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教授拼写规则

我们如何教授拼写规则

一、我们是怎样教学拼写规则的(论文文献综述)

姜荣彩[1](2015)在《面向印尼汉语初学者的语音教材设计》文中指出国别化汉语教材的编写是国际汉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基于对汉语语音在初级阶段国际汉语教学中重要性的认识,本文在对现有成果细致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写了一部面向印尼汉语初学者的基础语音教材。该教材根据印尼初学者习得汉语语音的难点编排语音项目,教材中强化了与印尼语不同的汉语语音的讲练,同时省略了与印尼语相同的汉语语音的讲练,对汉语语音项目的讲解附有印尼文说明。教材在声调、轻声及三声变调项目上吸收了前人最新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和优化了教材内容。教材编好后在印尼雅加达丹格朗(Tangerang)区八华三语学校进行了试用,根据通过问卷、访谈以及语音测试等方法收集的数据可以看出,本教材得到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好评,适用性强,达到了预期编写目的。试用后也发现了若干美中不足之处,如:教材的装订比较仓促,削弱了美观度;教材没有附上录音光盘;教材中的课时偏少,较难完成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声调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完全适应;语音练习题的针对性可以更加突出一些。这些都是本教材进一步修订的重要依据。

宋洁[2](2020)在《马来西亚本土教材《华语入门1》语言要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笔者在M工艺大学的工作经验,从语言要素编排的角度对M工艺大学自编汉语教材《华语入门1》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是语音部分,通过与《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1》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虽然《华语入门1》语音部分的内容较为全面,但是在编排上过于紧密,这使得部分语音知识的讲解不够细致,语音练习的数量不够。其次是词汇部分,先从整体讨论了特色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规范性,然后通过对“词汇等级”和“词汇重现率”的分析来考查词汇对该校学生的适用性,最后从编排的角度对“词汇注释”进行详细考查。结果发现,《华语入门1》中存在小部分使用不规范的词或短语、甲级词汇所占比例偏少、超过一半的词汇其重现次数没有达到能让学生记住的标准,以及词汇注释不够细致等问题。然后是语法和汉字,语法部分,笔者在对教材语法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该教材语法等级基本符合甲级语法大纲的要求,但是,出现语法数量过多、语法练习较少、语法点前后重复以及语法注释不完全等问题。汉字部分,结合《汉字练习簿1》对汉字等级、汉字选取和汉字内容编排做了分析,分析中我们发现,《华语入门1》所选汉字皆符合初级汉语学习者学习,但是配套的《汉字练习簿1》在内容分配上不够完善。最后,以语言要素分析得到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学生和教师分别设计调查问卷,以了解教材使用者对教材中语言要素的看法。然后结合分析结果和问卷结果针对《华语入门1》的改进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如:增加语音练习数量、提高词汇重复率、规范语法注释和细化《汉字练习簿1》内容等。

龚庆庆[3](2020)在《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鹅岭小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小学期间,大多数教师经常把重点放在教学生英语单词的含义和用法上,却忽略了英语单词的语音教学。自然拼读法最初由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提出,到现在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教学史了。在这一百多年间,许多学者发现运用自然拼读法能够较为迅速的提高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读写能力。我国在十多年前引入了自然拼读法来进行英语语音教学,但由于师资、教学习惯和英语使用习惯等方面的限制,自然拼读法目前在中国小学的普及率很低,如何将自然拼读法移植到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小学生身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到一套适用于中国小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自然拼读教学方法,找出研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本研究以关键时期假说和整体语言语音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重庆市渝中区鹅岭小学三年级的10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自然拼读如何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单词拼写能力?2)自然拼读如何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并改善他们的英语单词拼写策略?研究采用了访谈法用以找出学生对单词拼写和学习的兴趣以及他们使用哪种单词拼写策略的看法;使用教学纪要来能够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阅读学生学习心得来了解学生的需求、感受和见解以及学生的问题;使用课堂观察法来观察学生如何在使用自然拼读法的语音课上学习、思考和行动,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语音课的教学策略。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自然拼读法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音意识、单词拼读能力和拼写能力。一方面自然拼读法可以培养初学者的学习能力,能够解码和拼写新单词;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初学者记住他们已经听过和学到的单词,因此,自然拼读法进行本土化教学必须有足够的“听和说”,然后再进行“说出”训练。不断地将听、说、读、写混合使用,直到他们根据声音知道单词为止,看到单词时正确地发音。其次,自然拼读法既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单词拼写策略。研究者通过访谈发现,对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的训练促使他们反思单词的发音,单词的拼写结构和含义,他们不再死记硬背。这种方法的良好效果和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和信心。因此,自然拼读法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最后,老师在进行自然拼读法教学时需要注意输入和模仿。应该高度重视英语语音的输入和模仿,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原声音频和视频,与此同时,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模仿语音。在聆听和模仿的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在没有足够的感知和模仿的情况下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出。简而言之,自然拼读法需要长期保持训练。该研究能为中国小学语音教学的发展提供实用的帮助,并为中国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音发展提供建议。

孙晓萌[4](2013)在《语言与权力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豪萨语在北尼日利亚运用中的权力因素》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研究非洲本土语言作为“象征性权力”在殖民地运行的方式、策略、效果和特点。本论文将通过剖析本土语言在身份认同、阶层分化、殖民地文化和社会秩序重建方面的作用,解构英国在北尼日利亚殖民统治实施的“文化霸权”,进而在殖民地语境下对微观权力的运行进行阐释。本研究探讨的“语言”是作为非洲本土语言的北尼日利亚豪萨语,“权力”是殖民统治权力,它体现为一种关系,即作为权力主体的殖民统治者因为拥有这种力量对被统治者实施殖民统治,从而在有权者与无权者的权力结构中呈现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态势。本研究将通过史料文献来检验关于“权力”关系的既定理论和模式,希望通过英国在北尼日利亚殖民统治时期运用豪萨语的个案对“语言与权力”的分析提出较新的观点。研究选择北尼日利亚殖民地作为研究对象,作为民族和语言多样性地区,它在政治、经济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使研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英国在北尼日利亚殖民地实施“间接统治”,在语言方面的体现是将本土语言豪萨语塑造为统治用语。本研究认为,殖民当局通过语言进行殖民地“软权力”构建,使殖民统治合法化,巩固了殖民地政权,因此英国“间接统治”在豪萨——富拉尼地区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依靠于非洲本土语言豪萨语在殖民地的运用。北尼日利亚殖民地具有民族和语言多样性特征,殖民当局在众多非洲本土语言、前殖民地时期索科托哈里发的统治用语阿拉伯语、殖民者的语言英语中,缘何选择豪萨语作为统治用语、有何种动机、以何种方式和策略利用豪萨语、作用的效果如何以及对殖民地产生何种影响,本研究逐一作出解答。研究采用的是文献法、历史学、社会语言学与政治学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利用了大量尼日利亚本土出版的豪萨语语言文学、语言发展史、词典工具书方面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前殖民地时期和殖民统治期间豪萨语本土语言出版物;英国伦敦国家档案馆殖民部档案中殖民当局关于北尼日利亚语言的政策性文件、伦敦殖民部与殖民地官员的通信信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国王学院关于豪萨语讲席最初设立的文献记载和校志,以及此后亚非学院的豪萨语学者们为殖民地法律和政策性文件的翻译善本;牛津大学英联邦与非洲研究图书馆关于北尼日利亚殖民地出版的蓝皮书、年度报告、殖民官员手稿和通信、卢加德爵士部分手稿;伯明翰大学吉百利研究图书馆的英国圣公会差会档案等。文献资料中涉及的语言包括英语、豪萨语、豪萨阿贾米和中文。通过对英国在北尼日利亚殖民统治时期豪萨语运用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非洲本土语言豪萨语在北尼日利亚所代表的殖民地话语不是转化成语言的斗争或统治系统,其自身就是斗争的手段和目的,从这个角度讲,豪萨语作为“象征性权力”体现为一种“能力”、“力量”、“资源”和“关系”,并存在于整个北尼日利亚殖民地。其次,本土语言与殖民地权力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作为媒介构建。殖民地权力产生的“知识”包括本土语言的语法书、同典、课本等出版物并成为“话语的构成”,定义了殖民地认知空间,从而将知识的本土形式转化为欧洲殖民者本体的一部分。这些知识同时说明殖民地本土知识分子占有的知识空间遭到殖民统治者入侵,使其自身和所具备的本土知识同时沦为殖民统治工具。通过“知识”自身形式和传播方式的转变,对殖民地原有的社会文化生活进行侵蚀,按照殖民统治者的方式向被统治对象进行意识形态输入,从而引发殖民地社会文化生活的重大变革。再则,与传统权力具有的强制性、扩张性和侵略性等特点不同,本上语言作为殖民地“象征性权力”具有非强制性、无主体性和依赖性等特点。本土语言作为一种“微观权力”和“软权力”,是潜移默化地以“同意”的方式在殖民地得以实施的,它具有的隐蔽性使其成功地充当了殖民当局的“卫道士”角色,掩盖了殖民地权力关系中的各种不平等。它推翻了看似明显的、固化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间的权力主体和客体关系,其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得到北尼日利亚殖民地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其他权力形式的支持。最后,殖民统治时期豪萨语在北尼日利亚的运用对殖民地身份认同、阶层分化和社会文化秩序的重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成为英国殖民当局留给北尼日利亚最为深远的殖民遗产。通过“提升”豪萨语的地位、“贬低”阿拉伯语和其衍生出的阿贾米书写方式来实施语言地位的更迭,从而动摇殖民地伊斯兰宗教和文化的根基,迫使豪萨穆斯林被动地在殖民地内部重新定义自身价值和政治角色。本上语言在殖民地制造出以毛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殖民地未来传统统治者的酋长子嗣阶层、殖民地雇员阶层和普通民众阶层。英国殖民地时期豪萨语在北尼日利亚的运用巩固了豪萨语作为地区通用语的地位,通过殖民统治的强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使用范围得到扩张。豪萨语作为地区通用语推动了北尼日利亚政治一体化进程,但作为通用语被“制度化”后导致了尼日利亚严重的政治分歧,成为阻碍尼日利亚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因素。

姚俊兰[5](2013)在《缅甸初级本土汉语教材语音部分编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缅甸学习汉语人数的不断增加,教材需求特别是本土汉语教材需求显得越来越突出。目前,缅甸虽有一定数量的本土汉语教材,但这些教材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编写出科学、实用的缅甸本土化汉语教材。鉴于此,本文对缅甸本土汉语教材语音部分的编写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日后编写出更好的本土汉语教材做出一些贡献。本文研究主要采用语音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首先,我们对25位缅族学生进行了汉语语音调查,涉及声、韵、调、音节、轻声、儿化、变调等汉语系统的全部内容。在整理分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整理出缅甸学生习得汉语语音的偏误规律,并进一步归纳出缅甸学生习得汉语语音的难点。其次,选取目前在缅甸使用较广的八套教材(涵盖通用教材、本土教材和缅语版通用教材三种类型),对其语音部分的编写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涉及语音教学内容、语音知识编排、语音练习等三个方面,希望发现现有教材语音部分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教材编写理论指导下,结合缅甸学生的习得难点,以及现有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缅甸本土汉语教材语音部分编写设计,包括语音教学目标、语音教学内容和语音练习。

李黄萍(LEE WONG PING)[6](2019)在《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研究 ——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普通话是很多高校的必修课,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性。大学普通话是语言技能的训练课程,包括听(聆听)、说(说话)、读(朗读)、写(拼音译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常会面临着学习者学习差异很大的教学困扰,大学现有的普通话课程到底是否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教授普通话等都成为普通话教学的难点。本人希望透过研究,寻求适合学生不同水平的普通话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以帮助每一位学习者切实提高普通话水平。目前大学普通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非常参差。由于学校行政安排困难,故所有未豁免修读普通话增润课程必修科目的大学新生,都必须修读《初阶普通话》和《进阶普通话》,致使每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会出现相差几个等级的现象。由此导致教师对教学内容难把握;课堂活动难合拍:学生的学习兴趣易流失。第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香港教育大学的普通话必修科目是没学分的:有些学生对普通话理解有偏差,认为普通话也是方言,为了扞卫粤语,抗拒学习普通话。另外,大部分普通话科目的上课时间也不太理想。第三,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展开差异化教学。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外文献的梳理,了解差异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探讨学习者学习差异的类型及其归因,寻求差异化教学思想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进而探讨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共有六个部分,包括绪论及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缘起,通过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反思(主要是针对香港教育大学的普通话教学),参考关于差异化教学的相关研究,敲定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2012-2013年度香港教育大学(前香港教育学院)公布校内的语文教育政策,对学生离校时要掌握的普通话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这无疑是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出关要求,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第一章探讨差异化教学思想及其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通过厘清差异化教学思想的内涵及基本理念,顺藤摸瓜,探究学习者学习差异的类型及归因,以及差异化教学思想为大学普通话教学带来的启示。第二章探寻诊断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差异的测试工具。说明普通话测试工具的研制方法,介绍“专上普通话测试(TPT)”①的测试内容,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如何利用“专上普通话测试(TPT)”筛选、分流新生。第三章介绍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内容的设计。从大学普通话课程主要科目架构,到不同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理念、原则与组织,均体现着差异化教学思想及理念。新教材的试用获得专家、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赞赏。第四章主要探讨如何开发、应用大学普通话自学资源,照顾学习者的学习差异。其中包括介绍建构自学资源的起因;大学普通话线下和线上自学资源的设计与建构。包括自学资源的内容编排、能力训练规划、以及线下、线上自学教材的特点。第五章探讨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策略。本研究归纳了四大策略:第一,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如准备活动要切合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可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粤语知识,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来学习。第二,注意在集体中照顾个别差异。如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水平建构普通话语言知识,利用支架式教学照顾学习差异,通过教学互动关照学生差异,且在集体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第三,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通过“大学普通话测试”结果优化教学,让学生一入学就清楚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知道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与学校规定的普通话出关要求还有多大距离,从而学生可以在修读普通话科目时,更有目标和方向,为尽可能缩短这一距离而努力;利用普通话科目学习评估优化教学,大学普通话所有普通话科目的评估形式,都是采用进展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结合的模式进行的。通过聆听与认辨、拼音、口语几个方面能力的评核,判断学生的普通话能力水平。评核的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改善。评核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普通话学习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进一步需要达成的目标,根据评估的回馈,改善学习,寻找达到目标的更好方法。评估也可以让教师诊断每一位学生普通话学习的长处和短处,及时为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施以援手,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回馈,让学生知道如何改善自己的学习。除此之外,也要充分利用有效课堂回馈优化教学,一个有效回馈,其实就是在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目标,就是学生需要学习什么知识;第二个问题是距离,就是学生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第三个问题是方法,就是学生如何才能缩短这个距离。第四,提供多元的学习模式。例如:普通话诊所、普通话工作坊、学生导师辅导、自主学习模式等。

郭璇[7](2017)在《汉语拼音教学模式的考察与实践 ——以《快乐汉语》、《发展汉语》、《体验汉语》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从教材编写考察拼音的教学模式,以现在较为通用的三本教材为例,从教材拼音教学的编排中分析归纳出三本教材的拼音教学模式,结合笔者在泰国的教学实践,探讨拼音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问题,最后提出自己对于现行教材中拼音教学编排模式的思考及建议。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快乐汉语》的拼音教学模式。该教材的拼音教学编排较为分散,跨度适中,拼音教学内容编排在第一至九课中,且位于课后的发音练习部分,以练习题的形式呈现。该教材为韵母先行,声母后置,声韵母相拼加上四声组成音节。教材中没有对拼写规则进行编排,且教材中没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讲解。该教材的拼音教学编排模式为简省式实践型。第二部分,《发展汉语》的拼音教学模式。该教材拼音教学编排较为集中。该教材拼音教学内容设置在前九课,声韵调的内容放在了前三课,属于声韵调同行。拼音教学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中的语音练习部分和语音知识部分。教材中给出了文字性的理论知识讲解。该教材的拼音教学编排模式为全整式理论实践型。第三部分为笔者在泰国实习的教学实践。所用教材《体验汉语》的拼音教学模式属全整式实践型,该教材的拼音部分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很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但练习部分过于枯燥,需要教师设计相关活动来加以弥补。教材拼音部分的分散教学极不适合笔者实习学校的汉语课(要好几年才能教完)。笔者做的问卷调查一定程度反馈了学生们掌握拼音的情况。第四部分为笔者关于拼音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建议。首先提出对本文考察的拼音教学模式的思考,一定的教学编排模式要适应一定的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同时,“一定”的教学编排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进行微调或是改变。进而对现行的汉语教材中拼音教学模式的编写提出建议以及拼音教学的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通过相关考察和实践提出了从现行教材归纳教学模式的思路,这对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彭婧[8](2018)在《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侗语是侗族的传统语言,侗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创的拼音文字。侗文自创制和试行以来,为侗族的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侗族的经济、教育、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需求不断丰富和增长。调查当代侗族社会的语言文字需求和使用状况,总结侗文试行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侗语文教学、媒体和新闻出版的成绩和问题,有效开展侗语文规划,可以促进侗语文的现代化,使侗语文更好地为侗族群众服务。基于这一思想,本论文以侗语文规范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侗文方案(草案)》修订完善,侗语审音和词汇和语法规范,研制侗文正词法规则,研制侗语规范词表,以及人名地名以及新词术语规范等一系列与侗语文社会应用相关的问题,并研制了侗语文若干规范建议稿,以期推进侗语文的规范工作,促进侗语文的当代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几十年来的侗语文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侗语文研究的成绩,指出侗语文研究中社会应用研究的严重不足。同时,还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侗族地区的标准侗语和侗文试行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侗文在学校教学、社会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的成就,也指出了试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二、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侗文方案(草案)》的不足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侗文方案》的修订建议。三、通过对现有几种侗语词典、侗文报刊杂志和电视新闻的侗文书写情况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侗文书写中的问题,指出了制定系统的侗文正词法规则的重要性,并吸收国内外正词法的相关理论,参照《汉语拼音正词法》等相关规则规范,提出并阐述了侗文正词法规则的制定原则、方法和思路,并拟定了《侗文正词法》建议稿。四、考虑到侗语文的现代社会应用,本文也提出了研制侗文规范词表、对侗文人名地名和新词术语进行规范等问题,并依据《侗文方案》修订建议以及《侗文正词法》,收集整理了第一批《侗文规范词表》(建议稿)。

李玲玲[9](2019)在《智利汉语兴趣班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以科罗内尔三所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为了补充海外汉语教学研究对智利汉语教学的研究,增加对智利中学汉语教学情况的了解,本文对智利科罗内尔中学的汉语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旨在反映真实的智利汉语兴趣班教学情况。本文从课堂教学角度去调查智利科罗内尔的中学的汉语兴趣班的教学情况,具体调查研究此地汉语兴趣班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教学效果、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巧等。本文在对科罗内尔三所中学的汉语兴趣班教学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汉语兴趣班的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在此地开展汉语兴趣班教学的优势和劣势,进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寻找适合此地汉语兴趣班的教学方法,为智利汉语教学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该地汉语教学的优势是校方关注汉语兴趣班的开展;学生对汉语学习感兴趣;词汇、文化知识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气氛良好。劣势是语音、语法、汉字教学效果一般;学生汉语学习后期兴趣减少、动力不足;学生依赖母语学习汉语;课程时间有限、教学时间不足,课程设计存在问题;教学资源有限;学生数量保持存在问题。

刘振平[10](2010)在《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汉语拼音拼写规则的改革》文中指出本文结合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从历史的角度论述《汉语拼音方案》拼写规则的利与弊,并从国际汉语教学的角度提出《汉语拼音方案》拼写规则的两点改革意见:(1)与辅音声母相拼的iou、uei、uen不必省略为iu、ui、un;(2)以开头的韵母与j、q、x相拼时不必省掉两点。

二、我们是怎样教学拼写规则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是怎样教学拼写规则的(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印尼汉语初学者的语音教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1.4 文献概述
2 汉语印尼语语音的异同
    2.1 汉语印尼语语音概说
    2.2 汉语印尼语辅音的异同
    2.3 汉语印尼语元音的异同
    2.4 汉语印尼语音节组合的异同
    2.5 本章小结
3 印尼初学者习得汉语语音的困难及相应的教学对策
    3.1 汉语声母习得困难及其教学对策
    3.2 汉语韵母习得困难及其教学对策
    3.3 汉语声调习得困难及其教学对策
    3.4 本章小结
4 现有面向印尼学生的汉语教材的语音编排情况
    4.1 《基础华语》语音部分的编排情况
    4.2 《高级汉语》语音部分的编排情况
    4.3 《华语》语音部分的编排情况
    4.4 三套教材中语音部分编排情况的比较分析
    4.5 现有汉语教材语音部分编排上的优劣
    4.6 本章小结
5 面向印尼汉语初学者的语音教材编写
    5.1 语音教材编写的原则
    5.2 语音教材的设计说明
    5.3 面向印尼汉语初学者的语音教学大纲设想
    5.4 面向印尼汉语初学者的语音教材(试用)
6 《汉语语音入门》的试用评估
    6.1 教材评价工具的编制
    6.2 调查数据的统计
    6.3 教材评价的结果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汉语语音入门》教材(试用)
    附录2:学生汉语语音测试参考答案及其说明
    附录3:学生汉语语音测试成绩分析
    附录4:《汉语语音入门》教材评价教师问卷
    附录5:《汉语语音入门》教材评价学生问卷
致谢

(2)马来西亚本土教材《华语入门1》语言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汉语教材研究现状
        1.2.2 马来西亚汉语教材研究现状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的相关介绍
        1.4.1 教材编写过程
        1.4.2 教学情况介绍
        1.4.3 学习者自身特点
第二章 语音部分的分析
    2.1 从整体编排看《华语入门1》语音部分
        2.1.1 语音整体编排情况对比
        2.1.2 语音整体编排情况分析
    2.2 从各语音项目编排看《华语入门1》语音部分
        2.2.1 各语音项目编排情况对比
        2.2.2 各语音项目编排情况分析
    2.3 拼音书写规范性分析
        2.3.1 拼音在《华语入门1》中的重要性
        2.3.2 《华语入门1》中拼音书写的规范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词汇部分的分析
    3.1 词汇类型分析
        3.1.1 本土特色词汇
        3.1.2 普通话词汇
    3.2 词汇等级与重现率的考察
        3.2.1 难度等级统计与分析
        3.2.2 词汇重现率统计与分析
    3.3 词汇注释分析
        3.3.1 从词性看注释
        3.3.2 从词义看注释
    3.4 小结
第四章 语法和汉字部分的分析
    4.1 语法部分分析
        4.1.1 《华语入门1》语法统计
        4.1.2 《华语入门1》语法部分分析
    4.2 《华语入门1》汉字部分分析
        4.2.1 汉字学习情况介绍
        4.2.2 汉字数量统计和汉字等级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问卷调查——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各语言要素的看法
    5.1 问卷设计
        5.1.1 教师对《华语入门1》各语言要素看法的问卷设计
        5.1.2 学生对《华语入门1》各语言要素看法的问卷设计
    5.2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统计
        5.2.1 教师问卷的发放与数据统计
        5.2.2 学生问卷数发放与数据统计
    5.3 结论及意见
        5.3.1 语音部分
        5.3.2 词汇部分
        5.3.3 语法部分
        5.3.4 汉字部分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致谢

(3)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鹅岭小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音教学概述
        2.1.1 语音教学的定义
        2.1.2 语音教学的国内外现状
    2.2 自然拼读法概述
    2.3 自然拼读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语音意识
        3.1.1 语音意识的定义
        3.1.2 语音意识与语音教学的关系
    3.2 关键时期假说
    3.3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访谈法
        4.3.2 教学纪要
        4.3.3 课堂观察
    4.4 数据收集
    4.5 数据分析
第5章 研究的实施过程
    5.1 问题识别
    5.2 假设
    5.3 计划制定
    5.4 计划实施
    5.5 计划调整
        5.5.1 培养语音意识的教学策略
        5.5.2 拼写单词的教学策略
    5.6 评估
    5.7 讨论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发现
    6.2 教学启示
    6.3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语言与权力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豪萨语在北尼日利亚运用中的权力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的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序言
    一、关于传统“权力”概念的思考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权力观”批判
    三、个案选择:北尼日利亚的豪萨语
    四、个案研究: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豪萨语在北尼日利亚运用中的权力因素
第一章 前殖民地时期书面豪萨语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豪萨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节 豪萨阿贾米字体及其文学传统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前欧洲豪萨语研究与早期出版物
    第四节 豪萨语协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英国殖民统治权力与北尼日利亚的语言规划
    第一节 卢加德与间接统治制度
    第二节 殖民地统治用语的采用
    第三节 豪萨语书写的拉丁化
    第四节 《豪萨语词典》与拼写规则的确立
    第五节 豪萨语文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权力与殖民地豪萨语考试
    第一节 考试的起源
    第二节 伦敦大学豪萨语讲席
    第三节 豪萨语考试的考官和考题
    第四节 豪萨语口语考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殖民地豪萨语发展进程中的权力因素
    第一节 翻译局和文学局
    第二节 真理公司
    第三节 北方地区文学局
    第四节 豪萨语《圣经》翻译与“天堂语言”的诞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豪萨语与北尼日利亚殖民地教育政策
    第一节 本土语言与英属非洲殖民地教育政策
    第二节 豪萨语与传教士教育实践
    第三节 豪萨语与殖民当局教育政策
    本章小结
结论:语言与权力
    一、豪萨语作为“象征性权力”的体现
    二、豪萨语作为“象征性权力”在殖民地运行的方式与策略
    三、豪萨语作为“象征性权力”的特点
    四、豪萨语作为“象征性权力”作用于殖民地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CENTRAL SUDANIC STATES OF THE HAUSA AND BANZA TRADITION
    Ⅱ. LEO AFRICANUS- THE HAUSA STATES AND BORNU OF THE PROVINCE OF CANO
    Ⅲ. BIBLIOGRAPHY OF HAUSA, TO 1890
    Ⅳ. HAUSA ASSOCIATION BY MAJOR LEONARD DARWIN, M.P.
    Ⅴ. HAUSA ARABIC CONSONANTS AND VOWELS
    Ⅵ. KALMOMIN LARABCI DA AKE AMFANI DA SU A HAUSA
    Ⅶ. RULES FOR HAUSA SPELLING
    Ⅷ. LUGARD'S PROCLAMATION OF 1 JANUARY 1900: ARABIC VERSION SENT TO THE CALIPH AND THE EMIRS
    Ⅸ. THE CURRICULUM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FOR THE SONS OF CHIEFS
    Ⅹ. CHRONOLOGY OF HANNS VISCHER'S LIFE
    Ⅺ. CHRONOLOGY OF LUGARD'S LIFE
    Ⅻ. THE GOVERNORS OF NIGERIA 1886-1960
    ⅩⅢ. SPECIMEN EXAMINATION PAPERS

(5)缅甸初级本土汉语教材语音部分编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1.2.1 汉语教材编写研究
        1.2.2 本土化汉语教材研究
        1.2.3 语音部分编写研究
        1.2.4 缅甸汉语教学研究
        1.2.5 缅甸汉语教材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缅甸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难点考察
    第一节 汉语和缅语的语音系统对比
        2.1.1 汉缅语韵母系统对比
        2.1.1.1 单韵母对比
        2.1.1.2 复韵母对比
        2.1.1.3 鼻音对比
        2.1.2 汉缅语声母系统对比
        2.1.2.1 单辅音
        2.1.2.2 复辅音
        2.1.3 汉缅语声调系统对比
    第二节 语音偏误调查设计
        2.2.1 设计调查问卷
        2.2.2 选定调查对象
        2.2.3 采集语音样本
        2.2.4 听辨与转写录音材料
        2.2.5 统计偏误形式和偏误率
        2.2.5.1 偏误形式的统计
        2.2.5.2 偏误率的统计
    第三节 缅族学生汉语声母习得偏误
        2.3.1 声母偏误率
        2.3.2 声母偏误形式
    第四节 缅族学生汉语韵母习得偏误
        2.4.1 韵母偏误率
        2.4.2 韵母偏误形式
    第五节 缅族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
        2.5.1 声调偏误率
        2.5.2 声调偏误形式
    第六节 缅族学生汉语音变习得偏误
        2.6.1 轻声习得偏误
        2.6.2 儿化习得偏误
        2.6.3 变调习得偏误
    第七节 对缅甸本土汉语教材语音部分编写的启发
        2.7.1 对声母和韵母部分编写的启示
        2.7.2 对声调部分编写的启示
第三章 缅甸汉语教材语音部分考察——八套汉语教材语音部分比较研究
    第一节 八套汉语教材的基本情况
        3.1.1 通用型汉语教材
        3.1.1.1 《汉语》
        3.1.1.2 《新实用汉语课本》
        3.1.2 缅甸本土汉语教材
        3.1.2.1 《War War中缅会话》
        3.1.2.2 《CSK基础汉语会话》
        3.1.2.3 《MY速成会话班》
        3.1.3 缅语版通用教材
        3.1.3.1 《当代中文(缅)》
        3.1.3.2 《跟我学汉语(缅)》
        3.1.3.3 《快乐汉语(缅)》
    第二节 缅甸汉语教材语音知识考察
        3.2.1 八套教材的语音知识
        3.2.1.1 《汉语》
        3.2.1.2 《新实用汉语》
        3.2.1.3 《War War中缅会话》
        3.2.1.4 《CSK基础汉语会话》
        3.2.1.5 《MY速成会话》
        3.2.1.6 《当代中文(缅)》
        3.2.1.7 《跟我学汉语(缅)》
        3.2.1.8 《快乐汉语(缅)》
        3.2.2 讨论
        3.2.2.1 各类语音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3.2.2.2 三类教材语音知识的系统性比较
    第三节 八套教材语音知识编排考察
        3.3.1 语音教学的总体设计
        3.3.2 各类语音知识的编排次序
        3.3.2.1 八套教材各类语音知识的编排次序
        3.3.2.2 声母的编排次序
        3.3.2.3 韵母的编排次序
        3.3.2.4 音变知识的编排次序
        3.3.2.5 语调知识的编排次序
    第四节 八套教材语音练习考察
        3.4.1 八套教材语音练习的题量考察
        3.4.1.1 各套教材语音练习的总题量
        3.4.1.2 各类语音知识的练习题量
        3.4.1.2.1 《汉语》
        3.4.1.2.2 《新实用汉语》
        3.4.1.2.3 《MY速成会话》
        3.4.1.2.4 《当代中文(缅)》分内容题量百分比
        3.4.1.2.5 《跟我学汉语(缅)》分内容题量百分比
        3.4.1.2.6 《快乐汉语(缅)》分内容题量百分比
        3.4.2 语音练习题型考察
        3.4.2.1 各套教材语音练习题型
        3.4.2.1.1 《汉语》
        3.4.2.1.2 《新实用汉语》
        3.4.2.1.3 (MY速成会话》
        3.4.2.1.4 《当代中文(缅)》
        3.4.2.1.5 《跟我学汉语(缅)》
        3.4.2.1.6 《快乐汉语(缅)》
        3.4.2.2 讨论
        3.4.2.2.1 语音练习题型的总体情况
        3.4.2.2.2 各类语音知识练习题型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3.5.1 通用汉语教材的优缺点
        3.5.2 本土汉语教材的优缺点
        3.5.3 缅语版汉语教材的优缺点
第四章 缅甸本土汉语教材语音部分编写设计
    第一节 语音教学目标设计
    第二节 语音教学内容设计
        4.2.1 声母、韵母、声调
        4.2.2 轻声、儿化、变调
        4.2.3 语调
        4.2.4 拼写规则
    第三节 语音练习设计
        4.3.1 语音练习的总体设计
        4.3.2 题型设计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研究 ——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配合学校新的语文教育政策
        (二) 落实普通话新课程的需要
        (三) 大学普通话教学问题的反思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差异化教学内涵的研究
        (二) 关于差异化教学特点的研究
        (三) 关于差异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 关于香港普通话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法
        (二) 文献研究法
        (三) 案例研究法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差异化教学思想及其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
    一、差异化教学思想
        (一) 差异化教学思想的内涵
        (二) 差异化教学思想的基本理念
    二、学习者学习差异及归因
        (一) 学习者学习差异的类型
        (二) 学习者学习差异的归因
    三、差异化教学思想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
        (一) 普通话教学应实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二)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普通话学习模式
        (三)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四) 创建促进学生协作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第二章 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差异的诊断
    一、进行普通话差异诊断的背景
        (一) 大学教育普及化已成现实
        (二) 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参差
        (三) 学校对全日制本科生普通话设有出关要求
    二、普通话测试工具的研制
        (一) 普通话评核模式的探讨与选择
        (二) “聆听与认辨”测试的设计与说明
        (三) “拼音”测试的设计与说明
        (四) “口语”测试的设计与说明
    三、普通话测试工具信效度检测
        (一) 通过测试已经考过PSC的学生来检测
        (二) 通过测试主修中文的新生来检测
        (三) 通过测试其它专业的新生来检测
    四、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差异的区分
        (一) 大学新生入学时普通话整体表现
        (二) 豁免修读普通话必修科目新生水平
        (三) 应该修读普通话必修科目新生水平差异
第三章 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内容设计
    一、大学普通话课程主要科目架构
        (一) 课程架构及其依据
        (二) 主要科目教学内容安排
    二、初等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组织
        (一) 初阶普通话教材内容编选
        (二) 初阶普通话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三) 初阶普通话教材内容安排
        (四) 初阶普通话教材试用及修订
    三、中等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组织
        (一) 进阶普通话教材内容编选
        (二) 进阶普通话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三) 进阶普通话教材内容安排
        (四) 进阶普通话教材检讨修订
    四、高等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组织
        (一) 高阶普通话教材内容编选
        (二) 高阶普通话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三) 高阶普通话教材内容安排
        (四) 高阶普通话教材检讨修订
    五、大学普通话教材的评价
        (一) 校外评审对大学普通话配套教材的评价
        (二) 顾问委员会对大学普通话配套教材的评价
第四章 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自学资源的开发
    一、建构自学资源的起因
    二、大学普通话线下自学资源的设计与建构
        (一) 大学普通话自学教材套内容编排
        (二) 普通话自学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三) 大学普通话自学教材的结构
        (四) 大学线下普通话自学教材的特点
    三、大学普通话线上自学资源的设计与建构
        (一) 设计构想
        (二) 普通话网上自学教材内容编排
        (三) 普通话网上自学教材的回馈
        (四) 普通话网上自学教材的特点
第五章 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
        (一) 准备活动要切合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二) 利用话音对比学习普通话
    二、注意在集体学习中照顾个别差异
        (一) 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水平建构普通话语言知识
        (二) 利用支架式教学照顾学习差异
        (三) 通过教学互动关照学生差异
        (四) 在集体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
    三、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 利用大学普通话测试结果优化教学
        (二) 利用普通话科目学习评估优化教学
        (三) 利用有效课堂回馈优化教学
        (四) 利用学生的客观评价优化教学
    四、提供多元的学习模式
        (一) 普通话诊所
        (二) 普通话工作坊
        (三) 学生导师辅导
        (四) 自主学习模式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2-1
    附录3-1
    附录3-2
    附录5-1
    附录5-2
致谢

(7)汉语拼音教学模式的考察与实践 ——以《快乐汉语》、《发展汉语》、《体验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 相关研究情况
    (三) 本文的任务和方法
    (四) 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快乐汉语》的拼音教学模式
    (一) 声母的编排
        1. 位序上跨度大且位于教材前段
        2. 量度上以习题形式呈现
        3. 教学方法以声韵调拼合、分组呈现且无文字性理论讲解
        4. y、 w列为声母
    (二) 韵母的编排
        1. 位序上跨度小且位于教材前段
        2. 量度上以习题形式呈现
        3. 教学方法上只出现单元音韵母且无文字性理论讲解
    (三) 声调、拼写规则的编排
        1. 声调的编排
        2. 拼写规则的编排
    (四) 模式小结
        1. 位序上分散分布且跨度适中
        2. 量度上以习题形式呈现
        3. 教学方法上无理论性讲解注释且倾向于多练少讲
二、《发展汉语》的拼音教学模式
    (一) 声母的编排
        1. 位序上出现在前段且跨度较小
        2. 量度上在语音练习部分和语音知识部分显示
        3. 教学方法上为声韵调结合且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讲解
    (二) 韵母的编排
        1. 位序上出现在在前段且跨度较小
        2. 量度上编排在语音知识部分
        3. 教学方法上为声韵调结合且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讲解
    (三) 声调、拼写规则的编排
        1. 声调的编排
        2. 拼写规则的编排
    (四) 模式小结
        1. 位序上为集中分布且跨度较小
        2. 量度上为语音知识部分呈现且编排有练习题
        3. 教学方法上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讲解且讲练结合
三、笔者在泰国实习的教学实践分析
    (一) 教材模式
        1. 位序上属于分散型且跨度较大
        2. 量度上为练习形式呈现
        3. 教学方法上无文字性的理论知识讲解
    (二) 教学对象与目标
        1. 教学对象分析
        2. 教学目标分析
    (三) 教学体验
        1. 适用方面,注重实践,图文并茂
        2. 不适用方面,跨度太大且过于枯燥
    (四) 问卷调查的反馈
        1. 调查问卷内容的设置
        2. 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五) 小结
四、关于拼音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一) 思考
        1. 一定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一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2. 模式是开放多变的,应用教学模式要因地制宜
    (二) 建议
        1. 对教材汉语拼音部分编写的建议
        2. 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建议
五、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侗语文研究综述
        1.1.1 侗语研究概述
        1.1.2 侗文研究概述
        1.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 侗族人文概述及侗语使用情况
        1.2.1 侗族人文历史概述
        1.2.2 侗语使用情况
    1.3 侗语文规范的意义和内容
        1.3.1 侗语文规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3.2 侗语文规范的可行性
        1.3.3 侗语文规范的内容
    1.4 本文内容结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1.4.1 内容结构
        1.4.2 基本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侗族语言调查及侗文创制与试行
    2.1 建国初期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及文字创制
        2.1.1 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
        2.1.2 新创民族文字
    2.2 侗语调查及侗文创制
        2.2.1 侗语调查
        2.2.2 侗文的创制
    2.3 侗文的推行和使用
        2.3.1 侗文创制初期的试行
        2.3.2 “文革”后的恢复推行
        2.3.3 近二十年的社会使用
第三章 侗语的规范问题
    3.1 侗语特点概述
        3.1.1 语音特点
        3.1.2 词汇特点
        3.1.3 语法特点
    3.2 侗语的方言划分和方言比较
        3.2.1 侗语的方言划分
        3.2.2 侗语方言比较
    3.3 语音规范
        3.3.1 侗语的标准音
        3.3.2 侗语的语音规范
    3.4 词汇规范
        3.4.1 词汇规范的原则
        3.4.2 方言词的规范
        3.4.3 新借词的规范
    3.5 语法规范
        3.5.1 语序
        3.5.2 词的重叠
        3.5.3 量词表示法
第四章 《侗文方案(草案)》的问题及改进
    4.1 《侗文方案(草案)》及其特点
        4.1.1 《侗文方案(草案)》的诞生
        4.1.2 《侗文方案(草案)》简介
        4.1.3 《侗文方案(草案)》特点
    4.2 《侗文方案(草案)》存在的问题
        4.2.1 字母名称及读音问题
        4.2.2 方言声母的缺失问题
        4.2.3 长短音的字母配置问题
        4.2.4 声调的表示问题
        4.2.5 借词拼写和标调问题
        4.2.6 分词连写问题
        4.2.7 其他问题
    4.3 《侗文方案(草案)》的修订
        4.3.1 《侗文方案(草案)》修订的原则
        4.3.2 《侗文方案(草案)》修订的建议
第五章 侗文正词法及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5.1 正词法相关理论
        5.1.1 正词法的提出
        5.1.2 国外有关正词法的研究
        5.1.3 国内有关正词法的研究
        5.1.4 参考和引用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5.2 侗文正词法规则的研制
        5.2.1 研制正词法的重要性
        5.2.2 研制《侗文正词法》的相关问题
        5.2.3 《侗文正词法》基本内容
    5.3 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5.3.1 规范词表研制的必要性
        5.3.2 研制《侗文规范词表》的原则和要求
        5.3.3 《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第六章 侗文人名地名和新词术语的规范
    6.1 侗文人名地名的规范
        6.1.1 侗文人名的规范
        6.1.2 侗文地名的规范
    6.2 新词术语的规范
        6.2.1 侗语新词术语的借用方式
        6.2.2 侗语新词术语的规范
        6.2.3 对侗语新词术语规范的几点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侗文方案(草案)》
附录2 :《侗文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附录3 :《侗文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
附录4 :《侗文规范词表》(第一批)
附录5 :《侗文新词术语表》(第一批)
附录6 :《侗文族名人名表》(第一批)
附录7 :《侗文地名表》(第一批)
附录8 :侗族分布及侗语图
附录9 :侗族语言文字大事记
附录10 :侗文分词连写示例样本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9)智利汉语兴趣班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以科罗内尔三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海外汉语教学研究
        1.2.2 智利汉语教学研究
第2章 智利汉语教学介绍
    2.1 智利全国汉语教学
        2.1.1 政府组织的汉语教学
        2.1.2 非政府组织的汉语教学
    2.2 智利科罗内尔三所中学汉语教学
        2.2.1 科罗内尔三所中学的汉语教学现状
        2.2.2 三所中学汉语教学现状的对比
第3章 智利科罗内尔汉语兴趣班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调查
    3.1 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查
        3.1.1 语言要素
        3.1.2 文化知识
    3.2 关于课堂教材的调查
第4章 智利科罗内尔汉语兴趣班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调查
    4.1 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查
        4.1.1 语言要素的课堂教学方法调查
        4.1.2 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调查
    4.2 关于课堂教学技巧的调查
        4.2.1 课堂组织管理的调查
        4.2.2 课堂教学媒介语的调查
第5章 智利科罗内尔汉语兴趣班课堂教学的反思
    5.1 智利科罗内尔汉语兴趣班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反思
    5.2 智利科罗内尔汉语兴趣班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反思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科罗内尔三校汉语兴趣课调查问卷(中文版)
    科罗内尔三校汉语兴趣课调查问卷(西班牙语版)
附录B 科罗内尔三校汉语主管访谈记录
附录C
    2018 年科罗内尔中学的汉语教学情况
    2018 年科罗内尔两百年中学的汉语教学情况
    2018 年科罗内尔商业中学的汉语教学情况

(10)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汉语拼音拼写规则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零、引言
一、《汉语拼音方案》拼写规则的争议
二、学界的种种反应
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规则的改革
四、余论

四、我们是怎样教学拼写规则的(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印尼汉语初学者的语音教材设计[D]. 姜荣彩. 暨南大学, 2015(06)
  • [2]马来西亚本土教材《华语入门1》语言要素分析[D]. 宋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鹅岭小学校为例[D]. 龚庆庆. 西南大学, 2020(01)
  • [4]语言与权力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豪萨语在北尼日利亚运用中的权力因素[D]. 孙晓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3(10)
  • [5]缅甸初级本土汉语教材语音部分编写研究[D]. 姚俊兰.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6]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研究 ——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D]. 李黄萍(LEE WONG PING).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7]汉语拼音教学模式的考察与实践 ——以《快乐汉语》、《发展汉语》、《体验汉语》为例[D]. 郭璇.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8]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D]. 彭婧. 暨南大学, 2018(03)
  • [9]智利汉语兴趣班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以科罗内尔三所中学为例[D]. 李玲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10]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汉语拼音拼写规则的改革[J]. 刘振平. 汉语学习, 2010(06)

标签:;  ;  

我们如何教授拼写规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