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b对GH33A合金中r’相和碳化物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舜禹[1](1984)在《Nb对GH33A合金中r’相和碳化物的作用》文中指出 本文着重研究Nb对GH33A合金中r′相和碳化物的作用。一、试验用料和试验方法: 试验料采用电炉冶炼含Nb的GH33A和不含Nb的GH33二种合金。试验方法采用BS—613型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化学相分析,X光结构分析和热膨胀仪等四种手段来测定r′相和碳化物的溶解温度,含量、颗粒平均尺寸及其相组成。二、实验结果和讨论: Nb对r′相的影响其结果见图1,2和表1。
任舜禹[2](1983)在《Nb对GH33A合金中r’相和碳化物的作用》文中认为 本文着重研究Nb对GH33A合金中r′相和碳化物的作用。一、试验用料和试验方法: 试验料采用电炉冶炼含Nb的GH33A和不含Nb的GH33二种合金。试验方法采用BS—613型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化学相分析,X光结构分析和热膨胀仪等四种手段来测定r′相和碳化物的溶解温度,含量、颗粒平均尺寸及其相组成。二、实验结果和讨论: Nb对r′相的影响其结果见图1,2和表1。
陈志远,张丁非,程健,江海军,胡瑜,王渝,薛寒松[3](2018)在《热处理对GH4033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不同热处理制度对高温合金GH4033进行处理。通过能谱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高温拉伸试验机等分析手段研究热处理对合金晶粒尺寸、第二相以及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160℃×1.5 h+1020℃×8 h+1080℃×8 h+700℃×16 h进行热处理的试样(No.1试样)与采用1080℃×8 h+700℃×16 h进行热处理的试样(No.2试样)相比,前者晶粒分布更均匀,晶界碳化物呈细小的断链状分布,后者的晶界碳化物呈粗大的连续网状分布;前者的抗拉强度与后者接近,但塑性远优于后者。
王斯堃[4](2014)在《GH4742合金长期时效过程中组织演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GH4742合金是用于制造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涡轮盘部件的一种镍基沉淀强化高温合金材料。涡轮盘在高温、复杂应力及燃气腐蚀条件下长时间服役,其组织稳定性成为涡轮盘选材和确定使用温度范围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SEM和TEM观察了GH4742合金650℃和750℃时效至5000h的组织演化行为。对析出相进行了选区衍射,能谱分析及相分析,确定GH4742合金主要析出相为,相,此外有MC、M23C6型碳化物。测定了γ’相的有效粒径和体积分数,并表征了GH4742合金硬度随长期时效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GH4742合金标准热处理状态出现了大尺寸界面不规则的块状γ’相、花瓣状(类枝晶状)γ’相和球状γ’相三种形态和尺寸范围的γ相。这是GH4742合金大尺寸盘件整体在锻造及其空冷、固溶处理及其空冷和低温时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组织。GH4742合金锻造及其冷却过程、固溶处理后冷却过程中发生的γ’相分裂、不稳定生长及自分解现象,均属γ’相的失稳形态。研究表明,GH4742合金650℃时效100h时,由于球形γ相补充析出导致合金硬度增至最高点;时效100h~5000h过程中,γ’相和MC型碳化物尺寸未见明显变化,γ’相和碳化物数量基本恒定。材料可以在650℃长期服役。研究表明,GH4742合金750℃时效100h后,部分小尺寸球状γ’相回溶,另一部分大尺寸球状γ’相粗化并演变成方块形,起到了强化作用,硬度有所提高;时效1000h后,球状γ’相几乎全部回溶到基体,方块形γ’相进一步粗化。时效5000h后,花瓣状(类枝晶状)γ’相叶瓣消失转变为椭球体;碳化物接近退化。此间,合金硬度持续降低。可见,GH4742合金在750℃长期服役受到一定限制。研究发现,GH4742合金750℃长期时效过程中,γ相除了遵循Ostwald熟化机制发生尺寸的变化,还由于界面能与弹性交互作用能的影响发生形貌变化。
孙锦辉[5](2008)在《镍基高温合金GH4133B的高温疲劳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变形高温合金GH4133B是一种镍铬基奥氏体合金,广泛用于燃气轮机等高温机械部件中,在高温下承担着较大机械振动力的作用,因此研究GH4133B的高温疲劳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金相组织分析、晶粒尺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透射电镜等实验手段,研究了500V~800℃下高温疲劳实验后GH4133B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变化。研究表明,在500℃~700℃之间时,GH4133B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疲劳性能(S—N曲线的疲劳极限)升高;800℃时,材料的高温疲劳性能急剧下降。GH4133B的是高温合金,γ′相是本合金的主要强化相,当温度升高到700℃时γ′相析出最多,分布最整齐,对基体的强化作用达到最高值。碳化物在高温下的性能变化制约着合金宏观力学性能的变化,晶界上碳化物起到阻碍晶界移动的作用,晶内的碳化物起到高温下强化的作用。在高温疲劳实验时,碳化物随着温度的升高,碳化物由脆性变成韧性从而提高了晶界处的强度。在高温下长期运行后,主要强化相γ′相出现了聚集长大现象,在500℃~800℃之间内的高温疲劳实验宏观力学结果主是由碳化物以及γ′相随温度的变化而共同引起的。可得出结论γ′相析出的数量、形状、分布等因素影响GH4133B的高温疲劳强度,碳化物制约了GH4133B合金高温疲劳强度的提高。
朱瑞明[6](2017)在《GH625合金长时高温时效的研究》文中提出为加强国产高温合金在民用领域内的高端应用,并从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急需大力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技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低污染能源需求的实际出发,本文选择700℃超超临界机组耐热部件的候选材料GH625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能谱、X-ray衍射和透射电子等分析手段,并通过常温拉伸和硬度测试试验,考察了某一国产GH625合金在720℃下经长时时效后其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变化,旨在为国产GH625合金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实验得出的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合金在720℃下,经1×103 h、3×103 h和5×103 h时效后,其析出相与组织的演变过程。从中发现,碳化物的分解与转变、γ"相的相接和δ相的析出与长大,是影响晶界形貌变化的主要因素,随时效时间的延长晶界形貌呈现出先粗化后细化再粗化的变化过程;晶内主要沉淀相依照γ’、γ"和δ相的次序先后析出,且随时效时间的延长晶内存在γ"相向δ相的转变,γ"相的过分粗化是该转变发生的主要因素。时效1×103h的晶内沉淀相以均匀分布的γ’、γ"相为主,时效3×103h的晶内沉淀相分布不均匀,γ’、γ"和δ相均出现在基体中,时效5×103h后,晶内沉淀相则以δ相为主。(2)利用X-ray衍射分析,测定试样经不同时效时间后热暴露面氧化层的物相结构。结果表明,NiO、Cr2O3和NiCr2O4是形成表面氧化层的三种主要物相。(3)基于Ostwald熟化理论,分析γ"相的热稳定性和粗化过程。结果表明,γ"相的粗化符合Ostwald熟化理论,在时效4.541×103h后γ"相在粗化速度较快方向上的尺寸开始趋于一致,其最大平均尺寸为0.24253μm,且在时效过程中γ"相的形貌尺寸分布与该理论中似稳态分布函数的描述高度吻合。同时发现γ"相的相变动力学曲线满足Avrami方程,并求得阿弗拉密指数n约为1符合试验中的实际情况。(4)通过对合金力学性能的测试结合断口形貌观察,分析合金组织与性能的联系,并以修正后的Hollomon模型,求得加工硬化曲线与硬化指数。结果表明,合金中主要强化相的含量与其力学性能相关联;利用加工硬化曲线可求得,硬化在交滑移控制开始时的位错密度值为2.55858×1011cm-2,而该模型下的硬化指数则与应变相关。(5)将国产GH625合金与国际镍公司在相同成型方式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生产的Inconel 625合金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国产GH625合金在主要的室温力学性能指标上差别不明显,但在700℃左右的条件下经长时时效后,在拉伸强度和塑性方面均不及Inconel 625合金。从强化相的析出过程来看主要原因是,国产GH625合金的主要强化γ"相的粗化较快,热稳定性不如Inconel 625合金,导致在本次时效试验的后期大量的δ相过早析出,基体中的固溶元素含量不断减少,弱化了固溶强化的效果所致。(6)对比欧洲700℃超超临界机组(耐热部件)的选材标准。结果表明,该批次合金在720℃下,在105h时效后其氧化失重粗略估算为4.45×10-3g/mm2,满足选材的适用性要求,但在高温环境下合金长期服役过程中组织的稳定性还需提高。
陈伟[7](2007)在《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整体精铸燃烧室机匣用高强度高温合金研究》文中提出新一代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对燃烧室机匣部件性能和承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匣整体精铸工艺有望克服现行传统锻焊成形机匣刚性差、变形严重的不足,进一步降低重量、提高推重比,更易实现高推重比发动机的复杂结构;而传统机匣大量使用的Inconel 718及替代合金也不能满足新一代高推重比发动机的使用要求。因此发展能够在700℃保持组织和性能稳定、室温至700℃屈服强度均超过1000MPa,且适于整体精铸成形的高强度铸造高温合金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在Inconel 718C和Rene 220合金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系列改型合金成分;并系统研究了Nb、Ta、W、Mo、Al、Ti等元素含量变化对力学性能、长期时效过程中的组织稳定性和时效硬化行为的影响规律以及熔体处理工艺、热处理工艺对试验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保持(Nb+Ta/2)%wt不变,随Ta含量增加,室温和700℃拉伸强度、700℃持久寿命显着提高,合金中γ”相稳定性提高,δ相的析出被推迟,同时低Ta合金中的700℃时效硬化峰在高Ta合金中不再出现,这说明相同原子比的Ta置换Nb既有利于合金强化、又有利于组织稳定性的提高。但当保持Nb含量不变时增加Ta含量,虽然合金拉伸强度和持久寿命显着提高,γ”相稳定性却降低,δ相加速析出,700℃时效硬化峰提前出现,这说明Nb、Ta总原子百分比的提高降低了合金的组织稳定性。(2)保持Mo含量不变而增加W含量对室温和700℃拉伸强度、700℃持久寿命影响不大,却显着降低γ”相稳定性,强烈促进δ相提前析出,加速700℃时效硬化峰出现。但保持(Mo+W/2)%wt不变,增加W含量时,室温和700℃拉伸强度、700℃持久寿命均显着提高,晶界δ相虽提前析出,却不如单独增加W显着,并且700℃时效至1000小时仍未出现硬化峰,说明该成分合金中γ”相仍具有较好的组织稳定性。(3)增加Ti含量显着提高室温和700℃拉伸强度,但同时显着降低700℃持久寿命、明显促进δ相析出、降低γ”相稳定性、加速700℃时效硬化峰出现。而增加Al含量显着降低合金持久寿命,但对室温和700℃强度、组织稳定性以及时效硬化行为的影响却不显着。(4)设计优化的高温合金成分为Ni56.415Cr18.0Co12.0Al0.5Ti1.0Nb3.0Ta5.0Mo2.0W2.0B0.02-Y0.05C0.015,采用铸造工艺为1600℃保温熔体处理10分钟、浇注温度1400℃、模壳预热温度800℃,热处理工艺为1180℃×4小时→775℃×4小时→700℃×10小时。该合金700℃屈服强度达1075MPa,700℃/620MPa持久寿命达到250小时,明显优于Inconel 718C合金650℃水平。与Rene 220合金相比,室温屈服和断裂强度分别提高35%和29%,700℃屈服和断裂强度分别提高34%和27%,700℃/620MPa持久寿命提高355%。经700℃1000小时长期时效后,该合金强度和持久性能仍能保持与时效前水平相当,满足新一代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精铸燃烧室机匣用材要求。
江河[8](2017)在《617B合金管材制备过程对组织影响及控制》文中认为镍基高温合金管材因其优异的性能,在石油化工、能源等民用领域的用量逐渐增加。因为管材需要在严苛的环境下长期安全服役,所以对管材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镍基高温合金管材的生产流程较长、组织控制困难,如何生产组织稳定的优质镍基高温合金管材成为一大难题。因此,对镍基高温合金管材生产过程组织控制规律和机理的研究为提高管材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意义。本研究以617B合金管材生产流程为主线,对生产过程中的组织控制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均匀化程度与动态再结晶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提出了低温均匀化的设计思路,利用低温均匀化处理后合金中残余的枝晶为动态再结晶提供形核点,使得动态再结晶增加的同时控制了晶粒度的长大。通过等温热模拟压缩实验,得到了热变形参数对617B合金动态再结晶过程的影响规律。采用多种组织观察手段对其动态再结晶机制进行了研究,证明了617B合金以非连续动态再结晶机制为主、连续动态再结晶机制为辅的形核机制:阐明了高应变速率促进动态再结晶的本质是存储能升高、位错密度和孪晶的增加使形核作用更为强烈,弥补了高速率变形导致的动态再结晶时间不足。因此也就明确了绝热温升并非高速率变形时动态再结晶被促进的唯一因素。基于实验数据分析绘制了617B合金的热加工图,实现了热变形参数与组织演变规律之间的半定量表征;同时建立了617B合金的动态再结晶和晶粒长大模型,将组织演变模型与DEFORM-2D有限元模拟软件相结合,实现了挤压工况对挤压参数和组织演变过程的准确预测。在给定荒管晶粒尺寸要求和设备承载能力条件下,可提供617B管材热挤压的优化工艺范围。对热挤压后的荒管进行固溶和冷轧退火研究,得到了617B合金主要工艺参数:荒管固溶制度1190--1210℃/1 h,冷轧中间退火制度1200℃/30~60 min。长期时效实验结果表明,740H合金在720℃时效至10000 h时无有害相析出,但MC碳化物在时效200 h时即开始发生元素的再分配,成为其他相演变过程中合金元素的“源泉”,而617B合金在720℃时效至5000 h左右时有μ相析出:通过组织观察和定量的相分析,构建了近服役条件下主要析出相之间的元素再分配规律。总之,本文对617B合金管材制备过程中的均匀化、热挤压、冷轧退火等关键环节的组织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对管材制备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控制原则提供了实验和理论指导依据。
汪力[9](2016)在《700℃超超临界蒸汽轮机叶片用Waspaloy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高参数超超临界火电技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洁净煤发电”首选技术。而随着蒸汽参数的提高,对耐热材料的要求也更加苛刻。叶片作为火电设备蒸汽轮机的关键部件,在蒸汽温度达到700℃时,叶片材料需要采用镍基耐热合金。Waspaloy合金是700-℃超超临界蒸汽轮机叶片的主要候选材料之一,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SEM、TEM、XRD等测试方法,对Waspaloy合金的热变形行为、热处理制度的影响、700-C长期时效过程中组织与性能变化、持久断裂寿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Waspaloy合金的成分进行了优化,同时进行一定的成分改进。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研究了Waspaloy合金在0.01S-1-l0.0S-1及1000℃~1200℃变形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建立了合金的热变形方程以及Z参数与峰值应力间的定量关系,求得了合金平均激活能为430.9kJ/mol。基于动态材料模型,建立了Waspaloy合金的热加工图,并确定了合金最佳的热加工工艺为:应变温度1050℃到1150℃,应变速率为O.O1s-1~0.1s-1时,在此条件下能量耗散率最高能达到45%,合金能获得均匀等轴的完全再结晶组织;而在应变温度1000℃~1050℃,应变速率为1.0 s-1~10.0 s-1加工时,会出现绝热变形带,发生流变失稳现象。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对Waspaloy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合金强度不断下降,晶粒尺寸不断长大:当固溶温度小于1080℃时,晶粒尺寸可以满足ASTM标准要求;固溶保温时间达到4h后,合金中仅有少量块状MC型碳化物未溶。在845℃进行高温时效时,合金强度达到最高,M23C6型碳化物大量析出,并沿晶界呈颗粒链状分布。合金在760℃时效16h时,合金的强度达到峰值。得到700℃叶片材料用Waspaloy合金的适宜热处理制度为1080℃保温4h,油冷+845℃保温4h,空冷+760℃保温16h,空冷。研究了Waspaloy合金在700℃条件下时效10000h过程中组织与性能变化。合金主要析出相为富Cr的M23C6型碳化物、富Ti的MC型碳化物和γ’相以及微量的M6C相,时效过程中没有其他相析出,合金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稳定性。丫’相为球状颗粒在晶内弥散析出,颗粒大小符合正态分布规律;丫’相长大过程符合Ostward熟化规律,时效10000h后γ’相的平均尺寸长大并不明显。M23C6型碳化物主要沿晶界析出,随时效时间的延长,其形貌特征经历了由细小颗粒断续分布演变到长条状连续分布,并逐渐长大的演变过程。合金中一次MC相会与基体发生MC+γ→M23C6+γ’分解反应,但分解反应非常缓慢。在时效初期,持续析出丫’相的使得合金的强度明显提高;当时效时间超过2000h以后,丫’相的长大又会导致合金强度的缓慢下降。对合金中C、Ti元素含量进行了优化研究。合金中C元素的提高能有效增加合金中碳化物数量,增强碳化物对晶界钉扎作用,使得晶粒明显细化,但对碳化物种类、分布以及γ’相的形貌特征没有明显影响,不会改变Waspaloy合金中析出相的种类;当C含量取0.016%时,合金强度以及短时持久性能较低;当C取0.056%~0.096%时,合金具有较好的短时与外推长时持久性能。合金中Ti元素的提高不会引起Waspaloy合金中析出相种类的变化,能有效增加合金中γ’相的数量,改善合金强度和短时持久性能,但长时外推持久强度会有所降低;当Ti含量为3.18%,合金具有较好强度性能与较好的长时外推持久寿命。研究了W元素在Waspaloy合金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合金中添加2%质量分数的W元素,能有效细化合金中γ’相的尺寸,显着降低γ’相的长大速率,改善合金的强度性能、冲击韧性以及持久性能,不会改变Waspaloy合金中析出相的种类,在长期时效过程中保持了良好的组织稳定性。W元素主要分布于基体和γ’相中,同时起到固溶强化和沉淀强化作用;添加到合金中的W元素,能够增加合金中重合位置点阵∑=3晶界数量,降低晶界界面能量,强化晶界,能同时改善合金的短时以及长时外推持久性能。700℃下10万小时持久强度外推值达到271MPa,比成分改进前的Waspaloy合金持久外推性能提高了14.0%。
李文道[10](2021)在《基于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CoNi基高温合金1000-1150℃组织稳定性与元素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具有成为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的潜力,被2014年欧洲高温合金大会(Eurosuperalloys2014)的主旨报告誉为“高温合金技术未来发展的七大趋势之一”。但是,该合金的发展和应用仍存在诸多挑战,如γ’相溶解温度低、γ/γ’两相区窄、抗氧化性能差和密度高等。发展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是应对上述挑战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合金化程度增加,复杂多组元合金体系的合金化原理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尤其是合金化元素对合金在1000℃及以上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和机制,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非常匮乏。通过传统研究方法解决上述科学问题需要的周期长、成本高。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更加高效的研究方法以加速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体系的合金化原理研究。本论文在课题组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以材料基因工程理念为指导,针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开展了以下研究:(1)探索和发展了基于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高通量实验方法,并应用该方法研究了γ和γ’相形成元素对合金在1000℃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同时积累了超过1700组CoNi基高温合金成分和组织量化关系的实验数据;(2)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建立该合金的成分和组织量化关系预测模型,并形成数据驱动的合金设计方法;(3)结合多种表征手段,深入研究Ni、Cr和Al/W 比对合金在1000-1150℃组织稳定性、γ/γ’两相纳米硬度、抗氧化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规律和机制,进一步加深对这三个关键参量合金化原理的认识,以指导合金成分设计。本论文设计的多组元扩散多元节以Co-20Ni-7Al-8W-1Ta-4Ti为基础合金,由15个扩散偶和7个三元节组成,共针对Ni、Cr、Al、W、Ti、Ta、Mo、Nb等8种合金化元素,研究其单独或交互作用对基础合金1000℃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为机器学习积累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增加Ni含量可提高γ’相体积分数;但是,Ni含量过高会促进有害相χ相的析出。在避免析出二次相的前提下,提高Cr/W 比可有效增加Cr的最大添加量,且Cr的添加可提高γ’相体积分数,一定程度上弥补W含量下降导致的γ’相体积分数降低。用Al替代W,即Al/W 比增大使γ’相体积分数先增后降,同时可显着降低合金密度;但是,该值过高时会导致β相析出。用Ta、Mo、Nb替代W,过量时均会导致χ相的析出,并进一步降低γ’相体积分数;而Ti等量替代W不易促进二次相析出,且仅略微降低γ’相体积分数。γ’相形成元素促进二次相析出的强弱顺序为:Nb>Ta≈Al>Mo>Ti。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研究积累了大量CoNi基高温合金成分和组织量化关系的实验数据,具体包括1000℃合金成分和相组成的对应关系,以及合金成分和γ’相体积分数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础,本论文建立了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合金预测模型,可针对该系列合金1000℃的合金成分和部分组织参量(相组成和γ’相体积分数)的量化关系进行预测,为合金设计提供支撑。对比机器学习和相图计算对合金组织的预测结果表明,机器学习模型对多组元合金体系的预测精度更高,弥补了相图计算在这方面的不足;但相图计算可以弥补机器学习外推能力较弱的不足。因此,机器学习与相图计算相结合更有利于多组元合金体系的成分设计和研发工作。Ni、Cr和Al/W 比对多组元CoNi基合金1000-1150℃组织稳定性和部分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研究表明,同时提高Ni含量和Al/W 比可显着提高合金的高温组织稳定性,使其经1150℃/1000h时效后仍能保持较高γ’相体积分数且无二次相析出。增大Al/W 比可显着改变成分配分行为,并引起γ/γ’两相错配度的增大,从而显着改变γ’相形貌;此外,还可促进合金在1000℃氧化时形成连续而致密的Al2O3氧化层,并显着提高其抗氧化性能。但是,增大Al/W比会明显降低γ和γ’相室温硬度。Cr可促进合金在1000℃静态氧化时形成连续Cr2O3氧化层(但不致密),并提高其抗氧化性能;Cr还可有效提高γ’相室温硬度。但是,提高Cr含量会促使W从γ’相中向γ相中富集,并降低W在γ相中的固溶度,从而促进μ相的析出。本论文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发展了多组元扩散多元节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设计方法,不仅为加速该合金体系的研发奠定了基础,还为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在高温合金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示范,并可推广应用至其他金属材料的研发之中。同时,系统阐明合金化元素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1000℃及以上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丰富和发展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的合金化原理,为该系列合金的成分设计与优化提供物理冶金依据。
二、Nb对GH33A合金中r’相和碳化物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b对GH33A合金中r’相和碳化物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3)热处理对GH4033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合金中相组成分析 |
2.2 晶界及其附近元素分析 |
2.3 晶粒尺寸分析 |
2.4 合金晶界碳化物分析 |
2.5 力学性能 |
2.6 断口形貌 |
3 结论 |
(4)GH4742合金长期时效过程中组织演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温合金 |
1.1.2 高温合金的发展历史 |
1.1.3 高温合金的发展趋势 |
1.1.4 高温合金的应用 |
1.2 镍基高温合金的特点 |
1.2.1 镍基高温合金的组织结构 |
1.2.2 镍基高温合金的强化原理 |
1.2.3 镍基高温合金的长期时效处理 |
1.3 GH4742合金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热处理制度 |
2.3 试样制备及组织观察 |
2.3.1 SEM试样的制备及组织观察 |
2.3.2 TEM试样的制备及组织观察 |
2.3.3 XRD试样的制备及谱线分析 |
第3章 GH4742合金长期时效过程中γ'相的演化行为 |
3.1 标准热处理状态γ'相的组织特征 |
3.2 650 ℃长期时效过程中γ'相演化行为 |
3.3 750℃长期时效过程中γ'相演化行为 |
3.4 长期时效后GH4742合金硬度变化 |
3.5 分析与讨论 |
3.5.1 GH4742合金中三种γ'相的析出机理 |
3.5.2 GH4742合金γ'相失稳形态的成因 |
3.5.3 GH4742合金长期时效过程中组织演变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GH4742合金长期时效过程中碳化物的演化行为 |
4.1 标准热处理状态下碳化物的特征 |
4.2 650℃长期时效过程中MC型碳化物的演化 |
4.3 750℃长期时效过程中MC型碳化物的演化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镍基高温合金GH4133B的高温疲劳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高温合金简介 |
1.2 高温合金的分类 |
1.3 合金元素在高温合金中的基本作用 |
1.4 金属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 |
1.4.1 蠕变性能 |
1.4.2 持久强度 |
1.4.3 松弛性能 |
1.4.4 高温疲劳性能 |
1.5 高温合金疲劳断裂机理 |
1.5.1 高温合金的断裂机理的共性 |
1.5.2 常温疲劳断裂机理 |
1.5.3 高温疲劳断裂机理 |
1.6 高温合金的主要强化方式 |
1.6.1 固溶强化 |
1.6.2 析出相强化 |
1.6.3 晶界强化 |
1.7 高温合金及耐热钢中的典型显微组织 |
1.7.1 γ相 |
1.7.2 高温合金中主要强化相(部分GCP相) |
1.7.3 高温合金中的有害相 |
1.8 镍基高温合金——GH4133B简介 |
1.8.1 GH4133B的金相组织 |
1.8.2 GH4133B的力学性能指标 |
1.8.3 GH4133B的合金组织与强韧性力学性能的关系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目的及意义 |
2.3 实验流程 |
2.4 具体实验方案及步骤 |
2.4.1 室温拉伸实验 |
2.4.2 高温疲劳实验 |
2.4.3 试样几何尺寸 |
2.4.4 金相实验、扫描电镜实验、透射电镜实验 |
2.5 实验设备 |
第三章 GH4133B的高温疲劳力学性能及室温拉伸力学性能 |
3.1 GH4133B的室温拉伸力学性能 |
3.1.1 室温静态拉伸结果 |
3.1.2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3.2 GH4133B的高温疲劳性能 |
3.2.1 GH4133B高温疲劳实验结果 |
3.2.2 GH4133B高温疲劳实验结果分析 |
3.2.3 高温疲劳断口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高温合金GH4133B高温疲劳下的组织变化 |
4.1 不同温度、应力水平条件下金相组织的形貌 |
4.1.1 500℃条件下高温疲劳力学实验后的金相组织形貌 |
4.1.2 600℃条件下高温疲劳力学实验后的金相组织形貌 |
4.1.3 700℃条件下高温疲劳力学实验后的金相组织形貌 |
4.1.4 800℃条件下高温疲劳力学实验后的金相组织形貌 |
4.1.5 室温条件下静态拉伸力学实验后的金相组织形貌 |
4.1.6 金相组织分析 |
4.2 扫描电镜组织的实验结果及分 |
4.2.1 扫描电镜的实验结果 |
4.2.2 扫描电镜的EDS实验结果 |
4.2.3 扫描电镜实验结果的分析 |
4.3 透射电镜下的亚结构形貌 |
4.3.1 γ′相的形貌 |
4.3.2 碳化物的形貌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GH4133B的显微组织与高温疲劳性能的关系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GH625合金长时高温时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GH625合金的简介 |
1.2.1 主要元素在GH625合金中的作用 |
1.2.2 GH625合金的基体相与析出沉淀相的微观结构 |
1.2.3 美国Inconel 625 合金的性能简述与超超临界机组的选材标准 |
1.3 GH625合金在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中的适用性研究现状 |
1.4 长时高温时效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技术路线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技术路线 |
2.2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析出相与微观结构的检测方法 |
2.2.1 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形貌观察 |
2.2.2 能谱分析对析出相与组织成分的测定方法 |
2.2.3 X-ray衍射分析对合金物相的测定方法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析出相结构的测定方法 |
2.3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合金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 |
2.3.1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合金硬度的测试方法 |
2.3.2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合金常温拉伸的测试方法 |
第三章 不同时效时间下GH625合金的沉淀相与组织 |
3.1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合金的扫描电子形貌与能谱分析 |
3.1.1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合金的低倍形貌组织 |
3.1.2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合金的晶界形貌 |
3.1.3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晶内主要沉淀相与组织的形貌分析 |
3.2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合金X-ray衍射及其氧化层的分析 |
3.2.1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非热暴露面的X-ray衍射分析 |
3.2.2 试样热暴露面的氧化层形成与X-ray衍射分析及失重估算 |
3.3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合金微结构的透射电子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时高温时效中GH625合金 γ"相的稳定性 |
4.1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晶内 γ"相的SE及TEM形貌 |
4.2 Ostwald熟化理论对 γ"相粗化行为的分析 |
4.2.1 Ostwald熟化理论的热力学基础及普适微分方程 |
4.2.2 Ostwald熟化理论的似稳态分布函数j_n(ρ)与ρ的关系曲线 |
4.2.3 γ"相的粗化与时效时间的关系 |
4.3 JMAK相变动力学方程的n值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H625合金在不同时效时间下的力学性能分析 |
5.1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硬度与常温拉伸的测试结果 |
5.1.1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的硬度测试 |
5.1.2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的常温拉伸测试 |
5.2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硬度与常温拉伸的结果分析 |
5.2.1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合金常温拉伸的断口形貌分析 |
5.2.2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主要强化相含量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5.2.3 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合金的硬化曲线与硬化指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
(7)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整体精铸燃烧室机匣用高强度高温合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温合金概述 |
1.1.1 国内外高温合金的发展 |
1.1.2 镍基高温合金中的主要元素及其作用 |
1.1.3 镍基高温合金强化机制 |
1.2 Inconel 718及其替代合金发展概述 |
1.2.1 国内外Inconel 718生产工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2.2 改型Inconel 718合金研究状况 |
1.3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预期结果 |
第二章 实验条件和方法 |
2.1 整体实验方案 |
2.1.1 基成分选定 |
2.1.2 实验方案 |
2.2 母合金锭制备工艺 |
2.2.1 原材料要求 |
2.2.2 装料和锭模 |
2.2.3 冶炼及浇注 |
2.2.4 母合金锭处理及后续处理 |
2.2.5 返回料的重复利用 |
2.3 熔模精密铸造工艺 |
2.3.1 陶瓷型芯制备 |
2.3.2 压蜡工艺 |
2.3.3 型壳制备 |
2.3.4 型壳脱蜡及清洗 |
2.3.5 型壳焙烧 |
2.3.6 型壳造型及预热 |
2.3.7 铸件的熔炼与浇注 |
2.3.8 铸件清理 |
2.4 铸件热处理 |
2.5 分析表征 |
2.5.1 显微组织检测 |
2.5.2 X-Ray |
2.5.3 化学成份检验 |
2.6 力学性能检验 |
2.6.1 硬度测试 |
2.6.2 室温和高温瞬时拉伸性能测试 |
2.6.3 持久性能测试 |
2.6.4 蠕变性能测试 |
第三章 化学成分对组织和性能影响研究 |
3.1 成分设计与相计算 |
3.1.1 成分设计 |
3.1.2 TCP相析出倾向的预测及实验验证 |
3.2 化学成分对力学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
3.2.1 Nb、Ta含量对合金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的影响 |
3.2.2 Mo、W含量对合金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的影响 |
3.2.3 Al、Ti含量对合金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的影响 |
3.2.4 分析讨论 |
3.3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浇注和熔体处理工艺对合金组织和性能影响研究 |
4.1 浇注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1.1 实验方法 |
4.1.2 浇注温度对缩松和性能稳定性的影响 |
4.1.3 浇注温度对晶粒度、组织、偏析和性能的影响 |
4.1.4 分析讨论 |
4.2 熔体处理工艺对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1 实验方法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热处理对组织和性能影响研究 |
5.1 均匀化热处理对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 一级时效对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1 一级时效温度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5.2.2 一级时效温度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3 一级时效温度对合金断口形貌的影响 |
5.2.4 分析讨论 |
5.3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长期时效对组织演化与时效硬化行为影响研究 |
6.1 长期时效过程中合金的组织演化 |
6.1.1 700℃长期时效过程中的组织演化 |
6.1.2 750℃长期时效过程中的组织演化 |
6.1.3 800℃长期时效过程中的组织演化 |
6.1.4 850℃长期时效过程中的组织演化 |
6.1.5 900℃长期时效过程中的组织演化 |
6.2 长期时效过程中γ"的粗化动力学过程 |
6.3 长期时效过程中的时效硬化行为 |
6.4 分析讨论 |
6.5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性能对比评价研究 |
7.1 缺口敏感性研究 |
7.1.1 实验方法 |
7.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2 700℃长期时效对组织和性能影响研究 |
7.2.1 700℃长期时效对性能的影响 |
7.2.2 700℃长期时效对组织及断口形貌的影响 |
7.2.3 分析讨论 |
7.3 优化成分合金、Inconel 718C和Rene 220合金性能对比 |
7.4 本章结论 |
第八章 总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617B合金管材制备过程对组织影响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镍基高温合金无缝管生产关键问题及组织遗传性 |
1.1 镍基高温合金管材的应用 |
1.2 镍基高温合金管材的性能要求 |
1.3 镍基高温合金无缝管性能与生产工艺关联性 |
1.4 管材制备过程对组织影响及控制研究目标的提出与方案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铸锭均匀化及开坯 |
2.2.2 热变形行为 |
2.2.3 冷变形及中间退火 |
2.2.4 近服役过程组织演变 |
2.2.5 显微组织分析方法 |
2.2.6 萃取相分析 |
3 均匀化过程对组织影响及控制 |
3.1 617B合金偏析特征 |
3.2 均匀化过程合金组织演变规律 |
3.2.1 均匀化处理对组织和性能影响 |
3.2.2 晶粒演变规律 |
3.2.3 均匀化过程中的氧化行为 |
3.3 均匀化程度与热变形的关联性 |
3.4 均匀化工艺控制准则及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热变形对晶粒的影响及控制 |
4.1 热变形对流变曲线和晶粒的影响 |
4.1.1 流变曲线 |
4.1.2 晶粒演变规律 |
4.2 热加工图的构建及分析 |
4.2.1 热加工图构建 |
4.2.2 热加工图应用及组织控制 |
4.3 组织演变模型构建 |
4.3.1 动态再结晶模型的构建 |
4.3.2 晶粒长大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热变形过程与动态再结晶机制 |
5.1 617B合金动态再结晶特征 |
5.2 高速率变形动态再结晶机制 |
5.2.1 高速率变形的热效应 |
5.2.2 高速率变形对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
5.2.3 变形速率对动态再结晶影响的本质 |
5.3 低速率变形动态再结晶特性 |
5.3.1 变形温度对动态再结晶组织和亚结构的影响 |
5.3.2 低速率动态再结晶中孪晶的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管材热挤压过程的组织控制 |
6.1 有限元计算模型构造及验证 |
6.2 挤压工况对工艺和组织的影响规律 |
6.2.1 挤压速度 |
6.2.2 管坯预热温度 |
6.2.3 挤压比 |
6.2.4 摩擦系数 |
6.3 控制准则的确定及可控性分析 |
6.3.1 温度准则 |
6.3.2 载荷准则 |
6.3.3 组织精确控制准则 |
6.3.4 组织可控挤出性准则的综合表征 |
6.4 大口径管材立式挤压的可控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冷变形过程对组织的影响及控制 |
7.1 荒管的固溶热处理 |
7.1.1 荒管组织特征 |
7.1.2 荒管固溶过程中组织演变规律 |
7.2 冷变形及中间退火对组织的影响规律 |
7.2.1 冷轧过程组织演变 |
7.2.2 退火过程组织演变 |
7.2.3 退火再结晶晶粒长大模型 |
7.3 本章小结 |
8 近服役过程中析出相演变和元素再分配 |
8.1 近服役过程中析出相和性能变化 |
8.1.1 组织和性能演变规律 |
8.1.2 析出相的转变特性 |
8.2 近服役过程中元素再分配规律 |
8.2.1 析出相的定量分析和表征 |
8.2.2 元素再分配及相转变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700℃超超临界蒸汽轮机叶片用Waspaloy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各国700℃先进超超临界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我国发展现状 |
1.3 超超临界汽轮机叶片材料发展现状 |
1.4 镍基高温合金强化机理 |
1.4.1 固溶强化 |
1.4.2 沉淀强化 |
1.4.3 晶界强化 |
1.5 Waspaloy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1 主要合金元素 |
1.5.2 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
1.5.3 合金的持久性能和组织稳定性 |
1.5.4 合金的冶炼和热加工性能 |
1.5.5 Waspaloy合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 博士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案 |
2.3 常规力学性能试验及测试 |
2.4 样品分析技术 |
2.4.1 显微组织观察 |
2.4.2 化学相分析 |
2.4.3 析出相尺寸统计 |
第三章 Waspaloy合金的热变形行为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 Waspalou合金高温流变行为研究 |
3.2.1 高温塑性变形的基本特征 |
3.2.2 真应力-真应曲线变曲线 |
3.2.3 应变条件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3.3 Waspaloy合金热变形本构方程 |
3.4 Z参数以及峰值应力关系 |
3.5 Waspaloy合金热加工图研究 |
3.5.1 DMM模型简介 |
3.5.2 热加工图建立 |
3.6 小结 |
第四章 Waspaloy合金热处理工艺研究 |
4.1、固溶制度对合金组织与性能影响 |
4.1.1 温度对组织与性能影响 |
4.1.2 保温时间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1.3 冷却方式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2、时效制度对合金组织与性能影响 |
4.2.1 高温时效温度对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2.2 时效保温时间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3 分析与讨论 |
4.3.1 最佳固溶制度的选择 |
4.3.2 最佳时效制度的选择 |
4.4、小结 |
第五章 Waspaloy合金700℃时效过程中组织与性能研究 |
5.1 Waspaloy合金700℃时效过程中组织演变 |
5.1.1 合金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种类变化 |
5.1.2 合金时效过程中晶界析出相演变 |
5.1.3 合金时效过程中γ'相演变 |
5.1.4 合金时效过程中其他析出相演变 |
5.2 合金时效过程中析出相含量及成分变化 |
5.2.1 γ'相组成变化 |
5.2.2 M_(23)C_6相组成变化 |
5.2.3 MC相组成变化 |
5.3 Waspaloy合金时效过程中长期时效过程中性能变化 |
5.4 分析与讨论 |
5.4.1 Waspaloy合金的组织演变模型 |
5.4.2 合金中碳化物的退化 |
5.5 小结 |
第六章 Waspaloy合金化学成分优化研究 |
6.1 碳含量对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6.1.1 碳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6.1.2 碳含量对析出相的影响 |
6.1.3 碳含量对组织的影响 |
6.2 钛含量对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6.2.1 钛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6.2.2 钛含量对析出相的影响 |
6.2.3 钛含量对组织的影响 |
6.3 分析与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添加钨对Waspaloy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7.1 钨元素对合金析出相的影响 |
7.1.1 最佳钨添加量模拟计算 |
7.1.2 含钨合金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种类研究 |
7.1.3 含钨合金时效过程中析出相数量研究 |
7.2 含钨合金时效过程中组织演变 |
7.2.1 晶界析出相演化 |
7.2.2 γ'相形貌演化 |
7.2.3 MC相演化 |
7.3 含钨合金时效过程中力学性能变化 |
7.4 钨元素对合金持久性能的影响 |
7.4.1 持久性能变化 |
7.4.2 应力对合金组织的影响 |
7.4.3 合金蠕变断裂机制 |
7.5 分析与讨论 |
7.5.1 钨元素在合金中分配行为 |
7.5.2 钨元素对合金γ'相熟化规律的影响 |
7.5.3 钨元素对合金持久强度影响分析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
(10)基于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CoNi基高温合金1000-1150℃组织稳定性与元素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概述 |
2.1.1 高温合金的涵义和发展 |
2.1.2 传统钴基高温合金 |
2.1.3 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的发现与合金发展的挑战 |
2.1.4 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的化学成分特征 |
2.2 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的组织稳定性 |
2.2.1 γ'相溶解温度 |
2.2.2 γ/γ'两相组织稳定性 |
2.2.3 合金化元素的γ/γ'两相配分行为 |
2.2.4 γ/γ'点阵错配度 |
2.3 γ'相强化钴基高温合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3.1 合金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3.2 合金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4 材料基因工程技术 |
2.4.1 材料基因工程的基本内涵 |
2.4.2 高通量实验和扩散多元节 |
2.4.3 数据驱动和机器学习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3.1 扩散多元节 |
3.3.2 热力学相图计算 |
3.3.3 合金制备 |
3.3.4 热处理 |
3.3.5 分析测试 |
3.3.6 显微组织定量表征 |
4 基于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高通量实验方案设计和样品制备 |
4.1 引言 |
4.2 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设计方案以及与传统扩散多元节的区别 |
4.2.1 设计方案 |
4.2.2 与传统扩散多元节的区别 |
4.3 针对γ相形成元素的优化设计 |
4.3.1 针对组织稳定元素Ni的优化设计 |
4.3.2 针对抗氧化腐蚀元素Cr的优化设计 |
4.4 针对γ'相形成元素的优化设计 |
4.4.1 针对轻质金属元素Al的优化设计 |
4.4.2 针对力学性能强化元素Ti、Ta、Mo、Nb的优化设计 |
4.5 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样品制备 |
5 γ相形成元素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1000℃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5.1 引言 |
5.2 实验结果 |
5.2.1 初始合金组织 |
5.2.2 扩散偶的长时热处理组织和成分分布 |
5.2.3 γ/γ'两相元素配分行为 |
5.3 分析与讨论 |
5.3.1 扩散偶的成分曲线 |
5.3.2 Ni、W和Cr对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
5.3.3 元素配分行为 |
5.3.4 研究方法的优势 |
5.4 本章小结 |
6 γ'相形成元素替代W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1000℃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6.1 引言 |
6.2 实验结果 |
6.2.1 初始合金组织 |
6.2.2 扩散偶的长时热处理组织和成分分布 |
6.3 分析与讨论 |
6.3.1 γ'相形成元素对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
6.3.2 γ'相成分变化 |
6.3.3 合金的轻量化和高强度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组织预测模型建立 |
7.1 引言 |
7.2 机器学习模型的建立 |
7.2.1 数据库的建立 |
7.2.2 分类模型的建立 |
7.2.3 回归模型的建立 |
7.3 预测模型的应用 |
7.4 分析与讨论 |
7.4.1 机器学习模型的可靠性 |
7.4.2 机器学习与相图计算对比 |
7.5 本章小结 |
8 Ni和Al/W比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1100-1150℃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和机制 |
8.1 引言 |
8.2 实验结果 |
8.2.1 热力学计算 |
8.2.2 相转变温度和合金密度 |
8.2.3 高温长时时效组织 |
8.2.4 元素配分行为 |
8.2.5 γ和γ'相纳米硬度 |
8.3 分析与讨论 |
8.3.1 Ni和Al/W比对γ'相溶解温度的影响 |
8.3.2 Ni和Al/W比对高温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
8.3.3 Ni和Al/W比对γ和γ'相纳米硬度的影响 |
8.4 本章小结 |
9 Cr和Al/W比对多组元CoNi基高温合金1000-1100℃组织稳定性和氧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制 |
9.1 引言 |
9.2 实验结果 |
9.2.1 γ'相溶解温度和合金密度 |
9.2.2 高温长时时效组织 |
9.2.3 γ/γ'两相错配度和元素配分行为 |
9.2.4 氧化行为 |
9.2.5 氧化层结构与成分 |
9.2.6 γ'相纳米硬度 |
9.3 分析与讨论 |
9.3.1 Cr对元素配分行为的影响 |
9.3.2 γ/γ'两相错配度 |
9.3.3 组织稳定性 |
9.3.4 Cr和Al/W比对氧化性能和机制的影响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11 创新点 |
1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Nb对GH33A合金中r’相和碳化物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Nb对GH33A合金中r’相和碳化物的作用[J]. 任舜禹. 电子显微学报, 1984(04)
- [2]Nb对GH33A合金中r’相和碳化物的作用[A]. 任舜禹. 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 1983
- [3]热处理对GH4033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 陈志远,张丁非,程健,江海军,胡瑜,王渝,薛寒松.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03)
- [4]GH4742合金长期时效过程中组织演化行为研究[D]. 王斯堃. 东北大学, 2014(08)
- [5]镍基高温合金GH4133B的高温疲劳行为研究[D]. 孙锦辉. 辽宁科技大学, 2008(09)
- [6]GH625合金长时高温时效的研究[D]. 朱瑞明.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7]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整体精铸燃烧室机匣用高强度高温合金研究[D]. 陈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2)
- [8]617B合金管材制备过程对组织影响及控制[D]. 江河.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5)
- [9]700℃超超临界蒸汽轮机叶片用Waspaloy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D]. 汪力.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1)
- [10]基于多组元扩散多元节的CoNi基高温合金1000-1150℃组织稳定性与元素作用研究[D]. 李文道. 北京科技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