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的腹腔镜检查

肝病的腹腔镜检查

一、肝脏病的腹腔镜检查(论文文献综述)

徐璐[1](2021)在《郑芝田 中国消化专业开路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择消化专业领域1942年,郑芝田从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毕业,留校在内科工作。这一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被迫关闭,大批医护人员进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其中不乏一批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知名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老院长王锡炽将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带到了北大医院,推动了医教研工作的发展。郑芝田也在北大医院经历了严格的住院医师培训。王锡炽还聘请了已经是主治医师的邓庆曾来给他们做住院总医师。

李亚东[2](2019)在《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提出目的:对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以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例数为10例,时间为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对术中胆道造影、腹腔镜、CT、B超、肝功能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胆总管囊肿患者的胆囊宽、胆囊长、囊肿宽、囊肿长均大于胆道闭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新生儿多种胆道畸形均可使其出现肝外胆道囊性病变的表现,实施术中腹腔镜以及B超检查,可较好对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为其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王娟娟[3](2019)在《温阳通络综合疗法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温阳通络综合疗法,以温经暖宫汤:汤药口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及药渣热敷联合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观察对患者慢性盆腔疼痛、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相关观察指标的影响,客观评价温阳通络综合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为今后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运用温阳通络综合疗法的治疗组和应用少腹逐瘀颗粒配合康妇消炎栓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分别连续用药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近期止痛疗效、中医证候、体征改善情况,并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妇科B超变化,并随访治疗3个月后的复发情况,以评价温阳通络综合疗法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病程、病情程度及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VAS评分、相关观察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疗效(96.7%)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个月内,治疗组的复发率为6.7%,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小腹疼痛、带下量多、经期错后、形寒肢冷、大便溏泄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值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高切全血粘度和HCT,其他6个实验室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B超检查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通络综合疗法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临床症状、慢性盆腔疼痛、相关观察指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复发率低,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李双庆[4](2018)在《超声检查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超声检查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前来我院就诊的7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归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检查的78例民众作为对照组,组织所有参选对象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量、脾静脉内径和脾静脉血流量。结果研究组患者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量、脾静脉内径和脾静脉血流量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健康民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快速准确的帮助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患诊断病情,便于医者根据检查结果设计治疗方案,推动临床医疗工作顺利开展。

钟慧[5](2018)在《对85例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随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85例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为提高临床对结核性腹膜炎的正确诊断率,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5例资料完整,临床疑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并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患者,随访抗结核治疗结果(3月12月),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疑诊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诊断符合率为78%。其中腹腔镜及病理学检查阳性率最高(100%),腹部CT检查次之(94%)。对于年龄低于40岁,腹部CT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符合率高达100%,并随年龄增加诊断符合率逐渐下降。结论: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较困难,实验室检查灵敏度及特异度差。腹腔镜及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金标准,但临床实施和组织标本获取较困难。因此腹部CT检查结合患者年龄并采用排除诊断法,是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关键。

张古成[6](2018)在《从组织及形态学等角度探讨慢乙肝肝硬化的“逆转”》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本研究:一、针对肝硬化是否可以“逆转”的争议,依据临床上所观察到的肝脏形态学及病理组织等“金标准”方面诊断出的肝硬化“逆转”的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而提出探讨肝硬化“逆转”的新概念(广义和狭义角度);二、通过提出肝硬化临床前代偿期的概念,从而使肝硬化的分期更加细致化,更有针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肝脏组织学联合形态学等金标准方面(狭义)、临床表现和临床客观指标等广义肝硬化“逆转”方面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有助于临床前代偿期乙肝肝硬化“逆转”的可行性办法,并根据临床资料对肝硬化易逆转因素进行探讨。方法:一是在对国内外文献的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肝硬化“逆转”观念的变化及争议点,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二是对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的同时经腹腔镜下形态学或肝穿刺病理组织检查明确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仅限于临床前代偿期)的共计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临床前代偿期的疗效的影响,从临床资料中探讨肝硬化的“逆转”情况。结果:一、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目前国内外在肝硬化“逆转”方面争议的关键点、争执点和肝硬化“逆转”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并统一认识,我们提出广义和狭义肝硬化逆转的概念。狭义的肝硬化逆转是肝脏组织学中假小叶和肝脏形态学结节等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的消失,伴有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广义的肝硬化逆转包含狭义肝硬化逆转概念在内,同时还应包括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客观临床检验检查指标(包括血清学检查,影像学等)的稳定或好转。二、临床病例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病例,各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易逆转因素分析中分为四个比较组互相比较,分别为总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逆转组、有效组、无效组三组之间互为比较。四组比较组在患者性别、年龄、家族史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生化方面,治疗后两组在ALT、AST、TBIL、ALB、PT值的组间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在ALT、AST、TBIL、ALB值的组内差异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组治疗前后PT值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西医组则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血氨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治疗后血氨值比西医组低;两组治疗前后血氨值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易逆转因素分析中四组比较组在患者治疗前AST、TBIL、PT水平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血常规方面,两组治疗后WBC及HB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组治疗后WBC、HB值较西医组的高。治疗后两组在RBC、PLT值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中西医组在RBC、Hb、PLT值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WBC值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西医组在WBC、HB、PLT组内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而RBC值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易逆转因素分析中四组比较组在患者治疗前WBC、RBC水平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而总有效组与无效组、逆转组与无效组在治疗前PLT值差异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且总有效组、逆转组PLT的值整体大于无效组。APRI值方面,两组治疗后APRI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医组值较中西医组偏低;治疗前后两组的APRI值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易逆转因素分析中四组比较组在患者治疗前APRI值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Child-Pugh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Child-Pugh值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组治疗前后Child值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西医组则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易逆转因素分析中四组比较组在患者治疗前Child评分值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超声积分方面,两组在治疗后的超声积分改善方面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后两组的超声积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肝硬化易逆转因素分析方面:总有效组与无效组、逆转组与无效组、有效组与无效组在治疗前B超积分值差异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且总有效组、逆转组、有效组的B超积分值均小于无效组。病毒学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前后HBsAg值的组内差异和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易逆转因素分析中四组比较组在患者治疗前HBsAg值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HBeAg阴性阳性人数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两组HBeAg阴性阳性人数的组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两组治疗1年后HBV-DNA阴性阳性人数经c2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1年后HBV-DNA阴性阳性人数经c2检验,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易逆转因素分析中四组比较组在服用抗病毒类治疗药物种类方面未见明显差异。肝硬化易逆转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发现:逆转组与无效组、逆转组与有效组在抗病毒治疗时间差异方面有统计学意义,逆转组抗病毒治疗时间时间长于无效组及有效组;形态学与组织病理学方面,(1)10例治疗前后行二次腹腔镜大体形态学检查的患者(西医组1例,中西医组9例),肝硬化大体形态学改变方面:1例大小结合混合型肝硬化转为小结节型肝硬化,1例小结节型肝硬化转化为橘皮样肝硬化,1例橘皮样肝硬化转化为正常肝脏,以上3人均为中西医组,其余病人肝脏形态学较前未见明显变化;(2)两组治疗后肝硬化炎症及纤维化改善程度(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值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肝硬化易逆转因素分析中四组比较组在治疗前肝脏病理组织炎症及前后两次金标准诊断间隔时间差异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我们认为肝硬化“逆转”应该是指肝硬化的疾病状态向好的方向发展,判断标准中应该包括组织形态学(“金标准”)和临床方面(临床表现、临床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等)的好转,因此为了减少争议及统一认识,也为了更好地评估治疗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改变,我们认为应该引入狭义和广义肝硬化“逆转”的概念。2.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从广义及狭义角度探讨肝硬化的“逆转”。从广义角度来说,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均有明显护肝降酶,改善胆红素的代谢,提高白蛋白水平,改善肝脏纤维化,明显的抑制HBV-DNA复制的作用;中西医组在提高WBC、HB水平、改善凝血功能、改善血氨的代谢方面较单纯西医组更有优势。从狭义“逆转”来说,经治疗后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的逆转率为33.33%,总有效率高达60%。(1)肝脏形态学方面:经积极地内科治疗,部分乙肝肝硬化临床前代偿期患者可以发生形态学逆转,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2)组织病理学方面:经积极的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纤维化明显改善,会出现肝硬化的“逆转”,且西医及中西医治疗均能明显抑制肝脏炎症及改善纤维化程度,阻止肝硬化的进展。在肝硬化易逆转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得出:在积极有效地抗病毒治疗基础上高水平的PLT值、B超积分值越低、抗病毒治疗时间越长是有助于早期肝硬化逆转的有利因素。

刘秀红,赵一鸣,赵晓飞,刘芳,陈德喜,李宁[7](2017)在《肝细胞癌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细胞癌(HCC)是世界范围内的第5大常见肿瘤,且男性肿瘤病死率居第3位。病毒性肝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是HCC发病的明确危险因素。本文关注最新数据和推荐指南,回顾性分析HC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HCC早期诊断依赖于动态加强的典型放射影像,肝移植、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是HCC的治愈性疗法,而索拉非尼和经动脉化疗性栓塞多推荐用于晚期HCC,由肝脏病学、外科学、放射学、肿瘤学和病理学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未来HCC治疗的发展方向。

鲁德斌,刘西平,胡林忠[8](2016)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行LC和57例行OC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百分比;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LC组术中出血量为(66.4±17.6)ml,显着低于OC组[(103.5±15.5)ml,P<0.05],术后通气时间为(1.5±0.5)d,显着低于OC组[(3.0±1.0)d,P<0.05],住院时间为(5.0±1.0)d,显着低于[(8.0±2.0)d,P<0.05)];术后OC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外周血CD3+淋巴细胞分别为(29.4±5.6)%、(38.9±6.3)%和(52.1±7.7)%,均显着低于LC组[分别为(36.0±6.1)%、(46.5±7.5)%和(63.8±8.8)%,P<0.05],CD4+淋巴细胞分别为(21.9±4.2)%、(28.8±4.4)%和(36.0±8.3)%,均显着低于LC组[(27.7±6.4)%、(34.9±8.0)%和(44.9±8.0)%,P<0.05],CD8+淋巴细胞分别为(37.1±6.8)%、(32.3±7.0)%和(29.5±7.4)%,均显着高于LC组[(32.4±7.4)%、(29.5±6.9)%和(25.3±7.0)%,P<0.05];术后OC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血清IL-6水平分别为(95.9±10.1)pg/L、(58.4±8.1)pg/L和(33.8±4.6)pg/L,显着高于LC组[(72.0±9.4)pg/L、(35.9±5.2)pg/L和(19.0±3.4)pg/L,P<0.05],血清TNF-α为(49.0±10.2)ng/L、(65.8±14.1ng/L)和(41.5±8.8)ng/L,均显着高于LC组[(34.0±9.9)ng/L、(40.7±10.6)ng/L和(19.8±7.7)ng/L,P<0.05],血清CRP为(32.4±3.6)mg/L、(25.8±2.7)mg/L和(15.4±4.2)mg/L,均显着高于LC组[(20.5±3.0)mg/L、(12.4±2.0)mg/L和(6.6±1.1)mg/L,P<0.05];术后LC组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显着低于OC组的31.6%(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抑制轻,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综合疗效优。

李君怡[9](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队列研究问题探讨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本研究分析队列研究是否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以及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队列研究能否反映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同时分析临床队列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前瞻性研究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对肝硬化及队列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队列研究是否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并且分析队列研究中常见问题及提出相应对策。另外,对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及大学城医院门诊或住院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129例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并探讨本队列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明确队列研究具有样本群体易得、长期观察时投入相对较少、可同时收集多种临床资料等优点,在慢性病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队列研究允许个体化治疗且评价结局指标简单及易于测量,尤其适用于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29例病例,各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方面,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L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治疗前后A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LT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S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医组及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ST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L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L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比中医组高。三组治疗前后TBIL差异及治疗后TBI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西医组治疗前后P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方面,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HBV-DN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HBV-DN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HBV-DNA较中医组低。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HBs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西医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HBsA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较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低。三组治疗前后HBeAg差异及治疗后HBeA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RI值方面,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常规及B超积分方面,三组治疗前后WBC、RBC、HB、PLT、B超积分差异及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结局方面,发生肝硬化失代偿期西医组2例,发生肝癌西医组1例、中西医结合组3例,发生死亡中医组1例。本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家族史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23.26%,饮酒史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19.38%,感染乙肝时间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20.16%;不详情况在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31.63个月,总失访率为10.9%,失访情况在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病例资料不齐全者占86.05%。结论:通过对12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相关文献分析明确队列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应用前景。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可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治疗在抗炎及抑制病毒复制方面较纯中医治疗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白蛋白方面较纯中医或纯西医治疗好。但本回顾性队列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失访、偏倚、资料缺失及组间例数差异大等问题,可能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结果可信度下降,在前瞻性研究中应加以重视,以使队列研究更能反应临床实际情况。

何学学[10](2016)在《218例行肝脏活检的急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在急慢性肝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行超声引导下行肝脏活检的218例急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8例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肝脏活检均成功,成功率100%。2.218例行肝穿刺活检患者中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28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者110例,慢性丙型肝炎者18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37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23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17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共4例;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40例;特发性门脉高压患者共5例;原因不明者5例。3.1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98例行肝穿刺活检后48例予抗病毒治疗,9例肝脏组织病理学提示肝硬化改变,3例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提示均合并明显的肝脏脂肪变。4.37例药物性肝损伤者根据生化指标分为肝细胞损伤型21例,胆汁淤积型7例,混合型9例,其中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见;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分为急慢性肝炎者24例,淤胆型肝炎者6例,混合性肝炎者5例,特发性门脉高压者1例,胆管消失综合征者1例,其中急慢性肝炎最多见;根据诱发肝损伤的药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草药者最多见。5.2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中PBC患者13例(11例血清AMA-M2抗体阳性,2例血清AMA-M2抗体阴性),重叠综合征者4例(AIH/PBC重叠综合征3例,PBC/PSC重叠综合征1例),PSC者6例。根据组织病理学分期对PBC进行分期,其中I期2例,II期6例,II-III期1例,III期1例,IV期3例,其中3例合并药物性肝损伤。6.17例局灶性病变患者经肝穿刺活检10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其中肝细胞型肝癌者9例,胆管细胞型肝癌者1例),4例诊断为局灶结节性增生,2例诊断为寄生虫性肝脓肿,1例诊断为炎性假瘤。7.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肝脏组织病理学显示单纯性脂肪肝者3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者1例。8.对40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进行病因分析,结果显示PBC患者13例,PSC患者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7例,脓毒血症患者1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例,大胆管不全梗阻患者1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因者共10例,其中AIH/PBC重叠综合征3例,PBC/PSC重叠综合征1例,药物性肝损伤合并PBC者3例,药物性肝损伤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者3例,病因不明者1例。9.对5例特发性门脉高压患者行病因分析,其中3例考虑为药物所致的可能性大,1例为肝内动脉-门脉瘘,1例病因不明确。结论1.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是一项成功率高、安全性较好的检查方法。2.肝脏活检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如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脏局灶性病变、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3.肝脏活检可用于疾病的分期及指导治疗,如慢性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分级、分期诊断。4.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既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临床上还需完整的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肝脏活检病理结果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二、肝脏病的腹腔镜检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病的腹腔镜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郑芝田 中国消化专业开路人(论文提纲范文)

选择消化专业领域
消化内镜先行者
“小”杂志上大发现
一生致力研究消化疾病
光芒照亮后人
编者手记

(2)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肝功能结果分析
    2.2 病理结果分析
    2.3 B超结果分析
    2.4 腹腔镜检查结果
    2.5 治疗结果分析
3 讨论

(3)温阳通络综合疗法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结果
        3.3 辅助检查结果
        3.4 复发率观察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2 武权生教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证经验
    3 温经暖宫汤的组方分析及药理作用
        3.1 温经暖宫汤的组方分析
        3.2 组方中单味药的现代药理作用
        3.3 方剂配伍特色
        3.4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3.5 药渣外敷的作用机理
    4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依据
        4.1 对照组药物少腹逐瘀颗粒的选择依据
        4.2 对照组药物康妇消炎栓的选择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4)超声检查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5)对85例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从组织及形态学等角度探讨慢乙肝肝硬化的“逆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肝硬化概况
        一、肝硬化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二、肝硬化的病因
        三、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四、肝硬化的分期
        五、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第二节 肝硬化“逆转”的争议
        一、肝硬化“逆转”概念的争议
        二、肝硬化不可“逆转”的观点
        三、肝硬化可“逆转”的观点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部分
    第一节 80例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
        一、材料与方法
        二、临床结果
    第二节 分析与讨论
        一、一般资料
        二、生化
        三、血常规
        四、APRI
        五、Child-Pugh分级
        六、超声积分
        七、病毒学指标
        八、形态学与组织病理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肝细胞癌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CC的筛查与诊断
2 治疗
    2.1 外科治疗
        2.1.1 肝切除术
        2.1.2 肝移植术
    2.2 内科治疗
        2.2.1 射频消融
        2.2.2 TACE
        2.2.3 TARE
        2.2.4 调强放射疗法调强放射疗法
        2.2.5 质子束疗法质子束疗法
        2.2.6 全身治疗
3 未来HCC的研究方向
    3.1 HCC的异质性
    3.2 发布指南
    3.3 多学科协作团队
    3.4 肝癌早期标志物

(9)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队列研究问题探讨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肝硬化
        一、肝硬化的概况
        二、肝硬化的病因
        三、乙肝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四、肝硬化的常见临床研究方法
    第二节 队列研究
        一、队列研究的概念及类型
        二、队列研究的优点
        三、队列研究的应用范畴
        四、队列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的可行性及优势
        五、队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病例分析
    第一节 129例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218例行肝脏活检的急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第3章 结果
    3.1 218 例行肝穿刺活检的急慢性肝病患者的疾病构成分析
    3.2 40 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3.3 37 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3.4 17 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
    3.5 128 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3.6 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
    3.7 2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3.8 5例特发性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肝脏病的腹腔镜检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郑芝田 中国消化专业开路人[J]. 徐璐. 中国卫生人才, 2021(03)
  • [2]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J]. 李亚东. 大理大学学报, 2019(08)
  • [3]温阳通络综合疗法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王娟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超声检查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李双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96)
  • [5]对85例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随访分析[D]. 钟慧. 重庆医科大学, 2018(12)
  • [6]从组织及形态学等角度探讨慢乙肝肝硬化的“逆转”[D]. 张古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肝细胞癌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 刘秀红,赵一鸣,赵晓飞,刘芳,陈德喜,李宁.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7(02)
  •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J]. 鲁德斌,刘西平,胡林忠.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6(03)
  • [9]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队列研究问题探讨及病例分析[D]. 李君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218例行肝脏活检的急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D]. 何学学. 吉林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肝病的腹腔镜检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