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镀镍液中次磷酸钠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1](2020)在《铝合金表面改性及其对电镀铜层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铝合金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及其他综合性能,在印刷电路板(PCB)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如充当PCB板的金属基材。目前铝合金电镀铜常采用二次浸锌工艺,该工艺过程复杂,酸碱用量大,给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且锌会在镀液溶解中,从而干扰或缩短镀液寿命。因此,研发铝上电镀铜前处理工艺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表面改性的方法,对铝基材进行化学镀镍处理,之后再电镀铜。由于电镀铜前,铝基材表面有致密的镍层保护,电镀铜时不会产生铝的腐蚀和毒化镀液的问题,能够提高镀层与铝基体的结合力,获得厚度均匀、外观良好的镀铜层。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描述如下,首先,铝合金表面化学镀镍改性常需要特殊的活化方法,如将常用的离子Pd活化液进行调整,令其适合铝的活性,避免过度腐蚀与活化。其次,本文在探讨离子Pd活化过程中,意外发现离子Ag、离子Cu均具有活化铝合金的能力。因此,展开了三种活化引发化学镀镍过程、测试镍层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再次,为实现铝层和树脂层同步金属化,对离子钯活化方法进行优化。最后,对改性后铝合金表面的电镀铜层进行了结合力、外观、均匀性等方面的性能测试。实验表明,采用Pd、Ag和Cu活化得到的化学镀镍层呈现典型的球形胞状结构,与浸锌活化得到的化学镀镍层相比,镀层结构更加致密、胞状球形颗粒更多、镀层与基体之间无明显的裂纹和孔洞等。此外,三种活化得到的化学镀镍层结合力和Tafel极化曲线测试表明:镀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均表现良好,化学镀镍层耐蚀性能从高到低排序为:Cu活化>Pd活化>Ag活化1>Ag活化2>Zn活化>铝基材;应用开路电位-时间曲线研究化学镀镍引发过程时,发现:三种活化的化学镀镍初期都经历了氧化膜溶解、活化、混合控制以及化学镀镍过程。化学镀镍引发过程的时间随钯活化时间而缩短,最佳活化时间为30 s;Ag活化导致的化学镀镍引发时间总体是先快后慢,有时表现出不受活化时间影响的行为。Cu活化时,随置换铜厚增加,化学镀镍引发时间缩短。与浸锌活化相比,三种活化均能更快引发化学镀过程。铝上Cu活化的机理研究表明:铝经过Cu活化后,能成功引发化学镀镍过程,与存在腐蚀微电池有关。即铝经过铜活化,铜层未完全包覆铝时,在化学镀镍液中,铜和铝形成腐蚀微电池,铜充当阴极而铝为阳极。铝被氧化释放出电子,镀液中镍离子得电子沉积于铜表面,沉积出来的镍具有催化次亚磷酸钠氧化的作用,自催化使得化学镀镍持续进行。此外,在铝表面部分包覆时,铜颗粒越多,形成的微电池数量越多,从而铝释放的电子越多,导致引发化学镀镍过程加快、反应剧烈。关于铝基板孔内的铝层和树脂层同步金属化问题,本文采用硅烷化技术对铝和树脂上进行硅烷化改性处理,然后对其各自沉积的化学镀镍层进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铝基板孔内树脂层和铝层成功实现同步金属化,并且镀层与孔壁结合力良好,化学镀镍层耐腐蚀性能从高到低排序为硅烷化改性≈Pd活化>Zn活化>铝基材。最后,分析铝合金改性后得到的电镀铜镀层性能时,发现:化学镀镍时间对铜镀层耐蚀性和结合力有影响;考察铜镀层与基材的结合力时,Pd、Ag和Cu活化比浸锌活化具有更优异的结合力;电镀铜镀层耐蚀性从高到低排序为Pd活化≈Cu活化>Ag活化>Zn活化>铝基体直接电镀铜。此外,硅烷化改性成功解决了树脂上电镀铜问题,并且铜镀层与孔壁结合力良好。
侯晓晖,洪祥乐[2](2002)在《化学镀镍液中次磷酸钠的快速测定》文中指出从方便、快速、准确的要求出发 ,通过与经典容量分析方法比较 ,研究了能满足快速测定化学镀镍液中次磷酸钠浓度的方法。加入过量I- 3,以淀粉为指示剂 ,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过量的I- 3。
徐启文,吴源清,黄岳山,赵修华[3](2004)在《化学镀镍液中硫酸镍与次磷酸钠的快速测定》文中指出采用光度分析方法研究化学镀镍过程中硫酸镍及次磷酸钠质量浓度的快速测定 ,建立了标准硫酸镍及标准次磷酸钠质量浓度与吸光度回归方程。对比试验表明 ,镀液测定的标准偏差小于4% ,与化学分析标准法相比 ,其偏差可控制在 6%左右。本法适用于快速检测镀液中主成分含量的变化。
刘汝涛,杨景和,高灿柱,鹿玉理[4](2000)在《化学镀镍液中次亚磷酸钠的测定》文中研究表明
周晓光[5](2003)在《化学镀镍液中的各组分对次磷酸钠浓度测定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探讨了化学镀镍液中影响次磷酸钠浓度测定准确度的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李雨[6](2015)在《镀槽材质对化学镀镍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镀镍-磷合金由于具有均镀能力好、硬度高、耐腐蚀和耐磨性强等特性,已在军工、汽车、航空航天、装饰等工业领域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化学镀镍槽液的稳定性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配方中络合剂和稳定剂的选择、槽体材质等,本论文主要通过优化化学镀镍工艺配方、针对不同材质槽体进行预处理和完成化学镀镍周期实验,探究其对化学镀镍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为工业生产提供实际指导。本论文以槽液pH、镀液稳定常数、Ni2+浓度、H2PO2-浓度、沉积速率、镀层光泽度、镀层磷含量、镀层耐蚀性、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为评价指标,对镀液稳定性、镀层的表面形貌和成分进行了表征,并对其钝化机理做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在已确定的工艺技术路线和基础配方的基础上,当选择含硫稳定剂时在槽液表面有淡黄色物质生成,用红外光谱测得该物质为含硫化合物;适用于该体系的添加剂为碘酸钾、有机酸C、有机物B和有机物A,添加剂碘酸钾50mg/L或有机物A 10mg/L时,镀液稳定常数最高为98%;添加剂有机物B 4mg/L时镀速最快,达到17.75μm/h;添加剂碘酸钾50mg/L时,镀层磷含量最高,达到12.22%。稀土离子可大大提高镀液稳定性,其中Y3+最为明显,可达11.1h,当稀土离子在2~4mg/L时,可适当提高沉积速度和镀层光泽度,而添加稀土元素铈对柠檬酸体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稀土离子添加到镀液中可起到细化镀层晶粒和改善镀层性能作用,但镀层中不含稀土离子。2、对有机物A、有机物B、有机物C和硫酸铈进行复配,当有机物A 1.0mg/L,有机物B 10 mg/L,有机物C 0.5 g/L,硫酸铈6 mg/L,该体系的反应活化能为42.7725kJ,镀速为10.92μm/h,镀光泽度为225 Gs,磷含量为12.96%,镀层为层状结构,表面均匀、致密、平整的非晶态结构。3、对304和316两者牌号的不锈钢进行了钝化处理,该钝化膜中的主要组成元素Cr、Fe、Ni和Mo是以Cr2O3、FeO、NiO和MoOx的形式存在的,而氧化物A的添加改善了SiO2为主的钝化膜的连续性、致密性,更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连续的不锈钢钝化膜。4、同一种化学镀镍槽液对不同材质制成的槽体进行化学镀镍时,材质对槽液的使用寿命是有影响的,而对镀件的镀层质量影响不大,其中烧杯可以连续施镀12.5个MTO,PE槽可以连续施镀10.0个MTO,304不锈钢槽可以连续施镀6.5个MTO,316不锈钢可以连续施镀9.0个MTO。
迟兰洲,胡文成,钟廉基[7](1997)在《化学镀镍液中次磷酸钠在线自动测试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化学镀镍工艺过程镀液中次磷酸钠浓度的在线自动测试,采用连续流动分光光度的原理研制成功了在线自动测试仪,通过对标准次磷酸钠溶液的测试得出了次磷酸钠浓度与入射光透过率对数关系的回归方程。通过对不同镀液的测试,该测试仪测试的标准偏差小于2%,与化学分析方法相比的误差小于4%,并可将测试时间缩短至6min,该测试系统完全适用于化学镀镍生产线上次磷酸钠的在线自动测试
田智娟[8](2020)在《几种含磷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磷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可或缺,含磷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食品、药品、磷肥等样品中,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分析含磷化合物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核磁共振磷谱(31P NMR)是一种被广泛用于含磷物质定性定量分析的分析检测技术,31P NMR谱只对磷原子产生信号,无其他元素干扰且快速准确。本文采用31P NMR谱对几种药品、化工产品以及磷肥中含磷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实验方法具有分辨率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对于含磷化合物的分析检测十分可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同时测定药品依替膦酸二钠(ED)和胞磷胆碱钠中主成分及相关物质含量的31P NMR谱,得到依替膦酸钠、亚磷酸根在0.00125~0.400 mol·L-1,磷酸根在0.001~0.400 mol·L-1范围内线性相关,该方法精密度为0.10%~0.43%,加样回收率结果为99.2%~101.8%。对ED片剂进行测定,测得片剂中含有磷酸盐和亚磷酸盐,ED含量符合药典测定要求。利用31P NMR谱检测胞磷胆碱钠中胞磷胆碱钠及杂质胞苷-5,磷酸和氯化磷酰胆碱钙盐含量,得到胞磷胆碱钠在0.005~0.080 mol·L-1,氯化磷酰胆碱钙盐、胞苷-5,磷酸在0.0025~0.080 mol·L-1范围内线性相关,该方法精密度为0.28%~0.53%,加样回收率为99.15%~100.92%,31P NMR谱测得实际胞磷胆碱钠胶囊中胞磷胆碱钠含量为98.59%,含磷杂质含量低于检出限。2.建立31P NMR谱分析方法检测化工产品次亚磷酸钠和亚磷酸中主成分及杂质的含量,得到次亚磷酸钠中磷酸盐在0.001~0.200mol·L-1,亚磷酸盐在0.005~0.400 mol·L-1,次亚磷酸钠在0.01~0.400mol·L-1范围内线性相关,该方法精密度为0.03%~0.15%,方法加样回收率为98.37%~100.13%,结果测得次亚磷酸钠的杂质是磷酸盐和亚磷酸盐。利用31P NMR谱,通过内标法测定亚磷酸化工产品中亚磷酸及氧化性杂质磷酸的含量,实验表明该方法的精密度为0.09%~0.25%,加样回收率为98.44%~99.94%,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准确度。3.按照国标方法对过磷酸钙磷肥进行提取,采用31P NMR谱测定过磷酸钙磷肥中水溶性磷、弱酸溶性磷、强酸溶性磷含量分别为30.44mg、98.24 mg、614.74 mg,测定结果可得到过磷酸钙磷肥中有效磷及总磷含量,方法具有较好的回收率与精密度。
薛惠茹,孙景庄[9](1994)在《碘量法快速测定化学镀镍液中的次磷酸钠》文中认为化学镀镍时,用次磷酸钠作还原剂。采用经典方法完成1次测定需10h以上,不适于实际需要。根据酸度和温度对碘与2种磷酸盐的反应速率影响不同,提出一种新的碘量法快速测定化学镀镍液中的次磷酸钠,即于一定温度下在碱性溶液中先测亚磷酸盐的含量,再在酸性溶液中测定次磷酸钠的含量。为消除亚磷酸钠的干扰,引入校正系数B,并测出了不同温庆下的B值,改进后的新方法完成1次测定所费时间不足1.5h测定的值与经共方法测定值相同。该法在镍盐为15~35g/L的范围内,以及酸性或碱性镀镍液中均可适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周晓光[10](2002)在《化学镀镍液中的各组分对次磷酸钠浓度测定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探讨了化学镀镍液中影响次磷酸钠浓度测定准确度的因素 ,并相应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化学镀镍液中次磷酸钠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镀镍液中次磷酸钠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铝合金表面改性及其对电镀铜层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印制电路板介绍 |
1.1.2 铝及其铝合金的特点 |
1.1.3 电镀铜简述 |
1.1.4 铝上电镀铜存在的困难 |
1.1.5 铝合金的腐蚀原因 |
1.1.6 铝合金的腐蚀类型 |
1.2 铝合金表面改性 |
1.2.1 氧化法 |
1.2.2 稀土转化膜法 |
1.2.3 有机硅烷化处理法 |
1.2.4 离子注入及激光处理法 |
1.2.5 金属化处理 |
1.3 化学镀改性 |
1.3.1 化学镀的概述 |
1.3.2 化学镀原理 |
1.3.3 铝合金化学镀镍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 工艺流程与溶液配制 |
2.2.1 碱性除油液 |
2.2.2 碱蚀刻液 |
2.2.3 活化液 |
2.2.4 化学镀镍液 |
2.2.5 电镀铜液 |
2.3 实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铝合金表面化学镀镍改性的不同活化方法研究 |
3.1 前言 |
3.2 Pd活化 |
3.2.1 镀层表面形貌及成分 |
3.2.2 镀层的结合力测试 |
3.2.3 镀层耐蚀性的测试 |
1.活化方式影响 |
2.镀镍时间的影响 |
3.2.4 化学镀镍引发过程 |
1.开路电位分析 |
2.化学镀镍引发过程 |
3.活化时间的影响 |
4.化学镀镍示意图 |
3.3 Ag活化 |
3.3.1 镀层的表面形貌及成分 |
3.3.2 镀层的结合力测试 |
3.3.3 镀层耐蚀性的测试 |
3.3.4 Ag活化引发过程探讨 |
1.活化过程的开路电位 |
2.化学镀镍的引发 |
3.活化时间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u活化铝合金的化学镀镍研究 |
4.1 前言 |
4.2 化学浸铜活化 |
4.2.1 活化层形貌及成分 |
4.2.2 镀层形貌 |
4.3 电镀铜活化 |
4.3.1 活化时间对化学镀镍的影响 |
4.3.2 电镀铜活化层表面形貌 |
4.4 铜活化对化学镀镍引发过程的探讨 |
4.4.1 化学浸铜活化 |
4.4.2 电镀铜活化 |
4.5 铜活化机理及验证 |
1.堵孔法 |
2.厚铜法 |
3.铜片代替铝片 |
4.6 选择性化学镀镍 |
4.7 铜活化的化学镀镍性能 |
4.7.1 镀层结合力测试 |
4.7.2 镀层耐蚀性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铝合金表面硅烷化改性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硅烷化对镀层的影响 |
5.2.1 镀层表面形貌 |
5.2.2 镀层成分分析 |
5.2.3 结合力测试 |
5.2.4 镀层耐蚀性的电化学表征 |
5.3 树脂硅烷化的镀层性能研究 |
5.3.1 镀层表面形貌 |
5.3.2 镀层结合力测试 |
5.3.3 铝基板孔内金相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镀铜镀层的性能研究 |
6.1 前言 |
6.2 化学镀镍时间对镀铜层的影响 |
6.2.1 镀铜层结合力测试 |
6.2.2 镀层截面金相分析 |
6.2.3 镀层电化学分析 |
6.3 活化方法对铜镀层的影响 |
6.3.1 镀层表面形貌及组成 |
6.3.2 镀层耐蚀性测试 |
6.3.3 镀层结合力测试 |
6.3.4 镀层截面金相分析 |
6.4 硅烷化改性对铜镀层的影响 |
6.4.1 镀层的表面形貌 |
6.4.2 镀层结合力测试 |
6.4.3 镀层截面金相分析 |
6.4.4 镀层耐蚀性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化学镀镍液中次磷酸钠的快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实 验 |
3 主要试剂及测定方法 |
4 结果及讨论 |
4.1 盐酸加入量的影响 |
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3 经典容量法测定镀液中次磷酸钠的浓度 |
4.4 快速测定法与经典容量法测定结果比较 |
5 结 论 |
(3)化学镀镍液中硫酸镍与次磷酸钠的快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 |
1.1 硫酸镍的测定[1~3] |
1.2 次磷酸钠间接测定[4~6] |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 试剂 (均为分析纯) |
2.2 仪 器 |
3 实验方法 |
3.1 标准溶液配制 |
3.2 标准曲线绘制 |
3.3 化学镀镍溶液的测试 |
4 实验结果 |
4.1 标准溶液中硫酸镍的测试结果 |
4.2 标准溶液中次磷酸钠的测试结果 |
4.3 待测硫酸镍溶液及次磷酸钠溶液的测试 |
5 结论与分析 |
(4)化学镀镍液中次亚磷酸钠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原理 |
3 结果及讨论 |
3.1 亚磷酸盐对次亚磷酸钠测定的影响 |
3.2 盐酸对次亚磷酸钠测定的影响 |
3.3 次亚磷酸钠与碘反应时间对测定的影响 |
4 次亚磷酸钠在选定条件下的测定 |
(6)镀槽材质对化学镀镍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化学镀镍概述 |
1.1.1 化学镀镍的发展史 |
1.1.2 化学镀与电镀 |
1.1.3 化学镀镍的工业应用 |
1.1.4 化学镀镍的研究现状 |
1.1.5 化学镀镍存在的问题 |
1.2 化学镀镍-磷合金的理论基础 |
1.2.1 化学镀镍基合金反应的热力学 |
1.2.2 化学镀镍基合金反应的动力学 |
1.3 不同材质槽体用作化学镀镍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背景 |
1.5 研究内容与可行性分析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可行性分析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器材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装置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基本操作 |
2.3.1 实验操作基本流程 |
2.3.2 实验流程 |
2.4 化学镀镍磷合金槽液分析方法 |
2.4.1 槽液中Ni~(2+)浓度的分析与测定 |
2.4.2 槽液中次亚磷酸根浓度的分析与测定 |
2.4.3 亚磷酸根的测定(硫代硫酸钠滴定法) |
2.4.4 镀液稳定性 |
2.4.5 镀液稳定性常数 |
2.4.6 镀液循环周期(MTO) |
2.5 镀层分析 |
2.5.1 镀速的测定 |
2.5.2 镀层磷含量的测定 |
2.5.3 镀层光泽度 |
2.5.4 镀层微观形貌 |
2.5.5 镀层结构分析 |
2.5.6 镀层结合力测试 |
2.5.7 镀层孔隙率测定 |
2.5.8 耐蚀性 |
2.5.9 极化曲线的测定 |
2.6 槽液的配制与维护 |
2.6.1 槽液的配制 |
2.6.2 槽液的维护 |
第三章 化学镀镍磷合金配方的优化研究 |
3.1 基础配方的确定 |
3.2 添加剂的选择 |
3.2.1 含硫稳定剂的影响 |
3.2.2 含氮稳定剂的影响 |
3.2.3 有机物C的影响 |
3.3 稀土离子的影响 |
3.3.1 不同稀土离子对化学镀镍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
3.3.2 不同稀土离子对化学镀镍沉积速度的影响 |
3.3.3 不同稀土离子对镀层光泽度的影响 |
3.3.4 不同稀土离子对镀层磷含量的影响 |
3.4 高磷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优化 |
3.4.1 添加剂对化学镀Ni-P合金镀层镀速的影响 |
3.4.2 添加剂对化学镀Ni-P合金镀层光泽度的影响 |
3.4.3 添加剂对化学镀Ni-P合金镀层P含量的影响 |
3.4.4 补充试验 |
3.4.5 化学镀镍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
3.5 小结 |
第四章 镀槽材质的预处理 |
4.1 不锈钢槽的预处理 |
4.1.1 不锈钢的化学成分 |
4.1.2 钝化工艺 |
4.2 PE槽和烧杯的预处理 |
4.3 小结 |
第五章 周期实验 |
5.1 不同材质槽体对周期实验的基础数据 |
5.2 槽液pH值随周期的变化 |
5.3 槽液镀速随周期的变化 |
5.4 镀层磷含量随周期的变化 |
5.5 槽液稳定性随周期的变化 |
5.6 镀层的耐蚀性的电化学表征 |
5.7 不同材质槽体获得镀层的微观形貌 |
5.8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6.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7)化学镀镍液中次磷酸钠在线自动测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 |
1.1 次磷酸钠的测定原理 |
1.2 在线流动测试仪的原理 |
2 实验过程 |
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 标准溶液的测试 |
2.3 化学镀镍溶液的测试 |
3 实验结果 |
3.1 标准溶液中次磷酸钠的测试结果 |
3.2 待测次磷酸钠溶液的测试 |
3.2.1 测试仪的测试结果 |
3.2.2 化学分析结果 |
4 结 论 |
(8)几种含磷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核磁共振简介 |
1.1.1 核磁共振原理 |
1.1.2 核磁共振波谱学 |
1.2 核磁共振定量 |
1.2.1 核磁共振定量原理 |
1.2.2 核磁共振定量方法 |
1.2.3 核磁共振定量应用 |
1.3 核磁共振定量磷谱法 |
1.3.1 核磁共振定量磷谱简介 |
1.3.2 核磁共振定量磷谱特点 |
1.3.3 核磁共振定量磷谱应用 |
1.3.3.1 医药分析、纯度分析及组分测定、环境分析方面的应用 |
1.3.3.2 水解历程及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 |
1.3.3.3 生物代谢、聚合物测定、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
1.3.3.4 其他方面的应用 |
1.4 磷 |
1.4.1 含磷化合物 |
1.5 含磷化合物分析方法 |
1.5.1 光谱方法 |
1.5.2 色谱方法 |
1.5.2.1 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 |
1.5.3 生物传感技术、免疫分析法、酶抑制法 |
1.5.4 电化学方法 |
1.5.5 质谱方法 |
1.5.6 X射线方法 |
1.5.7 核磁共振方法(NMR) |
1.6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31)P NMR谱测定药品依替膦酸二钠和胞磷胆碱钠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实验试剂 |
2.2.2 实验条件 |
2.2.3 溶液的配制 |
2.2.3.1 ED溶液的配制 |
2.2.3.2 胞磷胆碱钠溶液的配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D片中依替膦酸钠、磷酸盐、亚磷酸盐含量测定 |
2.3.1.1 考察实验参数、定性定量分析样品溶液 |
2.3.1.2 线性范围、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回收率考察 |
2.3.1.3 利用~(31)P NMR谱和药典标准方法测定ED片 |
2.3.1.4 结论 |
2.3.2 胞磷胆碱钠胶囊中胞苷-5,磷酸、氯化磷酰胆碱钙盐、胞磷胆碱钠含量的测定 |
2.3.2.1 样品溶液的定性定量分析 |
2.3.2.2 线性范围、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回收率考察 |
2.3.2.3 胞磷胆碱钠胶囊含量测定 |
2.3.2.4 结论 |
第三章 ~(31)P NMR谱测定无机化工产品次亚磷酸钠和亚磷酸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条件 |
3.2.3 溶液的配制 |
3.2.3.1 次亚磷酸钠样品溶液的配制 |
3.2.3.2 亚磷酸样品溶液的配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次亚磷酸钠中磷酸盐、亚磷酸盐、次亚磷酸钠含量的测定 |
3.3.1.1 样品溶液的定性分析 |
3.3.1.2 线性范围、精密度、回收率考察、实际样品的测定 |
3.3.1.3 结论 |
3.3.2 亚磷酸中亚磷酸、磷酸含量测定 |
3.3.2.1 样品溶液的定性分析 |
3.3.2.2 线性范围、精密度、回收率考察、实际样品的测定 |
3.3.2.3 结论 |
第四章 ~(31)P NMR谱测定磷肥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及总磷含量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条件 |
4.2.3 前处理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过磷酸钙磷肥样品定性分析 |
4.3.2 线性范围、精密度、回收率考察、过磷酸钙磷肥测定结果 |
4.3.3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致谢 |
四、化学镀镍液中次磷酸钠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铝合金表面改性及其对电镀铜层性能的影响[D]. 王斌.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2]化学镀镍液中次磷酸钠的快速测定[J]. 侯晓晖,洪祥乐. 材料保护, 2002(06)
- [3]化学镀镍液中硫酸镍与次磷酸钠的快速测定[J]. 徐启文,吴源清,黄岳山,赵修华. 电镀与精饰, 2004(01)
- [4]化学镀镍液中次亚磷酸钠的测定[J]. 刘汝涛,杨景和,高灿柱,鹿玉理. 电镀与环保, 2000(01)
- [5]化学镀镍液中的各组分对次磷酸钠浓度测定的影响[J]. 周晓光.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 [6]镀槽材质对化学镀镍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李雨. 贵州大学, 2015(01)
- [7]化学镀镍液中次磷酸钠在线自动测试的研究[J]. 迟兰洲,胡文成,钟廉基.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997(01)
- [8]几种含磷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定量分析方法研究[D]. 田智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碘量法快速测定化学镀镍液中的次磷酸钠[J]. 薛惠茹,孙景庄.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4(03)
- [10]化学镀镍液中的各组分对次磷酸钠浓度测定的影响[J]. 周晓光.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