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对“和平演变”

论反对“和平演变”

一、论反“和平演变”斗争(论文文献综述)

孙洲[1](2021)在《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道征,曹亚雄[2](2020)在《越南共产党反“和平演变”的战略举措研究》文中提出越南是东南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西方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在越南共产党领导越南社会革新实践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西方反共势力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博弈。这一状况给越南的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为此,越南共产党主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整党治党建设、创新理论宣传工作等方式反制西方思想政治领域的"和平演变"。

万英[3](2020)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地位要求高校党委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而“意识形态漂浮在话语之中”,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有话语体系作为支撑。构建话语体系的基本单位是话语,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有效果,关键在于意识形态话语要有效,沿着“话语——话语体系——话语权”的路线是争夺话语权的一般规律。因而,话语有效是高校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构建话语体系有效的要素之一,也是其逻辑起点。基于话语对构建话语体系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要价值,本文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文章由七部分构成,即绪论、五个章节和结语。绪论部分阐述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概述国内外学术界对意识形态话语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并对之进行简要评析。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阐释核心概念、厘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其他概念的关系,论述有效性的内涵及表现形式。第一章从文本出发,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与话语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理论。概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理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在中国的渊源脉流。本章还对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理论进行批判性借鉴。从而为建构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阐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主要从它的本质属性、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政治认同的影响、凝聚高校师生的功能,以及它对话语体系的建构作用,对话语权的维护作用等方面论述它的评价标准。第三章论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基本要素。本章论述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表达方法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环境的有效性。第四章论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高校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问题,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新媒体话语消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大学生话语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影响,三重话语存在内在的张力。对于这些话语,重点是把其消极性概括出来,目的是为了规避、消解其危害性,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些话语,而是要排除其中的消极成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第五章论述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理路。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诸多挑战,依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理论,提出从五个方面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主体能动性方面,切实发挥高校党委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体职责。发展动力方面,创新意识形态话语,确保话语的生命力,而创新是有原则的创新。硬实力方面,主张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以硬实力破解西方的话语迷障。软实力方面,建设具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话语,以文化软实力夯实话语的凝聚力。话语机制方面,发挥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积极作用,消解其消极作用。而转换的目的是更好的发挥各种话语的优势,而不是以一种话语否定另一种话语。

丁聪[4](2020)在《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信仰,对个体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坚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各种因素和面临的种种挑战,进而研究探讨应对之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内容、意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首先,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为切入点对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时代新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其次,论文分析了目前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冲击,并探究了这些挑战如何具体影响动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此基础上,论文最后有针对性地阐述了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应对之策,即要统一思想认识,从培养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抓实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工作;要聚焦重点内容,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创新方式方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时代感吸引力。

王桴栋[5](2020)在《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第一个系统明确地提出了反“和平演变”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者,毛泽东的反“和平演变”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依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借鉴意义。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与照应。在基于前人对这一研究问题的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梳理、总结、概括出毛泽东关于反“和平演变”思想的深刻内涵、特征以及内容等问题,然后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背景,剖析其当代价值。首先,毛泽东提出反“和平演变”的思想并不是主观臆断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是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而对抗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策略以及稳固新中国政权则是这一思想形成的现实诉求。其次,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历经了萌芽、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阶段。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为反“和平演变”提供物质前提;以党的建设为根本,为反“和平演变”提供制度前提;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为关键,为反“和平演变提供信仰支撑;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突破口,为反“和平演变”提供后备力量;以提高军事实力为保障,为反“和平演变”提供武装后盾。最后,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为当代中国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为新时期国家安全工作,继续反“和平演变”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毛泽东的反“和平演变”思想为构建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为坚持“四个自信”、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并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与坚实基础。

汪萍[6](2018)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个案》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到来,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又加之,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相互激荡,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挑战。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价值观还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网络翻新花样快速地传播着,通过“戏说”、“恶搞”、“穿越剧”等娱乐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进行隐蔽式的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防范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的梳理得知,该思潮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极具迷惑性与欺骗性。本人以云南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了六百多份调查问卷,然后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以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的具体影响情况。具体来说,该思潮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混乱,动摇了其政治信仰,并削弱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具欺骗性以及其传播的隐蔽性特征,还有网络新媒体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推波助澜作用。最后本研究基于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原因分析,提出了防范并抵制该思潮的相应对策:一是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与教育,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并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二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及正确的政治信仰;三是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渠道的管控,阻断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途径。

于学强,王婧[7](2017)在《坚守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必须破除的几种错误观点——基于习近平关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论述的学习》文中认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正面教育是基础,警示错误也有其必要性。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应破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改革开放失败论、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反腐斗争亡党亡国论、共产党执政独裁论、历史虚无主义。在各种思潮泛滥的时期,共产党人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必须站稳立场,善于运用批判的武器开展深入的理论剖析,在澄清错误和破旧立新过程中完成理想信念的坚守与提升工作。

高宏强[8](2017)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的共生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意识形态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意识形态一旦被统治阶级和国内民众普遍接受并深切认同,必将在该国的政治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在内容上表现为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一整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并且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提升,逐步在广大民众中形成最大范围的认同效应,在国家政治安全稳定状态能够得以长效维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与此同时,国家的安全观念也是国家政治安全的理论指引,在安全领域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起共同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在共生发展中对于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长期斗争中逐渐确立的。新中国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思想政治领域、经济结构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展开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整顿、改造和建设,从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中国主流意形态的根基。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和中外经济贸易交流得日益频繁,在国内,社会利益阶层开始分化,国民价值取向也逐渐多元化;而在国外,美苏相互争霸的两极格局得以终结,由此导致国际范围内原先较为激烈的意识形态博弈相对平静下来。在这些国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曾一度存在的紧张局势开始趋向缓和,于是,在国际交流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这无疑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国家不再重视意识形态问题,相反,对于西方的"和平演变"与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防范和反击不逊于建国初期,不管是执政党的管控方面,还是民众的思想教育方面,抑或是国家的安全机制方面,国家领导人从未放松过。换言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轨迹受到了国内外安全氛围的极大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脉络走向也深受侵染,其所面临的威胁挑战、所存在的各类分歧、所突显的主要问题无不是国家政治安全机制建设应着力解决的要务所在。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军事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因此,世界强国纷纷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甚至不惜进行军备竞赛,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样的传统安全理念诱导下爆发并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恐慌和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相对保守的安全观念依然存在于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和其它大国之间,直至"冷战"终结,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全世界的时代主题之后,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之时,以政治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才逐渐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我国正是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新的安全观。进入21世纪,在互联网的裹协之下,两种制度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从经济领域延伸到了意识形态领域,从而演化出了倍受瞩目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如此一来,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息息相关,互利共生于国家政治安全领域。事实上,国家政治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政治安全的有效维护与安全机制的全面构建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安全和人民安全。如果政治安全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那么,国家安全利益也无从谈起。而政治安全利益的核心在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主流意识形态又与国家的安全观念共生发展,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观念上层建筑的支柱。对于这两类观念形态共生关系的研究,我们查阅了自建国以来的相关重要文献,对这一研究主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剖析,既分析它们的发展走向和发展威胁,也总结它们的历史经验和问题表征。此外,对两大观念形态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国家利益的解析,从而为后续的重点研究铺设学理基础。在此基础上,本项研究着力聚焦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二者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中的灵魂作用予以充分地挖掘。最后,我们就二者的共生发展关系进行总结和概括,从而,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家治理提供启示性的积极建议。总而言之,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得益于国家综合实力的与日俱增,而综合实力的增强在于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夯实。随着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跌宕起伏,国家"硬实力"得以倍增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我们的"软实力"能够得到升华,"软实力"的提升则更多的融汇于观念上层建筑领域。在这一领域,又集中体现为两类,一个是国内政治的意识形态及其主流意识形态,另一个是国际政治的国家安全及其国家安全观。这两类观念形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相当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体到国家当中,这一枢纽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关键在于执政者是否可以很好地以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观这两大观念形态为理论指引去维护其国家政治安全。

杨森鑫[9](2017)在《新时期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是恐怖主义。近年来,我国恐怖主义的威胁不断加据,暴力恐怖活动的偶发性、随机性让人防不胜防,对平民无差别的杀戮更容易引发社会的恐慌效应,恐慌心理扩散、弥漫致使公众犹如芒刺在背、躲犹不及。恐怖活动已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是我们已经面临和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在新时期反恐政策的指导下,探析我国反恐刑事立法、《反恐怖主义法》等反恐相关立法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国外反恐立法为借镜进行完善,从而更好地防控恐怖活动犯罪,实现反恐治本清源的目的,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主要内容。文章共分为五章展开相关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新时期我国恐怖活动的基本概况。明确恐怖活动的相关概念是进行反恐立法研究的前提和起点,“恐怖主义”、“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犯罪”等概念的厘定是依法反恐的客观要求。虽然各国对“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等概念存在较大争议,但在基本构成要素方面已经形成共识。“恐怖主义”属于宏观的上位概念,既涵盖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包括恐怖主义行为。“恐怖活动”是指具体的带有恐怖主义性质的行为,属于下位概念的范畴。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用和适用上的模糊,本文的研究和论述立足于具体的恐怖行为,选取“恐怖活动”的概念以研究具体的恐怖活动犯罪及与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相关的立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恐怖活动此起彼伏,从未停息,经历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恐怖活动呈现出袭击范围扩大化、恐怖活动网络化、组织形式分散化和恐怖活动人员低龄化、女性化等特征。网络恐怖活动、微恐怖活动以及“伊吉拉特”恐怖活动成为我国新型的恐怖活动类型,是新时期我国反恐斗争面临的新威胁。第二章分析了新时期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的政策与立法原则。防控恐怖活动的政策在我国的反恐斗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期我国恐怖活动的新形势对反恐政策产生深远影响。新时期恐怖活动的长期性要求标本兼治,新时期恐怖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全面全程反恐,新时期恐怖活动的社会性要求“三分打击、七分治理”。我国新时期的反恐政策与反恐斗争的实际需要紧密契合,是反恐立法发展完善的宏观指导原则,在新时期反恐政策指导下,根据国际国内恐怖活动的新发展,我国反恐立法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作为反恐立法的宏观战略指导,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的政策主要包括刑事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这些政策在指导反恐立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当前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的立法原则主要表现为反恐刑事立法的前置与扩张、行政反恐与刑事反恐相协调、反对民族分裂与宗教极端,以及反恐优先兼顾保障人权。上述立法原则既是对我国既有反恐立法经验和司法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也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引着我国反恐立法的进一步完善。第三章讨论了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的相关立法主要包括《刑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反洗钱法》以及反恐的地方性规定,这些反恐相关立法为防控恐怖活动提供立法依据,但是当前的反恐立法仍存在一定问题。在宏观方面,恐怖活动犯罪立法存在打击恐怖活动犯罪长期政策与近期政策的法制化问题、打击恐怖活动犯罪常态法和紧急法的协调性问题、打击恐怖活动犯罪立法模式与立法体系结构问题,以及强力反恐与柔性反恐的关系问题。在微观层面,存在对“恐怖活动犯罪”的概念界定不明、对恐怖活动行为类型规制不全面、现有的罪名条款存在疏漏以及司法实务中恐怖活动犯罪的具体法律适用障碍等问题。《反恐怖主义法》在实际适用中也凸显出困境,如存在应急性特征无法回应恐怖活动的新变化,政府主导的反恐力量格局无法实现全面防控,重事件控制与应对、轻事前社会治理,反恐对策体系缺乏全局性与立体性等一般问题。同时,还存在社会情报体系的法制化欠缺、对网络恐怖活动规制不足、反恐措施适用的边界不明和对恐怖活动人员安置教育规定存在质疑等具体问题。《网络安全法》缺乏对重点领域技术研发能力的保障措施,忽视对境外网络入侵行为和境内主动获取行为的法律管控,忽视技术手段在网络安全防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网络运营者法律责任与保护公民信息安全之间界限不清等问题。而且,反洗钱法、反恐怖主义法、反恐地方性规定等其他相关立法与反恐刑法的衔接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第四章论述了国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的相关立法及借鉴价值。该章系统介绍了国外反恐立法的基本状况,在分析我国与国外反恐立法共性与差异的基础上,归纳出国外反恐立法对我国的借鉴之处。联合国、欧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俄罗斯、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的立法,对我国反恐立法体系的建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我国与国外均通过多部门立法防控恐怖活动,重视双边与多边的反恐协作,且反恐立法具有明显的应急性特征。但是,在反恐的立法背景、立法立场以及立法措施的侧重点方面,我国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异。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有益立法成果,建立系统化的反恐立法体系、强化与国际社会的反恐联合协作、形成全方位的反恐怖对策机制,以应对恐怖活动给当今社会带来的严峻挑战。第五章对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提出立法完善建议。该章立足于我国反恐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有益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相关反恐立法的具体建议。在反恐刑法的立法完善方面,首先要明确“恐怖活动犯罪”的内涵与外延,将“恐怖活动犯罪”界定为依照我国刑法应负刑事责任的恐怖活动行为,重视恐怖活动犯罪行为的恐怖主义性质和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其次要完善现有的恐怖活动犯罪条款,最后要增设走私、贩卖、运输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包庇、纵容恐怖活动组织罪以及实施恐怖行为罪等新罪名。在《反恐怖主义法》的立法完善方面,通过坚持标本兼治、增强反恐效果,重视事前防控、进行前瞻式立法,构建政府与公众二元协调的反恐力量格局以及设立针对网络恐怖活动的专门条款等,完善反恐怖主义法的立法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反恐怖主义法》中“安全防范”章和“情报信息”章的相关规定。在《网络安全法》的立法完善方面,要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加强对境外网络入侵行为和境内主动获取行为的管控,通过立法对相关术语予以明确界定,并协调好网络运营者法律责任与保护公民信息安全的关系。此外,还要完善反洗钱法及相关地方反恐立法规定,实现相关立法与反恐刑法的有效衔接,建构系统的反恐立法体系,真正实现反恐立法的全方位治理。

李冬青[10](2017)在《美国民主输出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输出民主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被上升到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冷战结束,美国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取得了全面胜利,使得美国的对外民主输出和霸权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冷战后,中国成为美国民主输出的主要对象。对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其民主人权观念,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美国霸权,这是美国对华战略的最终目标。美国把对华民主输出的目标放在中国青年一代,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研究美国对华民主输出,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方面,研究美国对华民主输出,有利于破解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理论难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并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在实践方面,则有利于当代中国大学生认清美国民主输出的真面目,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对美国民主输出,并确保中国能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论组成。第一章是绪论。本章探讨了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对一些文中用到的基本概念,如民主、美国民主、民主输出等进行了界定。本章对目前国内外学界已有的关于本选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美国民主输出的理论与实践。《五月花号公约》签订,标志着美国民主思想的萌芽;独立战争胜利,使得美国民主思想进一步形成;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则意味着美国民主制度基本确立。美国对外民主输出有其独特的思想根源,如“天定命运”、“民主和平论”等,但是最根本的动机还是因为国家利益。美国对外输出民主的主要方式有示范式、强制式和渗透式。本章还梳理了美国自清教徒到达北美建立殖民地直至冷战后不同历史时期美国对外民主输出的情况。第三章回顾了美国自建国伊始到冷战后对中国的民主输出情况。美国对华民主输出,有着明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图。作者分析了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阶段以及民主输出的途径,指出美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华民主输出战略新变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美国政府利用在“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的“成功”经验,将民主输出的重点放在输出对象的青年一代,把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民主输出的重要工具。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危害。但是目前,美国民主输出遭遇困境,主要是因为美国民主自身问题重重,又遭遇输出对象国强烈抵制,并且民主输出效果不佳。第四章利用调查问卷了解中国大学生的民主观。美国一直注重对中国青年的争夺,因此,了解中国青年,特别是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民主观,对于我们掌握美国民主输出的手段、效果及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对所在城市的七所大学4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当代大学生民主观念的第一手资料。将问卷输入SPSS后,从两个角度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第一,学生对每道题目的回答人数及百分比,从中窥见中国大学生民主观的总体情况;第二,对中国大学生民主观调查问卷中用定序尺度测量的35个变量做因子分析,得到大学生民主观6个维度的结果,构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民主观结构方程模型。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反映出目前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五章论述了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理念、原则和内容。首先,作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主要内容。其次,作者分析了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一些基本理念。在美国加大对华民主输出力度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四个自信”,用历史教育青年。这样的历史,既包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斗最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包括美国对中国一直以来采取封锁、孤立政策,对华进行民主渗透,企图“分化”、“西化”中国的历史。再次,本章论述了我们在面对美国民主输出时应该采取的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教育和自我教育”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等。最后,本章还论述了应对民主教育的内容,包括“进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教育”、“关于民主的基本理论教育”、“中国民主运行教育”以及“中美民主制度比较教育”等。第六章着重论述了“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方法、途径、载体”。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方法,既包括“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包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方法,还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此外,本章还论述了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途径和载体,指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秉持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对国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民主观教育,从而更加有效地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最后是结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美国民主输出策略遭遇严重挫折,美国民主自身也是弊病丛生,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图谋注定会失败。但是美国不会轻易改变其对华民主输出的一贯政策。中美两国应该抛弃冷战思维,互相尊重,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才能让中美关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开辟中美关系新篇章。

二、论反“和平演变”斗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反“和平演变”斗争(论文提纲范文)

(2)越南共产党反“和平演变”的战略举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对越南“和平演变”的攻势及其影响
    (一)西方“和平演变”的主要攻势
        第一,攻击越南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曲解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
        第三,支持所谓的“民主运动”和“宗教自由”。
        第四,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和各类错误观点。
    (二)西方“和平演变”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一,各类社会思潮涌动,挤占越共思想理论阵地。
        第二,社会内部“自我演变”“自我转化”形势复杂。
        第三,谋划反越共及其政权的各类行动,影响越南社会稳定。
二、越南共产党反“和平演变”的主要举措
    (一)从战略高度加强谋划,强化党领导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整党治党建设,夯实应对风险挑战的力量根基
    (三)创新政治理论的教育宣传工作,筑牢网络舆论安全防线
    (四)主动融入国际社会,构建应对风险挑战的内外协同机制
结语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四、核心概念阐释
        (一)意识形态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其他概念关系的厘清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六、有效性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一)有效性的内涵
        (二)有效性的表现形式
第一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理论
        (一)语言是物质、意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与话语逻辑关系的阐述
        (三)实践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的基本属性
        (四)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的根本属性
    二、列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随着工作任务转换而转换
        (三)采用多样化话语方式“灌输”社会主义思想
    三、毛泽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时代化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大众化
    四、邓小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平实的话语
        (二)以简洁的句式展现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
        (三)对待意识形态斗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五、江泽民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多方面展开
    六、胡锦涛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民和引领社会思潮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
        (四)构建和谐社会
    七、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讲好中国故事
        (二)善于运用经典话语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
        (四)运用大众话语
        (五)构建有效话语和话语体系
    八、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理论的批判性借鉴
        (一)拉克劳、墨菲的话语领导权理论
        (二)福柯的话语即权力观点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四)布尔迪厄的话语象征性权力观
第二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本质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主体与客体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有效性
    二、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符合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准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促进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
        (一)促进高校师生政治认同是话语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二)促进高校师生政治认同的话语的具体标准
    四、凝聚高校广大师生
        (一)凝聚高校广大师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重要功能
        (二)凝聚高校广大师生的话语需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五、有效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一)话语体系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二)有效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是话语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六、有效维护和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一)话语权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二)维护、巩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话语有效性的最终目标
第三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要素
    一、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的有效性
        (一)高校党委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和责任主体的有效性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四支主体队伍的有效性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教职工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重要对象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的有效性
        (一)话语内容有效性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立足点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有效性的要点
    四、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表达方法的有效性
        (一)话语表达方法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关键
        (二)话语表达方法的三个适应
    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环境的有效性
        (一)环境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辩证关系
        (二)环境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相互适应性
第四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问题
        (一)话语内容问题
        (二)话语方式问题
        (三)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
        (一)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表现
        (二)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因素
        (三)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影响
    三、互联网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
        (一)西方为何及如何占据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霸权
        (二)西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如何挑战中国意识形态
        (三)西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挑战
    四、新媒体话语消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
        (一)去中心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边沿化
        (二)碎片化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系统化
        (三)浅层化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深刻化
        (四)开放性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集中化
    五、大学生话语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
        (一)多样化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威性
        (二)“三化”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严肃性
    六、高校意识形态三重工作话语的割裂
        (一)意识形态三重工作话语的内在张力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内容割裂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态度割裂
第五章 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理路
    一、高校党委切实履行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体职能
        (一)高校党委切实履行建设话语的主体职能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切实担负起责任
    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原由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着力点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资源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原则
    三、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转换的积极作用
        (一)文本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
        (二)政治性话语向生活性话语转换
        (三)学术话语、权力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
        (四)话语转换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把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优势
        (一)我国具备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话语优势的坚实基础
        (二)高校的话语地位与我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还不相称
        (三)如何把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优势
    五、建设具有文化自信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一)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深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持久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广泛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四)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稳定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2.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一) 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1.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
        2. 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内容
    (二) 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大意义
        1. 大学生成为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2.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二、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1. 新时代大学生仍是西方和平演变的重点目标人群
        2. 动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
        3. 全方位持续性渗透式是其和平演变的重要战略策略
    (二) 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和国际比较的现实差距
        1.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同时社会矛盾凸显
        2.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着同时消极腐败依然严峻
        3. 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同时国际比较差距仍存
    (三) 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冲击
        1. 大学生信仰教育主体的传统主导地位面临挑战
        2. 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性的因素日趋复杂且不可控
        3. 新媒体背景下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办法还不多
三、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应对之策
    (一) 从培养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抓实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工作
        1. 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2. 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时代新人
        3.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批判西方错误思潮结合起来
    (二) 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1. 抓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 抓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当下之中国
        3. 抓世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三) 有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时代感吸引力
        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新媒体新阵地
        2. 强化学习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信仰教育活起来
        3. 规范新媒体管理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正能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毛泽东反“和平演变”的直接文献梳理
        1.3.2 关于“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相关文献分析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及时代背景
    2.1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2.1.2 列宁、斯大林的相关论述
    2.2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2.1 国际背景
        2.2.2 国内背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3.1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过程
        3.1.1 建国前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形成的萌芽时期
        3.1.2 1949年-1956 年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时期
        3.1.3 1957 年-1978 年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发展、完善时期
    3.2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的思想内容与措施
        3.2.1 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为反“和平演变”提供物质条件
        3.2.2 以党的建设为根本,为反“和平演变”提供制度保障
        3.2.3 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为关键,为反“和平演变”思想提供信仰支撑
        3.2.4 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突破口,为反“和平演变”提供后备力量
        3.2.5 以提高军事实力为保障,为反“和平演变”提供武装后盾
    3.3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本质特征
        3.3.1 阶级性
        3.3.2 政治性
        3.3.3 运动性
        3.3.4 全民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当代价值
    4.1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历史价值
        4.1.1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开创性
        4.1.2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稳固了新生政权
        4.1.3 为新时期继续反“和平演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4.2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当代价值
        4.2.1 为构建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4.2.2 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4.2.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问题的缘起
        2、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状况
        3、文献综述总结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点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概述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涵义阐释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内涵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4、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源起及发展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际上的源起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发展演变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及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现状调查
        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2、现状总体分析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的不良影响的具体表现
        1、造成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混乱
        2、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3、削弱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自信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现实土壤
        1、社会思潮多元化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
        2、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渗透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念的分化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具有极强的欺骗性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为幌子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其它思潮交叉渗透,互相补充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隐蔽性特征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策略性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
    (四)网络新媒体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推波助澜
        1、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宣传的主阵地
        2、网络谣言与负面舆论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误导民心创造了条件
        3、网络信息传播无限性和网络监管有限性为历史虚无主义渗透提供了现实可能
        4、大学生网络信息鉴别能力的缺失使历史虚无主义对其传播与渗透有机可乘
四、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对策探析
    (一)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与教育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
        2、高校课堂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国史教育
        3、高校历史教育中要坚持正面宣传与反面批判相结合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高校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大力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网络传播渠道的监管
        1、加强网络传播主阵地建设
        2、加强校园网络信息与传媒的监管
        3、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与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文献专着
    (二)重要文件
    (三)论文
    (四)报纸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坚守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必须破除的几种错误观点——基于习近平关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论述的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一、破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二、破除社会主义失败论
三、破除改革开放失败论
四、破除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
五、破除反腐斗争亡党亡国论
六、破除共产党执政独裁论
七、破除历史虚无主义

(8)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的共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综述
        二、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观研究综述
        三、关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共生关系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学术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学术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五节 概念界定及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概念界定
        二、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走向与历史经验
    第一节 建国以来中国意识形态的基本分析
        一、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意识形态基本状况(1949年~1978年)
        二、市场经济时代下的意识形态基本状况(1978年~今)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走向
        一、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随着国内外政治博弈而日趋突显
        二、意识形态的防守理念随着国家中心工作的转换而逐渐深化
    第三节 国家安全视野下中国意识形态演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一、意识形态的演化发展必须依靠执政党主导力量的规范引导
        二、意识形态的演化发展必须得到人民大众政治认同的民意支撑
        三、意识形态的演化发展必须依托国家政治安全机制的有效保障
第二章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威胁、分歧与问题
    第一节 建国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安全威胁
        一、"冷战"时期与"冷战"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二、新时期"和平演变"战略对于中国的无形渗透
        三、互联网时代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影响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理论、道路与模式分歧
        一、发展的理论分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反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发展的道路分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
        三、发展的模式分歧:"中国模式"与"华盛顿模式"
    第三节 国家安全视域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虚拟空间里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问题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实空间里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问题
        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上层建筑里国家综合发展的机制问题
第三章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共生发展的国家利益分析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与军事安全观的共生发展(1949年~1978年)
        一、共同扞卫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二、协同抵御西方阵营的"和平演变"
        三、共生发展下以保家卫国为使命的国家利益分析
    第二节 主流意识形态与综合安全观及新型安全观的共生发展(1978年~2012年)
        一、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并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二、防范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并创新的国内外威胁
        三、共生发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利益分析
    第三节 主流意识形态与总体安全观的共生发展(2012年~今)
        一、指引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深化改革
        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
        三、共生发展下以人民至上为主旨的国家利益分析
第四章 共生发展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的互动效应分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观的引领作用
        一、建国之初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观的引领
        二、改革开放后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观的引领
        三、十八大后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对国家安全观的引领
    第二节 共生发展下中国国家安全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作用
        一、军事安全观对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环境的保障
        二、综合安全观与新安全观对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空间的保障
        三、总体安全观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保障
第五章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共生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观演进的核心引导
        一、引导国家安全的战略目标:有效扞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引导国家安全的博弈理念:全面防范资本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变
        三、引导国家安全的建设机制:不断提升国家政治安全的预警层次
    第二节 强化国家安全观下安全体制对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有效保障
        一、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平稳发展
        二、保障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内外安全环境中的创新发展
        三、保障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发展
    第三节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国家安全观的国际化发展
        一、中国的安全观要力争占领国际安全的道义制高点
        二、中国要在国际场合里掌握安全观的话语主导权
        三、中国要在对外援助中建构总体安全观下的合作共识圈
    第四节 扩展互联网时代国家安全体制保障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
        一、加速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价值的大众化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舆论传播的大众化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国民认同的大众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新时期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时期我国恐怖活动概况
    第一节 恐怖活动相关概念
        一、恐怖活动与恐怖主义
        二、恐怖活动与恐怖活动犯罪
        三、本文的界定与出发点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恐怖活动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一、我国恐怖活动发展的阶段
        二、当前我国恐怖活动的特征
    第三节 我国的新型恐怖活动
        一、网络恐怖活动
        二、微恐怖活动
        三、“伊吉拉特”恐怖活动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防控恐怖活动政策与立法原则
    第一节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政策概述
        一、新时期恐怖活动对反恐政策的影响
        二、反恐政策对反恐立法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政策的内容
        一、防控恐怖活动的刑事政策
        二、防控恐怖活动的民族政策
        三、防控恐怖活动的宗教政策
    第三节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的立法原则
        一、反恐刑事立法的前置与扩张
        二、行政反恐与刑事反恐相协调
        三、反对民族分裂与极端主义
        四、反恐优先兼顾保障人权
第三章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概述
        一、反恐刑法相关规定
        二、《反恐怖主义法》相关规定
        三、其他立法相关规定
    第二节 恐怖活动犯罪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一般问题
        二、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具体问题
    第三节 防控恐怖活动犯罪其他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反恐怖主义法》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安全法》立法问题
        三、《反洗钱法》立法问题
        四、反恐地方性规定的问题
第四章 国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相关立法及借鉴
    第一节 国际组织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
        一、联合国相关立法
        二、欧盟相关立法
        三、上海合作组织相关立法
    第二节 西方主要国家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
        一、军事法模式的反恐立法
        二、刑事法模式的反恐立法
        三、混合模式的反恐立法
    第三节 国内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比较及借鉴
        一、我国与国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共性
        二、我国与国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区别
        三、国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完善
    第一节 协调反恐刑法与其他反恐立法的关系
        一、反恐刑法与其他反恐立法的衔接问题
        二、实现反恐刑法与其他反恐立法的衔接
    第二节 反恐刑法立法的完善
        一、界定“恐怖活动犯罪”
        二、完善现有恐怖活动犯罪条款
        三、增设恐怖活动犯罪罪名
    第三节 防控恐怖活动犯罪其他立法的完善
        一、完善《反恐怖主义法》相关规定
        二、完善《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
        三、完善《反洗钱法》相关规定
        四、完善相关地方立法规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10)美国民主输出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中国成为美国民主输出的主要对象
        1.1.2 美国非常重视对华观念和制度输出
        1.1.3 部分大学生民主观念存在偏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民主的定义
        1.3.2 美国民主制度
        1.3.3 民主输出
        1.3.4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
    1.4 当前国内外研究状况及不足之处
        1.4.1 当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1.4.2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5 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方法
        1.5.1 论文结构
        1.5.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6.1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2 论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美国民主输出的理论与实践
    2.1 美国民主的产生
        2.1.1 五月花号公约:民主思想萌芽
        2.1.2 独立宣言:民主思想形成
        2.1.3 美国联邦宪法:民主制度基本确立
    2.2 美国民主输出的思想物质根源
        2.2.1 天定命运
        2.2.2 民主和平论
        2.2.3 美国民主输出的现实利益考虑
    2.3 美国民主输出的方式
        2.3.1 民主输出方式概述
        2.3.2 示范性模式
        2.3.3 强制性模式
        2.3.4 渗透性模式
    2.4 美国民主输出实践
        2.4.1 建国伊始:孤立主义
        2.4.2 海外扩张,输出美式民主
        2.4.3 冷战时期的民主输出
        2.4.4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
第三章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目的、历程、做法及影响
    3.1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目的
        3.1.1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的政治意图
        3.1.2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的经济意图
        3.1.3 美国对中国民主输出的文化意图
    3.2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阶段
        3.2.1 1736-1949:从贸易、宗教政治和文化下手
        3.2.2 1949-1978:从军事对抗、和平演变、人权关注发力
        3.2.3 1979——至今:以温和冷战、遏制中国为升级版
    3.3 美国对华民主输出途径
        3.3.1 文化外交
        3.3.2 宗教活动
        3.3.3 秘密颠覆活动
        3.3.4 通过非政府组织输出民主
        3.3.5 经济和技术援助
    3.4 新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民主输出的变化
        3.4.1 扩大 “民主同盟”,围堵中国
        3.4.2 注重国际合作,加强民主输出
        3.4.3 实施新军事战略,强化军事威胁
        3.4.4 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3.5 美国输出民主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3.5.1 遏制中国,打乱中国和平崛起进程
        3.5.2 孤立中国,消耗中国外交和战略资源
        3.5.3 制造混乱,延缓中国发展速度
    3.6 美国民主输出遭遇困境
        3.6.1 美式民主自身问题重重
        3.6.2 民主输出遭遇对象国抵制
        3.6.3 民主输出采用双重标准
        3.6.4 民主输出难达预期目的
第四章 美国民主输出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4.1 美国对中国青年的重点争夺
        4.1.1 庚款兴学:造就青年领袖
        4.1.2 和平演变:寄希望于青年一代
        4.1.3 互联网时代:加大对青年的渗透
    4.2 “大学生民主观”问卷调查: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设计
    4.3 “大学生民主观”问卷调查频率及比例分析
        4.3.1 认同民主政治重要性
        4.3.2 民主观念基本正确
        4.3.3 对中国民主比较认同
        4.3.4 对美国民主制度的理解
        4.3.5 反对美国民主输出
        4.3.6 如何应对美国民主输出
    4.4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结构方程具体分析
        4.4.1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的维度
        4.4.2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6个维度间的相互关系
    4.5 中国在应对美国民主输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4.5.1 青年大学生民主观存在偏差
        4.5.2 青年大学生民主观受到美国民主输出影响
        4.5.3 网络宣传成为大学生民主观形成的重要渠道
        4.5.4 高校在大学生民主观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
第五章 高校有效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理念、原则、内容
    5.1 应对民主输出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指导
        5.1.1 民主政治是一切国家形式的最终归宿
        5.1.2 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5.1.3 民主具有阶级性
        5.1.4 民主归根结底服务于经济基础
        5.1.5 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5.2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理念
        5.2.1 重视意识形态安全
        5.2.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四个自信”
        5.2.3 用历史教育青年
        5.2.4 正确认识美国民主制度
    5.3 高校应对民主输出的原则
        5.3.1 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
        5.3.2 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原则
        5.3.3 教育与自我教育原则
        5.3.4 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
    5.4 高校应对民主输出的内容
        5.4.1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教育
        5.4.2 关于民主的基本理论教育
        5.4.3 中国民主运行教育
        5.4.4 中美民主制度比较教育
第六章 高校强化应对美国对华民主输出的方法、途径、载体
    6.1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方法
        6.1.1 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6.1.2 社会实践方法
        6.1.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6.2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途径
        6.2.1 在国际交往中警惕宗教的隐性传播
        6.2.2 在文化交流中秉持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6.2.3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6.3 高校应对美国民主输出的载体
        6.3.1 让网络成为大学生民主观形成的重要载体
        6.3.2 让中国的民主实践成为形成大学生民主认识的重要渠道
        6.3.3 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践行自己的民主观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中国大学生民主观调查问卷

四、论反“和平演变”斗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研究[D]. 孙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越南共产党反“和平演变”的战略举措研究[J]. 王道征,曹亚雄.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0(04)
  •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D]. 万英.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4]新时代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研究[D]. 丁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王桴栋.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6]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个案[D]. 汪萍. 云南大学, 2018(01)
  • [7]坚守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必须破除的几种错误观点——基于习近平关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论述的学习[J]. 于学强,王婧.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7(04)
  • [8]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观的共生关系研究[D]. 高宏强. 内蒙古大学, 2017(08)
  • [9]新时期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研究[D]. 杨森鑫. 武汉大学, 2017(06)
  • [10]美国民主输出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李冬青.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论反对“和平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