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SPF鸡蛋利用率的检测报告

提高SPF鸡蛋利用率的检测报告

一、提高SPF蛋利用率的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昌文,朱远茂,夏长友,陈洪岩[1](2021)在《实验牛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文中提出标准化是实验动物的根本属性,质量标准是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水平是实验动物分级的根本依据。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实验动物牛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和《实验动物牛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的编制背景、实验牛等级设定、检测项目的选择、检测方法、预期社会效益等主要内容。本标准的制定可为黑龙江省农业实验动物新资源提供标准及技术保障、为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为重大动物疫病研究提供高质量实验动物以及为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及检定提供标准化实验动物,进而推动我省及全国畜牧行业技术进步及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付鹤,王纯洁,敖日格乐,贾知锋,吕文亭,任书男,田艳萍,刘佳乐[2](2021)在《蒙兽药巴特尔-7的急性和亚慢性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研究蒙兽药巴特尔-7 (Baatar-7)的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选取60只健康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灌服0.2 mL/10 g·BW生理盐水)和Baatar-7剂量1~5组(分别按5 000.0、2 500.0、1 250.0、625.0和312.5 mg/kg·BW 1次性灌服Baatar-7药液),连续观察7 d,记录小鼠中毒和死亡情况。取2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灌服0.2 mL/10 g·BW生理盐水)和Baatar-7组(灌服5 000 mg/kg·BW Baatar-7药液,0.2 mL/10 g·BW),每组10只小鼠(雌、雄各半),24 h给药2次(8:00、16:00),饲养7 d,观察记录其中毒症状、死亡时间及数量,并观察小鼠有无肉眼可见病变。取40只健康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 mL/100 g·BW灌服生理盐水)和Baatar-7低剂量组(Baatar7-L组)、中剂量组(Baatar7-M组)、高剂量组(Baatar7-H组)(分别给予2.5、5.0、10.0 g/kg·BW的Baatar-7药液),每组10只大鼠(雌、雄各半),1次/d,连续6 w,1次/w称重。采血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学检查,计算脏器指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小鼠均未出现死亡情况,无法得出该复方LD50。小鼠对Baatar-7的最大耐受量为10 000 mg/kg·BW,说明Baatar-7安全无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各给药组大鼠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脏器指数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剖检和组织学观察未见明显异常变化,说明Baatar-7安全无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Baatar-7在本试验计量范围内属于安全无毒。

王双[3](2021)在《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益智咀嚼片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经化裁重组而得的一种具有填精益髓、养血补虚、安神益智功效的保健食品,为进一步开发益智咀嚼片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对益智咀嚼片的处方配伍、制备工艺、功能学评价、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考证,对该方中各药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成分及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检验组方思路的合理性;同时采用功能学实验对处方不同剂量进行优选,采用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选;采用东莨菪碱模型小鼠通过跳台实验、避暗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验证处方改善记忆的功能。此外,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并筛选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障碍的潜在作用靶点,为其潜在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子对接技术以验证靶点预测的可靠性来进一步阐释益智咀嚼片处方配伍特点。提取工艺中对处方中的原料药经过前处理后,采用了正交设计试验,考察指标为总皂苷的含量,对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加水量、煎煮次数为四个因素,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进行考察,确定水提取的工艺参数,从而选择最佳的水提工艺,并加以验证。成型工艺中以水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在选择适当的辅料时,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将在使用量上对填充剂、黏合剂及矫味剂进行优化筛选,从而确定最优方案,应用湿法制粒压片工艺,研制出制备方法简单、酸甜可口、携带食用方便的益智咀嚼片。根据最优工艺进行工艺验证。益智咀嚼片3个剂量低剂量组(2 g/kg)、中剂量组(4 g/kg)、高剂量组(8 g/kg),连续对ICR小鼠灌胃给予30 d后,在末次给予受试物后,对空白组以外的其他各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每只注射东莨菪碱5 mg/kg,从而制备记忆障碍模型。造模后,通过跳台实验、避暗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等学习记忆相关指标,进一步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对小鼠脑组织中的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 E)及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含量的变化进行检测,以此来评价益智咀嚼片改善小鼠记忆的功能作用。对益智咀嚼片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首先,在给予小鼠、SD大鼠受试物时,以最大剂量(46g生药/kg)、最大灌胃量(20 m L/kg BW)进行灌胃,不间断地观察14天,同时记录动物中毒反应情况;然后设定益智咀嚼片的3个剂量分别为2g生药/kg、4g生药/kg、8g生药/kg连续对SD大鼠灌胃30天,期间动态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体重、摄食量,试验结束后对其进行剖检、血液学、血液生化、脏器指数和组织病理检查。在质量控制研究中,以感官评价对其进行视觉、嗅觉、味觉等评判;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益智咀嚼片中的总皂苷的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益智咀嚼片远志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远志中的细叶远志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建立制定了益智咀嚼片产品质量标准草案。结果益智咀嚼片具有填精益髓、养血补虚、安神益智的功效。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益智咀嚼片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活动范围在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胆碱能突触信号通路等上,益智咀嚼片可能是通过豆甾醇、β-谷甾醇、薯蓣皂甙元、海风藤烯酮等活性成分细胞通过增殖凋亡调控、炎症反应、线粒体组成等过程AKT1、VEGFA、PTGS2、Ach、Ach E、Ch AT靶点作用于通路发挥改善记忆作用。益智咀嚼片最佳制备的处方工艺是:将原料药材浸泡在水中1h,加至其10倍体积的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60min,滤过,浓缩成浸膏并采用减压干燥的方法得到浸膏粉末,将浸膏粉末过100筛后,加入处方量的17%乳糖、6%微晶纤维素和17%木糖醇混合均匀,并使用95%乙醇作为润湿剂,湿法制粒过20目筛,将所得的颗粒在50℃真空干燥至水分在5-8%左右过14目筛,最后将制得的颗粒加入处方量的6%二氧化硅和2%硬脂酸镁混合进行压片,即得片重控制在910±3%mg、片子硬度5-7Kg.N,且片重差异检查合格,素片用薄膜包衣预混剂(白色和绿色)进行包衣,得到鲜绿色,十分美观。功能学评价结果显示益智咀嚼片能显着延长东莨菪碱小鼠跳台潜伏期,明显减少3 min内错误次数,显着延长模型小鼠的避暗潜伏期,明显减少5 min内的错误次数,能够缩短小鼠定位航行中逃逸潜伏期,显着增加以及平台进入次数,提示益智咀嚼片能够明显地改善东莨菪碱所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益智咀嚼片4g生药/kg、8g生药/kg剂量组能显着降低东莨菪碱小鼠脑组织中Ach含量,且8g生药/kg组能显着提高东莨菪碱小鼠脑组织中Ach E及Ch AT的含量,益智咀嚼片可明显改善东莨菪碱小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通过调节胆碱能通路,增加Ach、Ch AT和降低Ach E的含量来改善东莨菪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益智咀嚼片未见明显的毒副性,新增、肝脏、肺脏、肾脏、脾脏等多个重要器官未见明显损伤,安全最大剂量为46g生药/kg,等同于临床人用剂量的150倍,可见益智咀嚼片安全性之高,具有推广性。在质量标准方面,本文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益智咀嚼片中指标成分总皂苷地含量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建立了益智咀嚼片中细叶远志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16740-2014),制定了益智咀嚼片质量标准草案。结论本文研制的益智咀嚼片是一款以改善记忆障碍为主要功效的保健品。通过大量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功能学评价等手段,全面阐述了益智咀嚼片处方配伍的合理性,确定了工艺参数,并对益智咀嚼片在改善记忆障碍的功能和安全性方面进行了评价,制定了质量标准,大体完成了益智咀嚼片的研制,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杨达汉[4](2021)在《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和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深入探究REV感染宿主的致病机制,填补REV感染雏鸡后法氏囊蛋白质组学和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研究的空白,进一步为REV的防治(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1日龄SPF雏鸡为研究对象,在成功建立REV感染SPF雏鸡模型的基础上,应用TMT标记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REV感染前与感染后7、14、21和28天鸡法氏囊蛋白质的变化,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蛋白质组学得到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二级注释分类、KEGG通路、蛋白结构域富集分析以及模式表达聚类分析;同时,通过ELISA和RT-q PCR双重方法检测了REV感染SPF雏鸡后7、14、21和28天,其法氏囊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相关分子,以及内质网应激所诱导的细胞凋亡相关分子;应用传统组织病理方法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REV感染SPF雏鸡后,其法氏囊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REV感染SPF雏鸡疾病模型的建立本研究经向1日龄SPF雏鸡通过腹腔注射法感染RE病毒液,应用PCR方法检测了病毒感染雏鸡法氏囊中REV保守片段LTR,结果表明,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紫外灯下可观察到病毒感染雏鸡的电泳泳道中出现275bp的特异性产物,而对照雏鸡的相应泳道中未见特异性条带,表明成功建立了REV感染SPF雏鸡的疾病模型。为该项目的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二、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的影响(1)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差异表达蛋白分析通过质谱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在REV感染SPF雏鸡后第7天,总计鉴定出112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有300个上调蛋白,827个下调蛋白;在REV感染SPF雏鸡后第14天,共计鉴定出99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蛋白为265个,下调蛋白为734个;在REV感染SPF雏鸡后第21天,共计鉴定出91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有231个上调蛋白,679个下调蛋白;在REV感染SPF雏鸡后第28天,共计鉴定出1138个差异表达蛋白,有338个上调蛋白,800个下调蛋白。(2)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富集分析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EV感染SPF雏鸡后第7天,在生物进程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核苷酸代谢、跨膜转运调节、中性粒细胞活化和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等。在细胞成分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膜蛋白复合物、线粒体膜、细胞器内膜以及呼吸链复合物等。在分子功能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核苷酸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NADH脱氢酶活性等。REV感染SPF雏鸡后第14天,在生物进程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核苷酸代谢、核苷酸生物合成过程、对病原的防御过程、中性粒细胞活化和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等。在细胞成分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集中在细胞器包膜、膜蛋白复合物、线粒体膜、囊泡腔、呼吸链复合物和伴侣蛋白等。在分子功能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核苷酸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等。REV感染SPF雏鸡后第21天,在生物进程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核苷酸代谢、离子转运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等。在细胞成分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线粒体包膜、分泌囊泡、膜蛋白复合物、呼吸链复合物和蛋白酶体调节颗粒等。在分子功能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核苷酸结合、脂质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和伴侣蛋白等。REV感染SPF雏鸡后第28天,在生物进程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核苷酸代谢、离子转运、中性粒细胞活化、肌动蛋白骨架调节和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在细胞成分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分泌囊泡、细胞连接、膜蛋白复合物、超分子聚合物以及呼吸链复合物等。在分子功能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蛋白复合物结合、磷脂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G蛋白复合物结合和质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3)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差异蛋白表达模式聚类分析模式表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第1聚类中,亚细胞成分迁移、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超分子复合物、细胞骨架、结构分子活性在内的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以及免疫球蛋白I结构域聚类的差异表达蛋白,在REV感染SPF雏鸡后第7天呈现出明显的表达量降低,并在7-28天呈现一个平稳的变化趋势。在第2聚类中,产生Ig A的肠道免疫网络、钙信号通路、NF-κB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以及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等生物进程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在REV感染SPF雏鸡后呈现出表达量增加的变化。在第3聚类中,细胞内蛋白质转运、线粒体膜等生物进程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GTP酶活性等分子功能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在REV感染SPF雏鸡后7天内出现明显的表达量下降,但在7-21天呈现平稳上升。在第4聚类中,相关的生物进程和蛋白结构域表现在蛋白质消化和吸收、内质网、球蛋白等,差异表达蛋白的表达量,在REV感染SPF雏鸡后21天内表现为先剧烈降低再缓慢升高的变化。在第5聚类中,抗原处理和呈递、适应性免疫应答、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等生物进程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表现为在REV感染SPF雏鸡后21天内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并在21-28天呈现轻度下降变化。在第6聚类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包括血小板活化、嘌呤代谢、连接酶活性等途径或分子功能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在REV感染SPF雏鸡后28天内呈现出连续下降的变化。三、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1)REV感染诱导SPF雏鸡法氏囊发生内质网应激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REV感染SPF雏鸡后,其法氏囊中GRP-78的含量,结果发现,与对照雏鸡相比,在REV感染SPF雏鸡后第7、14和21天,GRP-78含量均显着上调,表明REV感染可诱导SPF雏鸡法氏囊发生内质网应激。(2)REV感染激活SPF雏鸡法氏囊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鉴定通过RT-q PCR和ELISA两种方法分别鉴定了REV感染SPF雏鸡具体激活的未折叠蛋白反应途径。结果显示,REV感染SPF雏鸡后,其法氏囊中p-PERK、p-eIF-2α和ATF-4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雏鸡,表明REV感染可激活SPF雏鸡法氏囊未折叠蛋白反应的PERK途径;ELISA结果显示,在REV感染SPF雏鸡后各被检时间点法氏囊中p-IRE1与ATF-6均未见显着升高,其下游分子Xbp-1、EDEM、CANX、CALR m RNA表达水平也未见明显上升,上述结果表明,REV感染可激活SPF雏鸡法氏囊未折叠蛋白反应的PERK途径,而对IRE-1和ATF-6途径没有激活作用。(3)REV感染经内质网应激可诱导SPF雏鸡法氏囊细胞凋亡应用ELISA和RT-q PCR方法分别检测了REV感染SPF雏鸡后7、14、21和28天,其法氏囊中CHOP蛋白含量与Bcl-2、Caspase-3 m RNA的表达,结果发现,CHOP含量在REV感染SPF雏鸡后各被检时间点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雏鸡,其中在第14和21天显着(P<0.05)升高;Bcl-2 m RNA表达在REV感染SPF雏鸡后均不同程度的下降,于第14和28天显着(P<0.05)降低;Caspase-3 m RNA在REV感染SPF雏鸡后7-21天表达升高,其中在第7和21天显着(P<0.05)升高,以上结果表明,REV感染SPF雏鸡后通过PERK-eIF-2α-ATF-4-CHOP途径诱导法氏囊细胞凋亡。四、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病理形态变化与对照组雏鸡相比,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REV感染SPF雏鸡的法氏囊中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法氏囊皮质淋巴细胞减少,法氏囊淋巴滤泡缩小。进一步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法氏囊组织中部分细胞正常结构消失,细胞核表明凹陷、核膜溶解。表明REV感染可导致SPF雏鸡法氏囊组织结构损伤。综上研究结果可知,REV感染SPF雏鸡后法氏囊蛋白表达谱发生显着变化,且REV感染可导致法氏囊发生内质网应激并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的PERK途径进一步引起细胞凋亡,该项目为更深入研究REV的致病机制以及宿主的免疫应答提供了科学实验和理论基础。

宋焕[5](2021)在《SPF/COSB混合结构CLT荷载持续作用效应及蠕变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荷载持续时间增加,木结构构件会发生变形逐渐增大,强度逐渐降低的荷载持续作用(Duration of load,DOL)效应。正交胶合木(Cross-laminated timber,CLT)的正交组坯及横向层滚动剪切特性,使得其DOL效应更加复杂。基于国内结构板材发展的混合结构CLT(Hybrid cross-laminated timber,HCLT)是国内CLT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开展HCLT长期力学性能研究,有助于推进CLT在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和完善相关设计标准。论文研究对象为由SPF规格材和国产结构用刨花板(Construction oriented strand board,COSB)混合制成的CLT/HCLT,分别进行低周疲劳循环试验及长期蠕变试验,研究CLT/HCLT的DOL效应及蠕变性能。主要研究方法为:(1)低周疲劳性能研究:对3层和5层不同组坯结构的CLT/HCLT试件分别进行低周疲劳循环加载的抗剪和抗弯试验,记录试件失效模式和失效循环次数,建立基于应力的损伤累积模型,得出应力比-失效时间对数关系曲线,并基于模型预测的应力比评估法得出CLT/HCLT的DOL调整系数,分析比较不同组坯结构强度方面的长期疲劳性能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疲劳试件具有与前期单调试验基本相同的破坏模式;标定的损伤累积模型预测值能较好符合试验数据,平均误差为14%;抗剪试件中,横向层为COSB板的3BS、3CS组,以及5BS组呈现出更好的抗疲劳性,5层试件的疲劳性能普遍优于3层;对于抗弯试件,3AL组普通结构CLT疲劳性能最差,全COSB板制成的3CL组其次,3BL组的HCLT疲劳性能最优;在30年的长期恒荷载情况下,3层抗剪试件中,3AS组普通结构的DOL调整系数最小,为0.519,该结果在不考虑使用条件的情况下,低于CLT手册中建议的强度修正系数;3BS组和3CS组试件的DOL调整系数分别为0.745和0.775,表现出较好的长期强度;5层抗剪试件中,5AS组的DOL调整系数(0.75)也低于混合结构试件5BS组(0.816)。对于抗弯试件,不同组坯结构抗弯试件的DOL调整系数非常接近,在0.81~0.83之间。总的来说,采用COSB置于横向层混合制备CLT构件,能够有效提高CLT的长期强度性能。(2)蠕变性能研究:对3层不同组坯结构的CLT/HCLT试件进行94天抗剪和抗弯恒载试验,分析不同跨高比、不同组坯结构试件的蠕变发展规律。采用幂律模型和五参数蠕变模型拟合试验数据,预测长期蠕变系数,分析CLT/HCLT长期蠕变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为纯实木锯材制成,普通结构CLT抗剪和抗弯试件,如3AS和3AL组的蠕变变形受温湿度变化影响有较大的波动;抗剪试件的相对蠕变普遍高于抗弯试件;不同组坯结构抗剪试件的蠕变变形量差异不明显;对于抗弯试件,横向层为COSB板的3BL组HCLT试件呈现出最为稳定的蠕变曲线和最低的蠕变变形值;相比幂律模型,五参数蠕变模型能更好地拟合试验数据;蠕变模型预测抗弯试件的50年蠕变系数均小于2,其中3BL组HCLT蠕变系数最小(1.299);抗剪试件的50年蠕变系数均大于2,最小值为3CS组(2.013)。

王剑[6](2021)在《鸡毒支原体感染与宿主共生菌群紊乱相关性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引发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养鸡场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MG感染后导致饲料利用率降低,蛋鸡产蛋率下降,肉鸡生长缓慢,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最主要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依旧是抗生素,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MG造成的威胁,但长期应用抗生素也带来了细菌耐药、药物残留等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寻求抗生素替代的MG防治方案依旧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随着人们对共生菌群的重视以及研究手段的进步,共生菌群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已经成为生物界研究的重点。共生菌群对宿主的影响不仅仅是营养消化方面的辅助,它己经参与到宿主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医学临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共生菌群紊乱与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有着重要的联系。口服或者鼻内接种一定剂量的益生菌(例如乳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改善共生菌群的方法,近年来相关的成功案例非常多,同时也出现了粪菌移植或益生菌替代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成功案例。本课题拟将共生菌群与益生菌引入到MG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病防治中,研究MG感染与肠道菌群及呼吸道菌群紊乱的相关性及黄芩苷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缓解MG所致肺部炎症损伤机制,旨在为丰富MG病原学资料及微生物新型治疗理论提供依据。(1)MG感染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性研究首先通过饲喂抗生素“鸡尾酒”(含1g/L氨苄西林、1g/L硫酸新霉素、1g/L甲硝唑和0.5g/L万古霉素)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IL-17A及GM-CSF重组蛋白,证实了肠道菌群紊乱后无法有效激活IL-17A/GM-CSF信号发挥抗MG感染作用,因此促进了MG在肺部定植。此外,通过使用氯磷酸盐脂质体消除呼吸道巨噬细胞证实肠道菌群激活IL-17A/GM-CSF信号发挥抗MG感染作用依赖于呼吸道巨噬细胞。肠道菌群紊乱后,肺部抗MG能力减弱,而口服TLR2配体可以恢复肺部抗MG能力,这提示肠道菌群有可能通过激活肠道TLR2发挥抗MG作用。本课题组前期还分离到一株唾液乳杆菌,本试验证实它可以通过TLR2/IL-17A/GM-CSF信号增强肺部对MG感染的抵抗力,并进一步通过8周的鸡饲养试验证实了这株乳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发挥抗MG感染作用。本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防御MG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鸡肠道分离出一株唾液乳杆菌,证实了该菌具有预防MG感染的潜力。(2)肠道菌群紊乱对MG感染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及机制首先构建了MG感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证实MG感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补充唾液乳杆菌可以缓解这种肠道菌群紊乱。为探究MG感染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是否与肺部损伤相关,进一步开展了粪菌移植试验,结果表明接受MG感染组粪菌移植7 d后,肺部会表现出明显的病理损伤、肺部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着升高及肺部促炎性蛋白表达显着提高;而接受的粪菌移植来自正常的肠道菌群或者唾液乳杆菌改善后的肠道菌群则肺部不会出现炎症损伤。这些结果表明MG感染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促进了肺部炎症损伤。此外,MG感染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降低了机体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具体机制是MG感染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跨膜电阻降低、肠通透率上升、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及黏液蛋白表达降低;MG感染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降低巨噬细胞抗菌肽表达;MG感染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通过抑制溶酶体相关基因表达影响自噬-溶酶体结合,降低巨噬细胞杀菌能力。唾液乳杆菌干预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恢复机体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这些结果强调了肠道菌群在MG感染诱导的肺部炎症损伤和继发感染中的作用,为MG感染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3)黄芩苷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缓解MG所致肺部炎症损伤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证实口服黄芩苷对MG诱导的肺部炎症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然而,黄芩苷良好的抗MG作用与其低生物利用度形成鲜明对比,黄芩苷对MG感染治疗作用的关键机制尚不清楚。首先通过构建MG感染模型并给与黄芩苷治疗,发现黄芩苷可以降低MG肺部定植、缓解肺部炎症损伤及改善MG感染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进一步发现,黄芩苷显着富集了肠道内拟杆菌属,并进一步验证了黄芩苷是通过富集肠道内脆弱拟杆菌发挥抗MG感染作用。此外还发现MG感染后肠道菌群相关的代谢产物如苯丙氨酸含量显着升高、短链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黄芩苷可以恢复苯丙氨酸和短链脂肪酸趋于正常水平。机制上,发现苯丙氨酸可以通过gga-mi R-190a-3p-FADD抑制巨噬细胞凋亡,促进巨噬细胞炎症性坏死,从而加剧炎症损伤。本研究结果突出了肠道菌群和氨基酸代谢在MG感染中的作用,证实了黄芩苷可以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和氨基酸代谢,有效抑制MG诱导的肺部炎症损伤。(4)MG感染与呼吸道菌群相关性研究首先构建了MG感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证实MG感染导致呼吸道菌群紊乱。为进一步阐明呼吸道菌群紊乱与MG感染所致肺损伤的关系,通过联合或单独使用万古霉素、硫酸黏菌素选择性消除呼吸道菌群。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呼吸道菌群组,联合使用万古霉素和硫酸黏菌素消除全部呼吸道细菌后肺部MG定植显着增加,肺部炎症损伤加剧;而单独使用硫酸黏菌素消除呼吸道革兰氏阴性菌后肺部MG定植显着降低,肺部炎症损伤缓解。这些结果说明完整的呼吸道菌群有助于抵抗MG感染,而黏菌素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促进肺部MG定植及炎症损伤。为进一步筛选出是哪一种呼吸道细菌促进了MG感染,分离培养呼吸道细菌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MG感染后黏质沙雷氏菌丰度显着上升,黏质沙雷氏菌可能通过分泌Enhancin蛋白降解呼吸道黏蛋白促进MG的肺部定植。上述结果表明MG感染诱导了呼吸道菌群紊乱,并证实了呼吸道共生菌黏质沙雷氏菌可以促进MG感染,从而扩展了对MG感染发病机制的认识。综上所述,MG感染可以导致肠道及呼吸道共生菌群紊乱,共生菌群可以作为治疗或预防MG感染的新靶点。

王伯韬[7](2021)在《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引发肥胖症的缓解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肥胖症是指机体受多因素影响而导致的脂肪过度堆积或异常分布的一种慢性代谢型疾病。众所周知,肥胖率近年来迅速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超重和肥胖在过去40年里持续增长,并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后果。排除病理因素,能量代谢紊乱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长期高能量食物摄入和低能量消耗会导致脂肪堆积和白色脂肪组织增生,并且会引起肠道菌群的改变。已有研究表明,补充益生菌可以作为重塑肠道菌群的手段修复肠道菌群失调状态,发挥缓解肥胖的作用。前期研究表明,青春双歧杆菌能够调节免疫,在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类疾病中发挥缓解病症的作用。本文以青春双歧杆菌为出发点,通过动物实验、基因组学、色谱分析等手段对青春双歧杆菌缓解高脂饮食引发肥胖症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高脂饮食引发了肥胖症并损伤了小鼠血糖稳态,导致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升高;在能量代谢方面,高脂饮食导致小鼠的基础代谢率提高,产热增多,并激活了棕色脂肪中的产热基因,提高了肝脏中脂质合成和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导致脂质代谢活跃;在肠道菌群方面,高脂饮食增加了盲肠和结肠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脱硫弧菌(能增强能量摄入)、Muribaculaceae(富含碳水化合物酶系)、Alistipes(与代谢类疾病相关)、Mucispirillum(与结肠炎相关)等细菌的丰度,降低了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普拉梭菌属、阿克曼氏菌等有益细菌的丰度;此外,分析肠道短链脂肪酸(SCFA)发现,高脂饮食增加了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的SCFA水平,显着提高了小鼠盲肠内容物中的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浓度,并提高了结肠内容物中乙酸浓度。(2)基于高脂饮食引起肥胖并造成了肠道有益菌缺失的结果,采用5株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进行干预,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产生的影响差异显着。其中,长寿老人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17_3在高脂饮食诱发肥胖进程中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新生儿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M1和N4_N3增加了小鼠的体重、体重增加量和摄食量,青春双歧杆菌17_3降低了小鼠的体重增加量,减少了腹部白色脂肪,降低了空腹血糖水平,改善了血糖稳态。青春双歧杆菌2016_7_2显着降低了呼吸熵,17_3和Z25干预组呼吸熵呈下降趋势。此外,青春双歧杆菌17_3、2016_7_2、Z25还提高了小鼠的瘦素水平。在肠道菌群方面,补充青春双歧杆菌改变了高脂饮食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青春双歧杆菌17_3、N4_N3、2016_7_2降低了小鼠盲肠和结肠菌群的物种丰富度,Z25和17_3提高了盲肠菌群的均匀度。补充青春双歧杆菌提高了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属的丰度,降低了Odoribacter(产中短链脂肪酸)的丰度;M1提高了Muribaculaceae(产SCFA)的丰度,17_3显着提高了能够缓解肥胖,改善血糖的细菌阿克曼氏菌的丰度。在肠道SCFA的水平上,除青春双歧杆菌M1外,其他4株青春双歧杆菌均降低了盲肠中总SCFA的浓度,M1显着提高了盲肠中乙酸的浓度;在其他SCFA水平上,5株青春双歧杆菌干预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在结肠中,青春双歧杆菌17_3显着降低了丙酸和异丁酸的水平;M1降低了异戊酸浓度;17_3、N4_N3、2016_7_2降低了戊酸水平。(3)通过比较不同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免疫调节、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回肠胆汁酸组成发现,在能量代谢方面,青春双歧杆菌17_3、Z25、2016_7_2能够特异性激活棕色脂肪中非颤栗性产热和脂质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了Ucp-1、Ppar-α、Ppar-γ、Pgc1-α、Hsl、Mgl等基因的表达;表明长寿老人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能够通过特异性激活棕色脂肪的非颤栗性产热增加能量消耗,抑制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脂质过度积累。在免疫调节方面,补充青春双歧杆菌可以调节免疫,抑制组织炎症。青春双歧杆菌抑制了脾脏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7f、Tnf-α基因的表达,增加了抑炎相关细胞因子Foxp3、Il-10、Il-4的基因表达;降低脑部促炎因子IL-17、IL-6的蛋白水平,降低下丘脑中Il-6、Tlr-4等促炎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提高抑炎因子IL-10的蛋白水平,增加抑炎因子Foxp3抑炎因子的基因表达量。肠道菌群预测功能结果表明,青春双歧杆菌17_3、Z25、2016_7_2增加了肠道菌群中参与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和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的基因丰度,高脂饮食对照组与青春双歧杆菌N4_N3干预组肠道菌群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通路的基因丰度显着提高。在胆汁酸组成方面,青春双歧杆菌17_3、Z25、2016_7_2提高了回肠中胆酸的比例,并激活了回肠中胆汁酸受体TGR5。青春双歧杆菌的基因组学分析显示,青春双歧杆菌基因组中均包含可移动遗传元件,有利于菌株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竞争力。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注释结果表明,青春双歧杆菌Z25的碳水化合物酯酶和糖苷水解酶基因相对更丰富;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长寿老人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基因组中特有的同源基因共8个,新生儿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基因组中特有的同源基因共2个。(4)将青春双歧杆菌17_3与其它益生菌进行对比,比较了不同益生菌对肥胖小鼠的缓解作用,发现不同益生菌对肥胖小鼠的缓解作用差异很大,对小鼠的血糖、生化指标、肠道微生物以及SCFA等都产生了影响。在益生菌对肥胖小鼠的干预过程中,青春双歧杆菌17_3、短双歧杆菌2016_49_7和干酪乳杆菌1711有效地减少了肥胖小鼠的体重增加量,植物乳杆菌ZS2058、格氏乳杆菌C1_A31和短双歧杆菌2016_49_7显着降低了肥胖小鼠肾脏重量;青春双歧杆菌17_3、短双歧杆菌2016_49_7和干酪乳杆菌711降低了肥胖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水平,青春双歧杆菌17_3显着降低了血清中HDL-C和LDL-C水平,青春双歧杆菌17_3、Z25和干酪乳杆菌1711显着降低了肥胖小鼠空腹血糖,改善了血糖稳态。6株益生菌干预降低了盲肠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植物乳杆菌ZS2058显着增加了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青春双歧杆菌Z25、17_3和植物乳杆菌ZS2058增加了盲肠和结肠中Bifid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3株乳杆菌显着增加了盲肠和结肠中Lactobacillus的丰度;青春双歧杆菌17_3、Z25干预组和低脂对照组提高了Ruminococcaceae UCG-014的相对丰度。此外,补充益生菌改变了肠道SCFA的水平,在盲肠中,青春双歧杆菌17_3、短双歧杆菌2016_49_7和干酪乳杆菌1711增加了盲肠内容物中的SCFA的水平,包括总SCFA。在结肠中,短双歧杆菌2016_49_7提高了结肠内容物中的6种SCFA的水平,包括总SCFA。干酪乳杆菌1711则显着提高了丙酸和戊酸的水平。

王美娟[8](2021)在《回输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exo)对脓毒症小鼠的作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puncture Exosome,Acu-exo)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量效时效的作用规律及其体内分布规律,为针刺抗炎基础研究转化及中医治未病提供试验依据。方法:研究内容一电针对脓毒症小鼠的疗效及Acu-exo的制备(1)实验1电针足三里穴预处理脓毒症小鼠效应平台的研究30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5)、电针组(n=15),用针灸针(0.25×13 mm)刺入足三里穴(3~5mm)连接电针预处理,电针参数为:频率10Hz,连续波,15min,强度为0.76m A。电针结束30min后给予腹腔注射脂多糖(12mg/kg)复制脓毒症小鼠模型,以脓毒症小鼠7天(168h)内的生存率为观察指标。(2)实验2正常小鼠足三里电针不同天数后Acu-exo的提取与鉴定60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进行分为空白组(E0)、电针1天组(E1)、电针7天组(E7)、电针14天组(E14)及电针21天组(E21),每组12只。各组小鼠分别不针刺,针刺1天、7天、14天和21天后,1次/1天,用Exo Quick法提取Acu-exo,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透射电镜法(TEM)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等方法对外泌体的标志物、形态及大小进行鉴定。研究内容二Acu-exo对脓毒症小鼠的量效作用规律研究(1)实验1回输不同天数的Acu-exo观察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72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模型组、回输E0组、回输E1组、回输E14组、回输E7组、回输E21组,每组12只。将实验2中的E0、E1、E7、E14、E21的Acu-exo(4mg/kg)腹腔注射回输于以上各组,模型组不给予回输。30min后给予腹腔注射脂多糖(12mg/kg)复制脓毒症小鼠模型,以脓毒症小鼠7天(168h)内的生存率为观察指标。(2)实验2回输不同浓度的Acu-exo观察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72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6组,1组为模型组,其余5组为Acu-exo 5个不同浓度组(2mg/m L、0.8mg/m L、0.4mg/m L、0.2mg/m L、0.08mg/m L)。根据实验3的结果选取了提高小鼠生存率效果最佳的刺激时间的Acu-exo,将其以5个不同的浓度回输于以上各组,模型组不给予回输。30min后给予腹腔注射脂多糖(12mg/kg)复制脓毒症小鼠模型,以脓毒症小鼠7天(168h)内的生存率为观察指标。研究内容三Acu-exo对脓毒症小鼠的时效作用规律研究实验1 Acu-exo及电针不同干预时间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60只健康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模型组、模型+E7-Acu-exo 1组、模型+E7-Acu-exo2组、模型+EA 1组、模型+EA 2组,每组12只。根据实验4的结果选取了提高小鼠生存率效果最佳浓度的Acu-exo,模型+Acu-exo 1组及模型+Acu-exo 2组分别在造模前30min及造模后30min腹腔注射Acu-exo、模型+EA 1组及模型+EA 2组分别在造模前30min及造模后30min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处理。以脓毒症小鼠7天(168h)内的生存率为观察指标。研究内容四Acu-exo在脓毒症小鼠体内分布规律及电针作用的观察(1)实验1 Acu-exo在脓毒症小鼠体内分布规律研究6只健康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单纯荧光组(Di R组)、荧光标记的外泌体组(Di R-Acu-exo组),每组3只,给予腹腔注射脂多糖(12mg/kg)复制脓毒症小鼠模型。分别从尾静脉注射Di R、Di R-Acu-exo各60μL,利用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仪,对即刻、2h、4h不同时间点全身不同部位的荧光强度进行分析,观察脓毒症小鼠靶器官组织Acu-exo富集情况。(2)实验2电针对Acu-exo在脓毒症小鼠体内分布规律的影响观察9只健康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单纯荧光组(Di R组)、荧光标记的外泌体组(Di R-Acu-exo组)、荧光标记的外泌体后加电针组(Di R-Acu-exo+EA组),每组3只,给予腹腔注射脂多糖(12mg/kg)复制脓毒症小鼠模型。分别从尾静脉注射Di R、Di R-Acu-exo、Di R-Acu-exo各60μL,其中Di R-Acu-exo+EA组在注射1h后加以电针刺激(15min),利用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仪,观察电针对Acu-exo在脓毒症小鼠中的分布规律影响。结果:1.电针预处理足三里穴可提高脓毒症小鼠生存率腹腔注射脂多糖(12mg/kg)后小鼠出现战栗、钻底、毛发竖立及眼周分泌物的表现。造模7天(168h)后,模型组小鼠死亡11只,存活4只,存活率为26.67%,11只死亡小鼠的死亡时间分别是造模后15.38h、24.17h、29.52h、45.47h、47.01h、53.24h、61.40h、69.32h、80.02h、93.55h、96.19h。电针组小鼠死亡5只,存活10只,存活率为66.70%,5只死亡小鼠死亡时间分别是38.24h、42.03h、56.33h、69.12h、78.09h。造模7天后,电针组小鼠生存率较模型组小鼠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375,P<0.05)。2.Acu-exo的形态、大小及标志物,符合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对外泌体的鉴定要求和标准对正常组小鼠(E0)、电针1天正常小鼠(E1)、电针7天正常小鼠(E7)、电针14天正常小鼠(E14)和电针21天正常小鼠(E21)后提取的Acu-exo内含总蛋白质浓度进行BCA蛋白定量,E0、E1、E7、E14和E21的Acu-exo蛋白浓度分别为14.017mg/m L,15.601mg/m L,16.661mg/m L,11.511mg/m L,15.695mg/m L。透射电镜检测显示,外泌体直径在100~200nm之间,均呈圆形、类圆形囊泡的形状,囊泡外周清晰可见起膜性结构,或单个分布,或聚集成群,囊泡内可见低电子密度的物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检测报告中MODE曲线线性流畅,提示所含杂质少,粒径峰值分别为124.8nm、113.6nm、131.4nm、127.6nm和99.6nm,粒径与理论外泌体值(30-200nm)相符。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外泌体蛋白谱,电泳显示蛋白条带符合,提示提取外泌体未受杂蛋白干扰,纯化效果佳。3.电针7天后的Acu-exo提高脓毒症小鼠生存率较佳造模7天(168h)后,模型组存活2只,电针1天小鼠血清外泌体回输组与正常小鼠血清外泌体回输组均存活3只,电针7天小鼠血清外泌体回输组存活8只,电针14天小鼠血清外泌体回输组与电针21天小鼠血清外泌体回输组均存活6只,其中通过log-rank分析电针7天小鼠血清外泌体回输组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30,P<0.05)。电针14天和电针21天血清外泌体回输较模型组有升高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4.浓度为0.4mg/m L的Acu-exo提高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较佳造模7天(168h)后,模型组存活2只,回输电针7天外泌体2mg/m L组与回输电针7天外泌体0.8mg/m L组均存活3只,回输电针7天外泌体0.4mg/m L组存活7只、回输电针7天外泌体0.2mg/m L组存活4只、回输电针7天外泌体0.08mg/m L组存活3只。电针7天小鼠血清外泌体0.4mg/m L组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86,P<0.05)。5.Acu-exo在造模前介入较造模后介入,提高脓毒症小鼠生存率较佳造模7天(168h)后,模型组存活3只、模型加外泌体预处理组存活7只、模型加外泌体后处理组存活4只、模型加电针预处理组存活8只、模型加电针后处理组模型组存活7只。Acu-exo造模前预处理较造模后干预效果佳,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64,P<0.05),电针造模前后干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6.Acu-exo在脓毒症小鼠肺脏荧光强度较高将Di R及Di R-Acu-exo注射至脓毒症小鼠尾静脉后,活体成像显示外泌体在即刻、2h及4h于小鼠爪部富集,2h及4h脏器离体后,Di R-Acu-exo在脓毒症小鼠肺脏的荧光强度较其他脏器高。Di R-Acu-exo+EA组与Di R-Acu-exo组在脓毒症小鼠肺脏荧光强度尚未发现显着差异。结论:1.Acu-exo具有类针刺样作用,可提高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2.Acu-exo对脓毒症小鼠的疗效存在一定的量效时效规律。电针7天、浓度0.4mg/m L的Acu-exo、在造模前30min回输,提高脓毒症小鼠生存率较佳。3.Acu-exo可能存在一定靶向趋病作用,在肺脏组织富集。尚未发现电针对Acu-exo靶向趋病的导航作用。

龚俊[9](2021)在《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联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导致猪的败血症、脑膜炎和关节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分别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主要的猪呼吸道传染病,这三种疾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研究将SS的保护性抗原EF和APP的保护性抗原OMP、Apx I、Apx II完整序列或截短序列分别克隆至pET-28a和pCold-sumo载体上,再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构建了重组菌株,经过诱导、表达、纯化获得重组蛋白rEF、rOMP、rApx I和rApx II。再利用本研究室前期构建的pET-28a-sly/BL21、pET-28a-mrp/BL21、pET-28a-oppa/BL21、pET-28a-oppa2/BL21、pET-28a-afua/BL21和pET-22b-cdtb/BL21 6株重组表达菌株,表达、纯化SS的rSLY、rMRP和HPS的rOPPA、rOPPA2、rAfu A、rCdt B。将上述10种重组蛋白等量混匀,再与ISA 201佐剂乳化制成三联苗,使每一剂疫苗中各蛋白的含量为20μg。将血清2型SS(SS2)464株和血清9型SS(SS9)GZ2株按照不同比例稀释后感染C57小鼠;将血清5型HPS(HPS5)HN10株、血清13型HPS(HPS13)ZD12株、血清5型APP(APP5)MD株和血清7型APP(APP7)S-8株按照不同比例稀释后感染BALB/c小鼠,统计上述6个菌株对小鼠的最小致死剂量(MLD)。将20只C57小鼠和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含10只C57和20只BALB/c),间隔14d分别皮下免疫2次300μL PBS+ISA 201佐剂和三联苗。二免后14d采集小鼠血清,通过间接ELISA检测各组小鼠的EF、MRP、SLY、OPPA、OPPA2、Cdt B、Afu A、OMP、Apx I和Apx II的抗体水平。首免后28d,将C57小鼠再按照免疫组别平均分为2组,分别以SS2和SS9的MLD攻毒;同理,将BALB/c小鼠再平均分为4组,分别以HPS5、HPS13、APP5和APP7的MLD攻毒。结果显示:SS2和SS9对C57小鼠的MLD为5×107CFU/只,HPS5、HPS13、APP5和APP7对BALB/c小鼠的MLD分别为1.5×108CFU/只、5×107CFU/只、1.5×108CFU/只和7.5×108CFU/只。与免疫前相比,二免后14d实验组小鼠体内EF、SLY、MRP、OPPA、OPPA2、Cdt B、Afu A、OMP、Apx I和Apx II的抗体平显着升高(p<0.0001),对照组小鼠体内对10种抗原的抗体水平无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二免后抗体水平差异显着(p<0.0001)。攻毒实验中,对照组小鼠在观察期内全部死亡,攻毒SS2、SS9、HPS5、HPS13、APP5和APP7的实验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100%(5/5)、80%(4/5)、60%(3/5)、80%(4/5)、80%(4/5)、100%(5/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存活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该三联苗免疫攻毒保护结果较好,对SS2、SS9、HPS5、HPS13、APP5和APP7毒株攻毒小鼠具有良好的交叉保护性,为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朱熙[10](2021)在《马铃薯中与胁迫相关StMAPKs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模式,由MAPKKK、MAPKK和MAPK组成。该级联途径通过三种激酶依次逐级磷酸化将感知的外源信号放大并传递下去,从而产生应激反应介导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日益突出的土地干旱和盐碱化问题造成其减产。目前,关于植物MAPK在干旱、盐及渗透胁迫条件下的基因功能研究十分有限。迄今为止,马铃薯StMAPKs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诱导表达模式的系统研究仍未见报道,而且其在马铃薯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也不清楚。本研究主要解析StMAPKs是否介导多种与胁迫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StMAPKs是否在干旱、盐和渗透胁迫下起作用以及其潜在机制。本研究对StMAPKs响应不同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表达模式行了分析,同时还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从马铃薯“大西洋”中分离得到一个与盐和渗透胁迫相关的StMAPK3功能基因和一个与干旱胁迫相关的StMAPK11功能基因,并通过亚细胞定位、酵母双杂文库筛选、酵母双杂检测互作蛋白、双分子荧光互补、磷酸化蛋白组学,以及对过表达和RNA干扰表达转基因的植株在胁迫下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的检测做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qRT-PCR技术分析了马铃薯15个StMAPKs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以及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中15个StMAPKs基因不仅在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时表达差异显着,而且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特异性表达差异也显着。2.从马铃薯中克隆得到两个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StMAPK3和StMAPK11,其中StMAPK3是与盐和渗透胁迫相关,而StMAPK11与干旱胁迫相关,构建了pCAM35s-GFP-StMAPK3和pCAM35s-GFP-StMAPK11亚细胞定位载体,并在烟草表皮细胞中进行了瞬时表达。结果表明,StMAPK3和StMAPK11均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3.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ET28b-StMAPK11,并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IPTG诱导并纯化StMAPK11重组蛋白,制备兔抗StMAPK11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制备好的抗体可以很好的与StMAPK11蛋白特异性结合。4.分别构建了酵母双杂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试验验证结果显示,StMAPK3可以与StDof1、StSR2、StACS5、StMEK2和StMAPKK1发生互作,其中StMAPK3与StSR2在细胞核内相互作用。StMAPK11可以与StbZIP2、StPTP1和StVQP9发生互作,其中StMAPK11与StbZIP2在细胞核内相互作用。5.与盐和渗透胁迫相关StMAPK3基因的功能分析。在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过表达StMAPK3植株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增加,在RNA干扰表达植株中,结果相反,而在StMAPK3过表达植株中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减少,RNA干扰表达植株中H2O2和MDA含量增加。同时过表达StMAPK3提高了盐和渗透胁迫下植株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在RNA干扰表达植株中,这些光合指标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都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还发现在盐和渗透胁迫下转StMAPK3基因对马铃薯植株的气孔开合度、植株高度、茎粗、鲜重、根长和侧根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tMAPK3能明显提高马铃薯植株对盐和渗透胁迫的抗性。6.与干旱胁迫相关StMAPK11基因的功能分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过表达StMAPK11植株(马铃薯、烟草和拟南芥)中CAT、POD、SOD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增加,但在RNA干扰表达马铃薯植株中,结果相反,在StMAPK11过表达植株(马铃薯、烟草和拟南芥)中H2O2和MDA含量减少,但在RNA干扰表达马铃薯植株中H2O2和MDA含量增加。同时过表达StMAPK11提高了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在RNA干扰表达植株中,这些光合指标与非转基因相比都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还发现转StMAPK11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对马铃薯植株的鲜重、干重、根鲜重和根干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明StMAPK11能明显提高植株(马铃薯、烟草和拟南芥)对干旱胁迫的抗性。7.对StMAPK3过表达和RNA干扰表达马铃薯植株进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得到2180种磷酸化蛋白。通过修饰位点定量分析在两组中共同鉴定到的修饰位点2922个,其中差异显着的修饰位点总数78个,显着上调的修饰位点总数49个,显着下调的修饰位点总数29个。通过磷酸化蛋白差异分析两组共鉴定蛋白2023个,其中上调表达蛋白15个,下调表达蛋白14个。利用GO、KEGG、COG数据库对鉴定的磷酸化蛋白质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在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信号转导和代谢途径中发挥相应功能。

二、提高SPF蛋利用率的试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SPF蛋利用率的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牛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编制的背景
2 实验牛等级的设定
3 检测项目选取
    3.1 需检测项目的选择
    3.2 普通级和SPF级实验牛寄生虫检测项目的选择
    3.3 普通级和SPF级实验牛微生物检测项目的选择
4 检测方法
5 预期社会效益
6 讨论

(2)蒙兽药巴特尔-7的急性和亚慢性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药物
        1.1.2 试验动物
        1.1.3 试验仪器
    1.2 蒙兽药巴特尔-7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1.3 蒙兽药巴特尔-7小鼠最大耐受量试验
    1.4 蒙兽药巴特尔-7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1 体重
        1.5.2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
        1.5.3 病理变化及脏器指数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蒙兽药巴特尔-7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见表1)
    2.2 蒙兽药巴特尔-7小鼠最大耐受量试验(见表2)
    2.3 蒙兽药巴特尔-7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
        2.3.1 蒙兽药巴特尔-7对大鼠体重的影响(见表3)
        2.3.2 蒙兽药巴特尔-7对大鼠的外周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见表4)
        2.3.3 蒙兽药巴特尔-7对大鼠的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见表5)
        2.3.4 蒙兽药巴特尔-7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见表6)
        2.3.5 蒙兽药巴特尔-7对大鼠病理剖检组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3)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2 本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思路
        2.3 技术路线图
        2.4 研究内容
        2.5 创新点
第一章 益智咀嚼片处方研究
    第一节 益智咀嚼片配方组成
    第二节 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障碍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三节 益智咀嚼片处方优选研究
第二章 益智咀嚼片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成型工艺研究
第三章 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的功能学评价
    第一节 益智咀嚼片改善小鼠记忆功能的研究
第四章 益智咀嚼片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第二节 30天喂养试验
第五章 益智咀嚼片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4 益智咀嚼片的质量标准草案
总结与展望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Morris水迷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和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及其概述
        1.1.1 RE的病原学
        1.1.2 RE的流行病学
        1.1.3 RE的发病机制
        1.1.4 RE患病动物的主要临诊症状
        1.1.5 RE患禽的主要病理变化
        1.1.6 RE患病动物的诊断
        1.1.7 RE的防制
    1.2 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1.2.1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2.2 蛋白质组学在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3 内质网应激及其研究进展
        1.3.1 未折叠蛋白反应的途径及其研究进展
        1.3.2 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
        1.3.3 内质网应激与病毒感染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REV毒株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主要生物试剂与化学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REV的增殖
        2.2.2 试验动物分组及其处理
        2.2.3 REV的 LTR片段检测
        2.2.4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分析
        2.2.5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6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的验证
        2.2.7 REV感染诱导法氏囊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的检测
        2.2.8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组织病理与超微病理形态观察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REV的 TCID50的测定
    3.2 REV的 LTR基因PCR扩增结果
    3.3 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3.3.1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蛋白浓度测定
        3.3.2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蛋白的SDS-PAGE鉴定
        3.3.3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质谱数据分析
        3.3.4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质谱质控检测
        3.3.5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样品重复性检验
        3.3.6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3.3.7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3.3.8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富集分析
        3.3.9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富集聚类分析
        3.3.10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差异表达蛋白的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3.3.11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的验证
    3.4 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
        3.4.1 REV感染诱导SPF雏鸡法氏囊内质网应激反应
        3.4.2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PERK途径相关蛋白含量变化
        3.4.3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IRE-1途径相关蛋白含量或mRNA表达变化
        3.4.4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ATF-6途径相关蛋白含量或mRNA表达变化
        3.4.5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变化
    3.5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病理形态变化
        3.5.1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组织病理形态变化
        3.5.2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超微结构病理变化
4 讨论
    4.1 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4.1.1 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结果Western blot和 RT-qPCR验证
        4.1.2 RE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与法氏囊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中差异表达蛋白的关系
        4.1.3 REV感染雏鸡法氏囊中细胞周期依赖激酶-5(CDK-5)等差异表达蛋白对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
        4.1.4 过氧化氢酶(CAT)等差异表达蛋白对REV感染雏鸡法氏囊氧化应激的影响
        4.1.5 与热休克蛋白家族(HSPs)相关差异表达蛋白在REV感染中的作用
    4.2 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
        4.2.1 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未折叠蛋白反应PERK途径的激活作用
        4.2.2 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未折叠蛋白反应IRE-1途径的影响
        4.2.3 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未折叠蛋白反应ATF-6途径的影响
    4.3 内质网应激在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SPF/COSB混合结构CLT荷载持续作用效应及蠕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工程木长期性能研究现状
        1.3.1 CLT长期性能研究现状
        1.3.2 其他木质材料长期性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木质材料长期性能研究方法及预测模型
    2.1 引言
    2.2 木质材料长期性能研究的主要试验方法
        2.2.1 试验标准
        2.2.2 加载方式
        2.2.3 试件匹配方法
    2.3 木质材料长期性能预测模型
        2.3.1 经验模型
        2.3.2 损伤累积模型
        2.3.3 流变本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LT/HCLT疲劳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3 试件制作
        3.3.1 组坯结构
        3.3.2 试件制作过程
    3.4 强度预测
        3.4.1 刚度-强度相关性分析
        3.4.2 预测强度
    3.5 疲劳试验方案
        3.5.1 测试方法
        3.5.2 不同工况下的损伤累积模型公式推导
        3.5.2.1 单调加载下的损伤
        3.5.2.2 循环荷载下的损伤
        3.5.2.3 单调和恒荷载下的损伤
    3.6 结果与讨论
        3.6.1 破坏模式分析
        3.6.2 模型标定与结果分析
        3.6.3 基于应力比评估法的DOL调整系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LT/HCLT蠕变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设备与试件制作
    4.3 试验方案
        4.3.1 测试方法
        4.3.2 装置设计
        4.3.3 长期蠕变试验
        4.3.4 蠕变后的强度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强度变化
        4.4.2 温湿度记录
        4.4.3 蠕变规律比较
        4.4.4 模型拟合与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鸡毒支原体感染与宿主共生菌群紊乱相关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鸡毒支原体研究进展
        1.1.1 鸡毒支原体简介
        1.1.2 MG的流行病学及发病特点
        1.1.3 MG的致病机理
        1.1.4 MG感染的诊断
        1.1.5 MG感染的防治
    1.2 共生菌群与呼吸道疾病概述
        1.2.1 肠道菌群与呼吸道疾病
        1.2.2 “肠-肺轴”可能的通讯方式
        1.2.3 呼吸道菌群与呼吸道疾病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菌种、细胞与实验动物
    2.3 肠道菌群与MG感染相关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2.3.1 肠道菌群紊乱对肺部MG定植影响及IL-17A/GM-CSF机制研究
        2.3.2 呼吸道巨噬细胞在肠道菌群抗MG感染过程中作用研究
        2.3.3 肠道菌群通过肠内模式识别受体发挥抗MG感染的作用研究
        2.3.4 肠道来源乳杆菌通过TLR2/IL-17A/GM-CSF信号通路发挥抗MG感染作用研究
        2.3.5 唾液乳杆菌添加饲料产生抗MG感染的作用研究
    2.4 MG感染对肠道菌群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4.1 MG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4.2 MG感染所致肠道菌群紊乱对肺部炎症损伤的影响
        2.4.3 MG感染所致肠道菌群紊乱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
        2.4.4 MG感染所致肠道菌群紊乱对腹腔巨噬细胞杀菌能力的影响
    2.5 黄芩苷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缓解MG所致肺部炎症损伤研究
        2.5.1 黄芩苷改善MG感染所致肠道菌群紊乱及肺部炎症损伤的作用研究
        2.5.2 黄芩苷通过富集肠道内脆弱拟杆菌改善MG感染所致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研究
        2.5.3 黄芩苷改善MG感染所致的代谢紊乱缓解HD11细胞炎性损伤
    2.6 MG感染与呼吸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2.6.1 MG感染对呼吸道菌群的影响
        2.6.2 促进MG感染的呼吸道菌群的筛选
        2.6.3 促进MG感染的呼吸道革兰氏阴性菌筛选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肠道菌群与MG感染相关性及机制研究
        3.1.1 肠道菌群通过IL-17A/GM-CSF信号通路抵抗MG感染
        3.1.2 肠道菌群依赖于呼吸道巨噬细胞通过GM-CSF信号通路产生抗MG感染作用
        3.1.3 肠道菌群通过激活TLR2信号通路抗MG感染作用研究
        3.1.4 肠道来源的唾液乳杆菌通过 TLR2/IL-17A/GM-CSF通路产生抗MG感染的作用研究
        3.1.5 唾液乳杆菌添加饲料产生抗MG感染的作用研究
    3.2 肠道菌群紊乱对MG感染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3.2.1 MG感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
        3.2.2 MG感染所致肠道菌群紊乱促进肺部炎症损伤
        3.2.3 MG感染所致肠道菌群紊乱促进大肠杆菌O78继发感染
        3.2.4 MG感染所致肠道菌群紊乱通过降低抗菌肽基因表达削弱巨噬细胞杀菌能力
        3.2.5 MG感染所致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自噬-溶酶体结合削弱巨噬细胞杀菌能力
    3.3 黄芩苷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缓解MG所致肺部炎症损伤
        3.3.1 黄芩苷缓解MG所致肺部炎症损伤的作用
        3.3.2 黄芩苷改善MG所致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
        3.3.3 黄芩苷通过富集肠道内拟杆菌发挥抗MG作用
        3.3.4 黄芩苷抑制MG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相关的苯丙氨酸代谢
    3.4 MG感染与呼吸道菌群相关性研究结果
        3.4.1 MG感染导致呼吸道菌群紊乱
        3.4.2 促进MG感染致肺损伤的呼吸道菌群筛选
        3.4.3 呼吸道细菌黏质沙雷氏菌促进MG感染所致肺损伤
4 讨论
    4.1 MG感染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性研究
    4.2 肠道菌群紊乱对MG感染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4.3 黄芩苷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缓解MG所致肺部炎症损伤
    4.4 MG感染与呼吸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引发肥胖症的缓解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肥胖症现状
    1.2 肥胖症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1.2.1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
        1.2.2 膳食与肠道菌群
        1.2.3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肥胖症的缓解作用
        1.2.4 炎症与肠道菌群
    1.3 重塑肠道菌群对肥胖症的影响
        1.3.1 益生菌与益生元
        1.3.2 发酵食品
        1.3.3 膳食植物
        1.3.4 粪菌移植
    1.4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脂饮食对小鼠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2 实验动物饲料
        2.2.3 实验动物
        2.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实验设计
        2.3.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3.3 生化指标测定
        2.3.4 .基础代谢率测定
        2.3.5 组织RNA提取与基因表达量分析
        2.3.6 肠道微生物提取与测序分析
        2.3.7 肠道内容物中 SCFA 提取与检测
        2.3.8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高脂饮食引起肥胖并破坏了血糖稳态
        2.4.2 高脂饮食对能量消耗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2.4.3 高脂饮食和低脂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4.4 高脂饮食对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进程中的干预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活化与灌胃剂制备
        3.3.2 动物实验设计
        3.3.3 生化指标测定
        3.3.4 基础代谢率测定
        3.3.5 酶联免疫法检测激素表达
        3.3.6 肠道微生物提取与测序分析
        3.3.7 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提取与检测
        3.3.8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青春双歧杆菌干预对高脂饮食小鼠体重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3.4.2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基础代谢率的影响
        3.4.3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激素的影响
        3.4.4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4.5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春双歧杆菌对肥胖症干预作用的机制探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组织RNA提取与基因表达量分析
        4.3.2 酶联免疫法检测蛋白表达
        4.3.3 胆汁酸提取与检测
        4.3.4 肠道菌群功能预测
        4.3.5 细菌基因组测序、组装与基因注释
        4.3.6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4.4.2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免疫调节的影响
        4.4.3 肠道菌群的功能预测
        4.4.4 青春双歧杆菌对回肠胆汁酸组成的影响
        4.4.5 青春双歧杆菌基因组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春双歧杆菌17_3及其它益生菌对肥胖小鼠的缓解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3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菌株活化与灌胃剂制备
        5.3.2 动物实验设计
        5.3.3 生化指标测定
        5.3.4 肠道微生物提取与测序分析
        5.3.5 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提取与检测
        5.3.6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青春双歧杆菌17_3 及其它益生菌对肥胖小鼠体重的影响
        5.4.2 青春双歧杆菌17_3 及其它益生菌对肥胖小鼠生化指标和组织重量的影响
        5.4.3 青春双歧杆菌17_3 及其它益生菌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4.4 青春双歧杆菌17_3 及其它益生菌对肥胖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回输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exo)对脓毒症小鼠的作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电针对脓毒症小鼠的疗效及Acu-exo的制备
    实验1 电针足三里穴预处理脓毒症小鼠效应平台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2 正常小鼠足三里电针不同天数后Acu-exo的提取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研究内容二 Acu-exo对脓毒症小鼠的量效作用规律研究
    实验1 回输不同天数的Acu-exo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2 回输不同浓度的Acu-exo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研究内容三 Acu-exo对脓毒症小鼠的时效作用规律研究
    实验1 Acu-exo及电针不同介入时间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研究内容四 Acu-exo在脓毒症小鼠体内分布规律及电针作用的观察
    实验1 Acu-exo回输脓毒症小鼠体内分布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2 电针对Acu-exo在脓毒症小鼠体内分布规律影响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实验选题的讨论
        1.1 中西医对脓毒症的认识
        1.2 电针防治脓毒症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1.3 外泌体在脓毒症发病、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2 实验结果的讨论
        2.1 Acu-exo防治脓毒症的量效规律探讨
        2.2 Acu-exo防治脓毒症的时效规律探讨
        2.3 Acu-exo防治脓毒症的分布规律探讨
    3 实验技术与方法的讨论
        3.1 外泌体的提取
        3.2 外泌体的鉴定
        3.3 荧光剂的选择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足三里穴参与脓毒症抗炎及器官保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联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猪链球菌病
        1.1.1 猪链球菌病概述
        1.1.2 猪链球菌病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1.1.3 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4 猪链球菌病的毒力相关因子
        1.1.5 猪链球菌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1.2 副猪嗜血杆菌病
        1.2.1 副猪嗜血杆菌病概述
        1.2.2 副猪嗜血杆菌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1.2.3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2.4 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相关因子
        1.2.5 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1.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1.3.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概述
        1.3.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1.3.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4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毒力因子
        1.3.5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及目的蛋白的纯化
    2.1 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目的基因的获取和克隆
        2.2.2 pET-28a-ef、pET-28a-omp、pCold-sumo-apxⅠ和 pCold-sumo-apxⅡ质粒的构建
        2.2.3 rEF、rOMP、rApx I和 rApx II的表达和纯化
        2.2.4 rSLY、rMRP、rAfuA、rOPPA、rOPPA2和rCdtB的表达和纯化
    2.3 结果
        2.3.1 四个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2.3.2 重组蛋白rEF、rOMP、rApxⅠ和rApxⅡ的表达、纯化结果
        2.3.3 重组蛋白rSLY、rMRP、rAfuA、rCdtB、rOPPA和rOPPA2的表达、纯化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小鼠感染实验及各毒株MLD的确定
    3.1 材料
        3.1.1 菌株和动物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毒株的复苏及培养
        3.2.2 小鼠感染实验
    3.3 结果
        3.3.1 各血清型毒株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MLD)的统计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小鼠免疫及攻毒试验
    4.1 材料
        4.1.1 菌株和动物
        4.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疫苗的乳化
        4.2.2 小鼠免疫试验
        4.2.3 小鼠血清中抗体水平检测
        4.2.4 小鼠攻毒试验
    4.3 结果
        4.3.1 疫苗的乳化
        4.3.2 小鼠血清中各抗体间接ELISA检测结果
        4.3.3 免疫后攻毒试验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马铃薯中与胁迫相关StMAPKs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MAPK级联途径
        1.1.1 植物MAPK级联途径组成
        1.1.2 植物中的MAPKKK
        1.1.3 植物中的MAPKK
        1.1.4 植物中的MAPK
    1.2 植物MAPK级联途径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
        1.2.1 乙烯信号转导
        1.2.2 脱落酸信号转导
        1.2.3 茉莉酸信号转导
        1.2.4 水杨酸信号转导
        1.2.5 生长素信号转导
        1.2.6 油菜素甾醇信号转导
        1.2.7 赤霉素信号转导
    1.3 MAPK级联参与调控植物非生物胁迫
        1.3.1 盐胁迫
        1.3.2 干旱胁迫
        1.3.3 温度胁迫
        1.3.4 氧化应激响应
        1.3.5 臭氧胁迫
        1.3.6 创伤响应
        1.3.7 重金属胁迫
    1.4 植物中磷酸化蛋白组学研究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马铃薯StMAPKs的差异表达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生化试剂
        2.1.2 培养基
        2.1.3 引物
        2.1.4 植物材料及处理
        2.1.4.1 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
        2.1.4.2 马铃薯植株不同组织器官的取样
        2.1.5 试验方法
        2.1.5.1 植物总RNA的提取
        2.1.5.2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2.1.5.3 实时荧光定量qRT-RCR分析StMAPKs表达谱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非生物胁迫及植物激素处理下的StMAPKs差异表达分析
        2.2.1.1 脱落酸处理
        2.2.1.2 干旱处理
        2.2.1.3 乙烯处理
        2.2.1.4 赤霉素处理
        2.2.1.5 H_2O_2处理
        2.2.1.6 高温处理
        2.2.1.7 生长素处理
        2.2.1.8 茉莉酸处理
        2.2.1.9 低温处理
        2.2.1.10 NaCl处理
        2.2.1.11 PEG处理
        2.2.1.12 水杨酸处理
        2.2.2 不同组织器官中的StMAPKs差异表达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马铃薯StMAPK3 抗盐和渗透胁迫相关的功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化试剂
        3.1.2 培养基
        3.1.3 引物
        3.1.4 植物材料及处理
        3.1.5 试验方法
        3.1.5.1 植物总RNA的提取
        3.1.5.2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3.1.5.3 目的基因PCR扩增
        3.1.5.4 PCR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3.1.5.5 回收目的片段
        3.1.5.6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3.1.5.7 马铃薯StMAPK3 的亚细胞定位
        3.1.5.8 酵母双杂试验
        3.1.5.9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
        3.1.5.10 马铃薯遗传转化及鉴定
        3.1.5.11 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生理指标分析
        3.1.5.12 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生长指标和气孔的分析
        3.1.5.13 盐和渗透胁迫条件下光合指标的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中与渗透和盐胁迫相关的StMAPK3 基因的分离
        3.2.2 载体的构建
        3.2.2.1 过表达载体pCPB-StMAPK3 的构建
        3.2.2.2 RNA干扰表达载体pCPB121-miRmapk3 的构建
        3.2.2.3 亚细胞定位载体pCAM35s-GFP-StMAPK3 的构建
        3.2.2.4 酵母双杂表达载体的构建
        3.2.2.5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StMAPK3 的亚细胞定位
        3.2.4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StMAPK3 互作蛋白
        3.2.4.1 诱饵载体pGBKT7-StMAPK3 毒性与自激活检测
        3.2.4.2 StMAPK3 诱饵蛋白筛选马铃薯cDNA文库及分析
        3.2.4.3 酵母双杂交验证蛋白互作
        3.2.5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BiFC)验证结果
        3.2.6 转基因马铃薯的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3.2.7 NaCl、甘露醇和PEG处理下的生理指标分析
        3.2.8 NaCl、甘露醇和PEG处理下的光合指标分析
        3.2.9 NaCl、甘露醇和PEG处理下的生长指标及气孔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马铃薯StMAPK11 抗旱胁迫相关的功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生化试剂
        4.1.2 培养基
        4.1.3 引物
        4.1.4 植物材料及处理
        4.1.4.1 马铃薯材料及处理
        4.1.4.2 烟草材料及处理
        4.1.4.3 拟南芥材料及处理
        4.1.5 试验方法
        4.1.5.1 植物总RNA的提取
        4.1.5.2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4.1.5.3 目的基因PCR扩增
        4.1.5.4 PCR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4.1.5.5 回收目的片段
        4.1.5.6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1.5.7 马铃薯StMAPK11 的亚细胞定位
        4.1.5.8 原核表达马铃薯StMAPK11 蛋白
        4.1.5.9 原核表达马铃薯StMAPK11 重组蛋白抗体制备
        4.1.5.10 Western blot
        4.1.5.11 酵母双杂试验
        4.1.5.12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
        4.1.5.13 马铃薯遗传转化及鉴定
        4.1.5.14 烟草遗传转化及鉴定
        4.1.5.15 拟南芥遗传转化及鉴定
        4.1.5.16 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生理指标分析
        4.1.5.17 干旱胁迫条件下烟草的生理指标分析
        4.1.5.18 干旱胁迫条件下拟南芥的生理指标分析
        4.1.5.19 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的生物量和生长指标分析
        4.1.5.20 干旱胁迫条件下光合指标的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马铃薯中与渗透和盐胁迫相关的StMAPK11 基因的分离
        4.2.2 载体的构建
        4.2.2.1 过表达载体pCPB-StMAPK11 的构建
        4.2.2.2 RNA干扰表达载体pCPB121-miRmapk11 的构建
        4.2.2.3 拟南芥和烟草表达载体pART-CAM-StMAPK11 的构建
        4.2.2.4 亚细胞定位载体pCAM35s-GFP-StMAPK11 的构建
        4.2.2.5 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ET28b-StMAPK11 的构建
        4.2.2.6 酵母双杂表达载体pGBKT7-StMAPK11 的构建
        4.2.2.7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试验表达载体的构建
        4.2.3 原核表达StMAPK11 及抗体制备
        4.2.3.1 原核重组StMAPK11 蛋白表达
        4.2.3.2 间接ELISA法检测兔抗StMAPK11 抗血清效价
        4.2.3.3 兔抗StMAPK11 抗血清的Western blot鉴定
        4.2.4 StMAPK11 的亚细胞定位
        4.2.5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StMAPK11 互作蛋白
        4.2.5.1 诱饵载体pGBKT7-StMAPK11 毒性与自激活检测
        4.2.5.2 StMAPK11 诱饵蛋白筛选马铃薯cDNA文库及分析
        4.2.5.3 酵母双杂交验证蛋白互作
        4.2.6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BiFC)验证结果
        4.2.7 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4.2.8 转基因烟草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4.2.9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获得与检测
        4.2.10 干旱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分析
        4.2.10.1 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的生理指标分析
        4.2.10.2 干旱胁迫下烟草植株的生理指标分析
        4.2.10.3 干旱胁迫下拟南芥植株的生理指标分析
        4.2.11 干旱胁迫下的光合指标分析
        4.2.12 干旱胁迫下的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马铃薯StMAPK3 磷酸化修饰定量蛋白组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总蛋白提取
        5.1.2.2 蛋白质检
        5.1.2.3 蛋白酶解
        5.1.2.4 磷酸化修饰多肽富集
        5.1.2.5 液质检测
        5.1.2.6 蛋白质的鉴定和定量
        5.1.2.7 蛋白质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5.1.2.8 基序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数据质控与鉴定
        5.2.2 磷酸化蛋白功能注释
        5.2.3 磷酸化修饰位点分析
        5.2.4 磷酸化蛋白差异分析
        5.2.5 差异磷酸化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四、提高SPF蛋利用率的试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实验牛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J]. 李昌文,朱远茂,夏长友,陈洪岩. 实验动物科学, 2021(06)
  • [2]蒙兽药巴特尔-7的急性和亚慢性毒理学研究[J]. 付鹤,王纯洁,敖日格乐,贾知锋,吕文亭,任书男,田艳萍,刘佳乐. 饲料研究, 2021(10)
  • [3]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D]. 王双.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REV感染对SPF雏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和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D]. 杨达汉.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SPF/COSB混合结构CLT荷载持续作用效应及蠕变性能研究[D]. 宋焕.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6]鸡毒支原体感染与宿主共生菌群紊乱相关性及机制研究[D]. 王剑.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7]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引发肥胖症的缓解作用与机制研究[D]. 王伯韬. 江南大学, 2021(01)
  • [8]回输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exo)对脓毒症小鼠的作用规律研究[D]. 王美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
  • [9]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联亚单位疫苗的研究[D]. 龚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10]马铃薯中与胁迫相关StMAPKs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D]. 朱熙.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提高SPF鸡蛋利用率的检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