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保税区和保税仓库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魏忠[1](2007)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1990年中国第一个保税区成立至今,保税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招商引资、扩大出口、引进技术、增加就业和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保税区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存在先天不足,立法缺失,定位模糊,后天发展受瓶颈制约,功能受限,多头管理,港区分离,监管不畅,保税区日益显现出其严峻而突出的问题。本文首先指出了制约中国保税区发展的11个因素;(1)保税区缺乏统一的立法和政策定性的问题(2)宏观管理部门不明确的问题(3)保税区的出口退税和进出口经营权的问题(4)海关监管与通关效率的问题(5)转口贸易功能发挥的问题(6)区港分离的问题(7)保税区考核指标的问题(8)保税区各类企业准入的问题(9)保税区配套的仓储、金融和服务等功能不完善的问题(10)保税区发展定位和土地资源局限的问题(11)基础设施落后和信息化技术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文章对国外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保税区的经济理论、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综述。然后结合中国保税区中典型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情况,分析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区港联动一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雏形,详细剖析11个制约保税区发展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原因分别是;(1)保税区设立时的客观条件限制(2)保税区政策在实践中出现过反复(3)保税区在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下的协调困难(4)保税区发展过分依赖优惠政策。文章接着分析了欧洲自由贸易区成功的硬件方面原因是;(1)优越的区位条件(2)优良的港口条件(3)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4)国际航运的中心地位;软件方面原因是;(1)优惠的政策(2)开放的管理模式(3)自由灵活的监管方式。之后详细分析了典型欧洲自由贸易区——汉堡自由港成功的因素。通过比较和分析汉堡自由港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软硬环境方面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硬环境方面已和汉堡自由港相当,只是在集装箱国际中转比例、铁路集疏运能力、服务对象和竞争对手方面有劣势。但在软环境方面与汉堡自由港相比还有很名不足,如;(1)立法方面(2)设区主体和设区目的方面(3)管理机构方面(4)区港一体化方面(5)功能定位和转口贸易方面(6)自由度和便捷的管理方面等,需要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过程中予以改进。通过保税区问题的分析和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比较的结论,最后笔者提出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发展和转型的具体建议,建议针对三个层面的对象。首先提出针对中央政府层面的建议;(1)全国人大应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由贸易区法》,以构建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法律保障制度(2)成立一个全国性的自由贸易区的领导机构,负责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管理工作;其次提出针对地方政府层面的建议;(1)需要尽快实现保税区和物流园区在出口退税、进出口经营权、海关监管、外汇管理和行业准入等相关政策的接轨(2)在区港联动的基础上,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应实行区港一体化的运营模式(3)时机成熟时,在整个浦东新区推行自由港政策的试点;最后提出针对保税区层面的建议;(1)正确定位,发挥好外高桥保税区与洋山保税港之间的联动关系(2)建立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优先推进铁路进入外高桥港区和保税区的工作(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外高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重要保证(4)外高桥保税区应实行更加开放的企业准入制度(5)外高桥保税区海关监管要高效便捷(6)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将保税区建成中国和东南亚的重点分拨中心(7)外高桥保税区应适当放开金融外汇管理,推进保税区金融、保险等核心服务业的开放(8)外高桥保税区需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和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这些建议对其它中国保税区的转型和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赵韬[2](2011)在《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保税区是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的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自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今二十年过去了,保税区担当起了中国对外的桥梁与窗口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引进了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实现了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调整与升级等目标。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对外发展战略由外向型转为开放型,保税区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全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第四和五章在分析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功能、类型及其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保税区的功能转型思路和发展模式;第六和七章以沈阳保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背景、机遇、历程,运用区域增长理论和区域优势理论、SWOT进行分析,应用数量经济学模型和弹性系数法对保税区内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沈阳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模式;第八章为全文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对保税区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借鉴国内外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入系统地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升级路径和发展模式,提出促进保税区功能升级和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这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以促进保税区继续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我国保税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升级发展、功能转型的发展模式研究,探索沈阳近海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成沈阳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及模式选择。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基础上,以系统的发展观对保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作用加以分析和量化,进行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为提升我国保税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而服务。
韩景[3](2008)在《保税区发展、空间演化及其区域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保税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式设立,至今全国有15个保税区、8个保税物流园区和5个保税港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保税区在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引进资金和技术、带动口岸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亚太各国特别是日、韩等周边国家纷纷加强本国主要港口的自由港区建设,以功能强大的自由港区为龙头,拉动港口所在区域和经济腹地的经贸发展。而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保税功能滞后,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在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研究我国保税区的发展规律、功能特征及其开发建设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效应,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对发挥保税政策的区域效应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七大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本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描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点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对国内外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经验总结,得出对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和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在对保税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保税区的功能类型、划分依据,总结出中国保税区功能提升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为新形势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指出方向。第四部分研究了保税区宏观上的空间分布问题和微观上的空间布局特征。本章借助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利用经济地理技术讨论保税区的区位选择从东部沿海15个保税区到8个区港联动实验区再到5个保税港的发展过程,探究在保税区功能提升的过程中区域转移和重新布局的路径。其次,本文以大连保税区为例研究保税区的微观空间模式发展,分析保税区空间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过程。第五部分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和DPS统计分析软件等区域经济学和计量地理学的方法与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大连保税区作为“增长极”对大连市和东北地区的区域拉动效应。第六部分是对保税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总结,并在文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第七部分对整篇论文所取得的若干结果的总结与简要阐述。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通过总结中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从时间上归纳出保税区的功能演化规律,从空间上探讨保税区宏观区位选择和微观空间融合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以大连保税区为例定量测算了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拉动效应,系统论证保税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本文期望通过对保税区发展规律的研究,找出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努力为保税区的持续发展和功能转型提出借鉴。
池上莎[4](2011)在《保税区税收法律制度及区内海事服务相关税收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税区是一个涵盖保税仓储、进出口加工、转口贸易和船舶融资租赁等功能的区域。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保税区,是我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目前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经济区域。与传统的自由贸易区不同的是,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实施优惠的税收法律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保税区,功能定位为“保税仓储、进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三大功能。现有政策,境外货物进入保税区,实行保税管理;境内其他地区货物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境。优惠的税收法律制度并没有给保税区带来财税压力,相反的,保税区的税收收入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税收收入。对保税区内海事服务税收法律制度研究能从现有的实际操作和立法层面进一步剖析保税区海事服务功能,为建立健全我国保税区区内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保税区税收法律制度在逐步完善的过程当中。从我国现有的保税区立法体系看出,保税区税收法律制度主要制定者仍在地方,地方的保税区实施条例成为保税区开展各项服务功能的重要执法依据。通过对我国保税区各层级法律法规的对比分析,本文研究我国保税区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做出——列举,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参考意见。研究保税区税收法律将是我国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一步,对我国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张毅[5](2008)在《我国保税区发展趋势与对策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保税区是继各类经济技术丌发区、经济特区之后对外开放度最高的特殊经济区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全球化日益深化和入世后过渡期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保税区的建设正处于一个政策环境变化、体制转换和功能强化特定的转型时期。因此对保税区发展的转型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保税区管理体制、调整和协调相关政策,并对保税区发展的实际运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对我国保税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我国保税区要丌创新局面,进行第二次创业,必须参照WTO制定相关原则,将发展模式定位为按国际惯例运作的自由贸易区的观点,将定性由目前的“境内关内”变为“境内关外”,并具体建议我国保税区转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功能转型的政策、体制设计。
胡凤乔[6](2016)在《世界自由港演化与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由港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贸易促进工具,是世界自由区的初始形态。自由港的产生与演化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是国际关系体系和国家经济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对自由港的关注,并不断尝试吸纳和借鉴自由港制度中的理念和规则,满足不同时期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启动,引发了关于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园区研究的新高潮。本文在总览以往对自由港及其制度的研究后发现,现有研究从不同侧面对以自由港为代表的各类自由区的功能特征、运作模式、管理制度和经济作用进行了现状描述和分析,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对以自由港为代表的自由区的整体认识较为模糊,甚至存在混淆和误判。②对自由港制度的理解不全面,且制度研究层次比较单一。③对自由港及其制度的演化趋势缺乏系统性的、动态性的把握。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以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国际公共物品理论、非传统安全理论为指导,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较分析和整体分析相结合、现状描述和历史追溯相结合,围绕自由港概念、功能、形态和制度的演化展开研究。本文将以自由港为代表的自由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辨析各种自由区的概念、功能、类型入手,搭建自由区概念体系,点明自由港功能演化的路径,提出以港口发展形态为基础的“海、陆、空”三型自由港分类方法,总结自由港的代际演化规律,以此形成对世界自由区的整体认识。在对自由港制度的研究中,本文分析了自由港制度的内涵、属性和构成,创新性地采用国际公共物品理论辨析自由港制度的属性;将自由港的演化视为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变迁,在国际体系下研究影响自由港制度变迁的因素。最后,本文讨论了自由港制度的外溢效应,从“国际公共物品”视角分析了自由港制度外溢效益的形成原理、作用机理;从“非传统安全”视角分析了自由港制度的风险及其外溢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由港制度外溢效应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建设的启示。
李奇[7](2010)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目标模式与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为例》文中认为保税区作为我国在经济特区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的产物,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营形式最灵活、经济活动最自由的特殊经济区域。同时,保税区还承担了我国政府在管理体制、职能转变及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改革试验田的功能。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保税区固有的一些政策及产业方面的优势都面临着直接的挑战,保税区的发展遭遇了新的困境。要提升保税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掘保税区所具有的潜力,必须积极推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政治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实现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要求改革和调整政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论文以大连保税区为个案,试图揭示在世界自由贸易区和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目标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定位;围绕转型目标的实现,政府又当如何从功能整合、管理体制和职能划分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改革和管理创新。
孙阳[8](2016)在《中国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中的法律问题分析》文中提出据统计,在国际货物贸易中有80%需要依靠贸易融资服务,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全球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贸易具有高度正相关性的贸易融资也呈现出融资金额不断增长、融资方式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在众多的贸易融资方式中,回购贸易融资以其独有的优势——一方面使资金提供方通过贸易获取货物的所有权,因此可以有效减轻资金需求方的违约损失风险;另一方面能将资金需求方的库存货物转化为流动资金,从而可以降低融资门槛,这种共赢的融资方式被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主体和提供结算的金融机构的广泛采纳。除了上述回购贸易融资的固有优势之外,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独特政策优势也为保税区内进行回购贸易融资在贸易主体准入、贸易标的广泛性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带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得以保税区仓储的货物作为标的进行的回购贸易融资在近几年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屡见不鲜。在贸易主体方面,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不限于保税区注册的企业,境内区外的企业以及境外企业均可以参与;在货物标的方面,保税区不受或者较少受到配额以及许可证的限制,扩大了融资标的物的范围;在税收方面,保税区更是具有天然的保税政策优势,这些优势进一步增强了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对融资主体的吸引力。但是由于目前保税货物贸易以及保税库存的不透明性导致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缺少准确的统计和有效的监管,加之中国对保税区货物监管的法律法规给贸易融资额外设置了一些障碍,使得境内外的主体在利用保税区货物进行回购贸易融资操作时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当前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被重新定性的风险。回购贸易涉及两个贸易协议,近期销售协议和远期回购协议,但是这两个贸易协议形成了融资的事实效果,因此在协议履行过程中如果出现纠纷,究竟应当根据买卖协议进行审理还是根据担保借款协议进行审理是一个关键问题。2014年青岛港发生重大的融资诈骗事件,其中涉及到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以及交行在内的至少17家中资银行以及包括花旗、渣打、汇丰等多家外资银行,官方公布的欠款总额约45亿美元。1青岛港贸易融资诈骗案件中涉及到多种贸易融资方式,在众多的涉案纠纷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花旗集团与瑞士的一家大宗贸易商摩科瑞之间就270万美金的涉案保税货物引发的回购贸易融资纠纷,该纠纷被诉至伦敦高等法院。对于花旗和摩科瑞之间的回购贸易融资协议性质,伦敦高等法院审理案件的法官认为,花旗和摩科瑞之间的回购贸易虽然产生了融资的效果,但是双方之间存在真实的货物销售,在销售过程中货物的所有权和风险均发生了转移,因此应当认定为买卖合同。笔者认为伦敦高等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提出的“真实销售”的理念对我国法院审理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协议提供了借鉴。除了被重新定性的风险之外,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还存在其他法律风险。在协议被重新定性的情况下,协议主体根据协议约定履行义务时实施的物权行为是否有效也是一个很大的风险;由于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协议的主体和贸易标的物所在地可能不同,因此还会涉及到法律适用不确定的风险。笔者在本文中仅仅针对在中国保税区进行的回购贸易融资并结合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内法院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判决,对境内外企业利用存放在中国保税区的货物所进行的回购贸易融资的合同性质、合同效力以及依照合同实施的物权行为的效力进行分析。但是,我国目前保税区类型复杂多样,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保税区货物的规定略有不同,地方海关发布的监管制度存在差别,这些问题不但在很大程度上给境内外企业及金融机构进行回购贸易融资设置了障碍,也使得本来效力就存在不确定性的回购贸易融资协议以及相关的物权变动在效力上更加不确定。除了上述立法上的漏洞之外,我国对于保税区货物的流转以及保税区货物抵、质押的行政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配套系统建设的不完善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中的法律风险。青岛港案件的曝光表明我国回购贸易融资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仍需要进一步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不断完善,同时对保税港口的仓储、物流、贸易监管,以及保税仓库的管理提出了质疑,对保税区仓储货物的单证交易合规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在我国保税区进行的回购贸易融资所涉及的协议性质、协议效力、物权效力等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一方面希望可以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可以对司法审判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另外,希望通过对国外保税区货物监管规定的分析,可以对完善我国保税区货物监管的规定起到借鉴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在我国保税区进行的回购贸易融资活动,促进境外企业及金融机构在中国从事保税货物贸易及贸易融资业务,进而引导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范立飞[9](2013)在《保税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顺利开展,区域合作和次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广西正处于非常好的经济环境中,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加快广西经济发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广西保税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更好认识保税物流作用,促进广西经济发展。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本文写作的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写作目的等内容。第二部分对广西保税物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各组成部份的功能定位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是理论部分,将保税物流的发展可能引起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定性分析,该部分涉及到增长极理论,并对该理论如何在保税物流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进行了探讨,此外,这部分还对保税物流的发展对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包括物流企业、出口加工企业以及外贸企业等。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分别分析了保税物流对广西物流业、对外贸易、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这部分中,作者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建立了数理统计模型,并通过数理统计模型的运算将广西保税物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以数学表达式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从而将广西保税物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小反映到了数字上。在分析了保税物流对经济发展具有的推动作用后,作者提出了要加快广西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重视保税物流的发展。通过加大对保税物流建设的投入,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充分发挥保税物流的功能,那么广西的保税物流将会对广西经济的发展产生持续、稳定、有效的推动作用。
朱海磊[10](2012)在《中国保税区的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保税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式开始设立,至今全国共有15个保税区。经过多年发展,保税区在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引进资金和技术、带动口岸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保税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存在先天不足、立法缺失、定位模糊,后天发展受瓶颈制约、功能受限、多头管理、港区分离、监管不畅,保税区日益显示出其自身存在的严峻而突出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与问题?保税区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交汇点,如何迅速而稳妥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这些正是当前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应急需解决的。本文首先对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回顾,对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的概念,成功运作的经验、特点进行了总结。然后,从剖析中国保税区历史发展状况出发,在对保税区这一事物有了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世界自由贸易区成功发展的经验,论证了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结合中国与世界现实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得出结论:中国保税区必须归于“正宗”——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并提出了我国保税区转型的目标模式:“境内关外,适当放开;物流主导,综合配套;区港结合,协调发展;统一领导,属地管理”。最后论文提出了我国保税区向目标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即在管理模式上,应将保税区明确定性定位为“境内关外”;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实行区港合一;加强保税区的法制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给与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中国保税区和保税仓库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保税区和保税仓库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背景 |
二、论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 |
三、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国外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保税区理论与现状综述 |
第一节 国外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经济理论 |
第二节 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中国建立保税区的相关理论 |
第四节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 |
第二章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外高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雏形——区港联动分析 |
第三节 外高桥保税区依托的上海港情况 |
第四节 制约外高桥保税区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欧洲自由贸易区及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借鉴 |
第一节 欧洲自由贸易区成功的软硬件方面因素分析 |
第二节 汉堡自由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三节 汉堡自由港依托的汉堡港情况 |
第四节 汉堡自由港成功的因素分析 |
第四章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汉堡自由港的比较 |
第一节 中国保税区和国外自由贸易区的总体差别分析 |
第二节 外高桥保税区和汉堡自由港在硬环境方面的比较 |
第三节 外高桥保税区和汉堡自由港在软环境方面的比较 |
第五章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建议 |
第一节 外高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可行性 |
第二节 政府层面的外高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建议 |
第三节 保税区自身的外高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要求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 |
1.1.2 保税区的发展是中国参与全球化战略的迫切要求 |
1.1.3 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深远影响的迫切要求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有关自由贸易区发展理论的研究 |
1.3.2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
1.3.3 关税配额与对外贸易区法律和规定方面的研究 |
1.3.4 保税区功能定位问题的研究 |
1.3.5 保税区向自由港区转型的研究 |
1.3.6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 |
1.3.7 简要评论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保税区 |
2.1.2 出口加工区 |
2.1.3 保税物流中心 |
2.1.4 保税物流园区 |
2.1.5 保税港区 |
2.1.6 综合保税区 |
2.1.7 自由贸易区 |
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2.1 区域经济增长 |
2.2.2 增长极理论 |
2.3 区域优势理论 |
2.3.1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
2.3.2 生产要素禀赋优势 |
2.3.3 综合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及经验借鉴 |
3.1 自由贸易区特点、功能与类型 |
3.1.1 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
3.1.2 自由贸易区的功能 |
3.1.3 自由贸易区的类型 |
3.2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
3.2.1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 |
3.2.2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
3.2.3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 |
3.3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
3.3.1 美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
3.3.2 西欧的自由港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
3.3.3 韩国自由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
3.3.4 我国台湾自由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
4.1 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 |
4.2 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特点 |
4.3 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 |
4.3.1 保税物流 |
4.3.2 一般贸易 |
4.3.3 出口加工 |
4.3.4 展示展览 |
4.3.5 国际采购、分拨和配送 |
4.3.6 国际中转 |
4.3.7 售后服务 |
4.3.8 检测维修 |
4.3.9 配套业务服务 |
4.3.10 科技研发 |
4.4 我国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
4.4.1 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4.4.2 保税区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 |
4.4.3 贸易与物流促进效应 |
4.4.4 资本形成效应 |
4.4.5 社会效应 |
4.5 保税区对区外经济影响的定量估算 |
4.6 我国保税区发展中的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保税区的功能转型及发展模式 |
5.1 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的客观趋势 |
5.1.1 保税区功能的演化过程 |
5.1.2 保税区现有功能 |
5.1.3 经济全球化下对保税区功能转型的必然要求 |
5.2 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
5.2.1 保税区功能与产业结构类型的关系 |
5.2.2 保税功能转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5.3 我国保税区功能的重新定位 |
5.3.1 功能定位原则 |
5.3.2 功能重新转型的方向 |
5.4 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后的发展模式 |
5.4.1 扩展区内服务业功能 |
5.4.2 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
5.4.3 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运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实证分析 |
6.1 沈阳综合保税区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
6.1.1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背景 |
6.1.2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
6.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形成和发展 |
6.2.1 沈阳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 |
6.2.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形成 |
6.2.3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区位分析 |
6.2.4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产业特征分析 |
6.3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周边经济环境分析 |
6.3.1 沈阳近海经济区经济情况分析 |
6.3.2 大沈阳经济区情况分析 |
6.3.3 辽宁省经济情况分析 |
6.4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SWOT分析 |
6.4.1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SWOT分析 |
6.4.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竞争状况 |
6.5 沈阳综合保税区业务量预测 |
6.5.1 沈阳市对外贸易总额预测 |
6.5.2 沈阳市出口加工贸易的需求预测 |
6.5.3 保税物流需求预测 |
6.5.4 沈阳国际性展示展览的需求预测 |
6.5.5 综合保税业务需求预测 |
6.6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实证分析 |
6.6.1 综合保税区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带动效应分析 |
6.6.2 对GDP贡献的实证分析 |
6.6.3 对税收贡献的实证分析 |
6.6.4 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量关系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 |
7.1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战略发展目标 |
7.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确定 |
7.2.1 沈阳综合保税区产业规划思想 |
7.2.2 目标产业的确定 |
7.2.3 沈阳综合保税区产业功能布局规划 |
7.3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7.3.1 系统动力学概念 |
7.3.2 系统动力学的仿真一般步骤 |
7.3.3 系统动力学的框架设计 |
7.3.4 影响因素选取 |
7.3.5 建立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 |
7.4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模式 |
7.4.1 沈阳综合保税区分阶段发展模式及规划 |
7.4.2 沈阳综合保税区运营方式 |
7.4.3 沈阳综合保税区监管模式及实施方案 |
7.5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建议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3)保税区发展、空间演化及其区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
1.1.2 通过与经济腹地的良性互动,保税区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
1.1.3 加入WTO 将缩小保税区与非保税区的政策落差 |
1.1.4 保税区受到来自国内外各种经济特区的巨大挑战和竞争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和价值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自由贸易区 |
2.1.2 保税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自由贸易区的产生和发展理论 |
2.2.2 区位理论 |
2.2.3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
2.2.4 中心地理论 |
2.2.5 制度创新理论 |
2.2.6 港口和腹地关系理论 |
2.2.7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关于保税区的研究 |
3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与功能演化 |
3.1 中国保税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
3.1.1 中国保税区发展取得的成就 |
3.1.2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阶段 |
3.1.3 中国保税区的主要特征 |
3.2 中国保税区的功能演化及其机理分析 |
3.2.1 中国保税区的功能演化 |
3.2.2 中国保税区功能演化的机理分析 |
3.3 小结 |
4 中国保税区的空间演化规律分析 |
4.1 保税区的空间分布现状 |
4.1.1 中国保税区都位于沿海开放地区 |
4.1.2 中国保税区大都位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
4.1.3 中国保税区均依托港口设立 |
4.1.4 我国保税区的其他区位优势分析 |
4.2 保税区的空间演化规律 |
4.2.1 影响保税区空间演化的主要因素 |
4.2.2 保税区的空间演化过程 |
4.3 小结 |
5 保税区的区域经济效应分析——以大连保税区为例 |
5.1 大连保税区经济效益的时空比较 |
5.1.1 经济效益空间比较 |
5.1.2 经济效益时间比较 |
5.2 保税区建设对母城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
5.2.1 保税区对母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5.2.2 大连保税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
5.3 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分析 |
5.3.1 大连保税区经济腹地的范围界定 |
5.3.2 保税区对腹地经济拉动幅度的测算原理 |
5.3.3 分析数据的选择 |
5.3.4 灰色关联度概述 |
5.3.5 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测算大连保税区对腹地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 |
5.4 小结 |
6 中国保税区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6.1 保税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6.1.1 立法滞后,保税区发展缺乏发展保障 |
6.1.2 管理体制和政策协调不够一致 |
6.1.3 定位模糊,保税区功能缺乏独特性 |
6.1.4 保税区之间以及区内各类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
6.1.5 保税区发展后劲不足 |
6.2 保税区面临问题的形成原因 |
6.2.1 保税区设立时的客观条件限制 |
6.2.2 保税区政策的实施不稳定 |
6.2.3 条块分割下的协调困难和利益驱动 |
6.2.4 保税区发展过分依赖优惠政策 |
6.3 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
6.3.1 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 |
6.3.2 政策调整落实到位 |
6.3.3 实施区港一体,发展国际枢纽大港 |
6.3.4 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 |
6.4 我国保税区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
6.4.1 保税区转型模式探讨 |
6.4.2 保税区转型的策略支持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4)保税区税收法律制度及区内海事服务相关税收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保税区概括 |
第一节 保税区的定义 |
一、出口加工区 |
二、保税港区 |
三、保税物流中心 |
四、保税物流园区 |
五、综合保税区 |
第二节 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的区别与联系 |
第三节 我国的保税区的主要服务内容 |
一、保税仓储服务 |
二、进出口加工服务 |
三、转口贸易等贸易服务 |
四、融资租赁服务 |
第四节 论文选择海事服务为重点的原因 |
第五节 我国的保税区税收法律制度特点及法律渊源 |
一、WTO原则 |
二、法律 |
三、部门规章 |
四、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 |
第二章 WTO原则在保税区税收法律制度的实践 |
第一节 非歧视原则 |
一、最惠国待遇原则的适用 |
二、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 |
第二节 透明度原则的适用 |
第三节 关税保护与关税减让原则的适用 |
第三章 保税仓储保税区税收法律制度 |
第一节 保税仓储的定义 |
第二节 保税仓储的分类 |
一、保税仓库 |
二、出口监管仓库 |
第三节 发展保税仓储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 |
二、有利于开展多种贸易方式 |
三、有利于提高进口原材料的使用效益 |
第四节 转口贸易与保税仓储的关系 |
第五节 我国保税仓储与税收关系 |
第六节 保税区保税仓储税收法律制度 |
一、保税仓储的流转税制度 |
二、保税仓储的所得税制度 |
三、保税仓储的进出口关税制度 |
第七节 保税区保税仓储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四章 保税区进出口加工贸易税收法律制度 |
笫一节 进出口加工贸易定义与类型 |
一、进出口加工贸易定义 |
二、进出口加工贸易的类型 |
第二节 进出口加工贸易与保税区关系 |
一、进出口加工贸易流转税制度 |
二、进出口加工贸易进出口关税税收制度 |
第三节 保税区进出口加工贸易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一、加工贸易退税问题 |
二、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和制成品的完税价格估价方法存在问题 |
三、下边角料的税收法律制度 |
四、印花税税收法律制度 |
五、海上保险不能小觑 |
第五章 保税区内船舶融资租赁税收法律制度 |
第一节 租赁的定义和种类 |
第二节 融资租赁的定义和种类 |
一、融资租赁的定义 |
二、融资租赁种类 |
第三节 融资租赁发展的必要性 |
第四节 船舶融资租赁业 |
一、船舶融资租赁的定义和特征 |
二、我国船舶融资租赁的发展概况 |
三、船舶融资租赁与税收关系 |
第五节 我国保税区船舶融资租赁概况 |
第六节 保税区船舶融资资租赁的税收法律制度 |
一、船舶融资租赁的流转税制度 |
二、船舶融资租赁所得税制度和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 |
三、船舶融资租赁进出口关税税收制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
第七节 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其他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建议 |
第六章 保税区第二船籍税收法律制度 |
第一节 第二船籍的定义和分类 |
第二节 我国船籍现状 |
第三节 第二船籍与保税区的关系 |
第四节 保税区第二船籍税收法律制度和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 |
第七章 保税区货运代理税收法律制度 |
第一节 货运代理的定义 |
第二节 货运代理与保税区的关系 |
第三节 保税区货运代理税收法律制度和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 |
第八章 保税区海上保险税收法律制度 |
第一节 海上保险的定义 |
第二节 海上保险与保税区的关系 |
第三节 保税区海上保险税收法律制度和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 |
总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我国保税区发展趋势与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和论文框架 |
第一节 保税区发展的意义和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变化 |
一、保税区发展的意义 |
二、保税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论文总体框架 |
第二章 保税区涵义与保税区法规政策要素分析 |
第一节 保税区的涵义 |
一、保税区定义 |
二、保税区区域布局 |
三、保税区主体功能 |
第二节 保税区管理体制 |
一、保税区管理体制的含义和作用 |
二、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的现状 |
第三节 保税区法规政策要素分析 |
一、保税区的优势政策比较 |
二、保税区法规要素分析 |
三、保税区支持性政策分析 |
第三章 保税区与国际贸易要素分析 |
第一节 国际贸易投资环境分析 |
一、国际贸易投资壁垒 |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加强 |
三、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
第二节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
一、“出口至上”贸易战略将终结 |
二、我国关税水平现状与新一轮关税减让 |
第四章 保税区的困局与出路 |
第一节 保税区的困局与改革 |
一、保税区的成就和困局 |
二、保税区的改革 |
三、保税区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保税区的出路与转型 |
一、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的比较 |
二、保税区出路与转型 |
第五章 保税区改革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保税区改革的研究 |
一、保税区功能的辨析 |
二、保税区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 |
三、保税区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四、保税区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二节 保税区改革的政策、体制设计 |
一、保税区改革的政策设计 |
二、保税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 |
三、保税区改革试点的条件、步骤和难点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世界自由港演化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学者对自由港的奠基性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学者自由港研究的焦点变迁与评述 |
1.3.3 关于自由港演化及其制度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
1.4.1 研究视角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自由港概念演化及自由区概念体系构建 |
2.1 自由港相关概念综述:演化与辨析 |
2.1.1 自由港研究术语演化概述 |
2.1.2 自由港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2.2 自由港分类研究:综述与补充视角 |
2.2.1 自由港(区)分类研究综述 |
2.2.2 自由港(区)分类视角的补充——基于港口发展形态 |
2.3 自由区概念体系构建:理论基础与步骤 |
2.3.1 构建自由区概念体系的术语学理论简介 |
2.3.2 构建自由区概念体系的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3 自由港功能概述及基于功能的代际演化研究 |
3.1 自由港功能研究:内涵、演化及定位 |
3.1.1 自由港(区)功能的理论内涵 |
3.1.2 自由港(区)的功能演化 |
3.1.3 自由港(区)的功能定位 |
3.2 自由港代际演化研究:规律与展望 |
3.2.1 港口代际划分理论概述 |
3.2.2 自由港代际演化阶段性特征分析 |
3.2.3 第四代自由港演化趋势与中国机遇展望 |
3.3 本章小结 |
4 自由港制度的理论诠释:属性与构成 |
4.1 经济自由与经济制度双重视角下的自由港制度 |
4.1.1 自由经济思想对自由贸易的阐释及其局限性 |
4.1.2 制度经济学对自由贸易制度的理论解释 |
4.1.3 自由港制度内涵解析——制度约束下的自由贸易 |
4.1.4 自由港制度的构成分析 |
4.2 国际公共物品视角下的自由港制度 |
4.2.1 国际公共物品理论概述 |
4.2.2 自由港制度的国际公共物品属性辨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国际体系中的自由港制度变迁 |
5.1 自由港制度的变迁:分析框架与影响因素 |
5.1.1 制度变迁理论概述与分析框架 |
5.1.2 自由港制度变迁影响因素探析——以汉堡港为例 |
5.2 自由港制度变迁与其他相关制度安排的互动研究——以欧洲海关关税制度为例 |
5.2.1 古代欧洲——海关关税和自由港的起源 |
5.2.2 中世纪欧洲——贸易关税特权与商业自由市的发展 |
5.2.3 近代欧洲——海关制度变革与自由港的诞生和发展 |
5.2.4 现代欧洲——关税一体化与自由港的转型和消失 |
5.2.5 欧洲海关体系与自由港的互动关系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自由港制度的外溢:效益与风险 |
6.1 制度外溢的原理和途径 |
6.1.1 制度外溢的原理 |
6.1.2 制度外溢的途径 |
6.2 自由港制度的效益及其外溢途径 |
6.2.1 自由港制度的综合效益 |
6.2.2 自由港制度效益的外溢 |
6.3 自由港制度的风险及其外溢特征——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 |
6.3.1 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制度风险 |
6.3.2 自由港制度的缺陷与风险 |
6.3.3 自由港制度风险外溢的非传统安全特征 |
6.4 自由港制度外溢对中国自贸区制度建设的启示 |
6.4.1 中国自贸区制度建设的初步成果 |
6.4.2 中国自贸区制度建设的改进空间和优化路径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 |
7.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目标模式与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学界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自由贸易区的概念与历史分析 |
一、自由贸易区的概念 |
(一) 自由贸易区的具体实践形式 |
(二) 自由贸易区概念的界定 |
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
(一) 自由贸易区发展和演变历程 |
(二) 自由贸易区发展历史的几点启示 |
第二章 现代自由贸易区的类型与政府管理模式分析 |
一、现代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
(一) 基于经营方式的自由贸易区的类型分析 |
(二) 基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自由贸易区类型分析 |
二、现代自由贸易区的政府管理模式分析 |
(一) 自由贸易区的中央政府管理体制 |
(二) 自由贸易区的内部管理体制 |
(三) 自由贸易区政府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中国保税区实践的现状与困境 |
一、中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 |
(一) 保税区的酝酿阶段(1987-1990 年) |
(二) 保税区的正式建立阶段(1990—1996 年) |
(三) 保税区的迅速发展时期(1997-2000 年) |
(四) 保税区调整和转型探索试验时期(2001 年以来) |
二、中国保税区实践的现状及困境 |
(一) 中国保税区的经济功能开发现状 |
(二) 中国保税区的政府管理的现状 |
(三) 中国保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第四章 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初步探索与目标模式分析 |
一、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初步探索 |
(一) 出口加工区试点 |
(二) 区港联动试点与保税物流园建设 |
(三) 保税港建设与自由贸易港发展方向的提出 |
二、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目标模式分析 |
(一) 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目标设定的原则 |
(二) 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中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
(三) 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政府管理模式选择与创新 |
第五章 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目标模式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
一、大连保税区的发展历程 |
(一) 大连保税区的建立和前期的迅速发展(1992—2000 年) |
(二) 中期的调整和探索(2000—2005 年) |
(三) 保税港建设和大连保税区转型的准备阶段(2006 年以来) |
二、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条件分析 |
(一) 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内部条件分析 |
(二) 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外部条件分析 |
三、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目标模式 |
(一) 经济发展模式:开放型综合自由贸易区 |
(二) 政府管理模式:混合型管理体制和海关独立监管体制 |
四、大连保税区实现转型目标的对策分析 |
(一) 区内功能的开发与整合 |
(二) 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8)中国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中的法律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回购贸易融资的贸易结构 |
第一节 回购贸易融资的产生及其结构 |
一、回购贸易融资的产生 |
二、回购贸易融资的结构 |
第二节 回购贸易融资的优点 |
一、回购贸易融资对资金需求方的优点 |
二、回购贸易融资对资金提供方的优点 |
第三节 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的特点 |
第四节 回购贸易融资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
一、回购贸易融资被重新定性的风险 |
二、回购贸易融资标的物物权是否有效设立的风险 |
三、回购贸易融资适用法律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 |
第二章 境外主体之间在保税区的回购贸易融资——以花旗与摩科瑞案为视角 |
第一节 花旗与摩科瑞回购贸易融资案件背景 |
一、花旗与摩科瑞回购贸易融资协议 |
二、花旗与摩科瑞回购贸易融资的标的物及交付方式 |
三、花旗与摩科瑞回购贸易融资协议的履行 |
第二节 花旗和摩科瑞回购贸易融资案中法律问题分析 |
一、花旗依据回购贸易融资协议向摩科瑞交付仓单是否构成有效交付的分析 |
二、对回购贸易融资重新定性问题的分析 |
三、法律适用风险分析 |
第三章 境内主体之间的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 |
第一节 境内主体之间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的原因及贸易结构 |
一、境内主体之间通过保税区进行回购贸易融资的原因 |
二、境内主体之间回购贸易融资结构 |
第二节 我国与回购贸易融资有关的法律规定 |
第三节 我国有关回购贸易融资的司法实践 |
一、司法实践中对回购贸易融资形成的法律关系认定 |
二、司法实践中对回购贸易融资合同的效力认定 |
第四节 在中国保税区进行回购贸易融资的特殊规定 |
一、海关法与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有关的规定 |
二、海关法的规定对回购贸易融资协议效力的影响 |
三、海关法的规定对回购融资协议下物权行为效力的影响 |
第四章 完善中国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法律规制体系之建议 |
第一节 对规制回购贸易融资的立法建议 |
一、加速立法进程 |
二、消除现有法律之间的不统一 |
第二节 对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的海关监管建议 |
一、加快建立统一的保税仓单公示系统 |
二、借鉴国际保税区贸易监管经验 |
第三节 对回购贸易融资的司法建议 |
一、借鉴国外判决,在回购贸易融资定性中引入真实销售标准 |
二、确定回购贸易融资主体责任时,充分考虑公平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9)保税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广西保税物流发展现状 |
2.1 广西保税物流发展的背景 |
2.2 广西保税物流体系概况 |
第三章 保税物流对广西经济的推动作用理论分析 |
3.1 增长极理论介绍 |
3.2 广西保税物流的增长极判断 |
3.3 广西保税物流的极化效应 |
3.4 广西保税物流的扩散效应 |
第四章 保税物流对广西经济推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
4.1 保税物流对广西物流业的影响 |
4.2 保税物流对广西对外贸易的影响 |
4.3 保税物流对广西就业水平的影响 |
4.4 保税物流对广西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国保税区的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一) 保税区研究综述 |
(二)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研究述评 |
三、 本文的框架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保税区的概念和中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 |
一、 保税区的概念及保税区的功能定位 |
(一) 保税区的概念 |
(二) 保税区的功能定位 |
二、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 |
(一) 保税区的发展历史 |
(二) 保税区的经济运行现状 |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
一、 自由贸易区的概念 |
二、 国际上几个成功的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 |
(一) 汉堡自由港、鹿特丹自由港发展现状 |
(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 |
三、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 |
第三章 中国保税区的困境及优化海关监管的建议 |
一、 保税区的发展困境 |
(一) 令出多门,无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 |
(二) 海关监管政策落后 |
二、 优化海关通关管理的几点建议 |
第四章 以宁波保税区为例探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发展的模式 |
一、 宁波保税区的发展回顾及现状分析 |
二、 宁波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发展探讨 |
(一) 建设对台国际物流园区 |
(二) 建设宁波国际贸易示范区 |
第五章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过程中的政府管理定位 |
一、 推进保税区行政审批标准化 |
二、 深化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保税区和保税仓库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D]. 魏忠.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7)
- [2]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D]. 赵韬.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5)
- [3]保税区发展、空间演化及其区域效应研究[D]. 韩景.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 [4]保税区税收法律制度及区内海事服务相关税收法律制度研究[D]. 池上莎. 复旦大学, 2011(01)
- [5]我国保税区发展趋势与对策的研究[D]. 张毅. 厦门大学, 2008(03)
- [6]世界自由港演化与制度研究[D]. 胡凤乔. 浙江大学, 2016(12)
- [7]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目标模式与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为例[D]. 李奇. 吉林大学, 2010(08)
- [8]中国保税区回购贸易融资中的法律问题分析[D]. 孙阳.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8)
- [9]保税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D]. 范立飞. 广西大学, 2013(03)
- [10]中国保税区的转型发展研究[D]. 朱海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