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为何成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纺织业为何成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一、纺织行业何以成为国企改革解困的突破口?(论文文献综述)

包炜杰[1](2022)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文中研究指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是一个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它贯穿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全过程。在理论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论"需要直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既要探讨公有制的效率难题并重申"宏观效率论"以廓清"国企低效论"背后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迷雾,又应正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统一"的两大根源,即公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的特殊性和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适用性问题,以此揭示出两者有机结合的突破口。在实践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从而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命题,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原创性贡献。

郝杰[2](2021)在《难忘百年峥嵘岁月 初心不改跟党前行 中国纺织业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一路同行,中国纺织业也走过了艰难而辉煌的历程。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使得中国纺织工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纺织行业成为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

谢昊举,高玉林[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进路与启示》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和飞跃四个阶段。从扩大经营自主权到企业制度创新,到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再到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国家为促进国有企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梳理,清晰地呈现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进路,并得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渐进式改革的结论。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蕴含了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遵循。

郭洋[4](2020)在《Z公司借壳上市的动因及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之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愈来愈多优秀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纷纷涌入资本市场开辟融资渠道以缓解企业扩张的资金压力。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资格稀缺而珍贵,加上IPO上市的审核流程繁多且标准严苛,不少迫切上市的企业选择踏上借壳上市的道路。近年来资本市场炒壳行为愈演愈烈,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良好秩序,证监会于2016年9月修订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本文选取即新规发布后第一个重组上市的案例—Z公司借壳X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对众多有拟筹划借壳上市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本次借壳上市的案例研究中,Z公司以新疆上市国企X公司为借壳对象。首先从借壳相关方的行业背景出发,详细地介绍Z公司借壳X公司的重组方案。基于并购重组的理论知识,本文结合国家政策以及战略背景、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借壳双方的财务状况总结出Z公司借壳上市是为了实现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业务规模、把握国家政策发展机遇、提升企业知名度的目的,而X公司出让壳资源是由于自身盈利能力下降,地区政府为了保护壳资源推动了本次借壳交易。随后在财务绩效分析中,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总结得出Z公司借壳上市后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以及综合的财务绩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企业还需采取措施以改善长期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然后采用EVA分析法发现借壳后上市主体的EVA值显着提升,股东投入的资本得以回报。在非财务绩效分析中,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得出借壳上市此举产生了积极的短期市场效应,接着从市场份额、治理结构、创新能力、战略规划四个方面阐述Z公司的非财务绩效表现。最后基于前文对Z公司借壳上市绩效研究的成果,将其绩效存在的问题归纳为营运能力较差、债务风险较高和市场竞争力减弱三个方面,再针对借壳后绩效表现不佳之处提出改善其借壳上市绩效的相关建议。

陈凌[5](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提出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张璇[6](2020)在《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工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富有责任感的作家们,通过塑造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工人形象,呈现出了时代变迁给工人这一群体带来的深刻影响。本文以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谱系和嬗变轨迹,并分析其嬗变背后的原因,力图把握工人形象嬗变所包含的文学与现实意义。文章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首先对本文研究的“工人形象”的定义和范围进行界定,并在梳理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关工人形象的书写的基础上,指出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结合新时期以来工人形象的研究成果综述,阐述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思路。第一章围绕“变革”与“困惑”两个关键词对80年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一节主要分析80年代工人群体所具有的“新英雄形象”的特点,这类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年工人们从“伤痕”中走来,他们身上既保留着“十七年”时期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孕育出新的时代特质和品格,发挥了“社会主义新人”的正面引导功能,从而成为新时期的新英雄。第二节探讨了在“改革优先”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一线工人形象,他们是作为衬托强有力的改革者而存在的次要人物和“陪衬者”。第三节主要论述在时代变革中普通工人的现实生活和情感脉动,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显现,作家们开始由对“大我”精神的颂扬转向对“小我”个体生命的关怀,塑造了困惑、无奈与挣扎的普通工人形象。第二章选取“转型”与“蜕变”两个关键词考察90年代小说中工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处境。第一节重点分析在企业转型的艰难巨变下仍然能够选择与工厂分享艰难,甚至做出自我牺牲的工人形象,这类工人形象在当时既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招致了严厉的批评,本节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作家们塑造这一类工人形象的意义和得失展开分析。第二节探讨了在转型期发生精神“蜕变”的工人形象,他们面对阶级分化的社会现状时,其生存观、价值观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颠覆。第三节围绕着处于困境之中的下岗工人形象进行分析,在作家笔下这一群体尽管依然保有工人阶级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但更多时候流露出的是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90年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首次以“底层”的面貌和身份出现,无论从生活还是精神上看,他们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与落差。第三章以“困境”与“拯救”两个关键词为切入点,以新世纪小说中的工人形象为研究对象。第一节分析在充满艰辛的生活中仍以反抗或担当的姿态,延续工人阶级品格的工人形象。第二节探讨因身份地位被逐渐底层化和边缘化而处于“失语”境地的底层工人形象,他们人性深处的孤独、矛盾、绝望与挣扎成为了这一时期作家挖掘和书写的重点。第三节论述靠达观坚韧的生活态度和民间生活智慧来获得幸福的“知足常乐”型的工人形象,他们是工人形象谱系中的一抹亮色,当然亮色的背后仍有阴影,他们身上所残留着的某些性格缺陷和精神顽疾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第四章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对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原因进行剖析和论述。第一节主要以“改革意识形态”和“金钱意识形态”两个方面为切入点,从外因的视角论述时代语境的变迁对作家人物塑造产生的规约和影响。第二、三节主要从内因的角度来分析,其中第二节以作家创作姿态为突破口,论述在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彰显的时代中,作家介入现实的姿态选择对工人形象塑造的影响。第三节从作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技巧的层面来论述新时期以来工人形象嬗变的原因,工人题材的小说叙事整体上呈现出从“宏大叙事”到“日常书写”的转变,这背后的重要推力,既有作家创作理念的革新,也有艺术技巧的突破。正是在这内外两方面的原因的合力作用之下,才呈现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工人形象的五彩斑斓之景观。结语梳理研究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工人形象嬗变的意义价值,并指出当下工人形象塑造的局限不足,继而就目前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为未来工人形象书写的革新与突破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借鉴。

徐浩[7](2019)在《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尤为世人所瞩目的是,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还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中国奇迹成为中外学者持续关注的重大议题。论文从行政改革的一个环节——运行机制角度,以政府的行政执行为切入点,梳理1949—2019年行政执行的形态特征、转换机理与变化趋势,为在中国政治情境下探寻中国奇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弹性行政。弹性行政,指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非强制手段,单方或共同对既有政策法规、决策部署的变通执行,或对新政策法规的创制。与弹性行政相对应的是刚性行政,即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命令性的执行手段,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决策部署。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并非截然二分,亦非有此无彼,在一定时期,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境,二者的显示度有高有低。在毛泽东时期,适应全能式政府需求,行政执行以刚性为主。这一时期的刚性行政源自三个动力:政治忠诚的激励机制、政治动员的运行机制、行政主体的“向上负责制”。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效度正负相依。一方面,刚性行政保证了国家决策部署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刚性行政的确立更多地源于意识形态的引领、组织的强制力、领袖的超级权威,常常导致不可控的负外部性,或者说导致一种另类的弹性行政,如过度执行、虚假执行、目标置换和行政自主性丧失等。改革初期,面对文革带来的全面危机,推进改革,成为中国自救、脱贫的应然要求。改革从经济入手,经济改革又引发政治改革。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给新路的探索者留下行政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出现躁动。从体制机制因素看,弹性行政的躁动源于“政出一孔”和执行主体多样化的矛盾、层级结构下的执行偏离、基于制度缺陷的刚性缺失、权力交换的潜在需求。此外,政府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包括不同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对行政效能的追求以及“政绩优先”的推动等,也进一步催生了弹性行政。基于改革探索的弹性行政大致分为两类:中央政府授权试点和地方政府自行探索。市场化推进时期,弹性行政快速扩张。一方面,中央政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权让利”,但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国家能力有所衰减;另一方面,市场快速发展,但机制并不健全,市场对政府的反制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弹性行政的扩张。这一时期的弹性行政主要有纵向的央地博弈、地方合谋,横向的区域竞争、地方保护,以及权力失范下的过度弹性行政。博弈和竞争类弹性行政激发了地方的发展动能,但也带来了分散主义、恶性竞争等问题。随着弹性行政的蔓延,其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包括导致制度弱化、行政效能低下、经济异常波动、滋生行政腐败、降低政府公信力等。针对上述负面效应,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措并举,对弹性行政进行了矫正。治标方面,主要是加强政治巡视、铁腕反腐、强化政务督查、推动政策落实审计;治本方面,从从严治党和依法行政两个路径来强化刚性行政,以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刚性挤压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特别是各种过度弹性行政大幅收缩,刚性行政开始回归。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刚性,主要源于制度约束。弹性行政这一貌似不合理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国家治理的一个部分。弹性行政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深受中国政治情境——帝制时代的行政遗产、古老大国的衰败与振兴、共产党人谋民族复兴的强烈诉求的影响,其躁动、扩张、收缩,还直接受到当代政府治理环境的制约,包括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的行政实践表明,弹性行政是特定组织环境中基于目标导向的带有亚制度化特征的非正式行为。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取得了明显的行政绩效,但也引发了对国家整体权威的分割和交易,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当代中国政治情境中,弹性行政有其“临界点”,即坚守政治路线、维护中央权威、服务全局利益,以之为标准,中央政府随时可以纠正、叫停弹性行政。总体来看,弹性行政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政治策略,一种过渡性行政行为方式,其发展方向是法治行政。强化法治行政,并不是简单地摒弃、杜绝弹性行政。一方面,要进一步压缩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坚决减少不必要的弹性行政;另一方面,要避免机械追求行政执行的极端刚性,防止过于严苛的行政要求使懒政由个别现象变成普遍现象。因此,应允许保留适度的行政弹性,以保障政府灵活回应复杂社会、风险社会的需求,此外,还要通过容错纠错、激励担当等制度设计,鼓励政府官员大胆实施基于公共利益的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的弹性行政。

栾姗[8](2019)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重大经济主题报道》文中认为新闻报道服务于社会实践,更应与时代同频共振。《河南日报》国企改革报道的探索和实践说明,在融媒体背景下,作为处于主流媒体中端的省级党报,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不仅要率先发声,坚定发声,更要持续发声。只有"文章合为时而着",省级党报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引领主流舆论场的"旗手"。

郝杰,盛典[9](2019)在《70年砥砺前行 中国纺织业跃上“世界巅峰”》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华诞。70年在人类的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但中国人民在这70年间风雨兼程、改天换地,创造了灿烂辉煌、彪炳史册的业绩,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人民无限憧憬的"中国梦"正在神州大地上一天天展示着生动的现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纺织工

黄丹[10](2019)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治理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长期以来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国有企业能否有效率地经营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和前进质量。但是,在实践中,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却广受诟病。追根溯源,现有研究表明,由于产权结构不够清晰,政府控制带来的政治成本和代理成本共同构成了制约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的最根本原因(例如,Megginson and Netter,2001;Djankov and Murrel,2002;Sapienza,2004;逯东等,2014;等)。所谓“机制不活,效率不高”,要从根本上解开这些效率桎梏,需要在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1+N”政策体系来看,作为本轮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事实上构成了现阶段国有企业市场化探索的重要着力点,可通过产权结构的市场化调整为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引入市场化力量。在此情景下,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究其倡导的产权改革能否以及如何才能切实的帮助国有企业优化经营效率?就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从形式上来看,“让渡部分股权+分享治理参与能力”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实现路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的界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直接的表现是:在保持原国有资本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引入与国有实际控制人相互独立且利益诉求存在差异的其他资本,即引入非实际控制人;并通过“治理权力的分享”,赋予非实际控制人“发声”的能力和影响力,在其发挥治理效应的过程中,实现市场逻辑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重塑。在此过程中,从本质上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预期政策效果最终是通过非实际控制人积极“发声”并实质性参与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的。有鉴于此,本文特别选择从非实际控制人的治理参与活动切入,将非实际控制人视作市场化力量的代表,通过检验其在国有企业中的治理效应表现,就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通过产权结构的市场化带动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优化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层面的解答。诚然,目前也有研究围绕混合所有制改革对非实际控制人的治理效应进行了讨论,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对于非实际控制人的界定以及非实际控制人治理效应的解读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准确的呈现非实际控制人在国有企业中的治理效应表现。具体而言,一方面,现有研究通常将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解为把民营资本引入国有企业,主要关注了非国有股东的治理效应,而忽略了其他国有资本这类非实际控制人的影响。事实上,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的描述,混合所有制改革强调的是利益关系视角的股权多元化。无论引入的资本是国有性质还是非国有性质,只要这一资本在利益关系上是独立于国有实际控制人的,即具备治理参与的动机以及发挥治理效应的可能性,相应的就属于非实际控制人。另一方面,在解读非实际控制人的治理效应时,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权力监督”效应(例如,郝阳和龚六堂,2017;蔡贵龙等,2018a;等),强调非实际控制人是通过监督和约束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的自利性行为来发挥作用的。但是,根据现实实践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政策描述,非实际控制人本质上可能具备双重治理效应。具体而言,除了要监督和约束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不做“坏事”(即权力监督),非实际控制人还可为国有企业提供知识、技术、管理理念等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帮助其“做的更好”(即资源支持)。有鉴于此,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解构非实际控制人在国有企业中的治理效应表现以及治理效应逻辑,立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逻辑,本文将采用利益关系视角在理论维度和数据维度对国有企业的非实际控制人进行重新界定,并基于“权力监督”和“资源支持”两条路径构建了“两维一体”的分析框架,以此解读非实际控制人在国有企业的治理效应逻辑。综上,立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本质和政策逻辑,本文结合“权力监督”和“资源支持”两条路径,以董事会权力作为非实际控制人治理参与能力的替代变量,全面检验了非实际控制人,作为市场化力量的代表,能否按照市场化的逻辑在国有企业中发挥治理效应,缓解由政府控制带来的政治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不利影响,进而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具体而言,结合当前经济改革领域的热点话题以及国有企业特殊的治理环境,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沿着如下两条逻辑展开:首先,立足于当前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在充分考虑薪酬激励在驱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愈加强烈的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市场化改革需求的基础上,本文从高管创新激励这一内部管理活动切入,检验了非实际控制人的“资源支持”效应。其次,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以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现实需求,加之考虑到投资活动中潜藏的强烈政府干预意志,本文特别选择从对外的并购活动和对内的资本配置活动入手,检验了非实际控制人的双重治理效应对国有企业投资活动方面效率的影响。其中,并购效率侧重于从投入产出视角评价国有企业对外扩张活动的效率,而资本配置效率则重点强调了国有企业对内扩张活动是否实现了资本与投资机会的最佳匹配。围绕以上研究内容,本文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首先,就高管创新激励而言,研究发现,非实际控制人的董事会权力越大,国有企业高管的创新激励越有效(即更高的薪酬与创新业绩敏感性),表明非实际控制人可凭借其董事会权力将基于创新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引入国有企业,帮助其通过激励机制改进来激发高管的创新动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推动创新激励的过程中,(1)非实际控制人会采用“条件模式”来权衡财务业绩和创新业绩,即在财务业绩达标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激励;(2)非实际控制人不仅能够权衡激励风险与激励收益,还能够甄别不同类型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在不同类型企业的价值贡献度。此外,本文还验证了非实际控制人发挥“资源支持”效应的作用机理,发现在原有高管薪酬激励契约有效性较低(即激励机制改进诉求较高)的国有企业中,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影响更加显着。其次,就并购效率而言,研究发现,当非实际控制人具有董事会权力时,国有企业的并购活动“做得更少但做的更好”,即发起并购的可能性较低但所选项目的并购绩效较高,呈现出较高的并购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当非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性质或者国有企业为地方政府控制时,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治理效应会更加显着;并且,具有董事会权力的非实际控制人主要是通过减少无效并购(源头控制)和提高并购整合能力(过程控制)这两条路径来为国有企业并购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的;另外,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的正式推出放大了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在战略性行业国有企业中的治理效应。最后,就资本配置效率而言,研究发现:(1)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越大,国有企业资本支出与投资机会的敏感性越强,表明非实际控制人可凭借其董事会权力增强国有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2)当非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性质或者与国有企业存在较高的利益关联度时,其董事会权力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更为显着,表明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治理效应受到由产权性质赋予的差异化“发声”能力以及由利益关联度决定的“发声”动机的影响;(3)在政府干预较强或者外部监督较弱的国有企业中,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更加显着。与此同时,在高管存在业务能力不足或者过度自信的国有企业中,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同样具有更为显着的影响;(4)进一步发现,非实际控制人可凭借其董事会权力降低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和投资不足行为。不同于现有研究,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逻辑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特征,本文跳出了现有研究的固有认知(即引入民营资本),采用利益关系视角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本质进行了更为准确的理解,强调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在引入利益关系独立于国有实际控制人的其他资本,其实践逻辑不仅包括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混合,还包括不同政府控制的国有资本的混合。在此过程中,无论引入的资本是国有性质还是非国有性质,只要在利益关系上是独立于国有实际控制人的,即具备发挥混合所有制改革预期政策效果的潜力。以此为基础,本文创新性的将国有企业的非实际控制人在理论层面重新界定为“与国有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关联关系的、相互独立且利益诉求各异的利益团体群”,并以此进行了后续的实证研究。相较于仅仅关注非国有股东的现有研究,本文拓展了对国有企业非实际控制人的认识,将利益目标迥异于国有实际控制人的非国有资本和国有资本均界定为国有企业的非实际控制人,这种理解更加符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本质。第二,本文不再局限于现有研究广泛采用的股权制衡分析框架,而是立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逻辑和实践经验,结合“权力监督”和“资源支持”两条路径,构建了“两维一体”的综合分析框架,以此解读非实际控制人在国有企业的治理效应表现。总体而言,本文强调除了要监督和约束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不做“坏事”(即“权力监督”),非实际控制人还能够为国有企业提供知识、技术、管理理念等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帮助其“做的更好”(即“资源支持”)。这一理论分析视角的选取不仅有助于加深现有研究对于非实际控制人治理效应的理解,也更加契合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逻辑。第三,结合公司治理实践,本文突破了股权或者控制权视角的评价方式,创新性的采用董事会权力来度量非实际控制人的治理参与能力。相较于股权或控制权,本文认为,董事会权力不仅赋予了非实际控制人直接参与董事会决策的投票权,还为非实际控制人提供了更多公司内部私有信息,可以较为有效的避免“治理参与无门”或“治理参与无效”的问题;以此进行度量,能够充分的利用董事会席位的“一人一票”优势以及信息获取优势,进而更为准确且直接的度量非实际控制人的治理参与能力。第四,立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加之考虑到在薪酬受到管制的国有企业中薪酬激励机制改进对于创新驱动的重要意义,本文以高管创新激励作为切入点,验证了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在国有企业的“资源支持”效应,并且证明了这种“资源支持”效应是具备有效性的。通过这部分研究,一方面,本文从“资源支持”视角拓展了国有企业非实际控制人治理效应的研究,为如何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来促进国有企业创新提供了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本文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有效薪酬激励契约进行了再认识,并提出了国有企业特殊治理环境下创新导向型薪酬激励契约的构建思路,即将创新业绩、创新业绩预期纳入薪酬决定模型并与薪酬达成正向联动,来实现对创新结果的“奖励”和创新阶段性风险和成果的“补偿”。第五,立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加之考虑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现实需求以及国有企业投资活动中的强烈政府干预意志,本文分别从并购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切入,验证了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在国有企业的双重效应表现(即“权力监督”和“资源支持”),并且拓展讨论了这种治理效应在不同“发声”能力和动机下的差异性表现及其作用机理。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发现是:在国有企业特殊治理环境下,由于国有性质非实际控制人具备相对较强的治理参与能力和动机,非实际控制人的治理效应主要是由国有性质非实际控制人来发挥的。通过这部分研究,本文不仅基于并购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视角丰富了非实际控制人治理效应相关研究,还为市场化力量能否以及如何有效制衡政府股东行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答。

二、纺织行业何以成为国企改革解困的突破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织行业何以成为国企改革解困的突破口?(论文提纲范文)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溯源、焦点与实质
    (一)溯源:20世纪初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大论战
    (二)焦点:公有制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
    (三)实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是一种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统一”的两大根源
    (一)公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的特殊性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适用范围
三、“有机结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一)1978-1992年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政策调整准备阶段
    (二)1992-2012年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制度创新阶段
    (三)2012年至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主体重构阶段

(2)难忘百年峥嵘岁月 初心不改跟党前行 中国纺织业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近代纺织工业形成党的领导为新中国纺织业迅速恢复奠定基础
新中国最大支柱产业周总理向世界宣布:中国棉纱、棉布产量已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新阶段纺织业发展呈现新活力,取消布票实行敞开供应
步入新世纪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先于众多制造业产业实现强国目标

(3)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进路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进路
    (一)萌芽阶段:国有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1978—1992年)
        1.选择“国有企业改革试点”,扩大企业自主权
        2.实行经济责任制,理清权、责、利关系
        3.实施承包经营制度与租赁制,初步明确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配置
        4.股份制改革试点,改革从经营权层面向所有权层面过渡
    (二)探索阶段:国有企业制度创新(1993—2001年)
        1.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3.实施“抓大放小”策略,中小型国有企业逐渐发展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发展阶段: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1.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国有企业改制,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形式的完善
        3.推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化建设,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四)飞跃阶段: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
        1.“分类管理+分层管理”,助力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迈上新台阶
        2.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3.处理当前现代企业制度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新时期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新成效
三、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启示
    (一)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渐进式改革
    (三)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了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遵循

(4)Z公司借壳上市的动因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借壳上市的特征相关研究
        1.2.2 借壳上市动因相关研究
        1.2.3 借壳上市的绩效相关研究
        1.2.4 文献综述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借壳上市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
    2.1 借壳上市相关概念界定
        2.1.1 壳与壳公司
        2.1.2 借壳上市的定义
        2.1.3 借壳上市与IPO比较
    2.2 借壳上市的相关理论
        2.2.1 财务协同效应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政府干预理论
        2.2.4 信息信号理论
第三章 Z公司借壳上市基本情况及动因分析
    3.1 借壳相关主体简介
        3.1.1 借壳方—Z公司简介
        3.1.2 让壳方—X公司简介
    3.2 借壳上市历程及重组方案介绍
        3.2.1 借壳上市进程回顾
        3.2.2 借壳上市重组方案介绍
    3.3 Z公司借壳动因分析
        3.3.1 拓宽融资渠道
        3.3.2 把握政策的发展机遇
        3.3.3 扩大业务规模
        3.3.4 提高公司知名度
    3.4 X公司让壳动因分析
        3.4.1 盈利能力下降
        3.4.2 地方政府的支持
第四章 Z公司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分析
    4.1 财务指标分析
        4.1.1 偿债能力分析
        4.1.2 营运能力分析
        4.1.3 盈利能力分析
        4.1.4 成长能力分析
    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财务绩效研究
        4.2.1 选取样本指标以及数据
        4.2.2 因子分析法实施过程
        4.2.3 综合绩效得分以及排名
    4.3 基于EVA分析法的财务绩效研究
        4.3.1 经济增加值(EVA)计算过程
        4.3.2 经济增加值(EVA)计算结果分析
第五章 Z公司借壳上市的非财务绩效研究
    5.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市场效应分析
        5.1.1 确定事件日和事件窗口期
        5.1.2 计算事件期内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
        5.1.3 借壳上市的市场效应评价
    5.2 非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5.2.1 市场份额分析
        5.2.2 创新能力分析
        5.2.3 治理结构分析
        5.2.4 战略规划分析
第六章 Z公司借壳上市绩效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Z公司借壳上市绩效的问题
        6.1.1 营运能力较低
        6.1.2 债务风险较高
        6.1.3 市场竞争力减弱
    6.2 提升Z公司借壳上市绩效的建议
        6.2.1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6.2.2 推行资产负债率目标化管理
        6.2.3 优化市场战略规划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二、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研究综述
第一章 变革与困惑:1980 年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
    第一节 成长中的新英雄形象
    第二节 改革大潮中的“陪衬者”
    第三节 时代变革中的困惑者
第二章 转型与蜕变:1990 年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
    第一节 时代巨变下分享艰难的自我牺牲者
    第二节 情感欲望“滋生”与身份认同“位移”的精神蜕变者
    第三节 面临挑战的下岗群体
第三章 困境与拯救:新世纪小说中的工人形象
    第一节 反抗与担当的“英雄化身”
    第二节 “失语”与挣扎的底层个体
    第三节 达观与坚韧的知足常乐者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原因
    第一节 从“改革优先”到“金钱至上”:时代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从“质疑反思”到“底层关怀”:作家介入现实的姿态选择
    第三节 从“宏大叙事”到“日常书写”:创作理念的革新与艺术技巧的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二、探寻中国奇迹的一个视角:弹性行政
        三、中国政治情境中行政的刚性与弹性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
        二、文献综述
        三、可能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毛泽东时期刚性行政的锻造(1949—1977)
    第一节 集权体制下的全能式政府运行模式
        一、全能式政府之生成
        二、全能式政府的运行模式
    第二节 刚性行政:全能式政府的应然需求
        一、革命建政体制形塑的“命令一服从”体制
        二、刚性行政的内生动因
        三、刚性行政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
    第三节 刚性行政的困境
        一、过度执行
        二、虚假执行
        三、目标置换
        四、行政自主性缺失
第三章 改革初期弹性行政的躁动(1978—1991)
    第一节 改革破冰与渐进路径的选择
        一、现实倒逼改革
        二、经济改革牵动政治改革
        三、渐进主义改革路径的择定
    第二节 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的扩大和弹性行政的躁动
        一、改革冲动呼吁更大的行政自由裁量空间
        二、简政放权与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的扩大
        三、弹性行政躁动的体制因素
        四、弹性行政躁动的主体诉求
    第三节 基于改革的弹性行政的主要类型
        一、中央政府授权试点
        二、地方政府自行探索
    第四节 改革初期弹性行政的两面性
        一、弹性行政助推改革进程
        二、缺少反制的过度弹性行政
        三、四项基本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对弹性行政的约束
第四章 市场化推进时期弹性行政的扩张(1992—2011)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弹性行政的扩张
        一、市场经济的“姓氏”之辩和改革再出发
        二、市场化改革与弹性行政的内在关联
        三、深化行政改革与弹性行政的扩张
    第二节 央地博弈和区域竞争
        一、政府的层级结构与职责同构
        二、纵向利益抵牾与央地博弈
        三、层级博弈的衍生品:地方合谋
        四、区域竞争与地方保护
    第三节 权力失范下的过度弹性行政
        一、政府官员的自利性膨胀与角色错乱
        二、低成本高收益的违规行为助推过度弹性行政
        三、晋升的“零和博弈”与政府官员行为扭曲
    第四节 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对弹性行政的有限抑制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弹性行政的抑制
        二、依法行政的推进对弹性行政的抑制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对弹性行政的矫正(2012—2019)
    第一节 弹性行政负外部性的凸显
        一、接近临界点的弹性行政
        二、矫正弹性行政:态势和挑战
    第二节 全面从严治党对弹性行政的遏制
        一、完善党内制度建设
        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三、强化政治巡视
        四、“零容忍”的铁腕反腐
    第三节 依法(规)行政对弹性行政的管控
        一、强化依法(规)行政
        二、治理型政府的应然诉求
    第四节 政务督查、政策落实审计对弹性行政的挤压
        一、政务督查的强化:力破“中梗阻”
        二、审计监督的拓展:重大政策落实审计
第六章 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限度之辨析
    第一节 中国政治情境中行政执行之审视
        一、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的历史维度
        二、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弹性行政的亚制度化特征及其“临界点”
        一、弹性行政的亚制度化特征
        二、弹性行政“临界点”的把控
    第三节 弹性行政的宽度与刚性行政的强度之辨析
        一、行政执行与法治行政
        二、法治视角下弹性行政的宽度
        三、法治视角下刚性行政的强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重大经济主题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是旗帜,引领报道方向
    (一)主动发声,树立权威性
    (二)抢占阵地,引领主旋律
    (三)凸显价值,左右舆论场
二、深度是根基,提升报道质量
    (一)渠道内容,双项并举
    (二)理论新闻,优势合一
三、融合是手段,成就报道效果
    (一)广博与专深,“研究视域”的专家之道
    (二)通俗与明快,“受众视域”的理解之道
    (三)观点和思辨,“舆论视域”的引领之道

(9)70年砥砺前行 中国纺织业跃上“世界巅峰”(论文提纲范文)

从基础薄弱到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从改革开放到纺织大国地位形成
从快速扩张到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纺织老干部寄语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纺织企业家寄语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纺织企业员工寄语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颂党恩,赞祖国”庆祝新中国70华诞活动集锦·
    “放歌新时代,我和我的祖国”
    “中国梦·宁纺情”
    表达爱国颂党之心,展现纺织人风采
    常山纺织职工载歌载舞颂党恩赞祖国
    唱响祖国赞歌!

(10)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治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代理理论
        2.1.2 公司治理理论
        2.1.3 政府干预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相关研究回顾
        2.2.2 “股权制衡”视角下非实际控制人治理效应相关研究回顾
        2.2.3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非实际控制人治理效应
        2.2.4 高管薪酬激励研究回顾
        2.2.5 并购相关研究回顾
        2.2.6 资本配置效率相关研究回顾
3.制度背景
    3.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沿革
        3.1.1 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 年-1992 年)
        3.1.2 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1993 年-2002 年)
        3.1.3 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推进阶段(2002 年至今)
        3.1.4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总结
    3.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回顾
4.国有企业非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会权力的界定
    4.1 国有企业非实际控制人的界定
    4.2 国有企业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界定
5.国有企业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与高管创新激励研究
    5.1 研究问题与背景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考核目标选择与高管薪酬激励契约设计
        5.2.2 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与国有企业高管创新激励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与数据
        5.3.2 主要变量定义
        5.3.3 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回归分析
    5.5 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5.5.1 高管薪酬激励考核目标选择:财务业绩和创新业绩的权衡
        5.5.2 非实际控制人“资源支持”效应的有效性分析
        5.5.3 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影响高管薪酬创新激励的作用机理
    5.6 稳健性测试
        5.6.1 内生性问题处理
        5.6.2 使用其他薪酬变量
        5.6.3 控制其他非实际控制人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国有企业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与并购效率研究
    6.1 研究问题与背景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非实际控制人与企业经营效率
        6.2.2 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与国有企业并购效率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与数据
        6.3.2 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分析
    6.5 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6.5.1 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治理效应差异:政治地位差异视角的分析
        6.5.2 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影响并购效率的作用机理:减少无效并购和提高并购整合能力
        6.5.3 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对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治理效应的影响
    6.6 稳健性测试
        6.6.1 内生性问题处理
        6.6.2 使用并购频率
        6.6.3 使用其他并购绩效变量
    6.7 本章小结
7.国有企业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
    7.1 研究问题与背景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与数据
        7.3.2 模型构建
    7.4 实证结果
        7.4.1 描述性统计
        7.4.2 回归分析
    7.5 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7.5.1 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治理效应差异:“发声”能力和“发声”动机视角的分析
        7.5.2 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机理
        7.5.3 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如何促进资本配置效率:减少过度投资抑或投资不足
    7.6 稳健性测试
        7.6.1 内生性问题处理
        7.6.2 使用其他投资支出变量
        7.6.3 使用其他投资机会变量
        7.6.4 控制其他非实际控制人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8.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创新与贡献
    8.4 研究局限
    8.5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纺织行业何以成为国企改革解困的突破口?(论文参考文献)

  •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J]. 包炜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难忘百年峥嵘岁月 初心不改跟党前行 中国纺织业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J]. 郝杰. 纺织服装周刊, 2021(23)
  • [3]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进路与启示[J]. 谢昊举,高玉林. 改革与战略, 2020(10)
  • [4]Z公司借壳上市的动因及绩效研究[D]. 郭洋.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研究[D]. 张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D]. 徐浩. 南京大学, 2019(07)
  • [8]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重大经济主题报道[J]. 栾姗. 新闻爱好者, 2019(11)
  • [9]70年砥砺前行 中国纺织业跃上“世界巅峰”[J]. 郝杰,盛典. 纺织服装周刊, 2019(36)
  • [10]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治理效应研究[D]. 黄丹.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纺织业为何成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