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花苜蓿对CO_2倍增的反应:生态生理研究和模型拟合(论文文献综述)
项斌,林舜华,高雷明[1](1996)在《紫花苜蓿对CO2倍增的反应:生态生理研究和模型拟合》文中认为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CO2 倍增下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的生态生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苜蓿进行了生态生理模型化的研究。在倍增(700 μm ol·m ol- 1)和对照(350 μm ol·m ol- 1) CO2 浓度下,对紫花苜蓿的生态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光合作用有效辐射是影响瞬时表观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气孔导度主要受相对湿度的限制。以整个生育期计,倍增组的表观光合作用比对照组可提高18.7% ,气孔导度略有下降(2% ),蒸腾作用减少了2.7%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0.1% 。还对生理指标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模型化的研究。对光合作用模型和气孔导度模型中参数的拟合结果表明,CO2 倍增条件下,紫花苜蓿的光能转化效率(α)、电子传递速率(Jm ax)比对照组都有明显的提高,最大气孔开度略有下降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2](1997)在《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和气候的反馈作用及在更微观的尺度上预测全球变化对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效应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项目“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重要研究目标。中国科学家自1985年正式立项开展全球变化研究以来,全面加入了国际全球变化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文章就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作了评述,并指出未来中国进行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时拟注重各计划间的交叉及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周广胜,张新时,高素华,白克智,延晓东,郑元润[3](1997)在《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变化研究是本世纪80年代兴起的跨学科、跨国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活动,涉及到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天体科学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网络化高科技技术的应用等众多的学科领域,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经费投入之多和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代表着当前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全球变化研究是由以下三个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计划组成:以研究气候系统中物理方面的问题为主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以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过程为主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以了解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为主的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HDP)。
周广胜,张新时,郑元润[4](1997)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有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植物生态生理学基础模型研究,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植物群落学模型与气候(植被关系,全球变化中的我国生物群区遥感监测技术与相关模型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最后指出未来中国进行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拟注重各计划间的交叉及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张昌胜[5](2012)在《两种牧草生长和土壤生物学特性对CO2浓度倍增及干旱胁迫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大气中CO2浓度在逐年升高,预计到本世纪末将从379μmol·mol-1增加到540-970μmol·mol-1,这必然会对植物生长发育、气候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等多方面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盆栽实验,探索在不同水分条件下CO2浓度从375μmol·mol-1升高到750μmol·mol-1对C4植物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和C3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光合生理、物质积累和根系土壤环境的影响,并揭示其响应的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水分充足条件下,CO2浓度倍增对白羊草光合作用无明显影响,但降低了紫花苜蓿叶片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L),提高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光饱和点(LSP)、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使紫花苜蓿光合作用明显提高。干旱胁迫条件下,CO2浓度倍增使白羊草叶片Gs、光合色素含量、Pmax、表光量子效率(AQE)和WUE升高,因此明显促进了白羊草光合作用;但对紫花苜蓿则无显着影响。表明白羊草比紫花苜蓿对CO2浓度倍增及干旱胁迫更敏感。在水分充足条件下,CO2浓度倍增显着提高了白羊草的Fm;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的F0,显着提高了Fv/Fm和Fv/F0,表明光合系统抵抗伤害能力提高,光化学活性显着增强,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这表明紫花苜蓿比白羊草的叶绿素荧光响应更敏感。干旱胁迫条件下,CO2浓度倍增显着提高了白羊草Fm、Fv/Fm和Fv/F0,光化学活性显着增强;显着增大了紫花苜蓿的qP和NPQ,说明PSⅡ开放部分的比例增加了,同时增加了过多光能的耗散,增强了光合系统的自我保护能力。干旱胁迫下CO2浓度倍增显着提高白羊草株高、单株生物量、地上部分及根系生物量,而根冠比则显着降低,在水分充足下则不明显,表明干旱与CO2浓度存在显着交互作用,但紫花苜蓿相反,在干旱胁迫下作用不明显,但在水分充足下能显着提高植物产量,其交互作用仅对根冠比产生显着影响。C02浓度升高均使白羊草和紫花苜蓿叶片丙二醛与脯氨酸含量下降,但因土壤水分不同差异较大,干旱胁迫下更能体现CO2浓度倍增对植物的保护作用。C02浓度倍增对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与土壤水分含量及植物类型有关:对于白羊草,干旱胁迫条件与水分充足条件下相比,CO2浓度倍增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尿酶与蔗糖酶活性、基础呼吸、诱导呼吸和代谢熵的有益效应更加明显。对于紫花苜蓿,水分充足条件下,CO2浓度倍增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诱导呼吸,降低了基础呼吸和代谢熵;水分胁迫条件下,CO2浓度倍增使尿酶活性和诱导呼吸明显增大,基础呼吸与代谢熵则明显下降。总体而言,CO2浓度倍增对白羊草和紫花苜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和土壤呼吸有增加趋势,有利于土壤肥力提高,使土壤环境向稳定成熟的方向发展。
吴芹[6](2013)在《土壤水分对3个造林树种光合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分布和生态修复的主要限制因子。水分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尤其是我国北方半干旱黄土丘陵地区水分匮乏严重,生态脆弱。本文针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干旱缺水的主要特征,以山杏(Prunus sibirica)、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3个树种为试验试料,采用盆栽试验和自然干旱处理的方法测定了3个树种在土壤干旱逐渐加剧过程中各气体交换参数的光响应过程和CO2响应过程,以及不同生理生化指标的响应过程及变化规律。阐明了土壤干旱逐渐加剧过程中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等气体交换参数的光响应过程,揭示光合生理光响应过程发生变化的机理和机制,明确3个树种光合特征生理参数发生明显变化的土壤水分临界点及这种变化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确定维持不同树种较高Pn和WUE的土壤水分范围;阐明了土壤干旱逐渐加剧过程3个树种CO2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及其发生显着变化的机制,确定了3树种光合作用CO2响应过程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方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3个树种的光响应过程和CO2响应过程及光合作用生理参数进行拟合分析,探讨了不同模型在拟合分析不同土壤水分下3个树种光响应过程和CO2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适用性。测定了3个树种在土壤干旱逐渐加剧过程中8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明确3个树种在土壤干旱过程中主要生理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过程及其差别,探索3个树种抗旱能力及其生理生化指标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通过对3个树种光响应、CO2响应过程和生理生化指标随着土壤水分的连续降低的变化过程及响应特征的研究,为深入了解3个树种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和抗旱机理,为指导3个树种在干旱缺水地区的物种配置、合理栽培及系统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光合作用模型的适用性评价提供试验证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3个树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土壤水分和光强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根据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气体交换参数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分析结果,初步明确了3个树种以提高光合生产力与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适宜土壤水分条件、土壤水分最大亏缺及适宜的光照强度范围。①山杏、沙棘和油松生长适宜的土壤水分范围分别为:52.3%~84.8%、50.2%~84.6%、44.3%~83.6%。适宜的光照强度范围分别为:500~1300、300~1500、300~1500μmol·m-2·s-1。土壤水分最大亏缺值越低,表明植物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对干旱的忍耐能力越强。由3个树种的土壤水分最大亏缺值可以看出他们的抗旱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油松、沙棘、山杏。②3个树种的表观量子效率(Φ)、暗呼吸速率(Rd)和光补偿点(LCP)受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显着,对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特征。3个树种对弱光的利用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油松、山杏、沙棘。(2)土壤水分显着影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CO2响应过程及其生理参数维持山杏、沙棘和油松叶片具有较高光合速率(Pn)及羧化效率(CE)的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分别为46.3%~81.9%、42.8%~83.5%和35.3%~84.2%范围内;当RWC超出此范围,土壤水分升高或降低均明显降低山杏、沙棘和油松叶片的光合能力(Pnmax)、CE和CO2饱和点(CSP)。山杏、沙棘和油松光合作用-CO2响应适宜的土壤水分范围分别在46.3%~81.9%、42.8%~83.5%和35.3%~84.2%之间。3个树种对低的CO2的同化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油松、沙棘、山杏。(3)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3个树种的光合作用的光响应过程和CO2响应过程及其生理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①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方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3个树种光响应数据的模拟效果在不同土壤水分下具有明显差别。当山杏RWC在52.3%~84.8%、沙棘在50.2%~84.6%和油松在44.3%~83.6%范围内时,4个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3个树种的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如表观量子效率(Φ)、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其中,以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最为接近;当RWC超出3个树种生长适宜范围时,只有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3个树种的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②当山杏、沙棘和油松土壤水分范围分别在46.3%~81.9%、42.8%~83.5%和35.3%~84.2%之间时,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方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3树种光合作用的CO2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CE、CO2补偿点(CCP)和光呼吸速率(Rp),对CE、CCP和Rp的拟合精度以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指数方程>直角双曲线模型;当土壤水分含量超出正常生长范围时,只有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较好地拟合3树种CO2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4)不同土壤水分下3个树种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随着干旱程度加剧,3个树种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及叶绿素(Chl)含量持续下降,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大;其中,以山杏和沙棘变化幅度较大,油松最小;3个指标发生显着变化的土壤相对含水量(RWC)临界值,油松为61.3%、山杏和沙棘分别为52.3%和54.3%。丙二醛(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轻度干旱胁迫时MDA含量的降低与保护酶活性升高有关,极度干旱胁迫时MDA含量的降低与MDA自身的降解有关;3个树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两种抗氧化酶活性,随RWC降低先升高后降低,SOD活性、POD活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程度和防御作用存在差异,即在抵御轻、中度干旱胁迫时SOD发挥着重要作用,干旱胁迫加剧时POD活性作用更大;维持较高抗氧化酶活性的RWC范围,油松为34.6%85.6%、山杏和沙棘分别为52.3%87.2%和39.9%87.7%;在不同土壤干旱程度下,油松的抗氧化酶活性水平高于沙棘和山杏。3个树种两种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与可溶性糖(Ss)的含量随RWC降低而增加,油松的增加幅度大于山杏和沙棘;Pro含量的增加速度大于Ss含量。3个树种可通过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等途径增强对干旱逆境的耐受性和适应性;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值法对3个树种的抗旱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3个树种的抗旱能力为油松>沙棘>山杏。
樊良新,刘国彬,薛萐,杨婷,张昌胜[7](2014)在《CO2浓度倍增及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光合生理特性的协同影响》文中指出为探讨CO2浓度倍增和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理作用的协同效应,采用人工气候室和控水试验模拟CO2浓度倍增和干旱胁迫,分析了植物光合和抗逆生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倍增对苜蓿光响应参数影响显着,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在干旱胁迫下,CO2浓度倍增减缓了苜蓿叶片气孔导度(Gs)、蒸滕速率(Tr)和光饱和点(LSP)的降低幅度,而对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胞间CO2浓度(Ci)和表观量子效率(AQE)没有减缓作用。CO2浓度倍增下的水分利用效率(WUE)高于正常CO2浓度,而与水分含量关系不大。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倍增对苜蓿光合色素、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影响显着,干旱胁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的含量和叶绿素总量,显着增加了叶片MDA和Pro含量,CO2浓度倍增有增加这些光合色素含量、降低MDA和Pro的趋势;但2个因素之间没有显着交互作用。干旱胁迫和CO2浓度倍增对苜蓿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不一,干旱胁迫和CO2浓度倍增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具有较强的交互作用,CO2浓度倍增对植物体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中的保护作用在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更加明显。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胁迫对苜蓿光合生理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而CO2浓度倍增对苜蓿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施肥效应,当2个因素共同发生时,CO2浓度倍增可以减缓水分胁迫对苜蓿的伤害,增强其抗旱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缓解干旱胁迫的负面效应。
李清明[8](2008)在《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对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干旱胁迫普遍存在和全球CO2浓度升高的事实以及设施栽培CO2“施肥效应”的认识,本试验选择保护地专用黄瓜品种津优1号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至2007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实验模型温室内进行,主要通过在大气CO2浓度(380±10μmol/mol)和CO2浓度升高(760±20μmol/mol)条件下,利用PEG 6000模拟根际干旱胁迫(营养液,对照;营养液+5% PEG 6000,中度干旱胁迫;营养液+10% PEG 6000,重度干旱胁迫)条件,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状况、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化学效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活性氧的产生及抗氧化保护系统等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探讨,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黄瓜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叶面积比率和相对生长速率,而提高了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对茎粗、干重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重度干旱胁迫严重抑制了幼苗的生长发育,使生物量积累受到显着影响。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根冠比的增加并非是由于根干重的增加引起,而是地上部相对降低较多的结果。高CO2浓度尽管对茎粗、根干重、根冠比(中度干旱胁迫除外)、壮苗指数以及叶面积比率无显着影响,但是能够显着增加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重以及相对生长速率RGR。2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厚度降低,而高CO2浓度下叶片厚度增加。干旱胁迫使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目均显着减少而体积增大,高CO2浓度却使其叶绿体数目增加而体积不变。干旱胁迫和高浓度CO2条件下黄瓜叶片的淀粉粒均显着积累且体积增大。干旱胁迫使叶绿体膨胀变圆,基质变淡,基粒厚度显着降低且数目减少,类囊体肿胀,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变模糊,部分被膜破裂解体,出现大而多的嗜锇颗粒。而高CO2浓度通过增加基粒厚度和基粒片层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叶绿体类囊体的发育。干旱胁迫总体上增加了气孔密度而降低了气孔开张比,气孔变小,气孔开张度降低。高CO2浓度不但降低了气孔密度,而且也使气孔变小,气孔开张比和开张度降低,同时远轴面的气孔密度和开张比显着大于近轴面。3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而CO2倍增对光合速率的提高和蒸腾速率的降低共同导致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表观量子效率和光饱和的最大同化速率,提高了光补偿点和CO2补偿点而将低了光饱和点;同时显着降低了羧化效率、呼吸速率、CO2饱和同化速率、最大羧化速率、光饱和电子传递速率、磷酸丙糖利用率和叶肉导度。但是在高CO2浓度条件下,上述光合作用响应曲线的参数与干旱胁迫下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对光合作用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干旱胁迫条件下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导致了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降低,而高CO2浓度在本质上也是通过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维持和促进黄瓜的光合作用,使其生长发育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循环的正常进行,从而部分地减轻或避免干旱胁迫造成的危害。4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化学效率的影响干旱胁迫下调了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和电子传递速率,而CO2浓度升高能够提高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和饱和的光合有效辐射和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干旱胁迫诱导的负效应,同时这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可用来估计干旱胁迫和高CO2浓度对黄瓜幼苗光化学效率的互作效应。5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CO2浓度升高提高了黄瓜叶片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水苏糖)的含量,从而降低细胞的渗透势,防止细胞内大量的被动脱水,以维持细胞膨压,增强对水分胁迫伤害的抵御能力。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SS、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可溶性碱性转化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根系可溶性酸性和碱性转化酶则一直增加,而SPS先降低后升高。高CO2浓度可提高SS活性而降低SPS活性,与转化酶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蔗糖的分解代谢,抑制蔗糖的合成代谢,从而提高己糖的积累,降低细胞渗透势,促进细胞在干旱胁迫下吸水,维持一定的生长势。6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渗透调节、活性氧代谢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和程度加剧,叶片积累大量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在处理前期速度较快,随胁迫时间延长,积累速度有所减缓,可溶性总糖含量出现下降趋势,说明渗透调节幅度是有限的,调节作用是暂时的。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和程度加剧,质膜透性增大,MDA含量升高,活性氧积累,细胞膜受到破坏,因自由基产生过多,体内自由基不能被完全清除而造成自由基的累积,从而会危害幼苗的正常生理功能。而高CO2浓度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干旱胁迫下活性氧的积累,从而减轻干旱胁迫对细胞膜造成的伤害,使质膜相对透性降低,MDA含量减少。保护酶(SOD、POD、CAT、APX和GR)活性总体而言是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和强度增大而呈现升高的趋势,抗氧化剂AsA和GSH含量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和强度增大而显着升高,因此活性氧的逐渐积累可以诱导保护酶活性的渐增,以便及时清除过量的活性氧积累,从而维持黄瓜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或避免大量活性氧的积累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而高CO2浓度能够增强酶促与非酶促清除系统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或避免大量活性氧积累造成的伤害。
周广胜[9](1999)在《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影响机制与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全球变化的反应及其反馈作用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最终研究目标。农牧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牧交错带地区农牧业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立农牧业地区生产力的预测模型,给出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农牧业生产力的变化图景,找出应对的策略与途经,不仅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该地区的植物生产力,促进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特别是占国土面积超过1/2的干旱、半干旱区与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示范作用。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中国关于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拟注重以陆地样带研究为手段,以农牧交错带为研究核心进行各学科计划间的交叉与集成,提出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蔺芳[10](2019)在《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其生产潜力和营养品质机理及家畜对其利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间作种植因具有高效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已被广泛关注。而豆/禾牧草间作在具备上述优点的同时,还有利于间作牧草收获同步实现养分均衡的豆、禾牧草混合青贮(裹包青贮、窖贮)。为此,本研究于2017、2018和2019年在河南新乡地区通过3年田间试验,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小黑麦(Secale sylvestre)、紫花苜蓿/燕麦(Avena sativa)、紫花苜蓿/玉米(Zea mays)和紫花苜蓿/甜高粱(Sorghum dochna)4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该模式豆/禾牧草行数比为生产中已证实的生产性能较好且其混合收获产物的豆/禾牧草质量比较接近于最佳混合青贮比例),针对牧草间作模式、栽培管理、生产加工及家畜转化利用等全产业链,首先,探讨了紫花苜蓿/禾本科间作牧草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光能利用的诸多因子中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单作、间作下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与此同时还探究了紫花苜蓿/禾本科间作下的根系特性及其土壤微生态效应;然后,进一步对本研究的4种紫花苜蓿/禾本科间作下的牧草及其不同加工方式的草产品的营养品质、发酵品质、感官品质及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纤维显微结构的改变进行了评价;最后,还将以上4种紫花苜蓿/禾本科间作牧草的混合青贮产品,进行了反刍家畜的饲喂效果试验和模拟消化试验,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通过研究家畜利用过程中不同加工方式牧草纤维显微结构的变化特征,探究了青贮对禾本科牧草利用特性的影响。所获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生产潜力提升机制从生产性能来看,牧草种间表现为各间作模式中禾本科牧草均具有间作产量优势,而紫花苜蓿表现出间作产量劣势,与种间竞争力表现情况相吻合,说明4种禾本科牧草在间作系统资源利用方面具有更大的侵占性,它的生产力是决定总体产量的主要因素;间作模式间表现为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模式的生物产量最高,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间作模式的土地利用率最大。从经济效益来看,紫花苜蓿/小黑麦间作模式具有较高纯利润、收益成本比和货币优势指数。从光能利用来看,牧草种间表现为与单作比,间作提高了4种禾本科牧草的光能利用率、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PAR截获率,降低了冠层开度和胞间CO2浓度,而紫花苜蓿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间作模式间表现为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的光能利用提升潜力更大。从单作和间作下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及其机制来看,间作禾本科牧草在强光下净光合速率的提高是通过增强CO2的羧化固定能力实现的,而并非是光能捕获、传递和转化效率的提高。间作紫花苜蓿在强光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于对CO2的羧化固定能力降低引起的,在弱光下净光合速率的提高是通过增加其功能叶的叶绿素b含量,改变叶绿素构成,增强对光能的吸收和传递来实现的。从代谢特征来看,间作下4种禾本科牧草的平均日茎流速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物质含量均大于各自单作,紫花苜蓿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小黑麦和燕麦以上指标的3年平均增幅大于玉米和甜高粱,且与小黑麦、燕麦间作的紫花苜蓿以上指标的3年平均降幅小于与玉米、甜高粱间作。可见,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这2种间作模式在代谢特征方面综合表现最佳。从根系特性来看,4种间作模式下禾本科牧草的根长、根表面积等根系参数明显优化,而紫花苜蓿根系特性与单作相比表现不一,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其根系特性受到了明显地抑制(显着低于单作),表现为竞争弱势,而与小黑麦和燕麦间作的紫花苜蓿则未受影响。总体来看,4种间作模式中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2种间作模式在根系特性方面表现更佳。从间作对土壤特性的影响来看,间作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相对于禾本科单作,4种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尤其是速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显着提高;间作种植第3年,土壤31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着增加,<0.25 mm粒径显着减少;间作下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降低,细菌/真菌比升高。此外,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土壤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种植第3年,与禾本科单作土壤相比,间作土壤的团聚体凝聚程度较高,土壤表面孔隙较多且较为疏松,较大粒径团聚体较多,说明间作下土壤结构有了一定程度地改善。2.不同加工方式对4种间作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对于干草品质而言,与单作比,间作下紫花苜蓿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含量增加,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间作下4种禾本科牧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提高,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含量降低,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青贮前后相比,青贮后牧草的营养品质主要表现为在粗蛋白含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下降(降幅分别为2.67%10.14%和3.29%9.83%),相对饲用价值提高(增幅为5.08%17.73%)。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贮前后4种禾本科牧草叶纤维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青贮前相比,4种禾本科牧草青贮后叶片表皮细胞排列较为凌乱,细胞边界不清晰,表面结构较为粗糙。可见,4种禾本科牧草青贮后叶纤维结构可被部分降解。4种间作模式牧草混合青贮效果来看,(1)感官品质。4种混贮处理均优于紫花苜蓿单一青贮。其中,紫花苜蓿+玉米和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处理的感官评价最好(1级优等),其次是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混贮处理(2级尚好)。(2)营养品质。4种混贮处理的营养成分介于禾本科牧草单贮与紫花苜蓿单贮之间,可形成养分互补。其中,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混贮组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较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着高于其余3个混贮组(P<0.05),达到3.43%。(3)发酵品质。4种混贮处理的V-Score等级为良好,Kaiser等级为1级。可见,4种混合青贮处理均达到优良青贮饲料的标准。(4)纤维显微结构。青贮后4种禾本科牧草相比叶纤维的显微结构差异不大。3.家畜对4种间作下的混合青贮牧草利用效果通过模拟瘤胃消化环境进行体外消化试验,在24h的体外消化结束时,产气量、甲烷产量、干物质降解率和乙酸/丙酸比表现为: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紫花苜蓿+玉米混贮>紫花苜蓿+小黑麦混贮>紫花苜蓿+燕麦混贮。氨态氮浓度表现为:紫花苜蓿+燕麦混贮>紫花苜蓿+小黑麦混贮>紫花苜蓿+玉米混贮>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通过对各单项指标综合指数求和得到的多项指标综合指数表明,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紫花苜蓿+玉米混贮>紫花苜蓿+小黑麦混贮>紫花苜蓿+燕麦混贮。可见,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的体外消化效果最佳。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消化前后4种禾本科牧草叶纤维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同新鲜叶片直接用于瘤胃液体外消化相比,青贮叶片用于瘤胃液体外消化后,小黑麦、燕麦、玉米和甜高粱叶片表皮纤维组织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的程度更高,细胞轮廓基本消失,说明青贮牧草更易于家畜消化利用。通过对家畜直接投喂4种混合青贮牧草进行饲喂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直接投喂紫花苜蓿单贮饲草相比,投喂4种混合青贮饲草后,试验羊的采食时长、反刍时长、咀嚼时长和每食团咀嚼时长均不同程度地缩短,平均日采食量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投喂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饲草后,试验羊的采食时长、咀嚼时长和每食团咀嚼时长最低,日采食量最大,说明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饲草的采食效果最好。综上所述,从生物产量来看,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模式有更好的生产性能;从土地利用率来看,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间作模式有更好的生产潜力;从经济效益来看,紫花苜蓿/小黑麦间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纯利润、收益成本比和货币优势指数。从青贮营养品质、感官品质和发酵品质,以及瘤胃体外消化效果和家畜的采食效果来看,均表现为紫花苜蓿/甜高粱混合牧草在4种间作模式中最适宜用于青贮。
二、紫花苜蓿对CO_2倍增的反应:生态生理研究和模型拟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花苜蓿对CO_2倍增的反应:生态生理研究和模型拟合(论文提纲范文)
(5)两种牧草生长和土壤生物学特性对CO2浓度倍增及干旱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2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抗逆生理的影响 |
1.2.3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1.2.4 土壤微生态系统对高浓度CO_2条件的响应 |
§1.3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意义、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2.2.1 研究目标 |
2.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技术路线 |
2.3.2 实施方案 |
第三章 植物光合生理特征对干旱胁迫及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 |
§3.1 研究方法 |
3.1.1 光响应曲线测定方法 |
3.1.2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光响应特征 |
3.2.2 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特征 |
3.2.3 水分及CO_2浓度交互作用 |
§3.3 讨论 |
3.3.1 不同牧草对不同水分及CO_2浓度处理的光合生理响应 |
§3.4 小结 |
第四章 植物生物量、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对干旱胁迫及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4.1 研究方法 |
4.1.1 株高测定 |
4.1.2 生物量测定 |
4.1.3 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株高 |
4.2.2 生物量和根冠比 |
4.2.3 丙二醛及脯氨酸的积累 |
4.2.4 水分与CO_2浓度对生物量、MDA和Pro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4.3 讨论 |
4.3.1 不同水分及CO_2浓度处理对白羊草与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下白羊草及紫花苜蓿MDA和Pro的积累 |
§4.4 小结 |
第五章 土壤生物学特性对干旱胁迫及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 |
§5.1 研究方法 |
5.1.1 土壤微生物量C、N测定方法 |
5.1.2 土壤呼吸 |
5.1.3 土壤酶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水分及CO_2浓度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特征 |
5.2.2 土壤呼吸强度及代谢熵 |
5.2.3 双因素方差分析 |
§5.3 讨论 |
5.3.1 干旱胁迫及CO_2浓度倍增处理下植物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5.3.2 干旱胁迫及CO_2浓度倍增处理下的土壤呼吸强度及代谢熵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土壤水分对3个造林树种光合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植物水分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
1.2.1.1 水分对植物光合生理过程的影响 |
1.2.1.2 水分对植物蒸腾速率的影响 |
1.2.1.3 水分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1.2.1.4 水分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1.2.1.5 水分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
1.2.1.6 水分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1.2.1.7 水分对植物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1.2.1.8 水分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2.2 光合作用模型研究进展 |
1.2.2.1 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模型 |
1.2.2.2 光合作用的 CO_2响应模型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2.1 不同土壤水分下树种光合生理过程与水分生理机制 |
1.3.2.2 不同树种对水分逆境的抗性评价 |
1.3.2.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植物生理学过程及其特征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布置与重复设计 |
2.3.2 土壤水分梯度处理与观测 |
2.3.3 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测定 |
2.3.4 光合作用 CO_2响应过程测定 |
2.3.5 叶片生化指标的测定 |
2.3.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系列水分梯度下 3 个树种光合生理响应过程 |
3.1.1 系列水分梯度下 3 个树种气体交换参数的光响应 |
3.1.1.1 系列水分梯度下 3 个树种光合速率的光响应 |
3.1.1.2 光合作用-光响应参数 |
3.1.1.3 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光响应 |
3.1.1.4 水分利用效率的光响应 |
3.1.1.5 胞间 CO_2和气孔限制值的光响应 |
3.1.1.6 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其生产力分级与评价 |
3.1.2 系列水分梯度下 3 个树种气体交换参数的 CO_2响应 |
3.1.2.1 系列水分梯度下 3 个树种光合速率的 CO_2响应 |
3.1.2.2 光合作用-CO_2响应参数 |
3.1.2.3 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的 CO_2响应 |
3.1.2.4 水分利用效率的 CO_2响应 |
3.2 系列水分梯度下 3 个树种光合生理响应过程模型模拟 |
3.2.1 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
3.2.1.1 光响应过程的模型模拟 |
3.2.1.2 光响应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
3.2.2 CO_2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
3.2.2.1 CO_2响应过程的模型模拟 |
3.2.2.2 CO_2响应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
3.3 系列水分梯度下 3 个树种生理生化指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
3.3.1 土壤干旱对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土壤干旱对细胞膜透性与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3 土壤干旱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3.4 土壤干旱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3.5 3 个树种各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6 抗旱性综合评价 |
4 讨论 |
4.1 植物叶片光响应过程及其生理参数的水分适应性 |
4.1.1 3 个树种气体交换参数的水分适应性 |
4.1.1.1 光合作用的水分适应性 |
4.1.1.2 蒸腾作用的水分适应性 |
4.1.1.3 水分利用效率的水分适应性 |
4.1.2 3 个树种气体交换参数的光适应性 |
4.1.2.1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光适应性 |
4.1.2.2 水分利用效率的光适应性 |
4.1.3 3 个树种的光合-光响应参数 |
4.1.3.1 表观量子效率 |
4.1.3.2 暗呼吸速率 |
4.1.3.3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
4.2 3 个树种 CO_2响应过程及其生理参数的水分适应性 |
4.2.1 CO_2响应过程的水分适应性 |
4.2.2 光合-CO_2响应参数 |
4.2.2.1 羧化效率和光呼吸速率 |
4.2.2.2 CO_2补偿点和 CO_2饱和点 |
4.3 3 个树种光合作用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
4.3.1 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
4.3.2 CO_2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
4.4 3 个树种生理生化指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
5 结论 |
5.1 3 个树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特征 |
5.1.1 光响应过程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
5.1.2 光响应特征参数对土壤水分有明显的阈值响应 |
5.2 土壤水分影响植物叶片 CO_2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 |
5.2.1 CO_2响应过程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
5.2.2 CO_2响应特征参数对土壤水分有明显的阈值响应 |
5.3 3 个树种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其生产力分级与评价 |
5.4 3 个树种的光合生理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
5.4.1 3 个树种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
5.4.2 3 个树种 CO_2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
5.5 3个树种生理生化指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
5.5.1 土壤干旱对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5.2 土壤干旱对生物膜体系的影响 |
5.5.3 土壤干旱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5.5.4 土壤干旱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5.5.5 抗旱性综合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7)CO2浓度倍增及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光合生理特性的协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光合响应曲线测定和模型 |
1.3荧光测定 |
1.4光合色素、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测定 |
1.5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光响应曲线模型及参数 |
2.2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 |
2.3叶绿素荧光及光合色素变化特征 |
2.4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变化特征 |
2.5干旱胁迫和CO2浓度倍增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3讨论 |
3.1光响应与水分利用效率 |
3.2叶绿素荧光及光合色素 |
3.3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 |
4结论 |
(8)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对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1.1.1 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对其耐旱机制的影响 |
1.1.2 干旱胁迫与渗透调节 |
1.1.3 干旱胁迫与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产生 |
1.1.4 植物体内的抗氧化保护系统 |
1.1.5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气体交换的影响 |
1.1.6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1.2 全球变化中的植物生理生态适应研究进展 |
1.3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1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1.3.2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
1.3.3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
1.3.4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蒸腾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1.3.5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物质代谢的影响 |
1.3.6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1.3.7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3.8 CO_2 浓度升高对植物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
1.4 设施蔬菜CO_2 施肥的生理作用 |
1.4.1 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
1.4.2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响应 |
1.4.3 生长异常现象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干旱胁迫与CO_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
2.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
2.1.3 实验设计 |
2.1.4 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
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与CO_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叶片结构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
3.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
3.1.3 实验设计 |
3.1.4 样品的制备 |
3.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与CO_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
4.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
4.1.3 实验设计 |
4.1.4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4.2.2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AQ 曲线及其相关参数的影响 |
4.2.3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ACi 曲线及其相关参数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干旱胁迫与CO_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
5.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
5.1.3 实验设计 |
5.1.4 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以及快速光响应曲线成像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2.2 黄瓜叶片Y(II)、Y(NPQ)和Y(NO)对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的互补性变化响应 |
5.2.3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成像及其量化分析 |
5.2.4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叶片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5.3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
6.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
6.1.3 实验设计 |
6.1.4 碳水化合物及其相关酶活性的提取与测定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6.2.2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叶片蔗糖合成酶和磷酸蔗糖合成酶的影响 |
6.2.3 干旱胁迫和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转化酶活性表达的影响 |
6.3 讨论与结论 |
6.3.1 不同 CO_2 浓度和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糖含量变化与渗透调节的关系 |
6.3.2 不同CO_2 浓度和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SS 与SPS 活性的变化 |
6.3.3 不同CO_2 浓度和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七章 干旱胁迫与CO_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渗透调节、活性氧代谢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温室及其环境监控 |
7.1.2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
7.1.3 实验设计 |
7.1.4 实验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质膜相对透性和MDA 含量的影响 |
7.2.2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7.2.3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7.2.4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7.2.5 干旱胁迫与高CO_2 浓度对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
7.3 讨论与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1.1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8.1.2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
8.1.3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8.1.4 干旱胁迫与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8.1.5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8.1.6 干旱胁迫与 CO_2 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活性氧的产生以及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影响 |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其生产潜力和营养品质机理及家畜对其利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间作研究进展 |
1.1 概念和意义 |
1.2 产量效应 |
1.3 光能利用 |
1.3.1 光能利用率 |
1.3.2 冠层结构特征 |
1.3.3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
1.4 代谢特征 |
1.5 根系特性 |
1.6 土壤特性 |
2 牧草生产与加工研究进展 |
2.1 牧草栽培与生产 |
2.1.1 牧草栽培 |
2.1.2 牧草生产 |
2.2 牧草加工 |
2.2.1 干草 |
2.2.2 青贮 |
2.2.3 草粉及其它加工形式 |
2.3 牧草品质评价 |
2.3.1 干草评价体系 |
2.3.2 青贮评价标准 |
3 家畜对牧草的利用 |
3.1 饲料营养成分可消化利用性的评定 |
3.2 饲喂试验 |
4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4.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4种间作模式下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生产性能与经济效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1 供试材料 |
1.2.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产量 |
1.3.2 土地当量比 |
1.3.3 种间竞争力 |
1.3.3.1 侵占力 |
1.3.3.2 相对拥挤系数 |
1.3.3.3 竞争比率 |
1.3.4 经济效益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和土地当量比 |
2.2 种间竞争力评价 |
2.3 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间作对牧草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1 供试材料 |
1.2.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冠层开度和叶面积指数 |
1.3.2 PAR截获率 |
1.3.3 气体交换参数 |
1.3.4 光能利用率 |
1.3.5 叶绿素含量 |
1.3.6 光合-光强响应和光合-CO2响应特征参数 |
1.3.7 叶绿素荧光参数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间作下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的光能利用特性 |
2.1.1 冠层开度和叶面积指数 |
2.1.2 PAR截获率和气体交换参数 |
2.1.3 光能利用率 |
2.1.4 产量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2.2 不同间作模式下净光合速率差异的生理机制 |
2.2.1 叶绿素含量 |
2.2.2 光合-光强响应曲线及相关参数 |
2.2.3 光合-CO_2响应曲线及相关参数 |
2.2.4 叶绿素荧光参数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4种间作模式下的碳、氮代谢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1 供试材料 |
1.2.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茎流速率 |
1.3.2 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碳含量 |
1.3.3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氮含量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茎流速率 |
2.2 碳代谢 |
2.2.1 碳代谢关键酶 |
2.2.2 碳水化合物含量 |
2.3 氮代谢 |
2.3.1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
2.3.2 全氮含量 |
2.4 主成分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间作下豆/禾牧草的根系特性及土壤微生态效应 |
第一节 基于原位根系扫描的间作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根系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1 供试材料 |
1.2.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根长 |
2.2 根尖数 |
2.3 根表面积 |
2.4 根体积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二节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土壤微生态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1 供试材料 |
1.2.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微观结构 |
2.2 土壤养分 |
2.2.1 土壤有机碳 |
2.2.2 土壤全氮和碱解氮 |
2.2.3 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 |
2.3 土壤物理性状 |
2.3.1 土壤容重 |
2.3.2 土壤孔隙度 |
2.3.3 土壤团聚体 |
2.4 土壤微生物数量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不同加工方式下的间作牧草营养品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3.1 干草调制 |
1.3.2 青贮制作 |
1.3.2.1 青贮样品制备 |
1.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及方法 |
1.3.3 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
1.4 测定指标 |
1.4.1 干草品质指标 |
1.4.2 青贮品质指标 |
1.4.2.1 营养品质 |
1.4.2.2 感官品质 |
1.4.2.3 发酵品质 |
1.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
1.4.3 经济效益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草品质 |
2.2 青贮品质 |
2.2.1 营养品质 |
2.2.2 感官品质 |
2.2.3 发酵品质 |
2.2.4 青贮前后4种禾本科牧草叶片显微结构的变化 |
2.3 不同加工方式下的间作牧草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七章 家畜对混合青贮下的间作牧草的利用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1.1 试验设计一:体外消化试验 |
1.1.2 试验设计二:饲喂试验 |
1.2 方法及指标 |
1.2.1 方法 |
1.2.1.1 试验一:体外消化试验 |
1.2.1.2 试验二:饲喂试验 |
1.2.2 指标 |
1.2.2.1 试验一:体外消化试验 |
1.2.2.2 试验二:饲喂试验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体外消化效果 |
2.1.1 体外产气量 |
2.1.2 甲烷产量 |
2.1.3 NH3-N浓度 |
2.1.4 pH值 |
2.1.5 挥发性脂肪酸 |
2.1.6 体外干物质降解率 |
2.1.7 各项体外消化参数的综合评定 |
2.2 4种禾本科牧草在不同状态下的体外消化效果 |
2.3 饲喂效果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紫花苜蓿对CO_2倍增的反应:生态生理研究和模型拟合(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花苜蓿对CO2倍增的反应:生态生理研究和模型拟合[J]. 项斌,林舜华,高雷明. 植物学报, 1996(01)
- [2]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J].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 地学前缘, 1997(Z1)
- [3]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究[J]. 周广胜,张新时,高素华,白克智,延晓东,郑元润. Acta Botanica Sinica, 1997(09)
- [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进展[J]. 周广胜,张新时,郑元润. 地球科学进展, 1997(03)
- [5]两种牧草生长和土壤生物学特性对CO2浓度倍增及干旱胁迫的响应[D]. 张昌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6]土壤水分对3个造林树种光合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吴芹.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7]CO2浓度倍增及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光合生理特性的协同影响[J]. 樊良新,刘国彬,薛萐,杨婷,张昌胜. 草地学报, 2014(01)
- [8]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对干旱胁迫与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机理研究[D]. 李清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影响机制与模拟[J]. 周广胜. 资源科学, 1999(05)
- [10]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其生产潜力和营养品质机理及家畜对其利用效果研究[D]. 蔺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