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岭三章》示范课访谈实录(论文文献综述)
江颖莹[1](2020)在《统编本“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研究 ——以岭南诗文单元教学为例》文中认为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是“家乡文化生活”,指向“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希望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或物,关注家乡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对当代文化的参与意识。身为来自于岭南并即将回到岭南执教的教师,为了让岭南地区的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积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给各地区教师设计“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提供参照,本文以岭南诗文单元教学为例进行了统编本“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研究。文中借鉴相关专着和硕士论文中岭南诗文的定义,对其进行了新界定,并对教科书内外的岭南诗文进行梳理,提出单元教学建议,设计具体的单元教学,对其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在界定岭南诗文的基础上,对教科书内外的岭南诗文进行分析。指出了教科书中岭南诗文的分布情况、篇目特点和教科书外岭南诗文的选择依据、具体篇目。第二章,提出岭南诗文单元教学的建议。第三章,根据统编本“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要求,依托岭南的地域特点,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设计岭南诗文单元教学。第四章,对单元教学进行分析,阐明单元教学的意义以及在小学、初中阶段的运用。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反思了研究的不足,表达了笔者的期望。
张梓麟[2](2020)在《M中学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秀的革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教科书中的革命文化作品是学生接触革命文化的主要媒介,教师进行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是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重要途经。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优势,传承优秀革命传统,进一步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了语文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革命文化作品的梳理,以M中学两篇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为例分析其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出初中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建议。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绪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作品的特点;M中学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现状分析;“统编本”初中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建议。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对“革命文化”和“革命文化作品”进行了概念界定;对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文化作品的文本研究和教学研究做了文献综述;列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文化作品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第二章主要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分析和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对M中学及其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进而梳理出M中学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的现状。第三章则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初中革命文化作品教学提出了建议:1.教学目标的建议:(1)注重突出革命文化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重视典型人物与事迹表述方法的学习;(3)根据本班学情适当调整目标。2.教学内容的建议:(1)立足教材,重构教学内容;(2)拓展背景,丰富补充方式;(3)整合知识,加强学科融合。3.教学方法的建议:(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化作品的认同感;(2)多形式朗读,缩减学生与革命文化作品的距离感;(3)课内外结合,消减学生对革命文化作品的陌生感。4.教学评价的建议:(1)促进革命文化作品教学评价主体多样化;(2)及时对学生的课后练习与作业进行反馈;(3)重视课堂中的生成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
柏业顺[3](1998)在《《梅岭三章》示范课访谈实录》文中研究说明《梅岭三章》示范课访谈实录执教/李震采访/柏业顺柏业顺(以下简称柏):1997年5月2日,我在庐山听了你上的示范课《梅岭三章》。在课堂上,你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学习这三首诗,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请你谈谈这节课的引读教学设想,可以吗?李震(以下简称李...
孙娜[4](2019)在《部编本初中“红色经典”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亟需传承弘扬、革命传统教育有待加强,而语文教科书中的“红色经典”作品成为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及革命传统教育渗透的范本。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关于“红色经典”作品的编制是对其他版本“去革命化”编排的有力回击,同时“红色经典”作品激发历史与时代的强音,将历史记忆与现实语境的冲击张力映射到“红色经典”作品教学中,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倾向和革命历史时空隔膜等问题,因此回归语文本色的“红色经典”作品编制及教学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部编本革命传统篇目的增加是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的体现,也是重温激活革命历史记忆的节点,“红色经典”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是契合传承革命传统的要求。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阐述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意义,并就研究范畴、研究方法进行概述。正文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主要通过文本分析法进行教科书的静态研究,明确部编本“红色经典”作品编选理念、梳理选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编排特色,为“红色经典”作品教学现状调查和归因思考提供支撑;第二章主要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的质性研究以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总结“红色经典”作品教学现状并进行归因的理性思考;第三章主要针对“红色经典”教学现状,运用课例分析法、模型建构法等进行“红色经典”作品教学动态研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由此不断突破完善“红色经典”作品教学。部编本“红色经典”作品编制及教学是将宏观、静态的教科书研究和微观、动态的教学实践研究融为一体,呈现“红色经典”作品的编选风貌,有利于唤醒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使得师生铭记革命历史,探索“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实践有利于传承革命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赵芬[5](2019)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用件”教学策略研究 ——以长沙市L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教学“教什么”素为语文界的热点和焦点,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从选文功能出发提出“选文类型”理论,该理论将教材选文鉴别为四种类型,强调不同类型的选文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这为一线教师语文教学“教什么”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用件”具有较高的可替换性,在实际教学中,“用件”往往被误用为“定篇”“例文”“样本”而不被重视,我们从“选文类型”理论角度来考察“用件”,就会彰显“用件”相对自足的存在价值,它强调学生在获知选文所讲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与选文内容相关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用件”强调把选文当作媒介,触发其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藉以“用件”的关联,优化了语文教学程序,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树立“选文类型”理论意识,它有助于科学划分具体的文本内容,制定合理、适宜的教学内容;依据选文的功能确定相应选文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单元有所得”,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在长沙市L中的听课、访谈及调查中,我们发现该中学的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中的“用件”时,存在千篇一律、面面俱到、似是而非、随意舍弃等问题,其原因不外乎不重视学理、不挖掘教材、不注意反思等方面。“用件”无论多少,也不论是以“教读”还是“自读”的方式编入教材,我们需拿出严谨的治学态度,以正确的方式打开“用件”。依据“用件”的功能与特色,理清教学目标、明晰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应该是优化教学、凸显用件存在价值的可行路径。
徐印亮[6](2021)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篇目深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9月1日起,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其中革命传统篇目达到了32篇,较2015年人教版教材略有增长。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篇目的增加,凸显了“革命传统教育”选文的教育价值。但是长久以来革命传统篇目的阅读教学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学生在该类文章的学习上,存在着文本解读的表层化、阅读能力的薄弱化和思维发展的滞后化等问题。深度阅读是指读者透过文字符号或图画符号与作者、文本进行多重的、深入的交流,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悦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深度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以外想要表达的丰富的意蕴,陶冶情操并促进其思维发展,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培育和提升。论文主要是以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篇目的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对师生的问卷调查和同课异构对比教学的分析,梳理当下革命传统篇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深度阅读教学与革命传统篇目相结合的优越性进行分析后,从文本深入解读的深度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的深度阅读教学和促进思维发展的深度阅读教学三方面展开论述,就革命传统篇目深度阅读教学的策略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李梦影[7](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选编与教学研究 ——以现当代作品为例》文中指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初中使用以来,自读课文在选入和编排方式上呈现出切实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新特色。通过相关文献及调查问卷,笔者发现教师在“自读课文”的概念、定位和教学上认识含糊、边界不清,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误区:要么等同“教读课文”,要么完全由学生自读。本文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现当代自读课文为研究对象,明确自读课文的定义、价值,通过对比研究自读课文的选文、编排两方面的变化,列举教学实例来探索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并对调查的教学问题提出教学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在现当代自读课文教学上提供帮助和启发。本论文共分为绪论和三个章节。绪论,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四部分。第一章是自读课文的概述。主要辨析自读课文的概念,理清了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等定义关系,参照国外对自读课文定义的解读和国内不同时期对自读课文定义的解释变化;阐述自读课文的特点及教育价值。第二章是现当代自读课文的选编现状及思考。从选文的数量、内容、文体、背景,编排的单元组合、单篇内部等角度,通过与人教版语文教材进行对比,来分析统编本自读课文选文和编排上的现状。分析选文和编排上的优点,指出某些选文和编排上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及建议。第三章是初中语文现当代自读课文教学现状及建议。主要以现当代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作品的教学案例和调査问卷,就目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几点问题,从学生、教师、阅读环境三方面提出教学上的策略与建议。
张莹莹[8](2019)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诗歌是一种年轻的文学样式,它追求自由和个性,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现代诗歌作为教材中的四大文学类文本之一,对学生情感的熏陶、鉴赏能力的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现代诗歌的教学要点,提出了现代诗歌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希望可以为现代诗歌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本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范围、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综述了近年来现代诗歌教学价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论文主体部分的第一章:针对目前初中生对现代诗歌的接受情况和初中教师的教学现状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点和问题所在,了解目前语文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实际的教学效果,找到目前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第二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结合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分析其教学价值,其二,对部编本教材的现代诗歌选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选编概况,分析选编的优点和缺点;第三章:结合现代诗歌的教学价值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情况,确定现代诗歌的教学要点,提出现代诗歌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并分析现代诗歌教学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试图为现代诗歌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结论部分:笔者总结全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进一步阐述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李玉婷[9](2019)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革命作品的教学能使高中生在研习语言典范、论辩深刻的作品时,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深入体会革命志士的崇高精神,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目前我国革命类作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现状是:一方面,教师很少进行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很少阅读革命类作品。学生阅读量偏少、阅读兴趣有待提升,教师教学现状堪忧,这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了契机。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应该开设“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课程并进行教学,然而,据调查和访谈,这一学习任务群尚未真正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即不知如何确立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故而,本论文将研究的主要任务确立为:在界定“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立足于该学习任务群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需求重点研究其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策略,以期为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考方向。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并指出了本研究可能存在的意义。第一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理性阐释。这一部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的逻辑顺序展开,旨在从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可行性两个角度入手剖析高中进行该任务群教学的依据。本章首先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进行了概念界定:“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是高中阶段的一个学习内容,是新课标十八个任务群中第九个任务群,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进而论述了该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政治和文学的双重性、学习任务的明确性、言语活动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整合性。此后,指出了高中进行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可能存在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革命传统作品的兴趣、促进教师转变革命作品的教学方式、促进对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高中进行该任务群的教学具有较高价值,然而据调研,其教学现状并不理想,理论策略的缺位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追问理论根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主要观点为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策略指导。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可行性二者共同构成了高中必须进行该任务群教学的依据。第二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这一部分回答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在课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即:做好教学设计。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论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本研究认为:该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应当立足于学情,以任务意识为导向确定学习任务,进而以专题集群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具体而言,该任务群可以通过资源开发、任务群统筹等方式整合文学类、思辨类、实用类革命作品作为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创设角色情境、视听情境、问题情境并设计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考察访谈等言语实践活动,以此优化教学过程。第三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这一部分是回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即在教学实施中可供采取的策略。本研究认为:宏观上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式、精读泛读结合式、联读——表达式三种教学模式。微观上则可以采取动机激发、任务驱动、支架教学、对话调控四种教学策略。此后,根据该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特征及教学要求进行了一个高一班级的九个课时全流程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学反思,致力于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与相互融合。
潘婷婷[10](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关于英雄人物的文章。进行英雄人物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实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这类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是以鲜活的形象和优秀的品质感染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进行统计和分类,对具体篇目的教学研究进行分析,以探寻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的当下意义,发现英雄人物形象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缘起、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英雄人物形象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最后明确英雄的含义。第二章的内容是,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的选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英雄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和共同品质,为下文分析英雄人物形象的教学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做好铺垫。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英雄人物形象的统计,内含统计说明、统计情况和选编特点;第二,英雄人物形象的分类,具体分为智慧型英雄、力量型英雄、领袖型英雄和英雄集体群体;第三,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具体包括智勇双全、理想坚定和敢于担当。第三章的内容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分析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的当下意义。第一,有利于促进德育的实施,具体包括:激发爱国情感;养成英雄气概;增强集体荣誉感。第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包括: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情趣;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第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具体包括: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意识;发扬奉献精神。第四章的内容是,探讨英雄人物形象的教学建议。第一,教学设计上,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三方面入手,做好准备工作。背景分析为:分析学生的态度起点和学习需要,并发现问题。教学目标为:在凸显情感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语文素养。教学策略为:以语言文字为抓手;开展多种合作学习;整合课堂内外资源。第二,教学实施上,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应做到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和以事服人。“以情感人”即以作者之情、英雄之情和教师之情感染人。“以文化人”即抓住文字、多面解读和当代解读。“以事服人”即直观展现事迹;挖掘背景资源;寻找身边英雄。第三,教学评价上,一方面,要强化写作实践,构建以教师、学生自身和其他学生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自身、英雄人物和课外资源的优势,构建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第五章是结语部分,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为例,对英雄人物的选编情况,教学意义和教学建议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展望,有利于发挥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梅岭三章》示范课访谈实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岭三章》示范课访谈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1)统编本“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研究 ——以岭南诗文单元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意义 |
六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岭南诗文的界定与分析 |
第一节 岭南与岭南诗文的界定 |
一 岭南的界定 |
二 岭南诗文的界定 |
第二节 教科书中岭南诗文的分析 |
一 教科书中岭南诗文的分布情况 |
二 教科书中岭南诗文的篇目特点 |
第三节 教科书外岭南诗文的分析 |
一 教科书外岭南诗文的选择依据 |
二 教科书外岭南诗文的篇目选择 |
第二章 岭南诗文单元教学的建议 |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建议 |
一 课堂教学应注重多篇多方面整合 |
二 课堂教学应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
三 课堂教学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第二节 实践活动的建议 |
一 实践活动应具备可行性 |
二 实践活动应灵活多样 |
三 实践活动应做好评价 |
第三章 岭南诗文单元教学案例举隅 |
第一节 单元的样章 |
一 单元导语 |
二 单元课文组合 |
三 单元实践活动 |
第二节 具体篇目的教学经验 |
一 融入岭南元素 |
二 重视自主学习 |
第三节 具体的教学设计 |
一 以“感受岭南景物”为主题的设计 |
二 以“认识岭南名士”为主题的设计 |
三 以“诵读岭南爱国诗文”为主题的设计 |
四 以“了解岭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 |
五 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为主题的设计 |
第四章 岭南诗文单元教学的分析 |
第一节 单元教学的意义 |
一 对学生的意义 |
二 对教师的意义 |
三 对地区的意义 |
第二节 单元教学在其他学段的运用 |
一 小学阶段的运用 |
二 初中阶段的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科书外岭南诗文 |
附录 B “柳宗元与柳州山水: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鸾乱啼”教学实录 |
附录 C《望月怀远》教学实录 |
附录 D《“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教学实录 |
附录 E《过零丁洋》教学实录 |
附录 F《梅岭三章》教学实录 |
致谢 |
(2)M中学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作品的特点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作品的内容特点 |
一、篇幅增加,篇目有所变动 |
二、主题广泛,内容多有呼应 |
三、助读丰富,预习要求明确 |
第二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作品的形式特点 |
一、分布均匀,每学期均有编排 |
二、文体丰富,表达方式多样 |
三、作者众多,写作风格迥异 |
第二章 M中学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M中学基本情况 |
一、学校概况 |
二、办学理念 |
三、教学特色 |
四、革命文化教育课外实践 |
第二节 师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一、教师调查问卷数据及分析 |
二、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及分析 |
第三节 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
一、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四节 革命文化作品教学评价的建议 |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 |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
三、教学方法的分析 |
四、教学评价的分析 |
第五节 M中学革命文化作品案例学生学习分析 |
一、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有待提升 |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有波动 |
第三章 初中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目标的建议 |
一、注重突出革命文化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二、重视典型人物与事迹写作方法的教学 |
三、根据本班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
第二节 革命文化作品教学内容的建议 |
一、立足教材,重构教学内容 |
二、拓展背景,丰富补充方式 |
三、整合知识,加强学科融合 |
第三节 革命文化作品教学方法的建议 |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化作品的认同感 |
二、多形式朗读,缩小学生与革命文化作品的距离感 |
三、课内外结合,消减学生对革命文化作品的陌生感 |
第四节 革命文化作品教学评价的建议 |
一、促进革命文化作品教学评价主体多样化 |
二、及时对学生的课后练习与作业进行反馈 |
三、重视课堂中的生成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部编本初中“红色经典”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 |
六、研究范畴 |
第一章 部编本“红色经典”作品编制风貌 |
第一节 部编本“红色经典”作品的编制理念 |
一、历史记忆唤醒与现实语境交织 |
二、价值观念形塑与学生兴趣兼顾 |
三、革命精神传承与实践内化融合 |
第二节 部编本“红色经典”作品的选编概况 |
一、体裁多元:“红色经典”单篇文本 |
二、经典探究:“红色经典”名着导读 |
三、实践内化:“红色经典”综合学习 |
第三节 部编本“红色经典”作品的加工情况 |
一、“红色经典”选文加工 |
二、“红色经典”名着拓展 |
三、“红色经典”活动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部编本“红色经典”作品教学现状探析 |
第一节 教师访谈:“万变不离其宗” |
一、“很有必要,一切都值得” |
二、“没有区分,和往常一样” |
三、“零碎单调,我需要改变” |
第二节 学生调查:“革命离我遥远” |
一、“为了考试,我必须学” |
二、“我没兴趣,不如看剧” |
三、“太单调了,我想……” |
第三节 聚焦问题:问题分析及成因探寻 |
一、实然与应然:阅读学习缺乏对话 |
二、单一与多元:文本类型囿于单篇 |
三、现实与突围:红色资源亟待开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部编本“红色经典”作品教学策略探究 |
第一节 构建主体对话的“红色经典”教学 |
一、还原历史情境,拉近文本距离 |
二、立足语言文字,深入文本对话 |
三、构建个性体验,升华家国情怀 |
第二节 探索“红色经典”的书册阅读教学 |
一、初读输入:通读指导,设计阅读任务 |
二、精读加工:重点突破,立足经典语言 |
三、外化输出:内容统整,组织专题活动 |
第三节 立足红色资源的“红色经典”教学 |
一、活化课程资源,提炼革命精华 |
二、优化活动方式,铭记革命历史 |
三、完善评价体系,传承红色基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5)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用件”教学策略研究 ——以长沙市L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用件”篇目梳理 |
第一节 “用件”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用件”划分依据 |
第三节 统编本初中教材“用件”的分析与统计 |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用件”教学现状 |
第一节 “用件”教学现状 |
第二节 “用件”教学现状反思 |
第三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用件”教学策略 |
第一节 理清教学目标 |
第二节 明晰教学内容 |
第三节 优选教学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篇目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革命传统篇目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 |
2.1 革命传统篇目教学的问卷调查 |
2.2 革命传统篇目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
2.2.1 教学内容类 |
2.2.2 教学方式类 |
2.2.3 教学评价类 |
2.3 革命传统篇目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
2.3.1 学习态度类 |
2.3.2 学习方法类 |
2.3.3 学习目的类 |
2.4 革命传统篇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4.1 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和程序化导致学生文本解读的表层化 |
2.4.2 教学内容的浅显化和碎片化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薄弱化 |
2.4.3 教学评价的单一化和矛盾化导致学生思维发展的滞后化 |
第3章 深度阅读教学与革命传统篇目的关系 |
3.1 深度阅读教学的界定 |
3.2 深度阅读教学的三个维度 |
3.3 深度阅读教学和革命传统篇目相结合的优越性分析 |
第4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篇目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
4.1 革命传统篇目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
4.2 革命传统篇目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
4.3 革命传统篇目教学中促进思维发展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
第5章 革命传统篇目深度阅读教学的效果 |
5.1 两种模式教学的对比 |
5.2 《土地的誓言》深度阅读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2.1 文本解读层面的比较 |
5.2.2 阅读能力层面的比较 |
5.2.3 思维发展层面的比较 |
结语 |
附录1 革命传统篇目阅读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2 革命传统篇目阅读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3 《土地的誓言》深度阅读教学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选编与教学研究 ——以现当代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一)自读课文的概念和定位研究 |
(二)自读课文选编的研究 |
(三)文本解读和课例分析的研究 |
(四)自读课文教学的研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点 |
第一章 自读课文的概述 |
第一节 自读课文的演变 |
第二节 自读课文的含义和定位 |
一 自读课文的含义 |
二 自读课文的定位 |
第三节 自读课文的特点和教育价值 |
一 自读课文的特点 |
二 自读课文的教育价值 |
第二章 现当代自读课文的选编现状及思考 |
第一节 现当代自读课文的选文情况 |
一 从数量上统计 |
二 从内容上比较 |
三 从文体上梳理 |
四 从背景上完善 |
第二节 现当代自读课文的编排情况 |
一 单元编排情况 |
二 单篇编排情况 |
第三节 现当代自读课文选编的优点 |
一 选文多是有特色的名家名篇 |
二 编排关联度较为适合 |
第四节 现当代自读课文选编的思考 |
一 有些选文需要进一步推敲 |
二 有些选文与单元主题不匹配 |
三 没有设置预习和练习 |
四 语言知识时有时无 |
第三章 现当代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及建议 |
第一节 现当代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调查 |
一 学生对学习现当代自读课文的看法 |
二 教师对现当代自读课文的理解 |
第二节 现当代自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学生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
二 教师的教学尚处于探究阶段 |
三 教学指导用书的一些解读有误 |
第三节 现当代自读课文的教学建议 |
一 对学生自读的建议 |
(一)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积累 |
二 对教师辅导的建议 |
(一)建立整体联系的教学观 |
(二)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 |
(三)增强对教学指导用书的辨析 |
(四)重视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 |
三 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
(一)拓展阅读环境 |
(二)善用教学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致谢 |
(8)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范围 |
三、理论依据 |
四、研究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初中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受情况及目前的教学情况调查 |
第一节 初中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受情况调查 |
一、普遍喜爱现代诗 |
二、审美鉴赏能力低 |
三、课外阅读量不足 |
四、诗歌写作能力弱 |
第二节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情况调查 |
一、教学方法 |
二、教学内容 |
三、教学效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代诗歌的教学价值及部编本初中教材现代诗歌的选编分析 |
第一节 现代诗歌的教学价值 |
一、增强语言文字运用和感受力 |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
三、培养学生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
四、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和人格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编分析 |
一、选编概况 |
二、选编优点 |
三、选编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要点和教学实施 |
第一节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要点 |
一、现代诗歌的文学常识及体裁特点 |
二、现代诗歌的意象意境及情感解读 |
三、现代诗歌的朗诵训练及写作指导 |
第二节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实施 |
一、阅读与品悟——现代诗歌的鉴赏教学 |
二、表达与创作——现代诗歌的写作教学 |
三、考查与评价——现代诗歌的教学反馈 |
第三节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一、现代诗歌鉴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二、现代诗歌写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三、现代诗歌教学反馈应注意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思路图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依据 |
第一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及教学价值 |
一、概念界定 |
二、基本特征 |
三、教学价值 |
第二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现状透视 |
一、现状:教与学不容乐观 |
二、原因:理论匮乏与策略失当 |
第三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情境认知理论 |
三、过程最优理论 |
第二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确定学习任务 |
一、前提:进行学情分析 |
二、原则:任务相依原则 |
三、载体:教学活动专题 |
第二节 整合教学内容 |
一、革命传统文学性作品 |
二、革命传统思辨性作品 |
三、革命传统实用类作品 |
第三节 创设学习情境 |
一、创设角色情境 |
二、创设视听情境 |
三、创设问题情境 |
第四节 设计言语实践活动 |
一、课内基础:阅读鉴赏活动 |
二、课内深入:表达交流活动 |
三、课内升华:梳理探究活动 |
四、课外扩展:考察访谈活动 |
第三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 |
第一节 基于课型的宏观教学模式 |
一、基础课选取任务型教学模式 |
二、阅读课选取精读泛读结合模式 |
三、写作课选取联读表达模式 |
第二节 基于模式的微观教学建议 |
一、用活动激发学习动机 |
二、用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
三、用支架辅助学生学习 |
四、合理调控课堂多重对话 |
第三节 基于教学实践的效果反思 |
一、教学成效:学生学习兴趣增加 |
二、教学问题:课堂活动不易调控 |
三、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现状调查 |
附录B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C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生习作展览 |
致谢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语文教材英雄形象总体研究 |
1.3.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形象具体研究 |
1.4 概念界定 |
1.4.1 西方的英雄概念 |
1.4.2 我国的英雄概念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文本分析法 |
第二章 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的现状 |
2.1 英雄人物形象的统计 |
2.1.1 统计说明 |
2.1.2 统计情况 |
2.1.3 选编特点 |
2.2 英雄人物形象的分类 |
2.2.1 智慧型英雄 |
2.2.2 力量型英雄 |
2.2.3 领袖型英雄 |
2.2.4 英雄集体群体 |
2.3 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 |
2.3.1 智勇双全 |
2.3.2 理想坚定 |
2.3.3 敢于担当 |
第三章 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的意义 |
3.1 促进德育实施 |
3.1.1 激发爱国情感 |
3.1.2 养成英雄气概 |
3.1.3 增强集体荣誉感 |
3.2 发展语文素养 |
3.2.1 发展创造性思维 |
3.2.2 提升审美情趣 |
3.2.3 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
3.3 增强社会参与 |
3.3.1 增强社会责任感 |
3.3.2 培养敬业意识 |
3.3.3 发扬奉献精神 |
第四章 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的建议 |
4.1 教学设计 |
4.1.1 背景分析 |
4.1.2 教学目标 |
4.1.3 教学策略 |
4.2 教学实施 |
4.2.1 以情感人 |
4.2.2 以文化人 |
4.2.3 以事服人 |
4.3 教学评价 |
4.3.1 强化写作的形成性评价 |
4.3.2 突出优势的综合性评价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1.教材类 |
2.着作类 |
3.标准类 |
4.硕博论文类 |
5.期刊论文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四、《梅岭三章》示范课访谈实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本“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研究 ——以岭南诗文单元教学为例[D]. 江颖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M中学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研究[D]. 张梓麟.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梅岭三章》示范课访谈实录[J]. 柏业顺. 语文教学通讯, 1998(01)
- [4]部编本初中“红色经典”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D]. 孙娜. 苏州大学, 2019(04)
- [5]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用件”教学策略研究 ——以长沙市L中为例[D]. 赵芬.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5)
- [6]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篇目深度阅读教学研究[D]. 徐印亮.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7]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选编与教学研究 ——以现当代作品为例[D]. 李梦影.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张莹莹. 苏州大学, 2019(04)
- [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D]. 李玉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教学研究[D]. 潘婷婷.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