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黄金采矿技术现状与中国主攻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蔡美峰,多吉,陈湘生,毛景文,唐春安,刘志强,纪洪广,任奋华,郭奇峰,李鹏[1](2021)在《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是实现深部采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深部高温岩层地热开采提供了全新技术手段。本文分析了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的重要价值,梳理了国内外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总结了我国在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在剖析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面临的技术与管理挑战的基础上,论证形成了实施综合开发利用亟需的技术体系构成,涉及深部矿产资源与深部地热开发利用调查及前景研判、高温坚硬岩层地下巷道与硐室掘进及建造、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系统和地热开发系统"共建–共存–共用"的关键理论与技术体系、深部高温岩层地热能交换和输送理论与技术。研究提出了地质勘查、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顶层规划与科研示范基地等方面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矿业和地热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宫凤强,潘俊锋,江权[2](2021)在《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差异解析及深部工程地质灾害关键机理问题》文中指出岩爆和冲击地压原来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完全是由于人类进行深部地下空间利用、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等工程建设时诱发产生的,两者同属于最典型的深部工程地质灾害。由于历史原因,岩爆和冲击地压长期存在概念混用的情况。本文比较详细地综述了岩爆和冲击地压领域国内早期的研究历程,系统解析了岩爆和冲击地压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研究对象(硬岩和煤的承载强度、储能及释能能力、弹脆性)、受力条件(地应力、扰动应力)和边界条件(开挖和开采方法及工序、扰动范围和时效性等)方面,岩爆和冲击地压均存在根本区别;在表观现象、限定对象、研究对象、赋存条件、行业领域、工程建设方法、工程建设目的、要求及支护性质、诱发机理、倾向性判据、划分类型、划分等级、等级评价方法等方面,岩爆和冲击地压也存在很大差异。综上,岩爆和冲击地压是并列的两类地质体动力破坏现象,两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综合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岩爆和冲击地压各自的定义和内涵。岩爆的定义为发生在深埋隧道(隧洞)、深部矿山巷道及矿柱部位的硬岩弹射、爆裂或崩落现象,伴随不同程度声响;冲击地压定义为发生在深部煤矿中煤抛出现象,释放出不同程度的动能,严重时往往伴随震动、巨响、气浪或冲击波。从煤动力冲击破坏的现象与名称统一的角度考虑,建议用"煤冲击"代替"冲击地压"概念。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岩爆和冲击地压研究中的7点认识。最后,从研究对象、受力条件和边界条件等3个方面讨论了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关键机理问题,即从静动(或动静)组合加载力学的角度研究岩爆和冲击地压,符合深部地质体破坏的全受力路径,同时要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研究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问题。在岩爆和冲击地压的机理分析、预测预报、监测报警、调控防治中,都要科学认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注:本文因为无法找到与冲击地压契合的英文名称,在英文摘要中同时存在"coal burst"和"coal bump"两种表达)。
安虎[3](2021)在《矿渣胶凝材料及外加剂在煤矿膏体充填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秦克章,赵俊兴,范宏瑞,唐冬梅,李光明,余可龙,曹明坚,苏本勋[4](2021)在《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量典型矿床实地调查和国内外综合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深部找矿的现实需要和存在问题,本文首先回顾评述了主要矿床类型的原始成矿深度,按受控于中下地壳尺度大规模岩浆堆积体的超深成岩浆矿床与受控于流体渗透率制约的中上地壳深成、中成和浅成岩浆热液矿床序列展开。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主要类型矿床的最大延深垂幅,探讨分析了以Bushveld层状岩体和Voisey’s Bay小岩体为代表的铜镍矿床、驱龙为代表的斑岩铜矿床、Muruntau为代表的造山型金矿、胶东金矿省的已控制延深垂幅、剥蚀程度以及深部可能的延深空间。内生矿床系统具有很宽的成矿深度范围,大型层状岩体的成矿深度可逾20km,最大矿化垂直延深幅度可达6~8km。岩浆热液矿床的最大成矿深度以地壳尺度流体渗透的下限为底界,其中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深度最大(约12~15km),伟晶岩和花岗岩型矿床次之,斑岩型矿床居中(约2~6km),浅成低温金银矿床深度最浅(1km至近地表);相应的最大延深垂幅则依次可达4~7km、2~3km和1km。评述了高渗透性的聚矿构造空间、成矿作用顶峰、合适的矿床保存条件等控制因素及部分标志。并对如何确定合理统一的成岩成矿深度(压力)的估算方法以及确定最大成矿深度与矿化体系最大延深幅度的理论依据、判断标志、综合辨识方法体系等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赵浩,毛开江,曲业明,付恩三[5](2021)在《我国露天煤矿无人驾驶及新能源卡车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我国露天煤矿受外包运营模式影响而存在的由半连续、连续工艺向间断工艺倒退、由大型化设备向小型化设备倒退的趋势,提出采用无人驾驶矿用卡车、新能源卡车可以实现露天煤矿安全高效、节能环保运输。鉴于我国无人驾驶矿用卡车正处于试验测试阶段,适应恶劣天气及矿山恶劣环境能力差,以及我国新能源矿用卡车研发处在产业化前期,受电池重量、循环寿命、充电速度及电池性能等因素制约的现状,认为,无人驾驶矿用卡车应注重研发非结构化道路无人驾驶感知融合技术、规模化运营智能调度技术及智能协同控制技术、露天矿山时变场景匹配关键技术、高可靠性、高算力无人驾驶计算平台、大型矿用卡车关键部件、基于数字孪生的设备健康管理技术等;大型矿用新能源卡车应致力于高电量、大功率、长寿命动力电池研发关键技术、极端天气下纯电动矿用卡车研发及应用关键技术、载重100 t以上纯电动矿用卡车研发关键技术等。
韩瑜,程程[6](2020)在《科技“新赋能” 点燃煤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文中研究指明策划人语:新基建浪潮扑面而来。与其相关的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稳投资、调结构、扩内需的新引擎。对传统行业来讲,新基建的融入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拉动内投资,更是在帮助传统行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契机。传统行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现如今已经站在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路口。
郭光[7](2020)在《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西北干旱荒漠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乌海,长期高强度煤矿开采造成土地挖损、占压、植被破坏、荒漠化加剧等生态安全问题,以及当地已治理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体系不完善、工程效果差、缺乏科学、规范工程规划设计等问题。以新星矿区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土地复垦学、水土保持学理论,采用无人机遥感、Arc GIS,结合地面调查方法,在对矿区土地损毁、水资源匮缺、植被破坏、沙尘污染等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家相关规范、标准,依据生态修复治理规划分区的基本原则与依据,从保障矿区生态安全角度出发,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修复保护区、生态修复治理区和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生态修复保护区为各采矿区之间人为扰动较少的原生地貌区域,平均海拔高度1150~1250m,坡度<15°的缓斜坡。占地面积201.08hm2。主要采取封禁措施,减少人为、采矿机械的扰动,保护原地貌土壤和植被。生态修复治理区为采矿活动对环境干扰程度较严重的区域,平均海拔高度1050~1150m,坡度基本在35°~55°峭坡和<5°平原、微斜坡。包括采矿区、内排土场、工业场地、运输道路,占地面积318.15 hm2。通过采矿区表土剥离工程、道路优化、工业场地绿化等措施布局设计,减少沙尘污染,提高植被覆盖,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为矿区西侧外排土场区域,成片集中、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比较集中。平均海拔高度1250~1330m,坡度在15°~40°的陡坡,占地面积85.03hm2。排土场坡面防护工程主要包括坡底挡墙、坡面截排水措施;拱形骨架、生态袋、生态棒、植被毯、植物网格等边坡植被恢复措施。对其设计依据、标准、原理作用进行分析并绘制CAD图件,包括现状、分区,措施布局及典型设计图等。解决排土场弃土裸露、边坡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指导新星矿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表土利用率达到98.3%,预计新增植被覆盖面积49.78hm2,提高了植被覆盖率;道路优化治理7832m;减少坡面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矿区空气质量环境,提升新星矿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当地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提供治理经验。
任红伟[8](2020)在《煤炭清洁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指明煤炭资源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之一,但煤炭资源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中国是煤炭资源开发和消费最重要的国家之一,煤炭的清洁开发利用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非常重要,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以获取清洁煤炭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清洁煤炭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针对煤炭发展问题的适当措施,以促进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发展。
钱雪峰[9](2020)在《两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管舾装生产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超大型化是当今集装箱船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在船型不断扩大的同时,管舾装工程量不断增长,对管舾装生产设计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目前,国内两万箱级大型集装箱船管舾装生产设计技术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本文以两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管舾装生产设计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数字化技术、模块化技术、可视化技术在管舾装生产设计中的应用。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船项目建造等方法,分析了两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管舾装生产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数字化、模块化、可视化技术理念和理论基础,对江苏某造船企业在两万箱级大型集装箱船生产设计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并总结了技术应用后取得的成果。通过研究形成规范的管舾装生产设计技术,为未来建造更大型的集装箱船提供技术储备,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整体而言,国内两万箱级大型集装箱船生产设计技术的探讨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生产设计技术的体系与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目前将生产设计技术的理论体系与造船生产实践相结合需要深入研究。本文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1)希望通过对计算机辅助造船TRIBON系统开展二次开发,优化集成计算机统合数据系统,将数字化技术与造船实践有机结合并应用,达到设计、制造、管理高度一体化,有效提高管舾装生产设计和制造质量,以满足造船企业“短工期、快节奏”下对生产设计技术的要求。(2)希望通过开展管舾装模块化理念研究,建立造船企业的模块化设计体系,通过在管舾装模块名在TRIBON的集成和应用,运用统筹优化理念,把管舾装工程在生产设计阶段进行策划、平衡、协调,通过管舾装模块名的详细应用以达到管路预舾装率的进一步提高。(3)希望通过从传统的管舾装生产施工图纸入手,探讨和研究在管舾装工程中实施可视化技术,基于TRIBON开发了生产设计信息可视化作业指示系统,对可视化建造技术进行攻关和模拟,以达到管舾装施工效率提升的效果。
李春华[10](2020)在《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钢材及铁矿石需求增长也有所减慢,但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和钢铁工业去产能政策的驱动下,我国钢铁工业行情仍然向好,带动其上游铁矿行情同样向好。铁矿企业要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企业发展战略,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确保生存和高质量的发展。本文研究对象M矿业公司是一个中型现代化铁矿采选联合企业,主要有采矿、选矿、球团矿及矿石运输等主营业务板块,是辽宁省重点民营铁矿企业之一,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研究类似的企业在行业中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介绍了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内容、思路和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对企业发展战略和矿业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综述。其次,简要介绍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中运用到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依据,以及战略分析所需的方法和工具。再次,分析M矿业公司的外部发展环境,利用PEST分析法分析公司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使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铁矿行业的外部竞争环境,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主要的内外部环境的关键因素进行权重评估。最后,制定出M矿业公司的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及重点,提出战略保障措施来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专注于优质矿产资源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司使命和达成“百年宏跃”的目标提供更好的保障。经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结论:M矿业公司应选择增长型发展战略,明确了“扩大现有矿产品规模与品种,进行外围铁矿区勘探开发,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强化相关产业新资源的利用、新产品的开发、降本增效新能力的构建”的战略重点,以及加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来保障增长型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世界黄金采矿技术现状与中国主攻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黄金采矿技术现状与中国主攻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的重大意义 |
(一)深部“矿–热共采”是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趋势 |
(二)“矿–热共采”为深部高温岩层地热开采提供全新技术手段 |
三、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我国“矿–热共采”的科技基础 |
(一)国外深部高温岩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
(二)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
(三)我国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研究进展 |
1. 资源战略及勘探摸底 |
2. 高温地下工程技术体系 |
3.“矿–热共采”基础理论与技术 |
4. 深部地热能交换和输送研究 |
四、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面临的挑战、发展框架及重点任务 |
(一)我国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面临的挑战 |
1. 金属矿产资源与地热资源共同赋存区域勘查程度低 |
2. 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同开发利用基础研究薄弱 |
3. 行业规划、政策措施有待完善 |
(二)我国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发展框架 |
(三)我国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
1. 深部地热资源赋存及开发利用调查和深部矿产资源与深部地热共同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
2. 高温坚硬岩层地下巷道与硐室掘进和建造技术 |
3. 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系统和地热开发系统“共建–共存–共用”关键理论与技术 |
4. 深部高温岩层地热能交换和输送理论与技术 |
五、对策建议 |
(一)加强地质勘查,为“矿–热共采”战略提供信息保障 |
(二)推进科技创新,为“矿–热共采”战略提供技术保障 |
(三)制定法规与扶持政策,为“矿–热共采”战略提供综合保障 |
(四)纳入国家资源能源顶层规划,建立科研示范基地 |
(2)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差异解析及深部工程地质灾害关键机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岩爆、冲击地压的含义和名称 |
1.1 岩爆、冲击地压的英文名称 |
1.2 岩爆、冲击地压的中文名称 |
1.3 冲击地压的中文别名 |
1.4 岩爆、冲击地压名称区别和特点 |
2 岩爆和冲击地压的主要差异 |
2.1 表观现象不同 |
2.2 限定对象不同 |
2.3 研究对象不同 |
2.4 赋存条件不同 |
2.5 行业领域不同 |
2.6 工程建设方法不同 |
2.7 工程建设目的、要求及支护性质不同 |
2.8 诱发机理不同 |
2.9 倾向性判据不同 |
2.1 0 划分类型不同 |
2.1 1 划分等级不同 |
2.1 2 等级评价方法不同 |
3 关于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几点认识 |
3.1 岩爆和冲击地压的深部工程地质灾害共同属性 |
3.2 深部和高地应力的关系 |
3.3 岩爆和冲击地压的早期研究 |
3.4 岩爆和冲击地压术语分开的观点和客观必要性 |
3.5 不能简单地以行业领域认识岩爆和冲击地压 |
3.6 正确认识岩爆和冲击地压的诱因与防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
3.7 对冲击地压术语修正的观点 |
4 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关键机理问题 |
4.1 研究对象 |
4.2 受力条件 |
4.3 边界条件 |
5 结论 |
(4)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深度极限与最大延深垂幅问题的提出 |
1.1 勘查开发深度的变化趋势 |
1.2 大型超大型矿床基本特征 |
1.3 成矿深度和矿床最大延深垂幅的概念界定 |
2 原始成矿深度问题 |
2.1 岩浆热液矿床系统的最大成矿深度问题 |
2.2 找矿深度极限问题 |
2.3 成矿体系的垂直结构:以斑岩系统为例 |
2.4 剥蚀程度与保存条件:以斑岩铜矿为例 |
3 主要类型矿床及成矿系统的最大延深垂幅 |
3.1 岩浆矿床(Cu-Ni-Cr-PGE)的最大延深垂幅 |
3.1.1 层状岩体及其基本特征 |
3.1.2 层状岩体主要矿化类型 |
3.1.3 典型矿床实例:Bushveld岩体 |
3.1.4 小岩体实例:Voiseys Bay铜镍铂硫化物矿床 |
3.2 热液矿床系统最大延深垂幅 |
3.2.1 穆龙套造山型金矿 |
3.2.2 胶东金矿集区 |
3.3 斑岩型矿床的最大延深垂幅:以驱龙为代表 |
3.3.1 斑岩型矿床就位深度与体系延深 |
3.3.2 热液蚀变的规模与分带性对斑岩延深垂幅的指示 |
4 展望 |
(5)我国露天煤矿无人驾驶及新能源卡车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露天煤矿发展概况 |
1.1 分布及规模情况 |
(1)露天煤矿分布。 |
(2)露天煤矿规模。 |
1.2 工艺设备情况 |
(1)工艺由半连续、连续向间断工艺倒退。 |
(2)生产设备由“大型化”向“小型化”发展。 |
2 无人驾驶矿用卡车研发及应用的重要性 |
2.1 必要性 |
(1)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需要。 |
(2)解决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的需要。 |
(3)促进降本增效的需要。 |
(4)提升节能环保水平的需要。 |
2.2 可行性 |
(1)露天煤矿作业场景适于开展无人驾驶技术。 |
(2)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为无人驾驶提供技术保障。 |
(3)国外矿山无人驾驶方面已有成功经验借鉴。 |
(4)动力电池及氢能发展为矿用新能源卡车研发提供基础保障。 |
3 我国无人驾驶矿用卡车研发及应用进展 |
3.1 无人驾驶矿用卡车 |
3.2 大型矿用新能源卡车 |
4 无人驾驶矿用卡车关键技术研究方向 |
4.1 无人驾驶矿用卡车 |
(1)非结构化道路无人驾驶感知融合技术。 |
(2)无人驾驶矿用卡车规模化运营智能调度技术。 |
(3)无人驾驶矿用卡车规模化运营智能协同控制技术。 |
(4)无人驾驶矿用卡车与露天矿山时变场景匹配关键技术。 |
(5)高可靠性、高算力无人驾驶计算平台研发。 |
(6)大型矿用卡车关键部件研发。 |
(7)基于数字孪生的设备健康管理技术研发。 |
4.2 大型矿用新能源卡车 |
(1)高电量、大功率、长寿命动力电池研发关键技术。 |
(2)极端天气下纯电动矿用卡车研发及应用关键技术。 |
(3)载重100t以上纯电动矿用卡车研发关键技术。 |
5 结论与展望 |
(6)科技“新赋能” 点燃煤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论文提纲范文)
5G加持智能化开采描绘产业发展新蓝图 |
煤矿智能化全面开花 |
站上发展新起点 |
推动煤矿科技进步 |
山东:山东:树“山东标杆”领跑煤矿产业智能化 |
找准主攻方向,强化战略布局 |
规划“路线图”,强化目标引领 |
打好组合拳,强化示范带动 |
强劲“驱动力”,强化政策保障 |
贵州:贵州:“江南煤海”的智能化转型之路 |
锁定攻坚目标全力抓落实 |
突破技术瓶颈求创新 |
双重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
国家能源:国家能源:以智能化打造世界一流能源集团 |
强化战略引领,做好顶层设计 |
强化自主创新,增强核心实力 |
强化示范工程,分类推进实施 |
同煤集团:同煤集团:构建同煤模式打赢能源革命攻坚战 |
智能开采技术取得新突破 |
井下5G应用场景不断深入探索 |
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成效显着 |
华为:华为:新ICT引领矿山迈向智能化 |
创新核心技术加速煤炭产业数字发展 |
建设智能矿山实现生产运营自动管理 |
打造信息平台助力煤炭运输销售监管 |
开发“煤炭大脑”实现智能监测应用 |
(7)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研究与进展 |
1.3.1 矿区生态修复相关概念、理论 |
1.3.2 矿区生态修复立法进展 |
1.3.3 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进展 |
1.3.4 矿区生态修复规划方法与进展 |
1.3.5 矿区生态修复目前存在的问题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水文 |
2.1.4 土壤植被 |
2.2 矿区内各矿山生产开采情况 |
2.2.1 新星煤矿 |
2.2.2 恒实煤矿 |
2.2.3 高岭土矿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4 新星矿区生态环境现状与影响分析 |
4.1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壤适宜性分析 |
4.2 地形地貌现状及影响分析 |
4.2.1 新星矿区海拔分析 |
4.2.2 矿区坡度、坡向分析 |
4.2.3 采矿区(包含内排土场) |
4.2.4 外排土场 |
4.2.5 工业场地 |
4.2.6 矿区道路 |
4.3 矿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 |
4.3.1 现状水资源分布情况 |
4.3.2 现状水资源利用情况 |
4.4 矿区植被现状影响及分析 |
4.5 矿区水土流失分析 |
4.5.1 水土流失调查情况 |
4.5.2 防治现状及治理经验 |
4.6 矿区开采对空气污染现状影响 |
4.7 小结 |
5 矿区分区建设与布局研究 |
5.1 规划建设功能区划分 |
5.1.1 分区原则和标准 |
5.1.2 分区依据 |
5.1.3 规划建设功能分区结果 |
5.2 规划建设目标与总体布局 |
5.2.1 规划建设目标 |
5.2.2 总体布局 |
6 规划建设各功能区措施研究与设计 |
6.1 生态修复治理区 |
6.1.1 区域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
6.1.2 措施设计 |
6.2 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 |
6.2.1 区域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
6.2.2 措施设计 |
6.3 生态修复保护区 |
6.3.1 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
6.3.2 措施设计 |
7 新星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
7.1 投资估算 |
7.2 效益分析 |
8 实施保证措施 |
8.1 政策保障措施 |
8.2 组织保障措施 |
8.3 资金保障措施 |
8.4 技术保障措施 |
9 研究结论与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校内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致谢 |
(8)煤炭清洁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促进清洁煤炭生产,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的重要性 |
2 中国清洁煤的开发利用及发展趋势 |
2.1 煤炭安全绿色开采 |
2.2 煤炭提质加工 |
2.3 煤炭清洁燃烧 |
3 关于中国清洁煤炭发展和利用的建议 |
3.1 煤炭行业用户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烟气排放和除灰脱硫 |
3.2 增加煤炭资源开发潜力并减少浪费 |
3.3 提高清洁煤炭加工和转化率 |
3.4 生活用煤必须使用特低硫煤或清洁煤 |
3.5 加大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政策支持力度 |
3.6 提高公众对清洁生产的认识 |
4 结束语 |
(9)两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管舾装生产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两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两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设计和舾装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设计和舾装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设计和舾装技术研究现状 |
1.4 国内设计存在的技术难题 |
1.5 两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 |
1.5.1 船型特点 |
1.5.2 性能指标 |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管舾装数字化技术研究 |
2.1 生产设计数字化技术 |
2.2 生产设计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
2.2.1 TRIBON技术开发升级 |
2.2.2 管路零件图数字化设计 |
2.2.3 管路零件图数字化传输 |
2.2.4 管路托盘数字化全自动管理技术 |
2.2.5 管零件图条形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舾装模块化技术研究 |
3.1 管舾装模块化设计简介 |
3.2 管舾装模块化设计的体系 |
3.2.1 管舾装模块化设计的特征及命名介绍 |
3.2.2 管舾装模块化设计的确定方法 |
3.3 管舾装模块化设计在TRIBON中的应用 |
3.3.1 管舾装模块化设计在TRIBON全船的划分原则 |
3.3.2 管舾装模块化设计在TRIBON中的设定方法 |
3.3.3 管舾装模块化设计中生产设计理念的应用 |
3.4 管舾装模块化设计详细应用 |
3.4.1 管舾装模块名检讨要领 |
3.4.2 管舾装模块名研究记录表 |
3.4.3 管舾装模块名数字化设计最终确定 |
3.4.4 管舾装TRIBON模块名集成 |
3.5 模块化设计在提高管路预舾装率中的效果 |
3.5.1 模块化设计提高管路预舾装率的优势 |
3.5.2 总体预舾装率对比及成果 |
3.5.3 各舾装状态下的管预舾装率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舾装可视化技术研究 |
4.1 管舾装施工图设计简介 |
4.1.1 管舾装施工图设计原则 |
4.1.2 管舾装施工图设计类型 |
4.1.3 管舾装施工图设计要求和特点 |
4.2 管舾装施工图可视化技术研讨 |
4.2.1 管舾装施工图可视化概念 |
4.2.2 管舾装施工图可视化技术应用的关键 |
4.2.3 管舾装施工图可视化技术应用的意义 |
4.3 管舾装施工图可视化技术突破和攻关 |
4.3.1 管舾装施工图可视化技术应用条件和预期 |
4.3.2 管舾装施工图可视化技术模拟 |
4.4 管舾装施工图可视化技术在建造中的实际应用 |
4.4.1 管舾装施工图可视化技术的使用方法 |
4.4.2 管舾装施工图可视化技术的高阶应用 |
4.5 管舾装施工图可视化技术在舾装建造中的效果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1.2.2 国内对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1.2.3 对矿业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
2.1 企业战略概述 |
2.1.1 企业战略的定义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
2.1.3 企业发展战略 |
2.2 战略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AHP分析法 |
第3章 M矿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性分析 |
3.3 外部环境分析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M矿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简况 |
4.2 组织架构 |
4.3 矿产资源 |
4.4 人力资源 |
4.5 企业文化 |
4.6 市场营销 |
4.7 技术创新 |
4.8 经营状况 |
4.8.1 经济运行情况 |
4.8.2 营运能力 |
4.8.3 盈利能力 |
4.8.4 偿债能力 |
4.8.5 融资及资本运作能力 |
4.8.6 企业抗风险能力 |
4.9 内部环境分析结论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M矿业公司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
5.1 公司使命及长期战略目标 |
5.1.1 公司使命 |
5.1.2 长期战略目标 |
5.2 M矿业公司SWOT-AHP分析 |
5.2.1 SWOT分析矩阵 |
5.2.2 AHP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5.2.3 判断矩阵的构建、求解及一致性检验 |
5.2.4 因素权重结果 |
5.3 M矿业公司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及战略制定基本思路 |
5.3.1 战略选择 |
5.3.2 战略重点 |
5.3.3 战略指导思想及战略内涵 |
5.4 战略实施路径 |
5.4.1 五年计划目标(2021-2025) |
5.4.2 战略实施阶段 |
5.4.3 重点战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M矿业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营销能力与战略匹配 |
6.1.1 产品策略 |
6.1.2 定价策略 |
6.1.3 渠道策略 |
6.1.4 促销策略 |
6.2 人力资源与战略匹配 |
6.3 技术创新能力与战略匹配 |
6.4 企业文化与战略匹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申请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世界黄金采矿技术现状与中国主攻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战略研究[J]. 蔡美峰,多吉,陈湘生,毛景文,唐春安,刘志强,纪洪广,任奋华,郭奇峰,李鹏. 中国工程科学, 2021(06)
- [2]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差异解析及深部工程地质灾害关键机理问题[J]. 宫凤强,潘俊锋,江权. 工程地质学报, 2021(04)
- [3]矿渣胶凝材料及外加剂在煤矿膏体充填中的应用[D]. 安虎.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J]. 秦克章,赵俊兴,范宏瑞,唐冬梅,李光明,余可龙,曹明坚,苏本勋. 地学前缘, 2021(03)
- [5]我国露天煤矿无人驾驶及新能源卡车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J]. 赵浩,毛开江,曲业明,付恩三. 中国煤炭, 2021(04)
- [6]科技“新赋能” 点燃煤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J]. 韩瑜,程程. 中国安全生产, 2020(11)
- [7]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D]. 郭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8]煤炭清洁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 任红伟.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0(12)
- [9]两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管舾装生产设计技术研究[D]. 钱雪峰.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10]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春华.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