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套水稻三体系统在武汉大学培育成功

国内首套水稻三体系统在武汉大学培育成功

一、我国第一套水稻三体系统在武汉大学选育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田嘉慧[1](2021)在《一色齿毛菌Cerrena unicolor GC. u01漆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来源广泛,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直接催化酚类等氧化还原电动势较低的化合物的分解,且不产生其他副产物,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催化剂。本文以从格鲁吉亚引进的可以降解木质素的白腐菌为实验菌株,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及木质素降解能力研究,并对该菌株的粗酶液进行分离纯化,对获得的单一酶蛋白进行酶学性质研究以及常见染料降解的应用分析。首先,对引进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研究。菌种鉴定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菌种形态学进行鉴定,主要是观察其菌落及菌丝形态;第二部分是对菌种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主要是以该菌基因组为模板进行18S r DNA PCR,将测序后得到的碱基序列进行BLAST比对,根据比对结果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Phylogenetic tree),确定该菌株为一色齿毛菌,并将其命名为Cerrena unicolor GC.u01。通过平板显色反应确定该菌株可以产木质素降解酶,并检测上述酶酶活,然后将该菌株接种分别接种到以玉米、水稻、小麦为底物的发酵培养基中,通过差重法测各秸秆木质素降解量,结果表明:该菌在以玉米秸秆为底物液态发酵7天后,漆酶酶活最高可达8395.66 U/L,对玉米、水稻、小麦秸秆中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26.2%、34.3%、24.3%。其次,对GC.u01液态发酵后得到的粗酶液经过(NH4)2SO4分级盐析、疏水层析(Phenyl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层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凝胶层析(TSK gel G2000SWxl)的步骤将漆酶分离纯化,经SDS-PAGE验证后为单一条带,将其命名为Lac T-1。该酶分子量约为65 k Da,比活力为41.31 U/mg,回收率为6.57%,纯化倍数为21.86。最后,对Lac T-1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并利用该酶降解甲基橙、酸性红1、刚果红、活性黑5、考马斯亮蓝R250、孔雀石绿、结晶紫、溴酚蓝这8种常见的染料。实验结果表明,Lac T-1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 H为4.8,在0-40℃和p H 5.4-8的条件下较为稳定;Na+、Cu2+、三氯乙酸(TCA)可以促进Lac T-1活性;Lac T-1以ABTS为底物的Km为0.075 mmol/L,Vmax为250000 m mol/(L·min);在以ABTS为介体的条件下,Lac T-1对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的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对甲基橙、酸性红1、活性黑5、考马斯亮蓝R250和溴酚蓝的降解率为70%以上,刚果红的降解率也有48.59%。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该酶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范睿深[2](2021)在《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指出山桐子是十分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其果实含油率高,亚油酸含量在60%以上具有“树上油库”的美称,在食品、保健品、医药、化工等方面拥有多种用途,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选育优良品种,是开发利用山桐子的前提,然而由于缺乏山桐子果实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理论研究及完善的遗传转化体系,严重制约了山桐子这一优良油料树种的良种选育。深入了解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理和功能,对山桐子果实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山桐子遗传转化体系有利于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对山桐子进行遗传改良,还能为其他油料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山桐子果实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发育时期山桐子果实的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对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对油脂合成有关基因成功进行了克隆,从中选出与亚油酸合成有关的基因,通过表达分析验证其基因功能。为了进一步对山桐子进行遗传改良,以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山桐子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取得以下结果:(1)揭示了山桐子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在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含油率逐渐增加呈“S”型增长模式,在80~90 DAP(days after pollination)有一个间歇期,在此时期果实颜色发生变化;亚油酸含量在脂肪酸组分中的比例逐渐减小,但其最终值仍在64%以上,在70 DAP和130 DAP时期,果实中的油脂含量,主要脂肪酸组分均差异显着。(2)通过转录组测序发掘油脂合成相关基因。从转录组中发掘出了33个与山桐子油脂合成有关的基因,其中有18个基因在70 DAP和130 DAP的表达量差异显着。其中,Ip ACCase、Ip KAS I、Ip KAS II、Ip SAD、Ip FAD2和Ip FAD3等6个基因是山桐子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基因;Ip GPAT和Ip DGAT2等2个基因是山桐子TAG合成的关键基因。(3)克隆获得了Ip SAD、Ip FAD2、Ip FAD3、Ip GPAT和Ip DGAT2等5个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它们与毛果杨和胡杨的亲缘关系较近。预测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这5个功能基因在山桐子油酸、亚油酸及油脂合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4)对亚油酸合成关键基因Ip FAD2和Ip DGAT2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原核表达载体的重组质粒在IPTG的诱导下可以正常表达出与预测蛋白大小基本一致且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转化拟南芥表明,转Ip FAD2和转Ip DGAT2分别可以使拟南芥种子的亚油酸和油脂含量增加13.50~29.86%和27.70~39.09%;Ip FAD2和Ip DGAT2的表达量决定了山桐子果实中亚油酸含量及油脂含量。(5)建立了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受体系统。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0 mg/L+2,4-D 2.0 mg/L+琼脂6 g/L(p H=5.8),诱导率为36.67%;愈伤组织继代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5 mg/L+NAA 0.5mg/L+琼脂6 g/L(p H=5.8),愈伤组织增值系数为4.46;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2.0 mg/L+NAA 0.2 mg/L+TDZ 0.1 mg/L+琼脂6 g/L(p H=5.8),不定芽诱导率为22.22%;不定芽复壮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5 mg/L+NAA 0.1 mg/L+TDZ 0.08 mg/L+琼脂6 g/L(p H=5.8),增值系数为4.45。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Cef对愈伤组织致死的最大浓度为200 mg/L,Kan对愈伤组织致死的最小浓度为50 mg/L。

董文科[3](2020)在《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城市草坪建植中主要使用的冷季型草坪草之一,广泛用于草坪建设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DC.)是草地早熟禾常见病害之一,也是影响草坪质量和降低草坪利用年限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为药剂防治,但药剂防治成本较高且污染环境,而选育优良抗病品种成为草坪病害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更为深入的探究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响应机制,可以为后续的抗病基因挖掘和草坪草抗病分子育种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此,本研究选用草坪建植中常用的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为材料,进行白粉病抗性评价。基于抗性评价结果,选择高抗和极感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差异,并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水平对比分析了抗、感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分子机制,鉴定了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从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水平上分析了抗病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进行白粉菌接种试验发现,各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白粉病发病率在2.33%~83.00%之间,病情指数在0.55~62.93之间;其中,黑杰克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2.33%和0.55;超级哥来德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83.00%和62.93;以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病情指数为分析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评价获得1个高抗白粉病品种(黑杰克)、3个中抗品种(午夜2号、Shamrock和公园)、3个中感品种(橄榄球2号、耐力和耐盐月夜)、2个高感品种(解放者和抢手股)和1个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2)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发病情况、形态特征及生理变化存在显着差异。高抗品种‘黑杰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缓慢,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活性(株高、根长和Wd)、叶片保水能力(RWC)、渗透调节能力(SS、SP和Pro)和抗氧化能力(SOD、POD、CAT、APX、As A和GSH),以及较低的膜脂过氧化程度(REC、MDA、O2·-产生速率和H2O2);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较快,同时其生长受到严重限制,叶片保水能力、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较低,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草地早熟禾的抗病性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PAL、4CL、C4H和PPO)的活性和次生代谢物质(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的含量紧密相关。抗病品种‘黑杰克’在接菌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显着增加,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酶活性虽在发病初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在接菌前期,除果胶外,‘黑杰克’的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显着高于‘超级哥来德’,这可能是‘黑杰克’初期表现较强抗病性的物质基础,随接菌后时间的延长,‘黑杰克’显着提高了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以增加自身抗病能力;而‘超级哥来德’的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虽在接菌初期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显着低于‘黑杰克’。(3)白粉病侵染对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大,‘超级哥来德’的Chl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Pn、Gs和Tr)、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II、ETR和q P)以及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GAPDH和PRK)活性在接菌后显着减低,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而高抗品种‘黑杰克’光合机构性能受白粉病侵染影响较小,较高的Chl含量和光合酶活性有利于‘黑杰克’维持在较高光合效率。此外,高抗品种‘黑杰克’在应答白粉病侵染时显着增加了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提高蔗糖含量,降低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并且淀粉含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在接菌后蔗糖含量下降,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增加;同时随接菌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迅速增加,造成淀粉代谢异常。(4)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转录组学进行分析,在‘黑杰克’和‘超级哥来德’中分别鉴定出27,827个DEGs(22,637个上调,5,190个下调)和33,593个DEGs(29,189个上调,4,404个下调);有18,803个DEGs为两品种共有,9,024个DEGs为‘黑杰克’特有,14,790个DEGs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基因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萜类骨架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和“MAPK信号通路-植物”途径;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MAPK信号通路-植物”、“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和“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与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相比,白粉病侵染促进了‘黑杰克’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植物MAPK信号通路)、次级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途径(光合作用、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超级哥来德’中参与转录和翻译的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易受白粉病侵染的影响。(5)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在高抗品种‘黑杰克’中有27个DAPs上调,31个DAPs下调;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中有60个DAPs上调,80个DAPs下调。有32个DAPs为两品种共有;26个DAPs只在‘黑杰克’中出现,为‘黑杰克’特有;108个DAPs只在‘超级哥来德’中出现,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DAPs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氧化磷酸化”、“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而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核糖体”、“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程序性坏”、“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氰胺酸代谢”和“磷酸肌醇代谢”途径。将蛋白质组鉴定结果与转录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有55个DAPs与DEGs相关联;在‘超级哥来德’中有119个DAPs与DEGs相关联。通过对关联上的DAPs所参与的KEGG通路进行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关联上的DAPs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柠檬酸循环”和“糖酵解/糖异生”等;在‘超级哥来德’中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核糖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淀粉与蔗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和“PI3K-Akt信号通路”。本研究初步探明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抗病的形态、生理及分子机制,鉴定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关键代谢通路以及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但以上抗病基因和蛋白在提高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丁冬[4](2020)在《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米又称作“水稻”,是中国三大主粮之一,同时也是吉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稻米的安全稳定生产在保障粮食安全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且已成为影响吉林省市场稳定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从市场看,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对稻米的消费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政策看,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宏观配套支撑政策密集出台,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稻米加工转化升级、开辟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新路径创造了新的机遇;从技术看,现代农业科技与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稻米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形态、市场空间、商业模式、营销渠道,为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从体制机制看,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强力推动稻米安全生产,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挖掘微观市场主体的最大潜力。这些都为稻米全产业链的路径优化指引了新方向。稻米全产业链是在传统产业链的基础上,由其上游、中游、下游组成的,连接稻米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的一种商业模式,打造由田间到餐桌的所有稻米生产主体、收储主体、加工物流主体以及消费主体等有机链接起来的完整功能系统。一条完整、领域多元、安全监控有效的稻米全产业链,能够促进生产主体产出更加优质的稻米产品、降低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全链效益。吉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优势与气候,为稻米生产提供了优势条件,因而,吉林省是中国主要的稻米生产基地之一,产出的稻米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上属于中高档层次。但是,随着消费结构以及市场的复杂变化,现有的稻米全产业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消费主体日益提高的多样化价值需求,现有的稻米全产业链路径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而,现有稻米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创新与优化。目前,吉林省稻米的生产经营逐渐进入品质化时代,越来越重视优质稻米产业标准化发展。但是,由于稻米市场环境的多变以及国际贸易新局势等,使得稻米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都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面临着稻米全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潜在风险水平较高、新型经营主体大局意识不强;产业链中游稻米加工产能过剩、研发能力不足、物流基础建设不到位;产业链下游稻米产品同质化严重、吉林品牌建设管理混乱、融资渠道不够多样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可见,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只有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通过上游、中游、下游及环节间衔接的协同转型升级,提升链条成员实现协同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从全产业链增值的角度寻求出路,基于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机理提出路径优化策略,并通过一定的保障措施,才能促进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得以顺利优化。由此,作者在研究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过程中,从消费主体的需求出发,以实现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整体增值为主线,以吉林省实际省情农情为导向,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产业链运行模式,主张“整体价值增值”的管理思路,对现有产业链进行延伸与优化。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路径优化需顺应吉林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时代新形势,通过增值价值的重新分配,强化链条全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局部产业链目标利益与整体目标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近期目标利益与长远目标利益之间的矛盾,使稻米全产业链上原有主体的比较收益均获得提升。通过综合考量传统价值创新、损失减少、新动能探索、总成本降低以及各环节的潜在风险控制等因素,使处在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核心企业基于目标协同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的优化。作者依据产业价值链理论、价值网与价值星系理论、模块化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目标协同理论等,综合分析国内外粮食全产业链增值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界定了稻米全产业链的内涵与管理目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稻米全产业链进行定位。此外,作者通过系统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以及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现状及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全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中游加工流通环节、下游渠道拓展环节为价值载体,提出六大增值模块——衍生产品增值模块、现代农业服务增值模块、个性化品牌溯源增值模块、范围经济增值模块、信息化创新平台增值模块和环节衔接增值模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系统分析框架。以分析结果为基础,运用Logistic模型提出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剖析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机理。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吉林省全产业链的增值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综合考量传统价值创新、损失减少、新动能探索、总成本降低以及各环节的潜在风险防控状况,构建衡量全产业链增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价值模型与“三维”钻石模型。最后,从“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现代农业服务+技术创新”、“全链增值+绿色信息化平台”、“产业集群+品牌增值”、“标准化流程+新动能”、“全链风险预警+监控”等角度提出增值路径优化策略,并结合顶层设计、激励机制分配、管理路径创新、“双链融合”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促进优化路径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李靖怡[5](2020)在《酸性磷酸酶OsACP1在水稻缺磷适应性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不仅参与组成DNA、RNA和磷脂等植物中多种重要的大分子有机物,也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等基础生理代谢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植物只能直接吸收利用可溶性无机磷(Pi),但土壤中大部分磷素以有机磷或固定态无机磷的形式存在,因此土壤中的有效磷往往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为了应对土壤有效磷缺乏,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低磷适应性反应来维持自身的正常生长,包括改变根系构型、形成菌根共生体、诱导高亲和磷酸盐转运体、诱导分泌有机酸和酸性磷酸酶等多种生物学途径,从而增加磷的吸收与利用,以维持体内磷稳态。其中植物受缺磷诱导的酸性磷酸酶不仅增加了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的无机磷含量,而且能够加强植物内部磷素的循环再利用。通过对水稻转录组数据分析,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酸性磷酸酶Os ACP1显着受缺磷和Os PHR2的诱导表达,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水稻的缺磷适应性反应。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Os ACP1属于卤酸脱卤素酶(haloacid dehalogenases,HAD)超家族成员,在不同作物中存在多个同源基因,目前对这些同源基因的研究发现,多个成员受缺磷诱导表达并参与调控作为的缺磷适应性反应,但是其中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为了研究Os ACP1的生理生化功能,我们首先分析了Os ACP1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RT-PCR分析证实Os ACP1特异性受缺磷诱导表达,而对其它营养缺乏条件没有显着反应。进一步利用实时定量PCR和Os ACP1启动子::GUS转基因材料分析发现Os ACP1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显着受缺磷诱导表达。为了研究Os ACP1的酶活特性,我们利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了Os ACP1的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原核表达系统纯化了Os ACP1蛋白。酶学活性和底物特异性测定结果表明,Os ACP1蛋白的最适p H为6.0,辅酶离子为镁离子,对不同的有机磷底物均表现出活性,其中对磷酸乙醇胺的活性最高。进一步利用水稻原生质体转化系统确定Os ACP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我们发现Os ACP1-GFP融合蛋白主要定位于水稻细胞中的内质网膜以及高尔基体膜上。为了解析Os ACP1在水稻缺磷适应性中的功能,我们克隆了该目的基因,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创制了Os ACP1的超表达和CRISPR突变体材料。将超表达Os ACP1基因的水稻进行正常和缺磷处理培养发现,与野生型相比,正常磷供给条件下,水稻超表达材料植株生长受到显着抑制,但是磷含量显着升高,在10 d大小幼苗的第一片叶尖出现磷中毒表型,缺磷处理条件下,该叶尖磷中毒表型消失。因此,说明超表达Os ACP1会影响水稻正常生长条件下细胞内的磷平衡,继而影响其生长。在正常和缺磷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生长表型也受到抑制,但是其叶片磷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田间农艺性状分析进一步证实,Os ACP1的超表达和突变体生长均受到显着抑制。综上所述,本课题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分析了水稻Os ACP1基因的生理生化功能,初步证明了Os ACP1可能参与缺磷条件下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磷脂的重构,通过代谢磷酸乙醇胺和磷酸胆碱等有机磷,维持缺磷条件下水稻细胞内的磷稳态。

沈超[6](2019)在《棉花种间变异的挖掘与QTL定位应用及重组变异全基因组解释》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自身商品化率达95%以上,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陆地棉作为主要的栽培种,产量虽高,但其遗传多样性较低。棉花野生种具有抗病虫、抗旱抗寒、耐盐碱等特性。如何利用野生种质的优良特性来改良陆地棉,培育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是今后棉花育种与遗传改良的一个重点。重组产生的遗传变异可以通过自然选择进行筛选,决定了生物体的适应性进化,从而间接地决定基因组进化,重组变异在自然种群中普遍存在,是进化和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内容,主要结果如下:1.棉花种间变异的挖掘与利用对陆地棉鄂棉22、海岛棉3-79,毛棉,黄褐棉,达尔文棉进行SLAF-seq测序,构建五个棉种的进化关系,鉴定大量的种间变异。以此为基础,构建以陆地棉背景的含有71个家系的黄褐棉导入系群体。导入片段的基因组覆盖率为36.3%。对15个表型性状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成正态分布且分离变异较大。利用2839个高质量SNPs共检测到48个QTL,其中19个QTL与产量相关,29个QTL与纤维品质相关,鉴定到一个可能与产量(铃重或衣分)相关的候选基因(GhA09G0372)。2.棉花全基因组重组率变异研究以连锁作图和连锁不平衡作图两种方法分析棉花全基因组重组率的变异,发现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重组呈现不均匀的分布模式。重组率与基因密度、标记密度、距着丝粒的距离均呈显着正相关,但与TE密度呈显着负相关。陆地棉栽培种的重组率高于亚洲棉地方种。重组率在种内的变化小于种间。结构变异区域的重组率相对较高且变化较大。重组受地理来源和育种时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利用267份陆地棉材料对15个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检测到163个QTL,并鉴定到一个位于两个高重组间之间且与棉花早熟相关的候选基因GhirCOL2。纤维品质性状与产量和早熟性状相比,受到了更强烈的选择,暗示了重组促进了棉花的驯化和遗传改良,为棉花重组率变异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杜邓襄[7](2017)在《玉米高效转基因体系建立与基于人工Ac/Ds转座子的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创建》文中指出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的转基因技术,为植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一条新的分子育种途径。农杆菌介导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转化,转化的外源基因具有单拷贝插入,遗传稳定等优点,但该技术在玉米的遗传转化中,成功的报道并不多见。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植物转基因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标记的存在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是转基因系统的最关键的部分之一,筛选标记的优化一直是发展高效的转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用新型的相对安全的筛选标记和筛选标记的剔除等技术策略,为安全转基因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成为现代转基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功能基因组学时代,突变体是研究基因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玉米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解析玉米全部基因功能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已成为玉米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大型突变体库是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激活标签突变群体是这一平台的一个主要技术支撑。在本研究中,建立起了一个以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的玉米农杆菌转化系统,通过新型转基因载体的构建和转化体系的确立,建立起了一个高效的转基因体系。在转基因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创建了一个基于人工转座子Ac/Ds系统的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并筛选到表型突变体材料。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玉米自交系A188为受体材料,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转化体系,并获得抗虫玉米材料。通过转化方法筛选、受体材料的筛选和酶解处理优化,获得了38.33%的转化效率。通过除草剂双丙氨膦抗性筛选得到了37个独立转化事件的转基因植株211株。通过靶基因cry1C*的PCR、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筛选得到11个靶基因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材料,ELISA检测和田间表型验证表明材料具有优良的玉米螟抗性。2.构建了新型转化载体p HZM1N-Rsc,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高效、准确的转化筛选流程和标记剔除程序。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转化后,通过绿色荧光筛选成功获得了6个荧光表达的愈伤组织,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绿色荧光作为筛选标记具有91.367%的筛选效率。热激处理后获得了4个标记剔除完全的转基因植株,IPTII基因的表型效应筛选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筛选标记基因剔除完全。转化获得的无筛选标记转基因植株通过籽粒表型验证了靶基因Rsc功能。3.构建完成激活标签转座子载体p HZM1-Rsc-Activation,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构建了激活标签转座子Ds系。利用本研究建立的转基因体系,使用玉米胚性愈伤组织作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绿色荧光筛选,获得了48个独立转化事件的玉米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后挑选35个单拷贝的转化事件单株构建了激活标签人工转座子的Ds系。使用染色体步移的方法分离了7个激活标签人工转座子的侧翼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将它们定位在玉米第1、3、6、7、9、10染色体上。4.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选育了转座酶Ac系。设计了非自主性转座酶im-Ac的特异性引物,通过B73回交导入和目标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携带转座酶的Ac系。通过背景回复率分析、田间表型鉴定和转座酶活性验证筛选得到了B73遗传背景下的转座酶材料Zm Ac-B73-57。5.制备了7个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并进行了DT生成系的初步分析。利用Ds系与Zm Ac-B73-57杂交得到了7个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统计其转座频率在16.5%到78.3%之间。利用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DT1开展了分子验证、人工转座子跳跃的染色体位置分布、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保种繁殖、潜在突变籽粒选择等试验。进行了小规模表型突变体筛选,发现了株高、叶色、虚拟病斑等性状突变体类型,初步验证了9个变异性状稳定的符合激活标签突变体遗传特性的材料。

何可[8](2016)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美好愿景。然而,近年来,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伴随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传统体制下所积攒起来的众多内在矛盾,慢慢地演变并且表现出来,以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环境污染与放任并举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户陈陈相因,对政府制定的农业废弃物相关政策置若罔闻,采取科学、环保的方式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意愿不强,致使进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增无已,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经济的“裹足不前”和“举步维艰”,又造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未能完全实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循环经济理论认为,农业废弃物只有得到资源化利用,方能在避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障碍的同时,实现其价值。那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潜力究竟如何?如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确实蕴含了巨大价值,那么,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户行为目标与政府行为目标的偏离,从而引发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如何才能使其理论“潜在价值”顺利转化为市场“真实价值”,进而提高农户主动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理性回答,不但能够破解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境,而且有助于充实和丰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理论体系。本研究瞄准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前沿问题,以“价值评估-利益博弈-补偿机制”为逻辑主线,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为研究对象,在大规模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评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探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农户感知价值(即市场“真实价值”);从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博弈分析中,深度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研究并设计以生态补偿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体系统模型,以便为政府部门在破解农村环境污染困局、推动农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研究布局如下:第一部分,文献计量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第1、2、3章);第二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第4章);第三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原因解构(第5章);第四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第6、7、8章)。具体而言,第1章,导论。从国内、国际、历史、现今的辩证视角,全面阐述研究选题的大背景,进而引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科学问题,揭示研究的缘起;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剖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归纳研究的主要内容、行文布局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运用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厘清中外农业废弃物、农业生态补偿两大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献述评,明晰本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国际学术界所处的位置。第3章,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已有成果,结合研究的目的与特点,对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与内涵阐述,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进而,通过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理论渊源及解决对策,构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4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从宏观、微观双重视角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展开科学评估。就宏观研究而言,分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两类农业废弃物的理论资源量、可收集利用量及其区域差异,估算其肥料化、能源化的潜在价值。就微观研究而言,分析兼具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与感知社会价值的大小,进而应用OP模型,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与市场“真实价值”差异提供实证解释。第5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紧密性-影响性-积极性”三维属性评价体系,科学识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次级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之后,阐发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及其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中的作用与损益。在此基础上,应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演化博弈,剖释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并探寻化解冲突对抗的路径,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提出奠定基础。第6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农作物秸秆制沼气)为例,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分别从支付意愿、受偿意愿的视角,应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估算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并讨论其“禀赋效应”;通过考虑农户意愿支付水平/意愿受偿水平的不确定性,构建加权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进一步测算生态补偿标准。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作为研究的落脚点,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框架、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第8章,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系统归纳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所蕴含的政策启示,为总结性述评。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中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巨大,耕地单产、播面单产、人均单产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特征,且具有较大的资源化潜在价值。畜禽粪尿理论资源量同样庞大,由此而造成了耕地负荷不容乐观,降低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势在必行;同时,畜禽粪尿的肥料化、能源化潜力同样较为可观。然而,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感知价值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意味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存在着市场“真实价值”与理论“潜在价值”不相匹配的缺憾。究其原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农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差异,造成了他们的分工异质与损益差别,进而不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理论“潜在价值”的顺利实现。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有效路径。

蒋春号[9](2016)在《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植物对丁香假单胞菌及南方根结线虫抗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蜡质芽胞杆菌AR156(缩写为Bc AR156)是本实验室前期从森林树木根围土壤中分离的一株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GPR),可广谱性防治茄劳尔氏菌引起的蔬菜青枯病、辣椒疫霉引起的疫病、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和南方根结线虫引起的根结线虫病。目前该菌株已经获得相关专利,完成全基因组解析,获得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害的生物农药正式登记证。前期研究发现Bc AR156能够诱导拟南芥产生对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 pv.tomato,以下简称Pst)DC3000系统抗性;机理研究表明,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是通过同时激活水杨酸以及茉莉酸/乙烯两条信号通路,同时具有NPR1依赖性。为什么Bc AR156能同时激活拟南芥体内这两条信号通路,而其他生防因子如荧光假单胞菌、部分芽胞杆菌只能激活其中的某一条信号途径?Bc AR156如何被植物体识别,从而激活植物体的系统抗性?在Bc AR156诱导抗性过程中植物内源small RNA的调控作用是什么?除了上述广谱抗病机理外,既然根结线虫与其他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完全不同,Bc AR156又是如何高效特异性地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害的?这些关于Bc AR156的生防机理问题的解决,将能更有效地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活菌制剂,推动微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以Bc AR156为生防菌,以拟南芥、番茄为模式植物,以Pst DC3000、南方根结线虫为模式病原,进行三者互作研究,探究生防菌防病机理。本研究首先从转录因子角度出发,清楚地解析了 Bc AR156诱导抗病性机理,最终筛选发现Bc AR156分泌的胞外多糖(EPS)能够作为一种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s),被植物体表面模式识别受体识别,进而激活植物体自身防卫反应;同时发现植物内源miRNA:miR472和miR825/825*也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针对根结线虫的特异性生防机理研究发现,Bc AR156一方面能够改变番茄根系结构,促进番茄根系的快速成熟,从而降低根结线虫对番茄根系的侵染概率;另一方面Bc AR156还能抑制根结线虫某些效应因子编码基因的表达,降低其对番茄的致病力,最终达到高效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的效果。1.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调控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以拟南芥为模式植物探寻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所起作用。结果表明,Bc AR156处理拟南芥后,能够显着提升植物体内转录因子WRKY70的表达量,同时显着抑制WRKY11的表达。研究还发现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为Bc AR156诱导细胞防卫反应以及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必须。过量表达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能够影响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抗性。突变体验证结果显示:Bc AR156诱导抗性的能力在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单突变体拟南芥植株中能够保留,但抗性能力略微下降,然而在WRKY70和WRKY11双突变体植株中则完全丧失。以上结果表明,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是通过两条不同途径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的,并且这两条途径之间具有协调作用。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靶标分析结果表明:WRKY70通过水杨酸信号通路,WRKY11通过茉莉酸信号通路来调控Bc AR156诱导的系统抗性,而且这两条调控通路之间具有NPR1的依赖性。综合上述结果,发现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也是首次从转录因子角度出发,阐明根围有益微生物如何同时激活水杨酸、茉莉酸/乙烯两条信号通路,来诱导寄主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2.蜡质芽胞杆菌AR156胞外多糖作为一类MAMPs激活植物系统免疫在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植物体对Bc AR156的早期识别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Bc AR156分泌的胞外多糖能够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系统抗性;在此过程中,能够提升防卫相关基因PR1、PR2、PR5以及MAPK激酶MPK6的上调表达;另外,也能够激活植物体细胞防卫反应如活性氧爆发、胼胝质沉积以及防卫相关酶活性的提升。基因上位性分析结果显示,Bc AR156胞外多糖仍能够在信号通路突变体jar1、etr1中诱导对Pst DC3000的系统抗性,与野生型Col-0相比,其在突变体jar1、etr1中诱导抗性能力略有降低;在NahG转基因植物以及npr1突变体中,Bc AR156胞外多糖的诱导抗性能力丧失。以上结果表明,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的系统抗性依赖MAMPs信号识别和水杨酸信号通路转导,并且具有NPR1依赖性。综上所述,Bc AR156胞外多糖在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作为一类MAMPs,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Sma11 RNAs在生防菌诱导植物抗病中的调节作用为研究植物内源small RNA在调控植物诱导抗性的机理,本研究利用deep sequencing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获得一些参与调控植物诱导抗性的miRNA。Northern Blot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在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抗性过程中,miR472,miR825和miR825*三种miRNA在Bc AR156处理的拟南芥叶片内被显着下调。对上述miRNA靶标预测结果显示,miR472,miR825和miR825*的靶标主要参与植物基础免疫,其中miR825靶标主要一些泛素蛋白连接酶;miR472和miR825*的靶标主要是一些参与ETI途径的R基因。研究发现上述预测的靶基因的表达受到miRNA负向调控。另外,miRNA缺失突变体表现出对病原细菌Pst DC3000的抗性。与此相反,miRNA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对病原菌更敏感。综上所述,BcAR156通过抑制miR472、miR825和miR825*三种miRNA的表达,引起其靶标基因的上调,从而激活植物体自身的防卫反应,诱使植物产生系统抗性。4.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植物根系发育防治根结线虫病害的机理研究本研究发现,Bc AR156处理番茄根系能够诱导其结构变化;加速根系的成熟化(如根毛增多,根毛区比例显着增加),从而降低根结线虫进入植物体内的概率;减少植物根系内根结线虫的虫口数,从而获得防治根结线虫的效果。为探究Bc AR156防治根结线虫的机理,我们从植物根系结构发育角度出发,利用转录组学分析技术,探究Bc AR156改变植物根系结构防治根结线虫的分子机理。转录组结果显示,Bc AR156能够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与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最为显着的是与脱落酸、乙烯、热激蛋白相关的基因,定量PCR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同。综上所述,Bc AR156能够调控一些与脱落酸、乙烯、热激蛋白相关的基因,来调控植物根系的发育;加速根系的成熟化,进而诱导植物抵抗根结线虫的侵染。5.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根结线虫效应因子表达防治病害的机理研究研究发现利用Bc AR156预处理植物后接种根结线虫,能够显着降低线虫的侵染,为深入探究其生防机理,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学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Bc AR156处理能够抑制根结线虫效应因子编码基因的下调表达;Q-RT-PCR验证发现有11个效应因子的表达受到Bc AR156的抑制。本研究首次发现,生防菌能够通过抑制根结线虫效应因子的表达而降低根结线虫的致病力,以达到防治目的。

张明亮[10](2016)在《水稻MYB转录因子调控细胞壁合成分子机理及秸秆酶解产糖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秸秆可为生物能源产业提供大量生物质原材料。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决定了植物细胞的形状、大小和植株的机械强度。而且,它在细胞生长分化、植物形态发生、水分运输、细胞信号传导以及响应外界环境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壁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从本质上决定了木质纤维乙醇的高成本、低效率和二次环境污染。因此,解析细胞壁合成途径旨在通过改良植物细胞壁结构,使其在生长发育正常前提下,木质纤维素更易酶解转化。此外,从水稻T-DNA突变体库筛选大量细胞壁突变体,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分析细胞壁和酶解效率的关系,从而寻找影响酶解效率的细胞壁关键结构因子,为植物细胞壁的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支撑。故本论文主要包括两部分:(1)水稻细胞壁突变体(Osfc9)鉴定与功能分析;(2)水稻秸秆木质纤维素酶解产糖的细胞壁结构因子。第一章:水稻细胞壁突变体(Osfc9)鉴定与功能分析。已观察该突变体的茎秆和叶片变脆。图位克隆和反向遗传学鉴定表明,该基因为R2R3-MYB型转录因子OsMYB103L,超表达转基因植株叶片卷曲,花粉无活性。化学分析和组织切片显示该蛋白参与水稻茎秆次生细胞壁的形成。细胞壁酶解分析表明,Osfc9突变体成熟茎秆酸碱预处理后酶解产糖效率明显提高。第二章:水稻秸秆木质纤维素酶解产糖的细胞壁结构因子。分析了 29份水稻T-DNA脆秆突变体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因子,以及酸碱预处理下的酶解产糖效率。系统生物学方法分析表明,细胞壁酶解产糖效率主要受细胞壁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纤维素结晶度(CrI)是影响酶解效率的负因子,半纤维素分支度(Ara/Xyl)和木质素单体H/G是影响酶解效率的正因子。最后,本文综述了植物细胞壁合成与调控分子机制,并对水稻脆秆突变体株系筛选鉴定与生物质酶解效率之间的关系,转录因子OsMYB103L在水稻细胞壁合成分子机制中的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

二、我国第一套水稻三体系统在武汉大学选育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第一套水稻三体系统在武汉大学选育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一色齿毛菌Cerrena unicolor GC. u01漆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漆酶简介
        1.1.1 漆酶的来源
        1.1.2 漆酶的结构特征
        1.1.3 漆酶的催化机理
        1.1.4 产漆酶真菌
        1.1.5 漆酶的分离纯化
        1.1.6 漆酶酶活的影响因素
    1.2 漆酶的应用
        1.2.1 漆酶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
        1.2.2 漆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1.2.3 漆酶在脱色处理上的应用
        1.2.4 漆酶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1.2.5 漆酶在生物监测上的应用
    1.3 一色齿毛菌
        1.3.1 一色齿毛菌简介
        1.3.2 一色齿毛菌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白腐菌菌种鉴定及降解木质素能力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实验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
        2.1.5 引物合成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鉴定
        2.2.2 菌株产木质素降解酶种类的测定
        2.2.3 菌株产木质素降解酶能力及降解木质素能力的研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种鉴定
        2.3.2 菌株产木质素降解酶种类的测定
        2.3.3 菌株产木质素降解酶及降解木质素能力的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GC.u01 漆酶的分离纯化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试剂
        3.1.3 培养基及缓冲液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蛋白含量的测定
        3.2.2 粗酶液的制备
        3.2.3 (NH_4)_2SO_4分级盐析
        3.2.4 疏水层析(Phenyl Sepharose Fast Flow)
        3.2.5 离子层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
        3.2.6 凝胶层析(TSK gel G2000SWxl)
        3.2.7 脱盐
        3.2.8 SDS-PAGE电泳
    3.3 实验结果
        3.3.1 (NH_4)_2SO_4分级盐析
        3.3.2 疏水层析(Phenyl Sepharose Fast Flow)
        3.3.3 离子层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
        3.3.4 凝胶层析(TSK gel G2000SWxl)
        3.3.5 SDS-PAGE验证
        3.3.6 纯化效率
    3.4 小结
第四章 漆酶酶学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
        4.2.2 最适pH和pH稳定性
        4.2.3 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4.2.4 化合物的影响
        4.2.5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4.2.6 对染料的降解作用
    4.3 实验结果
        4.3.1 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
        4.3.2 最适pH和pH稳定性
        4.3.3 不同金属离子对Lac T-1 活性的影响
        4.3.4 化合物对Lac T-1 活性的影响
        4.3.5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4.3.6 对染料的降解作用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2)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山桐子的研究进展
        1.2.1 山桐子概述
        1.2.2 国内外山桐子研究现状
    1.3 植物油脂的生物合成
        1.3.1 植物油脂的合成步骤
        1.3.2 植物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功能基因的研究方法
        1.4.1 基因测序技术
        1.4.2 基因克隆技术
        1.4.3 植物基因的功能验证
    1.5 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3 山桐子果实油脂的提取
        2.1.4 山桐子果实脂肪酸组分的测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山桐子果实的含油率
        2.2.2 山桐子果实的脂肪酸组分
    2.3 讨论
        2.3.1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的动态变化
        2.3.2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酸组分的动态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山桐子果实转录组分析及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3 山桐子果实RNA的提取及检测
        3.1.4 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3.1.5 转录组数据的过滤及从头组装
        3.1.6 Unigene的功能注释
        3.1.7 Unigene的差异表达检测
        3.1.8 差异表达Unigene的Pathway功能分析
        3.1.9 q-PCR分析验证转录组测序准确性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质量检测
        3.2.2 转录组数据分析及组装
        3.2.3 山桐子Unigene的功能注释
        3.2.4 山桐子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5 山桐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3.2.6 参与山桐子油脂合成基因的鉴定
        3.2.7 转录组测序的q-PCR验证
    3.3 讨论
        3.3.1 山桐子油脂的生物合成模型
        3.3.2 参与山桐子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基因
        3.3.3 参与山桐子TAG合成的关键基因
    3.4 小结
第四章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引物设计
        4.1.4 山桐子果实RNA的提取及检测
        4.1.5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核心序列的克隆
        4.1.6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
        4.1.7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1.8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
        4.2.2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3 讨论
        4.3.1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基本信息
        4.3.2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4.4 小结
第五章 山桐子亚油酸合成关键基因Ip FAD2 和Ip DGAT2 的功能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1.3 引物设计
        5.1.4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5.1.5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原核表达
        5.1.6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真核表达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的原核表达
        5.2.2 山桐子Ip FAD2 基因的的真核表达
        5.2.3 山桐子Ip DGAT2基因的的真核表达
    5.3 讨论
        5.3.1 山桐子Ip FAD2 基因的功能验证
        5.3.2 山桐子Ip DGAT2基因的功能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山桐子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6.1.3 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6.1.4 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叶片的消毒与灭菌
        6.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6.2.3 愈伤组织的继代
        6.2.4 不定芽的诱导
        6.2.5 不定芽的复壮
        6.2.6 抗生素敏感性
    6.3 讨论
        6.3.1 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
        6.3.2 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白粉病研究进展
        1.1 白粉病病原菌研究
        1.2 白粉菌的侵染过程及致病机理研究
        1.3 白粉病发病条件及发病症状
        1.3.1 发病条件
        1.3.2 发病症状
        1.4 白粉病的防治策略
        1.4.1 化学防治
        1.4.2 物理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4.4 农业防治
        1.5 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研究进展
    2 植物抗病机理研究进展
        2.1 植物形态结构抗病性
        2.1.1 固有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1.2 诱导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2 植物生理生化抗病性
        2.2.1 过敏反应与植物抗病性
        2.2.2 防御酶与植物抗病性
        2.2.3 植保素与植物抗病性
        2.2.4 内源激素与植物抗病性
        2.2.5 病程相关蛋白PRs与植物抗病性
        2.3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2.3.1 由病原菌模式分子触发的免疫反应(PTI)
        2.3.2 由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
    3 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1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3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的整合研究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4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2 研究内容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品种筛选及抗性评价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粉病侵染对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2.2.2 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及聚类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表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3.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含水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活性氧积累的影响
        3.2.7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8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3.2.9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10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2 渗透调节物质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3 抗氧化系统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4 苯丙烷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5 次生代谢物质合成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糖积累的影响
        4.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光合特性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3.2 糖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转录组学差异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转录组学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结果统计
        5.2.2 Unigenes功能分析
        5.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统计与分析
        5.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富集分析
        5.2.5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6 转录组分析的q RT-PCR验证
    5.3 讨论
        5.3.1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分析
        5.3.2 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3.3 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分析
        5.3.4 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蛋白质组学差异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蛋白质组学分析
        6.1.4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蛋白质鉴定质量评估
        6.2.2 差异积累蛋白质(DAPs)统计分析
        6.2.3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GO富集分析
        6.2.4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KEGG富集分析
        6.2.5 差异积累蛋白(DAPs)对应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
        6.2.6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7 候选基因的鉴定
        6.2.8 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应答机制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述评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与全产业链
        2.1.2 粮食产业链与稻米全产业链的内涵界定
        2.1.3 新型稻米绿色产业链的概念
        2.1.4 价值链的内涵
        2.1.5 产业链增值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2 系统工程分析理论
        2.2.3 价值网与价值星系理论
        2.2.4 模块化理论
        2.2.5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分析
        2.2.6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流动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运行现状与问题
    3.1 当前中国稻米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与格局
    3.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发展的现有模式
        3.2.1 链条式发展模式
        3.2.2 链族式发展模式
        3.2.3 链网式发展模式
    3.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运行现状
        3.3.1 吉林省稻米生产与仓储环节现状
        3.3.2 吉林省稻米加工流通环节现状
        3.3.3 吉林省稻米营销管理环节现状
    3.4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运行的现存问题
        3.4.1 产业链上游存在的问题
        3.4.2 产业链中游存在的问题
        3.4.3 产业链下游存在的问题
        3.4.4 环节衔接存在的问题
    3.5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不足的原因剖析
        3.5.1 内因分析
        3.5.2 外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与机理分析
    4.1 稻米全产业链核心主体的价值需求分析
        4.1.1 生产经营主体
        4.1.2 加工物流服务主体
        4.1.3 消费主体
        4.1.4 监督管理主体
    4.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模块化构成与系统分析
        4.2.1 衍生产品增值模块
        4.2.2 现代农业服务增值模块
        4.2.3 个性化品牌溯源增值模块
        4.2.4 范围经济增值模块
        4.2.5 信息化创新平台增值模块
        4.2.6 环节衔接增值模块
        4.2.7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系统分析
    4.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
        4.3.1 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过程
        4.3.2 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基于Logistic模型
    4.4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机理分析
        4.4.1 主要环节增值角度——基础
        4.4.2 链条资源优化配置角度——约束
        4.4.3 新型动力强化角度——动力
        4.4.4 目标协同增值角度——保障
        4.4.5 综合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5.1 当前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环境PEST分析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1.5 增值环境综合分析
    5.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影响因素的分类
    5.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5.3.1 增值影响关系分析
        5.3.2 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5.4 关键影响因素指标辨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5.4.1 成本因素
        5.4.2 价值因素
        5.4.3 稳定因素
        5.4.4 风险因素
        5.4.5 创新服务因素
        5.4.6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综合评价
    6.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6.2 增值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6.3.1 层次分析法(AHP)
        6.3.2 价值分析法
        6.3.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6.4 基于AHP的权重确定
        6.4.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确定
        6.4.2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确定
    6.5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综合评价
        6.5.1 确定增值能力因素集与评语集
        6.5.2 构建二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ijR
        6.5.3 多级模糊运算
    6.6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模型设计与策略
    7.1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模型设计
        7.1.1 增值路径优化的价值模型——数理
        7.1.2 增值路径优化的“三维”钻石模型——定性
    7.2 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思路框架
    7.3 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策略
        7.3.1 “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路径
        7.3.2 “现代农业服务+技术创新”路径
        7.3.3 “全链增值+绿色信息化平台”路径
        7.3.4 “产业集群+品牌增值”路径
        7.3.5 “标准化流程+新动能”路径
        7.3.6 “全链风险预警+监控”路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保障措施
    8.1 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布局优化,加强管控与监督
        8.1.1 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8.1.2 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8.1.3 加强稻米核心环节的监控,促进“亲、清”政商服务
    8.2 完善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处理好各主体间利益关系
        8.2.1 建立链型分配激励机制
        8.2.2 明晰全产业链的成本分担责任
    8.3 创新稻米全产业链管理路径,促进稻米产品的多样化属性
        8.3.1 形成稻米全产业链自治式溯源与管理创新路径
        8.3.2 发掘稻米的多样化属性促进稻米衍生产品增值
        8.3.3 合理利用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规律
    8.4 打造“双链融合”工程,促进新型人才培育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指标专家打分问卷
附件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评语集调查问卷
附件3 全产业链增值指标AHP判断矩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5)酸性磷酸酶OsACP1在水稻缺磷适应性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文献综述
    1.1 磷肥施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 高等植物应对低磷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
    1.3 缺磷诱导酸性磷酸酶
    1.4 卤酸脱卤素酶(HAD)超家族概况
    1.5 缺磷诱导的磷脂代谢过程
        1.5.1 细胞内有机磷组成及含量
        1.5.2 缺磷诱导的磷脂代谢过程
        1.5.3 HAD酸性磷酸酶在磷脂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OsACP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2.2.2 OsACP1及同源蛋白的酶活性特征分析
        2.2.3 OsACP1时空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2.2.4 OsACP1超表达/突变体等材料创制及生理表型分析
        2.2.5 OsACP1超表达/突变体等材料生化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水稻品种
        3.1.3 载体
    3.2 实验方法
        3.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3.2.2 水稻转基因方法
        3.2.3 OsACP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4 OsACP1基因的克隆与载体的构建
        3.2.5 植物生长条件
        3.2.6 OsACP1基因的表达分析
        3.2.7 GUS染色及显微镜观察
        3.2.8 GUS酶活测定
        3.2.9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3.2.10 OsACP1重组蛋白的酶学分析
        3.2.11 原生质体的提取与转化
        3.2.12 植物样品中磷含量测定
        3.2.13 植物脂质提取与测定
        3.2.14 统计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OsACP1生物信息学分析
        4.1.1 OsACP1基因结构分析
        4.1.2 OsACP1基因的启动子分析
        4.1.3 OsACP1进化树构建
    4.2 OsACP1基因的表达分析
        4.2.1 OsACP1在不同养分缺乏下的表达分析
        4.2.2 OsACP1在缺磷不同时间点的定量分析
        4.2.3 OsACP1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4.3 OsACP1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4.4 OsACP1酶学特性分析
    4.5 OsACP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4.6 转基因材料的分子鉴定
    4.7 OsACP1转基因材料生理生化表型分析
        4.7.1 OsACP1超表达材料生长表型
        4.7.2 Os ACP1 CRISPR材料的生长表型
        4.7.3 OsACP1转基因水稻磷脂组分分析
        4.7.4 OsACP1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考察
5 讨论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阶段主要成果
致谢

(6)棉花种间变异的挖掘与QTL定位应用及重组变异全基因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研究现状
        1.1.1 棉属的起源与进化
        1.1.2 我国棉花品种的改良历程及发展现状
    1.2 测序技术的发展
    1.3 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1.3.1 基因组学的发展
        1.3.2 基因组学对作物育种的影响
        1.3.3 棉花基因组学的发展
    1.4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解析
        1.4.1 双亲衍生群体
        1.4.2 自然群体
        1.4.3 多亲本群体
    1.5 导入系群体
        1.5.1 导入系群体简介
        1.5.2 导入系群体的构建方法
        1.5.3 导入系的研究进展
    1.6 遗传重组的研究进展
        1.6.1 基于连锁作图评估重组率变异
        1.6.2 基于连锁不平衡作图评估群体重组率变异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棉花种间变异的挖掘与利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DNA的提取
        2.2.2 样品文库构建与测序
        2.2.3 变异检测与多态性分析
        2.2.4 种间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2.2.5 导入系的构建、田间种植和性状调查
        2.2.6 表型数据的分析和QTL定位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NPs与InDels的鉴定分析与功能注释
        2.3.2 异源四倍体棉种与二倍体棉种的遗传进化分析
        2.3.3 种间变异为导入系遗传育种提供基础
        2.3.4 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统计分析
        2.3.5 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3.6 导入片段的分布
        2.3.7 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2.3.7.1 产量相关性状QTL
        2.3.7.2 纤维品质相关性状QTL
        2.3.8 候选基因的挖掘
    2.4 讨论
第三章 棉花全基因组重组率变异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遗传图谱标记序列收集与物理图谱的构建
        3.2.2 标记,基因,转座子的分布与重组率的评估
        3.2.3 群体重测序材料收集与变异检测
        3.2.4 群体遗传学分析与群体重组率评估
        3.2.5 农艺性状的考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共线性
        3.3.2 全基因组重组率分布与基因组特征的相关性
        3.3.3 高低重组区间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3.3.4 四倍体和二倍体棉种全基因组重组图谱
        3.3.5 种间、亚基因组间的结构变异与重组区间基因的共线性分析
        3.3.6 陆地棉遗传多样性,Tajima’s D与重组在地理分布和育种时期的全基因组分布模式
        3.3.7 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3.3.8 重组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
    3.4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玉米高效转基因体系建立与基于人工Ac/Ds转座子的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玉米转基因研究进展
        1.2.1 玉米转基因受体体系研究进展
        1.2.2 玉米转基因方法研究进展
    1.3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转基因研究进展
        1.3.1 农杆菌介导法在玉米转基因中的研究进展
        1.3.2 影响农杆菌转化的因素
    1.4 玉米转基因筛选标记研究进展
        1.4.1 转基因筛选标记研究进展
        1.4.2 转基因标记剔除技术研究进展
    1.5 玉米突变体库研究进展
        1.5.1 植物突变体库构建的意义
        1.5.2 植物突变体库构建的方法
        1.5.3 玉米突变体库研究进展
第二章 玉米愈伤组织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2.1 研究目的意义
    2.2 实验材料
        2.2.1 转基因受体材料
        2.2.2 转基因载体
    2.3 实验方法
        2.3.1 转化方法筛选
        2.3.2 转化受体材料筛选
        2.3.3 转cry1C*阳性植株表达验证和抗性鉴定
        2.3.4 农杆菌转化体系的优化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转基因方法鉴定
        2.4.2 农杆菌转化受体材料筛选
        2.4.3 阳性转化后代抗性鉴定及表达分析
        2.4.4 农杆菌转化体系优化
    2.5 讨论
        2.5.1 玉米高效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2.5.2 农杆菌介导的胚性愈伤组织转化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新型载体构建与转化验证
    3.1 研究目的意义
    3.2 实验材料
        3.2.1 转基因受体材料
        3.2.2 转基因骨架载体
        3.2.3 实验所用的基因元件
        3.2.4 实验所用引物
    3.3 实验方法
        3.3.1 新型转化载体的构建
        3.3.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与绿色荧光筛选
        3.3.3 筛选标记基因剔除与转基因植株再生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新型转化载体pHZM1N-Rsc构建
        3.4.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与绿色荧光筛选
        3.4.3 筛选标记基因的剔除与转基因植株再生
        3.4.4 基于玉米胚性愈伤组织的高效标记剔除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3.5 讨论
        3.5.1 绿色荧光筛选标记验证
        3.5.2 筛选标记自剔除载体的构建与应用
第四章 玉米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创建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本实验所用玉米材料
        4.2.2 骨架载体pHZM1N-Rsc
        4.2.3 激活标签载体上添加基因与元件
    4.3 实验方法
        4.3.1 激活标签突变体Ds系的构建
        4.3.2 含有不移动转座酶的玉米材料获得
        4.3.3 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获得和分析
        4.3.4 激活标签突变体初步筛选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载体pHZM1-Rsc-Activation构建
        4.4.2 激活标签转座子载体的转化
        4.4.3 激活标签转座子Ds系的检测
        4.4.4 激活标签转座子Ds系的籽粒表型
        4.4.5 激活标签突变体Ds系的染色体定位
        4.4.6 含有不移动转座酶的玉米材料获得
        4.4.7 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获得及保存
        4.4.8 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DT1转座特性和突变体筛选
    4.5 讨论
        4.5.1 基于人工Ac/Ds转座子的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构建
        4.5.2 基于人工Ac/Ds转座子的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特点
        4.5.3 基于人工Ac/Ds转座子的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繁殖保种
        4.5.4 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DT1的特性及突变体筛选
        4.5.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I 实验中使用的试剂与培养基
附录II 实验操作流程
附录III 人工转座子DNA序列
附录IV 生成系DT1-DT7插入位点边序
附录V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布局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布局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农业废弃物研究现状
        2.1.1 数据来源
        2.1.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2.1.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2.1.4 中外文献比较
    2.2 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2.2.1 数据来源
        2.2.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2.2.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2.2.4 中外文献比较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
        3.1.1 农业废弃物污染的环境损害
        3.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
        3.1.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实现路径
    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的“失灵”
        3.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外部性问题
        3.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公共物品属性
    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
        3.3.1 农业废弃物污染负外部性内部化
        3.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正外部性内部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1 宏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1.1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4.1.2 畜禽粪尿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4.2 微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2.1 感知价值理论
        4.2.2 农户感知价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农户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
    5.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其行为
        5.1.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的属性与分类
        5.1.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与行为特征
        5.1.4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与损益分析
    5.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5.2.1 应用博弈论进行分析的可行性
        5.2.2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演化博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的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研究缘由
        6.1.2 问卷设计
        6.1.3 调查实施
        6.1.4 偏差处理
    6.2 估计技术与变量设置
        6.2.1 非参数估计
        6.2.2 参数估计
        6.2.3 变量设置
        6.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6.3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3.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3.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4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参数估计结果
        6.4.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6.4.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6.5 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估计
    6.6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7.1 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7.1.1 基本思路
        7.1.2 基本原则
        7.1.3 主要目标
    7.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7.2.1 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7.2.2 补偿范围
        7.2.3 补偿标准与补偿期限
        7.2.4 补偿方式与补偿支付模式
        7.2.5 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
    7.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
        7.3.1 政策法规保障
        7.3.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保障
        7.3.3 文化教育和社会监督保障
        7.3.4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植物对丁香假单胞菌及南方根结线虫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机理研究进展
        第一节
        1 国内外芽胞杆菌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1.1 国内芽胞杆菌的生防研究概况
        1.2 国外芽胞杆菌的生防研究进展
        2 芽胞杆菌生防机理研究
        2.1 抗菌作用
        2.2 溶菌作用
        2.3 竞争作用
        2.4 诱导系统抗病性
        3 芽胞杆菌在农业生产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1 芽胞杆菌生物农药面临的问题
        3.2 针对芽胞杆菌生物农药问题的解决方法
        3.3 芽胞杆菌生物农药未来发展展望
        第二节 蜡质芽胞杆菌生防机理研究进展
        1 国内外芽胞杆菌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2 蜡质芽胞杆菌生防机理研究
        2.1 竞争作用
        2.2 拮抗作用
        2.3 诱导系统抗病性
        3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植物防卫系统与诱导抗性
        第一节 植物防卫系统与诱导抗性概述
        1 根围免疫信号
        2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
        3 诱导系统抗病性(ISR)
        4 关键调控因子
        4.1 NPR1调节因子
        4.2 WRKY转录因子
        4.3 植物诱导抗病过程中的Priming
        第二节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功能研究概述
        1 多糖的种类
        1.1 按照多糖的来源
        1.2 按照微生物分泌的多糖部位
        2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
        2.1 保护作用
        2.2 识别作用
        2.3 储存能量
        2.4 粘合作用
        2.5 提升机体免疫力
        2.6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3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应用
        3.1 微生物胞外多糖在农业领域内的应用
        4 总结
        第三节 Small RNAs在植物内源免疫中的调控作用
        1. 参与small RNAs合成的基本成分及作用
        1.1 Dicer酶
        1.2 AGO蛋白
        1.3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
        2 Small RNAs的种类及生物合成
        2.1 microRNAs的生物合成
        2.2 siRNAs的生物合成
        3. Small RNAs的作用机制
        4. Small RNAs在植物内源免疫中的抗病作用
        5. 总结
        第三章 蔬菜根结线虫病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 根结线虫的分类学地位
        2 根结线虫的发生规律
        3 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和传播途径
        4 根结线虫的为害特点及症状
        5 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治策略
        5.1 农业防治措施
        5.2 物理防治措施
        5.3 化学防治措施
        5.4 生物防治措施
        6 目前根结线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第四章 根结线虫病害的生防机理研究进展
        1 根结线虫病害的生防机理
        1.1 寄生作用
        1.2 捕食作用
        1.3 毒杀作用
        1.4 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病性
        2 问题和展望
        第五章 植物线虫效应因子在调控病害防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1 线虫效应因子注入寄主植物细胞的调控
        2 线虫效应因子作为植物细胞生物学的探针
        2.1 细胞周期与骨架
        2.2 细胞壁结构
        2.3 新陈代谢
        3 效应因子的功能性研究
        3.1 基因沉默
        3.2 寄主靶标识别
        4 线虫效应因子分类
        5. 线虫效应因子的识别研究
        6 线虫效应因子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转录因子WRKY70和WRKY11在调控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系统抗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转录因子WRKY11与WRKY70基因克隆及过表达载体构建过程
        1.5 转录因子WRKY11与WRKY70基因过表达拟南芥以及转录因子WRKY11,WRKY70双突变体植株的构建
        1.6 植物内源水杨酸、茉莉酸含量检测
        1.7 引物信息
        1.8 转录因子WRKY11与WRKY70亚细胞定位
        1.9 Bc AR156对拟南芥促生作用表型测定
        1.10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表型测定
        1.11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的分子水平检测
        1.12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的细胞水平检测
        1.13 Western blot
        1.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系统抗性
        2.2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都定位于细胞核
        2.3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
        2.4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拟南芥内细胞防卫反应
        2.5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是Bc AR156诱导拟南芥内防卫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所必需的
        2.6 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靶标基因在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2.7 水杨酸、茉莉酸/乙烯信号通路,以及NPR1参与转录因子WRKY11和WRKY70调控Bc AR156诱导的系统抗性
        2.8 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的系统抗性并非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
        3 讨论
        第二章 蜡质芽胞杆菌AR156胞外多糖作为一类MAMPS激活植物系统免疫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Bc AR156胞外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1.5 过敏性反应(HR)分析
        1.6 Bc AR156各组分对Pst DC3000的平板拮抗试验
        1.7 蜡质芽胞杆菌胞外多糖诱导抗性表型验证试验
        1.8 Pst DC3000在拟南芥上的定殖量测定
        1.9 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的细胞水平的检测
        1.10 拟南芥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1.11 拟南芥叶片总蛋白的提取与Western blotting分析
        1.1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c AR156胞外多糖能够诱导植物产生过敏性反应
        2.2 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的系统抗性
        2.3 Bc AR156胞外多糖诱导拟南芥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
        2.4 Bc AR156胞外多糖激活植物体免疫诱导活性氧的积累、胼胝质的沉积以及防卫相关酶活性增加
        2.5 AR156胞外多糖在拟南芥中诱导的系统抗性通过SA信号途径,并依赖NPR1
        2.6 Bc AR156胞外多糖在拟南芥中诱使的系统抗性通过MAPK信号途径。
        2.7 Bc AR156胞外多糖的化学分析及结构鉴定
        3 讨论
        第三章 SMALL RNAS在生防菌诱导植物抗病中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转基因植物的构建
        1.5 Bc AR156诱导拟南芥对Pst DC3000抗病性表型测定
        1.6 miRNA靶基因的预测
        1.7 拟南芥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1.8 Northern Blot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iRNA参与调控Bc AR156诱导拟南芥产生对Pst DC3000系统抗性
        2.2 miR472,miR825/825*参与调控Bc AR156激活的ISR
        2.3 miR472、miR825/825*过表达或者缺失能够影响植物基础免疫
        2.4 miR472、miR825/825* target植物内源R基因,调控植物基础免疫
        3 讨论
        第四章 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植物根系发育防治根结线虫病害的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悬浮液的制备
        1.5 蜡质芽胞杆菌引起番茄根系变化观察
        1.6 线虫对番茄根系侵染率检测
        1.7 温室防效实验
        1.8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1.9 番茄根组织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c AR156高效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
        2.2 Bc AR156诱导番茄根系结构变化,加速番茄根系得成熟化
        2.3 Bc AR156诱导番茄根系结构变化,降低根结线虫侵染
        2.4 Bc AR156调控番茄根系相关基因的表达
        2.5 转录组学预测相关调控基因Q-RT-PCR验证
        3 讨论
        第五章 蜡质芽胞杆菌AR156调控根结线虫效应因子表达防治病害的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
        1.4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悬浮液的制备
        1.5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1.6 效应因子分析和预测
        1.7 番茄根组织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2.2 Q-RT-PCR结果验证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致谢

(10)水稻MYB转录因子调控细胞壁合成分子机理及秸秆酶解产糖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细胞壁
        1.1.1 植物细胞壁结构
        1.1.2 纤维素结构
        1.1.3 半纤维素结构
        1.1.4 木质素结构
        1.1.5 植物细胞壁结构模型
    1.2 植物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1.2.1 纤维素生物合成
        1.2.2 半纤维素生物合成
        1.2.3 木质素生物合成
        1.2.4 细胞壁其他合成相关基因
    1.3 植物细胞壁合成调控
        1.3.1 转录因子概述
        1.3.2 与细胞壁合成相关转录因子
    1.4 水稻脆秆突变体研究进展
    1.5 水稻T-DNA突变体筛选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水稻细胞壁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水稻材料
        2.1.2 烟草材料
        2.1.3 菌株及载体
        2.1.4 分子标记来源
        2.1.5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定位群体种植与性状调查
        2.2.2 水稻材料收集及测定
        2.2.3 植株机械强度测定
        2.2.4 抗倒伏指数测定
        2.2.5 Osfc9突变体基因图位克隆
        2.2.6 细胞壁多糖成分提取和测定
        2.2.7 木质素含量测定
        2.2.8 比色法测定六碳糖和五碳糖
        2.2.9 纤维素结晶度测定
        2.2.10 纤维素聚合度(DP)测定
        2.2.11 生物质稀酸预处理及酶解
        2.2.12 生物质稀碱预处理及酶解
        2.2.13 组织切片观察
        2.2.14 透射电镜观察
        2.2.15 水稻总RNA提取
        2.2.16 总RNA中DNA去除
        2.2.17 第一链cDNA合成
        2.2.18 RT-PCR
        2.2.19 载体构建
        2.2.20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
        2.2.21 琼脂糖凝胶回收DNA片段
        2.2.22 TA克隆
        2.2.23 DNA片段的连接反应
        2.2.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2.2.25 大肠杆菌质粒的小量提取
        2.2.26 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生根及移栽方法
        2.2.27 GUS染色步骤
        2.2.28 亚细胞定位
        2.2.29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2.2.30 酵母转化
        2.2.31 酵母双杂交
        2.2.32 X-gal染色验证阳性克隆
        2.2.33 酿酒酵母转化子质粒的提取
        2.2.34 卷叶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Osfc9突变体的获得
        3.2 Osfc9突变体的初定位
        3.3 Osfc9突变体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及鉴定
        3.4 Osfc9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5 Osfc9的表型及农艺性状
        3.5.1 Osfc9的表型观察
        3.5.2 Osfc9农艺性状调查
        3.6 Osfc9细胞壁成分和结构分析
        3.6.1 Osfc9细胞壁成分分析
        3.6.2 Osfc9组织切片观察
        3.6.3 Osfc9透射电镜(TEM)观察
        3.7 Osfc9转基因材料表型及农艺性状
        3.7.1 RNA干扰(RNAi)转基因材料表型及农艺性状
        3.7.2 互补(HB)转基因材料表型及农艺性状
        3.7.3 超表达(OE)转基因材料表型
        3.8 Osfc9基因GUS活性检测
        3.9 OsFC9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10 OsFC9蛋白筛选水稻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
        3.11 Osfc9的表达芯片分析
        3.12 Osfc9突变体秸秆酶解转化效率
        3.13 细胞壁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研究
        3.13.1 次生细胞壁相关MYB转录因子
        3.13.2 次生细胞壁相关MYB转录因子RNAi和功能研究
        3.13.3 OsFC9与OsMYB61.2蛋白酵母双杂交鉴定
    4 讨论
    5 论文数据说明
第二章 水稻T-DNA突变体筛选及细胞壁酶解效率关键因子鉴定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水稻和小麦材料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收集
        2.2.2 侧翼序列分离
        2.2.3 细胞壁多糖成分提取和测定
        2.2.4 木质素含量测定
        2.2.5 HPLC测定木质素单体
        2.2.6 比色法测定六碳糖和五碳糖
        2.2.7 GC-MS测定半纤维素单糖
        2.2.8 纤维素结晶度测定
        2.2.9 纤维素聚合度(DP)测定
        2.2.10 生物质稀酸预处理及酶解
        2.2.11 扫描电镜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T-DNA突变体库的表型筛选
        3.2 T-DNA侧翼序列分离
        3.3 水稻突变体细胞壁成分和酶解效率分析
        3.4 水稻细胞壁酶解结构因子分析
        3.4.1 水稻脆秆突变体材料挑选
        3.4.2 细胞壁酶解效率分析
        3.4.3 细胞壁结构因子分析
    4 讨论
        4.1 水稻T-DNA突变体库的田间筛选
        4.2 水稻T-DNA侧翼序列分离
        4.3 水稻细胞壁与酶解效率的关系
        4.4 水稻T-DNA突变体库筛选对生物能源的意义
    5 论文数据说明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常用试剂配方
    附录Ⅱ: 标准曲线
    附录Ⅲ: 引物序列
    附录Ⅳ: 细胞壁成分测定
    附录Ⅴ: 个人简历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我国第一套水稻三体系统在武汉大学选育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色齿毛菌Cerrena unicolor GC. u01漆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 田嘉慧. 齐鲁工业大学, 2021
  • [2]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范睿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D]. 董文科.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D]. 丁冬. 吉林大学, 2020(08)
  • [5]酸性磷酸酶OsACP1在水稻缺磷适应性中的功能研究[D]. 李靖怡.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棉花种间变异的挖掘与QTL定位应用及重组变异全基因组解释[D]. 沈超.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7]玉米高效转基因体系建立与基于人工Ac/Ds转座子的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创建[D]. 杜邓襄.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1)
  • [8]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何可.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9]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植物对丁香假单胞菌及南方根结线虫抗性机理研究[D]. 蒋春号.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 [10]水稻MYB转录因子调控细胞壁合成分子机理及秸秆酶解产糖因子研究[D]. 张明亮.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国内首套水稻三体系统在武汉大学培育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