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侯学博,余国新,李先东[1](2022)在《风险规避、非牧用途使用与牧户草原流转行为》文中指出基于新疆12个牧业县232户微观数据,运用风险收益理论、期望效应理论构建了草原流转风险规避理论模型与基于博弈论构建了草原流转非牧用途使用理论模型,分析了风险规避和非牧用途使用对牧户草原流转的内在机理。使用二元Logit模型、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分别探析风险规避和非牧用途使用对牧户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违约风险、生态风险、经营风险对牧户草原流转行为存在显着影响,草原流转存在的各类风险可能导致牧户的风险规避行为;非牧用途使用、转移就业能力担忧与家庭收入结构对于牧户草原流转行为存在显着影响;家庭收入结构在牧户面临非牧用途使用时存在调节效应,而其转移就业能力担忧在牧户面临非牧用途使用时存在遮蔽效应。同时,违约风险、生态风险在牧户面临非牧用途使用时存在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造成流转风险、非牧用途使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伊丽娜[2](2022)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牧民群体及其有序返乡——内蒙古东部N嘎查的实地研究》文中提出在牧区城镇化进程中,随着返乡牧民日益增加,在牧区正在形成以"半工半牧"为主要生计模式的新社会群体,本研究将其称为"牧工"。"半工半牧"的生计模式以及"牧工"群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牧区衰落引发的社会问题,有助于推动进城牧民有序返乡。但实践中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返乡牧民未能将打工经济转变为创业经济,生活仍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因此,应通过牧区金融服务的进一步支持和完善,以及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合作化和组织化经营对这些返乡牧民进行产业扶持,在激发其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推动返乡牧民积极参与牧区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
苟廷佳[3](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提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范明明[4](2021)在《牧民对旱灾的适应策略及其政策启示——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30年牧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草原畜牧业灾害适应行为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当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户旱灾适应策略主要有购买饲草料、走场、出售牲畜、育肥及贷款和借款。这些策略实际上以"牧户尺度抗灾"和"依赖市场"为核心,与传统的以"大尺度移动抗灾"和"互惠"为核心的适应方式形成对比。从适应效果看,两种适应策略均有效减少了牲畜死亡损失,维持了牧户家庭的牲畜规模。从经济层面看,牧户尺度抗灾是一种高成本的选择,尤其在连续或较大灾害面前,单个牧户的脆弱性较高。从生态层面看,牧户尺度抗灾与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相悖。如今灾害应对策略增加了牧民的经济压力和草场生态压力,给草场"社会—生态"系统造成了潜在隐患。
周扬,宋思梦,罗源,袁鑫,张林,鲁怡婷,陈慧淋,蒋凤[5](2021)在《发展甘孜州草原生态畜牧业解决草原退化困境及出路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原退化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同时,也对草原畜牧业及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极大威胁。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甘孜州草原生态退化的现状和原因,阐明营造草原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与意义,提出解决制约草原生态畜牧业"瓶颈"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以此促进草原生态畜牧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进,实现青藏高原东南缘农牧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林慧龙,蒲彦妃,王丹妮,马海丽[6](2021)在《草原指数保险:评述与中国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草原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中的一种新型类别,它有比传统赔偿保险更加科学的触发机制,包括指数变量和触发水平。它选取与草原生产紧密相关的指标作为指数变量,通过研究不同尺度上草原生产中产量/气象/NDVI和经济指标数据的关联机制,精密计算出核定尺度下指数变量的触发水平,可极大化地缩小基差风险,从而通过触发机制来衡量投保人是否能够获得赔偿。本研究探索了11个国家18种运营中的草原指数保险的触发机制,发现它们按照指数选取的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和卫星遥感指数保险。区域产量指数保险以选定区域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当该区域的实际平均产量低于指定水平时,所有投保人获得相同额度的补偿;天气指数保险选择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作为指数,衡量它们对草原生产的损害程度;卫星遥感指数保险创新性地结合卫星、遥感技术,NDVI是它最常用的指数。然而,作为世界草原大国,我国对草原指数保险的研究十分匮乏,在试点或运营的相关产品屈指可数,这不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我国气象站点覆盖密度低导致数据源缺失,且草原区域幅员辽阔,照搬别国的现有产品不现实。因此,针对中国的方案设计亟待提出。本研究提出以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为框架,遥感数据源提供宏观数据,以无人机技术补充中观数据,通过农牧户入户调查得到微观数据,实现宏观、中观、微观数据源全覆盖,通过系统分析该类型中多年产量/气象/NDVI和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明确该类型草原的触发机制。最终实现只要投保人的生产性收入状况偏离了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就能获得赔偿。
王树青,徐义,杨坤[7](2021)在《甘肃省天祝县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文中研究说明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资产与生产资源,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在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和助力牧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历年统计数据和查阅年鉴等方式获得相关资料,对两轮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梳理,从补奖政策资金、草地生产力及载畜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政策实施前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两轮补奖政策实施后,天祝县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草地生产力达到2 162.28 kg·hm–2,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45.4%;2)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理论载畜量增长了42.98万个羊单位,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54.3%;3)农牧民人均收入从补奖政策实施前的4 012元增加到8 265元。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为进一步加强草地生态恢复,建议:1)在平衡禁牧下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确定草原补奖补偿标准;2)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3)建立健全放牧禁牧制度,科学制定草原合理利用计划。
张冰青,贾志敏[8](2021)在《内蒙古牧区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由于自然生态环境及内蒙古"三牧"问题等因素限制,内蒙古牧区发展面临的信息化建设成本上升、信息化服务体系缺乏针对性、政府及基层组织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等困境,提出了建议完善政府职能并加强信息化投入力度、树立企业品牌并创牧区信息化建设机制、加强信息引导以提高牧民信息化使用程度等,旨在加强内蒙古牧区信息化发展进程,提高牧业信息一体化建设,铸牢牧民中华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区域可持续发展。
齐佳静[9](2020)在《草原旅游影响下希拉穆仁草原牧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旅游扶贫等项目的推动与发展、以旅游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措施,旅游业逐渐成为了建设美丽社会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业不仅为地区社会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又对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注入新的血液。许多地区都在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及带领居民脱贫致富。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视阈,选取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为典型研究区,系统分析了草原旅游对牧户生计方式的影响,此研究视角对降低希拉穆仁草原牧户生计脆弱性,提升牧户生计资本,使人地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共分为6部分,在绪论部分中提出了研究背景、目的以及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阐述了草原旅游、可持续生计与旅游影响研究的相关研究综述,归纳并梳理了研究相关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以希拉穆仁草原牧户为个案分析,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情况、旅游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初步介绍了研究区概况以及实地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情况、数据分析结果。第三部分,基于调查,分析了希拉穆仁牧户生计方式影响因素,草原旅游影响下的不同类型牧户生计类型、收入结构、参与旅游情况以及草原旅游开发前后牧户生计变化情况。第四部分,通过对希拉穆仁草原牧户生计资本评价体系的构建,探讨了希拉穆仁草原牧户生计策略影响因素。第五部分,论述了草原旅游影响下的希拉穆仁牧户可持续生计发展的建议,如构建政府有效引导制度、改善牧户生计环境、提高牧户生计资本等。在第六部分结论与研究不足中,对日后相关研究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宝拉尔[10](2020)在《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蒙古族特色商品是蒙古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活动,可以带动当地物资生产领域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力量,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中国民族贸易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的举措。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是镶黄旗地域狭小,特色产品优势资源开发不足,龙头企业规模小,集聚度低,产业链短,技术创新能力差,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地方金融支持体系的匹配度有待提高,当地特色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传统乳制品作为一种在蒙古族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产品,随着社会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原有生产技术及传统工艺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在经营方式上仍然显得粗放,总体思路薄弱,尚未形成合理的产销网络。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作为本文调查区域具有非常显着的上述特征。新宝拉格镇当地传统乳制品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不平衡。发展水平低下主要表现为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缺少专业人才,包括生产技能和生产技术人才的转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乳业规模经济不显着,行业集中度低。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精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制约了当地乳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传统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优化生产结构,是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对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的乳制品生产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合在当地的研究数据: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成品的来源,产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产销渠道以及消费者对现有产品品种数量满意度,价格及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解和收集,总结了新宝拉格镇乳制品行业中的员工特点,工艺传授和乳制品季节性管理流程及发展前景,找出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同时探索性地指出发展新宝拉格镇乳制品产业的发展途经对策。本文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府与商家的沟通来摆脱工艺传承困境,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来推广当地传统乳制品,促进乳制品质量分类,品牌经营等方面提出建议。
二、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规避、非牧用途使用与牧户草原流转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1 理论分析 |
1.1.1 风险规避对草原流转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 |
1.1.2 非牧用途使用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 |
1.2 研究方法 |
1.2.1 风险规避、非牧用途使用对牧户流转行为影响的研究模型选择 |
1.2.2 家庭收入结构、转移就业能力担忧的调节效应检验 |
1.2.3 生态风险、违约风险的中介效应检验 |
1.2.4 变量选择及赋值 |
1.3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
2 结果分析 |
2.1 风险感知对牧户草原流转决策影响因素 |
2.2 非牧用途使用对牧户草原流转行为的影响 |
2.3 稳健性检验 |
2.4 家庭收入结构、转移就业能力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的调节效应分析 |
2.5 违约风险、生态风险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2)城镇化进程中的牧民群体及其有序返乡——内蒙古东部N嘎查的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牧民返乡及其原因 |
(一)无法适应城市生活 |
(二)政策扶持与牧民返乡 |
(三)草场产权制度与牧民返乡 |
三、“半工半牧”与牧民群体有序返乡 |
(一)返乡牧民重新放牧及其面临的困难 |
(二)“半工半牧”的生计模式与“牧工”兴起 |
(三)牧民群体有序返乡 |
四、结论与思考 |
(3)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文献分析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国内文献分析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
3.2.2 生态产品价值 |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
4.1 三江源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自然条件 |
4.1.3 社会经济条件 |
4.1.4 生态地位 |
4.1.5 生态保护 |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
5.1.2 问卷基本情况 |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
5.1.4 描述性统计 |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
5.2.1 问卷基本情况 |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
5.2.3 描述性统计 |
5.2.4 空间交叉分析 |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
6.1.1 生态农畜产品 |
6.1.2 淡水资源产品 |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
6.2.3 绿电交易现状 |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4)牧民对旱灾的适应策略及其政策启示——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案例地调研和分析框架 |
(一)案例地基本情况 |
(二)田野调研 |
三、牧民的旱灾应对策略 |
(一)增加喂养时间 |
(二)走“敖特儿” |
(三)增加牲畜出栏 |
(四)羔羊就地育肥 |
(五)增加贷款和借款 |
(六)打工 |
四、与传统旱灾适应策略对比分析 |
(一)传统旱灾适应策略 |
1. 以政府主导组织、牧民经验为依据的长距离牲畜移动。 |
2. 长时间走场使受灾草场得到充分恢复。 |
3. 以互惠为主的低成本走场。 |
(二)适应策略的纵向对比分析 |
1. 传统及现代应对策略的特点。 |
2. 传统及现代灾害适应策略的社会生态影响。 |
五、结论与讨论 |
(5)发展甘孜州草原生态畜牧业解决草原退化困境及出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草原退化状况及退化困境形成原因分析 |
2 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内涵、意义及构成要素 |
2.1 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内涵与意义 |
2.1.1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维护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
2.1.2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为维护食物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
2.1.3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助力涉藏地区稳定发展及经济进步。 |
2.1.4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夯实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基础。 |
2.2 草原生态畜牧业的构成要素 |
2.2.1 水土生态要素。 |
2.2.2 植被生态要素。 |
2.2.3 生态畜牧业要素。 |
2.2.4 草原经济生态复合体系要素。 |
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及解决甘孜州草原退化困境出路研究 |
3.1 建立草地资源的政策宣传与保护机制 |
3.2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法律规范 |
3.3 更新观念改善牧区生产经营方式 |
3.4 重视高科技在草原退化中的研发应用 |
3.5 草原生态补偿试点 |
3.6 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建设 |
3.7 加强退化草原综合治理 |
4 结语 |
(6)草原指数保险:评述与中国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草原指数保险的源起 |
2草原指数保险的分类与原则 |
2.1区域产量指数保险 |
2.2天气指数保险及其运行机制 |
2.3卫星、遥感技术的引入产生了新的指数保险 |
2.4指数选取原则 |
3运营中的草原指数保险典型案例及其运行机制 |
3.1区域产量指数保险 |
3.2天气指数保险 |
3.3卫星遥感指数保险 |
4中国方案设计亟待开展 |
4.1我国草原指数保险发展的阻碍 |
4.2以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为框架自主设计草原指数保险 |
4.3以三大数据源为内核自主设计草原指数保险 |
4.3.1遥感数据源提供宏观数据 |
4.3.2无人机技术补充中观数据 |
4.3.3农牧户入户调查得到微观数据 |
4.4中国方案构想 |
(8)内蒙古牧区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牧区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
1.1 网络信息化发展成效 |
1.2 牧区经济生产生活现状 |
2 内蒙古牧区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
2.1 生态环境脆弱性加重信息化建设成本 |
2.2 牧区信息化服务体系缺乏针对性 |
2.3 政府及基层组织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
2.4 牧民老龄化造成信息化使用率不足 |
3 内蒙古牧区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3.1 完善政府职能,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 |
3.2 树立企业品牌,创新信息化生产机制 |
3.3 加强信息引导,提高牧民民族认同感 |
(9)草原旅游影响下希拉穆仁草原牧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其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2.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综述 |
1.草原旅游研究现状 |
2.可持续生计研究现状 |
3.旅游影响研究现状 |
4.研究述评 |
(四)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1.可持续生计核心概念 |
2.可持续生计理论 |
3.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
二、研究区实证分析 |
(一)研究区概况 |
1.地理位置 |
2.气候条件 |
3.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4.旅游发展情况 |
(二)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 |
1.实地调查方案 |
2.实地调查情况 |
3.资料回收与分析 |
4.小结 |
三、草原旅游影响下希拉穆仁牧户生计现状 |
(一)影响希拉穆仁牧户生计方式因素概述 |
1.外部环境因素对牧户生计的影响 |
2.内部环境因素对牧户生计的影响 |
3.草原旅游发展对牧户生计的影响 |
(二)希拉穆仁牧户生计行为特征分析 |
1.希拉穆仁牧户生计类型划分 |
2.希拉穆仁牧户生计资本来源分析 |
3.希拉穆仁牧户草场位置分布情况 |
4.希拉穆仁牧户参与旅游情况分析 |
(三)草原旅游开发前后牧户生计变化对比分析 |
1.希拉穆仁牧户生计策略变化情况 |
2.希拉穆仁牧户生计资本变化分析 |
四、草原旅游影响下希拉穆仁牧户生计资本水平评价 |
(一)希拉穆仁牧户生计资本评价方法 |
1.希拉穆仁牧户生计资本指标评价原则 |
2.希拉穆仁牧户生计资本指标评价体系 |
3.希拉穆仁牧户生计资本指标权重与赋值 |
4.不同类型牧户生计资本对比分析 |
5.希拉穆仁牧户生计资本测量指标与评价结果 |
(二)希拉穆仁牧户生计策略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1.希拉穆仁牧户参与旅游的障碍因素 |
2.不同类型牧户参与旅游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
3.希拉穆仁牧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互动关系 |
4.草原旅游影响下牧户生计转型的互馈机制 |
五、草原旅游影响下希拉穆仁牧户可持续生计发展建议 |
(一)草原旅游发展对牧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
1.积极的影响 |
2.消极的影响 |
(二)草原旅游发展中希拉穆仁牧户可持续生计发展建议 |
1.建构政府的有效引导机制 |
2.改善牧户生计环境、为草原旅游发展提供基础 |
3.提高牧户生计资本、建立草原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牧户调查问卷 |
附录2 希拉穆仁牧户访谈提纲 |
致谢 |
(10)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回顾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五、本文相关基本理论 |
(一)民族学理论 |
(二)经济增长理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
第一章 传统乳制品及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一、传统乳制品现状 |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一)新宝拉格镇概况 |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情况分析 |
一、新宝拉格镇原奶来源 |
(一)奶牛养殖小区奶源 |
(二)牧区奶牛养殖奶源 |
二、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特点 |
(一)从业人员特点 |
(二)新宝拉格镇个体经营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经营规模 |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的季节性 |
(四)新宝拉格镇个体乳品企业收益状况分析 |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工艺来源及加工工艺 |
(一)加工工艺来源 |
(二)加工工艺流程 |
四、新宝拉格镇乳制品销售类型、模式及客源 |
(一)乳制品销售类型 |
(二)牧民的委托销售模式 |
(三)客户来源及消费构成 |
(四)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现状满意度评价 |
五、发展前景分析 |
(一)有力的政策导向提供发展支持 |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生产者收益 |
(三)上游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产量显着提高 |
(四)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乳制品的消费 |
(五)原产地优势促进品牌发展 |
第三章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民间工艺传承困境 |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
(三)食品安全,原材料标准不完善 |
(四)文化宣传不到位 |
二、对策及建议 |
(一)加强政府与商家、与外界的沟通,摆脱民族工艺传承困境 |
(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地方财政政策支持 |
(三)推动乳制品质量分级、走品牌之路 |
(四)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 |
研究展望及结论 |
一、研究展望 |
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四、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规避、非牧用途使用与牧户草原流转行为[J]. 侯学博,余国新,李先东.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 [2]城镇化进程中的牧民群体及其有序返乡——内蒙古东部N嘎查的实地研究[J]. 伊丽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01)
- [3]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4]牧民对旱灾的适应策略及其政策启示——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案例研究[J]. 范明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05)
- [5]发展甘孜州草原生态畜牧业解决草原退化困境及出路探索[J]. 周扬,宋思梦,罗源,袁鑫,张林,鲁怡婷,陈慧淋,蒋凤. 现代园艺, 2021(17)
- [6]草原指数保险:评述与中国方案设计[J]. 林慧龙,蒲彦妃,王丹妮,马海丽. 草业学报, 2021(08)
- [7]甘肃省天祝县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J]. 王树青,徐义,杨坤. 草业科学, 2021(08)
- [8]内蒙古牧区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张冰青,贾志敏.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14)
- [9]草原旅游影响下希拉穆仁草原牧户可持续生计研究[D]. 齐佳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D]. 宝拉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