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G-2合金的相分析

SFG-2合金的相分析

一、SFG—2合金相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甜甜,李丽华,顾永军,李谦,黄金亮[1](2022)在《固溶时效处理对快速凝固LAZ941-0.5Y镁锂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显微硬度仪等研究了固溶时效处理对快速凝固Mg-9Li-4Al-1Zn-0.5Y(LAZ941-0.5Y)镁锂合金的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固溶处理后,合金的显微组织粗化,第二相主要弥散分布在α-Mg相和β-Li相中及它们的相界处;XRD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凝固相比,快速凝固态合金中的相种类没有发生显着变化,仍为α-Mg、β-Li、AlLi和Al2Y相,但也出现了新的Mg24Y5物相和Mg17Al12相。合金薄带经固溶时效处理后,XRD显示合金物相的种类并没有发生显着变化,但经400℃固溶0.5 h后,部分AlLi和Mg17Al12相溶入基体;100℃时效0.25 h后,合金相呈弥散分布,且多数合金相的内部有纳米级颗粒物出现;这种内含纳米级颗粒物的合金相的沉淀强化作用使得合金薄带的显微硬度达到最大值,由快速凝固态的92.2 HV0.025增至108.1 HV0.025,提高了约17%。

朱琳[2](2021)在《AlCoCrFeNi系高熵合金热处理过程固态相变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新兴的多主元高熵合金具有高熵效应、晶格畸变效应、迟滞扩散效应和鸡尾酒效应等特征,表现出优异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潜在的广阔工业应用前景。研究表明,除了通过改变成分或变形热处理工艺调控合金组织或利用相变诱发塑性原理等方案,铸态合金热处理过程的固态相变也可改变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仍然较少。本文以AlCoCrFeNi系高熵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差热分析(DTA)、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万能拉伸试验机等表征方法,系统的研究了不同成分高熵合金热处理过程的固态相变行为,对比分析了可逆相变和不可逆相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揭示了热处理过程固态相变行为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等原子比AlCoCrFeNi高熵合金为模型合金,通过改变单一组元含量制备了AlxCo CrFeNi、Al CoxCrFeNi、Al Co CrxFe Ni、AlCoCrFexNi和AlCoCrFeNix五个系列的合金。差热分析结果表明,当Al在0.8~1.4之间、Co在0.4~1.6之间、Cr在0.2~2.0之间、Fe在0.4~2.0之间、Ni在0.8~1.6时,合金600℃热处理时会发生复杂固态相变,相变类型包含可逆和不可逆相变两种。热处理前后合金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分析结果表明,可逆相变和不可逆相变均与无序BCC相有关,对应的相变产物比较复杂,但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可逆相变过程主要析出σ相,不可逆相变过程主要析出FCC相。硬度测试结果表明,Al、Fe、Ni系高熵合金的硬度受元素含量的变化影响较大,而Co、Cr系高熵合金的硬度随合金成分的变化影响不大。其中,随着Al含量增加,AlxCo CrFeNi合金硬度逐渐升高,由157.8 HV(x=0.2)提升至522.4HV(x=1.8)。随着Fe含量增加,AlCoCrFexNi合金的硬度由676.5 HV(x=0.2)下降到476.7 HV(x=2.0)。1100℃高温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Al系、Co系和Cr系合金的塑性影响较小,Fe系和Ni系合金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其中,AlCoCrFe1.8Ni合金经过高温热处理后,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延伸率由0.56%提升至3.98%。相反,热处理态AlCoCrFeNix(1.4≤x≤2.0)系合金综合力学性能有所下降。

罗梦达[3](2021)在《骨植入用锌基镁核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用可降解锌(Zn)及锌合金因其低的降解速率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认为是新一代最具有吸引力的骨植入可降解金属。然而,锌的力学性能较差,植入体内后不能满足机械支撑的要求。镁(Mg)作为Zn合金的主要合金元素,能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生物相容性,但也会产生大量复杂金属相,影响Zn合金的腐蚀速率。因此,亟需开发出物相单一,力学与腐蚀性能俱佳的医用可降解植入材料。基于此,本课题首先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探究Zn-Mg合金相(Mg2Zn11、Mg Zn2、Mg4Zn7)的物化性质指导设计材料开发,后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具有核壳结构Core-shell(CS)的Zn-Mg复合材料,并借助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核壳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不同Mg含量核壳CS-x(x=0,5,10,15 wt.%)Zn-Mg试样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腐蚀性能。最后优选出最佳Mg含量比,并通过改变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保温时间T-x(x=10,15,20,25 min),进一步探究材料各项性能。结果表明:三种金属相中,综合分析形成热与结合能,发现Mg Zn2相在Zn-Mg合金体系中最容易形成且最稳定。Mg2Zn11金属相硬度和刚度最高,对Zn-Mg合金强度提升能起到明显作用;而Mg Zn2相刚度和硬度最低,延展性最好,合金相对同时提升Zn-Mg合金的强度及延展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有限元模拟分析发现,异质金属颗粒在热电耦合场中局部接触点温度会明显高于其他位置,且不同粒径比Zn、Mg颗粒接触点温度相差不大。另外,烧结过程中由于局部热量的增加金属粉末会发生膨胀,在外加应力的作用下,环绕Mg颗粒的Zn颗粒会向内部扩散形成核壳结构;异质金属粉末在高能球磨的预处理下,Zn粉会发生严重塑性变形粘接在大颗粒Mg球上,这也会增加粉末界面吉布斯自由能有助于核壳结构的形成。不同Mg含量核壳Zn-Mg试样中,CS-10核壳结构最为明显具有合适的综合力学性能(214 MPa,5.7%),CS-15力学性能次之(207 MPa,5.2%)。物相表明,CS-5中第二相以Mg2Zn11与Mg Zn2相为主,而CS-10与CS-15则以Mg Zn2相为主。纯Zn具有最高的腐蚀电位和最低的腐蚀电流,而随着Mg的加入,腐蚀电位降低,腐蚀电流增大。浸泡试验中,随镁含量增加析氢量与p H值增加,除CS-15外,其他试样均能满足降解速率的要求。不同保温时间CS-10成分试样,组织及物相分析表明:随着保温时间增长,核壳结构的壳层厚度增加,保温15 min后壳层厚度明显增大,最厚达到70μm。T-10试样硬度最低为52.7 HV,T-25试样硬度最高位61 HV。T-20具有最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压(226 MPa,6.5%)与抗弯(103 MPa,7.1 GPa)力学性能均可满足植入力学需求。T-25试样腐蚀电位最高为-1.17 V和腐蚀电流最低为121×10-6A·cm-2,且计算得到的极化电阻(5.687 KΩ·cm-2)最大,耐蚀性最强,T-20次之。浸泡试验中,试样浸泡析氢量与p H值均随保温时间增长而降低,其T-20与T-25析氢量相差不大(~4.5 ml/cm2),T-25一个月平均降解速率最低为0.084 mm/y。综合来看,CS-10保温20 min成分工艺所制备的锌基镁核壳材料力学及腐蚀性能最佳,有望成为新型骨植入材料。

仇成亮[4](2020)在《Cu合金中关键三元系的相图实验测定与热力学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u及Cu合金因具有高导电性、高导热性、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等特殊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通信、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铜合金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得到优质的铜合金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Ag、Cr、Ni、Si、Co、W等元素是铜合金中常用的合金元素或添加元素,能改善合金性能,得到不同用途的铜合金。为了开发设计新型铜合金,获得精准的多组元Cu合金体系的相图热力学信息是必要的。本文通过配置关键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EDX)等检测方法测定了Cu-Ag-Si、Cu-Cr-Ni、Cu-Cr-Ag体系的等温截面,并采用相图计算(CALPHAD:CALculation of PHAse Diagrams)方法,借助Thermo-Calc软件,对Cu-Ag-Si、Cu-Cr-Ni、Cu-Cr-Ag、Ni-Co-Re、Ni-Co-Ru和Ni-Re-W六个三元系进行了相图热力学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基于实验-模拟互补法,采用关键实验和CALPHAD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u-Ag-Si体系的相平衡。制备18个三元合金样品,用XRD和SEM/EDX测定了Cu-Ag-Si体系在500、600和700℃的等温截面,得到了Ag在Cu19Si6、Cu15Si4、Cu56Si11和hcp(Cu Si)相的溶解度。根据本工作和文献报道的实验相平衡数据果,采用CALPHAD方法对Cu-Ag-Si体系进行了热力学优化。采用置换溶液模型描述(Cu)、(Ag)、(Si)和hcp(Cu Si)等溶体相;采用亚点阵模型描述Cu19Si6、Cu15Si4和Cu56Si11二元化合物相用。通过优化得到了一套自洽的能准确描述Cu-Ag-Si体系的热力学参数,计算了500、600、650和700℃的等温截面、Ag成分为10 at.%和20 at.%的垂直截面、液相面投影图和等焓线,并构建了Cu-Ag-Si体系的希尔反应图。本工作的计算结果能很好地描述大部分可靠的实验数据。(2)为获得Cu-Cr-Ag体系在500、600、650和700℃的等温截面,基于实验-模拟互补法,制备了11个关键三元合金样品。采用XRD和SEM/EDX测定了Cu-Cr-Ag体系在500、600、650和700℃下的等温截面,确定了三相区和两相区,得到了第三组元在二元化合物中的溶解度。在该三元系中未发现三元化合物。基于本工作实验得到的相平衡数据,用置换溶液模型来描述溶体相,采用CALPHAD方法对Cu-Cr-Ag体系进行了热力学描述,得到了一套自洽的能准确描述Cu-Cr-Ag体系的热力学参数。本工作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3)采用关键实验和CALPHAD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14个关键三元合金样品研究了Cu-Cr-Ni体系在800和1000℃下的相平衡。确定了三相区和两相区,测定了第三组元在二元化合物中的溶解度,且未发现三元化合物的存在。基于文献和本工作的实验相平衡数据,用置换溶液模型来描述溶体相,采用CALPHAD方法对Cu-Cr-Ni体系进行了热力学描述,得到了一套自洽的能准确描述Cu-Cr-Ni体系的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与大多数可靠的实验数据能够相吻合。(4)基于文献报道的边际二元系热力学参数和三元系的实验相平衡数据,采用CALPHAD方法,对Ni-Co-Re、Ni-Co-Ru和Ni-Re-W体系进行了热力学优化。用置换溶液模型描述fcc、bcc和hcp等溶体相,亚点阵模型描述σ(Re W)和χ(Re3W)二元化合物相。通过优化计算,得到了一套自洽的能够准确描述Ni-Co-Re、Ni-Co-Ru和Ni-Re-W体系的热力学参数。计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等温截面和液相面投影图。通过与实验数据比较,本工作计算的相图与实验数据相吻合。图[36]表[13]参[110]

孙悦颖[5](2020)在《低弹性模量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钛、锆及其合金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弹性模量、较高的比强度、良好的耐腐蚀性等优点,而被作为人体植入器件大量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因此,开发和研究具有低弹性模量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医用合金具有非常大的潜在价值。结合目前生物医用合金的研究现状,本课题分别以Zr和Ti作为基体元素,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进行合金成分体系设计,采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力学性能检测以及硬度测试对所设计的合金样品进行相结构、微观组织、断口形貌特征以及力学性能的检测与分析。通过成分优化以及工艺控制,制备出具有较低弹性模量的生物医用合金体系。通过非自耗真空电弧熔炼炉制备不同BN含量的ZrBN合金铸锭。结果表明:铸态ZrBN合金的相主要由α相和ZrB2组成,未检测到其他的相结构。随着BN含量的增加,合金中的ZrB2含量越来越多。除此之外,BN颗粒的添加对ZrBN合金的力学性能影响非常明显。当添加0.5wt.%的BN时,合金的抗压强度、屈服强度、弹性模量和塑性应变值达到最大值,为1311MPa、928MPa、31GPa以及16.71%;而后随着BN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抗压强度、屈服强度和压缩塑性随之出现大幅度降低。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熔炼炉制备不同Mo含量的Ti-xMo(x=10,15,20,25,30)二元合金铸锭。结果表明:铸态Ti-Mo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主要由β相、α"相和ω相组成。随着Mo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相结构的组成亦随之发生转变,即为β(亚稳)+α"→β(亚稳)+ω→β;同时Ti-Mo合金的相变温度Tβ随着Mo含量的增加而降低,β相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合金的屈服强度随着Mo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Ti-Mo二元合金中Mo含量为10wt.%时,合金的屈服强度达到最大值441MPa,合金的弹性模量最高为34GPa。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熔炼炉制备Ti-10Mo二元合金铸锭。将铸态的Ti-10Mo合金加热至950℃后保温30min,而后通过不同的冷却方式冷却至室温;随后对合金进行相同条件的时效处理;时效处理条件为600℃下保温120min后空冷至室温。结果表明:随着冷却方式的改变,合金中β相的转变产物亦随之发生变化。随着冷却速率的逐渐降低,合金的最大抗压强度和压缩应变均随之增加。当随炉缓慢冷却至室温时,合金的抗压强度值为1417MPa,弹性模量为34GPa。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熔炼炉制备Ti-15Mo合金铸锭,并在室温条件下对Ti-15Mo合金铸锭进行轧制变形加工。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合金的抗压强度和屈服强度均随之增加。合金的变形量为42%时,抗压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1599MPa以及164MPa;当变形量增加到61%时,抗压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2719MPa以及223MPa,弹性模量为 20GPa。

李彦洲[6](2020)在《铝合金表面激光沉积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涂层研究》文中提出表面改性是提升铝合金零件表面耐磨和耐腐蚀性能的主要手段,激光沉积是一种用于制备性能优异涂层的重要改性技术。但传统涂层材料,如铁基、镍基和钴基等合金,相对于铝合金具有较高熔点,且此合金系统与铝元素(Al)具有较负的混合焓,导致在激光沉积过程中,基材中Al会上浮至熔池,与上述材料反应后易生成硬脆金属间化合物。硬脆相出现会严重影响涂层成形质量和使用性能。因此,铝合金表面制备性能优异涂层一直是激光沉积领域的技术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高熵合金这一新兴材料作为涂层,以抑制由基材稀释行为引起的硬脆相产生为出发点,基于对工艺与成分优化及其性能调控机理的探索,研究在铝合金表面直接激光沉积制备耐磨耐腐蚀性涂层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对合金体系的混合熵、混合焓和原子半径差等相结构判定参数的计算,设计了适用于铝基表面改性的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涂层成分。在连续激光沉积试验中发现,采用Φ=1.2 mm光斑直径进行激光沉积可减少涂层开裂倾向。结合信噪比分析和逼近理想值法对涂层的稀释率和接触角优化,响应的最优值贴近度可由0.5389增加到0.5647。涂层生成了FCC1+FCC2+BCC简单相结构,未生成复杂相结构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平均硬度为509 HV0.2,但结合强度仅为100.4 MPa。(2)为改善涂层与基材结合质量,采用脉冲激光模式,通过调整占空比和脉冲频率对涂层凝固行为和组织结构进行调控。在激光功率为1850 W、脉冲频率50 Hz、占空比70%、扫描速度120 mm/min、送粉率5.6 g/min条件下制备的涂层呈现FCC1相结构,底部和中部枝晶组织细化。涂层结合强度为171.9 MPa,相比连续激光条件下提高了31.3%。在上述工艺条件下,基于有限元模拟和高速摄像分析,揭示了脉冲频率对涂层表面成形质量的影响机理。当频率小于30 Hz时,由于各单位脉冲激光下形成的熔池以固液界面形式搭接,较高的温度梯度使熔池冷却时内部会产生极大拉应力,导致涂层易产生裂纹;当频率大于50 Hz时,熔池过低的平均温度使其难以在基材表面润湿铺展,涂层易形成叠高且两侧出现沾粉和球化。频率在30 Hz和50 Hz之间,能够同时保证熔池具有合理的温度梯度和良好润湿铺展性,形成具有优异几何形貌和成形质量的涂层。(3)为提升涂层耐磨和耐腐蚀性,基于高熵合金物相调控机制,研究了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中主组分占比对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当Al原子比小于0.5时,涂层以FCC1为主相;随着Al含量升高,涂层转变为BCC1+BCC2+FCC1相;当Al原子比大于1时,涂层出现FCC2相,FCC1相消失。BCC相可有效阻碍微凸体对涂层的微切入和微剪切,因此涂层耐磨性随Al增多而增强,磨损机制由分层断裂和黏着磨损转变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但当Al含量提高至1.8时,涂层在磨损过程中发生脆性脱落使其耐磨性降低。在3.5%NaCl溶液中,涂层耐腐蚀性随Al含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富铜FCC1相为易腐蚀相,Al0.8CrFeCoNiCu涂层耐腐蚀性最优。AlxCrFeCoNiCu高熵合金柯西压力和Paugh比的计算结果表明,Al原子比超过1时合金演变为脆性材料;体积模值、切变模值和杨氏模量计算结果表明,Al含量增多会提高合金的强度。综合上述试验与分析,Al0.8CrFeCoNiCu性能较为均衡,原子比0.8为优化的Al含量。(4)为进一步提高涂层耐腐蚀性能,对Cu含量进行了优化。Cu含量增多能促进涂层FCC1相形成,减少涂层裂纹敏感性,但也降低了其耐腐蚀性。适当降低Cu含量可减小其在晶间偏析程度,促使涂层腐蚀行为由Cu偏析引起的局部晶间腐蚀转变为由Al活性溶解引起的局部点蚀。Cu原子比在0.5时既可改善涂层韧性,又可兼具较好的耐腐蚀性。(5)为进一步调控高熵合金涂层综合性能,对添加不同含量Ti、Si、B的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进行了研究。少量添加Ti元素未明显提升涂层力学和耐腐蚀性能,而当Ti添加量大于0.5原子比时,涂层会形成Laves相,可明显提高涂层硬度,但也降低了其耐腐蚀性。由于在快速冷却条件下,过冷熔体中金属间化合物相孕育时间高于固溶体相,因此相比于出现Cr3Si相的铸态Al0.8CrFeCoNiCu0.5Si0.5高熵合金,沉积态Al0.8CrFeCoNiCu0.5Si0.5高熵合金仅呈现简单相结构。Si可促进涂层共晶组织形成,B可引起硼化物产生,适当增加Si和B含量可改善涂层耐磨性能。但由第二相硼化物引起的微区电偶效应和破坏钝化膜连续性行为,导致B元素添加反而降低了涂层耐腐蚀性。在满足涂层与基材具有良好结合质量的前提下,Al0.8CrFeCoNiCu0.5Si0.3高熵合金具有最优的硬度、耐磨和耐腐蚀性,可作为铝合金表面激光沉积改性的最优涂层成分。

耿铭章[7](2020)在《电火花沉积Ti(C,N)和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组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金属陶瓷涂层因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低成本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模具钢的表面修复和强化领域。目前有多种技术可用于制备金属陶瓷涂层,由于电火花沉积工艺具有热影响区小,涂层与基体冶金结合性好,且对操作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制备金属陶瓷涂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采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H13钢基体表面分别制备了Ti(C,N)和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涂层厚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以及涂层的组织结构、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同时采用Ni棒和Mo棒作为电极,在基体表面制备了以Ni和Mo为过渡层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对比研究了单一金属陶瓷涂层及其复合涂层的物相组成、组织特征以及力学性能。在H13钢表面制备了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为:沉积功率1000W,输出电压60V,放电频率700Hz,比沉积时间为5min·cm-2。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的厚度可达3040μm,表面粗糙度Ra约为2μm。涂层中的主要物相包括TiC0.7N0.3、MoC、Ni17W3和Co5.47N,以及合金相Ni-Cr-Co-Mo、Fe3Ni2和Fe0.975Ti0.025。涂层表面被直径2μm15μm不等的微细沉积点所覆盖,截面组织均匀且连续,是由陶瓷硬质相、灰色的环形相以及粘结相所构成,其中陶瓷相的平均粒径约为0.6μm。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的显微硬度最大值约为1039HV,大约是H13钢基体的4倍。摩擦系数分别为0.49(5N)和0.54(8N),与H13钢基体相比降低了约35%,且涂层在30min内的磨损失重约为0.7mg(5N)和1.1mg(8N),与基体相比降低了约43%,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减摩性。在H13钢表面制备了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为:输出电压60V,沉积功率800W,放电频率700Hz,比沉积时间为4min·cm-2。在此工艺参数下,涂层的平均厚度约为3537μm,表面粗糙度Ra为22.5μm。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中的主要物相组成为W2C、WC、WC1-x、Ni4W和Fe3W3C。涂层表面由直径300μm以上的溅射状沉积斑点堆叠而成,涂层截面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WC硬质陶瓷相呈现弥散分布,并被粘结相所包裹,整体组织均匀致密,仅存在少量气孔和裂纹缺陷。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显微硬度最大值约为816HV,是H13钢基体的3倍,平均摩擦系数分别为0.541(5N)和0.512(8N),与基体相比降低了约28%,30min内磨损失重约为0.6mg(5N)和1.5mg(8N),与基体相比降低了约40%,具有比基体更好的耐磨性和减摩性。分别采用Ni棒和Mo棒作为电极,通过两步沉积法制备出以Ni、Mo为过渡层的4种金属陶瓷复合涂层。Ni过渡层的引入不会改变涂层的物相组成。而以Mo为过渡层的Mo/Ti(C,N)和Mo/WC-Ni金属陶瓷复合涂层中分别生成了Fe0.875Mo0.125和Fe9.7Mo0.3合金相。其中Ni/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平均厚度约为31μm;涂层的显微硬度最大值可达1420HV,平均摩擦系数分别为0.607(5N)和0.453(8N),磨损失重约为0.6mg(5N)和1.3mg(8N)。Mo/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平均厚度可达38μm;涂层最大显微硬度值为1372HV,平均摩擦系数分别为0.563(5N)和0.428(8N),磨损失重约为0.3mg(5N)和0.8mg(8N)。两种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截面组织连续且致密,存在少量裂纹,与单一涂层相比具备更高的硬度和更好的耐磨性。Ni/WC-Ni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平均厚度约为41μm;涂层的显微硬度最高可达972HV,平均摩擦系数分别为0.44(5N)和0.61(8N),磨损失重约为0.5mg(5N)和1.4mg(8N)。Mo/WC-Ni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平均厚度约为43μm;涂层的显微硬度最大值达1130HV,平均摩擦系数分别为0.34(5N)和0.53(8N),磨损失重约为0.3mg(5N)和0.8mg(8N)。两种WC-Ni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组织均为多层复合结构,仅存在少量孔洞缺陷,与基体和单一涂层相比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减摩性。

张佳彬[8](2020)在《稀土Pr/Ce-Fe-B合金的相平衡实验测定与磁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稀土永磁材料是以稀土元素与过渡族元素所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为基体的磁性能材料。现已广泛应用的稀土Nd-Fe-B永磁材料因资源危机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价格便宜、储量丰富的La、Ce、Y等高丰度稀土金属在稀土Nd-Fe-B永磁材料中的应用成为了研究热点。为弄清Ce、La、Y、Pr在稀土Nd-Fe-B永磁材料中的存在形式和成相规律,稀土RE-Fe-B合金的相平衡是关键的基础信息。本文采用扩散偶方法结合关键合金实验对稀土Pr/Ce-Fe-B合金的相平衡相关系、凝固组织、相转变以及快淬薄带磁性能等方面进行了以下研究:(1)采用扩散偶和关键合金实验方法,利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表征了在873 K退火热处理960小时后的Pr/Ce-Fe-B扩散偶样品以及在873 K下热处理2400小时后的Pr-Fe-B、Ce-Fe-B合金样品,获得了873 K下Pr-Fe-B和Ce-Fe-B合金的相平衡关系。确定了Ce2Fe14B、Ce1.1Fe4B4、Ce5Fe2B6、Pr2Fe14B、Pr1.1Fe4B4、Pr5Fe2B6等三元化合物在873 K下稳定存在,并证实了上述化合物的空间群与结构类型。(2)采用电弧熔炼方法,制备了Ce11Fe82B7、Pr5Fe75B15、Pr18Fe75B7合金样品,利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热分析仪等表征分析了铸态合金的显微组织形貌、相组成、相成分以及相转变温度。实验研究了冷却速率对Ce11Fe82B7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基于Scheil模型,计算模拟了合金的凝固过程。实验结果与计算模拟结果相一致。(3)采用电弧熔炼和高频真空感应熔炼快淬方法,制备了不同冷却速率下Nd13.4Fe79.9B6.7、(Nd0.9Ce0.1)13.4Fe79.9B6.7、(Nd0.9Pr0.1)13.4Fe79.9B6.7合金快淬薄带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测试表征了合金快淬薄带的相组成、微观形貌以及磁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26 m/s冷却速率下Nd13.4Fe79.9B6.7、(Nd0.9Ce0.1)13.4Fe79.9B6.7合金快淬薄带样品的磁性能最佳,(Nd0.9Pr0.1)13.4Fe79.9B6.7合金快淬薄带样品的磁性能随冷却速率的提升而增加。

张国良[9](2020)在《铝对斯特林银的强化机制和抗变色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纯银具有美丽的白色光泽,化学性质稳定,常应用于首饰行业。但是,纯银太软,很难满足加工需求。与纯银相比,斯特林银因其强度、硬度高,加工性能优良,颜色光泽度接近纯银,而被广泛的应用于饰品合金。然而,斯特林银也存在着硬度并不足够高、抗氧化性能差、抗变色性能差等问题。目前,国内外通过合金化开发了一系列商用抗变色斯特林银,但仍满足不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本课题将合金元素Al添加到斯特林银中,研究Al元素对斯特林银的强化机制以及抗变色性能的影响,为开发出高硬度、抗变色性能优良的斯特林银提供一些理论支持。本文通过分析斯特林银铸态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热处理过程合金的显微组织和硬度变化,来探讨铝对斯特林银的强化机制;通过对斯特林银抗高温氧化变色的分析、热氧化对合金抗氧化变色的验证、合金硫化腐蚀变色和盐雾腐蚀变色的模拟、合金电化学耐蚀性的测试,来研究铝对斯特林银的抗变色性能影响。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铝的添加明显提高了斯特林银的力学性能,2 wt.%Al添加时,AC2合铸态硬度最高;退火处理后,AC2合金具有较好的加工硬化性能,而且拉伸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提高,但延伸率略有下降;经800 ℃/5 h固溶处理,350 ℃/80 min时效处理后,AC2合金硬度最高,达到218.57 HV0.2。2.铝对斯特林银的强化方式为化合物颗粒强化和时效沉淀强化。在铸态合金中,铝在树枝晶间隙偏析形成化合物相对合金产生颗粒强化;而时效处理后,合金在时效过程中铜铝形成的针状析出相对合金产生时效强化。3.铝的添加提高了斯特林银的抗高温氧化变色性能,热氧化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铝对斯特林银氧化过程抗变色性能的提升,而且热氧化会在合金表面形成一层氧化铝以及铜的氧化物组成的复合氧化膜。4.在斯特林银硫化腐蚀变色模拟、盐雾腐蚀模拟中,铝的添加减缓了合金的腐蚀变色,随着铝的添加增多,斯特林银的抗硫化腐蚀变色性能增强,但抗盐雾腐蚀变色性能并没明显增强。添加铝的斯特林银经热氧化后,氧化膜中铜的氧化物存在会导致合金易于生成铜的硫化物,减弱合金的抗硫化变色能力;而且铜的氧化物加速了合金盐雾过程腐蚀产物生成,但最终各合金盐雾腐蚀变色与未氧化的合金无明显区别。5.电化学数据表明:铝的添加对斯特林银的全面腐蚀速率影响不大,但由于化合物颗粒的存在,会减小合金的点蚀电位,降低合金的抗点蚀腐蚀能力,合金的表面易发生局部腐蚀。经200 ℃/60 min的热氧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斯特林银的点蚀电位,提高合金的抗点蚀腐蚀能力。6.综合斯特林银的力学及抗变色耐蚀性能的变化,铝的最优添加量为2 wt.%,最佳热氧化工艺为200 ℃/60 min。

许金亮[10](2020)在《CrxNbSiyTiZr高熵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工程应用中日益严苛的服役条件对合金的性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轻质难熔高熵合金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而受到广泛研究。本文以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Nb Ti Zr中熵合金为基础,采用真空非自耗电弧熔炼方法首先制备出Crx Nb Ti Zr(x=0.1,0.2,0.3,0.4,0.5,0.6,0.7,0.8,0.9,1.0)和Nb Siy Ti Zr(y=0.2,0.4,0.6,0.8,1.0)两种体系的轻质难熔高熵合金,结合理论计算、XRD、SEM、力学性能测试、电化学腐蚀试验、高温抗氧化试验等分析了合金的组织及性能,探究了不同含量Cr、Si对Nb Ti Zr基体合金的强化效果及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Cr、Si的复合强化制备出CrxNbSiyTiZr(x=0.2,0.4&y=0.2,0.4)五元高熵合金。采用经验参数法、相图检查法对铸态CrxNbTiZrHEAs进行相结构预测,推断合金由BCC固溶体相和少量含Cr金属间化合物相的混合物组成。XRD分析显示系列合金由BCC相加上部分Cr2M(M=Ti,Nb,Zr)型Laves相金属间化合物组成。系列合金呈现出典型的铸态枝晶组织,Cr0.3合金的枝晶间开始析出Laves相。Cr使得合金强度大幅提高,同时塑性急剧恶化,断口分析显示系列合金为延性与脆性混合型断裂。Laves相的析出使得合金耐腐蚀性能降低,但却显着提高了合金的抗氧化性能。经过相形成准则计算预测NbSiyTiZrHEAs由固溶体基体加上大量硅化物第二相组成,XRD分析显示硅化物主要包含Si-Nb、Si-Ti、Si-Zr硅化物。随着Si含量的增加,硅化物由网状伪共晶态逐渐转变为混杂共晶态,最后转变为六边形板条状过共晶态。Si能够显着提高合金强度,屈服强度的增幅达到69%,但是塑性大幅下降,合金由混合断裂特征逐渐转变为包含解理、沿晶断裂等脆性断裂特征。Si使得合金耐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均有所提高,相关性能的变化与硅化物形态的变化紧密相关。XRD分析显示CrxNbSiyTiZr(x=0.2,0.4;y=0.2,0.4)高熵合金由BCC相加上大量各类硅化物组成,包括Si-Nb,Si-Ti,Si-Zr,Si-Cr型二元系,Si-Ti-Zr,Si-Cr-Nb型三元系,硅化物由网状共晶态逐渐转变为板条状过共晶态。Cr0.2Si0.2合金同时具有最高的强度和塑性,其屈服强度达到1479MPa,增幅达到108%,抗压强度达到1739MPa,断裂应变还能保留19.38%。系列合金均表现出脆性断裂特征。Cr、Si复合添加使合金自腐蚀电位降低,耐腐蚀倾向下降,Si对自腐蚀电位的影响小于Cr的影响。少量的Cr、Si复合大幅提高合金抗氧化性能,Cr0.4Si0.2达到Si0.8合金的抗氧化水平,使得合金在保留优异综合力学性能的基础上还能具备不错的抗氧化性能。

二、SFG—2合金相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FG—2合金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固溶时效处理对快速凝固LAZ941-0.5Y镁锂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固溶处理对快速凝固态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2.1.1 固溶处理对合金组织的影响
        2.1.2 固溶处理对合金硬度的影响
    2.2 时效处理对合金的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2.2.1 时效处理对合金组织和相的影响
        2.2.2 时效处理对合金硬度的影响
3 结论

(2)AlCoCrFeNi系高熵合金热处理过程固态相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高熵合金的定义及特点
        1.2.1 热力学上的高熵效应
        1.2.2 结构上的晶格畸变效应
        1.2.3 动力学上的迟滞扩散效应
        1.2.4 性能上的“鸡尾酒”效应
    1.3 影响高熵合金相形成的因素
        1.3.1 原子半径差
        1.3.2 电负性差
        1.3.3 混合熵、混合焓
        1.3.4 电子浓度差
        1.3.5 其他因素
    1.4 高熵合金的研究现状
        1.4.1 相变诱发塑性设计高熵合金
        1.4.2 共晶高熵合金
        1.4.3 合金热处理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制备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合金制备
    2.3 性能表征
        2.3.1 差热分析
        2.3.2 热处理方法
        2.3.3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2.3.4 微观组织分析
        2.3.5 拉伸性能分析
        2.3.6 维氏硬度分析
第三章 AlCoCrFeNi系高熵合金物相热稳定性分析
    3.1 Al_xCoCrFeNi高熵合金
        3.1.1 物相热稳定性分析
        3.1.2 物相组成分析
    3.2 Al Co_xCrFeNi高熵合金
        3.2.1 物相热稳定性分析
        3.2.2 物相组成分析
    3.3 Al CoCr_xFe Ni高熵合金
        3.3.1 物相热稳定性分析
        3.3.2 物相组成分析
    3.4 Al CoCr Fe_xNi高熵合金
        3.4.1 物相热稳定性分析
        3.4.2 物相组成分析
    3.5 Al CoCrFeNi_x高熵合金
        3.5.1 物相热稳定性分析
        3.5.2 物相组成分析
    3.6 相变分析
        3.6.1 可逆相变分析
        3.6.2 不可逆相变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CoCrFeNi系高熵合金的性能分析
    4.1 Al_xCoCrFeNi高熵合金力学性能研究
        4.1.1 硬度结果讨论
        4.1.2 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讨论
    4.2 Al Co_xCrFeNi高熵合金力学性能研究
        4.2.1 硬度结果讨论
        4.2.2 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讨论
    4.3 Al CoCr_xFe Ni高熵合金力学性能研究
        4.3.1 硬度结果讨论
        4.3.2 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讨论
    4.4 Al CoCr Fe_xNi高熵合金力学性能研究
        4.4.1 硬度结果讨论
        4.4.2 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讨论
    4.5 Al CoCrFeNi_x高熵合金力学性能研究
        4.5.1 硬度结果讨论
        4.5.2 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骨植入用锌基镁核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医用可降解合金的分类
        1.2.1 可降解铁基合金
        1.2.2 可降解镁基合金
        1.2.3 可降解锌基合金
    1.3 医用可降解锌合金
        1.3.1 锌合金作为骨植入材料的优点
        1.3.2 锌合金作为医用可降解材料的不足
        1.3.3 锌镁复合材料作为医用可降解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材料计算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方法及设备
    2.1 模拟计算理论方法
        2.1.1 CASTEP介绍
        2.1.2 ABAQUS介绍
    2.2 试样原材料及样品制备方法
        2.2.1 试样原材料
        2.2.2 球磨混粉
        2.2.3 放电等离子烧结
    2.3 组织成分分析
        2.3.1 致密度测试
        2.3.2 微观组织形貌
        2.3.3 物相及化学成分分析
    2.4 力学性能分析
        2.4.1 微纳力学测试
        2.4.2 维氏硬度测试
        2.4.3 抗压、抗弯性能测试
    2.5 腐蚀性能分析
        2.5.1 电化学分析
        2.5.2 浸泡分析
第3章 第一性原理对Zn-Mg合金相及界面行为的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模型
    3.3 Zn-Mg合金相性能特点
        3.3.1 合金相稳定性
        3.3.2 力学性质
        3.3.3 电子结构
    3.4 Zn-Mg合金相界面氧吸附行为研究
        3.4.1 界面结构构建与吸附能分析
        3.4.2 界面电子结构和键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成分锌基镁核壳材料的组织及形成机制
    4.1 引言
    4.2 球磨后粉体特征
        4.2.1 粉体微观形貌
        4.2.2 粉体成分分析
        4.2.3 块体致密度分析
    4.3 不同成分锌基镁核壳材料的微观组织与物相分析
        4.3.1 微观组织与物相分析
        4.3.2 物相分析
    4.4 核壳Zn-Mg烧结机理分析
        4.4.1 热电场耦合场模拟分析
        4.4.2 界面热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成分锌基镁核壳复合材料的力学及腐蚀性能
    5.1 引言
    5.2 不同成分锌基镁核壳材料的力学性能
        5.2.1 硬度性能分析
        5.2.2 抗压、抗弯性能分析
        5.2.3 断口形貌分析
    5.3 不同成分锌基镁核壳材料的腐蚀性能
        5.3.1 电化学极化行为及阻抗分析
        5.3.2 浸泡析氢吸氧结果分析
        5.3.3 浸泡失重结果分析
        5.3.4 不同成分锌基镁核壳材料的腐蚀形貌及产物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保温时间制备锌基镁核壳材料的组织及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不同保温时间核壳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与物相分析
        6.2.1 微观组织与成分分析
        6.2.2 物相分析
    6.3 不同保温时间核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6.3.1 硬度性能分析
        6.3.2 抗压、抗弯性能分析
        6.3.3 断口形貌分析
    6.4 不同保温时间核壳复合材料的腐蚀性能
        6.4.1 电化学极化行为分析
        6.4.2 浸泡析氢结果分析
        6.4.3 浸泡失重结果分析
        6.4.4 浸泡腐蚀形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Cu合金中关键三元系的相图实验测定与热力学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图的实验测定
        1.2.1 合金样品的制备
        1.2.2 样品的均匀化热处理
        1.2.3 样品的物相分析
        1.2.4 显微结构及相成分分析
        1.2.5 实验相图绘制
    1.3 相图的热力学计算
        1.3.1 CALPHAD简介
        1.3.2 热力学模型
        1.3.3 希尔反应图
    1.4 本论文的研究任务
2 Cu-Ag-Si体系的相图实验测定和热力学计算
    2.1 引言
    2.2 文献数据评估
        2.2.1 Cu-Ag二元系
        2.2.2 Cu-Si二元系
        2.2.3 Ag-Si二元系
        2.2.4 Cu-Ag-Si三元系
    2.3 相图实验测定
        2.3.1 合金样品的制备
        2.3.2 合金样品的检测
        2.3.3 实验结果分析
    2.4 相图热力学计算
        2.4.1 热力学模型
        2.4.2 计算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Cu-Cr-Ag体系的相图实验测定和热力学计算
    3.1 引言
    3.2 文献数据评估
        3.2.1 边际二元系
        3.2.2 Cu-Cr-Ag三元系
    3.3 相图实验测定
        3.3.1 合金样品的制备
        3.3.2 合金样品的检测
        3.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相图热力学计算
        3.4.1 热力学模型
        3.4.2 计算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Cu-Cr-Ni体系的相图实验测定和热力学计算
    4.1 引言
    4.2 文献数据评估
        4.2.1 边际二元系
        4.2.3 Cu-Cr-Ni三元系
    4.3 相图实验测定
        4.3.1 合金样品的制备
        4.3.2 合金样品的检测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相图热力学计算
        4.4.1 热力学模型
        4.4.2 计算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Ni-Co-Re、Ni-Co-Ru和 Ni-Re-W体系的相图热力学计算
    5.1 引言
    5.2 文献数据评估
        5.2.1 边际二元系
        5.2.2 Ni-Co-Re三元系
        5.2.3 Ni-Co-Ru三元系
        5.2.4 Ni-Re-W三元系
    5.3 相图热力学计算
        5.3.1 热力学模型
        5.3.2 计算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低弹性模量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钛及锆合金的发展
        1.2.1 钛合金简介
        1.2.2 钛合金分类
        1.2.3 锆合金简介
    1.3 钛合金的熔炼与变形加工工艺
        1.3.1 钛合金的熔炼
        1.3.2 钛合金的变形加工工艺
    1.4 钛合金的相变和微观组织特征
        1.4.1 钛合金的相变
        1.4.2 钛合金的微观组织特征
    1.5 钛合金的强韧化
    1.6 钛合金与锆合金的应用
        1.6.1 航空航天工业
        1.6.2 舰船上的应用
        1.6.3 医疗领域应用
        1.6.4 核工业领域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合金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2.1 钛、锆基合金的制备方法
    2.2 变形方法及工艺
    2.3 合金的热处理设备和方法
    2.4 合金的相结构和微观组织测试
        2.4.1 物相分析
        2.4.2 合金的金相组织观察
        2.4.3 SEM观察
    2.5 力学性能的测试
        2.5.1 压缩实验测试
        2.5.2 维氏硬度测试
第3章 铸态ZrBN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铸态ZrBN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分析
        3.3.1 物相分析
        3.3.2 微观组织形貌
        3.3.3 力学性能
        3.3.4 断口形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铸态Ti-Mo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4.1 引言
    4.2 合金元素的选择
    4.3 实验材料与方法
    4.4 铸态Ti-Mo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分析
        4.4.1 物相分析
        4.4.2 微观组织形貌
        4.4.3 力学性能
        4.4.4 断口形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溶时效对Ti-10Mo合金相组成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分析
    5.3 不同的冷却方式对Ti-10Mo合金的相组成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物相分析
        5.3.2 力学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变形量对Ti-15Mo合金相组成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3 不同变形量Ti-15Mo合金的相组成和力学性能
        6.3.1 物相分析
        6.3.2 力学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铝合金表面激光沉积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铝合金表面激光沉积高熵合金涂层相关技术研究现状与不足
        1.2.1 铝合金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研究现状与不足
        1.2.2 高熵合金研究现状与不足
        1.2.3 激光沉积高熵合金涂层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对应科学及技术问题拟采用的解决方案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研究主线及架构
第2章 涂层成分设计及激光沉积制备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适用于铝基表面的涂层成分设计
        2.1.1 涂层设计原则
        2.1.2 涂层元素选择
        2.1.3 涂层相结构判定
    2.2 激光沉积高熵合金涂层技术相关理论
        2.2.1 激光沉积技术基本理论
        2.2.2 熔池对流、传热与传质理论
        2.2.3 激光沉积过程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
        2.2.4 第一性原理计算高熵合金理论
    2.3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激光沉积试验设备
        2.3.3 分析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连续激光沉积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涂层研究
    3.1 激光沉积过程和大尺寸光斑分析
    3.2 连续激光沉积工艺优化
        3.2.1 正交工艺试验
        3.2.2 正交试验结果
        3.2.3 试验结果分析与优化
    3.3 涂层组织与性能分析
        3.3.1 涂层物相分析
        3.3.2 微观组织分析
        3.3.3 涂层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脉冲激光沉积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涂层研究
    4.1 脉冲激光沉积试验工艺参数设计
    4.2 占空比对成形质量影响
    4.3 脉冲频率对涂层成形质量和组织结构影响
        4.3.1 脉冲频率对涂层成形质量影响
        4.3.2 脉冲频率对涂层组织结构影响
    4.4 多道搭接大面积激光沉积涂层试验
    4.5 涂层性能分析
        4.5.1 涂层硬度分析
        4.5.2 涂层结合强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主组分Al和 Cu占比对涂层组织性能影响
    5.1 Al占比对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涂层组织性能影响
        5.1.1 AlxCrFeCoNiCu高熵合金涂层设计
        5.1.2 Al占比对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涂层组织结构影响
        5.1.3 Al占比对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涂层性能影响
        5.1.4 AlxCrFeCoNiCu高熵合金结构和弹性特性分析
    5.2 Cu占比对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涂层组织性能影响
        5.2.1 Al_(0.8)Cr Co Ni Cux高熵合金涂层设计
        5.2.2 Cu占比对Al_(0.8)Cr Fe Co Ni Cux高熵合金涂层组织结构影响
        5.2.3 Cu占比对沉积态Al_(0.8)CrFeCoNiCu_x高熵合金涂层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添加Ti、Si、B元素对涂层组织性能影响
    6.1 Ti元素添加对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组织性能影响
        6.1.1 沉积态AlCrFeCoNiCuTi_x高熵合金成分设计
        6.1.2 沉积态AlCrFeCoNiCuTi_x高熵合金物相分析
        6.1.3 沉积态AlCrFeCoNiCuTi_x高熵合金微观组织分析
        6.1.4 沉积态AlCrFeCoNiCuTi_x高熵合金性能分析
        6.1.5 沉积态AlxCrFeCoNiCu和 AlCrFeCoNiCuTi_x高熵合金对比分析
    6.2 非金属改性元素Si、B添加对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组织性能影响..
        6.2.1 Al_(0.8)CrFeCoNiCu_(0.5)-M_x高熵合金成分设计
        6.2.2 Al_(0.8)CrFeCoNiCu_(0.5)-M_x高熵合金物相分析
        6.2.3 Al_(0.8)CrFeCoNiCu_(0.5)-M_x高熵合金微观组织分析
        6.2.4 Al_(0.8)CrFeCoNiCu_(0.5)-M_x高熵合金涂层性能分析
    6.3 各成分涂层的各项性能指标对比总结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电火花沉积Ti(C,N)和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组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火花沉积技术概述
        1.2.1 电火花沉积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2.3 电火花沉积技术的应用
        1.2.4 电火花沉积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金属陶瓷涂层研究概述
        1.3.1 金属陶瓷的性质及应用
        1.3.2 金属陶瓷涂层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方法和设备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和设备
        2.2.1 电火花沉积层的制备
        2.2.2 电火花沉积层厚度的测量
        2.2.3 电火花沉积层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2.2.4 电火花沉积层的显微组织观察和物相分析
        2.2.5 电火花沉积层显微硬度测试
        2.2.6 电火花沉积层的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第3章 电火花沉积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3.1 引言
    3.2 工艺参数对电火花沉积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厚度的影响
        3.2.1 沉积功率对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厚度的影响
        3.2.2 输出电压对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厚度的影响
        3.2.3 放电频率对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厚度的影响
        3.2.4 比沉积时间对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厚度的影响
    3.3 工艺参数对电火花沉积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3.3.1 沉积功率对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3.3.2 输出电压对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3.3.3 放电频率对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3.3.4 比沉积时间对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3.4 电火花沉积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3.4.1 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的物相分析
        3.4.2 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的表面形貌
        3.4.3 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的组织结构分析
    3.5 电火花沉积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的性能分析
        3.5.1 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的显微硬度
        3.5.2 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火花沉积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4.1 引言
    4.2 工艺参数对电火花沉积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厚度的影响
        4.2.1 沉积功率对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厚度的影响
        4.2.2 输出电压对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厚度的影响
        4.2.3 放电频率对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厚度的影响
        4.2.4 比沉积时间对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厚度的影响
    4.3 工艺参数对电火花沉积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1 沉积功率对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2 输出电压对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3 放电频率对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4 比沉积时间对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4 电火花沉积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4.4.1 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物相分析
        4.4.2 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表面形貌
        4.4.3 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组织结构分析
    4.5 电火花沉积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性能分析
        4.5.1 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显微硬度
        4.5.2 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渡层对电火花沉积金属陶瓷涂层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以Ni、Mo为过渡层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制备方案
    5.3 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5.3.1 Ni/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5.3.2 Mo/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5.4 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性能分析
        5.4.1 复合涂层的显微硬度
        5.4.2 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5.5 电火花沉积WC-Ni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5.5.1 Ni/WC-Ni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5.5.2 Mo/WC-Ni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5.6 电火花沉积WC-Ni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性能分析
        5.6.1 复合涂层的显微硬度
        5.6.2 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稀土Pr/Ce-Fe-B合金的相平衡实验测定与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稀土永磁材料
    §1.2 相图与其在稀土永磁材料中的作用
        §1.2.1 相图与其研究方法
        §1.2.2 相图在稀土永磁材料中的作用
    §1.3 稀土RE-Fe-B合金相平衡的研究进展
        §1.3.1 二元合金相平衡
        §1.3.2 三元合金相平衡
    §1.4 稀土RE-Fe-B合金的磁性能研究进展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稀土Pr/Ce-Fe-B合金相平衡的实验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样品制备
        §2.2.2 样品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Ce-Fe-B
        §2.3.2 Pr-Fe-B
    §2.4 小结
第三章 稀土Pr/Ce-Fe-B合金的凝固显微组织
    §3.1 引言
    §3.2 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Pr-Fe-B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凝固过程
        §3.3.2 Ce-Fe-B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凝固过程
    §3.4 小结
第四章 稀土Nd-Ce/Pr-Fe-B合金快淬薄带的显微组织与磁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合金相组成
        §4.3.2 合金磁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9)铝对斯特林银的强化机制和抗变色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银的性质及应用
    1.2 银的合金化
        1.2.1 银的合金化行为
        1.2.2 银的合金化基本元素
        1.2.3 银合金的强化方式
    1.3 银及银合金的腐蚀行为与防护
        1.3.1 银的耐蚀性以及抗变色性
        1.3.2 银以及合金的腐蚀变色行为
        1.3.3 提高银及其合金的抗变色方法
    1.4 斯特林银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
        1.5.1 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合金成分的设计
    2.3 合金试样的制备
        2.3.1 合金的熔炼
        2.3.2 热处理工艺
        2.3.3 合金的热氧化处理
    2.4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4.1 实验药品
        2.4.2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2.5 表征方法
        2.5.1 XRF成分分析
        2.5.2 物相分析
        2.5.3 金相组织观察
        2.5.4 维氏硬度测试
        2.5.5 拉伸力学性能测试
        2.5.6 扫描电镜分析
        2.5.7 透射电镜分析
        2.5.8 热重分析
        2.5.9 XPS分析
        2.5.10 色度测试
        2.5.11 硫化变色测试
        2.5.12 盐雾腐蚀测试
        2.5.13 电化学测试
第3章 铝对斯特林银的强化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铝对斯特林银铸态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
        3.2.1 铸态合金相组成
        3.2.2 铸态合金微观组织的变化
        3.2.3 铸态合金硬度的变化
        3.2.4 合金的冷加工性能变化
        3.2.5 合金的拉伸性能变化
    3.3 铝对斯特林银热处理过程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3.3.1 固溶处理后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变化
        3.3.2 时效处理后合金硬度的变化
    3.4 铝对斯特林银的强化机制探讨
        3.4.1 铝在斯特林银中的存在形式分析
        3.4.2 铝对斯特林银铸态合金的强化机制
        3.4.3 铝对斯特林银的时效强化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铝对斯特林银抗变色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铝对斯特林银抗高温变色性能以及表面色度的影响
        4.2.1 合金的抗高温变色性能变化
        4.2.2 合金的表面反射率变化
    4.3 铝对斯特林银抗氧化变色性能的影响
        4.3.1 合金氧化热力学及动力学
        4.3.2 合金热氧化过程色度变化
        4.3.3 合金热氧化后物相分析
        4.3.4 合金热氧化后形貌分析
        4.3.5 合金表面氧化膜成分分析
    4.4 铝对斯特林银的硫化变色性能的影响
        4.4.1 合金硫化过程色度变化
        4.4.2 合金硫化处理后物相分析
        4.4.3 合金硫化处理后形貌分析
        4.4.4 合金硫化处理后表面腐蚀产物成分分析
        4.4.5 合金的硫化腐蚀机理分析
    4.5 铝对斯特林银的抗盐雾腐蚀性能影响
        4.5.1 合金盐雾过程分析
        4.5.2 合金盐雾腐蚀后物相分析
        4.5.3 合金盐雾腐蚀后形貌分析
        4.5.4 合金的盐雾腐蚀机理分析
    4.6 铝对斯特林银的抗电化学腐蚀性能影响
        4.6.1 铝对斯特林银全面腐蚀速率的影响
        4.6.2 铝对斯特林银点蚀电位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CrxNbSiyTiZr高熵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熵合金的理论基础
        1.2.1 高熵合金的定义
        1.2.2 高熵合金的特性
        1.2.3 成分设计方法
    1.3 高熵合金的制备工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制备及实验方法
    2.1 高熵合金的制备
        2.1.1 原料选取
        2.1.2 合金熔炼与试样制备
    2.2 材料组织与物性分析
        2.2.1 密度测量
        2.2.2 物相分析
        2.2.3 金相分析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 材料性能测试分析
        2.3.1 室温压缩力学性能测试
        2.3.2 显微硬度测试
        2.3.3 电化学腐蚀性能测试
        2.3.4 高温抗氧化性能测试
第三章 铸态CrxNbTiZr高熵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合金成分设计
    3.3 铸态CrxNbTiZr高熵合金相结构及显微组织分析
        3.3.1 合金的相结构
        3.3.2 合金的显微组织
    3.4 铸态CrxNbTiZr高熵合金性能测试分析
        3.4.1 室温压缩力学性能
        3.4.2 显微硬度
        3.4.3 电化学腐蚀性能
        3.4.4 高温抗氧化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铸态NbSiyTiZr高熵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合金成分设计
    4.3 铸态NbSiyTiZr高熵合金相结构及显微组织分析
        4.3.1 合金的相结构
        4.3.2 合金的显微组织
    4.4 铸态NbSiyTiZr高熵合金性能测试分析
        4.4.1 室温压缩力学性能
        4.4.2 显微硬度
        4.4.3 电化学腐蚀性能
        4.4.4 高温抗氧化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铸态CrxNbSiyTiZr五元高熵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合金成分设计
    5.3 铸态CrxNbSiyTiZr高熵合金相结构及显微组织分析
        5.3.1 合金的相结构
        5.3.2 合金的显微组织
    5.4 铸态CrxNbSiyTiZr高熵合金性能测试分析
        5.4.1 室温压缩力学性能
        5.4.2 显微硬度
        5.4.3 电化学腐蚀性能
        5.4.4 高温抗氧化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SFG—2合金相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固溶时效处理对快速凝固LAZ941-0.5Y镁锂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J]. 李甜甜,李丽华,顾永军,李谦,黄金亮.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2(01)
  • [2]AlCoCrFeNi系高熵合金热处理过程固态相变行为研究[D]. 朱琳.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骨植入用锌基镁核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D]. 罗梦达.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Cu合金中关键三元系的相图实验测定与热力学计算研究[D]. 仇成亮. 安徽理工大学, 2020
  • [5]低弹性模量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D]. 孙悦颖.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6]铝合金表面激光沉积AlCrFeCoNiCu系高熵合金涂层研究[D]. 李彦洲.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7]电火花沉积Ti(C,N)和WC-Ni基金属陶瓷涂层的组织及性能研究[D]. 耿铭章. 吉林大学, 2020(08)
  • [8]稀土Pr/Ce-Fe-B合金的相平衡实验测定与磁性能研究[D]. 张佳彬.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9]铝对斯特林银的强化机制和抗变色性能的研究[D]. 张国良. 深圳大学, 2020(01)
  • [10]CrxNbSiyTiZr高熵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D]. 许金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标签:;  ;  ;  ;  

SFG-2合金的相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