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憩室并发出血35例诊治

十二指肠憩室并发出血35例诊治

一、35例十二指肠憩室合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乐[1](2020)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目前,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目前依赖于病理学确诊,但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国内相关大样本研究极少,有关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数据欠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单中心相对较大样本的研究来探索消化道异位胰腺的相关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收治的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病理明确诊断,收集的资料包括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的部位组成、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者百分数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中位数(全距)的方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的是 SPSS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结果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中,男性为106例(50.72%),女性为103例(49.28%),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03:1;年龄为40(6-77)岁。常见的症状有腹痛(41例,19.62%)、腹胀(43例,20.57%)、纳差(16例,7.66%)等,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0例,14.35%)。209例病例确诊的消化道异位胰腺病例中,有1例(0.48%)位于食管,159例(76.08%)位于胃部,13例(6.22%)位于十二指肠,24例(11.48%)位于空肠,12例(5.74%)位于回肠。159例胃部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者128例(80.50%),胃体15例(9.43%),胃角6例(3.77%),胃底10例(6.29%)。普通内镜检查中:158例隆起性病变中,仅45例(26.95%)可在病变顶端见脐样凹陷或病变开口,病灶表面多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仅8例(4.79%)病变表面可见充血、水肿,3例(1.80%)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形成,5例(2.99%)病变表面略粗糙。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多起源于粘膜下层(85例,62.96%)和固有肌层(35例,25.93%),以低回声(77例,57.04%)和中等回声(51例,37.78%)多见。病灶边界多清楚(130例,96.3%),仅5例(3.7%)边界欠清。172例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中,153例行内镜下治疗。小肠异位胰腺患者共36例,分别为男19例,女17例,男:女=1.12:1,年龄45岁(25-72岁),其中空肠24例,回肠1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1.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小肠,胃部以胃窦大弯多见;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征性内镜表现,顶端有脐样凹陷患者比例低;2.超声内镜示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多起源于粘膜下层,混合回声多见;3.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可行内镜下治疗,小肠病变多行外科手术切除。第二部分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背景与目的消化道异位胰腺最常见于胃部,虽内镜下可见病变顶端有脐样凹陷,但仅少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此特征,与胃间质瘤鉴别困难。而胃间质瘤亦是常见的一种胃粘膜下肿物,因具有潜在恶性,需要尽早诊断并给予治疗,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既往文献报道为小样本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可靠。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样本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相关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两者的差别,从而为临床中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胃异位胰腺患者和248例胃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者的临床表现、所在部位、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以n(%)表示,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差等不适,无症状者亦不少见。两组患者的病变均表现为粘膜下隆起,并可发生于胃的各个位置,但胃异位胰腺多发生于胃窦,而胃间质瘤多发生于胃体和胃底(P均<0.05);胃异位胰腺表面可见脐样凹陷或粘膜光滑,而胃间质瘤病变表面多粘膜光滑或糜烂(P均<0.05)。共130例胃异位胰腺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2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结果显示,胃异位胰腺主要来源于胃粘膜下层(85例,65.38%),其次为粘膜层和固有肌层;胃间质瘤主要来源于固有肌层(175例,77.78%)(P<0.05)。胃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以肌壁内为主(102例,78.46%),而胃间质瘤以肌壁内、腔内和腔外为主(P<0.05)。胃异位胰腺的长径/短径比值高于胃间质瘤(1.86±0.24 vs 1.12±0.18,P<0.05)。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147例,94.23%),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P<0.05)。结论1.胃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胃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胃间质瘤多位于胃体、胃底;2.胃异位胰腺多为肌壁内生长模式、混合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下层;胃间质瘤多为腔内生长模式、均匀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超声内镜下测量的胃异位胰腺长径/短径比值多高于胃间质瘤;3.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异位胰腺术前诊断存在困难,但其放射学和内镜下表现特点可有助于诊断。钡剂造影检查显示为中央凹陷的圆形缺损,但发生比例较低;增强CT并无明确诊断价值,仅显示肠壁或粘膜层增厚。尤其是空肠异位胰腺的诊断更为困难,小肠镜检查在临床并未普及,因此该病的诊断仍需要影像学检查的辅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空肠异位胰腺病例特点,以及病理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空肠异位胰腺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0例空肠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收集和分析了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CT表现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计算相关分类的比例,分析比例时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 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P<0.05提示数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空肠异位胰腺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并发现相应的占位性病变,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和黑便等,其中有6例患者无症状。空肠异位胰腺多位于空肠近段(15例,75%),直径为2.32±0.63cm(0.8cm-3.5cm),常见的形状为圆形(8例,40%)。多数病灶边界清楚(18例,90%),病灶本身呈小叶状(17例,85%),生长方式各异。仅在5例病变中观察到导管样结构,本研究中的病变表面未见凹陷性表现。空肠异位胰腺的强化模式,与正常位置胰腺相比,在动脉期有13例(65%)患者出现相同强化,在门脉期多数患者出现明显强化(8例,40%)或相同强化(8例,40%)。与空肠相比,多数病变在动脉期(16例,80%)和门脉期(18例,90%)均出现明显强化。空肠异位胰腺患者病变肉眼和镜下特点有:多呈淡黄色,有或无白色病灶,可见多个小叶,未见出血或囊性病灶,15例(75%)患者出现了异位胰腺和空肠之间的微导管相通。微观组成,其中导管优势者5例(25%),腺泡优势者15例(75%)。与正常胰腺强化模式相同或明显强化或强化均匀,病变多以腺泡为主;若表现为弱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则病变多以导管为主。结论1.空肠近端异位胰腺直径多<3cm,呈卵圆形或扁平状,CT上可见多个小叶状结构;2.空肠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不尽相同,病变导管结构少见;3.CT强化模式与正常胰腺类似,但与病变的结构组成有关。

李劲颐[2](2019)在《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我院近1年来全院收治的年龄>28天的便血儿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便血病因构成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对儿童便血病因的认识,协助临床诊疗,改善疾病预后。对象与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便血为主诉收治入院的1122例年龄>28天的患儿,利用SPSS 21.0及Excel 2016软件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22例便血患儿中,以LGIB为主,有793例(70.7%),其次为全身疾病223例(19.9%)、UGIB 90例(8.0%)及OGIB 16例(1.4%);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447例(39.8%)、HSP 160例(14.3%)、肠炎115例(10.3%)、肠息肉94例(8.4%)、肛周疾病77例(6.9%)、消化道畸形58例(5.2%)、PU 46例(4.1%)、血液系统疾病43例(3.8%)、EGV27例(2.5%)、OGIB 16例(1.4%)。2.不同年龄段便血儿童出血部位及病因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45.280,P<0.001;?2=791.217,P<0.001),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均以LGIB为主,而学龄期组、青春期组则以全身疾病为主。各年龄组前3位病因分别为:婴儿组:肠套叠、肠炎、消化道畸形;幼儿组:肠套叠、肠息肉、肠炎;学龄前期组:HSP、肠息肉、肛周疾病;学龄期组:HSP、肛周疾病、肠息肉;青春期组:HSP、PU、血液系统疾病。3.性别在出血部位构成和具体病因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022,P=0.170;?2=15.536,P=0.077),男女便血病因前3位均依次均为肠套叠、HSP、肠炎。4.各年龄组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3.647,P<0.001;H=200.595,P<0.001):婴儿组便血病程短于其余4个组,住院时间短于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组。各病因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H=682.423,P<0.001;H=543.089,P<0.001):肠息肉便血病程最长,为165(1730)天,其次为肛周疾病(60(11825)天),两者除消化道畸形和OGIB外,高于其它病因,同时肠套叠患儿便血病程(1(1365)天)均短于其它病因。肠套叠患儿住院时间(2(121)天)与肛周疾病(3(21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短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OGIB、HSP、EGV为住院时间最长的病因。5.各年龄组及性别在发病季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季节出血部位及便血病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8.928,P<0.001;χ2=63.869,P<0.001):夏季LGIB构成比(81.5%)高于春(68.3%)、秋(65.5%)、冬季(61.4%),全身疾病构成比(11.7%)则低于其它季节。夏季HSP构成比(6.8%)低于春(17.0%)、秋(16.7%)、冬季(20.8%),而春季消化道畸形构成比(7.2%)高于秋季(2.1%),余病因在各季节构成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不同出血部位其血便性状及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3.731,P<0.001;χ2=861.337,P<0.001):UGIB中黑便率(64.4%)高于LGIB(3.5%)及全身疾病(46.2%),LGIB中大便带血率(83.7%)及大便带血+便后滴血率(9.8%)均高于UGIB及全身疾病。不同血便性状前3位病因依次为:黑便:PU(73.9%)、HSP(50.6%)、EGV(40.7%),大便带血:肠套叠(96.9%)、肠炎(89.6%)、OGIB(81.3%),便后滴血:肛周疾病(9.1%)、EGV(7.4%)、血液系统疾病(4.7%),黑便+大便带血:消化道畸形(15.5%)、EGV(11.1%)、PU(10.9%),大便带血+便后滴血:肠息肉(40.4%)、肛周疾病(40.3%)、肠炎(5.2%)。7.便血儿童常见伴随症状前10位依次为呕吐(50.3%)、腹痛(29.1%)、发热(19.8%)、呕血(19.4%)、皮疹(19.0%)、腹泻(11.5%)、面色苍白(6.1%)、便秘(4.5%)、头晕(4.3%)、肛门脱出物(2.2%)。各出血部位及病因常见伴随症状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GIB中呕吐率(56.7%)高于UGIB(31.1%)、全身疾病(36.8%);UGIB中呕血率(36.7%)高于LGIB(20.6%)及全身疾病(9.4%),头晕发生率(22.2%)也高于LGIB(2.1%)及全身疾病(3.1%);全身疾病(76.7%)腹痛率高于UGIB(45.6%)、LGIB(13.7%);皮疹发生率(86.5%)也高于其余3组。而常见伴随症状前5位各前3位病因依次为:呕吐:肠套叠(88.6%,396/447例)、HSP(46.9%,75/160例)、PU(34.8%,16/46例);腹痛:HSP(100.0%,160/160例)、OGIB(62.5%,10/16例)、EGV(51.9%,14/27例);发热:肠炎(40.9%,47/115例)、肠套叠(27.5%,123/447例)、EGV(22.2%,6/27例);呕血:肠套叠(36.2%,162/447例)、PU(34.8%,16/46例)、EGV(33.3%,9/27例)皮疹:HSP(98.8%,158/160例)、血液系统疾病(23.3%,10/43例)、OGIB(6.3%,1/16例)。8.不同病因其主要实验室指标有差异(P均<0.001):UGIB入院时首次Hb低于其它3组疾病,而全身疾病D-二聚体高于其它3组;UGIB中BUN、Cr均高于LGIB,但BUN/C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BUN/Cr是否能判断UGIB、LGIB,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565,95%置信区间为0.4990.630,P=0.045;以BUN/Cr=31.5作为分界点对应的约登指数最大(相应的约登指数为0.143,所对应的灵敏度为58.9%,特异度为55.4%)。HSP、肠套叠WBC高于其它病因,且HSP的N百分比高于其它病因;血液系统疾病及EGV的PLT明显低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PU、EGV所致Hb均值在90g/L以下,明显低于其它病因,而HSP及肛周疾病Hb均值高于120g/L;肠炎中EOS绝对值计数高于其它病因,其它病因间EOS绝对值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肠套叠患儿年龄为9月(2月14岁2月),74.1%发生在1岁以内,95.1%发生在3岁以内。其中8例继发于轮状病毒肠炎,1例继发于HSP,并于术中发现结肠绒毛管状腺瘤、升结肠肿瘤、降结肠巨大息肉各1例。回回结型肠套叠肠坏死率(33.3%)高于回结型(14.8%)(?2=4.202,P=0.04)。肠坏死组住院时间、WBC及PT高于非坏死组;早产儿、有呕吐或呕血症状的患儿空气灌肠失败率较足月儿、无呕吐或呕血症状患儿高;不同年龄段空气灌肠失败率不一致,婴儿组及青春期组空气灌肠失败率均高于幼儿组;空气灌肠失败组与成功组相比,N百分比、D-二聚体更高,Hb、白蛋白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HSP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有89例(55.6%)。有110例(68.7%)以双下肢皮疹为首发症状,余50(31.3%)例均以腹痛起病;50例患儿中有48例在腹痛后5(120)天内出现皮疹,2例患儿病程中未出现皮疹。共32例完善了胃镜检查,均有粘膜下充血,大部分有不同程度水肿、糜烂,3例有溃疡表现(2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其中以胃窦、胃体、十二指肠球降部炎症为主,无一例食管受累。共92例(57.5%)合并紫癜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组的年龄、住院时间、WBC、N百分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高于HSP非肾炎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肠炎病因中以感染性肠炎(47.0%)和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40.0%)为主。在54例感染性肠炎中,28/54例大便培养阳性,25/28例病原为沙门氏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12/25例),1/28例大肠埃希菌,2/28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有2/54例涂片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感染性肠炎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两组均以婴儿组为高发年龄段,但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年龄(1(1138)月)小于感染性肠炎患儿(12.5(1163)月)(P<0.001)。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的便血病程、一级亲属过敏史比例、血小板、EOS百分比、EOS绝对值计数均高于感染性肠炎组;但发热率和N百分比,低于感染性肠炎组。两组患儿过敏史率、皮疹率、WBC、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12.肠息肉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37.2%),其中直肠息肉为63例(67.0%),乙状结肠息肉15例(16.0%),降结肠息肉9(9.6%),横结肠2例(2.1%),余4例(4.3%)为结直肠多发息肉,1例(1.1%)为结肠多发息肉。肠息肉直径为2(0.85)cm。不同年龄段肠息肉好发部位及各部位息肉病例的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6.343,P=0.663;F=1.648,P=0.169)。不同部位息肉其直径不同(P<0.001):降结肠息肉中大息肉(≥2cm)构成比(100.0%)高于直肠(39.0%),肠腔其余部位大息肉构成比无差异;大息肉组N百分比及PT均高于小息肉组,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8例消化道畸形中MD有46例(79.3%),年龄为4.8岁(3月12.8岁),男女比例为3.18:1,其Hb为82.0±2.8g/L。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的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76.9%,阳性预测值为90.6%,阴性预测值为47.4%,诊断准确度为76.5%;而腹部彩超与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相比,McNemar Test P=0.043<0.05;Kappa=0.062<0.2,P=0.628>0.05,不能认为两种检查方式对MD诊断率有一致性。MD中有26例(56.5%)胃粘膜异位(其中男性21例占80.8%),1例(2.2%)胰腺异位,1例(2.2%)胃粘膜+胰腺异位。而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中异位胃粘膜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18.8%,阳性预测值为55.2%,阴性预测值为33.3%,诊断准确度为50.0%。14.PU占UGIB的51.1%,好发于青春期患儿,男女之比为37:9=4.11:1。其中胃溃疡13例(28.3%),十二指肠溃疡33例(71.7%)。各年龄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有差异(?2=18.339,P<0.001):青春期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100.0%)明显高于幼儿组(41.7%)及学龄前期组(0.0%)。胃溃疡的呕血率(69.2%)高于十二指肠溃疡(21.2%);十二指肠溃疡的BUN、Cr值均高于胃溃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Hb、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C-UBT与RUT两种检查方式对针对Hp感染率的检出无一致性(Kappa=-0.070,P=0.361;McNemar Test=0.001<0.05);但RUT和病理检查两种检查方式对Hp感染检出率有较强一致性(Kappa=0.667,P=0.006;McNemar Test=0.5>0.05)。结论本组儿童便血病因以LGIB为主,其次为全身疾病、UGIB,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HSP、肠炎、肠息肉、肛周疾病、消化道畸形、PU、血液系统疾病、EGV、OGIB。不同年龄段便血病因构成不同,在本组中婴幼儿便血首位病因为肠套叠,但年长儿均为HSP。伴呕血、黑便提示UGIB可能性大,而出现便后滴血并伴便秘或肛门脱出物需考虑肠息肉及肛周疾病,合并呕吐需首先考虑肠套叠而非UGIB。便血患儿,WBC明显升高时需考虑HSP、肠套叠合并肠坏死可能;PLT明显降低时除血液系统疾病外还需考虑EGV;若合并中重度贫血需考虑到消化道畸形、PU、EGV,反之若Hb正常应考虑肛周疾病、HSP等出血量常较小的疾病,但BUN/Cr比值是否能鉴别UGIB或LGIB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年长儿肠套叠需考虑继发因素如巨大息肉及肿瘤性疾病;以非皮疹起病的不典型HSP可早期行胃镜检查助诊;肠炎首先考虑感染性因素如沙门氏菌,若EOS百分比或绝对值计数升高需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鉴别;肠息肉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以直肠息肉为主;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为疑诊MD的首选检查;PU好发于青春期男性患儿,呕血更可能提示胃部溃疡而非十二指肠溃疡,RUT和病理检查诊断Hp感染率有较强一致性。为减少漏诊、误诊,加强对可引起便血的疾病的认识,经适当评估后,尽早行内镜检查对明确病因和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闻英,吴承堂,朱茗,石汉平,韩景龙,翁剑波,郑永波,黄祥成[3](2005)在《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附110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南方医院 1982~ 2 0 0 2年 2 0年期间收治的 110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憩室分布于十二指肠球部 10例 ,降部 77例 ,水平部 15例 ,升部 8例 ;憩室合并炎症 2 8例 ,合并出血 14例 ,合并急、慢性胆胰疾病 35例 ,无合并症 33例。手术治疗 4 7例 ,其中行十二指肠憩室切除术 10例 ,憩室内翻缝合术 5例 ,胃大部切除术 13例 ,胃大部切除 +胆肠Roux en Y吻合术 10例 ,Oddi氏括约肌成形术 2例 ,胃大部切除 +胆囊切除术 5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例。术后发生十二指肠瘘 1例 ,手术治疗 4 7例全部治愈 ,无一例死亡。结论 十二指肠憩室以降部多发 ,无症状者可行保守治疗 ,若合并炎症、出血、胆胰疾病 ,则需根据憩室部位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许君望,王淑英,宋政军,张素红,孟如意[4](2009)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诊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及其对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该组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占所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60%(48/80)。ERCP造影成功率97.9%(47/48),47例患者中45例(95.7%)成功施行EST取石。2例EST失败,1例因结石太大网篮圈套困难,另1例因十二指肠变形,内镜难以达到理想位置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该组EST术中创口出血者4例均经局部内镜止血成功,术中及术后无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胆道结石发生率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生有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及EST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要操作者耐心、细心,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经内镜下取石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崔香玉[5](2018)在《ERCP治疗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石症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石症的疗效分析,为提高临床治疗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做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的患者共603例。其中,选取年龄范围在30岁-89岁之间,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石症的患者182例,无憩室胆石症的患者267例进行比较分析。1.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不同民族所占构成比等指标。2.统计分析十二指肠憩室与乳头的解剖位置、憩室数量、憩室直径大小。3.统计分析憩室合并胆石症组和无憩室胆石症组的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4.统计分析憩室合并胆石症组和无憩室胆石症组的ERCP术的失败率。5.统计分析憩室合并胆石症组和无憩室胆石症组的治疗观测结果。结果:1.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做ERCP联合EST术的患者共603例,术中诊断为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共223例。其中,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石症组的患者182例,无憩室胆石症组的患者267例。2.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年龄选择在30岁-89岁之间,憩室合并胆石症组的平均年龄为67.5岁,无憩室胆石症组的平均年龄为61.8岁,两组高发年龄都分布在60岁-79岁之间,多发生于高龄患者。十二指肠憩室多分布于高龄患者。3.憩室合并胆石症组的男性患者105人(57.69%),女性患者77人(42.31%)。憩室合并胆石症的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高。无憩室胆石症组的男性患者137例(51.31%),女性患者130例(48.69%)。4.憩室合并胆石症组中朝鲜族98人(53.84%),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汉族80人(43.96%),满族4人(2.20%)。无憩室胆石症组中朝鲜族113人(42.32%),汉族 145 人(54.31%),满族 9 人(3.37%)。5.182例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中,单发憩室163例(89.56%),多发憩室19例(10.44%)。根据憩室与乳头的解剖位置关系又分为憩室边缘乳头162例(89.01%),憩室内乳头20例(10.99%)。憩室边缘乳头按其憩室所在部位又可分为乳头左上方型58例(35.80%),乳头右上方型40例(24.69%),乳头旁(左右)型16例(9.88%),乳头上方型41例(25.31%),降部型6例(3.70%),乳头下方型1例(0.62%)。憩室按直径大小分为巨大型22例(12.09%),深大型 12 例(6.59%),直径在 1.0cm~2.0cm 为 12 例(6.59%),直径≤ 1.0cm 者 136 例(74.73%)。6.憩室合并胆石症组患者中术后发生胰腺炎27例(14.80%),出血4例(2.20%),胆道感染4例(2.20%)。无憩室胆石症组术后发生胰腺炎18例(6.70%),出血4例(1.50%),胆道感染2例(0.70%)。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憩室合并胆石症组手术失败18例(9.90%)。无憩室胆石症组手术失败13例(4.90%)。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憩室可以影响手术操作过程。8.憩室合并胆石症组的患者ERCP治疗结果为治愈141例(77.50%),好转37例(20.30%),未愈4例(2.20%)。无憩室胆石症组的治疗结果为治愈233例(87.30%),好转29例(10.90%),未愈5例(1.90%)。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RCP术是诊断十二指肠憩室最可靠的检查方法。2.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石症的患者对ERCP术操作者的操作要求高,确定乳头与憩室的解剖位置后迅速插入胆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可以避免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3.ERCP术是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石症的安全、可靠、有效的取石治疗方法。

郑章清,陈规划,王吉甫[6](1995)在《35例十二指肠憩室合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指出35例十二指肠憩室合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郑章清,陈规划,王吉甫十二指肠憩室合并出血临床上较为少见,诊断亦较困难,往往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外才考虑此病。本文分析了我院1963~1993年35例经外科治疗的十二指肠憩...

罗珉,李培明,李克,张威浩[7](2007)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对35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行网篮取石和(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结果35例行EST后34例取净结石,结石取净率97%。其中大切开6例,中切开25例,小切开4例。术后无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术后AKP、r-GT、TB、DB等生化指标较术前明显下降。随访后33例治愈无复发,随防平均时间2.3年。结论应根据憩室位置和结石大小因人而宜地选择合适的乳头切开长度,必要时采取碎石等其他辅助手段,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许春梅,高云杰,薛寒冰,赵韫嘉,李晓波,戈之铮[8](2014)在《胶囊内镜对小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小肠憩室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术前诊断困难。目前关于胶囊内镜对小肠憩室的诊断敏感性尚存在争议。目的:分析小肠憩室的临床特点,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02年5月-2013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胶囊内镜检查并经手术或双气囊小肠镜确诊的小肠憩室患者,对患者一般情况、病变部位、临床表现、诊断情况、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3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1.4±21.9)岁,平均病程(41.4±39.3)个月。小肠憩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6例,回肠24例。临床表现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87.9%(29/33),腹痛、腹泻发生率为12.1%(4/33),贫血发生率为97.0%(32/33)。胶囊内镜对小肠憩室的诊断率为15.2%(5/33)。1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22例患者接受对症处理。结论:胶囊内镜诊断小肠憩室不敏感,对于高度怀疑小肠憩室的患者,不应作为首选检查手段。

蔡治方,顾进,赵鹏[9](2018)在《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672例胆总管结石行ERCP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72例行ERCP治疗性手术患者,其中44例发生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发生率为6.5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合并胆道感染、结石直径>1 cm、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及术中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存在明显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出血组女性患者术后3 d内月经来潮、术后血压异常、合并十二指肠乳头内憩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行EST术预切开、切口偏斜、切口至后1/3及切割电流所占比例高于非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道感染(OR=3.905,P=0.002,95%CI:1.6609.187)、结石直径>1 cm(OR=5.183,P=0.003,95%CI:1.74211.421)、结石嵌顿(OR=2.953,P=0.017,95%CI:1.3437.893)、术中行EST术(OR^=11.873,P=0.000,95%CI:3.83836.729)、十二指肠乳头憩室(OR^=5.445,P=0.011,95%CI:1.7838.679)是ERCP术后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3 d内月经来潮、术后血压异常变化、合并胆道感染、结石直径>1 cm、结石嵌顿及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及行EST术是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危险因素临床应予重视,进而降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风险。

申前程,范俊飞,张弘[10](2018)在《小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误诊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小肠憩室中的诊断价值,并且分析小肠憩室的常见误诊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的30例诊断为小肠憩室患者以及25例初始诊断非小肠憩室而最终诊断为小肠憩室的患者,分析最终确诊为小肠憩室的患者的MSCT表现以及初始诊断非小肠憩室患者的误诊原因。结果 55例患者最终确诊为小肠憩室,小肠憩室患者的MSCT多表现为:憩室凸向肠腔内,憩室呈气体或气液混杂密度影,单纯表现为液体密度影较少,憩室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或降段与水平段的交界处,单纯位于水平段者较少,小肠憩室多合并胆囊结石、食管裂孔疝等消化道疾病;小肠憩室在临床中较易误诊为肠梗阻、肠出血、穿孔、腹股沟斜疝、阑尾炎,主要原因与小肠憩室的单一临床表现、解剖部位有关。结论 MSCT对于小肠憩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但临床上较易将小肠憩室诊断为其他疾病,因此应注意鉴别诊断。

二、35例十二指肠憩室合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5例十二指肠憩室合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异位胰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2.2 不同年龄组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2.3 性别与便血病因构成
    2.4 便血病程
    2.5 住院时间
    2.6 发病季节
    2.7 血便性状
    2.8 常见伴随症状
    2.9 主要实验室指标
    2.10 肠套叠
    2.11 过敏性紫癜
    2.12 肠炎
    2.13 肠息肉
    2.14 美克尔憩室
    2.15 消化性溃疡
    2.16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3)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附11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合并症
    1.4 治疗及结果
2 讨论
    2.1 发病情况
    2.2 诊断
    2.3 外科治疗

(4)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十二指肠憩室与乳头及胆总管开口的解剖关系
    1.3 仪器及方法
        1.3.1 仪器
        1.3.2 方法
2 结果
    2.1 ERCP及EST效果
    2.2 并发症
3 讨论
    3.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管结石的关系
    3.2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的影响
    3.3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ST的影响

(5)ERCP治疗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石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参考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憩室与胆石症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7)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十二指肠乳头与憩室的关系
    1.3 仪器与方法
        1.3.1 仪器
        1.3.2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EST效果
    2.2 切开长度与憩室位置的关系见表1
    2.3 并发症
    2.4 随访与预后
3 讨论

(8)胶囊内镜对小肠憩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病变部位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情况
    五、治疗方法
    六、预后
讨论

(9)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
    2.2 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2.3 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亚组危险因素分析
    2.4 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10)小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误诊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 结果
    2.1 55例小肠憩室患者的憩室影像表现及特点分析
    2.2 25例小肠憩室误诊患者统计分析
3 讨论

四、35例十二指肠憩室合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D]. 李艳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2]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D]. 李劲颐.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附110例报告)[J]. 闻英,吴承堂,朱茗,石汉平,韩景龙,翁剑波,郑永波,黄祥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5(01)
  • [4]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J]. 许君望,王淑英,宋政军,张素红,孟如意. 中国内镜杂志, 2009(02)
  • [5]ERCP治疗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石症的疗效分析[D]. 崔香玉. 延边大学, 2018(12)
  • [6]35例十二指肠憩室合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J]. 郑章清,陈规划,王吉甫. 新医学, 1995(01)
  • [7]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 罗珉,李培明,李克,张威浩. 中国内镜杂志, 2007(02)
  • [8]胶囊内镜对小肠憩室的诊断价值[J]. 许春梅,高云杰,薛寒冰,赵韫嘉,李晓波,戈之铮. 胃肠病学, 2014(10)
  • [9]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 蔡治方,顾进,赵鹏. 中国内镜杂志, 2018(07)
  • [10]小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误诊因素分析[J]. 申前程,范俊飞,张弘. 中国当代医药, 2018(12)

标签:;  ;  ;  ;  ;  

十二指肠憩室并发出血35例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