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业布局研究

我国矿业布局研究

一、我国矿业布局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衡,王文强,林燕,白秀佳[1](2021)在《全国煤炭矿业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受我国煤炭资源不断开发、矿业权管理政策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矿业权变化复杂多样。本文结合GIS技术对全国煤炭矿业权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常规数量分析和煤炭面积转移矩阵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比全国2009年、2019年煤炭矿业权变化情况,重点分析全国大型煤炭基地的矿业权变化特征,总结出全国煤炭矿业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国家做大做强大型煤炭产业基地,煤炭矿业权以大型煤炭基地为核心呈现集中式区域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外的矿业权逐渐退出;陕北、新疆、宁东、黄陇等属于绿色煤田的大型煤炭基地矿业权工作程度提升最为明显,大型煤炭基地外矿业权工作程度下降较为显着,全国煤炭矿业权时空变化特征深度符合我国煤炭向绿色化、清洁化发展的趋势。

林燕,王文强,张衡[2](2021)在《我国煤炭投资环境评价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以及产业的转型,煤炭资源储量及投资呈下降趋势。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决定着矿业投资的规模和流向,开展我国区域煤炭投资环境分析研究,有助于促进煤炭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国内外矿业投资评价方法,选取煤炭资源量、煤炭产值率、煤炭火力发电量、全国矿业权设置及煤炭运输力等7个评价因子建立我国煤炭投资潜力评价体系。基于GIS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的煤炭投资环境潜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煤炭投资环境最好的区域位于陕西与内蒙古交界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适合煤炭投资;新疆地区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受交通运输力、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影响,其投资环境略差于鄂尔多斯盆地;而煤炭资源大省山东和河南由于数十年的煤炭开采,煤炭资源逐渐枯竭,投资环境略差。总体来看,投资环境受多方面的影响,但资源禀赋是投资环境的决定因素,国家政策是关键因素。

叶欣[3](2021)在《基于改进案例推理模型的矿业城市空间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与模拟》文中研究表明矿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城市布局的无序扩张,由此带来了土地破坏和耕地侵蚀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区域环境质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开展矿业城市格局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及趋势预测研究,能够揭示矿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进而为矿业城市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是有力保障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典型矿业城市-黑龙江省鸡西市为研究区,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采用“演变规律分析→模拟分析与模型改进→模型验证→趋势预测”流程,具体工作包括:(1)利用鸡西市2005、201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分析了鸡西市城市格局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地形因素、矿产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与人口、交通道路、政策规划方面对矿业城市扩张驱动力进行了分析。(2)采用城市扩张CBR模型对鸡西市2015年城市格局进行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的检验,提出改进的UGSCBR(Urban Growth Simulation Case Based Reasoning)模型,改进包括两方面:(1)针对传统CBR模型在模拟过程中仅检索出单一的案例作为推理依据的问题,本文提出将案例按照其演变结果进行分类,再对每种案例检索出多个最相似案例的综合检索策略;(2)考虑到矿业城市住房空置率不断增加,本文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首次制作并引入能够反映矿业城市人为因素的住房空置区指标,以控制城市空间格局模拟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扩张现象。(3)利用UGSCBR模型再次模拟鸡西市2015年城市格局,检验、分析模拟结果并对模型进行优化。采用CA模型模拟鸡西市2015年城市格局,并与UGSCBR模型进行对比。(4)利用鸡西市城市扩张UGSCBR模型模拟2020-2035年城市扩张格局,并对城市未来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2005-2015年间,鸡西市城市格局分布多集中于平坦地区,城市扩张以占用低地势区的耕地为主。受到煤炭资源枯竭及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城市扩张规模逐渐放缓,尽管城市整体格局松散,但研究期间呈现出在空间上聚集发展的趋势,且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地呈现在中心城区。(2)地形因素、矿产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网络及政策规划是影响矿业城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其中,矿产资源分布作为矿业城市的特殊驱动因素,对城市用地的空间发展起到了即吸引,又排斥的作用。“一核多心、点轴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确立了鸡西市中心城区组团式城市结构的发展战略;而鸡西市作为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集中区成为最重要的鸡西市城市用地扩张限制因素。(3)采用改进的UGSCBR模型模拟鸡西市2015年城市格局,结果显示,当检索数量参数x=10时,模拟效果最好,总精度为97.02%,kappa为85.51%,Fo M值为0.1700,与城市扩张CBR模型相比模拟精度提升了57.8%。通过与CA模拟结果的对比,发现UGSCBR模型能够更好地在本研究中模拟出城市扩张趋势,模型的构建更加简单且易于理解。(4)在现有的发展趋势下,鸡西市2020-2035年城市用地面积将继续增加,但扩张规模将持续下降;城市扩张的趋势表现为从各城区中心向外扩张,中心城区将进一步聚集,使得城市格局的紧凑度逐渐提高。

边云涛[4](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贾璐莎[5](2021)在《矿业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以包头石拐五当沟矿区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末,煤矿资源的枯竭导致相关场地遭到破坏,但矿业废弃地景观设计在发展过程中遗迹历史价值和精神文化常常被忽略,摒弃了旧有文化和工业遗迹的价值,使得景观塑造趋于同类。目前国内对于废弃地景观的研究还处在“复绿”工程上,在景观的文化提取表达上有待系统性、针对性的研究。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废弃地生产生活线复盘、场所空间分类、遗留要素提取与评估、重新组织空间形态等方式,以明晰概念、理论应用、实证研究三个核心层面展开论证,深化矿业废弃地景观设计概念与内涵,对矿业废弃地的文化要素提取、景观表达及其理论实践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文献和案例的分析融汇成功经验,总结其特征和设计原则,论述矿业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设计学为视角对五当沟矿业废弃地蕴含文化、场所精神展开交叉式研究,为其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方法论;结合场地现状与当地政策,运用田野调查、SWOT分析等方法,以构建生态框架、探索文化节点、延续场地肌理、搭接整体流线、植入活力功能为设计策略,构建特色文化旅游基地。为推进矿业废弃地中文化景观提取与设计提供设计参考。

李茂伟[6](2021)在《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矿用车是露天采矿所必需的设备,也是当前露天采矿工艺流程中投资占比和消耗占比最高的设备,是矿山企业最重视的设备之一。过去20年,国内矿用车产业搭着我国采矿业的快车道实现了高速发展,制造能力和研发实力都有了显着的提升。但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矿用车市场环境日渐复杂,面临诸多挑战,如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盈利能力下降等。国际市场要健康得多,更为有序、更尊重市场规则、市场潜力更大。但中国供应商在国际市场上,普遍存在品牌影响力弱、国际综合竞争力落后的问题,传统国际巨头依然占据着全球8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澳洲又是世界上最高端的矿业市场,有着最严格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法律标准和商业标准。成功进入澳洲市场,对于争取全球市场有着事半功倍的示范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矿用车业务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文献回顾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相关理论,归纳、总结了业务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应用PEST分析法和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解析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最后用SWOT分析法为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推荐了密集型的发展战略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同时,为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即加强品牌建设、加强风险控制、优化组织结构和引进专业化国际人才等。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竞争提出更明确的战略指导,同时也能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朱成[7](2021)在《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文中认为深部矿井开采面临产矸率增加、提升效率降低、采场与巷硐围岩控制难度加大等系列难题,采选充一体化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深部煤矿井下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与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不仅可确保采煤-分选-充填系统高效协调配合,同时能够有效提升矿井灾害防控能力。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井下分选硐室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阐明了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方法,提出了满足不同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探讨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研究成果可为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长时稳定控制、采-充空间合理布局与动态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借鉴。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基于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建立了其围岩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研究了随不同影响因素变化围岩变形破坏的响应特征。通过调研国内多个采选充一体化矿井,明确了现阶段井下分选工艺的主要优缺点、适用条件及设备配置要求,归纳总结了井下分选硐室的主要结构特征,分别建立了分选硐室顶板变截面简支梁、帮部柱体以及底板外伸梁力学模型,分析了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随各影响因素变化围岩变形破坏的响应特征,解析了井下分选硐室优化布置与围岩控制方法。(2)阐明了井下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研究了断面形状、尺寸效应以及开挖方式对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分选硐室群基于软弱岩层厚度及层位变化的合理布置方式,确定了不同类型地应力场中分选硐室群的最佳布置方式,探讨了分选硐室群紧凑型布局原则与方法,提出了分选硐室群围岩“三壳”协同支护技术,揭示了高地应力与采动应力、振动荷载、冲击荷载耦合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全服务周期内围岩加固对策。(3)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方法,提出了满足不同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探讨了深部采选充一体化矿井适用的采-充空间布局方法,分析了影响采-充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基于开发的德尔菲-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根据采充协调要求和“以采定充”、“以充定采”两类限定条件,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合理匹配关系及动态调整方法,分别提出适用于地表沉陷控制、冲击地压防治、沿空留巷、瓦斯防治、保水开采五种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4)分析了采-选-充空间布局互馈联动规律,探讨了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基于安全高效绿色开采要求,分析了采-选-充空间布局的互馈联动规律,基于“以采定充”和“以充定采”两类限定条件,分别提出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原则,探讨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以新巨龙煤矿为具体工程背景,对矿井采-选-充空间布局方案进行了规划设计。该论文有图157幅,表38个,参考文献199篇。

高怡然[8](2021)在《云南“156项”老工业区空间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3至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中国与前苏联在遵循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一系列合作。中国为前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稀有矿产、农产品和国际通用货币。而前苏联为中国提供技术、设备并派遣专家帮助中国恢复和建设工业生产。经双方多次协商与变动,实际上确定的援助项目共计162个,正式施工的150项,但由于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并公布“156项”工程在先,故后便以“156项”工程为这批建设的统称。“156项”工程是我国工业化的奠基石。在工业史、建筑史、外交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云南地区“156项”工程的老工业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提炼,文章梳理了“156项”工程的立项过程和全国建设成果。厘清了云南“156项”工程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基本建设情况。在对云南“156项”工程的行业特征及各项目的整体生产组织架构进行研究后,本文参考系统理论的层级研究方法,结合研究对象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管理体制特点,将研究分为企业、厂矿、单体三个层级,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依次对其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企业层级通过对企业生产组织架构的梳理,结合其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形态,归纳总结了各企业的空间结构。厂矿层级按生产类型将其分为采矿区和重工厂区,分别对其调研现状进行概况,从选址规划、地块组织以及厂区布局的角度对其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单体层级按照功能类型将其分为生产性建构筑物及生活配套设施两大类,从类型、空间、结构、材料、风格等多个角度分别进行剖析。

周鑫[9](2021)在《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材料,云南省是有色金属大省,其中的铅锌矿占比很大,随着社会工农业不断的发展,铅锌矿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为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对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加强研究,同时对成矿条件好的地区进行勘查布局。云南省铅锌矿资源规模庞大,大致分布于滇东北的巧家、鲁甸、彝良、会泽,滇西的兰坪、腾冲、保山一带,滇西南的澜沧、芦子园一带,滇东南的文山、蒙自等地。当前云南地区已发现的铅锌矿资源储量中的80%都集中于以上几个矿产地。本论文系统的资料收集,较好地阐述了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区域成矿要素、成矿模式等,同时,总结了云南省铅锌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并对铅锌资源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划分了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类型,主要有滇东北会泽及毛坪碳酸盐岩型铅锌矿、滇西兰坪金顶砂砾岩型铅锌矿、滇西南澜沧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芦子园矽卡岩型铅锌矿、滇东南都龙矽卡岩型铅锌矿,以及其他类型的铅锌矿等。云南省铅锌资源前景相对较好,铅矿静态保障年限小于5年,动态保障程度为10-20年,锌矿静态保障年限小于5年,动态保障程度为5-15年。云南省主要的铅锌矿产勘查布局地段是:(1)滇东北会泽及毛坪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及周缘、(2)滇西兰坪金顶砂砾岩型铅锌矿及周缘、(3)滇西腾冲一带矽卡岩型铅锌矿、(4)滇西保山及周缘矽卡岩、碳酸盐岩型铅锌矿、(5)滇西南芦子园-班老一带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6)滇西南澜沧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及周缘、(7)滇东南都龙矽卡岩型铅锌矿及周缘。对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郭瀚阳[10](2021)在《基于矿山生态修复的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进行,采石场的数量不断增多,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关停后的采石场形成的废弃地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通过对采石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的研究对我国人居环境改善、保障建设用地供给、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研究对象,借鉴了国内外采石场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与优秀案例,归纳出采石场景观设计的原则与设计手法和生态修复中的技术方法,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根据对蜀山公园现状的详细调查与分析,遵循“生态优先慎重选择人工措施”“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统一考虑,避免侧重”“尊重场地特征,融合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三个原则,设计定位为“绿色客厅”和“蜀山画境”。绿色客厅是指以公园的服务对象进行考虑,将景观空间作为室内生活功能的延伸,蜀山画境是综合场地上断崖峭壁和文化底蕴以及承载的文化展示功能,将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以中国山水为蓝本进行景观设计。(2)论文从场地生态修复和游人功能需求以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展开思考,提出构筑公园+模式公园、重塑孤山河泽的山水特征、打造蜀山特色名片三个设计策略。构筑公园+模式公园是形成“公园+生活+商业”“公园+运动+亲子”等多样性的组合;重塑孤山河泽的山水特征是景观空间上通过“引水绕山”等设计手法,旨在整合强化山水关系、重现地域特征;打造蜀山特色名片是以山水画表现技法中点线面进行景观元素的选择,以三远技法进行景观空间的营造,以对比、协调等手法进行色彩的选择。(3)在蜀山公园的生态修复中,从五个方面进行。在地质灾害隐患防治中采用了清除、支护、防护网等方法;在地形重塑中采用了修坡、堆坡、削坡等方法;在土壤重构中采用了覆土、基质改良法;在水系修复中采用了引水绕山、生物净化等方法;在植被重建中将场地分为平缓坡区、陡急和险崖坡区、水塘湿地区分别选取适合的植物和种植方法,并且,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结合场地文化中《蜀山图》的意境进行营造。

二、我国矿业布局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矿业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全国煤炭矿业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基础
    1.1 矿业权变化情况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煤炭矿业权数量变化特征分析
    2.2 煤炭矿业权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2.3 煤炭矿业权面积转移矩阵特征分析
    2.4 大型煤炭基地内矿业权变化特征分析
3 结论

(2)我国煤炭投资环境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基础
    1.1 评价体系建立
    1.2 评价方法研究
2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2.1 煤炭资源潜力分析
    2.2 矿业产值率分析
    2.3 煤炭矿业权布局分析
    2.4 煤炭从业人数分析
    2.5 煤炭勘查投入分析
    2.6 煤炭发电量分析
    2.7 全国煤炭运输力分析
    2.8 煤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3 结论

(3)基于改进案例推理模型的矿业城市空间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扩张研究现状
        1.2.2 CBR的研究现状
        1.2.3 矿业城市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和范围
        2.1.2 自然条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2.2.1 遥感影像数据
        2.2.2 土地利用数据
        2.2.3 夜间灯光数据
        2.2.4 其他数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城市扩张模拟原理与方法
    3.1 城市扩张相关概念与内涵
        3.1.1 城市用地
        3.1.2 城市扩张
    3.2 案例推理的认知机理
        3.2.1 案例推理的基本内涵及优势
        3.2.2 案例推理的认知模型
        3.2.3 案例检索策略
    3.3 土地利用变化案例推理模型简述
        3.3.1 土地利用变化CBR模型的案例表达模式
        3.3.2 土地利用变化CBR模型的案例相似性计算与推理
        3.3.3 模型存在的问题
    3.4 城市扩张案例推理模型设计
        3.4.1 模型数据的组织与获取方法
        3.4.2 城市扩张案例相似性计算与推理过程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业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4.1 鸡西市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1 鸡西市城市格局时空分布特征
        4.1.2 鸡西市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4.2 鸡西市城市扩张驱动力分析
        4.2.1 自然地理驱动因素
        4.2.2 经济、政策及社会驱动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业城市空间扩张案例推理模型的改进与优化
    5.1 鸡西市城市扩张驱动指标
    5.2 鸡西市城市扩张CBR模拟流程
    5.3 鸡西市城市扩张CBR模型的检验
    5.4 改进的鸡西市城市扩张UGSCBR模型
        5.4.1 模拟过程的改进
        5.4.2 住房空置率指标研究
    5.5 鸡西市城市扩张UGSCBR模型的优化
    5.6 UGSCBR模型的评价
        5.6.1 模拟过程的有效性评价
        5.6.2 与CA模型的对比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鸡西市未来城市格局预测及分析
    6.1 鸡西市2020-2035 年城市格局预测结果
        6.1.1 鸡西市2020-2035 年城市用地数量预测
        6.1.2 基于UGSCBR模型的鸡西市2020-2035 年城市空间格局预测
    6.2 鸡西市2015-2035 年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5)矿业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以包头石拐五当沟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0.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0.5 国内外研究现状
    0.6 研究框架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念及研究
    1.1 矿业废弃地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
    1.2 矿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业废弃地保护与利用定位
    2.1 矿业废弃地价值定位
    2.2 设计理念及可行性研究
        2.2.1 生态技术理念应用
        2.2.2 矿业要素与景观结合
        2.2.3 地域文化景观表达
        2.2.4 矿业废弃地发展可行性研究
    2.3 矿业废弃地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
        2.3.1 自然要素
        2.3.2 物质和非物质要素
        2.3.3 主体活动要素
        2.3.4 景观、文化、活力结构
    2.4 本领域相关案例分析
        2.4.1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2.4.2 辽源国家矿山公园
        2.4.3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2.4.4 对比借鉴与反思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拐区五当沟矿业废弃地文化景观研究
    3.1 石拐矿业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必要性
    3.2 石拐区五当沟矿业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方法
        3.2.1 废弃地生产生活线复盘
        3.2.2 场所空间分类
        3.2.3 遗留要素提取与评估
        3.2.4 规划与功能组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包头石拐区五当沟文化旅游基地景观设计分析
    4.1 项目概况
        4.1.1 石拐区区域概况
        4.1.2 五当沟矿区现状
        4.1.3 五当沟矿区所存问题
    4.2 规划布局
        4.2.1 五当沟文化旅游基地总体布局分析
        4.2.2 五当沟文化旅游基地结构分析
        4.2.3 五当沟文化旅游基地功能分区
        4.2.4 五当沟文化旅游基地交通流线分析
        4.2.5 五当沟文化旅游基地植物配置分析
    4.3 文化旅游基地景观构建原则
        4.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4.3.2 因地制宜原则
        4.3.3 文化认同延续原则
        4.3.4 创新原则
    4.4 文化旅游基地景观设计策略
        4.4.1 生态框架的构建
        4.4.2 文化节点的探索
        4.4.3 场地肌理的延续
        4.4.4 整体流线的搭接
        4.4.5 活力功能的植入
    4.5 文化旅游基地景观节点设计分析
        4.5.1 入口景观设计
        4.5.2 运输铁路节点设计分析
        4.5.3 洗煤厂节点设计分析
        4.5.4 工人生活区块节点设计分析
        4.5.5 煤矿文化科普节点设计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6)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1.3.1 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战略研究现状综述
        1.3.2 相关基础理论回顾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北方股份概况
    2.2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2.2.1 布局阶段(1988 年-2000 年)
        2.2.2 黄金10 年(2000 年-2012 年)
        2.2.3 隐忧不断(2012 年至今)
    2.3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
        2.3.1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发展历程
        2.3.2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发展现状
    2.4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壁垒急需突破
        2.4.2 品牌知名度急需提升
        2.4.3 属地化能力急需布局
第三章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1.4 自然和资源环境分析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行业特征分析
        3.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2.3 行业竞争趋势分析
    3.3 机遇与挑战分析
        3.3.1 竞争机遇分析
        3.3.2 竞争威胁分析
第四章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竞争条件分析
    4.1 资源条件分析
        4.1.1 政府资源
        4.1.2 营销资源
        4.1.3 技术资源
        4.1.4 生产资源
    4.2 能力条件分析
        4.2.1 技术创新能力
        4.2.2 生产制造能力
        4.2.3 服务能力
        4.2.4 运营能力
    4.3 优势劣势分析
        4.3.1 竞争优势分析
        4.3.2 竞争劣势分析
第五章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竞争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
        5.1.1 增长型战略
        5.1.2 扭转型战略
        5.1.3 多种经营战略
        5.1.4 防御型战略
    5.2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的发展战略
        5.2.1 建立国际化营销渠道
        5.2.2 打造属地化支持能力
        5.2.3 设立国际化合作联盟
    5.3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的澳洲市场竞争战略
        5.3.1 提供差异化产品
        5.3.2 提供差异化服务
        5.3.3 提供全寿命周期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5.3.4 持续发挥好快速响应能力
        5.3.5 持续致力于解决供应商强势的问题
第六章 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加强品牌建设
        6.1.1 全寿命周期性价比最优的品牌形象
        6.1.2 全面创新者的品牌形象
        6.1.3 拥有TEREX技术功底的品牌形象
    6.2 加强风险控制
        6.2.1 技术合规风险
        6.2.2 法律合规风险
    6.3 优化组织机构
    6.4 引进专业化国际人才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与围岩力学分析
    2.1 井下分选工艺及其设备配置要求
    2.2 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分析
    2.3 井下分选硐室围岩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
    3.1 分选硐室群断面优化设计方法
    3.2 软岩层位对分选硐室群布置的影响
    3.3 地应力场对分选硐室群布置的影响
    3.4 分选硐室群结构特征与紧凑型布局原则
    3.5 分选硐室群紧凑型布局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1 “三壳”协同支护技术原理与应用
    4.2 采动应力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3 振动动载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4 冲击动载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5 本章小结
5 深部矿井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方法
    5.1 采煤-充填空间布局方法分类
    5.2 采煤-充填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5.3 采煤-充填空间参数优化方法
    5.4 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与应用
    6.1 采煤-分选-充填空间布局的互馈联动规律
    6.2 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
    6.3 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的实践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云南“156项”老工业区空间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1.2.2 “156 项”工程相关研究
        1.2.3 工业遗产视角下“156 项”工程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老工业区形态特征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层级结构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老工业区
        2.1.2 空间结构
        2.1.3 空间形态
    2.2 构建层级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系统理论
        2.2.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3 老工业区形态研究的层级结构
        2.3.1 企业层级
        2.3.2 厂矿层级
        2.3.3 单体设施层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56 项”工程立项背景及发展建设
    3.1 全国“156 项”工程立项背景及建设成果
        3.1.1 立项背景
        3.1.2 产业分布及地域分布
        3.1.3 全国建设成果
    3.2 云南“156 项”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建设
        3.2.1 云南“156 项”工程择址背景
        3.2.2 云南“156 项”工程筹备及发展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层级下云南“156 项”工程的形态特征
    4.1 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一般类型
    4.2 云南“156 项”工程的企业空间结构
        4.2.1 云南“156 项”工程的企业生产组织架构
        4.2.2 云南“156 项”工程的企业空间结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厂矿层级下云南“156 项”工程的形态特征
    5.1 厂矿规划的相关背景
        5.1.1 相关政策
        5.1.2 规划思想
    5.2 采选矿区
        5.2.1 现状概况
        5.2.2 选址布局——依矿而立、分散布局
        5.2.3 地块组织——以地理环境为主导,自然发散
        5.2.4 厂房排布——生产特点与山地地形相结合
    5.3 重工厂区
        5.3.1 现状概况
        5.3.2 选址布局——离城新建、集中布局
        5.3.3 地块组织——以“单位制”为主导、封闭规整
        5.3.4 厂房排布——根据生产流程的顺序布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单体设施层级下云南“156 项”工程的形态特征
    6.1 生产性建构筑物
        6.1.1 厂房空间形式
        6.1.2 厂房结构及材料
        6.1.3 生产性构筑物
        6.1.4 生产设备及装置
        6.1.5 整体风格特征
    6.2 行政办公及生活配套设施
        6.2.1 功能类型及特征
        6.2.2 建筑结构特征
        6.2.3 建筑材料运用
        6.2.4 建筑装饰特征
        6.2.5 建筑风格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思考
    7.1 研究创新点
    7.2 研究主要成果
        7.2.1 对历史发展的梳理及遗存现状的调查
        7.2.2 企业空间结构特征
        7.2.3 厂矿空间形态特征
        7.2.4 单体建构筑物形态特征
    7.3 关于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的思考和建议
        7.3.1 保护及再利用的机遇和挑战
        7.3.2 保护及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7.3.3 保护及再利用的目标导向
        7.3.4 保护及再利用的程序制定
        7.3.5 保护及再利用的策略建议
    7.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156 项”工程建成项目名单
附录 C:“156 项”工程调研收集图纸

(9)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研究现状
        1.2.2 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研究现状
        1.2.3 铅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论文主要成果
第二章 国内外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2.1 世界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2.2 国内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2.3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2.3.1 自然概况
        2.3.2 铅锌矿产资源基本概况
        2.3.3 铅锌矿产资源储量概况
    2.4 铅锌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第三章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3.1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分布特征
    3.2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3.2.1 碳酸盐岩型铅锌矿
        3.2.2 砂砾岩型铅锌矿
        3.2.3 火山岩型铅锌矿
        3.2.4 矽卡岩型铅锌矿
第四章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4.1 云南省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4.2 云南省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4.3 铅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第五章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
    5.1 矿业环境分析
        5.1.1 矿产资源整合
        5.1.2 云南地缘经济地位优势
    5.2 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
        5.2.1 加大铅锌资源勘查力度意义重大
        5.2.2 勘查布局原则
        5.2.3 勘查布局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10)基于矿山生态修复的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矿业废弃地的负面影响以及采石场废弃地的典型性
        1.1.1.1 矿业废弃地的负面影响
        1.1.1.2 采石场废弃地的典型性
        1.1.2 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的趋势
        1.1.2.1 近年来我国对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及再利用的重视
        1.1.2.2 矿业废弃地整治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人居环境建设
        1.2.2.2 为我国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理论研究作出贡献
        1.2.2.3 有利于保障建设用地供给,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1.3 国内外进展研究
        1.3.1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3.1.1 国外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3.1.2 国内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3.2 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1.3.2.1 国外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1.3.2.2 国内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1.4 课题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阅读法
        1.4.2.2 实地调研法
        1.4.2.3 案例分析法
        1.4.2.4 实证研究
        1.4.3 技术路线
2 采石场废弃地与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内容
    2.1 相关概念
        2.1.1 矿业废弃地的概念
        2.1.2 采石场废弃地的概念
        2.1.3 生态修复概念
        2.1.4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概念
    2.2 采石场废弃地形成的原因
    2.3 采石场废弃地的类型
    2.4 采石场废弃地的景观特征
        2.4.1 空间分布呈片状聚集,规模差异较大
        2.4.2 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综合,空间层次丰富
        2.4.3 自然恢复后,动植物生境类型多样
    2.5 采石场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
        2.5.1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5.2 污染环境,危害公共健康
        2.5.3 减缓社会经济发展
    2.6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及问题
        2.6.1 过度追求复绿,忽视生物多样性
        2.6.2 不尊重场地特征,对场地资源价值缺乏认识
    2.7 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的关联性
        2.7.1 理论基础的统一性
        2.7.2 目标的一致性
        2.7.3 原则的相似性
3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案例分析
    3.1 生态修复的方法
        3.1.1 地质灾害隐患防治
        3.1.1.1 危岩体隐患防治措施
        3.1.1.2 陡立宕口隐患防治措施
        3.1.1.3 高边坡隐患防治措施
        3.1.1.4 破碎斜坡滑动体隐患防治措施
        3.1.2 地形重塑
        3.1.3 土壤重构
        3.1.4 水系修复
        3.1.5 植被重建
        3.1.5.1 采石场废弃地类型划分
        3.1.5.2 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3.1.5.3 不同类型采石场废弃地的治理措施
        3.1.5.4 植物选择的原则
        3.1.5.5 种植场地准备
    3.2 案例分析
        3.2.1 法国Biville采石场
        3.2.1.1 背景
        3.2.1.2 生态修复措施
        3.2.1.3 启示
        3.2.2 上海辰山矿坑花园
        3.2.2.1 背景
        3.2.2.2 生态修复措施
        3.2.2.3 景观设计
        3.2.2.4 启示
        3.2.3 南宁市园博会采石花园
        3.2.3.1 背景
        3.2.3.2 生态修复措施
        3.2.3.3 景观设计
        3.2.3.4 启示
4.蜀山公园现状分析
    4.1 区位条件
    4.2 自然条件
        4.2.1 地质地貌
        4.2.2 气候条件
        4.2.3 水文条件
        4.2.4 土壤条件
        4.2.5 动植物
    4.3 历史文化
    4.4 交通条件
    4.5 遗留设施
    4.6 使用人群分析
    4.7 总结
        4.7.1 生态角度
        4.7.2 文化角度
        4.7.3 功能角度
        4.7.4 景观角度
5.蜀山公园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
    5.1 设计原则
        5.1.1 生态优先,慎重选择人工措施
        5.1.2 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统一考虑,避免侧重
        5.1.3 尊重场地特征,融合中国传统山水美学
    5.2 设计定位
        5.2.1 绿色客厅
        5.2.2 蜀山画境
    5.3 基于生态修复的设计策略
        5.3.1 构筑“公园+”模式公园
        5.3.2 重塑“孤山—河泽”的山水特征
        5.3.3 打造蜀山特色名片——以画塑境
        5.3.3.1 景观元素的选择
        5.3.3.2 空间意境的营造
        5.3.3.3 色彩的表达
    5.4 总体布局
        5.4.1 总平面图
        5.4.2 功能分区
        5.4.3 交通流线
        5.4.4 公共设施
    5.5 蜀山公园生态修复措施
        5.5.1 地质灾害隐患防治
        5.5.2 地形重塑
        5.5.3 土壤重构
        5.5.4 水系修复
        5.5.5 植被重建
        5.5.5.1 种植场地准备
        5.5.5.2 植被重建的方法
        5.5.5.3 植物景观的营造
        5.5.5.4 蜀山公园主要参考植物名录表
    5.6 重要节点设计
        5.6.1 南侧入口
        5.6.2 西侧景观空间
6.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6.2.1 展望
        6.2.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我国矿业布局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煤炭矿业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张衡,王文强,林燕,白秀佳. 中国煤炭地质, 2021(S1)
  • [2]我国煤炭投资环境评价分析[J]. 林燕,王文强,张衡. 中国煤炭地质, 2021(S1)
  • [3]基于改进案例推理模型的矿业城市空间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与模拟[D]. 叶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矿业废弃地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以包头石拐五当沟矿区为例[D]. 贾璐莎.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北方股份矿用车业务澳洲市场竞争战略研究[D]. 李茂伟.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D]. 朱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8]云南“156项”老工业区空间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D]. 高怡然.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D]. 周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矿山生态修复的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例[D]. 郭瀚阳.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标签:;  ;  ;  

我国矿业布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