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关系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关系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公孙国超[1](2019)在《2017年版课标下《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都是中学化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基础内容,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都是不可缺少的。物质结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物质、理解物质的起源、理解物质性质和结构的关系,认识科技手段在科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由选修课程变成了选择性必修课程。也就是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只要求理科生选学选考,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选择化学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要必学必考,这明显提高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然而云南省目前《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开设情况并不理想,绝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该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学习难度大,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近几年高考云南省“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题的参考率却在逐渐上升。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全面进行的大背景下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指导下,应该更加重视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内容的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计量分析等方法,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SOLO分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依据,通过分析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课程标准、教材、高考试题,根据分析结果再结合对教师的访谈,提出“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建议并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比较课标内容要求的课程深广度,得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课程广度增加了,但课程深度降低了。通过教材分析,得出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是相互补充的,具有一致性。基于SOLO分类理论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题的试题能力层次后,得出“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题难度适中,试题考查依旧重视基础和能力。实践研究表明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中教师要以“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观念为宗旨,帮助学生吃透“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核心知识和理清“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几个关系,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

蒲亚芹[2](2017)在《高中化学选修3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云南省近几年高考选做的数据来看,选做情况不是很理想。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研究云南省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中用到的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育科学实验法。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教学策略研究和实践研究。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程开设状况调查;二是教学困难点调查;在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种教学策略:模型化教学策略、知识结构化教学策略、类比与迁移策略、学科综合思想渗透策略、规律化教学策略以及元认知策略,并对以上六种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说明。实践研究部分,主要使用了模型化教学策略、知识结构化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研究的结论是:第一,课程开设情况不理想,课程的具体落实还存在很多问题;课程教学难度大且教学知识难点突出;选做《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容易得分;第二,在实践研究中,模型化教学策略的使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程教学的难度;知识结构化教学策略的使用,有利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反思,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林慧清[3](2014)在《TfU教学模式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TfU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教学模式是于20世纪9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个下属研究机构开发的“零点项目”中提出的。在TfU中,课堂的首要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真正理解学科。TfU教学模式包含四个部分,分别为启发性论题、理解目标、理解活动和持续性评价。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内容抽象深奥,理论集中。有些内容是大学《结构化学》的基础内容。再加上该部分的内容离学生已有的经验及思维发展水平较远。这些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造成困扰。而TfU教学模式的主要宗旨是使所有的学生真正理解学科。故将TfU教学模式应用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综述了关于TfU教学模式国内外文献和我国《物质结构与性质》方面的研究。通过相关资料的研读,从教材内容分析、可行性分析、实现条件、TfU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讨论了将TfU教学模式应用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上,应用TfU教学模式进行《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最后,采用实验法验证TfU教学模式应用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从中,可得出结论:将TfU教学模式应用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赵立新[4](2020)在《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文中提出“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块内容在学生高中化学学习中起到奠基作用。“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知识抽象难懂,理论性强,造成教师在该模块教学中有诸多困扰。因此,将“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实施情况作为调查研究内容,并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议。在第一章,论文综述了国内外在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内关于教材分析、学生学习障碍与学习困难、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论文的研究问题与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在第二章,论文简要回顾了研究教与学过程的两种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对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并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内容进行了概括。本章内容是论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在第三章,论文对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待。随机选取几个不同学校的几位教师做了前期访谈;在对访谈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实施的调查问卷》。以星问卷的形式发放到唐山市各县区高中化学教师微信群里进行调查。对有效问卷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了信度分析,其克伦巴赫系数α为0.911>0.9,信度良好,具有教育测量的使用价值。在第四章,论文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师对新课标认识情况。(2)教师对模块开设认识情况。(3)教师对教科书认识情况。(4)教师对教学认识情况。(5)教师对模块学习对学生影响认识。在第五章,论文对调查结果与分析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1)“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开设情况良好,大多数教师认为该模块知识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2)大多数教师对于新课标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得很好。(3)在诸多影响教学困难的因素当中,大多数教师认为知识太抽象,想象不出微粒的空间构型是最困难的点。论文提出三点建设性建议:(1)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2)教师应从多方面把控教学过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3)教师应针“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内容特点,采取积极恰当的方式方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孙建明[5](2014)在《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教育测量评价与诊断学两大基础理论,以部分省份几十万份阅卷数据资料、大量问卷调查以及对近几年所有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质性分析为平台,使用“美国SEC模式(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的波特(Porter)一致性函数P”与“约翰·比格斯(John Biggs)教授的SOLO分类理论”为工具,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社会满意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试题的内部结构、试题类型及其功能、试题考查的能力结构及亚层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尝试提出了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方法。全文各个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绪论阐明研究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在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对核心概念,例如化学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等进行了清晰准确的界定;阐述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一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这一章主要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进行实证研究与质性分析。首先,通过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以及数据的处理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公平性问题、与中学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命制质量的基本维度进行了充分实证研究;其次,开展了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采用美国SEC模式,通过对最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内容要素分布”和“认知层次分布”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得出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亟待提高的结论;再次,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关系的诊断。第二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内部结构。首先,本章对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结构的设计包括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分析和化学试卷参数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阐述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的基本特征和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其次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包括编排项目合成试题技术、项目权重(分数)的确定技术、试题“等值复本”编制技术、试卷初定和版式设计以及前测与试题终审技术等进行了探讨。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评分标准的案例研究。第三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本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选择的意义及总的分类体系;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第三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编制方法,根据试题构成的四个要素详细介绍了选择题的编制原则和方法以及非选择性试题的编制方法,同时研究了试题设计的规范和试题设计中核心知识的处理方法;第四部分是试题的分类和结构规范及功能简介;第五部分主要是使用SOLO理论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进行细化研究与案例研究。第四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本章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依据能力指标与能力亚层指标给化学新课程课标中规定的一些主体知识内容定位。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包含最小知识颗粒的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与横向比较研究,以SOLO法能力结构理论为工具,纵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09、2010、2011、2012和2013年新课程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横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海南卷、江苏卷、山东卷以及上海卷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研究表明,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所包含的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各层次分布比例基本是一致的。第五章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首先,借鉴国际发达地区经验提高命题质量,提出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注重试题的情境性、增强试题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增加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考查等策略提升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质量。其次是明确命题原则提升命题质量,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公平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再者提出整合学科思想方法提高命题质量,界定了学科思想方法的内涵、分类及特征;分析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提出了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最后是运用相关参数指标科学评价命题质量,介绍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科学评价技巧以及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定性评价的方法。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杜明森[6](2015)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及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得高中化学课程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轮课程改革中教材内容的分模块呈现也带来了教材知识内容体系的重大变化,而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无疑是所有模块中知识内容变化最大的。这样的变化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使选修3成为课改之后化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为了适应新课改带来的变革,也为了给广大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本文立足教学实际,以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课程目标以及实际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认真研究该课程的价值与地位;结合目标进一步梳理物质结构理论在义务教育阶段、必修阶段和选修阶段的知识内容呈现情况;通过全面的研究分析、梳理整合,较为完整的构建出高中阶段“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同时也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结构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线索作用,强化了该理论的核心价值。构建物质结构理论的知识内容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并引导学生建构出自己的知识内容体系。本文在注重分析知识自身体系的同时更注重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因此笔者选取了川南片区包括泸州、宜宾等地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并结合与个别教师的深入交流,总结出了选修3教与学的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结合对高二与高三学生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针对调查中突出的几个教学难点,例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VSEPR模型与杂化轨道理论,笔者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体系,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实践教学设计研究,设计了“晶体结构与性质复习案”等教学案例。通过调查也反馈出在选修3的教学中老师们也存在诸多疑惑,本文最后汇总出了老师们讨论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包括:硝酸和硫酸的杂化轨道理论分析、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以及键能定义等。综上所述,本文为广大师生呈现出了完整的“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也为广大教师在物质结构理论特别是选修3的教学提供诸多实用的参考。

魏钊[7](2019)在《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的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面临图形、动画、视频等非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很多时候比语言能更清晰、直观和准确地表达和传递复杂的概念。加工这些信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能力。具有较高空间能力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和处理复杂思想的心理表征,从而在STEM学科学习中表现出创新能力。为了突出空间能力在STEM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相关的教育和实践,美国专门成立了空间智能与学习中心,促进相关实践和研究的不断进步。同时,化学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学生在涉及空间信息的化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有必要深入研究化学空间能力及其相关测量与评价问题。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研究的意义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接着,为了明确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明确地界定了研究的核心概念“化学空间能力”;在查阅了大量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心理学中关于空间能力的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空间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述评;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梳理了化学空间能力的理论基础。首先回顾了在科学史上化学空间概念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指明了化学空间能力的加工对象是微观层面的物质结构问题。其次介绍了科学教育领域的视觉化理论和化学教育领域的三重表征理论。指出化学空间能力本质上是微观表征能力的一部分。第二章是建构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化学空间问题的相关论述。然后,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SOLO分类理论、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理论,以及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儿童空间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成4个水平,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涉及的化学知识、几何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内容。最后,为了检验建构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邀请大学的化学教育学者、高中化学教研员、高中化学教师和化学竞赛教练等4类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研究。结合专家的咨询意见,修订和优化了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开发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首先介绍了经典测量理论和Rasch模型等相关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然后在测量理论的指导下,编制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接下来对测评工具进行了两轮的质量检验,并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后,检验结果显示测评工具的质量达到了进行大样本测试的要求。第四章是运用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工具实施大样本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测试的数据表明,首先,研究者所建构的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其次,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再次,经过训练以后,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是,不同学业水平和不同学校层次的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有显著性的差异。第五章是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首先认为研究的理论创新是建构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开发了较高质量的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并通过大样本的测试发现: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呈正态分布等实证研究的贡献。在此基础上,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命题,提出了策略方面的建议。最后,结过反思发现,本研究存在着研究对象还不够多元、研究方法过少和定量研究水平不高等不足,这也指明了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邵喆[8](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物质结构与性质”PCK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利用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特定学科内容的知识,是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有效融合,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不同类型高中化学教师在“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下的PCK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这一主题下PCK的不同,并有针对性地对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其更快地向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发展。本文通过阅读文献,明确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特征,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相关课程内容和已有研究中的相关教学策略,厘清PCK的内涵与组成要素,了解不同类型教师PCK的相关研究及测查PCK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PCK的结构框架。本文采用课堂观察法、文本分析法与访谈法对选择的一位新手教师、一位熟手教师和一位专家教师从教学知识、学生知识、学科知识与课程知识四个方面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新手教师在教学知识方面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学知识进行表征,能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运用的教学策略单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知识不够丰富,理论知识充足,缺乏实践经验,但是已经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累学生知识;在学科知识方面,能正确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的学科特征,但是对化学基础知识不够熟悉;在课程知识方面,能正确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课程目标,但是表述的教学目标不够合理。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课程知识中对素养目标的认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熟手教师较少注意到学生自身的特点与已有知识基础对学生产生的相异构想的影响,专家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相异构想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熟手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较少考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专家教师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较为丰富,但是在教学知识方面,较少使用多媒体技术对知识进行表征,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素养的评价。本文在分析所得结论的基础上,对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新手教师应多做练习题、翻看教材,熟悉化学基础知识,多注意课堂上学生的状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将理论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践;熟手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积累学生知识,通过阅读化学教育类期刊,提高对学生素养目标的认识;专家教师应多思考发展评价学生素养的方法。同时,对所选课例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规则作为引导,促进学生理解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再通过学习更加细化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理解制定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规则的原因,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为学生提供数据并组织学生绘制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趋势图,进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思考原因,以此培养学生利用证据进行推理的能力。

刘景诗[9](2020)在《核心素养视角下POEC教学策略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应用POEC(Predict-Observe-Explain-Compare)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性。在简要论述了POEC教学策略适用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该模块当前的教学现状。在研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对人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进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后,运用POEC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编制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和收集学生访谈的结果来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最终得出以下结论:POEC教学策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促进作用;POEC教学策略对于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均有提升效果;POEC教学策略能有效改善《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现状。

童文昭[10](2015)在《物质结构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文中提出证据驱动的教育研究范式是近十几年来西方科学教育的研究热点,学习进阶(LPs)即是在这一研究背景下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学习进阶所描述的是学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某一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所遵循的逐渐深入、趋于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在不同阶段(学段)所呈现的理解水平表现,为课程、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因此,基于国内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对这一外来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不仅能丰富国内基础化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也能为即将进行的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修订和高考改革等提供新的证据。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问题的研究:(1)“物质结构”包含哪些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如何表述?(2)“物质结构”的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段达到了何种理解程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梳理并界定出物质结构的核心概念,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教学要求,假设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框架。第二部分,首先根据学习进阶的假设框架设计出相应的测评试题,然后依据测评结果调整学习进阶框架,构建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学习进阶。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凝练出物质结构的核心概念:微粒、作用力、空间布局,具体表述为:①微粒:物质由微粒构成。②作用力: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③空间布局:构成物质的微粒以一定的空间分布方式存在。(2)构建出了上述三个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①“微粒”的学习进阶:水平1:能描述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区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水平2:能通过微粒的构成,判断和解释微粒的性质与变化。水平3:具有多层次的微观结构意识,并以之判断和解释物质的构成与变化。水平4:能综合作用力、空间等与微粒相关的知识解决复杂化学问题。②“作用力”的学习进阶:水平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力”。水平2:能以核力、化学键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一定解释。水平3:能应用多种类型的作用力解释、预测和判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水平4:能融合运用层次性作用力理论解决综合性化学问题中的相关问题。③“空间布局”的学习进阶:水平1:能通过宏观现象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分布存在。水平2:能简单描述一些微粒的空间布局及其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影响。水平3:能从多种空间视角认识微粒的空间结构及其性质和变化的关系。水平4: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形成全面的空间认识并用以解决相关问题。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2017年版课标下《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现状和选考现状
        三、学习物质结构知识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研究现状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访谈调查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SOLO分类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从做中学”理论
        五、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六、有意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访谈调查
        一、访谈对象及目的
        二、访谈计划
第三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标准分析
    第一节 “物质结构与性质”课标内容比较分析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课标新增内容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课标删除内容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课标认知要求变化的内容
    第二节 “物质结构与性质”内容要求的课程深广度比较
        一、课程广度比较
        二、课程深度比较
第四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及高考试题分析
    第一节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内容分析
        一、2003 年实验版课标下“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内容分析
        二、2017 年版课标下“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内容预测
        三、2017 年版课标下“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内容分析
        四、“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内容分析启示
    第二节 “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试题分析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考试大纲》比较
        二、2014-2018 年全国Ⅱ、Ⅲ卷中“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分析
    第三节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能力层次分析
        一、SOLO分类理论简介
        二、试题能力层次的划分标准
        三、2014-2018 年全国Ⅱ、Ⅲ卷“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SOLO层次分析
    第四节 试题分析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第五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建议及实践研究
    第一节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建议
        一、以“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学科观念为宗旨
        二、吃透“物质结构与性质”核心知识
        三、理清“物质结构与性质”几个关系
        四、把握“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深广度
        五、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第二节 实践研究及效果分析
        一、实践研究
        二、实践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标准分析结论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及高考试题分析结论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实践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高中化学选修3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现状
        一、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现状研究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策略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这一模块知识所存在的困难
        二、给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三、突出《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做中学”
        三、学习的元认知策略
        四、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五、知识的直观教学
        六、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七、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论”
第三章 高中化学选修3模块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教师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情况调查总结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现状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教学困难点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节 模型化教学策略
        一、模型化教学策略应用说明
        二、使用模型教学的优势
        三、模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知识结构化策略
        一、知识结构策略的使用说明
        二、应用优势
        三、具体应用方法
    第三节 类比与迁移策略
        一、类比与迁移策略应用说明
        二、使用类比与迁移策略的优势
        三、类比与迁移策略的具体应用
    第四节 学科综合思想渗透策略
        一、学科综合思想渗透策略应用说明
        二、学科综合思想渗透策略应用优势
        三、策略的具体应用
    第五节 规律化教学策略
        一、规律化教学策略应用说明
        二、规律化教学策略的应用优势
        三、规律化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体现
    第六节 元认知策略
        一、元认知策略的应用
        二、元认知策略的应用优势
        三、在教学中具体做法
第五章 实践研究及效果分析
    第一节 实践研究部分
        一、案例一:共价键(第一课时)
        二、案例二:金属原子堆积模型
    第二节 实践结果分析与评价
        一、学习成绩比较
        二、学生访谈
        三、教师教学经历自述
        四、评价与总结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现状研究结论
        二、教学策略研究及实践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一、研究的反思
        二、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TfU教学模式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源起
        1.1.1 高中学生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存在障碍
        1.1.2 运用TfU教学模式可促进《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
    1.2 问题与假设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符合新课标学习要求
        1.3.2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1.3.3 促进学生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
        1.3.4 提高学生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兴趣
        1.3.5 优化《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思路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实验法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TfU教学模式概述
        2.1.1 TfU教学模式
        2.1.2 TfU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2.1.3 TfU教学模式的特点
    2.2 国内外关于TfU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现状
3. 《物质性质与结构》教学中应用TfU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3.1 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内容分析
    3.2 应用的可行性
    3.3 应用的实现条件
        3.3.1 教师的品性是实现的关键条件
        3.3.2 学生的积极进取是实现的必备条件
        3.3.3 技术、环境是实现的基础条件
    3.4 TfU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3.4.1 设置“启发性论题”,引出教学内容
        3.4.2 展示“理解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3.4.3 开展“理解活动”,引导学生理解
        3.4.4 贯彻“持续性评价”,发展学生的个性
    3.5 TfU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
4. TfU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科学性分析
    4.3 实施过程
        4.3.1 实验前的问卷调查
        4.3.2 实验前测
        4.3.3 实验后测
    4.4 典型案例分析
        4.4.1 案例一、《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设计
        4.4.2 案例二、《金属键金属晶体》教学设计
        4.4.3 案例三、《分子的空间构型》教学设计
    4.5 实践效果检验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学生问卷
附录2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表
致谢

(4)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为学生学好“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提供帮助
        1.2.2 为高中一线化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1.2.3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5.1 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前期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
        1.5.2 研究思路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学习动机理论
        2.1.2 建构主义理论
    2.2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课程内容
    2.3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容
        2.3.1 学科核心素养
        2.3.2 化学学科素养
3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1 调查问卷的内容编制
    3.2 调查的基本情况
        3.2.1 调查对象
        3.2.2 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3.3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3.1 问卷的信度
        3.3.2 问卷的效度
    3.4 调查问卷的处理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新课标情况认识调查与分析
    4.2 开设情况认识调查与分析
    4.3 教科书认识情况调查与分析
    4.4 教学认识情况调查与分析
        4.4.1 教学策略情况
        4.4.2 教学困难调查与分析
        4.4.3 处理办法
    4.5 学生影响认识调查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结论
        5.1.1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开设认知情况
        5.1.2 教师情况
        5.1.3 具体困难点
    5.2 教学建议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科教兴国与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 推进化学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科学化的需要
    三、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
        (一) 研究的目标
        (二) 研究的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方法
        (一) 系统研究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案例研究法
        (四) 诊断研究法
        (五) 实验研究法
        (六) 比较研究法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的实证研究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方案说明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公平性问题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中学教学关系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六) 本次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诊断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过程
        (三) 研究的结论与探讨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诊断分析
        (一) 试题科学性失真
        (二) 试题实验情景虚构
        (三) 试题条件交代不清
        (四) 试题设问指向不明
        (五) 试题诊断性缺乏
        (六) 试题信息不完整
        (七) 试题计算难度偏大
        (八) 试题功能价值偏失
        (九) 试题探究力度不够
        (十) 试题的公平性欠妥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的关系诊断分析
        (一) 试题“知识与技能”的选择性
        (二) 试题“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性
        (三) 试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选择性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对化学学习的反拔功能
第二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内部结构分析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特征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总体特征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基本特点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设计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要素分析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指标设计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原则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设计流程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技术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评分标准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评分标准的设计技术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第三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及考查功能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考查的功能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一) 根据应答方式方法分类
        (二)根据解题思维特点分类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方法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构成要素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设计的规范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中核心知识的嵌入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分析
        (一) 研究年限和试卷类型及试题类型范围的界定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内部结构SOLO分析
第四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一) 对知识属性归类能力的设计
        (二) 对判断能力与解释能力的设计
        (三) 对信息处理与迁移能力的设计
        (四) 对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设计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定量研究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比较研究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能力结构层次的定量横向比较研究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研究
        (四) 结论与探讨
第五章 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
    一、发达国家及地区高考化学命题的经验探析
        (一) 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
        (二) 注重试题的情境性
        (三) 突出试题的实践性
        (四) 凸显试题的探究性
        (五) 体现试题的开放性
        (六) 重视试题的实验性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基本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二) 公平性原则
        (三) 选择性原则
        (四) 创新性原则
        (五) 有效性原则
        (六) 协调性原则
        (七) 导向性原则
    三、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
        (一) 学科思想方法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二) 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分析
        (三)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策略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质量评价标准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评价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效度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信度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难度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区分度
        (六)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定性评价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教师使用)
    附录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学生使用)
    附录三:近五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内部的统计分析
    附录四: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及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1.1.2 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介绍
        1.2.1 国内相关研究介绍
        1.2.2 国外相关研究介绍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2 高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构建
    2.1 相关课程理论研究
    2.2 高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分析
        2.2.1 义务教育阶段“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地位和内容分析
        2.2.2 必修阶段“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地位和内容分析
        2.2.3 选修阶段“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地位和内容分析
    2.3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
        2.3.1 《物质结构与性质》分章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
        2.3.2“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
3 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实践研究
    3.1 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实践调查
        3.1.1 教师的问卷调查
        3.1.2 学生的问卷调查
    3.2 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实践研究
        3.2.1 理论基础
        3.2.2 教学实践研究
    3.3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3.3.1 第四、五周期中某些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违背“构造原理”的原因
        3.3.2 硝酸和硫酸分子结构中的杂化轨道理论
        3.3.3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3.3.4 对δ键和π键强弱的比较以及由此引出对键能定义的理解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空间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二、STEM领域中的空间能力
        三、化学空间能力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心理学对空间能力的研究
        二、化学学习中的空间能力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化学空间能力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化学空间问题的科学哲学基础
        一、化学空间概念及其演变过程
        二、原子论分子学说的演变过程
        三、化学键理论的发展:从路易斯到鲍林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中的视觉化
        一、视觉化的概念
        二、视觉化的作用
        三、学生的“元视觉化能力”
    第三节 化学教育中的三重表征
        一、化学表征
        二、三重表征理论视角下的化学教学
第二章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的建构
    第一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节 评价标准的初步建构
        一、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
        二、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的德尔菲法研究
        一、德尔菲法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第四节 评价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第三章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测评工具开发的教育测量理论基础
    第二节 测评工具的开发路线
    第三节 测评工具的项目设计
        一、测评工具的编制
        二、测评工具的质量检验及改进
第四章 大样本测评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的实施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分析
    第二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的研究结果
        一、测评数据的总体统计
        二、测评数据的微观分析
        三、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四、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五、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六、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第五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理论创新
        二、实证贡献
        三、实践策略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对象需要扩大
        二、研究方法需要丰富
        三、研究水平需要提高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的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初选)
    附录三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第一轮)
    附录四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第二轮)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8)高中化学教师“物质结构与性质”PCK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教师的PCK具有重要意义
    1.2 “物质结构与性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对不同类型教师的界定
    2.2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综述
        2.2.1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课程内容分析
        2.2.2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策略研究
    2.3 PCK的研究综述
        2.3.1 国内外对PCK的内涵与组成要素的研究
        2.3.2 化学学科教学知识(CPCK)的研究
        2.3.3 不同类型教师PCK的研究
        2.3.4 PCK的测量研究
3 研究目的、任务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任务
    3.3 研究方法
4 理论构建
    4.1 PCK的界定
    4.2 PCK的结构框架
        4.2.1 教学知识
        4.2.2 学生知识
        4.2.3 学科知识
        4.2.4 课程知识
    4.3 不同类型教师的界定
5 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专家教师PCK比较分析
    5.1 基本信息介绍
        5.1.1 教学案例分析
        5.1.2 三位化学教师的信息简介
    5.2 教学知识的比较分析
        5.2.1 教学策略及表征知识
        5.2.2 教学评价知识
    5.3 学生知识的比较分析
        5.3.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5.3.2 学生的相异构想
        5.3.3 测查学生知识的方法
    5.4 学科知识的比较分析
        5.4.1 化学内容知识
        5.4.2 化学学科特征与方法
        5.4.3 化学学科核心观念
    5.5 课程知识的比较分析
        5.5.1 课程模块目标
        5.5.2 教材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5.5.3 教学目标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教学知识的差异
        6.1.2 学生知识的差异
        6.1.3 学科知识的差异
        6.1.4 课程知识的差异
    6.2 建议
    6.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核心素养视角下POEC教学策略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核心素养对高中生发展的新要求
        二、2017年版课标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现状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POEC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研究现状
        三、基于POEC教学策略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POEC教学策略
        二、核心素养
        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概念转变理论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第二节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教师访谈情况结果分析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现状调查总结
第四章 POEC教学策略应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设计研究
    第一节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育教学分析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标准分析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学情分析
    第二节 POEC教学策略应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论分析
        一、POEC教学策略应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可行性分析
        二、POEC教学策略流程设计
        三、POEC教学策略使用原则
        四、POEC教学策略注意事项
    第三节 应用POEC教学策略的教学案例设计
        一、《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二、《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
        三、《离子晶体》教学设计
第五章 POEC教学策略应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准备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工具编制和分析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第二节 研究过程
        一、前测
        二、后测
    第三节 实践结果分析
        一、整体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分析
        二、不同学校核心素养培养的差异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POEC教学策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促进作用
        二、POEC教学策略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均有提升效果
        三、POEC教学策略能有效改善《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现状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建议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师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3 :原子结构传统教学设计
    附录4 :分子的立体构型传统教学设计
    附录5 :离子晶体传统教学设计
    附录6 :高中生《物质结构与性质》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测验问卷
    附录7 :POEC教学策略应用《物质结构与性质》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物质结构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CORE CONCEPT)文献综述
        2.1.1 “核心概念”的概念及内涵
        2.1.2 “核心概念”的研究现状
    2.2 “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S)文献综述
        2.2.1 “学习进阶”的概念及内涵
        2.2.2 “学习进阶”的研究现状
3 物质结构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学习进阶框架的假设
    3.1 “物质结构”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物质结构”基本概念的文本梳理
        3.1.2 “物质结构”核心概念的界定
        3.1.3 小结
    3.2 “物质结构”核心概念学习进阶框架的假设
        3.2.1 “微粒”学习进阶框架的假设
        3.2.2 “微粒间的作用力”学习进阶框架的假设
        3.2.3 “微粒的空间布局”学习进阶框架的假设
4 物质结构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概念理解的测评方法
        4.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4.2.3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4.2.4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4.3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3.1 “微粒”理解测评结果分析
        4.3.2 “微粒间的作用力”理解测评结果分析
        4.3.3 “微粒的空间布局”理解测评结果分析
    4.4 研究结论:学习进阶的构建
        4.4.1 “物质结构”核心概念——“微粒”学习进阶的构建
        4.4.2 “物质结构”核心概念——“微粒间的作用力”学习进阶的构建
        4.4.3 “物质结构”核心概念——“微粒的空间布局”学习进阶的构建
5 反思与启示
    5.1 研究本身的反思与启示
    5.2 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反思与启示
        5.2.1 对课程标准的反思与启示
        5.2.2 对教科书的反思与启示
    5.3 概念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物质结构”概念理解测验题(初三卷)
    附录2:“物质结构”概念理解测验题(高一卷)
    附录3:“物质结构”概念理解测验题(高二卷)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年版课标下《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研究[D]. 公孙国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高中化学选修3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 蒲亚芹.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3]TfU教学模式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林慧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4]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D]. 赵立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D]. 孙建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6]高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及教学实践研究[D]. 杜明森.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2)
  • [7]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D]. 魏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高中化学教师“物质结构与性质”PCK比较研究[D]. 邵喆.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核心素养视角下POEC教学策略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应用研究[D]. 刘景诗.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10]物质结构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 童文昭.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