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义利观(论文文献综述)
刘登攀[1](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陈洁[2](2012)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利问题自古以来是中西方社会普遍关注的伦理道德问题,社会成员对义利问题的看法及态度构成了社会成员的义利观,义利观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现象及问题。党在十四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社会主义义利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义利观,它传承了中西方优秀的义利思想,并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主流认同社会主义义利观,但也存在问题。我国高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仍存在一定不足,教育者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总结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存在的不足,探索有效的教育对策,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的组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对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分析。第二部分,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概述。这一部分对“社会主义义利观”及“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做出了界定,并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重大意义做了详细分析。第三部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并力求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为当代大学生主流认同社会主义义利观,也具备合理的功利意识,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仍存在差距和不足,教育者应予以重视。第四部分,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实施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探索。
郭婧[3](2014)在《中国古代义利观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辩历经先秦、两汉至宋明、明清之际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协调等不同类型的思想观点。总体上看,重义轻利、义以为上始终是古代义利思想的主流,而明清之际颜渊、戴震的“理欲—义利统一观”被认为是最合理的义利观。古代传统的义利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挖掘其思想的精华部分并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价值。义利观又是大学生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注重用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加强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义利观的基本内涵”,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义与利的内涵、义与利的关系、义利观的起源以及义利观的内涵,正确认识古代义利思想是本文的前提条件。第二部分“中国古代义利观的发展进程”,在这一部分笔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义利思想经历了先秦、两汉至宋明、明清之际三个发展阶段,对于不同思想家的义利思想进行了梳理和简单地评价。第三部分“中国古代义利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在这一部分笔者首先对古代义利观进行了科学评价,着重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腐倡廉的建设、个人的自我完善三方面论述了古代义利观的现代价值。第四部分“当代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思考”,这一部分笔者通过介绍当前社会整体和大学生群体义利观的现状和背景,提出当代社会对大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的对策。
许彦[4](2010)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与利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在物质条件巨变的同时,利益冲突与矛盾亦日显加剧,经济领域中的伦理底线一再被冲破,我们看到的是各类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商业欺诈屡见不鲜,商业信用被任意践踏,为了利益甚至不顾消费者生命财产的安全事件比比皆是,不同形式的经济腐败和堕落久治不绝等等。整个经济领域里“义利失衡”现象严重,使得人们对道德的判断标准开始产生茫然和困惑,对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提出质疑。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义利观,努力构建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义利观,实现和谐社会。而对于义利的关系问题自我国春秋开始就有明确的记载和讨论,我国传统义利观包含的内容更是博大精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与世界的逐步接轨,西方传统义利观也对我们现在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我国传统义利观和西方传统义利观进行一定的梳理,并进行差异分析,以便对我国的在义利观上的现实表现进行具体的分析,对于不好的问题力图寻找出原因并寻求对策,从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义利观的走向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之道。
杨长秀[5](2020)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古至今,义利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中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与利益冲突日益频繁,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现象与日俱增。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对自然界进行了毫无限度的掠夺性开发。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人们大量的开垦土地以提高短期内粮食的产量、大量捕捞海洋生物以获取收益、大量砍伐森林以获取木材,人们扭曲的义利观使得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长远角度看,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扭曲的义利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应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具备正确的义利观,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学生的价值观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义利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直接表现,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求加强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义利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在国家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水平,来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在以后的生态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对于全社会公民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有助于加快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现状,提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生义利观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有效对策。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等,并以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中的义利观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且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及文献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大学生当前呈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义利内涵认知清醒、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主流认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积极情况,大学生存在重义轻利、义利兼顾、重利轻义、义利虚无等多种义利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义利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义利观教育存在教育体系尚需完善、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和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等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对影响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义利观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因素这四个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影响等;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对传统义利观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和家长言传身教不到位;学校教育的影响包括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是忽视道德修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缺乏实践精神等。第四部分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有效对策。主要从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原则、完善和丰富教育内容、创新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及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五个方面展开。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对当前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义利观教育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也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集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更好更健康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赵敬民[6](2016)在《先秦儒家义利观与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核心内容的先秦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判断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虽然当前我国社会实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仍然具有时代意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价值判断。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社会关系和社会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也同样受到影响发生了改变,出现了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不良义利观。因此,全面地、深入地分析先秦儒家义利观,提炼和总结其中的精华,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义利观和提高当代义利观教育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在文章的开始,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当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对“义”、“利”和“义利观”三者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阐释,总结提炼了先秦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精神,并且分析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局限性。同时,本文将义利观的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概述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形成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并且引出了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当代思考,指出了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代义利观教育的借鉴意义。进而,结合调查数据,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背景,分析了我国新时期产生的新变化对大学生的义利观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现状主流方向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错误义利观倾向。并通过对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三个维度的研究,找出了大学生义利观出现的问题在各个方面中的原因。在本文的最后,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先秦儒家义利观,提炼总结出了其中对大学生义利观培养具有积极作用的部分。将其与当代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相结合,针对社会环境、义利观教育、大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李婉姝[7](2020)在《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也有明显体现,从“五位一体”整体的角度可以将其归结为:经济领域义利观教育简单化、政治领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弱化、文化领域审美教育匮乏、社会领域法治教育不足、生态领域道德教育缺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身只有实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充实、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现为一种现实需求与紧迫性、必然性和可行性的高度统一。新时代的义利观教育就是要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在抗疫斗争中深化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辩证关系认识;生命的意义不只有奉献或占有,还有创造,这是义与利之外更值得过的人生。要引领学生超越功利,在义与利之外,在创造中学会“享受人生”。这个享受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享受,是在创造的过程中精神的满足和愉悦。沉浸在创造中的人,超越了现实的我,是“乐”的作用使身心得到滋养,维护个人的身心平衡和心态平和,课程美育正是通过调节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理想信念教育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深化对“四个自信”的认识、强化忧患意识。美育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内核进行创新性转化,引领审美活动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自然生发出超越功利境界、超越道德境界,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的审美境界,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享受人生。法治教育注重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促进法治教育内容“校园化”、“生活化”。生态道德教育要引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具体时代和历史的产物,是不断丰富、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审美活动一方面是个体的精神活动,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要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思政课程与课程美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但不能互相替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中融入课程美育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的梦。
张启伟[8](2007)在《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与利高度浓缩了社会生活中的众多事物和现象。义利问题是一个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起导向作用的重大的伦理道德问题。义利观是中国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和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由传统义利观提出和创设的各种伦理价值学说,曾广泛地渗透和作用于中国历史上不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积淀、内化为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深层意识,对中华民族道德品行和国民个性的形成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义利问题比历史以往更显突出,故笔者认为对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参酌史料,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训诂和阐发相结合等方法,循着历史发展的足迹,考察了传统义利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实质,揭示了传统义利观义与利的辩证统一。阐明了传统义利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社会主义义利观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义利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行了探索,为当前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论述了当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与传统义利思想的合理内核密不可分。因而,探讨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就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总之,本文是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研究所做的初步尝试,求得为今后学人就此课题作深入探索起荜路蓝缕的作用。
刘天宇[9](2015)在《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文中研究说明“义利”思想自古有之,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课题。义利之辨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伦理思想史,由此而形成的义利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提升,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和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一些人将所得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道德水平不升反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大行其道,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泛滥横行。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义与利的关系,处理义与利的矛盾,涵养一种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绵延千年的“义利之辨”着眼,将义与利的关系加以解读,并对中华传统义利观的内涵进行阐述,总结概括出中华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进而对其积极性和历史局限性进行思想评述,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弘扬两方面入手,阐释中华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并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对实现中华传统义利观当代价值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作为中华文明珍贵资源的中华传统义利观能够在当代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林钦玉[10](2005)在《论新时期青少年的义利观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利观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新时期青少年对义利问题的认识相当活跃,但却比较混乱。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再次告示人们,义利关系始终都是每个社会,每个人必须面对、理智处理的一个常议常新的命题。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尚不够发达,法制尚不够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加强青少年的义利观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传统义利观的评介,阐明社会主义的义利统一观是新时期青少年义利观教育应遵循的价值导向,分析和研究青少年义利观的现状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索既符合社会实际又贴近学校特点的、体现青少年内在发展要求的义利观教育新思路,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开辟新的领域。
二、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义利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义利观(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述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
二、“一带一路”倡议 |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六、人民币国际化 |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概述 |
第一节 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论溯源 |
第三节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重大意义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现状 |
第二节 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因素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实施 |
第一节 明确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基本目标及原则 |
第二节 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内容 |
第三节 改革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方式 |
第四节 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的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中国古代义利观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义利观的基本内涵 |
一、何谓“义”、“利” |
二、“义”与“利”的关系 |
三、义利观的产生 |
四、义利观的基本内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义利观的发展进程 |
一、先秦时期各学派的义利思想 |
(一) 儒家的义利思想 |
(二) 墨家的义利思想 |
(三) 道家的义利思想 |
(四) 法家的义利思想 |
二、两汉至宋明时期的义利思想 |
(一) 两汉时期董仲舒的义利思想 |
(二) 宋明理学的义利思想 |
(三) 宋明事功学派的义利思想 |
三、明清之际的义利思想 |
(一) 颜元的义利思想 |
(二) 戴震的义利—理欲观 |
第三章 中国古代义利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值 |
一、中国古代义利观的评价 |
(一) 中国古代义利观的积极面 |
(二) 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消极面 |
二、中国古代义利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价值 |
(一) 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
(二) 有利于推进反腐倡廉的建设 |
(三) 有利于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思考 |
一、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背景 |
(一) 当代社会义利观现状 |
(二)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现状 |
(三) 中国古代义利观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不同 |
二、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对策 |
(一) 依靠道德的感召力,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 |
(二) 依靠法律的威慑力,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与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义利观的一般理论 |
2.1 义与利的内涵 |
2.1.1 义之概念的溯源与现代含义 |
2.1.2 利之概念的溯源与现代含义 |
2.1.3 义与利的取向 |
2.1.4 从义利之辨到义利观的确立 |
2.2 中西方传统义利观的理论梳理 |
2.2.1 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发展及其主要思想 |
2.2.2 西方传统义利观的发展及其主要思想 |
2.3 中西方传统义利观存在的差异分析及其影响 |
2.3.1 中西方传统义利观的差异分析 |
2.3.2 中西方传统义利观的现实影响 |
第3章 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观的发展与流变 |
3.1 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发扬的义利观 |
3.1.1 注重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继承 |
3.1.2 注重对西方传统义利观的继承 |
3.2 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矛盾 |
3.2.1 当前义利矛盾的现实表现 |
3.2.2 对当前义利矛盾的原因分析 |
3.2.3 案例分析——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 |
第4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
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义与利的对立 |
4.1.1 利益追求间的对立 |
4.1.2 权利与义务、自律与他律间的对立 |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义与利的统一 |
4.2.1 "利"中有"义"的价值 |
4.2.2 "义"中有"利"的价值 |
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义利观的基本途径 |
4.3.1 观念上重建 |
4.3.2 制度上完善 |
4.3.3 实践上引导 |
4.3.4 以人为本的回归 |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对待义利观的方法 |
4.4.1 坚持"义利并重、义利统一 |
4.4.2 认可"道义"宰制和规约下合法之"利"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的情况 |
(5)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及意义 |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 |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
2.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 |
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 |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
1.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 |
2.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中的义利观 |
(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意义 |
1.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
2.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积极表现 |
1.对义利的基本内涵认知到位 |
2.主流认同社会主义义利观 |
3.对待生态问题能够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
4.高校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重要性 |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1.学校教育体系尚需完善 |
2.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
3.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 |
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
1.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 |
2.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 |
3.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
4.网络环境的影响 |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
1.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2.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
3.缺乏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 |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
1.对传统义利观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
2.家长言传身教不到位 |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1.部分大学生忽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2.部分大学生缺乏“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
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对策 |
(一)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目标 |
1.在生态问题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
2.符合正确义利观的生态实践行为 |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原则 |
1.主体性原则 |
2.实践性原则 |
3.系统优化原则 |
(三)完善和丰富教育内容 |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教育 |
2.加强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 |
3.加强生态义利观教育 |
(四)创新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
1.立足课堂,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
2.开拓实践,提高教育实效性 |
3.借助网络,充分开拓教育新平台 |
(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
1.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
2.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
3.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
4.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先秦儒家义利观与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先秦儒家义利观概述 |
2.1 义利观的内涵 |
2.1.1 “义”的概念和内涵 |
2.1.2 “利”的概念和内涵 |
2.1.3 义利观的内涵 |
2.2 先秦儒家义利观中的积极内容 |
2.2.1 “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
2.2.2 “义利并举”的道德主张 |
2.2.3 “公利至上”的道德追求 |
2.2.4 “克己守义”的修养方法 |
2.3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局限性 |
2.3.1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局限 |
2.3.2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理论局限 |
3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影响及其对义利观教育的意义 |
3.1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 |
3.1.1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形成 |
3.1.2 对汉代义利观的影响 |
3.1.3 对两宋时期义利观的影响 |
3.1.4 对明清时期义利观的影响 |
3.1.5 对社会主义时期义利观的影响 |
3.2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义利观教育的意义 |
3.2.1 有利于营造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
3.2.2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培养效果 |
3.2.3 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 |
4 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现状及问题的主要原因 |
4.1 义利观主流积极向上 |
4.2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中的主要问题 |
4.2.1 “私欲胜公义”的利己主义倾向 |
4.2.2 “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倾向 |
4.2.3 道德自觉意识的缺失 |
4.3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问题的主要原因 |
4.3.1 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
4.3.2 高校义利观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
4.3.3 大学生自身缺乏道德修养意识 |
5 先秦儒家义利观在大学生义利观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
5.1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借鉴原则 |
5.1.1 坚持与时俱进,以我国的当代国情为现实基础 |
5.1.2 坚持与我国社会主义义利观有机结合 |
5.2 改善大学生义利观的培养环境 |
5.2.1 积极借鉴“义利并举”思想,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5.2.2 将先秦儒家义利观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 |
5.2.3 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规范引导网络环境中的义利观导向 |
5.3 将先秦儒家义利观与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相结合 |
5.3.1 借鉴先秦儒家优秀义利思想,丰富义利观教育的教学内容 |
5.3.2 借鉴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改善义利观教育的教学方式 |
5.4 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道德自觉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理论概述 |
2.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关概述 |
2.1.1 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发展与内容的界定 |
2.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演进 |
2.2 新时代的相关概述 |
2.2.1 新时代的内涵 |
2.2.2 新时代的特征 |
2.3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关概述 |
2.3.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2.3.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征 |
2.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美育的关系 |
2.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关思想 |
2.4.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2.4.2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4.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2.4.4 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2.4.5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
2.4.6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第3章 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存问题 |
3.1.1 经济领域义利观教育简单化 |
3.1.2 政治领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弱化 |
3.1.3 文化领域审美教育匮乏 |
3.1.4 社会领域法治教育不足 |
3.1.5 生态领域道德教育缺位 |
3.2 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拜金主义泛滥 |
3.2.2 理想信念淡薄 |
3.2.3 媚俗文化蔓延 |
3.2.4 法律观念淡漠 |
3.2.5 责任意识缺失 |
第4章 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思考 |
4.1 经济领域丰富义利观教育内涵 |
4.1.1 正确理解义与利的关系 |
4.1.2 制定有层次性的道义要求 |
4.1.3 多维度推进义利观教育 |
4.2 政治领域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
4.2.1 新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教育内容 |
4.2.2 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深化“四个自信”认识 |
4.2.3 在践行理想信念过程中强化忧患意识 |
4.3 文化领域发掘美育教学的内容 |
4.3.1 美育的新发展与美育的再认识 |
4.3.2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4.3.3 美育教学的内容与功能 |
4.4 社会领域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 |
4.4.1 不断充实法治教育的内容 |
4.4.2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是法治社会的前提 |
4.4.3 全面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 |
4.5 生态领域重新认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
4.5.1 深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想 |
4.5.2 推动构建生态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
4.5.3 生态道德教育的新发展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
1.2.2 国内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传统义利观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2.1 义利概说 |
2.1.1 何谓“义”“利” |
2.1.2 “义”与“利”的关系 |
2.1.3 传统义利观的价值取向 |
2.2 传统义利观的历史演进 |
2.2.1 先秦“以义制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
2.2.2 两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义利观 |
2.2.3 两宋“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 |
2.2.4 明清“正谋便谋利,明道便计功”的义利观 |
2.3 传统义利观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2.3.1 传统义利观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核心 |
2.3.2 传统义利观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统义利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 |
3.1 传统义利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形成 |
3.1.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
3.1.2 人民利益的价值标准 |
3.1.3 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
3.2 传统义利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发展 |
3.2.1 肯定追求物质利益的正当性 |
3.2.2 赋予“人民利益”以新的时代内涵 |
3.2.3 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 |
3.3 传统义利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完善 |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完善 |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基本内涵 |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基本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
4.1 传统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
4.1.1 重义取利,反对见利忘义 |
4.1.2 重人格精神追求,反对拜金主义 |
4.1.3 重社会整体利益,反对利己本位主义 |
4.2 传统义利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4.2.1 义利统一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 |
4.2.2 传统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
4.3 传统义利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
4.3.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解析 |
4.3.2 传统义利观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传统“义利之辨”的研究 |
1.2.2 关于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 |
1.2.3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层面的义利观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难点和重点 |
1.5 创新点 |
2 中华传统义利观概述 |
2.1 义利概说 |
2.2 义利关系解读——义利之辨 |
2.3 中华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
2.3.1 秉承义利相通、见利思义的道德信条 |
2.3.2 坚持利缘义取、义以生利的行为准则 |
2.4 中华传统义利观的思想评述 |
2.4.1 积极性 |
2.4.2 历史局限性 |
3 中华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阐释 |
3.1 中华传统义利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资源 |
3.1.1 有利于建立“以人为本”的公众价值观念 |
3.1.2 有利于营造“诚实信义”的大众文化氛围 |
3.1.3 有利于树立“互利共赢”的人际交往理念 |
3.1.4 有利于建立“回报社会”的企业、公民责任意识 |
3.2 中华传统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思想来源 |
3.2.1 强调民族大义与人民利益 |
3.2.2 尊重并保障个人合法权益 |
3.2.3 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义 |
3.2.4 尊崇国际道义的大国外交理念 |
4 中华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实现路径探索 |
4.1 传承中华传统义利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4.1.1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
4.1.2 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
4.1.3 加强社会主义官德建设 |
4.2 传承中华传统义利观,切实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4.2.1 建设“为民谋利”的服务型政府 |
4.2.2 构建“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 |
4.2.3 维护“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论新时期青少年的义利观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一、中国义利观的传统与演进 |
(一)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 |
1、儒家的“重义轻利”观 |
2、法家的“重利轻义”观 |
3、墨家的“义利并重”观 |
4、道家的“超越义利”观 |
(二) 中国社会主义的义利观 |
1、改革开放前的义利观 |
2、改革开放后的义利观 |
3、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义利观 |
二、青少年义利观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
(一) 青少年义利观的现状 |
1、青少年道德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道德功利性日趋明显 |
2、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呈多元化,道德冲突与困惑日益加剧 |
3、青少年道德评价更加宽容,价值取向更趋实用 |
(二) 青少年义利观现状的成因分析 |
1、市场经济对青少年义利观的影响 |
2、学校对青少年义利观的影响 |
3、青少年自身因素对其义利观的影响 |
三、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义利观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基本途径 |
(一) 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义利观教育的重要性 |
1、加强义利观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
2、加强义利观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3、加强义利观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
(二) 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义利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青少年义利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
2、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青少年义利观教育中的表率作用 |
3、加强青少年义利观教育的实践环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
4、优化义利观教育的环境,为青少年义利观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
结论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致谢 |
四、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义利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研究[D]. 陈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3]中国古代义利观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D]. 郭婧.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与利的关系[D]. 许彦.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1)
- [5]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研究[D]. 杨长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先秦儒家义利观与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研究[D]. 赵敬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7]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研究[D]. 李婉姝.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8]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D]. 张启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9]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D]. 刘天宇.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
- [10]论新时期青少年的义利观教育[D]. 林钦玉.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