脑区增加精神分裂症患病的风险,也可能是患者及其同胞精神症状和认知损害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冯志颖[10](1992)在《精神疾病的婚前保健咨询》文中研究指明 在精神医学临床中,同遗传因素有关的精神疾病主要有两种——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它们是精神科的多发病、常见病,约占精神病院住院患者的60~70%以上。这些疾病患者的亲属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群体,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危险越大,提示具有很高的遗传倾向。为此,在婚前保健咨询中应予以高度重视,严格掌握,防止遗漏,以免秧及后代。

二、外伤性幻觉—妄想性精神病与曾患头部外伤的幻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幻觉—妄想性精神病与曾患头部外伤的幻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格自评量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脑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以及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界定
        1.1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
        1.2 .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界定
    2.精神分裂症的人格测验量表及完成量表涉及的认知加工过程
        2.1 .精神分裂症及其高危群体的人格测验
        2.2 .完成自评量表时的认知加工过程
    3.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相关脑电研究进展
        3.1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电生理内表型
        3.2 .精神分裂症的语义加工功能受损及其脑电特征
        3.3 .精神分裂症及高危人群自我评价功能受损及其脑电特征
    4.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在征兵心理检测上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4.1 .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在征兵心理检测上的应用
        4.2 .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作为心理选拔面临的挑战
        4.3 .脑电技术应用于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的认知监测
        4.4 .基于脑电数据的机器学习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分类
研究设计
第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静息态脑电异常改变的验证及指标提取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作答征兵心理检测自评量表时的脑电特征及指标提取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静息态及自评量表任务态行为学及脑电特征的机器学习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第四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功能异常——作答自评量表时脑电异常的潜在机制探索
    1.问题提出
    2.对象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监测功能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及材料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材料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法
        1.4.2 神经心理测验法
        1.4.3 实验法
        1.4.4 数据分析方法
    1.5 结果
        1.5.1 人口学资料匹配
        1.5.2 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缺损
        1.5.3 慢性精神分裂症冲突监测功能的缺损
        1.5.4 病例组和对照组行为学数据的差异
        1.5.5 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监测功能的缺损与认知功能缺损和临床症状的关系
        1.5.6 精神分裂症冲突监测功能缺损机制探讨
    1.6 讨论
        1.6.1 慢性精神分裂症冲突监测的缺陷
        1.6.2 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监测功能的缺损与认知功能缺损和临床症状的关系
        1.6.3 精神分裂症冲突监测功能缺损机制探讨
    1.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精神分裂症
        2.1.1 概述
        2.1.2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假说
    2.2 冲突监测
    2.3 事件相关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2.3.1 听觉感觉门控——P50
        2.3.2 听觉稳态响应——ASSR
        2.3.3 失匹配负波——MMN
        2.3.4 认知性电位——P300
    2.4 冲突性负波——N270
        2.4.1 N270 诱发产生的条件
        2.4.2 影响N270 的因素
        2.4.3 多维信息冲突与N
        2.4.4 N270 的临床研究
    2.5 问题提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韦氏智商量表及评分
    附录 B PANSS量表及各项目评分标准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重型精神病人杀人案件分析及侦防对策——以河南省永城市精神病人杀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型精神病人杀人案件分析———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
    (一) 8起案件的简要案情及犯罪嫌疑人信息
    (二) 涉案犯罪嫌疑人案发前后状况调查
    (三) 精神病人杀人的基本现状及特点
        1. 发案率高。
        2. 致死率高。
        3. 诱因较为单一。
        4. 侵害行为缺乏动机。精神病人的违法侵害行为受其精神障碍的制约, 动机往往模糊不清, 不合常理, 并且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正常人难以理解。
        5. 行为具有突发性。
        6. 作案手段残忍。
二、我国对精神病人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对精神病人的监管严重缺位
    (二) 职能部门对精神病人的监管缺乏合力
    (三) 对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不到位
三、管控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 摸清病人底数, 动态核查列管
    (二) 各派出所要进一步加强隐患排查整治
    (三) 开展风险评估, 掌握工作主动
    (四) 要进一步规范警情处置
    (五) 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倒查
四、精神病人杀人案件侦查对策
    (一) 精神病人杀人案件性质的分析确定
    (二) 犯罪嫌疑人确定
    (三) 证据固定
        1. 调查取证, 获取证人证言。
        2. 寻找痕迹、物证, 并通过鉴定获取证据。
        3. 讯问精神病犯罪嫌疑人。

(4)某监狱服刑女犯精神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某监狱服刑女犯精神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探讨当前监管条件下对精神障碍女犯的管理模式
    1 客观认识精神障碍女犯
    2 精神障碍女犯的性格行为特征
    3 实施分类关押管理
    4 精神障碍女犯康复及管理措施
    5 监狱精神障碍女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 监狱精神障碍女犯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第三章 结论与不足
    1 结论
    2 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病犯罪成因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5)不良性格与精神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 偏执性格
2. 癔病性格
3. 循环性格
4. 强迫性格
5. 抑郁性格
6. 暴发性格
7. 分裂性格

(6)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特征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基于灰质体积异常脑区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不同亚型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首发精神分裂症面孔情绪识别障碍的功能影像研究
    3.1 研究背景与目的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情绪认知的fMRI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研究 ——以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及其疑似者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案
第一章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学理论
    第一节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有关的法学概念
        一、 自然人的法律能力
        二、 自然人的刑事法律能力
        三、 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定标准
        一、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标准的立法考察
        二、 部分刑事责任能力的再分级问题研究
    第三节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有关的法学理论
        一、 罪刑法定原则
        二、 无罪推定原则
        三、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四、 期待可能性理论
    第四节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律规制
        一、 完善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人的资质管理
        二、 鉴定启动程序的现实困境与法律规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医学基础
    第一节 医学概念、病因和病理学
        一、 有关医学概念
        二、 精神障碍的病因学
        三、 精神障碍的病理学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诊断系统与鉴定标准
        一、 《CCMD-3》与《ICD-10》的比较
        二、 245 例刑事责任能力失能者的精神障碍诊断分布
    第三节 建立《司法精神病理学》的初步构想
        一、 体系的初步设计
        二、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司法精神病理学探索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通用原则
        一、 依法原则
        二、 科学原则
        三、 独立原则
        四、 公开原则及其限度
        五、 公正原则
    第二节 伦理准则
        一、 隐私保护政策
        二、 药物麻醉分析技术
    第三节 海布伦法则述评
        一、 基本结构
        二、 具体内涵
    第四节 标准化评定工具
        一、 国外主要的评定工具
        二、 标准化工具的改进与应用
    第五节 基本技术
        一、 合同评审
        二、 资料审查
        三、 鉴定调查
        四、 精神检查
        五、 心理测量
        六、 辅助检查
        七、 分析论证
        八、 文书撰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实务难题
    第一节 伪装识别与诊断确立难题
        一、 概况
        二、 代表性案例:仇某伤人后诈病案
        三、 难点分析与对策
    第二节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一、 概况
        二、 典型案例
        三、 难点分析与对策
    第三节 有多名受害人的案件
        一、 典型案例
        二、 难点分析与对策
    第四节 犯罪行为与精神障碍无关的案件
        一、 典型案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赵某盗窃案
        二、 难点评析与对策
    第五节 毒品所致精神障碍
        一、 代表性案例:吸毒后杀人案的三次鉴定
        二、 难点分析与对策
    第六节 其他难题
        一、 侵害非妄想对象的案件
        二、 抑郁症的鉴定难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意见的查证
    第一节 几个基本问题
        一、 “鉴定结论”回归“鉴定意见”的意义探索
        二、 刑事责任能力司法鉴定意见书评价内容的澄清
        三、 当前我国刑事责任能力司法鉴定意见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司法应用现状
        一、 质证程序不健全
        二、 审查主体的专业化不足
        三、 认证标准不够明确
    第三节 审查方式和内容
        一、 构建多元化的审查方式
        二、 健全审查内容
        三、 完善质证程序
        四、 特殊事项的处理
    第四节 鉴定意见冲突及其应用对策
        一、 精神鉴定意见冲突的类型与发生率
        二、 原因分析
        三、 应用对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 本研究的主要特色与观点
    二、 不足之处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靳三针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认识
        1.1 精神发育迟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精神发育迟缓的治疗与预防
        1.3 脑问题的病理研究
        1.4 精神发育迟滞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1.5 诊断标准
        1.6 分级
        1.7 智力测验和适应行为评定
    2. 中医对精神发育迟缓的认识
    3. 中医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研究现状
        3.1 针灸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研究现状
    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设计
        2.2 取穴方法
        2.3 操作方法
        2.4 针刺意外及处理
        2.5 疗程
        2.6 观察项目
        2.7 疗效判定标准
        2.8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及可比性分析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检测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中、西医对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认识
    2. 选穴依据
        2.1 经脉辨证取穴为先
        2.2 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分部取穴
        2.3 根据腧穴协同功能取穴
    3. 本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3.1 智商情况
        3.2 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3.3 临床疗效分析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CR)(C—WISC)
    附录2 学龄前儿童行为发展调查表(CCDI)
    附录3 临床疗效观察表
    附录4 临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方法
致谢

(9)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的临床特征和脑功能及脑结构的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意义
    2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
    3 精神分裂症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3.1 结构性脑成像研究
        3.2 脑功能成像研究
        3.3 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第二章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症状评定和神经心理学测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和认知功能分析
        2.3 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测验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静息状态下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研究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调查、临床症状评估和神经心理学测验
        1.3 磁共振图像数据采集
        1.4 图像数据预处理
        1.5 局部一致性分析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分析
        2.2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的ReHo比较
        2.3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同胞组的ReHo比较
        2.4 患者同胞组与正常对照的ReHo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脑白质完整性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调查、临床症状评定和神经心理学测验
        1.3 磁共振检查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比较
        2.2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比较
        2.3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同胞组之间的比较
        2.4 同胞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比较
        2.5 胼胝体FA值与精神症状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的脑灰质密度研究——使用VBM方法的三维结构磁共振研究(3D)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四、外伤性幻觉—妄想性精神病与曾患头部外伤的幻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格自评量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脑电研究[D]. 黄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2]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监测功能的ERP研究[D]. 边志明.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重型精神病人杀人案件分析及侦防对策——以河南省永城市精神病人杀人为视角[J]. 罗宁. 净月学刊, 2018(04)
  • [4]某监狱服刑女犯精神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琴. 东南大学, 2018(05)
  • [5]不良性格与精神疾病[J]. 孙清廉.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8(01)
  • [6]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D]. 吕一丁.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7]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研究 ——以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及其疑似者为对象[D]. 孙大明. 华东政法大学, 2012(05)
  • [8]靳三针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研究[D]. 林琬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的临床特征和脑功能及脑结构的磁共振研究[D]. 王继才. 中南大学, 2009(02)
  • [10]精神疾病的婚前保健咨询[J]. 冯志颖. 优生与遗传, 1992(01)

标签:;  ;  ;  ;  ;  

创伤性幻觉-妄想性精神病和幻觉-妄想精神分裂症与既往头部外伤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