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兴宁富民的必然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郭新民[1](1999)在《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兴宁富民的必然选择》文中研究指明
张志恒,魏海旺[2](2001)在《立草为业是陕西北部地区实现山川秀美兴牧富民的必然选择》文中指出陕西北部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如何摆脱当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发达的落后状况,实现山川秀美、农业稳定、牧业兴旺、人民走向富裕,立草为业是必然选择。
谭翔[3](2014)在《甘肃三次产业富民增收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高歌猛进,然而,在此大好背景下,改革发展中的隐藏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收入差距扩大、百姓增收缓慢是诸多矛盾之一。与此同时,民生问题也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话题和政策倾向的重要关切。甘肃受区位因素、历史因素和国家战略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经济、为民富民、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确保甘肃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当前甘肃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运用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首先选取甘肃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把产业就业集中度、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增收水平、产业增长潜力、生态环境等作为一级指标,根据农业、工业、服务业各自的特点构建二级指标,形成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指标体系收集代表性产业2001—2011年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和办公自动化软件Microsoft OfficeExcel2007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甘肃富民效益较好的产业为以下产业:蔬菜种植业、薯类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猪饲养业、绵羊饲养业、牛饲养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产业所具有的的优势和不足,根据这些优势和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郭建河[4](2005)在《湘潭县莲镇产业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加快发展城镇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城镇经济的精神,促进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分析湘潭县莲镇所处环境的机遇与挑战,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制定符合莲镇实际情况的莲镇产业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莲镇区位优势明显,是湘潭县南部最大的集市贸易集散中心,又是全国最大的湘莲生产基地和莲籽贸易集散中心。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中,莲镇面临着区域性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强,对实现莲镇高速的经济增长态势,实现跨跃式的发展目标形成威胁。所以,以科技为先导,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从依靠消耗能源、原材料增加产出,转到向内使劲,增强消化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到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是莲镇实现“结构效益战略”和兴镇富民的必然选择。 本文整体上以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竞争战略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应用SWOT分析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首先对莲镇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产业政策和莲镇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其次从提升莲镇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运用产业集群和产业协同等相关理论,分析了莲镇的产业现状和其他经济发展情况;再次对莲镇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设想和保证莲镇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保障机制。
王忠林[5](2004)在《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是推动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关于铁力林业局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情况的调查》文中提出铁力林业局通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扶持工作力度、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等做法,积极为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鼓励更多的职工投身到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实践中,使职工自营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谢洲[6](2012)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为解决农村特别是村内公共品供给不足及失效的问题,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供给制度这一视角,立足重庆实践这个典型样本,借助公共品、公共财政、公共选择和制度经济等有关理论,深入解构农村公共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内涵及其特质,深入考察制度之于公共品有效供给的影响及其机理,深入分析制度自身的缺陷及推进的障碍,按照“需求导向”、“决策自主”和“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方向,提出在实践层面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的依据。1、主要研究结论(1)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源于实践,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其民主元素超过了建国以来任何农村公平品供给制度的安排。农民、村组织和政府“需求”的一致性及迫切性,必然推动制度的较快变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便孕育而出,它规定了“采取怎样的程序及方式来供给”,带有强烈的需求导向性特征,其民主元素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安排。这项源于实践,又被“顶层设计”认可的制度一经推出,便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其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产生于实践、又在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得到了实践的充分印证;其活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激活了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二是激活了村组织干事的能动性和开拓性,同时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三是激活了政府供给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同时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解决了农村特别是村内公共品供给充足有效的问题,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与制度环境、制度客体的交互作用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一方面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方向,将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着力点及目标;另一方面影响了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方向,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点及载体形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在农村的实施,有利于发挥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自治作用、保障基层民主权利,巩固了农村社会发展的政治基石;有利于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创造科学的社会管理方式,巩固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管理基石;有利于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充足性和有效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巩固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石。(3)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仍有改进的空间,需要创新来进一步提升其供给效能。在实践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已显示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但也有内在缺陷及推行障碍。随着运行环境的变化,制度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以实现自我完善、维持活力。一是政府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中的供给主体,应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使政策制定坚持城乡平等的非歧视性指导思想,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缩小城乡差距;二是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使农民成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中的决策主体。“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和“自上而下”的科学决策机制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共存,但在推进过程中可采取“由点及面、先易后难、区别对待”的原则,通过奖补资金切块到村的方式,积极探索由村民、村组织自主决定并管理奖补项目及资金的机制,切实提高制度供给效能。(4)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可拓展于其他公共产品的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虽有其适用范围及层次的局限性,但其民主管理理念及运行机制完全可以为其他政府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提供借鉴。目前,随着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公众关注公共利益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改革已入深水区的认识氛围也越来越浓,作为最大公众利益的公共产品供给受到各方关注,包括决策过程、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等已经或正在纳入公众视线。如何确保需求与供给的总量充足及结构均衡,在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中强化或健全“科学民主法制决策、公开公示透明建设、客观真实专业评价”的相关制度建设已迫在眉睫。2、研究的政策建议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权利下移,财权跟进;二是规划先行,有序安排;三是加强监管,提高绩效。具体的政策建议包括:(1)坚持村级组织基础设施重点规划先行。顺应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两轮驱动”的要求,将村规划纳入区县、乡镇中长期规划来统筹考虑,注重科学性,突出重点,切实解决“难点、盲点”问题。以科学的规划来整合项目,以合理的项目来整合资金,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平台作用,合理配置农村公共资源。同时在设定合理的中长期建设目标的前提下,突出规划成果的实用性,通过有序安排和一定的建设积累,以实现预期目标。(2)增强基层政府组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既从财政体制上实现财权下沉,又从转移支付制度上保证财力相当,提高基层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自主性;在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加大“奖、补”资金规模,适当提高财政困难县乡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标准;完善“来源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依法有效履行职能。(3)加强和创新以人为本的农村社会管理。进就步促进乡规民约与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实现个人利益、村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有机统一;进一步树立基层干部和政府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把更多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农村和贫困地区。(4)完善社会多元化参与公共品供给机制。引导社会多元化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一是政府财政奖补。多渠道、多环节筹资财政奖补资金,建立各级政府预算安排的稳定增长机制,在壮大财政奖补资金规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奖补比例,突出政府在公共品供给上的主导性,以激发、带动农民积极投身项目建设。二是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以“故土情节”等精神纽带加强村社与本籍先富者的联系,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积极参与农村公共品建设。三是业主制。鼓励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业主,按比例出资解决污水、垃圾、绿化、道路、小流域等共同的环境问题,就地帮扶村镇绿化、道路等基础建设,解决贫困村社建设缺钱少物的困境;四是政府与民间盈利组织合作制。推进形式多样的城乡共建、政府与组织联合模式,实行“城区与乡村结对”、“政府+组织+村社”、“政府带动大企业定点帮扶贫困地区”等多种方法,解决建设资金的匮乏。(5)优化奖补制度各方主体协调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发挥“打组合拳”的整体功效,确保农村公共品需求与供给总体平衡。一是简化项目申报程序,确保需求表达与科学决策及时有效。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农民知晓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申报程序,并通过项目的示范作用,来引导农民、村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以激发他们参与制度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三是大力推进财政奖补工作操作规范化、程序标准化,对必要程序一个都不少、对可以归并的程序全部归并、对可有可无的程序全部取消,减轻基层工作压力。四是建立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自主决策机制和农民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克服自上而下决策、强制性供给的弊端,解决农村公共品的供需结构失调以及劣质公共品问题,使公共品供给和建设决策真正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偏好。(6)严格规范村级组织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建立村财政资金公开制度,加大联动监管力度。一是借助“村财乡代管”、会计电算化等手段,加强村级经费管理、规范使用程序,同时乡镇财政和农经部门切实履行监管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的职能,督促村级组织规范业务、专款专用,真实、完整、全面地反映公共品建设和补助资金的所有收支情况。二是强化群众民主监督、畅通投诉渠道。三是加强乡镇政府、党委、纪检审计监督,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本研究借助有关经济理论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产生的现实背景、本质特征和目标定位进行了一般性归纳分析,从理论上解析制度之于公共品有效供给的内在机理及影响作用,延伸和充实了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理论研究。(2)实践创新。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实证的角度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并在深刻剖析制度内在缺陷和推行障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提出建立“需求导向”、“决策自主”和“政府主导”型供给制度及相适应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陈瑶[7](2008)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益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实证分析了2000—2007年益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实在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民在生产、销售、加工、流通等环节中获得的收入是不同的,农民在生产环节除获得国家的政策性补贴外,还获得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的生产补贴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生产技术节约的成本,同时,农民在销售环节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收入,而在加工、流通两个环节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绝大部分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并进行分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我国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政策环境、运行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制约。我们必须采取围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调整经营领域、加强资源整合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标准化进程,实行农业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营销思路,促进企业文化市场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树立服务意识等对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周庆安,杨培志[8](2017)在《我国苜蓿饲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了我国苜蓿饲草产业的现状,探讨了我国苜蓿饲草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苜蓿饲草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席熠炜[9](2018)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以晋北F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由农业化迈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上,资源型地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贡献巨大,使我国经济水平迈上新台阶。然而,由于所依赖的资源大部分总量有限和不可再生,必然使得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无以为继、不可持续”,逐步走向“坐吃山崩”的绝境。资源型产业不仅包括矿产资源产业链的上游,如原矿开采、原煤开采、原油开采等行业,也包括产业链的下游,如冶金铸造、化工等行业。这些地区往往因资源开发利用而生成和兴起,继而经历或部分经历繁荣——停滞——衰败或转型的过程。因而,在资源型地区自然资源尚未完全枯竭时,未雨绸缪,及早进行产业转移,寻找新的出路,是资源型地区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根据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相关理论,将资源型地区—晋北F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经济发展现状时发现,作为F县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铁矿采选产业,自2014年以来,随着市场供需矛盾的恶化,企业利润逐年萎缩,无序竞争,企业开始入不敷出,停产半停产范围进一步扩大。但同时,F县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人文自然景观丰富、地理位置优越,适宜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等。通过分析,提出F县破解“资源之困”的具体对策: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开放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本文的创新点是以晋北F县为分析对象,对该县为什么转型、经济转型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如何实现转型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既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国家战略、产业层面分析,也从F县这个微观层面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从而为F县、为其他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经济转型的资源型地区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陈如祥(TRAN NHU TUONG)[10](2017)在《越南北部农村公路绩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迄今为止,越南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基础设施欠发达,相当多的乡村公路为砂石路,甚至在越北一些偏远乡村尚未通公路。没有公路与外界相连以及已修好的公路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农产品运输和村民的社会保障都得不到改善。有鉴于此,本文将越南北部连接的村与乡之间的公路作为研究对象,讨论越南农村公路的绩效评估问题,从而为乡村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性建议。本研究在对越南国内外文献回顾后认为,对越南农村公路进行绩效评估研究几乎为空白,为此,本研究基于公共产品及公共产品供给理论,认为农村公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特别是边远山区乡下公路,应该为公共产品。有鉴于越南经济欠发达,虽然国家每年都有财政支出用于公路建设和维护,但依然面临资金欠缺问题。为此,作者基于越南新农村建设政策和政府"国家和人民一起工作"号召,力求探索出一套适合于越南农村公路绩效评估的理论、思路与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农村公路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本文运用量化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提出了越南农村公路绩效评估的五个领域——资金管理评价领域、工程建设质量与管理效果评价领域、规划与执行一致性评价领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社会经济效益评价领域,以及两个特色绩效评估领域——新农村建设领域和基层执政能力领域。在指标体系建设上,本文基于Values—Goals-Objectives—Criteria and Standards和KPI概念,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基于集值统计和重心决策理论的定性指标无量纲化方法,提出了一套适合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越南农村公路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测算指标体系。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作者将该公路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越北的美德乡,实证证明,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运用价值。通过对越南农村公路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连接与乡镇的越南农村公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村民的共同参与,才能使贫困和偏远乡村通公路。第二,本文提出的五个农村公路绩效评估领域和两个特色领域不仅仅是把农村公路建设和维护看作是从乡村到中心城镇的物流通道,而且是越南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虽然这是越南学者初次尝试的越南农村公路绩效评估体系,在论文的最后部分,通过该指标体系在越南北部美德乡的运用,证明该指标体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性。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兴宁富民的必然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兴宁富民的必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3)甘肃三次产业富民增收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富民的理论概述 |
2.1 富民的内涵 |
2.1.1 主要富民思想概述 |
2.1.2 富民内涵的提炼 |
2.2 富民产业的内涵 |
2.2.1 富民产业中“民”的范围界定 |
2.2.2 富民产业的界定 |
3 评价对象选择、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概述 |
3.1 富民产业选择原则 |
3.2 评价对象选择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
3.4 评价指标体系解释 |
3.5 评价方法概述 |
3.5.1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
3.5.2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 |
4 甘肃农业中典型产业的富民效益评价 |
4.1 农业与富民的关系 |
4.2 数据处理——以种植业 2006 年数据处理为例 |
4.3 种植业数据处理结果与结果分析 |
4.3.1 数据处理结果 |
4.3.2 结果分析 |
4.3.2.1 富民因子分析 |
4.3.2.2 富民综合指数分析 |
4.4 畜牧业数据处理结果与结果分析 |
4.4.1 数据处理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4.4.2.1 富民因子分析 |
4.4.2.2 富民综合指数分析 |
4.5 小结 |
5 甘肃工业中典型产业的富民效益评价 |
5.1 工业与富民的关系 |
5.2 数据处理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5.3.1 富民因子分析 |
5.3.2 富民综合指数分析 |
5.4 小结 |
6 甘肃服务业中典型产业的富民效益评价 |
6.1 服务业与富民的关系 |
6.2 数据处理结果 |
6.3 结果分析 |
6.3.1 富民因子分析 |
6.3.2 富民综合指数分析 |
6.4 小结 |
7 发展思路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4)湘潭县莲镇产业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基本情况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本文应用的理论及方法 |
1.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1.2.2 区域经济理论 |
1.2.3 产业集群 |
1.2.4 SWOT分析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其框架 |
第2章 莲镇经济发展环境及现状分析 |
2.1 莲镇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 |
2.1.1 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
2.1.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 |
2.1.3 长株潭一体化给莲镇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
2.1.4 生态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
2.2 莲镇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挑战 |
2.2.1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2.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压力加大 |
2.2.3 产业趋同带来不良影响 |
2.2.4 不平衡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缺陷 |
2.3 莲镇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
2.3.1 区位及交通优势 |
2.3.2 基础设施优势 |
2.3.3 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势 |
2.3.4 农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
2.3.5 商业中心的优势明显 |
2.3.6 旅游业资源条件好 |
2.4 莲镇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2.4.1 企业规模小对全镇经济带动能力不强 |
2.4.2 农产品粗加工的多而精深加工的少 |
2.4.3 精品名牌意识有待加强 |
2.4.4 经营环境不够宽松 |
2.4.5 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
2.4.6 观念劣势 |
2.5 莲镇产业现状与其他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
2.5.1 总体产业结构分析 |
2.5.2 第一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2.5.3 第二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2.5.4 第三产业结构分析 |
2.5.5 莲镇其他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
2.5.6 莲镇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
2.6 产业关联状况分析 |
2.6.1 莲镇产业关联的基本特征 |
2.6.2 关联制约 |
第3章 莲镇经济发展战略设想 |
3.1 战略指导思想 |
3.2 战略目标 |
3.3 战略实施步骤 |
3.3.1 基础平台建设阶段(2005年-2010年) |
3.3.2 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2015年) |
3.3.3 稳步和全面发展阶段(2015年-2020年) |
3.4 战略实施的总体思路 |
3.4.1 优化产业布局 |
3.4.2 加快特色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建设 |
3.4.3 提高产业技术素质 |
3.4.4 转变政府职能及建立行业自律性组织 |
3.4.5 提升营销能力以树立莲镇品牌形象 |
3.4.6 选择学习式经济成长模式 |
第4章 莲镇产业发展策略 |
4.1 莲镇的湘莲产业 |
4.1.1 莲镇湘莲产业概况 |
4.1.2 加强莲镇湘莲产业化建设以培育核心竞争力 |
4.1.3 增加投入确保并提升湘莲支柱产业地位 |
4.1.4 市场前景广阔 |
4.2 莲镇应将剑麻业培养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
4.2.1 选择剑麻作为支柱产业的原因 |
4.2.2 莲镇如何将剑麻业培养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
4.3 莲镇第一产业发展策略 |
4.3.1 农业结构根据产业化和市场化要求继续进行调整 |
4.3.2 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农业的产出效益 |
4.3.3 合理布局和建立农产品基地 |
4.3.4 壮大发展畜牧及绿色食品产业 |
4.4 莲镇工业发展重点 |
4.5 莲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策略 |
第5章 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机制 |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2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
5.3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 |
5.3.1 企业制度创新 |
5.3.2 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
5.3.3 重视科技教育及提高劳动者素质 |
5.3.4 实施“虚拟”的人才实用战略 |
5.3.5 拓宽筹资渠道 |
5.3.6 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到位 |
5.4 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
5.4.1 以规划为“龙头”建设城镇 |
5.4.2 以科学手段管理城镇 |
5.4.3 以市场机制经营城镇 |
5.4.4 拆除各种“门槛”拓展城镇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6)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1章 总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 |
第2章 理论借鉴 |
2.1 公共品理论 |
2.1.1 公共品的含义 |
2.1.2 公共品的供给 |
2.2 公共财政理论 |
2.2.1 公共财政的存在 |
2.2.2 公共财政的职责 |
2.2.3 公共财政的支出 |
2.3 公共选择理论 |
2.3.1 公共选择的含义 |
2.3.2 投票理论 |
2.3.3 政府局限和政府失灵 |
第3章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内涵及依据 |
3.1 新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历史变迁 |
3.1.1 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变迁轨迹 |
3.1.2 农村公共品传统供给制度的缺陷 |
3.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内涵 |
3.2.1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含义 |
3.2.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目标 |
3.2.3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特征 |
3.3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产生的依据与条件 |
3.3.1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产生的依据 |
3.3.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产生的条件 |
3.4 三种主要供给制度的比较分析 |
3.4.1 与政府财政直接供给制度的比较 |
3.4.2 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的比较 |
第4章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实践与评价 |
4.1 重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实施概况 |
4.1.1 制度的主要内容 |
4.1.2 制度的推行情况 |
4.1.3 制度的执行效果 |
4.2 重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公众评价 |
4.2.1 问卷设计和编制 |
4.2.2 调查过程和结果 |
4.3 重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典型案例 |
4.3.1 多方的博弈 |
4.3.2 灵活的方式 |
4.3.3 充分的民主 |
第5章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作用与机理 |
5.1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影响作用 |
5.1.1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
5.1.2 充实和完善财政职能 |
5.1.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5.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内在机理 |
5.2.1 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 |
5.2.2 资金筹集的来源渠道 |
5.2.3 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 |
5.3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经验总结 |
5.3.1 主要的经验 |
5.3.2 经验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第6章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不足与创新 |
6.1 制度存在的不足 |
6.1.1 制度的内在缺陷 |
6.1.2 制度的执行障碍 |
6.1.3 制度不足的原因 |
6.2 制度创新的思考 |
6.2.1 突出政府供给的主导作用 |
6.2.2 放宽农民自筹的限制条件 |
6.2.3 提高自主决策的效力作用 |
6.2.4 拓展奖补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7章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推广 |
7.1 制度推广的条件 |
7.1.1 需求的充分表达 |
7.1.2 供给的有效有序 |
7.1.3 供需视角下推广的一般性 |
7.2 推广的制约因素及保障条件 |
7.2.1 制约因素 |
7.2.2 保障条件 |
7.3 推广的主要障碍及突破口 |
7.3.1 主要障碍 |
7.3.2 突破口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
8.1.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具有明显的综合影响效应 |
8.1.3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需要创新来提升供给效能 |
8.1.4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可拓展于其他公共品供给 |
8.2 政策建议 |
8.2.1 坚持村级组织基础设施重点规划先行 |
8.2.2 增强基层政府组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
8.2.3 加强和创新以人为本的农村社会管理 |
8.2.4 完善公共品供给社会多元化参与机制 |
8.2.5 优化奖补制度各方主体协调决策机制 |
8.2.6 严格村级组织财政资金使用规范管理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益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2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2.1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国外的发展动态 |
2.1.1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特点 |
2.1.2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模式 |
2.1.3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 |
2.1.4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经验 |
2.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内发展动态 |
2.2.1 关于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
2.2.2 关于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
2.2.3 关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与农户的利益结合关系 |
2.3 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
2.3.1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 |
2.3.2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2.3.3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 |
2.4 研究的总体评价及存在的研究空间 |
2.4.1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的经济理论研究 |
2.4.2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的内部管理机制研究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3.3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创新点 |
3.3.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3.3.2 可能的创新点 |
3.3.3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
1 农业产业化的提出 |
1.1 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特点 |
1.1.1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阶段规律的产物 |
1.1.2 农业产业化是经济内部必然联系的反映 |
1.1.3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对农业的新要求 |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探源 |
2.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 |
2.2 民营企业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实践 |
2.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 |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理论支撑 |
3.1 交易费用理论 |
3.2 增长极理论 |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
4.1 从生产环节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弥补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不足 |
4.2 从流通环节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克服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
4.3 产业化经营可以抵御各种突如其来的风险 |
4.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充实、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制的有效手段 |
4.5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充实农村现实经济基础 |
5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模型构建 |
5.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析模型构建 |
5.2 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影响分析模型构建 |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以益阳市为例 |
1 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 |
1.1 实施订单农业,直接让利于农民 |
1.2 建立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
1.3 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
1.4 以市场为龙头,促进农产品流通 |
1.5 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
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 |
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 |
2.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析 |
2.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
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
3.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 |
3.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的思路与对策 |
1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
1.1 围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1.2 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1.3 围绕调整经营领域、加强资源整合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2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 |
2.1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 |
2.1.1 规范财务管理 |
2.1.2 完善分配办法 |
2.1.3 强化监事会职能 |
2.2 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 |
2.2.1 明确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
2.2.2 培育利益分配机制运作的组织载体 |
2.2.3 实现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化、制度化 |
3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3.1 加强资源整合,壮大龙头企业规模 |
3.2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
3.3 加强标准化进程,实现农业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3.4 调整营销思路,促进企业文化市场化 |
3.5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树立服务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我国苜蓿饲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苜蓿饲草产业的发展现状 |
2 苜蓿饲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执行不到位 |
2.2 苜蓿产业种植效益不高 |
2.3 苜蓿饲草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
2.4 苜蓿饲草产业链发展不足、不够成熟 |
2.5 加工技术、设备工艺急需提高 |
3 苜蓿饲草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3.1 高度重视苜蓿饲草产业 |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3.3 加大苜蓿饲草产业的科技创新 |
3.4 完善苜蓿饲草产业链 |
(9)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以晋北F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分析 |
1.1 基础理论 |
1.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1.2 生命周期理论 |
1.2 相关概念 |
1.2.1 资源型地区 |
1.2.2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 |
第二章 F县经济转型发展现状及问题 |
2.1 山西省资源型地区概况 |
2.1.1 山西矿产资源基本情况 |
2.1.2 山西资源型地区的分类 |
2.1.3 山西资源型地区转型历程 |
2.2 F县基本情况 |
2.2.1 自然资源与地理交通 |
2.2.2 经济发展瓶颈 |
2.2.3 经济转型发展的优势 |
2.3 F县经济转型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 |
2.3.1 经济稳步增长 |
2.3.2 工业经济换档提速 |
2.3.3 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
2.3.4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 |
2.4 F县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
2.4.1 产业发展不平衡 |
2.4.2 脱贫攻坚难度大 |
2.4.3 改革创新不深入 |
2.4.4 环境优化有盲区 |
第三章 F县经济转型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
3.1 经济转型的原则——践行新发展理念 |
3.2 经济转型的思路 |
3.2.1 与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筑牢地区转型基础 |
3.2.2 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相结合,畅通地区转型外部环境 |
3.2.3 与政府转型相结合,保障地区转型内部环境 |
3.2.4 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检验地区转型成效 |
第四章 F县经济转型发展的具体对策 |
4.1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
4.1.1 提升现代农业效益 |
4.1.2 优化工业体系结构 |
4.1.3 发展现代服务业 |
4.1.4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
4.2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
4.2.1 融入国家开放战略 |
4.2.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4.3 优化发展环境 |
4.3.1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转型发展内生动力 |
4.3.2 坚持制度科技人才创新,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 |
4.3.3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转型发展水平 |
4.4 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
4.4.1 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
4.4.2 发展产业化扶贫 |
4.4.3 落实基本保障 |
4.4.4 实施易地搬迁 |
4.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4.5.1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
4.5.2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
4.5.3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
4.5.4 修复采矿区生态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越南北部农村公路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越南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越南北部农村公路建设现状 |
2.1 越南经济发展概况 |
2.2 越南北部农村公路建设概况 |
2.3 农村公路建设筹资问题 |
2.4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问题 |
第三章 农村交通建设与绩效评估相关理论 |
3.1 公共产品理论 |
3.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
3.3 农村公路建的基本属性 |
3.4 农村公路绩效评估内涵 |
3.5 农村公路绩效评估基本框架 |
第四章 农村公路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设 |
4.1 指标构建 |
4.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3 基于VGOCS的指标构建方法 |
4.4 绩效评估KPI的确立 |
第五章 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绩效评估方法 |
5.1 农村公路绩效评估方法 |
5.2 基于聚类分析和集值统计理论的指标权重 |
5.3 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绩效评估基础数据调查工作 |
5.4 农村公路绩效评估指标测算 |
第六章 个案研究——越南北部美德乡公路建设绩效评估 |
6.1 美德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公路建设现状 |
6.2 美德乡公路建设绩效评价内容、思路与指标体系构建 |
6.3 数据收集与评价方法 |
6.4 评价结果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兴宁富民的必然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兴宁富民的必然选择[J]. 郭新民. 理论探索, 1999(01)
- [2]立草为业是陕西北部地区实现山川秀美兴牧富民的必然选择[A]. 张志恒,魏海旺. 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1
- [3]甘肃三次产业富民增收效果评价研究[D]. 谭翔.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4]湘潭县莲镇产业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郭建河. 中南大学, 2005(06)
- [5]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是推动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关于铁力林业局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情况的调查[J]. 王忠林. 中国林业企业, 2004(01)
- [6]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谢洲. 西南大学, 2012(11)
- [7]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益阳市为例[D]. 陈瑶.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8]我国苜蓿饲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 周庆安,杨培志. 中国奶牛, 2017(05)
- [9]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以晋北F县为例[D]. 席熠炜. 山西大学, 2018(04)
- [10]越南北部农村公路绩效评估研究[D]. 陈如祥(TRAN NHU TUONG).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