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电教手段加强公外课外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杜曾荫[1](1984)在《加强电教活动改革公外教学》文中认为 公共外语教学必须大大改革,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广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第二课堂”——即加强多种有组织的课外电教活动和课外快速阅读,以此加强学生听说、阅读技能等基本功的训练。公外担负着培养90%以上在校外语学习者的重任,要求让这些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外语这门工具去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学术交流。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广泛而有组织的电教活动,才能完成这一要求。
张道真[2](1982)在《从筹办《视听英语》丛刊谈起》文中研究说明 由 来 四年前发生的两件事,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参加出国留学生考试工作,一是对一些院校教师做有关英语进修的报告。考试时我们发现考生的外语水平普遍较低,出国学习有很大困难,感到要解决这个问
陈振宜[3](1983)在《大力开展公共外语的电化教学工作》文中研究指明 党的十二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号召,规划了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十二大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高等教育战线的形势越来越好,到一九九○年,我国将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输送到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将直接战斗在各种科学技术和管理工作岗位上。这是一项伟大的智力开发。当今的世界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熟悉和掌握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科技方面尽快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只有较好地掌握外语,才能顺
朱瑞民[4](1989)在《加强公共外语的教学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公共外语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自从85年国家教委审批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来,全国各个高等院校都在积极研究如何提高公外教学质量和如何实现大纲规定的要求。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对的。可是如何加强公共外语的教学管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伏泉[5](2013)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是关于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通过回顾和整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与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相关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分析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成长轨迹,在整理前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形势和社会教育观念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机制和原理,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探讨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日语高等教育活动规律。本论文由引论、上篇、下篇三部分构成。引论部分首先简要地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做一确定,归纳一些对论题研究有启示性意义的高等教育学普遍理论以及教学分析视角、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评价方法等,为论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指导。接着对论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做了介绍,此外还介绍了目前有关我国外语教育史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特别针对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史开展过的先行研究,找到论文要达到的目标和突破的问题点。为了能够使论题具有更完整的历史脉络,注重历史发展的继承和延续,引论还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做了简要回顾,梳理了日语教育在古代中国的早期传播和近代中国的初步发展,为研究做了铺垫。论文正论部分的上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概述,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恢复过渡阶段(1966--1977)、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至今)四个阶段,分别从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本科日语专业建设、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公共日语课建设、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建设、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和文件期刊、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这七个方面展开,在总体概观中,结合了有代表性的院校个案,比较了这些个案的共性和差异。在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中,从国内政治运动、经济形势、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等几个方面考察,明确不同时期的日语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大环境。在本科和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中,从创建的院校数量、招生规模、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特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在公共日语课建设中,重点从科技日语教学特点、教材建设、侧重读写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主要从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研究会、大平班等几个角度考察,文件期刊主要从教学计划和大纲、《日语学习》等几个期刊考察,社会服务主要从科技日语书籍、广播和电视日语教材的角度考察。正论部分的下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在基于上篇史实基础上,涉及了十一个方面的观点:即: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最后,论文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归纳,对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论文除了参考著作文献外,还对六十年来,特别是前四十年里全国高校主要使用的日语教材进行了分析,通过教材探究编写者的思路和还原当时的教学情况。此外,论文还通过走访,整理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七所院校的日语专业老前辈对过去教学回忆的口述内容,将这些活的历史也作为材料引用在论文中。这些院校都是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中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对日语高等教育贡献大、代表性强的院校,可以说,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院校是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火种,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发展的局面。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充实了论文细节,力图重现这些院校在日语教育草创期里的具体做法和有益经验。论文通过回顾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专业内的不同培养方向以及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复合的模式进行了思考,通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曾经一度流行的听说领先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等方法,对不同时代和条件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技能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找到了教师在结合中国学生实际创造有本土化特色的日语教学方法上的智慧。论文通过多角度梳理史实,重温了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教学和科研中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探讨了在多方合力作用下的日语高等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规律。
蒋丽萍[6](1999)在《充分利用电教设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运用英语电教基地的多种电教设施,开展英语电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些有效途径和方法。
周昆珍[7](1993)在《关于外语教学现代化建设的设想》文中提出 广西大学外语教学包括外语三个语种和公共英语教学.目前完全使用电教设备进行外语教学的课型不多,外语电教基本上限于听力方面的课型,总体上未摆脱传统的书面媒体口授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设备陈旧老化,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二是缺乏相应的音像教材;三是电教机制不健全,管理混乱;四是有关方面对开展电化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下面作进一步分析:
彭文明[8](1982)在《扬长避短 大有作为——谈谈对公共英语闭路电视教学的看法》文中研究指明 我院一年级公共英语闭路电教已进行了两届(即79届和80届),81届新生仍继续试行。我们开展闭路电教最初是为了解决教师不足的困难。因此电教能“省人力”这一最明显的优越性,早在上马之前就得到了公认。但公共闭路电教课的开设如果仅仅满足于“省人力”,而不是以探索改进教学的新途径为目的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了教学质
赵纯善[9](1999)在《电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内先进的电声、电视资源蓬勃发展的条件下,我校公共外语电化教学迅速起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多年以来,我校电教室努力开发和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资源,在外语教学中相继建立了语言实验室、调频台、无线听音系统、听力室、外语播放...
周莉莉[10](1986)在《必须重视课外活动》文中指出 理工科《大学俄语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在课外也能经常接触俄语。要引导其大量阅读俄语课外读物,参加多种形式的俄语课外活动。” 加强俄语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指导课外活动是教学完整性要求的两个平行环节,缺一不可。有人称之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但是后者往往
二、运用电教手段加强公外课外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电教手段加强公外课外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2)从筹办《视听英语》丛刊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由来 |
计划 |
(1)循序渐进,合理安排,一步步发展语言能力: |
(2)主要内容都配有录音,强调跟读和复述: |
(3)语言平易,符合口语特点;内容生动多样,便于接受: |
(4)照顾不同对象的需要: |
(5)配有录象带和幻灯片供大、中学校采用: |
问题 |
(一)公外学生要不要发展听说能力? |
(二)注意专业还是注意打基础? |
(三)怎样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
(四)开展电化教学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 |
建议 |
(一)在大专院校进行各种类型的试验: |
(二)利用我们的录象带帮助中学青年教师进修: |
(三)欢迎地方电视台试用我们的材料: |
(四)为开展电教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
(五)开展各院校间的协作: |
展望 |
(一)建立一个教育电视台: |
(二)创办一个试验性的“开放外语学院”: |
结论 |
(5)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要旨 |
凡例 |
引论 |
1、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性质和地位的认识 |
1.1 、教育与中国教育 |
1.2 、教育与教学 |
1.3 、高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 |
1.4 、外语教育与外语高等教育 |
1.5 、日语在外语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性 |
2、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的研究范围、意义和方法 |
2.1 、研究范围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方法 |
3、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现状和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 |
3.1 、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发展 |
3.2 、中国的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 |
4、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概观 |
4.1 、古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明代—清代) |
4.2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国民政府) |
4.3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日本占领地区) |
4.4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中国共产党) |
4.5 、近代日语教育研究成果 |
5、引论总结 |
上篇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
6、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 |
6.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
6.1.1 、国内 |
6.1.2 、中日关系 |
6.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
6.2.1、 整体规模 |
6.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
6.2.2.1 、北京大学 |
6.2.2.2 、洛阳外国语学院 |
6.2.2.3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
6.2.2.4 、北京外国语学院 |
6.2.2.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6.2.2.6 、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
6.2.2.7 、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师范学院 |
6.2.2.8 、大连日语专科学校 |
6.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
6.4 、公共日语课建设 |
6.5 、该阶段小结 |
7、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过渡阶段(1966--1977) |
7.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
7.1.1 、国内 |
7.1.2 、中日关系 |
7.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
7.2.1 、整体规模 |
7.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
7.2.2.1 、北京大学 |
7.2.2.2 、洛阳外国语学院 |
7.2.2.3 、北外、北外贸、北二外 |
7.2.2.4 、上外、上外贸 |
7.2.2.5 、吉林大学 |
7.2.2.6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 |
7.2.2.7 、其他 |
7.3 、公共日语课建设 |
7.4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
7.5 、该阶段小结 |
8、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 |
8.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
8.1.1 、国内 |
8.1.2 、中日关系 |
8.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
8.2.1 、整体规模 |
8.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
8.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
8.4 、公共日语课建设 |
8.5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 |
8.6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 |
8.7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
8.8 、该阶段小结 |
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 至今) |
9.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
9.1.1 、国内 |
9.1.2 、中日关系 |
9.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
9.2.1 、整体规模 |
9.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
9.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
9.4 、公共日语课建设 |
9.5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 |
9.6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 |
9.7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
9.8 、该阶段小结 |
下篇 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 |
10、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 |
10.1 、国内环境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 |
10.1.1 、正影响 |
10.1.2 、负影响 |
10.2 、中日关系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 |
10.2.1 、正影响 |
10.2.2 、负影响 |
10.3 、二者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比较 |
10.4 、日语高等教育对内外环境的影响 |
11、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 |
12、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 |
13、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 |
14、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 |
15、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 |
16、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 |
17、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
18、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18.1 、大学日语 |
18.2 、第二外语(日语) |
19、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 |
20、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 |
结语 |
21、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和思想 |
21.1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 |
21.2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思想 |
21.3 、对未来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大事记 |
谢辞 |
四、运用电教手段加强公外课外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电教活动改革公外教学[J]. 杜曾荫. 外语电教, 1984(04)
- [2]从筹办《视听英语》丛刊谈起[J]. 张道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2(02)
- [3]大力开展公共外语的电化教学工作[J]. 陈振宜. 外语电教, 1983(04)
- [4]加强公共外语的教学管理[J]. 朱瑞民.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2)
- [5]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D]. 伏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6]充分利用电教设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J]. 蒋丽萍. 玉林师专学报, 1999(01)
- [7]关于外语教学现代化建设的设想[J]. 周昆珍.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3)
- [8]扬长避短 大有作为——谈谈对公共英语闭路电视教学的看法[J]. 彭文明. 外语电教, 1982(02)
- [9]电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 赵纯善. 云南高教研究, 1999(01)
- [10]必须重视课外活动[J]. 周莉莉. 中国俄语教学, 19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