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one Typesetting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韩光彩[1](2021)在《论历史上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文中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兴起和繁盛,都离不开文字材料的作用。人类社会从不发达的古代,到如今这快捷、便利的技术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经济的繁荣兴盛,乃至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经济的迅猛发展,可以说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越发达,社会越进步,经济发展的也就越快。近年来,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区块链、智能化等新兴科技风起云涌,影响着管理科学朝着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目标前进。作为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会计受新型科技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机器人的出现和各种软件、程序等的出现,改变了很多,取代了很多基础性的财会工作,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论断: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取代各行各类的低端人才,机器人将取代司机、保险业务员、银行业务员、政府职员、房地产经纪人、IT工程师、摄影师、律师、画家、作家、作曲家……当然也包括会计,而且会计被取代的概率还要大,速度还要快。会计的职能和使命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频频遭受质疑,甚至有人预言,会计职业将消亡,会计精神永存。社会上出现了会计职业消亡这一消极思想,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会计未来何处去?”千千万万的会计工作者人人自危,心中疑问无法释然。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定计乃定。五千年会计文明史告诉我们,无论是盛世王朝还是乱世迭代中,会计的管理经济活动的功能一直存在。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不过是会计树上的一枝,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技术,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会计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中国会计文明史与中华文明的步调几乎完全一致。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至少有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次文字材料革命利用原始的记录计量材料演化出了具有管理特质的会计基因,是会计的起源;第二次文字材料革命是利用甲骨材料将记录计量行为从生产活动的附带部分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中国会计早期的雏形;第三次文字材料革命是人类发明了简牍材料,为簿记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四次文字革命是人类发明了纸张并应用于记录计量经济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式会计的科学内涵;第五次文字材料革命是人类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完成了会计基因的突变与进化,进入了无纸化阶段。互联网计算机的普及,“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真正成为国家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文字材料革命中谈论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并探讨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效率和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恐慌,会计智能化就是如此。
郑伟迪[2](2020)在《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皮革消费市场不断地增长,消费者对于皮革制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也在增多,这对皮革制品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皮革的切割是皮革生产流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它对皮革制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的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自动化水平不高,皮革制品的切割仍然以人工加机械的方式进行切割,无法满足目前日益增长皮革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开发出一套能够满足于当前皮革生产需求的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工控机+运动控制器”的模式,根据皮革切割工艺特点和自动化控制的需求,进行了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研究。首先,基于皮革切割机床的机械结构特点,搭建了基于研华工控机和MC1004运动控制器的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硬件平台,并对选用的研华工控机、MC1004运动控制器和松下伺服驱动系统进行了阐述。接着,以工控机作为上位机,基于QT5.9软件,采用分层模块化的思路进行了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上位机软件的开发,实现了上位机与MC1004的通讯、图形文件解析、图形显示、图形编辑、加工程序生成、加工仿真和加工跟踪等功能。随后,针对皮革加工路径存在空行程过大的问题,引入了蚁群算法对皮革加工路径进行了优化,在蚁群算法的基础上,针对蚁群算法的不足,引入了贪心算法、轮盘赌选择法、精英策略和变异算子对蚁群算法进行了改进,并对两种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由对比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改进后的蚁群算法相比于改进前的蚁群算法,能够明显缩短算法的迭代次数,减少算法的运行时间,并且对空行程过大的问题有着更好的优化效果。然后,以MC1004控制器作为下位机,针对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控制特点和皮革切割工艺特点,基于Autothink软件对MC1004控制器进行了二次开发,开发了手动控制、速度前瞻、切向跟随、皮革自动加工和加工暂停等功能。最后,设计了皮革加工的实验流程,在皮革切割机床上开展了皮革加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加工精度能够满足皮革加工的需求。
岳翃[3](2020)在《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基于东西方文化融合视域下,对中文黑体字视觉识别因素、方法、规律进行的探讨、归纳和总结,亦是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历史与应用性研究。论文首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对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构型源起与演化过程的相关研究作为起点,着重分析了近代工业社会产生无衬线体外形特征的历史原因和它为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发生形成的基础铺垫,同时论证了清末民初是我国中文黑体字构型探索与构建的开启时代。梳理分析了中文黑体字由日本哥特体设计风格移植到汉字的金属活字印刷中,并逐步从标题字体发展成为正文阅读字体的演化过程。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发轫之初的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与审美观念,揭示了我国印刷字体构型滞后的原因和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同时,提出了在不同中文字体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背景下,中文黑体字的设计实践在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下的新思考。文章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构型在演变过程中并存的两条线索——即显性线索与隐形线索。显性线索是指科学技术变革为字体设计及整个字体行业变化,而隐形线索是指汉字中审美意趣、艺术流派等内在导向性对字体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本土化因素对字体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微调与修正,以及对多种黑体字衍生样式产生的助推,进一步强调了我国传统书法意趣中的人文情怀。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通过对黑体字的量化参考,以时间为序,将中文黑体字四个时期的代表性构型:金属铅活字、印刷字体、屏显字体、参数化字体作为分析对象,采取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字面率、字体灰度、中宫位置、重心位置、阅读速度等方面的具体数值入手进行量化计算与对比分析,通过客观量化总结出黑体字构型的主要特点和构形法则。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前几章所论述的中文黑体字产的必要条件、技术沿革和文本阅读审美范式的嬗变,以及对量化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中文黑体字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等。目的是通过对中文黑体字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借助中文黑体字这一具有典型新的设计案例,形成有利于指导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许坚钦[4](2019)在《二维不规则排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维不规则样件的排样优化是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作了大量研究,针对相关行业需求而开发设计的系统和软件亦出现有效成品。利用计算机作为协助,得到较好图形处理方案,然后将方案规范化输出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可提高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本文以皮革排样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不规则皮革样件的数学建模及表述、简化处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设计了基于混合算法的不规则图形排样算法,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皮革排样在二维排样中的特点,研究了不规则样件在计算机排样中的表达方式和启发式算法策略。2.研究了皮革样件和母版预处理相关技术。通过二值化,外轮廓边界跟踪,多边形拟合,坐标转换等操作,将实物转化成计算机应用中一系列坐标点,再由等距扫描线法将其进一步转化成水平等距扫描线集。3.设计了基于混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多边形排样算法,并详细说明了算法的编解码方式,目标函数的选择,各项参数的制定,相关机制的设置等。最终通过实验展示了算法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及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改进建议。
董雨辰[5](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韩城城隍庙标识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标识系统是城市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因素就是其本身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因此,如何在城市标识系统设计中传承地域文化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倘若设计师无法实现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性认识,则会导致城市标识不清晰,缺乏自身特色。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综合调查研究法、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对韩城的地域文化和标识系统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审视城市标识系统中地域文化的传承问题。首先对标识系统和地域文化两个领域的基础理论进行归纳研究,然后将上述理论知识与韩城城隍庙地方文化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提取文化造型元素,为其构建出能够与该地区文化相匹配的标识,以实现对韩城当地文化的充分展示。通过独特的城市标识系统设计,实现对韩城文化的有效诠释,提升人们对地域文化、民俗民风等方面的认识与喜爱。文章通过对韩城城隍庙改造进行个案分析和调研考察,整体立足于地域文化保护和继承并发扬的问题,在符合现代城市景观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对城市标识系统设计进行提升改造,制定一套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方案。本研究开阔了城市标识系统设计的视野,为今后城市标识系统中的地域文化传承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王浩[6](2017)在《柴达木作证——写在《柴达木日报》走过30年之际》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6月的一天,我在四川成都寓所翻阅报社寄给我的《柴达木日报》,偶然看到一篇弘扬柴达木精神的《柴达木精神在血管里奔流》专访,了解到现年82岁高龄的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同志才是《柴达木报》汉文版的最早创始人之一。早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当时的柴达木工委计划创办柴达木报汉文版,但一时找不出合适的人员担此任。当时在青海采访的《人民日报》记者聂眉初,将这一情况反映到了人民大学。于是学校决定从即将毕业
綦实[7](2016)在《古堡旅游开发中的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以湘峪古堡为例》文中认为导视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帮助人们确定自身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并且辨别方向,做出进一步行动的指导。导视系统在旅游景区中应用尤为重要,不仅体现了景区的整体形象,同时也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为游览增加安全保障。本文从导视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重点研究了导视系统设计在旅游景区中的实际操作方案,通过对于导视系统的构成分析,提炼出针对于旅游景区建设导视系统的方法论,为日后建立完整的湘裕古堡旅游景区导视系统方案奠定基础。结合我在山西晋城地区的湘裕古堡进行的实地调研情况,针对景区缺乏必要的指示标识、道路信息、景点介绍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古堡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设想,在之后的毕业设计中也根据此方法论进行了创作。本文为为建设湘峪古堡导视系统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建议,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王旭[8](2015)在《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建筑教育之前,建筑教育经历了中世纪师徒传授的行会制和巴黎美术学院的学院派建筑教育两个阶段。针对工业革命浪潮而涌现的机械化大生产所产生一系列关于艺术与工业化的问题,莫里斯和拉斯金发起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推动并影响了格罗皮乌斯成立包豪斯,从此开启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历程。从1919年包豪斯成立至今,西方现代建筑经历了以包豪斯为起源、以德州骑警为转折再到AA建筑联盟实现建筑教育逆袭三个阶段。论文以原始资料收集整理为基础,具体分析这三个阶段中以包豪斯、新包豪斯、乌尔姆、德州骑警、库柏联盟和AA建筑联盟这六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通过对这六所高校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整理分析,反思建筑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出建筑教育先后经历了中世纪行会、包豪斯及AA建筑联盟的实践派教育模式和巴黎美术学院、德州骑警的学院派教育模式,总体上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建筑教育将呈现出以实践派为主兼顾学院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现代建筑教育教学模式梳理的基础上,将现代建筑教育分为基本素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两个部分,提出我国当前建筑教育可依据学生就业方向和个人兴趣分为执业建筑师培养、前卫建筑师培养以及研究型人才培养等不同培养模式,并在本科阶段强调分层化和研究生阶段强调专业化的多元培养模式。此外,结合德、美、英三国的注册建筑师执业制度,将注册认证制度作为高校执业建筑师培养成果的检验,有效促进建筑教育的积极发展。从模型材料的真实性和实践制度的完善性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实现“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总之,结合我国建筑教育现状,以史为鉴,总结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对我国当今建筑教育的启示。
杨俊[9](2015)在《基于工业背景的矩形板材排样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板材排样优化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矩形板材排样优化又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类问题。给定一定数量的矩形板材以及目标零件的尺寸与数量,矩形板材排样优化需要找出生产成本最低的切割方案。而生产成本的高低主要由原料使用多少、切割加工难度决定。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矩形板材排样问题又可以分为有“一刀切”约束和无“一刀切”约束这两类,本文研究的是有“一刀切”约束的矩形板材排样优化问题,其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玻璃、石材、木材等板材的生产加工。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排样优化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针对石材行业多类型、多尺寸原料输入情况下设计排样优化算法的背景与意义,然后分析了在现有加工工艺下矩形板材排样的约束条件,将“易于切割”进行量化并加入到了待优化的目标函数,从而弥补了以往仅仅靠出材率评价排样方案的不足,最终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接着介绍了矩形板材排样问题已有的经典算法,着重介绍了剩余矩形算法。接下来研究了遗传算法在排样优化问题中的应用,提出了将原料加入染色体编码的方案,从而解决了排样优化中的多规格原料输入问题;使用数学模型中的目标函数合成非线性的适应度评价函数;设计符合排样优化的染色体交叉算子。然后分析了前面设计的遗传算法在同一规格的原料、零件数量较多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同类复用策略,并尝试将其融入到遗传算法中,最终使用贪心算法实现同类复用策略,并通过分阶融合的方式将其与遗传算法结合使用,从而解决了遗传算法排样结果与实际生产习惯不够契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排样算法的整体摆放策略,并将其应用到贪心算法当中。对于未充分利用的原料,提出了二分搜索策略来提高余料的可用性。接下来使用前面提出的排样算法设计并编码实现了针对石材行业的自动排样系统,将其分为UI模块和算法模块两部分,使其具有较高的可维护性,同时加入了一些石材行业的常用功能,提高了排样系统的实用性。最终,我们通过一个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具有多类型、多规格原料与零件的测试用例对自动排样系统进行测试,成功计算出所有220个目标零件的排样方案,整体出材率为94%,同时排样结果也具有同类复用、整体摆放的特征,达到了排样算法的设计目标。
卢晓东[10](2015)在《因材施教能否回答“钱学森之问”》文中指出“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学原则。于永川先生在概述“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时,将“因材施教”作为第一条教学原则。他概括道: “显而易见,‘材’是指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是指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因材施教,?
二、Stone Typesetting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one Typesetting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1)论历史上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原始记录计量材料与会计发展 |
2.1 原始记录计量材料产生的背景 |
2.2 原始记录计量行为产生的原因 |
2.2.1 原始记录计量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 |
2.2.2 原始记录计量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文化的发展 |
2.3 原始记录计量材料中的会计基因 |
第3章 甲骨文字材料与会计发展 |
3.1 甲骨与中国文字 |
3.2 殷商社会经济发展为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3.2.1 会计的产生是殷墟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
3.2.2 殷墟时期会计记录的特点 |
3.3 甲骨记录计量行为是中国早期会计的雏形 |
第4章 简牍材料与会计发展 |
4.1 简牍材料出现的原因 |
4.2 敦煌汉简中单式会计的产生 |
4.3 简牍材料的出现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
第5章 纸质账簿与会计发展 |
5.1 纸张出现的背景 |
5.2 “帐”与“账”的演变 |
5.3 会计结算方法的发展历程 |
5.3.1 盘点结算法 |
5.3.2 三柱结算法 |
5.3.3 四柱结算法 |
5.4 纸张的出现对复式记账的影响 |
第6章 电子信息技术与会计发展 |
6.1 电子信息技术完成会计基因的突变与进化 |
6.2 会计发展的趋势 |
6.2.1 会计电算化 |
6.2.2 会计信息化 |
6.2.3 会计智能化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硬件设计 |
2.1 皮革切割机床机械结构 |
2.2 数控系统的硬件结构 |
2.2.1 MC1004运动控制器 |
2.2.2 工控机 |
2.2.3 伺服驱动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3.1 上位机软件结构设计 |
3.2 通讯层的实现 |
3.2.1 MC1004运动控制器与工控机通讯的建立 |
3.2.2 Hlink通讯库中常用的库函数 |
3.3 应用层的实现 |
3.3.1 图形文件解析模块 |
3.3.2 图形显示模块 |
3.3.3 图形编辑模块 |
3.3.4 加工代码生成模块 |
3.3.5 加工仿真模块 |
3.3.6 加工跟踪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皮革加工路径优化算法 |
4.1 皮革加工路径优化问题的归类 |
4.2 路径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 基于蚁群算法的路径优化 |
4.3.1 蚁群算法模型的建立 |
4.3.2 蚁群算法的实现 |
4.4 蚁群算法的改进 |
4.4.1 贪心算法的引入 |
4.4.2 轮盘赌选择法的引入 |
4.4.3 精英策略的引入 |
4.4.4 变异算子的引入 |
4.4.5 改进蚁群算法的实现 |
4.5 实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下位机软件开发 |
5.1 MC1004运动控制器开发平台 |
5.2 手动控制功能实现 |
5.2.1 单向运动 |
5.2.2 点位运动 |
5.2.3 回零运动 |
5.3 切向跟随功能实现 |
5.4 速度前瞻功能的实现 |
5.5 皮革自动加工功能的实现 |
5.5.1 NC代码文件的扫描读取功能的实现 |
5.5.2 NC代码解析功能的实现 |
5.5.3 皮革自动加工流程 |
5.6 暂停功能的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加工实验 |
6.1 皮革加工流程的设计 |
6.2 机床加工实验流程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源起与演变 |
第一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源起 |
一、石碑文学说 |
二、哥特体学说 |
第二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发展 |
一、机械化生产与卡斯隆的设计 |
二、德国铸字公司与怪诞体 |
三、拜尔与通用字体 |
四、包豪斯与模块化字体 |
第三节 日本哥特体的起源 |
一、美华书馆和中文字模的开发 |
二、东京筑地文字制造研究所与日本哥特体的开发 |
三、修文书局与商务印书馆 |
四、金港堂印刷所与商务印书馆 |
第二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沿革 |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过渡时期(1912-1949) |
一、西式铅字活版印刷技术与黑体字的开发 |
二、中文黑体字设计的萌芽期 |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革新时期(1949-1978) |
一、印刷字体审美范式的形成 |
二、上海活字字体研究室的成立 |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繁荣时期(1978-今) |
一、计算机时代的黑体字 |
二、互联网时代的黑体字 |
第三章 影响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因素 |
第一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外部因素 |
一、图案文字和日本装饰风格 |
二、装饰艺术风格 |
三、风格派、包豪斯和构成主义 |
四、瑞士平面设计风格 |
第二节 影响黑体字的内部因素 |
一、传统书法的审美意趣 |
二、碑学与黑体字设计的民族性构建 |
三、传统装饰图案 |
第三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技术沿革 |
一、 中文印刷字体的初期探索——铅字印刷 |
二、中文排印技术的更迭——照相排版 |
三、数字字体的设计开端——点阵字体 |
四、数字字体的设计拓展——屏显字体技术 |
五、数字字体的设计展望——参数化字体 |
第四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 |
第一节 黑体字的字样来源及具体文字 |
一、字样的来源 |
二、字体的选择标准及具体文字 |
第二节 黑体字样的测试与分析 |
一、字面率测试 |
二、字体灰度测试 |
三、横竖比 |
四、重心位置 |
五、中宫位置 |
六、阅读速度分析 |
七、黑体字测试小结 |
第五章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历史积淀——人文与技术的交融 |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实用与审美 |
一、兼具信息阅读和图形审美的综合载体 |
二、联结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视觉符号 |
三、代表工业文明和本土设计的中国制造 |
四、象征灵感活力和广阔空间的未来字体 |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
一、无衬线字体的中西交互融合 |
二、可变量字体的应用范围扩大 |
三、中文黑体字的技术根基——从技术在场转向文脉重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二维不规则排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内容及结构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皮革排样问题 |
2.1 皮革排样问题难点分析 |
2.1.1 皮革样件和母板外轮廓的复杂性 |
2.1.2 皮革特性约束条件的复杂性 |
2.2 二维不规则样件几何表达方式 |
2.2.1 原始图形表示法 |
2.2.2 多边形表示法 |
2.2.3 矩形包络法 |
2.2.4 离散型表示方法 |
2.3 排样问题的启发式排样算法分析 |
2.3.1 BL算法 |
2.3.2 BLF算法 |
2.3.3 最低水平线算法 |
2.4 二维样件排样问题的优化策略 |
2.4.1 矩形样件排样问题的优化策略 |
2.4.2 不规则样件排样问题的优化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维不规则样件的预处理 |
3.1 皮革面料母版外轮廓信息的提取处理 |
3.1.1 二值化 |
3.1.2 边界点生成及轮廓跟踪 |
3.1.3 轮廓优化(多边形逼近) |
3.1.4 轮廓的矢量化 |
3.2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
3.3 等距扫描线算法 |
3.4 基于BLF策略的扫描定位启发式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不规则排样算法 |
4.1 遗传算法 |
4.1.1 遗传算法的概述 |
4.1.2 遗传算法的特点 |
4.1.3 自适应遗传算法和混合遗传算法 |
4.2 模拟退火算法 |
4.2.1 模拟退火算法概述 |
4.2.2 模拟退火算法的特点 |
4.3 混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研究 |
4.4 排样算法设计 |
4.4.1 编码方式 |
4.4.2 解码方式 |
4.4.3 目标函数及待排样件数的确定 |
4.4.4 选择运算 |
4.4.5 交叉运算 |
4.4.6 变异运算 |
4.4.7 模拟退火 |
4.4.8 终止判定 |
4.5 实验验证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韩城城隍庙标识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释义与基础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1.1 标识 |
2.1.2 标识系统 |
2.1.3 地域文化 |
2.2 地域文化基础理论研究 |
2.2.1 地域文化的价值 |
2.2.2 地域文化的特征 |
2.2.3 地域文化的功能 |
2.3 标识系统基础理论研究 |
2.3.1 标识系统的起源 |
2.3.2 标识系统的分类 |
2.3.3 标识系统设计构成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地域文化在标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
3.1 国内案例 |
3.1.1 大明宫遗址公园 |
3.1.2 杭州清河坊及西湖景区 |
3.1.3 上海城隍庙、豫园地区 |
3.1.4 无锡清名桥 |
3.1.5 衡水地域文化标识 |
3.2 国外案例 |
3.2.1 日本 |
3.2.2 德国 |
3.2.3 Ruska46 |
3.2.4 伊曼纽尔寺庙 |
3.2.5 荷兰海牙旅游咨询中心信息亭 |
3.3 本章小结 |
4 韩城城隍庙现状调查与地域文化的提炼 |
4.1 调研背景 |
4.1.1 历史积淀 |
4.1.2 地域色彩 |
4.2 调查结果及综合分析 |
4.2.1 街区现状 |
4.2.2 综合分析及判断 |
4.3 韩城城隍庙标识系统总体评价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原因总结 |
4.4 韩城城隍庙地域文化的设计造型元素提取 |
4.4.1 民俗文化元素提取 |
4.4.3 建筑文化元素提取 |
4.5 韩城城隍庙标识系统设计中地域文化元素表现手法 |
4.5.1 近似抽象法 |
4.5.2 创新改革法 |
4.5.3 元素替代法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标识系统设计 |
5.1 标识系统方案的设计分析 |
5.1.1 现状分析 |
5.1.2 设计原则 |
5.2 标识系统的地域文化传承设计方案 |
5.2.1 民俗文化元素标识设计 |
5.2.2 建筑文化元素标识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后续研究及意义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7)古堡旅游开发中的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以湘峪古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毕业设计选题与实现方案 |
1.1 选题内容、目的和意义 |
1.2 本领域相关专题设计动态分析 |
1.3 毕业设计方案与成果 |
第二部分 古堡旅游开发中的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
第一章 导视系统设计 |
2.1.1 导视系统设计的范畴 |
2.1.1.1 公共交通导视 |
2.1.1.2 公共空间环境导视 |
2.1.1.3 商业空间导视系统设计 |
2.1.1.4 展览展示空间导视系统设计 |
2.1.2 导视系统设计的功能意义 |
2.1.3 旅游景区导视设计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2.1.3.1 国外发展现状研究 |
2.1.3.2 国内发展现状研究 |
第二章 导视系统设计的构成形式 |
2.2.1 设计语言 |
2.2.1.1 图形 |
2.2.1.2 文字 |
2.2.1.3 色彩 |
2.2.2 材料语言 |
2.2.2.1 石材 |
2.2.2.2 木材 |
2.2.2.3 金属 |
2.2.2.4 透明材料 |
第三章 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导视设计方法论研究 |
2.3.1 前期调研 |
2.3.2 整体布局 |
2.3.3 信息的分组分类 |
2.3.4 选择工艺与材料 |
2.3.5 安装测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 |
2.1 大学教育体系 |
2.1.1 大学教育之前的教育体系 |
2.1.2 中世纪大学教育体系 |
2.1.3 现代大学教育体系 |
2.2 建筑师及建筑教育体系 |
2.2.1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
2.2.2 从文艺复兴到学院派 |
2.2.3 学院派建筑教育 |
2.2.4 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Arts & Crafts Movemont)到包豪斯 |
2.2.5 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起源——包豪斯 |
3.1 包豪斯的发展历程 |
3.1.1 包豪斯草创期(19191921 年) |
3.1.2 包豪斯发展期(19211925 年) |
3.1.3 包豪斯高潮期(19251928 年) |
3.1.4 包豪斯建筑期(19281930 年) |
3.1.5 包豪斯衰落期(19301933 年) |
3.2 包豪斯的课程设置 |
3.2.1 包豪斯的基础教育 |
3.2.2 包豪斯的作坊教育 |
3.2.3 包豪斯的建筑教育 |
3.3 包豪斯的教学特色 |
3.3.1 基础教育的促进作用 |
3.3.2 生产实践的推动作用 |
3.3.3 交流展览的激发作用 |
3.3.4 商业售卖的经济支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延续——新包豪斯与乌尔姆 |
4.1 新包豪斯的发展历程 |
4.2 新包豪斯的课程设置 |
4.2.1 基础教育 |
4.2.2 摄影课 |
4.2.3 视觉设计 |
4.2.4 产品设计 |
4.2.5 建筑系 |
4.3 新包豪斯的教学特色 |
4.4 乌尔姆的发展历程 |
4.4.1 草创期——筹备与建立(19451955) |
4.4.2 发展期——设计与艺术(19551957) |
4.4.3 高潮期——设计与科学(19571963) |
4.4.4 衰落期——挣扎与失败(19631968) |
4.5 乌尔姆的课程设置 |
4.5.1 乌尔姆的基础教育 |
4.5.2 乌尔姆的专业教育 |
4.6 乌尔姆的教学特色 |
4.6.1 交流展览的激发作用 |
4.6.2 企业合作的推动作用 |
4.6.3 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转折——德州骑警 |
5.1 德州骑警的发展历程 |
5.1.1 前德州骑警(19511954) |
5.1.2 德州骑警(19541956) |
5.1.3 后德州骑警(19561958) |
5.2 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
5.2.1 前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
5.2.2 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
5.2.3 后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
5.3 德州骑警的教学特色 |
5.3.1 构成练习的“建筑化” |
5.3.2 实现现代建筑是可教的 |
5.3.3 艺术素养对设计的推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升华——库柏联盟 |
6.1 库柏联盟的发展历程 |
6.2 库柏联盟的课程设置 |
6.2.1 基础课程 |
6.2.2 设计课程 |
6.2.3 专题课程 |
6.2.4 独立命题 |
6.3 库柏联盟的教学特色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逆袭——AA建筑联盟 |
7.1 AA建筑联盟的发展历程 |
7.2 AA建筑联盟的本科教育 |
7.2.1 预科教育 |
7.2.2 一年级学习 |
7.2.3 中级学院及资质学院 |
7.2.4 建筑专业实践 |
7.2.5 其他课程 |
7.3 AA建筑联盟的研究生教育 |
7.3.1 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型) |
7.3.2 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研究型) |
7.3.3 历史建筑保护 |
7.3.4 设计与制作 |
7.3.5 数字技术设计 |
7.3.6 可持续环境设计 |
7.3.7 建筑历史及评论 |
7.3.8 住宅及城市设计 |
7.3.9 景观设计 |
7.3.10 跨领域设计 |
7.3.11 博士课程 |
7.4 AA建筑联盟的教学特色 |
7.4.1 实践性 |
7.4.2 批判性 |
7.4.3 创新性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的反思与启示 |
8.1 德、英、美的建筑教育体系及其注册认证制度 |
8.1.1 德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
8.1.2 英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
8.1.3 美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
8.1.4 我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
8.2 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课程内容的反思 |
8.2.1 建筑教育中基本素养的培养 |
8.2.2 建筑教育中个性化的培养 |
8.3 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思 |
8.3.1 教学理念的演变规律 |
8.3.2 乌托邦式的设计执念 |
8.3.3 批判创新的教学精神 |
8.4 对我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
8.4.1 分层次多样化教学 |
8.4.2 注册认证制度对部分建筑学教育的检验 |
8.4.3 强调“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
8.4.4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
8.5 本章小结 |
总结 |
附录 |
附录一 包豪斯教师名录 |
附录二 新包豪斯教师名录 |
附录三 乌尔姆课程、教师作品及学生作业 |
附录四 乌尔姆教师名录 |
附录五 库柏联盟教师名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基于工业背景的矩形板材排样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矩形板材排样优化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问题及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矩形板材排样优化问题概述 |
2.1 矩形板材排样优化的问题描述 |
2.2 矩形板材排样优化的数学模型 |
2.3 矩形板材排样问题的典型算法 |
2.3.1 无一刀切约束下的典型算法 |
2.3.2 有一刀切约束下的典型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矩形板材排样优化问题的求解 |
3.1 遗传算法概述 |
3.2 遗传算法在排样问题中的应用 |
3.2.1 矩形板材排样问题的编码 |
3.2.2 种群初始化 |
3.2.3 适应度评价函数 |
3.2.4 选择操作 |
3.2.5 交叉操作 |
3.2.6 变异操作 |
3.2.7 遗传算法的不足 |
3.3 同类复用策略 |
3.3.1 同类复用策略的含义 |
3.3.2 同类复用策略与遗传算法的融合 |
3.4 整体摆放策略 |
3.5 二分搜索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排样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自动排样系统设计 |
4.1.1 UI模块设计 |
4.1.2 算法模块设计 |
4.2 自动排样系统实现 |
4.2.1 UI模块的实现 |
4.2.2 算法模块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排样系统实现效果及测试 |
5.1 软件实现效果 |
5.1.1 排样系统主界面 |
5.1.2 参数设置界面 |
5.1.3 排样方案的文件操作 |
5.1.4 汇总界面 |
5.1.5 打印界面 |
5.1.6 手动排样功能 |
5.1.7 排样系统与ERP系统接 |
5.2 自动排样系统测试与分析 |
5.2.1 测试环境 |
5.2.2 排样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Stone Typesetting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历史上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发展的影响[D]. 韩光彩.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郑伟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D]. 岳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4]二维不规则排样研究[D]. 许坚钦.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5]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韩城城隍庙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 董雨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柴达木作证——写在《柴达木日报》走过30年之际[J]. 王浩.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7(04)
- [7]古堡旅游开发中的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以湘峪古堡为例[D]. 綦实. 山西大学, 2016(05)
- [8]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研究[D]. 王旭. 天津大学, 2015(08)
- [9]基于工业背景的矩形板材排样优化研究[D]. 杨俊.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10]因材施教能否回答“钱学森之问”[N]. 卢晓东. 光明日报,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