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奇 好问 好动 好胜——初二学生学习物理心理特点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薇薇[1](2012)在《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类已迈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提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的潜力。作为以教育为事业的教师是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因此,必须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目前的数学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赶进度、抢时间、削弱知识发展过程和应用过程,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学习,缺乏拓展学习资源的意识,缺乏反思归纳学习策略的意识。本课题尝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引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注重问题解决,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的思考的学习情境中,改变学生被动的依靠外在强制的结论记忆和题型训练的“模仿解题机器“。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使学生的各项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本文首先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分别从当前的教育使命,社会的需求,当前国际竞争的影响和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与教学模式的现状四个角度加以阐述。在新课改与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国内外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接着论述了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区别,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原则和特征的概念界定,简述了国内外数学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国内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育研究者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越来越多,但是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法。本文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课堂实际,调查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等,针对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教学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的成绩对比分析表明: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相比,初中数学课堂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不仅使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自主性、创造性得以施展,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重新树立学习数学信心和兴趣。
王骞[2](2012)在《宋诗经典及其经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衡定宋诗经典诗作和经典诗人,并探讨宋诗经典形成与嬗变的过程及其成因。全文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两大部分,上篇是对经典诗作的经典化历程与原因的论述与探讨,下篇论述宋代经典诗人的经典化过程。绪论中,用定量分析法确定经典诗作和经典诗人的名单。其中经典诗作的确定分两个步骤,先将选本分作古近代选本和当代选本两种类型,根据两种选本选录的数目在五万余条的原始数据库中确定出经典诗歌的前三百篇,而后与评论纪事资料、百度链接一起组成四种数据,再加权计算得出诗歌经典的前一百篇名单。经典诗人的确定方法与经典诗作类似,先统计选本选录的总数,确定出经典诗人前一百名,再将古代选本、当代选本、三种网络搜索、古代评论纪事、20世纪论着等共五种数据进行加权计算,得出经典诗人前二十名名单。上篇,以经典篇目数据为基础,分类探讨不同诗作的经典化历程及其成因。第一章,论述恒定型经典诗作的接受特点和恒定型经典诗作经典化历程的宏观曲线。指出恒定型经典诗作的接受特点一是及时性,二是持久性。其宏观曲线有古今大致持平、当代名次较古代下滑、当代名次较古代上升三种。附带论述了整体恒定而小阶段有所波折诗作的情况。第二章,论述渐进型经典诗作的经典化历程。将渐进型经典诗作按题材内容分为国家情怀的诗作、社会情怀的诗作、自然情怀的诗作、爱情情怀的诗作、人生情怀的诗作、文艺情怀的诗作六类,并在每一种类型中具体探讨这些诗作在开始未能及时经典化的缘故和后来在某个点开启经典化之路的原因。第三章,讨论突进型经典诗作的经典化历程。这类经典诗作按突进原因可分成三种类型,忧国情怀类、忧民情怀类和作者主体胸襟类,在每类诗作的具体论述中,对当代突进之前的诗歌的寂寞冷清情况予以描述,对当代突进之后的具体突进情形和突进原因予以论述分析。第四章,讨论波折型经典。这一章论述了当代受欢迎程度不如古代的经典篇目的经典化历程,描述了它们在古代受重视的情形,并分析了它们在古代受欢迎、在当代受冷遇的原因,诗歌情感、题材、话题、思想与当代生活和当代读者的隔膜性以及诗作艺术的欠独特性和非卓越性,是古热今冷的主要因素。第五章,讨论没落型经典。主要探讨了古代受重视当代遭到弃置的诗作及其原因。第六章,总结和探讨宋诗诗歌经典的经典要素和生成机制。下篇,分三章,论述经典诗人前十名的经典化进程。第七章,讨论苏轼、陆游、王安石、黄庭坚四位大家的经典化进程,注意揭示每位诗人的经典化的开始、发展、持续与变动情况。第八章,论述了范成大、杨万里、欧阳修、梅尧臣、朱熹、陈与义的经典化进程。注意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力图在比较中揭示经典化进程中的外力作用。第九章,从总体上对经典诗人进行分析,讨论经典诗人的古今差异及其原因。结语部分,主要讨论本文对当代诗歌和诗人未来经典之路的启迪。
邢祎雯[3](2018)在《回归本源的儿童歌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打开了与世界交往的大门,那种带有音调与情绪的声音表达开启了儿童歌唱的始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歌唱的体验,享受着歌唱带来的乐趣。对儿童来说,歌唱是内心情感的流露,不受任何功利的驱使,只为表达自我,歌唱与其他物质一起构筑起了儿童生活的世界。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儿童的成长,从教师与家长的观点出发,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开发儿童歌唱的技术或通过歌唱对儿童进行更多的教育活动,而忽略了儿童歌唱自然、童真的“本源”,导致出现了儿童不正确用嗓、对歌曲选择不符合成长规律等现象。儿童歌唱行为一方面受内部心理活动的支配,一方面受外界刺激的反映。本研究将生理发现作为探究儿童歌唱本源的突破口,结合儿童生理、心理与自然天性为前提的科学方法进行训练,并将训练方法与歌曲演唱相结合挖掘儿童在演唱中的情感表现,通过与儿童生活世界对话的形式,来获取儿童艺术生命的意义。本研究绪论部分,从研究缘起、问题与思路、研究方法与价值以及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从第一章开始是论文主体部分,主要从五个“源”头来研究:第一章对本研究的理论进行了溯源:首先从儿童的自然天性、儿童文化以及儿童哲学三个层面对儿童的“自然”“童真”“童智”进行理论阐述。其次,从歌唱的角度,对儿童歌唱行为、儿童对歌唱的审美体验以及以音乐性向与音乐环境为依据的儿童歌唱心理进行了歌唱理论的探寻。第二章为了探究儿童生理的本源,本章节从语音测量的角度探究儿童“唱”的生理动作,借助语音学软件对儿童歌唱发音基本要素进行测量与分析。探究儿童歌唱的生理发展,儿童歌唱语音静态与动态表现,深度探讨歌唱气息、声带、共鸣等内在表象,力求把儿童说不出来的缘由通过语音学“看到”。第三章结合上一章从技能训练的角度来探寻“唱”的声源,在实践中研究儿童歌唱嗓音怎么用。训练中用游戏、活动等方法引导儿童对身体发声器官进行体验以及发声动作的体验,探究儿童如何通过身体体验而获得歌唱经验。第四章从情感表现的角度研究儿童“歌”的根源,通过歌曲对儿童内心情感潜意识进行挖掘,探索音乐要素对儿童歌唱情感的影响,唤起儿童对歌唱情感表现的体验。第五章总结儿童歌唱的本源要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根基,儿童“唱”的技能与表现要源自于对生活的体验,而“歌”的情感要源自于生活的滋养,儿童对歌唱的体验与表现要源自于生活、依托于生活,让儿童在歌唱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容青艳[4](2004)在《认知心理学、物理科学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人,而人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前进,所以,教育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必要条件。物理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急速演化的新纪元,因为它与人类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存在深层的联系:它不仅是一切自然科学的排头兵和典范,而且是一切科学宇宙观的重要来源以及一切现代化产业的科学基础,就它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论而言,它也是一切现代人文科学的典范。很显然,物理教育成了现代人类文明延续的必要条件。本文试图对认知心理学、物理科学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进行系统探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从分析我国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我们用认知心理学、物理科学理论去指导中学物理教学的必要性。第二章从婴、幼儿的心智发展和感知一认知的双层结构的角度阐述认知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论述物理科学基础,具体阐明物理科学的本质要素、基本特征、以及它的范式演化机制以及物理学理论的方法论判据。第四章从翔实的史料出发,全面论述物理科学与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表面的、基础的与潜在的关系。第五章从继承与发展人类文明的视角来看待教育事业,阐述物理教育的目的与宗旨的实质含义。第六章从强调科学家与初中生认知心理的同构性,以及分析初、高中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入手,论述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以及物理教学所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 最后,对本研究工作的不足和展望做了简单说明。
林小方[5](2016)在《立足物理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文中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江泽民同志的这番话,深刻地揭示了在科技迅猛发展时代"创新"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新素养核心场所.如何将科技创新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在物理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传播学科知识同时也能播下创新的种子,是本文探讨的课题.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说,"今天的学校忽视促进
二、好奇 好问 好动 好胜——初二学生学习物理心理特点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好奇 好问 好动 好胜——初二学生学习物理心理特点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当前教育的使命 |
1.1.2 当前社会的需求 |
1.1.3 当前国际竞争的影响 |
1.1.4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
1.2.2 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 |
1.2.3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
1.2.4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学习方式 |
2.2 探究式学习 |
2.2.1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内涵 |
2.2.2 探究式教学 |
2.2.3 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区别 |
2.2.4 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区别 |
2.3 数学探究式学习 |
2.3.1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目的与原则 |
2.3.2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
第三章 课题研究综述 |
3.1 国外研究综述 |
3.1.1 美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
3.1.2 其他国家探究式学习的现状研究 |
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章 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
4.1 发现法教学理论 |
4.2 建构主义理论 |
4.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2.2 建构主义的“学与教”与“学习环境” |
4.2.3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
4.3 多元智能理论 |
4.3.1 多元智能理论的起源和重要内容 |
4.3.2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 |
4.4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五章 初中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策略与措施 |
5.1 学生的学习现状 |
5.2 教学策略 |
5.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
5.2.2 创建宽松环境,营造学生的探究氛围 |
5.2.3 创造互助机会,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
5.2.4 鼓励动手实践,增强学生探究乐趣 |
5.2.5 经历运用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5.3 初中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措施 |
5.3.1 学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及探究式教学的重视 |
5.3.2 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
5.3.3 做好课堂设计,营造探究空间 |
5.3.4 给予展示机会,营造宽松环境 |
5.3.5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
第六章 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
6.1 实验研究 |
6.1.1 实验目的 |
6.1.2 实验对象 |
6.1.3 实验假设 |
6.1.4 实验过程 |
6.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6 实验结论 |
6.2 案例分析 |
案例1 八年级《轴对称》教学设计 |
案例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片段 |
第七章 讨论与思考 |
7.1 构建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新模式 |
7.2 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7.2.1 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
7.2.2 应对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2)宋诗经典及其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思路 |
一、 宋诗经典的研究目的 |
二、 宋诗经典的研究背景 |
三、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难点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统计结果 |
一、 诗歌数据及经典诗作名录 |
二、 诗人数据及经典诗人名录 |
上篇 经典作品的类型与生成 |
第一章 恒定型经典 |
第一节 恒定经典的接受特点 |
一、 及时性 |
二、 持久性 |
第二节 恒定经典的具体走势 |
一、 恒定大势下的上升下滑 |
二 、恒定大势下的微小波动 |
第二章 渐进型经典 |
第一节 国家情怀的诗歌 |
第二节 社会情怀的诗歌 |
第三节 自然情怀的诗歌 |
第四节 爱情情怀的诗歌 |
第五节 人生情怀的诗歌 |
第六节 艺术情·怀的诗歌 |
第三章 突进型经典 |
第一节 爱国热忱被追捧 |
第二节 忧民深情引关注 |
第三节 胸襟个性受推崇 |
第四章 波折型经典 |
第一节 情感心绪之古近今远 |
第二节 生发话题之古热今冷 |
第三节 题材对象之古熟今生 |
第四节 思想观念之古扬今弃 |
第五节 一般作品之物竞天择 |
第六节 小家作品之碧玉难珍 |
第五章 没落型经典 |
第一节 作者主体原因 |
第二节 作品本身原因 |
第六章 经典的特质与生成机制 |
第一节 经典篇目的文本特质 |
一、 体裁篇幅:倾向简短 |
二、 题材主题:广泛超越 |
三、 审美特征:唐宋并重 |
第二节 经典篇目的主体特质 |
第三节 经典篇目的生成机制 |
一、 经典篇目的古今异同 |
二、 经典篇目榜与宋诗特色 |
三、 经典篇目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
下篇 经典作家的类型与生成 |
第七章 大家的经典化历程 |
第一节 苏轼 |
(一) 1949年之前对苏轼之推崇 |
(二) 1949年之后对苏轼之接受 |
第二节 陆游 |
(一) 1949年之前对陆游之接受 |
(二) 1949年之后对陆游的接受 |
第三节 王安石 |
宋代:评价颇高 |
元代:评价中等 |
明代:批评为主 |
清代:褒贬各半 |
当代:欣赏揄扬 |
第四节 黄庭坚 |
(一) 成名经过 |
(二) 毁誉交织 |
(三) 先抑后扬 |
第八章 名家的经典化历程 |
第一节 范成大 |
宋代:人以官重——范氏经典地位之初立 |
元代:清新典雅——范氏审美特质之确定 |
明代:以范并陆——范氏经典地位之上升 |
清代:特重清新——范氏经典进程之继续 |
当代:契合要求——范氏经典进程之加速 |
第二节 杨万里 |
宋元:经典地位之确立 |
明清:经典地位之波折 |
当代:经典地位之复兴 |
第三节 欧阳修 |
1949年之前:宋诗称大家,褒贬各参半 |
当代:名次有下降,关注有侧重 |
第四节 梅尧臣 |
生前:名公奖许,梅氏成名 |
北宋:广受赞誉,诗名稳固 |
南宋:盛誉之后,一度遇冷 |
元明清:地位确立,褒贬纷纷 |
当代:两极并举,地位稳同 |
第五节 朱熹 |
1949年之前:道学宗师助诗名 |
1949年之后,骤然冷却又升温 |
第六节 陈与义 |
宋代:因诗致通显,生前已成名 |
元代:推尊持续中,与世作典型 |
明代:霜雪严寒日,温热自如昔 |
清代:褒扬声不断,风雨中前行 |
当代:遇春即回温,理性进行中 |
第九章 诗人经典化的宏观状况 |
一、 宋诗人经典化历程宏观曲线 |
二、 宋诗人经典化的古今异同 |
三、 宋诗人经典化的内外力比重 |
结语 |
附录一 |
表一、选本数据库来源书目 |
表二、诗歌篇十大经典名篇原始选本数据 |
表三、一百名家诗人之后八十名排行榜 |
表四、诗人篇之当代绩点排行榜前十名 |
表五、诗人篇之古近代绩点排行榜前十名 |
附录二 部分宋诗经典名篇原文 |
附录三 部分文学史宋代文学版块目录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按汉语拼音排序) |
论文类(按时间排序) |
读博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后记 |
(3)回归本源的儿童歌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与思路 |
三、研究价值与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现状 |
六、概念界定 |
第一章 理论探源:自然的儿童与原本的歌唱 |
一、对儿童天性的解读 |
(一)儿童生命的“自然” |
(二)儿童文化的“童真” |
(三)儿童哲学的“童智” |
二、儿童歌唱的理论探寻 |
(一)需要层次论对儿童歌唱行为的诠释 |
(二)审美体验论对儿童歌唱美学的探索 |
(三)音乐性向论是儿童歌唱心理的内显 |
(四)音乐环境论是儿童歌唱心理的外因 |
第二章 唱之始源:儿童歌唱嗓音的语音测量 |
一、测量设计 |
(一)测量目的:儿童歌唱嗓音样态 |
(二)测量材料:测量曲目的设计 |
(三)设计思路:测量变量的选取 |
(四)被试选取:被试儿童的遴选 |
(五)测量设备:采样设备信号采集 |
二、测量过程 |
(一)准备:测量曲目教唱 |
(二)实施:嗓音测量过程 |
(三)归纳:测量数据分类 |
三、测量发现一:儿童嗓音静态表现 |
(一)儿童喉部发育与言语习得 |
(二)儿童歌唱元音的语音学表现 |
(三)儿童歌唱辅音的语音学表现 |
四、测量发现二:儿童嗓音动态表现 |
(一)歌唱元音运动形态与音色调控 |
(二)歌唱语音运动形态中声能的表现 |
(三)气息调控对歌唱语音运动的影响 |
第三章 唱之声源:儿童歌唱嗓音的训练实践 |
一、实践设计 |
(一)实践目的:儿童歌唱嗓音的使用 |
(二)实践对象:实验儿童的遴选与介绍 |
(三)实践的信效度 |
二、实践内容 |
(一)说话到歌唱的声音体验 |
(二)有意识的歌唱呼吸探索 |
(三)歌唱起音的发声练习 |
(四)对口腔运动的艺术加工 |
(五)寻找自然的高位共鸣感 |
三、实践发现 |
(一)对身体感知的体验 |
(二)在游戏中获得经验 |
第四章 歌之根源:歌唱技能在演唱中的情感转化 |
一、歌曲与儿童内心情感潜意识 |
(一)儿童歌唱的情感动机 |
(二)对歌曲中的情感定位 |
(三)歌唱审美经验的激活 |
二、音乐要素对儿童歌唱情感的影响 |
(一)音乐节奏对歌唱情绪的描述 |
(二)歌曲旋律线条中的情感表现 |
(三)歌曲中音乐形象的内心联觉 |
三、儿童对歌唱情感表现的体验 |
(一)歌唱肢体动作的体验 |
(二)歌唱中对内心的关照 |
(三)歌唱中的移情与想象 |
第五章 回归本源:生活世界是儿童歌唱发展的根基 |
一、“唱”之技能来源与生活的体验 |
(一)歌唱、儿童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
(二)儿童歌唱技能实践要来源于生活 |
(三)儿童歌唱情感抒发要依托于生活 |
二、“歌”之表现来源于生活的滋养 |
(一)歌唱依托生活来滋养儿童精神 |
(二)在生活中体验歌唱的文化精神 |
(三)儿童在歌唱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儿童歌唱公益课堂招募启示 |
附录二 儿童嗓音数据信息卡 |
附录三 儿童嗓音测量基本信息 |
附录四 儿童歌唱语音采集图谱(部分) |
附录五 课程实验儿童嗓音数据(部分) |
附件六 儿童歌唱训练视频录像(部分) |
附录七 参与实验儿童歌唱获奖证书(部分) |
附录八 实践训练用教学曲库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参与导师项目情况 |
后记 |
(4)认知心理学、物理科学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题的提出 |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1.3 本论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认知心理学基础 |
2.1 婴、幼儿的心智发展 |
2.2 感知-认知的双层结构 |
第三章 物理科学基础 |
3.1 物理科学的两个本质要素 |
3.2 物理科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
3.3 物理科学的范式及其演化机制 |
3.4 物理科学的方法论判据 |
第四章 物理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
4.1 在人类精神文明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
4.2 西方文明与近代科学的崛起 |
4.3 现代物理学的崛起,人类文明进入新纪元 |
第五章 物理教育的目的与宗旨 |
5.1 物理教育的目的 |
5.2 物理教育的宗旨 |
第六章 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与教学原则 |
6.1 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 |
6.2 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 |
6.3 物理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立足物理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 |
1.1 营造和谐气氛,把“问”的胆量还给学生 |
1.2 创设疑惑情景,把“问”的机会留给学生 |
1.3 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是创新的手段 |
2.1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设置学习活动 |
2.2 重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
2.3 重视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等学习活动 |
四、好奇 好问 好动 好胜——初二学生学习物理心理特点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 郑薇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12(02)
- [2]宋诗经典及其经典化研究[D]. 王骞. 武汉大学, 2012(12)
- [3]回归本源的儿童歌唱研究[D]. 邢祎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4]认知心理学、物理科学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研究[D]. 容青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4)
- [5]立足物理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J]. 林小方. 中学物理, 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