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艾克治疗恶性肿瘤33例的疗效和毒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熊婷,王娜,刘璐,张义成,李登举[1](2021)在《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致肾功能不全及排泄延迟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是指单次用药剂量超过1.0 g/m2,一般为3.0~5.0g/m2,也有高达8~12 g/m2的报道[1]。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恶性淋巴瘤、骨肉瘤等。其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肾功能损伤、黏膜炎、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等,一旦发生急性肾衰竭,
毛进柱[2](2021)在《肠道菌群影响肝胆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免疫治疗在晚期肝胆系统恶性肿瘤的地位越来越高,但缺乏有效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肠道菌群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肝胆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影响仍未清楚。本研究拟探究晚期肝胆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与抗PD-1单抗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答和生存获益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拟纳入不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和一线化疗(吉西他滨+顺铂)进展后的胆道系统肿瘤患者,收集免疫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新鲜粪便样品,使用宏基因组学对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进行分析。通过线性判别分析和生存分析鉴定免疫治疗应答和生存获益显着相关的物种,并在KEEG数据库和MetaCyc数据库对鉴定的差异物种进行功能注释,探讨肠道微生物影响肿瘤免疫应答的潜在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5例肝胆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均使用免疫治疗方案,临床获益应答(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CBR)组和无临床获益(non-clinical benefit,NCB)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的富集物种。毛螺旋菌GAM79(Lachnospiraceaebacterium-GAM79)显着富集于CBR组(p=0.016),高丰度组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低丰度组的显着更长(p=0.020,p=0.023)。CBR组富集的伶俐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callidus)和丹毒丝菌GAM147(Erysipelotrichaceae bacterium-GAM147)也与 PFS 显着相关(p=0.006,p=0.009)。对于丰度最高的拟杆菌门中的物种,Alistipes sp.Marseille-P5997丰度较高的患者,其PFS和OS 比丰度较低的患者显着更好(p=0.013,p=0.021)。相反地,NCB组富集的韦荣氏菌(Veillonellaceae)丰度越高,患者的PFS和OS越差(p=0.018,p=0.001)。功能数据库注释发现,CBR组肠道菌群显着富集的物种主要与能量代谢通路有关(如NAD生物合成),NCB组肠道菌群显着富集的物种主要与氨基酸代谢通路有关(如精氨酸生物合成),这些通路可能与次级胆汁酸代谢有关,从而影响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免疫应答。此外,肠道菌群物种的整体多样性和相对丰度越高,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越低。结论: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差异富集的物种,会影响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答和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高丰度的毛螺旋菌(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GAM79)、拟杆菌(Alistipes sp.Marseille-P5997)和低丰度的韦荣氏菌(Veillonellaceae)与肝胆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临床获益显着相关,可以作为潜在的疗效预测标志物和肠道菌群干预的对象。
殷慧慧[3](2021)在《第一部分: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 第二部分:肠道微生物中有益菌群与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抗PD-1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拟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为目前临床中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断结果不明确的患者提供辅助性诊断的方法,从而提高胆胰系统疾病中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使患者能更及时、准确的就诊,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水平。内容:本研究共采集来自5家医院的259例胆汁样本,通过提取胆汁中DNA并分析DNA的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差异,结合临床的诊断结果,建立并优化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Bilescreen),并在测试数据集中对ERCP诊断结果不明确的患者进行恶性肿瘤的检测及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同时将Bilescreen的检测结果,相应患者的血清CA19-9的检测结果以及两者联合的检测结果对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的诊断能力进行比较。另外,本文还对部分患者胆汁样本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微生物菌群分布与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胆胰系统疾病患者的胆汁样本,分为训练数据集、验证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分别提取胆汁样本中的DNA,以qPCR技术对胆汁DNA所含人源DNA和细菌DNA进行定量检测。对于人源DNA含量较高的样本,利用Mutation Capsule的实验方法进行二代测序文库构建,分析胆汁DNA中基因突变和甲基化的测序结果;通过分析训练数据集中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差异与临床诊断为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的患者相关性,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Bilescreen),将Bilescreen在验证数据集中进行参数优化,在测试数据集中进行恶性肿瘤辅助诊断。同时收集患者的血清CA19-9的检测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比较血清CA19-9、Bilescreen的检测结果对这部分患者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于胆汁中细菌DNA含量较高的样本,使用16S rDNAV4扩增子测序技术对胆汁中细菌DNA的V4区域进行扩增以及二代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析微生物菌群在胆胰系统疾病患者胆汁中的分布,比较菌群分布与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的相关性。成果:在训练数据集样本中,血清CA19-9与Bilescreen中基于胆汁DNA的突变和甲基化检测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相当,分别是88.10%和90.48%;Bilescreen中基于胆汁DNA的突变检测诊断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为100%,DNA突变结合甲基化检测诊断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为97.56%,而血清CA19-9检测的特异度只有65.85%。在ERCP不能明确诊断的测试数据集样本中,Bilescreen中基于胆汁DNA的突变和甲基化检测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3.87%,特异度为85.71%,而血清CA19-9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83.87%,但特异度仅有14.29%。在胆汁微生物分析中,本研究发现胆胰系统良性疾病患者组中主要存在的细菌门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组中主要存在的细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这两种主要的细菌门在良恶性组别患者中的分布未见显着差异(p=0.267和p=0.215)。在细菌科的差异分析中,本研究发现6种细菌科显着富集于胆胰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组样本中,分别是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ceae,p=0.019),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p=0.030),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p=0.045),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p=0.030),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p=0.045)和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p=0.04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胆汁中DNA进行二代测序分析,构建基于胆汁DNA中基因突变和甲基化检测的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在两个维度上对于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进行诊断预测,其诊断能力与目前临床中常规的诊断结果相当。本方法还可以对ERCP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或有望在今后的临床的辅助诊断中得到应用。同时,本研究还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胆汁中发现特异的细菌科,说明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患者胆汁中微生物的分布存在差别,该指标有望作为另一个维度的生物学标记物,提高对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水平。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序分析抗PD-1免疫抑制剂治疗晚期胸部肿瘤患者的有效组和无效组基线粪便样品中的肠道菌群差异,探讨了在抗PD-1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患者基线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差异与免疫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期望以患者基线粪便样品中与抗PD-1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相关的差异菌种作为生物标记物,在治疗前预测免疫治疗疗效,使更多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内容:本研究探讨了在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抗PD-1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基线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与免疫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首先收集在接受抗PD-1治疗的晚期胸部肿瘤患者的基线以及治疗期间的粪便样本,通过提取粪便样本中细菌DNA、建立16S rDNAV4扩增子文库,并进行16S rDNAV4测序;通过对测序结果分析治疗有效组患者和治疗无效组患者基线和治疗期间的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方面的区别以及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确定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在细菌科水平的差异菌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与差异菌种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入组42名接受抗PD-1治疗的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以及治疗期间的粪便样本,提取粪便样品中细菌DNA并构建16S rDNA V4扩增子文库进行二代测序。以测序结果分析治疗有效组患者和治疗无效组患者基线和治疗期间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在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方面的区别,以及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在细菌门水平和细菌科水平的组成成分的差异。使用客观反应率、疾病控制率作为近期疗效,疾病无进展期和总生存期作为远期疗效,评估基线肠道菌群中菌种差异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患者免疫治疗的疾病无进展期有影响的肠道菌群和临床资料特征。结果:免疫治疗有效组患者(n=23)和无效组患者(n=19)的基线便样品中肠道菌群在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分析中无显着性差异。在基线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的细菌门水平的分析中,主要分布的细菌门类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杆菌门(Actinobacteria),两组患者在细菌门类的分布没有显着差异。在细菌科水平的分析中,免疫治疗有效组患者的基线便样品中有5类细菌科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免疫治疗无效组,它们分别是阿克曼菌科(Akkermansi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梭菌目分类下的Family Ⅺ科(Clostridiales family XI),肉杆菌科(Carnobacteriaceae),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以这5类细菌科作为一个共生菌混合物,可有效的区分有效组患者和无效组患者(p=0.014),且患者在免疫治疗前具有更高丰度的该类共生菌混合物时疾病无进展期显着延长(p=0.0001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基线便样品中肠道菌群共生菌混合物的丰度是影响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抗PD-1免疫治疗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HR=0.17,95%CI为0.05-0.55,p=0.003)。另外,在免疫治疗期间患者肠道菌群中共生菌混合物的丰度是存在一定波动的,但是其变化未见显着差异(p=0.878)。结论: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治疗前的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组成成分及其丰度对抗PD-1免疫治疗有重要影响。基线肠道菌群中共生菌混合物(即阿克曼菌科,肠杆菌科,梭菌目分类下的Family XI科,肉杆菌科,肠球菌科)有望成为晚期胸部肿瘤患者进行抗PD-1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的生物标记物,通过检测其丰度可对抗PD-1免疫治疗疗效进行有效预测。
范蕾[4](2021)在《同步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同步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不可手术或拒绝手术的局部晚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6.07-2018.09期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未行手术治疗的7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行同步放化疗时是否联合热疗进行分组,行同步放化疗联合热疗的为观察组(35例),未联合热疗的为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估不良反应,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疼痛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88.57%vs62.86%,85.71%vs62.86%,P<0.05)。关于疾病控制率,两组无显着差异(94.29%vs 88.57%,P=0.323)。2.观察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均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35.5 vs 28,40 vs 34,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6%vs71.4%、76.1%vs55.6%、61.7%vs43.9%,两组生存率有显着差异(P=0.018)。4.T分期(P=0.002)、N分期(P=0.031)是LARC无疾病进展生存的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前CEA水平(P=0.021)、T分期(P=0.000)、N分期(P=0.017)、是否联合热疗(P=0.017)是影响LARC总生存的预后相关因素。5.两组的不良反应常见于1级和2级;观察组中出现1例皮肤烫伤,经对症处理后可恢复正常。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不可手术或拒绝手术的LARC患者,同步放化疗联合热疗较单纯放化疗相比有较高的客观缓解率、疼痛缓解率及远期生存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疗效安全、耐受。2.T、N分期是LARC无进展生存的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前CEA水平、T分期、N分期及是否联合热疗是LARC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赵喆[5](2021)在《微生物群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诊断及化疗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微生物群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相关性研究目的:人类微生物群是由栖息在人体口腔、肺、肠道等部位的以细菌为主、还包括病毒和真菌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微生物失调等改变与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有关。但微生物群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及世界上仍缺乏针对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特异性微生物群构成的研究数据。本研究通过比较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与非肿瘤人群的肠道及口腔唾液菌群构成差异,旨在挖掘与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菌种,探寻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辅助诊断的微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的初治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及其无肿瘤病史家属作为非肿瘤人群的粪便及口腔唾液标本作为发现队列,应用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 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肺癌患者及非肿瘤人群的粪便及口腔唾液标本中微生物菌群构成。运用R统计编程语言分析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对比非肿瘤人群的肠道及口腔唾液菌群多样性、构成成分等差异,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10折交叉验证方法构建辅助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诊断的肠道及唾液菌群模型,并在验证队列中进行验证。结果:研究共纳入60例初诊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和35例非肿瘤人群对照组作为发现队列。与非肿瘤人群相比,肺癌患者唾液菌群α多样性明显降低,并且唾液及肠道微生物构成成分均发生了显着变化。采用10折交叉验证方法,在唾液菌群方面,发现具有10种基于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的微生物菌种标记物的预测模型在肺癌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达8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2%和99%。在粪便菌群方面,另10种基于OTU的微生物菌种标记物的预测模型亦可协助肺癌的诊断(AUC=78%,敏感性=65%,特异性=99%)。为了验证发现队列的研究结果,我们招募了另一个由41名肺癌患者和26名非肿瘤人群对照组构成的独立队列,作为验证队列。在验证队列中,唾液菌群模型预测肺癌准确率达77%,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3%和95%;粪便菌群模型预测准确率达67%,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47%和86%。结论: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较非肿瘤人群具有独特的微生物群谱,肠道及唾液特异性菌群模型可潜在辅助肺癌的预测诊断。肠道菌群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一线化疗疗效及生存获益中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肺癌患者免疫治疗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肠道菌群与化疗结果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旨在探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肠道菌群与一线化疗疗效及生存获益的相关性,初步探索预测一线化疗临床结局的无创性肠道微生物标志物,并评估其临床效能。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并拟接受一线化疗的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化疗前的基线粪便样本。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方法分析患者的肠道菌群构成。随访统计患者一线化疗疗效及生存获益等临床特征,运用R统计编程语言分析不同化疗疗效及生存获益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构成成分、代谢通路等差异。结果:共计64例接受一线化疗的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并提供一线化疗前的基线粪便样本。其中,33例患者化疗疗效为疾病缓解(response,R),均为部分缓解;另外31例未出现疾病缓解(non-response,NR),表现为疾病稳定或疾病进展。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7个月(1.5-14.5月)。一线化疗后疾病缓解组肺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富集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ts mutans)(P=0.026)和酪黄肠球菌(Enterococcus casseliflavus)(P=0.049),未缓解组患者富集乳明串珠菌(Leuconostoc lactis)(P=0.002)和惰性真杆菌(Eubacterium siraeum)(P=0.006)等11种菌种。代谢通路功能分析显示疾病缓解组肺癌患者富集L-谷氨酸降解Ⅷ代谢通路(P=0.014),未缓解组富集C4光合碳同化循环,还原性三羧酸循环Ⅰ,己糖醇发酵成乳酸、甲酸盐、乙醇和乙酸盐代谢通路(P<0.05)。另一方面,12种菌种在不同程度无进展生存获益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玫瑰蔷薇菌(Roseburia inulinivorans)(P=0.004)、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P=0.048)等6种菌种在无进展生存获益较长组(PFS≥7月)富集(P<0.05);斯特科雷氏普氏菌(Prevotella stercorea)、黏性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约翰逊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细线虫菌(Alistipes indistinctus)、中间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交叉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crossotus)在无进展生存获益较短患者组(PFS<7月)富集(P<0.05)。代谢功能上,无进展生存获益较长组富集嘌呤核碱基降解、乙酰辅酶A发酵制丁酸酯等代谢通路(P<0.05)。此外,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某些特异性细菌种类与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理类型、转移部位等临床表型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结论:特异性肠道菌群与肺癌一线化疗疗效及生存获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是预测化疗结局的潜在标志物。
谢鲤荔[6](2020)在《针灸周期疗法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及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针灸周期疗法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及对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进行差异分析,寻找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68名乳腺增生病患者,按照信封法任意抽取,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以膻中、乳根、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按照月经周期不同分期配穴,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每次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取膻中、乳根、足三里、三阴交、期门、血海、人迎穴,其余均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采集乳腺红外热像图、行彩超检查及乳腺检测评分、中医全身症状综合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评价针灸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对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结果主要症状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1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次要症状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乳腺增生主要症状上,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乳房疼痛、肿块硬度以及肿块大小等方面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改善的程度相当。中医全身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改善的程度相当。生活质量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彩超评价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乳腺肿块BI-RADS分级及结节数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对于乳腺结节最大直经改变的对比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对乳腺增生病乳腺结节大小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任脉红外温度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任脉红外最高温度差值△T与最低温度差值△T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平均温度差值△T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任脉平均温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中脘、神阙、关元温度差值的△T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膻中穴差值△T的变化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膻中穴温度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1.针灸周期疗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均有较好的疗效。2.针灸周期疗法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特别是对生活质量、乳腺彩超结节大小方面改善较为明显。3.针灸周期疗法对任脉红外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曾飘容[7](2020)在《三种不同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AA、CAG和DCAG三种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R/R 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复发难治性AML患者化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7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3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2469岁,中位年龄46(32-64)岁。所有患者均经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确诊为AML(非M3型)。(1)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HAA组(高三尖山酯碱+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22例;CAG组(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7例;DCAG组(地西他滨+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8例,评估一疗程后三组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及总有效率(Overall Reaction,ORR),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mission,PR)总和,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2)根据治疗前骨髓原始细胞数、年龄、性别、治疗前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数分为不同亚组,通过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的ORR的差异评价各个组别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各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HAA组、CAG组、DCAG组治疗一疗程后的CR分别为27.27%、41.18%、5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三组间的ORR分别为36.36%、52.94%、82.1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进一步组间进行两两比较:HAA组和CAG组ORR无明显差异(P=0.301),CAG组与DCAG组的ORR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6>0.0167);但是DCAG组的ORR显着高于HAA组(X2=10.959,P=0.001)。2.亚组分析:以年龄、性别作为分层依据比较三组间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血象作为分层依据,在白细胞<4×10^9/L、白细胞≥4×10^9/L、白细胞<10×10^9/L、白细胞≥10×10^9/L、血小板<20×10^9/L、血红蛋白≥60g/L层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60g/L共有18例,HAA、CAG、DCAG组ORR分别为0%、0%、75%,三组间ORR存在显着差异(P=0.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HAA组和CAG组ORR无明显差异(P=1),DCAG组的ORR显着高于HAA、CAG组(P=0.005);血小板≥20×10^9/L共有53例,HAA、CAG、DCAG组ORR分别为37.5%、53.84%、ORR 87.50%,三组间ORR存在显着差异(P=0.003),两两比较得HAA组和CAG组ORR无明显差异(P=0.301),CAG组和DCAG组ORR无明显差异(P=0.032),DCAG组的ORR显着高于HAA组(P=0.001)。根据治疗前原始细胞数进行分层,原始细胞数>5%且<30%三组间O 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始细胞数≥30%共有34例,HAA、CAG、DCA G组的ORR分别为33.33%、50%、90.90%,三组间ORR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7),两两比较:HAA组和CAG组ORR无统计学差异(P=0.657),CAG组和DCAG组ORR无统计学差异(P=0.111),DCAG组的ORR高于HAA组(P=0.005)。3.在血制品使用情况方面进行对比分析,HAA组中位输红细胞量1U(0,6U),中位输单采血小板量2U(1,3U);CAG组中位输红细胞量1U(0,5.5U),中位输单采血小板量2U(1,5U);DCA G组中位输红细胞量2.75U(0,8.75U),中位输单采血小板量2U(2,5U);三组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量及单采血小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AA、CAG、DCAG组中位住院天数分别为24天(22,29.75天)、24天(22,30.5天)、27天(22.25,30天),在平均住院天数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638)。4.三组方案不良反应比较:HAA组、CAG方案组、DCAG方案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以感染、IIIIV级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出血、肝功能损害为多见;HAA、CAG、DCAG组中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0.91%、52.94%、92.86%,三组感染发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组内两两比较:HAA组和DCAG组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1),HAA组和CAG组感染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1),DCAG组的感染发生率也高于CAG组(P=0.003)。III级感染发生率情况:HAA、CAG、DCAG组发生率分别为54.54%、17.65%、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进一步组内进行两两比较:HAA组和DCA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HAA组和CA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4),DCAG组的III级感染发生率高于CAG组(P=0.013),但IIIIV级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1)。三组间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腹泻、出血、肝功能损害及其他副反应的发生率均未见显着差异。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死亡的共4例,HAA组2例,CAG组1例,DCAG组1例,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HAA和CAG方案、DCAG方案有更高的有效率,且不增加严重的化疗相关毒副反应,为治疗复发难治性A ML较理想的方案之一。
鲁璐[8](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观察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的临床疗效,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制备类风湿关节炎CIA大鼠模型,从基因转录和表达、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探讨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机制。方法:1.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临床疗效:根据RA活动期的诊断标准,设立纳入-排除条件,计算RCT样本量,招募72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对照组,予塞来昔布+甲氨蝶呤治疗。B组为实验组,予秦艽地黄通痹汤+塞来昔布+甲氨蝶呤治疗,两组均连续给药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常见临床症状和ESR、CRP、RF、抗CCP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比较VAS评分、DAS28评分和ACR20/50/70改善率。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秦艽地黄通痹汤的安全性。2.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机制:提取秦艽地黄通痹汤全方有效成分并查找相应作用靶点,然后和RA致病靶点进行深度比对,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RA”关系图和PPI蛋白质相互作用图并对关键作用靶点蛋白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对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传导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的研究,预测相关信号调控通路并通过对下游靶蛋白检测进行初步验证。3.秦艽地黄通痹汤对CIA大鼠基因转录和表达、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制备类风湿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Ctrl组),CIA模型组(CIA组),MTX阳性对照组(A组)和MTX+秦艽地黄通痹汤组(B组),每组各10只。连续给药28天。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和关节炎指数(AI)变化,制备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学切片并观察滑膜和关节软骨的炎性改变。运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TLR4、MyD88和 IL-1β、IL-6、TNF-α mRNA 表达量以及 TLR4、MyD88、p-NF-κB(p65)、NF-κB(p65)蛋白表达量。结果:1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临床疗效:(1)收集满足纳入-排除条件的RA活动期患者72例。4例中途退出本研究。68例入组,A组35例,男13例,女22例,平均46.7±7.5岁;B组33例,男10例,女23例,平均48.1±6.3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在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等常见临床症状;ESR、CRP、RF、抗CCP等实验室指标以及VAS评分,DAS28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B组较A组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VAS评分和DAS28评分上均显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VAS评分和DAS28评分上均显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CR20/50/70改善率比较,两组未及明显差异(P>0.05)。(3)在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上,治疗后B组较A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医有效率比较,A组88.6%,B组96.7%,B组改善较为明显,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秦艽地黄通痹汤的安全性监测,A组较B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机制:(1)秦艽地黄通痹汤全方有效成分共68个,其中桂枝9个,白芍11个,防风21个,秦艽4个,生地黄5个,金银花24个,青风藤6个(部分中药同时含有数种有效成分)。根据有效成分得到作用靶点345个。检索RA疾病相关靶点655个。构建秦艽地黄通痹汤-RA的Venn图,发现重叠区域的关键作用靶点110个。通过Cytoscape3.6.1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RA”关系图和PPI蛋白质相互作用图并发现IL6,TNF-α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BP、GO-CC、GO-MF功能富集分析预测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主要通过免疫反应过程,涉及细胞微观结构并和细胞因子功能直接相关。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预测秦艽地黄通痹汤可能通过干预NF-κB信号通路,调控下游靶蛋白达到治疗RA的目的。(2)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标本中NF-κB信号通路下游靶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发现促炎因子水平显着降低(P<0.01),抑炎因子水平显着升高(P<0.01),NF-κB信号通路被抑制,初步验证了该结果。3.秦究地黄通痹汤对CIA大鼠基因转录和表达、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1)大鼠一般状态:CIA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精神萎靡,毛发枯黄,下肢活动逐渐减少。A,B两组大鼠一般状态较CIA组均改善,B组改善较为明显。(2)大鼠AI评分:和CIA组比较,A组1-3周,B组1-2周的大鼠AI评分无显着下降,差异未及统计学意义(P>0.05);A组4-6周,B组3-6周大鼠AI评分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A组比较,B组1-3周的大鼠AI评分无显着下降,差异未及统计学意义(P>0.05),B组4-6周大鼠AI评分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番红O固绿染色的关节组织病理切片:和Crtl组比较,CIA组大鼠软骨细胞结构紊乱,关节面番红染色几乎完全丢失。A组大鼠关节软骨虽有轻度破坏,但较CIA组明显好转,关节软骨损坏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关节软骨较为完整,关节软骨损坏评分较CIA组和A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和Crtl组比较,CIA组IL-1β、IL-6和TNF-α mRNA和TLR4、MyD88 mRNA以及TLR4、MyD88和p-NF-KB(p65)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4周后,与CIA组相比,A,B两组IL-1β、IL-6和TNF-α mRNA和TLR4、MyD88 mRNA以及TLR4、MyD88和p-NF-κB(p65)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在上述相同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组中,NF-κB(p65)含量的变化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RCT证实秦艽地黄通痹汤可以显着提高RA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具有减毒增效作用。(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成功预测了秦艽地黄通痹汤可能通过干预NF-κ B信号通路,调控下游靶蛋白达到治疗RA的目的。通过检测下游靶蛋白初步验证了预测结果。(3)制备类风湿关节炎CIA大鼠模型,进行体内动物实验,通过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多种方法证实秦艽地黄通痹汤通过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达到治疗RA活动期的目的。
曾云,谭琳,李云涛,谢瑜,杨弘,何争春[9](2007)在《CVT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CVTP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38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男30例,女8例,年龄29~75岁,其中小于60岁组27例,大于60岁组11例.根据治疗经过分为初治组18例,复发和难治组2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2例,霍奇金淋巴瘤6例,治疗采用环磷酰胺(CTX)0.6~0.8g/次,第1天用,西艾克(VDS)3~4mg/次,第1天用,吡哺阿霉素(吡柔吡星,THP)20 mg/次,第1~3天用,强的松(Pred)1 mg/kg,第1~7天用,根据血象,肝功情况,每14~21d重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84%,小于60岁组有效率88%,大于60岁组为89%,两组间疗效无显着性差异.初治组有效率100%,复治和难治组为50%。结论CVTP方联合化疗初治组疗效优于复治和难治组.毒副作用为轻度骨髓抑制。
王洪雷,刘绪军,江曙光[10](2004)在《长春地辛联合化疗7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评价长春地辛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 ,并观察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毒副反应。评价长春地辛与CAP方案联合应用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 :14 2例Ⅲb期或Ⅳ期的NSCLC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 :78例病人给CAP +长春地辛方案治疗 ,64例病人给CAP方案治疗。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一般情况评分、分期、组织学及既往接受化疗各方面具有可比性。结果 :CAP +长春地辛组有效率为 41.9%明显高于CAP组的 16.7% (P <0 .0 5 )。长春地辛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轻度周围神经毒性和静脉炎。CAP +长春地辛方案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结论 :国产长春地辛对NSCLC疗效肯定 ,长春地辛与CAP方案联合治疗NSCLC具有协同作用 ,取得良好的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二、西艾克治疗恶性肿瘤33例的疗效和毒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艾克治疗恶性肿瘤33例的疗效和毒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致肾功能不全及排泄延迟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讨论 |
(2)肠道菌群影响肝胆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队列和临床评估 |
2.2 粪便样本收集 |
2.3 宏基因组测序和物种注释 |
2.4 物种多样性和差异富集物种鉴定 |
2.5 功能数据库注释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临床信息 |
3.2 CBR和NCB组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不同 |
3.3 CBR和NCB组差异富集的物种与患者生存相关 |
3.4 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参与代谢通路调节抗PD-1单抗临床应答 |
3.5 差异富集物种与临床因素有关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 |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与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肠道菌群与肿瘤发生 |
3 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 |
3.1 临床前研究 |
3.2 临床队列研究 |
3.3 临床粪菌移植试验 |
3.4 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 |
4 肠道菌群与肝胆系统恶性肿瘤 |
4.1 肠道菌群与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发生 |
4.2 肠道菌群与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 |
5 当前的问题 |
6 总结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第一部分: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 第二部分:肠道微生物中有益菌群与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抗PD-1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临床样本 |
2. 实验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2.3 引物合成 |
2.4 Bilescreen靶向测序区域的选择和引物设计 |
2.5 Exkubit工作溶液的配制 |
2.6 活检组织基因组DNA提取 |
2.7 胆管细胞刷中脱落细胞基因组DNA提取 |
2.8 胆汁的分装和保存 |
2.9 胆汁沉淀基因组DNA提取 |
2.10 胆汁上清液中游离DNA提取 |
2.11 胆汁DNA中人源DNA质量评价 |
2.12 胆汁DNA中细菌来源DNA的质量评价 |
2.13 超声打断胆汁基因组DNA |
2.14 胆汁样本MC文库构建 |
2.15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2.16 胆汁16S rDNA V4扩增子测序 |
2.17 胆汁16S rDNA V4扩增子上机测序 |
2.18 胆汁16S rDNA V4扩增子数据分析 |
实验结果 |
1. 患者临床资料 |
2. 胆汁中DNA片段大小分布 |
3. 胆汁样本中细菌DNA和人源DNA质量评估 |
4. 胆汁DNA测序质控结果 |
5. 胆汁DNA与配对的活检组织/细胞刷样本的突变一致性分析 |
6. 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Bilescreen)的建立 |
6.1 训练数据集(Training set)模型的建立 |
6.2 验证数据集( Validation set)对Bilescreen模型的优化 |
6.3 以测试数据集(test set)评估Bilescreen模型泛化能力 |
6.4 Bilescreen的检测结果与血清CA19-9的检测结果比较分析 |
7. 胆汁中细菌16S rDNA V4扩增子测序结果分析 |
7.1 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初步评估胆汁DNA中细菌DNA含量 |
7.2 胆汁中细菌16S rDNA V4扩增子文库构建 |
7.3 胆汁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初步分析 |
7.4 良性组患者和恶性组患者的胆汁中微生物菌群差异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肠道微生物中有益菌群与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抗PD-1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临床样本 |
1.2 主要耗材及试剂 |
2. 实验步骤 |
2.1 粪便样本采集 |
2.2 粪便样本中微生物DNA提取 |
2.3 粪便样本16S rDNA V4扩增子建库 |
2.4 粪便样本PCR2纯化产物质量评价 |
2.5 上机测序 |
2.6 肠道16S rDNA V4扩增子文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7 统计方法 |
实验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基线便样品中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
3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基线便样本微生物组成成分分析 |
4 基线便样本中肠道共生菌混合物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 |
5 肠道菌群在抗PD-1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与免疫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同步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临床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2.1 调强放疗 |
2.2.2 化疗 |
2.2.3 热疗 |
2.2.4 对症支持治疗 |
2.3 疗效评价 |
2.3.1 近期疗效 |
2.3.2 生活质量评价 |
2.3.3 疼痛疗效的评价 |
2.3.4 远期疗效 |
2.3.5 不良反应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随访情况 |
3.2 近期疗效 |
3.3 KPS评分变化情况 |
3.4 疼痛缓解程度的评价 |
3.5 生存分析 |
3.5.1 无进展生存期 |
3.5.2 总生存期 |
3.6 不良反应 |
3.7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3.7.1 无疾病进展生存因素分析 |
3.7.2 总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5)微生物群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诊断及化疗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微生物群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相关性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部分 肠道菌群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一线化疗疗效及生存获益中的相关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肺癌AJCC分期(第八版) |
基金资助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
文献综述 细菌菌群在肺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针灸周期疗法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及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HDB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HDB的认识 |
2.1 与雌激素、孕激素的比例失调有关 |
2.2 与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有关 |
2.3 与催乳素有关 |
2.4 与疑似基因表达有关 |
3 传统医学治疗HDB的方法 |
3.1 中药治疗 |
3.2 针灸治疗 |
4 现代医学治疗HDB的方法 |
4.1 药物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5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主要仪器与材料 |
2 研究方案 |
2.1 估计样本含量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红外检测方法 |
2.5 疗效评价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分析与比较 |
3.2 疗效指标的观察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针灸周期疗法对乳腺的影响 |
1.1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 |
1.2 针灸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理论依据 |
1.3 针灸周期疗法选穴依据 |
2 针灸周期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 针灸周期疗法对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 |
3.1 红外热像技术在乳腺增生病中的应用 |
3.2 膻中穴体表红外温度降低的分析 |
3.3 任脉体表红外平均温升高的分析 |
4 创新性分析 |
5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乳腺检测评分标准 |
B 中医全身症状综合评分表 |
C 生活质量评分表 |
D 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三种不同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1.1 类风湿关节炎一般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进展 |
2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对病因病机的探索 |
2.3. 对中医诊疗的分析 |
第二章 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临床研究及机制分析 |
1 临床研究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1.3 讨论 |
2 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 |
2.1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3 RA模型动物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CVT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定 |
1.4 毒副作用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2.2 毒副反应 |
3 讨论 |
四、西艾克治疗恶性肿瘤33例的疗效和毒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致肾功能不全及排泄延迟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熊婷,王娜,刘璐,张义成,李登举.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1(04)
- [2]肠道菌群影响肝胆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答[D]. 毛进柱.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第一部分: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 第二部分:肠道微生物中有益菌群与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抗PD-1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D]. 殷慧慧.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同步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观察[D]. 范蕾.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微生物群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诊断及化疗中的相关性研究[D]. 赵喆.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6]针灸周期疗法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及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D]. 谢鲤荔.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三种不同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曾飘容. 南华大学, 2020(01)
- [8]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鲁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CVT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临床疗效观察[J]. 曾云,谭琳,李云涛,谢瑜,杨弘,何争春.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05)
- [10]长春地辛联合化疗7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 王洪雷,刘绪军,江曙光.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