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瘟、猪伪狂犬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刘雨琦[1](2020)在《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猪圆环病毒2型是世界上公认的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的致病菌之一,可与多种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引起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和增生和坏死性肺炎等多种疾病,对各国养猪业造成巨大的影响。猪圆环病毒3型是一种2016年在美国发现的新型病毒,之后在世界各养猪国均有PCV3感染的报道,对未来养猪业会造成不容小觑的影响。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同属于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类似,在我国7个省市均有混合感染的报道,在湖南、湖北和江苏等地,二者混合感染率可达42.9%。目前已建立PCV2和PC V3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其中包括常见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 R,q PCR)等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大多存在耗时长、灵敏度低、易污染等缺点。本实验旨在利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Droplet Digital PCR,dd PCR)建立一种快速、高效、可同时对PCV2和PCV3定量的检测的方法,可对猪的病料组织或者血清等低浓度样本进行特异性定量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单重PCV2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单重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选择PCV2和PCV3中目的基因的保守序列片段(Gen Bank No.KC823059.1和KY778776)与载体p UC59合成质粒,并利用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引物。通过引物筛选、优化退火温度和引物探针浓度比建立PCV2和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通过特异性实验探究建立的反应体系的特异性,并比较了所建立的PCV2和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与PCV2和PCV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引物探针浓度比为400 n Mv:200 n M和退火温度为56℃时,阳性液滴集中,扩增效果最好,对其他核酸样本无特异性扩增,灵敏度均能达到0.1 fg/μL,dd PCR最低可检出1.1 copies/μL的p UC59-PCV2和1.03 copies/μL的p UC59-PCV3。其中PCV2的q PCR和dd PCR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41和0.9762,dd PCR的扩增效率为83.41%;PCV3的q PCR和dd PCR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5和0.9575,dd PCR的扩增效率为80.75%。PCV2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与PCV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组内组间实验CV(%)值均小于5,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与PCV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组内组间CV(%)值均小于6.06,说明本实验所建立的四种检测方法其可重复性好,稳定性强。2.双重PCV2和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让每个微反应体系都含有两套引物探针,分别用含有FAM和VIC两种不同的报告基团探针进行检测,实现PCV2和PCV3能同时高效的准确定量,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本实验建立的双重PCV2和PCV3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和的双重PCV2和PCV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均能达到0.1 fg/μL,其中双重dd PCR检测检出0.1 fg/μL的p UC59-PCV2和p UC59-PCV3的拷贝数为1.1 copies/μL和1.32 copies/μL,双重q PCR检测PCV2和PCV3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07和0.9682,双重dd PCR检测PCV2和PCV3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51和0.9638,扩增效率分别为83.9%和78.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个F值均小于其F crit值,则F值在a=0.05的水平上不显着差异。说明本实验建立的双重微滴式数字PCR和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单重检测之间结果无显着差异,且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3.实际样本检测和试剂盒研发。利用已建立的q PCR和dd PCR两种检测方法对95份疑似感染PCV2的病猪样本进行检测,其中q PCR的阳性检出率为60%(57/95),dd PCR的检出率为62.10%(59/9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kappa系数为0.9766,说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dd PCR对q PCR检测出的疑似结果,能够通过具体拷贝数做出阳性或阴性的判断,在低浓度的检测样本中发挥出独特优势。本章实验也研发了两种双重检测试剂盒,其中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满足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检测要求,且节约了成本,缩短了检测时间,在一次反应过程种能对PCV2和PCV3同时检出,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王洪光,汤德元,罗险峰,曾智勇,李春燕,甘振磊,王凤,刘建,郝飞[2](2013)在《猪瘟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猪瘟是当今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近年来典型猪瘟已不多见,多表现为温和型猪瘟、隐性猪瘟以及妊娠母猪繁殖障碍猪瘟。许多研究人员发现,几年来猪瘟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常常表现为猪瘟与细菌性疫病的混合感染,猪瘟与其他病毒性疫病的混合感染,猪瘟与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的混合感染,这些混合感染严重影响猪瘟的诊断与防制,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猪瘟的混合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为养殖户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李鹰[3](2006)在《南方规模化猪场猪病流行动向及常见疫病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段正赢,王红琳,徐涤平[4](2002)在《猪瘟、猪伪狂犬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文中认为 今年1-4月,鄂、豫两省三个规模化养猪场先后暴发以母猪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疫情,妊娠母猪流产增多,大量死胎和弱仔;同时仔猪出现体温升高、呕吐、腹泻和神经症状,引起大批死亡,给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验,诊断该病为猪瘟、猪伪狂犬病及猪链球病混合感染,现将有关诊治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段正赢,王红琳[5](2001)在《猪瘟、猪伪狂犬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文中研究表明今年 1~ 4月 ,在鄂、豫两省三个规模化养猪场暴发了以母猪繁殖为主要特征的疫情后 ,采集病料进行了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验 ,结合临床症状及发病情况 ,确诊为猪瘟、猪伪狂犬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 ,并通过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使疫情及时地得到控制。
袁献宇[6](2020)在《源自家庭农场病猪的猪链球菌分子分型与毒力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猪链球菌病是链球菌属中马链球菌兽疫亚种、马链球菌类马亚种、兰氏分群中D、E、L群链球菌以及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引起猪的疫病总称。临床表现主要为败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肺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等。20世纪50~60年代猪链球菌病在我国即有出现,是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猪链球菌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并与一些其他疾病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猪伪狂犬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导致病死率的大幅提高,给养猪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国农业农村部将猪链球菌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SS是引起猪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血清型众多,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一直呈动态变化,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缺乏交互免疫力,基因型复杂多样,不同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学差异,毒力强弱也差异明显,给猪链球菌病的防控带来了巨大困扰。本研究对源自某集团公司分布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广西等五省区家庭农场中的55株SS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毒力评价,旨在探究SS血清型、毒力基因型、MLST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毒力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该集团公司科学防控猪链球菌病提供合理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将55株SS分离株作为受试菌株进行如下试验:(1)合成SS的35种血清型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S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合成SS的6个毒力基因(mrp、epf、sly、orf2、fbps、gapdh)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S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分型;合成SS的7个管家基因(aro A、cpn60、dpr、gki、mut S、rec A、thr A)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S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并构建UPGMA系统发育树分析不同地区分离株之间的亲缘关系。(2)以昆明鼠为动物模型,对SS分离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筛选出致死率为100%的分离株,并采用累积法测定其LD50。结果显示:(1)55株SS分离株共有9种血清型和未定型,SS4为优势血清型,19株,占比34.5%;共有11种毒力基因型,epf-mrp-sly-gapdh+fbps+orf2+为优势毒力基因型,16株,占比29.1%,SS4的优势毒力基因型为epf+mrp+sly+gapdh+fbps+orf2+;共有21种ST型,ST94为优势ST型,21株,占比38.2%,其中11种ST型为首次发现,存在3个以上等位基因突变,多数同一ST型SS分离株只能对应一种血清型,但同一血清型分离株存在多个ST型,ST1229(江苏及河北分离株)与ST1233(山东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ST94(安徽、江苏及河北分离株)与ST108(河北及江苏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2)55株SS分离株共筛选出11株致死率为100%的分离株,分别为HBgu18-3(SS4)、HBgu18-4(SS4)、AHhuai18-10(SS4)、AHhuai18-8(SS4)、JSxu18-4(SS4)、AHfu18-1(SS7)、HBgu18-2(SS7)、AHshou18-1(SS4)、JSbin18-1(SS8)、JSxu18-10(SS4)、JSbin18-8(SS8),其LD50分别为3.39×108CFU/m L、3.54×108CFU/m L、4.57×108CFU/m L、5.01×108CFU/m L、5.17×108CFU/m L、5.37×108CFU/m L、5.62×108CFU/m L、1.0×109CFU/m L、1.67×109CFU/m L、3.0×109CFU/m L、4.47×109CFU/m L。结果表明:(1)该集团公司五省区家庭农场流行的SS血清型种类较多,不同省区流行的血清型有明显差异,SS4为优势血清型;毒力基因型具有多样性,epf-mrp-sly-gapdh+fbps+orf2+为优势毒力基因型,SS4的优势毒力基因型为epf+mrp+sly+gapdh+fbps+orf2+,epf、mrp及sly为毒力差异性基因;ST型呈现多元化趋势,ST94为优势ST型,遗传变异较为明显,种内分化程度较高,ST型与血清型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性,且临近地区的分离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2)该集团公司五省区家庭农场流行的SS中共有8株强毒株,1株中等毒力菌株,2株弱毒株;其中SS4毒力最强,其次为SS7和SS8;同种血清型中ST94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多数分离株携带的毒力基因种类越多,毒力越强。
宋宏晓,李葱晓,王慧,张明亮,张春杰[7](2013)在《河南省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和猪瘟病毒核酸检测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猪群中猪伪狂犬病(PR)、猪圆环病毒病(PCVD)和猪瘟(CSF)3种伴有神经症状的免疫抑制性疫病的感染情况,本研究应用RT-PCR、PCR方法对近期采集的豫西地区84份伴有神经症状的病料进行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瘟病毒检测分析。结果显示,PRV、PCV-2和CSFV的阳性率分别为75%、60.71%和32.14%;总单感率为32.14%,各自单感率分别为25.00%、3.57%、3.57%;总混感率为60.71%,PRV/PCV-2、PRV/CSFV、PCV-2/CSFV和PRV/PCV-2/CSFV 4种混感型的混感率分别为32.14%、3.57%、10.71%和14.29%。结果表明,河南省部分地区存在这3种伴有神经症状的猪免疫缺陷性疫病的流行,包括单感流行和混感流行;单感中以PRV流行为主,混感中以PRV/PCV-2这种混感型流行为主;混感复杂,具有PRV/PCV-2、PRV/CSFV、PCV-2/CSFV和PRV/PCV-2/CSFV四种混感型;总混感率比总单感率高,而PRV的单感率比PRV/CSFV、PCV-2/CSFV和PRV/PCV-2/CSFV 3种混感型的混感率却都要高。以上结果为该地区猪群神经症状疫病的诊断和防控积累了资料。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8](2011)在《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研究说明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猪高热病在不少地方经常发生,尤其是高温高湿夏季。
刘翠权[9](2011)在《广西395个规模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原学调查及防控措施》文中指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一种多因子疾病,它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猪群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疾病综合症。为了解该病在广西猪群中的感染状况,主要采用PCR和RT-PCR方法,结合细菌分离鉴定,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对广西14个市395个规模猪场的1686份组织样品分别进行了12种病原检测。结果显示:292个规模猪场和1212份样品为PRDC阳性,猪场和组织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73.92%(292/395)和71.89%(1212/1686)。其中,单独或者混合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猪链球菌(SS)、猪伪狂犬病毒(PRV)、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猪流感病毒(SIV)、猪附红细胞体(E-suis)、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PM)、副猪嗜血杆菌(HP)、猪细小病毒(PPV)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阳性样品分别为51.36%(866/1686)、36.54%(616/1686)、10.91%(184/1686)、9.19%(155/1686)、6.76%(114/1686)、6.64%(112/1686)、5.81%(98/1686)、5.63%(95/1686)、4.45%(75/1686)、3.91%(66/1686)、0.59%(10/1686)和0(0/1686)。1病原学分析从感染的类型看,在1212份阳性样品中,单独感染的样品351份,占28.96%(351/1212);混合感染的样品861份,占71.04%(861/1212)。从混合感染的类型看,在861份混合感染阳性样品中,二重混合感染597份、三重混合感染210份、四重混合感染54份,分别占69.34%(597/861)、24.39%(210/861)和6.27%(54/861)。从混合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看,在861份混合感染阳性样品中,“病毒与病毒”混合感染的样品460份、“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的样品401份,分别占53.43%(460/861)和46.57%(401/861)。从感染的优势病原分析,PRRSV和/或PCV2感染的样品1054份,占1212份阳性样品的86.96%。其中,"PRRSV+PCV2(+其它病原)”混合感染的样品428份,占所有861份混合感染样品的49.71%。结果表明:广西规模猪场普遍存在PRDC, PRRSV、PCV2是引起PRDC的主要病原;感染类型复杂多样,混合感染相当普遍,以"PRRSV+PCV2(+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最为常见。2病理组织学观察在病原学调查的基础上,对560个PRDC病例的心、肝、肺、肾、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征。560个中的500个(占89.3%),其中,PRRSV单独感染病例166个、PRV单独感染病例22个、PRRSV+PCV2混合感染病例247个、PCV2+PRV混合感染病例38个、PRRSV+E-suis感染病例21个、PRRSV+CSFV+PCV2+HP感染病例6个,其心、肝、肺、肾、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下特点:PRRSV单独感染的病例,肺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肾表现为肾小球肾炎,淋巴结表现为急性增生性淋巴结炎,肝脏表现为变质性肝炎,心肌表现为变质性心肌炎,脾表现为脾小体体积缩小、坏死,红髓区内出血,淋巴细胞减少;PRRSV和/或PCV2混合感染其他病毒或继发细菌感染时,病变更加典型,组织细胞发生变性甚至坏死。系统的病理组织学观察为进一步形成PRDC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技术规范提供重要参考依据。3防控措施2009年5月开始,对15个试验猪场采取综合防控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对必须进入猪场的人员、车辆、物品随时进行消毒,对猪舍地板、墙壁、天花板、空气、用具等定期进行消毒;做好PRRSV、CSFV、PRV、SIV、PCV2等PRDC原发性病原的免疫和监测,对抗体水平不合格的及时进行强化免疫;做好环境虫鼠蚊蝇等生物灾害防范和通风、温度、湿度控制;加强饲养管理,做到全进全出、养殖密度合理、营养均衡;尽可能减少猪群转栏、混群、免疫次数,净化养殖周边环境,减少应激;对病猪及时隔离并投喂敏感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对死猪及其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消毒。重点措施是消毒、监测和对病死及带毒猪的隔离、淘汰、无害化处理,主要内容包括:对必须进入猪场的人员、车辆和物品随时进行消毒;对产房、保育猪舍、生产育肥猪舍的地板、墙壁、天花板、用具等分别进行2次/周、1次/周、2次/月的常规消毒,空栏后进猪前进行2次全面消毒;对产房、保育猪舍的空气在空栏后进猪前进行1次密闭熏蒸消毒;对猪舍外环境进行2次/月的消毒;对病猪和带毒猪及时隔离、淘汰,对死猪及其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消毒。4防控效果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猪瘟的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提高,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猪流感的病原学监测的平均阳性率均不同程度地下降。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共监测15个规模猪场血清样品16974份、病原学样品1589份。其中,猪瘟免疫抗体的平均合格率由试验前的91.18%提升到试验后的95.90%,病原学样品的平均阳性率由8.55%下降到6.0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抗体的平均阳性率由86.46%提升到88.11%,病原学样品的平均阳性率由15.80%下降到13.15%;猪圆环病毒2型病原学样品的平均阳性率由26.61%下降到22.28%;猪伪狂犬病gE抗体的平均阳性率由5.53%下降到4.51%,病原学样品的平均阳性率由6.43%下降到5.16%;猪流感感染抗体的平均阳性率由5.51%下降到5.30%,病原学样品的平均阳性率由637%下降到4.97%。生猪的死亡率总体趋于下降。15个猪场的总体平均死亡率由试验实施1~2月的8.28%下降到实施11~12月的7.24%,总体下降了1.04个百分点。种猪的繁殖性能和仔猪的存活率显着提高,仔猪的平均死亡率明显下降。其中,每头长白母猪年平均提供活仔数由20.73头提高到21.57头,提高了0.84头;仔猪的平均死亡率由8.54%下降到6.86%,下降了1.68个百分点。每头杜洛克母猪年平均提供活仔数由18.95头提高到19.23头,提高了0.28头;仔猪的平均死亡率由7.44%下降到6.55%,下降了0.89个百分点。每头大约克母猪年平均提供活仔数由19.97头提高到20.54头,提高了0.57头;仔猪的平均死亡率由7.42%下降到6.39%,下降了1.03个百分点。仔猪的生长性能大幅度提高。其中,长白仔猪达到30kg和100kg的平均日龄分别提前了2.1天和3.3天,30~100kg平均日增重提高了30.1g,保育猪和育肥猪的料肉比分别降低了0.063和0.098。杜洛克仔猪达到30kg和100kg的平均日龄分别提前了2.1天和3.9天,30~100kg平均日增重提高了24.6g,保育猪和育肥猪的料肉比分别降低了0.029和0.089。大约克仔猪达到30kg和100kg的平均日龄分别提前了1.9天和3.6天,30~100kg平均日增重提高了21.5g,保育猪和育肥猪的料肉比分别降低了0.023和0.056。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采取上述综合措施后,15个规模猪场的主要疫病防控效果显着,生猪发病减少了,死亡率降低了,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种猪的繁殖性能、仔猪的死亡率和生长性能等各项指标均发生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俊杰[10](2010)在《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猪高热病”是以高热、食欲减退或废绝、皮肤发红为特征的一种猪的传染病,该病病因未明,已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自2001年以来在温州部分县市区零星发生,以后相继增多。该病在2006年7月份开始在温州地区呈现流行趋势,2007~2008年相对趋缓,2009年又有所反复,严重影响我市养猪业。在“猪高热病”的影响下,2007~2009年猪价飞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养猪业,期间温州市养猪业迅猛发展,已建成(在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14个,总投资3.5亿元,建设用地面积3000多亩,新改扩建栏舍20万多平方米,温州市养猪业呈现出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升级。“猪高热病”的发病范围广、病情复杂、病原多样,为了弄清温州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病原,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我们对采集与部分病例的病料送国内各大专院校和研究所进行PCR、病毒分离等病原检测分析,发现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的检出率为100%,猪瘟检出率为65%以上,猪伪狂犬和猪流感为阴性,表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为我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同时运用ELISA试剂盒和间接血凝检测试剂盒对2004~2009年间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发现,2004~2006期间,猪圆环病毒2型、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在逐年升高,猪瘟抗体合格率却一直下降、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也一直在下降,猪流感的抗体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进一步证实了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为我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而猪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与我市的“猪高热病”关系不大;通过运用普通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对部分病例进行细菌学分析,从9家猪场分离到的13株细菌中,其中5株链球菌、6株葡萄球菌,1株沙门氏菌,1株大肠杆菌;并将分离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进行动物试验,发现分离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能引起兔子和小白鼠发烧和死亡,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表明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我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细菌性病原;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的细菌对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新一代头孢类高敏,而青、链霉素耐药。通过显微镜检查、血细胞分析发现弓形体是参与我市“猪高热病”的继发病原,附红细胞体与我市的“猪高热病”关系不大。根据我市“猪高热病”的病因,我们提出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各种应激、重视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实行药物保健、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注意饲料卫生等六大防治原则和消毒杀虫技术、药物保健技术、合理的免疫方案三大实用技术,能有效控制温州市的“猪高热病”,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二、猪瘟、猪伪狂犬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瘟、猪伪狂犬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PCV的病原学特征 |
1.1.1 形态及理化性质 |
1.1.2 PCV基因结构特征 |
1.2 PCV的复制方式 |
1.3 PCV的分类 |
1.3.1 PCV1的基因结构 |
1.3.2 PCV2的基因结构与分型 |
1.3.3 PCV3的基因结构 |
1.4 PCV2和PCV3引起的相关综合征和疾病 |
1.4.1 PCV2引起的相关综合征和疾病 |
1.4.2 PCV3引起的相关综合征和疾病 |
1.5 PCV2和PCV3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 |
1.5.1 PCV2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 |
1.5.2 PCV3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 |
1.5.3 PCV2与PCV3的混合感染 |
1.6 研究进展 |
1.6.1 免疫学诊断方法 |
1.6.2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1.6.3 PCV2和PCV3的双重检测 |
1.7 微滴式数字PCR |
1.7.1 数字PCR的简介 |
1.7.2 数字PCR的分类 |
1.7.3 ddPCR的优点 |
1.7.4 ddPCR的应用 |
1.8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8.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8.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猪圆环病毒2型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样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菌的培养 |
2.2.2 核酸的提取与反转录 |
2.2.3 标准品的制备 |
2.2.4 标准品的制备 |
2.2.5 PCV2的qPCR和dd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2.2.6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特异性实验 |
2.2.7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灵敏度实验及标准曲线绘制 |
2.2.8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最低检测限实验和重复性实验 |
2.3 实验结果 |
2.3.1 引物的筛选和体系的优化 |
2.3.2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特异性实验 |
2.3.3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灵敏度实验及标准曲线绘制 |
2.3.4 qPCR和ddPCR检测PCV2的最低检测限实验和重复性实验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微滴式数字PCR检测猪圆环病毒3型方法的建立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样品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引物的筛选和体系的优化 |
3.3.2 qPCR和ddPCR检测PCV3的特异性实验 |
3.3.3 qPCR和ddPCR检测PCV3的灵敏度实验及标准曲线绘制 |
3.3.4 qPCR和ddPCR检测PCV3的最低检测限实验和重复性实验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方法的建立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样品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标准品的制备 |
4.2.2 引物与探针的设计合成 |
4.2.3 双重qPCR检测PCV2和PCV3反应体系的建立 |
4.2.4 双重dd PCR检测PCV2和PCV3反应体系的建立 |
4.2.5 双重qPCR检测PCV2和PCV3的灵敏度实验及标准曲线绘制 |
4.2.6 双重dd PCR检测PCV2和PCV3的灵敏度实验及标准曲线绘制 |
4.2.7 方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双重qPCR和双重dd PCR检测PCV2和PCV3反应体系的建立 |
4.3.2 双重qPCR和双重dd PCR检测PCV2和PCV3灵敏度实验 |
4.3.3 方差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实际样本检测和实际应用 |
5.1 实际样本检测 |
5.1.1 实验样本 |
5.1.2 提取方法 |
5.1.3 实际样本检测结果 |
5.2 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
5.2.1 简介 |
5.2.2 试剂盒组成 |
5.2.3 具体操作步骤 |
5.2.4 结果判读 |
5.2.5 注意事项 |
5.3 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
5.3.1 简介 |
5.3.2 试剂盒组成 |
5.3.3 具体操作步骤 |
5.3.4 结果判读 |
5.3.5 注意事项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和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2)猪瘟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猪瘟与细菌性疫病的混合感染 |
2 猪瘟与病毒性疫病的混合感染 |
2.1 猪瘟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混合感染 |
2.2 猪瘟与猪伪狂犬病的混合感染 |
2.3 猪瘟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圆环病毒病的三重感染 |
2.4 猪瘟与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的混合感染 |
3 猪瘟与寄生虫性疫病的混合感染 |
4 猪瘟与病毒性、细菌性及寄生虫性疫病的混合感染 |
4.1 猪瘟与猪伪狂犬病及细菌性或寄生虫性疫病的混合感染 |
4.2 猪瘟与猪圆环病毒病及细菌性疫病的混合感染 |
4.3 猪瘟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副猪嗜血杆菌的混合感染 |
4.4 猪瘟与猪肺疫等细菌性或寄生虫性疫病的混合感染。 |
(5)猪瘟、猪伪狂犬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
2 病理剖检 |
3 实验室检验 |
3.1 细菌学检查 |
3.1.1 涂片镜检 |
3.1.2 分离培养 |
3.2 血清学检查 |
3.2.1 链球菌间接血凝 (IHA) 试验[1] |
3.2.2 伪狂犬乳胶凝集试验[2] |
3.2.3 猪瘟间接血凝 (IHA) 试验[3] |
3.3 动物试验 |
3.3.1 兔体交叉免疫试验 取新鲜死胎和病死猪的脾组织 |
3.3.2 兔体皮下接种试验 |
4 防治措施 |
5 小结与讨论 |
(6)源自家庭农场病猪的猪链球菌分子分型与毒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和符号表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受试菌株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
2.1.4 主要培养基及试验溶液配制 |
2.1.4.1 TSA-YE培养基 |
2.1.4.2 TSB-YE培养基 |
2.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方法 |
2.2.1 55株SS分离株的血清分型 |
2.2.1.1 DNA的提取 |
2.2.1.2 PCR引物的合成 |
2.2.1.3 PCR扩增 |
2.2.1.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2 55株SS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型 |
2.2.2.1 DNA的提取 |
2.2.2.2 PCR引物的合成 |
2.2.2.3 PCR扩增 |
2.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3 55株SS分离株的MLST分型 |
2.2.3.1 菌株DNA的提取 |
2.2.3.2 PCR引物的合成 |
2.2.3.3 PCR扩增 |
2.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3.5 MLST分析 |
2.2.4 55株SS分离株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55株SS分离株的血清分型结果 |
3.2 55株SS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型结果 |
3.3 55株SS分离株的MLST分型结果 |
3.4 55株SS分离株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SS分离株的分子分型 |
4.2 SS分离株的毒力评价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 |
(8)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预防措施 |
5 治疗方案 |
(9)广西395个规模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原学调查及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概述 |
2 PRDC的主要病原 |
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
2.2 猪瘟病毒 |
2.3 猪圆环病毒 |
2.4 猪伪狂犬病毒 |
2.5 猪流感病毒 |
2.6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
2.7 猪细小病毒 |
2.8 猪链球菌 |
2.9 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
2.10 副猪嗜血杆菌 |
2.11 猪附红细胞体 |
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PRDC的病原学检测 |
1 材料 |
1.1 被检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细菌分离鉴定培养基 |
1.5 PCR检测引物 |
1.6 PRDC病原学检测技术路线 |
2 方法 |
2.1 样品和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及临床初步诊断 |
2.2 病原学检测 |
3 结果 |
3.1 样品和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及临床初步诊断 |
3.2 病原学检测 |
4 讨论 |
4.1 PRDC致病性特征 |
4.2 引发PRDC的主要病原分析 |
5 小结 |
第三章 PRDC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理组织材料的采集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 |
2 结果 |
2.1 肺脏 |
2.2 脾脏 |
2.3 肝脏 |
2.4 肾脏 |
2.5 淋巴结 |
2.6 心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PRDC的防控措施 |
1 材料 |
1.1 实验时间和地点 |
1.2 被检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综合防控技术方案 |
2.2 PRDC主要原发性病原的控制净化技术要点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高热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 |
2、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
3、威胁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
4、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
5、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 |
三、研究的目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猪高热病"研究进展 |
1.1 流行特点 |
1.2 临床症状 |
1.3 病理剖检特征 |
1.4 病原学 |
1.4.1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 |
1.4.2 猪瘟(HC) |
1.4.3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
1.4.4 伪狂犬 |
1.4.5 弓形体 |
1.4.6 附红细胞 |
1.4.7 链球菌 |
1.4.8 副猪嗜血杆菌 |
1.4.9 肠杆菌 |
1.5 防治 |
第二章 "猪高热病"对温州养猪业的影响 |
2.1 温州市生猪饲养动态 |
2.1.1 1949~2009年间温州市年底生猪存栏量 |
2.1.2 1997~2009年间温州市年底母猪存栏量 |
2.1.3 1997~2009年间温州地区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的情况 |
2.2 "猪高热病"对温州养猪业的影响 |
2.3 温州市生猪生产的发展情况 |
第三章 温州市"猪高热病"发病情况的分析 |
3.1 温州市"猪高热病"流行情况调查 |
3.1.1 总体发病情况 |
3.1.2 发病特点 |
3.2 临床症状 |
3.3 剖检病理变化 |
第四章 温州市"猪高热病"的病因分析 |
4.1 "猪高热病"相关病原血清流行病学的分析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 |
4.2 细菌性病原分析 |
4.2.1 材料和方法 |
4.2.2 结果 |
4.3 病毒性病原的分析 |
4.3.1 蓝耳病检测 |
4.3.2 圆环病毒检测 |
4.3.3 猪瘟检测 |
4.3.4 流感检测 |
4.3.5 伪狂犬病检测 |
4.4 寄生虫检查 |
4.4.1 弓形体 |
4.4.2 附红细胞体病相关检查 |
4.5 讨论 |
4.6 病因分析 |
4.7 结论 |
第五章 "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
5.1 "猪高热病"的防治原则 |
5.1.1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
5.1.2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
5.1.3 充分重视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
5.1.4 实行药物药物保健制度 |
5.1.5 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
5.1.6 注意饲料卫生 |
5.2 "猪高热病"的防治技术 |
5.2.1 消毒杀虫技术 |
5.2.2 药物保健技术 |
5.2.3 合理免疫方案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猪瘟、猪伪狂犬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刘雨琦. 暨南大学, 2020(03)
- [2]猪瘟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J]. 王洪光,汤德元,罗险峰,曾智勇,李春燕,甘振磊,王凤,刘建,郝飞. 中国猪业, 2013(04)
- [3]南方规模化猪场猪病流行动向及常见疫病诊治[J]. 李鹰. 畜禽业, 2006(03)
- [4]猪瘟、猪伪狂犬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A]. 段正赢,王红琳,徐涤平. 猪的重要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防检疫专业委员会第7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2
- [5]猪瘟、猪伪狂犬病及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J]. 段正赢,王红琳.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1(01)
- [6]源自家庭农场病猪的猪链球菌分子分型与毒力评价[D]. 袁献宇.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7]河南省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和猪瘟病毒核酸检测分析[J]. 宋宏晓,李葱晓,王慧,张明亮,张春杰. 动物医学进展, 2013(02)
- [8]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9]广西395个规模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原学调查及防控措施[D]. 刘翠权.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10]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D]. 金俊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