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茶文化——先秦儒学思想的渊源(论文文献综述)
蒋敏[1](2021)在《20世纪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文中提出中国茶文化形成于唐代中期,民国时期出现了最早带有学术性的茶文化研究成果,但仅停留在对茶史的钩沉和茶文史料的辑录汇编,现代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文章以茶史为主线,将20世纪的茶文化研究分为近现代时期(1912~1979年)、起步期(1980~1989年)和奠基期(1990~1999年)三个阶段,从茶史、茶文献、茶文化、陆羽及《茶经》等方面出发,初步梳理了各时期茶文化研究脉络。
蒋敏,韦玲玲,章传政[2](2021)在《茶学家王泽农对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王泽农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茶学教育家和农业科技专家,是中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叶专业,创设了早期茶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后又在安徽农学院创办茶业系并长期在此执教,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茶学专业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与理论体系,完善茶学学科建设,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当前茶学领域的基础性前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途径方法;积极开展了茶叶科技创新和茶文化理论研究,服务地方茶业经济发展,为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和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蒋敏,章传政,韦玲玲[3](2020)在《王泽农对安徽茶业发展的贡献》文中提出王泽农是我国着名的茶叶专家、茶学教育家、茶叶生物化学学科创始人。近半个世纪以来(1952-1999年),开启安徽茶学高等教育与科研事业,为安徽茶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坚持科技创新,助推安徽茶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徽茶产业,弘扬徽茶文化。王泽农为安徽茶产业的振兴发展以及全国茶学教育与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晓真[4](2019)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实现——以中国茶文化为例》文中提出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完美融合了传统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蕴含着注重高尚品德、追求真善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廉洁的社会风尚等丰富的价值资源。而这些丰富的价值资源与当代高校思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具有紧密的契合性,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不仅利于传承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还可以对增强文化自信、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姜美爱(惠田)(KANG MZ AE)[5](2016)在《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简要地梳理了中韩两国茶道形成、发展、流变过程,其中着重探讨了中韩人文茶道观的同与异,以及这个时期代表茶人——北宋苏东坡和高丽李奎报的人文茶道观,进而探讨了中韩人文茶道观对后世的影响。中韩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其中茶文化的交流最具代表性。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茶叶的发现利用,由最初的药用逐渐转为食用饮用,最后形成独特的茶道观。从唐至宋及元明清,每个时代有其独特的制茶法、饮茶法、也相应地形成了茶礼、茶诗等茶文化,遍及生活的各个阶层,包括皇室、文人、僧侣、平民等,融合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文化而形成独特的茶道观,茶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中重要的角色。韩国自百济时期从中国传入茶种,与韩国当地的风俗文化相交融,先后形成了韩国历史上新罗茶道文化(以花郎道茶文化为特色),高丽时代茶道文化(以宫廷、僧侣、文人茶道文化的丰盛为特色),朝鲜时代茶道文化(以《朱子家礼》冠婚丧祭之茶礼为中心的茶文化特色)。茶道符合人道,人可以通过茶道修行人之道。这种人文茶道精神在中国的唐代陆羽《茶经》表现为“精行俭德”的茶道观。宋朝的《禅苑清规》则是反映丛林的礼仪规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被喻为儒家的“礼经”。宋代中国历史上留存茶诗最多的茶人陆游体现了敬天爱人的儒释道三家贯通的人文主义茶道精神。韩国以元晓大师之“和诤”的人文茶道,大觉国师义天(1055—1101年)的人文茶道以及草衣意恂(1786—1866)之“中正”的人文茶道为代表。韩国的茶圣草衣禅师(1786—1866)的会通思想,和元晓大师、义天大觉国师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元晓大师的“大乘菩萨行”实践是近代茶人崔凡述(1904—1979)“人文茶道思想”的根源。总之,韩国的人文茶道精神之根是元晓和诤思想。和诤思想是把一切分歧转换为和解的佛教思想,是奠定韩国佛教基层的核心思想之一。中韩两国属于同样的汉文化圈,在茶文化传入之前的三、四世纪,儒释道三教思想经过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传入,与韩国固有的古朝鲜思想融合。作为东方礼仪之国,都重视人要具备仁,礼、敬、和等精神,并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和和谐。人文茶道是以人为主,既以人间为中心,又以人间本性为主。本性即是道。对儒家来说,道是仁;对佛教来说,道是真如;对道教来说,道是自然。三教之道呈现出不一样,但其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得道便呈现出向德。在这个世界,能相应的只有道与德,只要怀着道心,就必经由德。所以只要觉悟了人间之本性,就以自然为道,以宇宙万物为和谐。儒家行道,然后获德。佛家则通过“禅”达到真如,真如即本性。老庄强调自然之道,以达到道作为终极目的,与道相辅相成的就是德。中韩两国的茶道其根本要义是相通的,但是表现形式上又各具特色。中国茶艺表演庄严而华丽,韩国茶礼表演质朴,而且有自然风流的味道。孔子强调以礼与仁为基础,茶道才能表现出礼仪的庄严华丽。韩国的茶礼表演,将从中国传入的茶道思想与韩国古朝鲜的古神道思想融合,这种玄妙之道在韩国称为风流道或花郎道,用质朴、淳朴表现了韩国的人文情怀。从苏东坡与李奎报的茶诗看他们的人文茶道观,将他们的茶道思想分为四点:第一,人际交游人文茶道;第二,社会讽喻人文茶道;第三,禅茶一味人文茶道;第四,行茶三昧人文茶道。苏东坡在思想上追求儒佛道三家兼容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清净茶道观。李奎报天性淳朴,有超然、豁达的性格,而且兼有着老庄逍遥游思想。两位人物都由茶道而得到鲜活的领悟,由此形成两个人物的生活茶、生活禅的人文茶道观。宋丽茶道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它以礼节教育影响了后代。宋代的茶道是继承唐代茶道文化的脉络,高丽的茶道是受到了统一新罗茶道精神和唐宋的影响。茶道可以转变人的心灵和行动,恢复人的关系,与自然沟通。中韩的茶道文化进入现代后,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是都把重点放在学习古典文学,学习传统思想,提升人性涵养,形成和谐社会关系等方面,说明两国茶道文化在根源上还是一脉相承的。
康乐民[6](2013)在《读赞茶诗、词二首忆故人》文中认为着名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生化专家王泽农教授为我国"路庄魁首"的婺源绿茶和"青胜于蓝"的婺源茗眉填写的赞美诗、词,是对江西绿茶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品种、精堪的工艺和独特的品质作岀的祥尽描述和高度的赞赏。笔者介绍两首赞茶诗、词的同时介绍了王先生的生平事迹。
丁以寿[7](2009)在《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文中认为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文博三大系统,形成了专职、兼职和业余的三支队伍。创办了一批茶文化类杂志,出版社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为中国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有利条件。20多年来,发表各类有关中国茶文化研究论文约3000篇,出版各类茶文化书籍600多种,主要成就表现在茶文化总论、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五个方面。此外,在茶与儒道释、茶文学与艺术,茶俗、茶具、茶馆研究等方面,也都有可圈可点的成果。
夏涛[8](2008)在《在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文中指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上午我们刚刚参加了热烈而又喜庆的安徽农业大学80华诞庆典,此刻我们又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聚一堂,隆重召开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会。纪念会有幸邀请到诸位嘉宾、校友和茶叶行业各
黄淑美,欧阳中一[9](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余悦[10](1997)在《让茶科学与茶文化互动相长──读《王泽农选集》感悟》文中研究表明让茶科学与茶文化互动相长──读《王泽农选集》感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我的书桌上摆着两本《王泽农选集》:硬面精装的.是王泽农教授和他的终生伴侣闵玮琳师母联名赠送,用苍劲有力的字体写着赠语,并盖着二老的印章;软面精装的,是曾积极资助该书出版的华侨茶叶发展...
二、中华茶文化——先秦儒学思想的渊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茶文化——先秦儒学思想的渊源(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近现代时期的茶文化研究(1912~1979年) |
2 当代茶文化研究的起步(1980~1989年) |
2.1 茶史研究和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汇编 |
2.2 陆羽及《茶经》研究 |
2.3 现代茶艺理论探索 |
2.4“茶文化”名词的出现 |
3 奠基时期的茶文化研究(1990~1999年) |
3.1 茶文化:从概念的确立到学科构想 |
3.2 茶文化基础理论探讨 |
3.3 茶史研究成为重点领域 |
3.4 茶文化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校注与汇编 |
3.5 陆羽及《茶经》研究的深入 |
4 结语 |
(2)茶学家王泽农对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 参与创立近现代高等茶学教育体系,开创茶学高等教育新局面 |
2 建立茶叶生物化学分支学科,开拓茶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理论 |
3 开展茶叶科技创新,推动茶产业发展 |
4 补论 |
(3)王泽农对安徽茶业发展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动安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
(一)参与筹创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叶专业 |
(二)安徽省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
1. 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主要创办人 |
2. 创立并发展茶叶生物化学学科 |
3. 为安徽茶叶科学和茶产业发展培养大批后继人才 |
二、坚持茶叶科技创新,助推安徽茶业高质量发展 |
三、服务徽茶产业,弘扬徽茶文化 |
(一)为安徽茶产业发展建言献智 |
(二)大力推介安徽名茶,弘扬徽茶文化 |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实现——以中国茶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茶文化的价值内核 |
二、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指向 |
第一,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
第二,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 |
第三,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
三、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逐渐被边缘化 |
(二)高校传统思政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
(三)高校青年学生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 |
四、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 |
(一)民族性 |
(二)地域性 |
(三)时代性 |
(四)国际性 |
五、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 |
(5)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本选题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中韩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交流 |
第一节 中国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一. 中国茶道概念 |
二. 唐代以前文献饮茶记录 |
三. 唐代茶道文化 |
四. 宋代茶道文化的发展 |
五. 元明清茶道文化 |
第二节 韩国茶道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
一. 韩国茶道文化概念 |
二. 茶传来说与初期茶文化的流入 |
三. 新罗茶道文化 |
四. 高丽时代茶道文化 |
五. 朝鲜时代茶道文化—以《朱子家礼》冠婚丧祭之茶礼为中心 |
第二章 中韩人文茶道观的发展与演变 |
第一节 中国人文茶道观 |
一. 陆羽《茶经》—精行俭德的人文茶道 |
二. 《禅苑清规》中人文茶礼 |
三. 陆游的人文茶道 |
第二节 韩国人文茶道观 |
一. 元晓之“和诤”的人文茶道 |
二. 大觉国师义天(1055—1101年)的人文茶道 |
三. 草衣意恂(1786—1866)之“中正”的人文茶道 |
第三节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同异 |
一.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同 |
二.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异 |
第三章 苏东坡与李奎报人文茶道观比较 |
第一节 苏东坡的茶道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 |
一. 苏东坡的茶文化背景 |
二. 苏东坡的人文思想 |
第二节 李奎报的茶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 |
一. 李奎报的茶文化背景 |
二. 李奎报的文学思想背景 |
三. 李奎报三教合一思想 |
第三节 苏东坡与李奎报茶诗中的茶道观 |
一. 人际交游的人文茶道 |
二. 社会讽喻的人文茶道 |
三. 茶禅一味的人文茶道 |
四. 行茶三昧的人文茶道 |
第四节 苏东坡与李奎报人文茶道中的人生观 |
一.积极超越的人生观 |
二. 安贫乐道的人生观 |
三. 仁心博爱的人生观 |
第四章 中韩茶道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
第一节 中日韩茶道文化融合 |
第二节 人性茶道教育影响 |
征引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姜美爱个人简历 |
(8)在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热爱祖国、忠于祖国, 报效祖国, 树立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
二、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不断开拓创新, 倡导学科交叉, 构建了制茶学和茶叶生物化学的理论体系 |
三、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培养和造就了几代茶学科学技术人才 |
四、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潜心耕耘, 着书立说, 业 |
五、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四、中华茶文化——先秦儒学思想的渊源(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J]. 蒋敏. 中国茶叶加工, 2021(02)
- [2]茶学家王泽农对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J]. 蒋敏,韦玲玲,章传政. 茶叶通讯, 2021(01)
- [3]王泽农对安徽茶业发展的贡献[J]. 蒋敏,章传政,韦玲玲. 农业考古, 2020(05)
-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实现——以中国茶文化为例[J]. 王晓真. 普洱学院学报, 2019(04)
- [5]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D]. 姜美爱(惠田)(KANG MZ AE). 浙江大学, 2016(05)
- [6]读赞茶诗、词二首忆故人[J]. 康乐民. 蚕桑茶叶通讯, 2013(05)
- [7]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A]. 丁以寿. 饮食文化研究(2009年下), 2009
- [8]在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 夏涛. 茶业通报, 2008(04)
- [9]《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 [10]让茶科学与茶文化互动相长──读《王泽农选集》感悟[J]. 余悦. 农业考古, 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