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中三叠世林家植物区系研究

辽宁本溪中三叠世林家植物区系研究

一、辽宁本溪中三叠世林家植物群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童金南,楚道亮,缪雪,舒文超,郭文伟,吴玉样,苏岳,吴奎,纪开宣,俞映月[1](2021)在《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三叠系海、陆相同时发育,沉积类型齐全,分布广泛,但其分布和发育很不均衡,总体呈现为"南海北陆、东简西杂、下全上缺"的格局。中国南方(包括青藏高原)海相三叠系的基本生物-年代地层框架中,下三叠统直到上三叠统卡尼阶具有区域对比意义,部分标志甚至具有全球对比意义。中国陆相生物-年代地层框架可作为区域陆相地层对比的参照系。在童金南等(2019)对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化学地层等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三叠纪各区域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进行系统的补充和完善。中国三叠纪地层分区显着受控于区域构造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古地理分异,前者可作为地层区的划分标志,后者着重作为地层分区界线的参考。据此,本文将中国的三叠系划分为10个地层区和若干地层分区,以各地层分区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为基础,借助各地层区综合生物-年代等地层对比标志,结合区域岩相和沉积相演变趋势的关系,建立各地区岩石地层对比关系。本文的地层-岩相-沉积相对比表,不仅完好地表达了印支运动在中国南、北地块间的演变历程,而且也示踪了青藏高原各构造活动带及其间夹的一系列小地块在三叠纪时期的构造活动状态。最后,论文就三叠纪岩石地层对比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岩石地层也应重视其生物-年代属性。

张宜,郑少林,王永栋,张善桢,曹流,曹成润,张国仁,杨佳林[2](2021)在《辽宁本溪中三叠世林家植物群研究新进展》文中提出林家植物群产自中国东北辽宁本溪林家崴子一带的林家组。根据最新研究,该植物群的植物化石共11类。所有植物化石中,有44个属,66个种。林家植物群9个确定的门类中孢子植物有19属30种,种子植物(包括种子)23属33种,门未定的植物有4属、3种,因此该植物群以种子植物占优势;又由于种子植物中21属均为裸子植物,故这个植物群基本是一个以中生代面貌为主的植物群。根据林家组最底部发现的变质凝灰质粉砂岩锆石U-Pb年龄测定,结合标准化石、地层对比、岩性特征与接触关系,林家组的地质时代为中三叠世。再根据全球同时代植物群对比,确定林家组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晚期。从植物群成分来看,林家植物群既有古生代4大植物区典型分子,如归入安加拉植物区代表似副芦木属Paracalamitina,华夏植物区代表瓣轮叶属Lobatannularia属,欧美植物区代表长舌栉羊齿P.candolleana,冈瓦纳植物区代表分子舌羊齿属Glossopteris;也有中生代世界3大植物群的典型成分,如早、中三叠世安加拉区代表植物革叶属Scytophyllum,欧亚区代表植物肋木属Pleuromeia,冈瓦纳区代表植物矢部叶属Yabeiella。林家植物群还发现大羽羊齿类植物及多种枝脉蕨属植物,提示林家植物群非常复杂,既有晚古生代的孑遗植物,也有中生代早期植物,也可能存在与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早期关系密切的植物。因此林家植物群是一个含有古生代分子的中生代早期植物群,提供了古生代植物群转化为中生代早期之后植物群过渡阶段的丰富信息。从与世界同时期植物群的对比来看,林家植物群是中三叠世全球最为复杂的植物群。其复杂程度似乎可以参照现代独特植物地理区"开普域"而单独划分出一个植物地理区"辽东区"。如果这一认识能为古植物学界认同,则中三叠世实际可以划分出4个地理区:安加拉区、欧亚区、冈瓦纳区以及辽东区,它们在气候带上大致对应于Scotese古地理图的北方暖温带、赤道附近热带和泛大陆北方干旱带、南方暖温带以及"北方热带"。林家植物群形成的原因有3方面:①泛大陆形成:植物在全球迁移成为可能;②全球气候剧变:推动古生代植物群演替为中生代植物群;③冷暖洋流交汇:形成特殊的"北方热带"气候,为晚古生代孑遗植物提供避难所成为可能。综合上述,林家植物群是一个全球气候剧变和泛大陆背景下,在中国东北辽宁本溪一带形成的中三叠世安尼期晚期的独特植物群。该植物群在古植物地理上或能属于新识别的"北方热带"气候控制下的"辽东区"。该植物群显示了古生代分子向中新生代分子演替过程中,中生代早期植物群独特面貌,在地质时代古植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徐亦知,岳宁,刘石,张宜,郑少林,王永栋,霍歆然[3](2020)在《辽宁本溪中三叠统林家瓣轮叶(新种)》文中指出在对中国东北辽宁本溪中三叠统林家组的化石研究中,发现了木贼目瓣轮叶属一个新种——林家瓣轮叶(Lobatannularia linjiaensis sp. nov.)。该种叶轮小,明显分成两瓣,每瓣叶数约10–12枚。叶线形至倒披针形,叶长差别大,叶联合长度占叶长约1/3–3/4。自1927年Kawasaki建立瓣轮叶属以来,该属已至少发现了33种,其中大部分报道于二叠纪,少数见于三叠纪。瓣轮叶属作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孑遗分子之一,当前该属新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瓣轮叶属的分类多样性,而且拓展了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之后复苏过程中瓣轮叶属演化趋势的认识。

王晶菁[4](2020)在《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及其古生态、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陆相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中,植物作为生产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陆生生态系统的功能,成为刻画古气候、揭示环境变化下生态结构演替的理想载体。利用地史时期植物群组成及其特征来探求地史时期植物多样性特征、生态系统的演化,对认识未来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甘肃宝积山窑街组丰富的植物化石为材料,经过系统的采集、分类和鉴定,确定了甘肃宝积山中侏罗世植物群的组成,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植物群的地质时代和古生态环境。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和分支生物地理分析法,探讨了宝积山植物群的植物地理归属。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通过室内鉴定和描述的植物化石共19属50种,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宝积山中侏罗世植物群组成进行梳理,结果显示该植物群共有植物化石27属73种。其中银杏类(41.10%)、真蕨类(35.62%)繁盛,松柏类(8.22%)占一定比例,兼具楔叶类(6.85%)、苏铁类(5.48%),裸子植物花果和种子化石贫乏(2.74%),种子蕨类没有代表。基于植物群组成分子的时代指示,结合与国内外相似植物群的对比,认为甘肃宝积山窑街组植物群的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早中期(Aalenian期至Bajocian期);(2)对当前植物群的埋藏特性进行分析,确定植物化石为原地或亚原地埋藏,可以作为反映古生态环境的依据。根据现生各类植物的生存环境,恢复了甘肃宝积山中侏罗世植物群的生态环境,并划分为四个植物群落:岸边—湿地楔叶类植物群落、低地蕨类—苏铁类植物群落、坡地阔叶植物群落、高地针叶植物群落。综合分析植物各类群反映的生态环境、植物古地理分布、叶相特征及窑街组沉积环境,表明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为温暖湿润型气候;(3)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12个中侏罗世主要植物化石产地进行了区域划分和对比,探讨了甘肃宝积山植物地理归属,发现甘肃宝积山植物群所属的中国北方中侏罗世植物群可以划分为两大地理单元:Ⅰ区包括北京西山和河南义马,Ⅱ区包括中国北方的西北、东北和华北西部,且甘肃宝积山植物群与甘肃华亭植物群关系亲近。利用分支生物地理学方法对甘肃宝积山植物群、甘肃华亭植物群及兰州窑街植物群地理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宝积山植物群与甘肃华亭植物群在地理关系上更为接近,与聚类分析所得结论相吻合。

张宜,郑少林,李之彤,曹成润,杨佳林,张国仁,李显东,孟繁巍[5](2019)在《辽东本溪林家组属于中三叠世之锆石、古生物和地层证据》文中提出林家组出露于辽宁东部本溪林家崴子一带.自小林贞一1942年记载以来,其时代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争议跨度从第三系到上二叠统.20世纪80年代初,张武等依据动植物化石和地层对比,提出了林家组属于中三叠世的观点.由于林家组产出的植物化石十分复杂,既有古生代,又有中生代分子,且没有锆石年龄证据,故林家组时代仍然存疑.近年来,在林家组底部找到了变质凝灰质粉砂岩,其中有很多锆石.根据30颗保存较好锆石测年结果,发现4颗最年轻锆石的206Pb/238U平均年龄是239.5±4.1 Ma.另外,最近前甸子地区林家组发现了少林肋木(Pleuromeia shaolinii).因此尽管林家植物群存在二叠纪和三叠纪均有分布的重要植物,但结合锆石定年、地层对比、岩性特征、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三叠纪代表植物及中三叠世到早白垩世均有分布的昆虫索德蠊属来综合分析,可以确认林家组确实属于中三叠世.

刘春辉[6](2018)在《新疆三塘湖盆地早侏罗世几种化石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早侏罗世亚洲、欧洲气候温暖湿润,真蕨类、楔叶类,裸子植物都较繁盛。早侏罗世晚期世界范围内的海平面上升及缺氧事件对古生物面貌带来了一定的改变。古植物的研究显示相对于早侏罗世早期,植物群出现退化并出现了南方型分子。气候变得偏炎热。对早侏罗世古植物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事件有更好的了解。目前对于新疆三塘湖盆地古植物的研究尚在形态描述的程度上,对植物微细构造的研究很少,这对鉴定属种及获取古气候、古环境信息不利。运用宏观、微观特征及数值分析方法对采集于新疆三塘湖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与三工河组中的化石进行鉴定,共鉴定出7属5种、4个未定种。通过植物大化石组合,Coniopteris gaojiatianensis管胞与现生金毛狗属管状分子的对比以及Ginkgoites sp.表皮特征,讨论认为早侏罗世早中期三塘湖盆地气候应当是潮湿且水体较多的,但到了早侏罗世晚期气候转为偏炎热、干旱。为早侏罗世晚期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提够了证据。化石植物叶表皮气孔参数是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被古植物学者和地质学者广泛地应用于追溯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本文利用对大气CO2十分敏感的Ginkgoites sp.与现存唯一亲缘种现生银杏的气孔比率定量的恢复了早侏罗世晚期的古大气CO2浓度,为1189±71ppmv,该数值在GEOCARBⅢ的范围内。以Coniopteris gaojiatianensis为主要研究对象,首次发现观察了其原位孢子。结合全球现有的锥叶蕨属记录,论证了Coniopteris gaojiatianensis为最早的一批锥叶蕨,进而讨论了锥叶蕨属的起源时间为早侏罗世早期(赫塘期),且起源于中国。根据他人研究成果,本文讨论了锥叶蕨属的演化,认为锥叶蕨属植物在演化过程中植株逐渐变强,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根据锥叶蕨属化石在全球的分布特征,结合早侏罗世古地理情况,可推测该属从中国南方向外迁移,向北到俄罗斯,向西从中亚、西亚,一路到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并通过Coniopteris gaojiatianensis,Zamites,Ferganoconcha,Waagenoperna等古生物证据论证了八道湾组地层时代应为早侏罗世,且偏于早侏罗世早中期。

韩明慧,张宜,郑少林,王永栋,王沛颖,杨佳林[7](2018)在《辽宁本溪中三叠世苏铁类密脉中国似查米亚》文中提出中国似查米亚属Sinozamites Sze是中国北方中、晚三叠世苏铁植物门Cycadophyta代表成分之一.自该属发现以来,该属在分类上属于苏铁目还是本内苏铁目一直不清楚.本文对产于辽宁本溪中三叠世林家组的密脉中国似查米亚S.myrioneurus表皮构造进行了研究.由于标本未保留角质层,故选择超景深显技术,发现该属气孔器属于单唇型,从而确立了该属植物属于苏铁目.研究过程中,既用盐酸又用硝酸来清除化石表面杂质.另根据已有的标本所显示的裂片和羽轴上下过渡关系,对该种羽片进行了部分重建.在此基础上,系统比较了类似的苏铁植物.

申佳佳[8](2017)在《云南禄丰晚三叠世苏铁杉类植物及其古生态学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禄丰晚三叠世一平浪植物群中双扇蕨科和本内苏铁目占主导地位,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型晚三叠世植物群。前人对一平浪植物群化石植物叶部形态进行了较详细的系统分类学研究,但在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等方面涉及较少工作。通过对禄丰一平浪矿区上三叠统普家村组、干海子组和舍资组的大规模野外采集工作发现,当前植物群中苏铁杉类植物非常丰富,且保存了大量昆虫蚀迹。我们通过对1840枚苏铁杉类植物标本及其保存的昆虫遗迹进行初步研究,获得如下结果:当前植物群中苏铁杉类植物包括苏铁杉属的间离苏铁杉Podozamites distans(Presl)Braun(640 枚)、欣克苏铁杉 Podozamites schenkii Heer(213 枚)、副披针苏铁杉Podozamites paralaneolatWu(88枚)和华南苏铁杉Podozamites austro-sinensisWu(161枚),费尔干杉属的疏脉费尔干杉Ferganiellapaucinervis Li(20枚)和苏铁杉型费尔干杉Ferganiella podzamioides Li(342枚),以及准苏铁果属的斯瓦比准苏铁果Cuyadocarpidium swabii Nathorst(8枚)和爱尔特曼准苏铁果 Cycadocarpidum erdmannii Nathorst(8 枚)共 3 属 8 种。中国中生代苏铁杉属时空分布的分析表明,我国苏铁杉属植物最早在东北地区早三叠世出现,晚三叠世时其多样性及分布点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达到最大值,中侏罗世时其多样性和分布点逐渐减少,晚白垩世后完全消失。苏铁杉属的时空分布很可能是古气候、古地理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在1417枚苏铁杉中有17枚出现昆虫蚀迹(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1.2%),在407枚费尔干杉中有15枚出现昆虫蚀迹(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3.69%),这些昆虫蚀迹按功能性取食(伤害)类型可分为5类,包括:外部取食类型——边缘取食类型(marginal feeding)、中央取食类型(hole feeding)、表面取食类型(surface feeding),内部取食类型——刺吸取食类型(piercing&sucking)、潜叶取食类型(mining)。其中,Podozamites distans(Presl)Braun 中昆虫蚀迹为DT96 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21%)、DT012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07%),Poddozamites austro-sinensis Wu中昆虫蚀迹为DT128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07%),PodozamitesparalanceolatasWu中未出现昆虫蚀迹,Podozamites schenkii Heer 中昆虫蚀迹为DT31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07%),Podozamites sp.中昆虫蚀迹为DT8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14%)、DT96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07%)、DT210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42%),Ferganiella paucinervis Li中未出现昆虫蚀迹,Ferganiella podozamioides Lih中昆虫蚀迹为DT8型(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1.47%)、DT15型(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0.25%)、DT94型(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0.98%)、DT128型(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0.25%)、DT214型(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0.74%)。由此可见,昆虫对苏铁杉类植物的伤害主要为潜叶取食和中央取食。以上5类虫迹表明在晚三叠世,云南禄丰地区的昆虫与苏铁杉类植物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关系,但总体比例不高。当前研究通过提供苏铁杉类植物的分类、昆虫取食类型等信息,为禄丰晚三叠世苏铁杉类植物的多样性及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提供相关化石证据,为进一步了解晚三叠世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信息。

姜宏官[9](2017)在《云南富源晚二叠世矿化种子研究》文中指出种子对于地质时期种子植物的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古生代种子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对矿化的具有解剖结构的种子的研究,如对欧洲和北美石炭纪煤核中钙化种子和法国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硅化种子的研究。晚二叠世是植物界发展、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处于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种子的研究对种子植物的分类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揭膜法详细研究了三种产自云南富源县庆云煤矿晚二叠世宣威组的矿化种子化石,建立了 一个新种:庆云心籽(新种)Cardiocarpus qingyunensis sp.nov.,并将另外两个种子归入三棱籽目Trigonocarpales,分别为冠籽属(未定种)Stephanospermumsp.和六翅籽(未定种)Hexapterospermumsp.。庆云心籽(新种)Cardiocarpusqingyunensissp.nov.是小型种子,约4mm,两侧对称,肉质层与硬质层保存完好:肉质层由薄壁细胞组成,在最大纵切面上细胞纵向伸长;硬质层细胞壁较厚,在最大纵切面多近等径;珠被基部由大量厚壁细胞组成,种子内维管束由种子基部进入种子内部,形成维管束壁,大孢子仅基部与珠被接触。冠籽属(未定种)Stephanospermumsp.个体较小长约9mm,纵切面椭圆形,硬质层形成冠和喙,在种子两侧在长轴上可见两小的翼。纵切面上可见维管束,弦切面上可见透镜状维管束紧贴硬质层内壁,管胞类型为环纹。六翅籽(未定种)Hexapterospermum sp.最小,约5mm,辐射对称,珠被形状不规则,肉质层为纵向伸长的柱状细胞,肉质层与硬质层细胞结构保存较差,珠心为近披针形。在珠心内可见大孢子,珠心内部有一个花粉室。过基部横切面可见珠心内部维管束。心籽属种子被认为主要是科达植物产生的,本文通过对心籽属种子的详细研究,认为能够产生心杆属种子的植物可能不只是科达。又讨论了许多古生代种子报道中种子外珠被缺失的原因,认为种子成熟后外珠被脱落更能解释本文同一标本中珠被保存情况不同这一现象。

杨佳林[10](2016)在《吉林洮南万宝盆地下侏罗统红旗组假篦羽叶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大兴安岭东南部吉林洮南万宝盆地下侏罗统红旗组非含煤地层中发现的苏铁类植物假篦羽叶进行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确认所采集的假篦羽叶与模式种伊什假篦羽叶最接近,但不完全相似。而后,用超景深显微镜对缺乏角质层构造的该种进行表皮构造研究,证实了该植物气孔类型确实属于苏铁类植物所具有的单唇式构造。故定为伊什假篦羽叶(相似种)Pseudoctenis cf.eathiensis Seward,1911。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地质时期假篦羽叶属。迄今为止,已知的假篦羽叶属有81种,另有13个未定种。该属最早出现于早二叠世,在晚三叠世达分异度到最高峰40种,随后逐渐减少,于晚白垩世灭绝。根据Boucot等2009年古气候图及Scotese板块构造的信息地图投影,本文探讨了假篦羽叶属古地理分布与古气候关系。本属主要分布在热带、暖温带和少数干旱气候带,属于中生代时期热带-温带的苏铁类植物重要组成成分。通过对红旗组非含煤地层假篦羽叶的伴生植物化石研究,发现蕉带羽叶、异羽叶和银杏类、松柏类与之伴生,说明苏铁类植物还是有一定数量的,与以往报道的煤系地层所发现的情况不同,因此原来认为万宝盆地红旗组属于大陆植物区,现在看来还是存疑的,这一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二、辽宁本溪中三叠世林家植物群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本溪中三叠世林家植物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三叠系的发育和分布特点
2 中国三叠纪生物-年代地层框架
3 中国三叠纪地层分区及岩石地层对比
    3.1 北疆—兴安地层区(I)
        3.1.1 阿尔泰地层分区(I1)
        3.1.2东西准噶尔地层分区(I2)
        3.1.3准噶尔—吐哈地层分区(I3)
        3.1.4 伊宁—中天山地层分区(I4)
        3.1.5 北山地层分区(I5)
        3.1.6 内蒙—大兴安岭地层分区(I6)
        3.1.7 松辽地层分区(I7)
        3.1.8 小兴安岭—南楼山地层分区(I8)
        3.1.9 鸡西—延吉地层分区(I9)
    3.2 塔里木地层区(II)
        3.2.1 塔北地层分区(II1)
        3.2.2 塔中—敦煌地层分区(II2)
        3.2.3 塔西南地层分区(II3)
    3.3 那丹哈达岭地层区(III)
    3.4 华北地层区(IV)
        3.4.1 北祁连—阿拉善地层分区(IV1)
        3.4.2 鄂尔多斯地层分区(IV2)
        3.4.3 晋—豫西地层分区(IV3)
        3.4.4 阴山—辽西地层分区(IV4)
        3.4.5 辽东吉南地层分区(IV5)
        3.4.6 冀鲁皖地层分区(IV6)
        3.4.7 北秦岭—南召地层分区(IV7)
    3.5 昆仑—秦岭—川西地层区(V)
        3.5.1 喀喇昆仑地层分区(V1)
        3.5.2 南祁连地层分区(V2)
        3.5.3 东昆仑—西秦岭地层分区(V3)
        3.5.4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分区(V4)
        3.5.5 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马尔康地层分区(V5)
        3.5.6 义敦—中甸地层分区(V6)
    3.6 扬子地层区(VI)
        3.6.1 盐源—丽江地层分区(VI1)
        3.6.2 攀枝花—楚雄地层分区(VI2)
        3.6.3 康滇地层分区(VI3)
        3.6.4 上扬子南缘地层分区(VI4)
        3.6.5 南盘江—右江地层分区(VI5)
        3.6.6 十万大山地层分区(VI6)
        3.6.7 上—中扬子地层分区(VI7)
        3.6.8 下扬子地层分区(VI8)
    3.7 东南地层区(VII)
        3.7.1 湘粤赣地层分区(VII1)
        3.7.2 浙闽粤地层分区(VII2)
        3.7.3 台湾地层分区(VII3)
        3.7.4 海南地层分区(VII4)
    3.8 台东—南海地层区(VIII)
    3.9 西藏—滇西地层区(IX)
        3.9.1 羌北—昌都—思茅地层分区(IX1)
        3.9.2 羌南—保山地层分区(IX2)
        3.9.3 冈底斯—腾冲地层分区(IX3)
    3.1 0 喜马拉雅地层区(X)
        3.1 0. 1 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X1)
        3.1 0. 2 高喜马拉雅地层分区(X2)
4 关于三叠纪岩石地层对比的几个问题讨论
    4.1 关于岩石地层对比
    4.2 关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生物-年代属性
    4.3 关于岩石地层名称的选用(同物异名)问题

(3)辽宁本溪中三叠统林家瓣轮叶(新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系统古植物学
4 讨论
    4.1 林家瓣轮叶(新种)末级枝的复原
    4.2 瓣轮叶属内各种比较
    4.3 瓣轮叶属内各种的演化基本趋势
    4.4 林家瓣轮叶(新种)存在的原因
    4.5 林家瓣轮叶(新种)发现的意义
5 结论

(4)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及其古生态、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侏罗纪植物群研究进展
        1.2.2 植物古生态研究进展
        1.2.3 植物古地理研究进展
        1.2.4 研究区植物化石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宝积山植物群特征分析
    4.1 化石鉴定与系统描述
        4.1.1 楔叶植物门
        4.1.2 真蕨植物门
        4.1.3 裸子植物门
    4.2 宝积山窑街组植物化石组合
    4.3 植物群的地质时代
        4.3.1 植物群组成分子的时代指示
        4.3.2 与国内外相关植物群对比
第5章 植物古生态研究
    5.1 化石埋藏学分析
    5.2 植物各类群生态环境分析
        5.2.1 蕨类植物
        5.2.2 裸子植物
    5.3 植物群落的划分
        5.3.1 岸边-湿地楔叶类植物群落
        5.3.2 低地蕨类-苏铁类植物群落
        5.3.3 坡地阔叶植物群落
        5.3.4 高地针叶植物群落
    5.4 宝积山植物群反映的古气候
        5.4.1 NLR古气候分析
        5.4.2 叶相分析
        5.4.3 沉积环境指示的古气候
第6章 植物古地理研究
    6.1 宝积山古植物地理归属
    6.2 宝积山植物群亲缘关系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辽东本溪林家组属于中三叠世之锆石、古生物和地层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序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锆石U-Pb年龄
    2.1 锆石来源
    2.2 测试和分析方法
    2.3 测试结果
    2.4 讨论
    2.5 测年结论
3 动植物化石
4 区域地层对比
5 时代分析
6 结论

(6)新疆三塘湖盆地早侏罗世几种化石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1.4 研究过程
    1.5 本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理及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构造概况
        2.2.2 区域地层概况
        2.2.3 区域古生物概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宏观形态分析
    3.3 角质层分析
        3.3.1 化石角质层处理
        3.3.2 现生叶片角质层处理
    3.4 聚类分析
    3.5 古大气CO_2浓度恢复方法
第四章 标本鉴定与描述
    4.1 新芦木属Neocalamites
    4.2 锥叶蕨属Coniopteris
    4.3 枝脉蕨属Cladophlebis
    4.4 似银杏属Ginkgoites
    4.5 似查米亚属Zamites
    4.6 费尔干蚌属Ferganoconcha
    4.7 瓦根股蛤属Waagenoperna
    4.8 锥叶蕨化石的聚类分析
第五章 古气候古环境分析
    5.1 植物大化石组合反映的环境特征
    5.2 高家田锥叶蕨管胞对古环境的指示
    5.3 似银杏表皮对古气候的指示
    5.4 似银杏气孔指数恢复古CO_2浓度
第六章 锥叶蕨属起源、演化及地理迁移
    6.1 锥叶蕨属起源
    6.2 锥叶蕨属演化
    6.3 锥叶蕨属地理迁移
    6.4 锥叶蕨等化石指示的地质时代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辽宁本溪中三叠世苏铁类密脉中国似查米亚(论文提纲范文)

0序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系统古植物学
3 讨论
    3.1 密脉中国似查米亚羽叶重建
    3.2 与密脉中国似查米亚相近属种的比较
    3.3 与中国似查米亚属相近的苏铁植物的比较
    3.4 超景深技术对于苏铁植物门分类的意义、可行性和改进

(8)云南禄丰晚三叠世苏铁杉类植物及其古生态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引言
    选题意义
第1章 地质背景、材料及研究方法
    1.1 地理位置
    1.2 地质背景概况
    1.3 一平浪晚三叠世植物群研究现状
第2章 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第3章 系统古植物学研究
    3.1 一平浪苏铁杉类标本描述
    3.2 苏铁杉类植物营养器官及繁殖器官的分类历史
        3.2.1 苏铁杉类植物营养器官的分类历史
        3.2.1.1 苏铁杉类植物营养器官的分类历史
        3.2.1.2 苏铁杉属叶表皮结构研究现状
        3.2.2 苏铁杉类植物繁殖器官的分类历史
    3.3 中国中生代苏铁杉属Podozamites的多样性及时空分布
        3.3.1 中国中生代苏铁杉属Podozamites的多样性
        3.3.2 中国中生代苏铁杉属Podozamites的时空分布
第4章 禄丰晚三叠世苏铁杉类植物古生态学初探
    4.1 研究背景
    4.2 昆虫蚀迹描述
        4.2.1 间离苏铁杉的昆虫蚀迹描述
        4.2.2 华南苏铁杉的昆虫蚀迹描述
        4.2.3 欣克苏铁杉的昆虫蚀迹描述
        4.2.4 苏铁杉未定种的昆虫蚀迹描述
        4.2.5 苏铁杉型费尔干杉的昆虫蚀迹描述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1 禄丰一平浪晚三叠世苏铁杉属部分标本特征记录表
附录2 禄丰一平浪晚三叠世苏铁杉类标本昆虫蚀迹记录表
图版说明
图版

(9)云南富源晚二叠世矿化种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化石种子研究概述
    第二节 国内裸子植物种子化石的研究概述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第二节 研究材料和方法
第三章 云南富源县三种矿化种子的研究
    第一节 庆云心籽(新种)Cardiocarpus qingyunensis sp. nov.的研究
        系统描述
        比较与讨论
    第二节 冠籽属(未定种)Stephanospermum sp.的研究
        系统描述
        比较与讨论
    第三节 六翅籽(未定种)Hexapterospermum sp.的研究
        系统描述
        比较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吉林洮南万宝盆地下侏罗统红旗组假篦羽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红旗组假篦羽叶的产地与层位
第三章 系统古植物学
第四章 假篦羽叶属地层分布与分异度
    4.1 地层分布
    4.2 分异度
第五章 假篦羽叶属古地理分布与古气候关系
    5.1 晚古生代
    5.2 中生代
第六章 红旗组假篦羽叶伴生植物化石
    6.1 系统描述
    6.2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个人简历
附录二: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摘要
附录三: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四:研究生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辽宁本溪中三叠世林家植物群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童金南,楚道亮,缪雪,舒文超,郭文伟,吴玉样,苏岳,吴奎,纪开宣,俞映月. 地层学杂志, 2021
  • [2]辽宁本溪中三叠世林家植物群研究新进展[A]. 张宜,郑少林,王永栋,张善桢,曹流,曹成润,张国仁,杨佳林.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21
  • [3]辽宁本溪中三叠统林家瓣轮叶(新种)[J]. 徐亦知,岳宁,刘石,张宜,郑少林,王永栋,霍歆然. 古生物学报, 2020(03)
  • [4]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及其古生态、古地理研究[D]. 王晶菁.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 [5]辽东本溪林家组属于中三叠世之锆石、古生物和地层证据[J]. 张宜,郑少林,李之彤,曹成润,杨佳林,张国仁,李显东,孟繁巍. 地质与资源, 2019(05)
  • [6]新疆三塘湖盆地早侏罗世几种化石及其地质意义[D]. 刘春辉. 兰州大学, 2018(11)
  • [7]辽宁本溪中三叠世苏铁类密脉中国似查米亚[J]. 韩明慧,张宜,郑少林,王永栋,王沛颖,杨佳林. 地质与资源, 2018(01)
  • [8]云南禄丰晚三叠世苏铁杉类植物及其古生态学初探[D]. 申佳佳. 云南大学, 2017(05)
  • [9]云南富源晚二叠世矿化种子研究[D]. 姜宏官. 云南大学, 2017(05)
  • [10]吉林洮南万宝盆地下侏罗统红旗组假篦羽叶的研究[D]. 杨佳林.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辽宁本溪中三叠世林家植物区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