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山新生代构造与造山特征

阿尔金山新生代构造与造山特征

一、阿尔金山新生代构造及造山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焦科[1](2020)在《阿尔金断裂带中段新生代隆升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北部的阿尔金断裂带长达一千六百余公里,并将岩石圈硬度稍软的青藏高原与岩石圈硬度较高的塔里木板块分为两部分。关于这条断裂带的相关研究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地质学界的热点课题,而且由于阿尔金断裂带的地质情况复杂,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其的争论还依然存在。现如今关于阿尔金断裂带的研究已获得丰硕成果,但关于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的活动包括变形开始时间等相关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需要较多实地的研究结果来支持相关理论。本论文在广泛的野外地质勘查基础上,聚焦地层学与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地层分布、岩相组合变化,对邻近柴达木盆地的阿尔金断裂中段新生代隆升时间和隆升特点做了系统的探讨,提出阿尔金断裂在新生代发生了多次逆冲-走滑-隆升运动,推断了其具体活动的地质时代,探讨了阿尔金断裂带的隆升演化。(1)新生代地层展布与岩相组合变化表明,阿尔金断裂带两侧的新生代(从路乐河组到上油砂山组)岩相组合相似,地层一致性好,属于统一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新生代早期阿尔金断裂带活动性弱,从狮子沟组时期及其以后活动性逐渐增强。(2)年代学证据表明,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新生代隆升以走滑-挤压为主,隆升活动不断加强,并在第四纪达到鼎盛,当今时期阿尔金断裂带仍处于不断隆升的阶段。新生代时期早在48 Ma阿尔金山就出现隆升现象,在16Ma之后,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现象开始出现。(3)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验证了阿尔金断裂带在新近纪的隆升剥蚀过程,17Ma之前阿尔金断裂带处于相对稳定阶段,17Ma-9Ma处于快速隆升阶段,并于5Ma左右阿尔金断裂隆升至地表,分割了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4)通过研究认为阿尔金断裂带在较长时期内经历了复杂的发展演化,并在新生代时期重新隆升。其新生代的隆升演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古新世-晚始新世时期,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是连在一起的,阿尔金山脉还未开始隆升,断裂活动弱;在晚始新世-中中新世末期,阿尔金断裂带开始微弱隆升,初期隆升幅度不大,中中新世隆升最为剧烈;中中新世末期-上新世,阿尔金断裂带隆升幅度减小,多出现山前超覆现象,在部分地区原始盆地的沉积范围漫过阿尔金断裂带向西延伸;第四纪以来,阿尔金断裂带伴随着青藏高原的全面隆起而快速隆升,最终成为现今的形态。

宋旭波[2](2017)在《酒西盆地始新世火烧沟组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酒西盆地位于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和北祁连断裂相交的三角地区,对研究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酒西盆地红柳峡剖面和火烧沟剖面始新统火烧沟组砂岩碎屑组分类型、形态及石英阴极发光特征,发现大量岩屑、长石和石英颗粒具有明显的变质岩来源特征,认为火烧沟组物源为变质岩。结合酒西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及盆地NW向古水流特征,通过系统分析该盆地周缘可提供物源的高点(阿尔金山、祁连山)区域岩性特征,认为酒西盆地火烧沟组物源来自阿尔金山,推测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的断距应>450km。

张涛[3](2011)在《柴西红沟子剖面沉积物记录的阿尔金山9.8-9.1Ma构造事件》文中指出沉积盆地和造山带是大陆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它们构成了在空间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沉积盆地作为造山带构造演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地质记录,为研究造山带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信息和线索。而盆地中充填的沉积物是盆地水系范围内造山带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的产物,这些沉积物很好的记录了盆地周边造山带的构造活动历史。柴达木盆地是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南北向挤压应力为动力背景的内陆盆地,构造上主要受控于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三条大断裂。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已建立16.5-4.8 Ma高精度古地磁年代的红沟子剖面,通过对其剖面沉积特征、沉积相、古流向、沉积物源、沉积物磁化率、岩石磁学、古地磁构造旋转等详细研究,结合盆山耦合理论,重点探讨了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山晚新生代的重大构造事件,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红沟子地区沉积环境经历了下油砂山组(>16.5 Ma)扇三角洲相沉积、上油砂山组(16.5-9.8 Ma)扇三角洲-浅湖相沉积、9.8-9.1 Ma有沉积间断、狮子沟组(9.1-4.8 Ma)扇三角洲-浅湖相沉积以及最后到七个泉组(<4.8 Ma)的典型山麓冲积扇相沉积过程。2.通过磁化率椭球体最大主轴的方向(偏角)指示的水流方向,结合砾石A-B面、砾石成分、沉积构造等分析,得出柴达木盆地西部红沟子地区在16.5-4.8 Ma期间古水流主要来自于北西方向,源区主要是阿尔金山。3.红沟子剖面沉积物磁性特征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9.8 Ma以前剖面沉积物平均磁化率值较低(1.04x10-8m3kg-1)且总体波动幅度不剧烈。而9.1 Ma之后剖面沉积物平均磁化率值增高近2倍(达1.96×10-8m3kg-1),同时波动幅度增大。并且9.8 Ma以前沉积物的磁性矿物主要为赤铁矿,而9.1 Ma之后剖面沉积物中赤铁矿含量急剧减少,占主导地位的载磁矿物是磁铁矿。4.通过对红沟子剖面上油砂山组和狮子沟组地层样品特征剩磁方向进行费舍尔平均,得出红沟子地区狮子沟组地层相对于上油砂组地层顺时针旋转了7.3°、古纬度向北偏移了0.5°。5.通过沉积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以及构造旋转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山在9.8-9.1 Ma发生了一次重大构造隆升事件。

张建新,孟繁聪,于胜尧[4](2010)在《两条不同类型的HP/LT和UHP变质带对祁连-阿尔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制约》文中研究说明在祁连-阿尔金造山带的南北两侧,分别出露有北祁连-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和柴北缘-南阿尔金UHP变质带。北祁连-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主要由蓝片岩、低温榴辉岩和高压变沉积岩所组成,榴辉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420~570℃和2.0~2.5GPa,形成时代为510~440Ma。含硬柱石榴辉岩和含纤柱石高压变沉积岩的存在显示洋壳俯冲把大量水带到地幔深处。与HP/LT变质带伴生的早古生代蛇绿岩、俯冲增生杂岩、岛弧、弧后盆地等显示北祁连-北阿尔金为典型的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柴北缘-南阿尔金UHP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橄榄岩、高压麻粒岩及具有陆壳性质的正副片麻岩所组成,它们遭受了超高压变质作用(T>700℃,P>2.8GPa),UHP变质时代为500~420Ma,榴辉岩的原岩时代为750~850Ma,形成于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谷环境。野外地质关系、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显示柴北缘-南阿尔金HP-UHP变质带为大陆深俯冲作用的产物。在柴北缘-南阿尔金UHP变质带中,超高压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同时形成在不同的构造热环境中,构成大陆俯冲及碰撞造山带中的"双变质带",同时也显示柴北缘-南阿尔金造山带具有典型碰撞造山带的特征。祁连-阿尔金造山带南北两侧几乎同时发生增生造山作用和碰撞造山作用,构成由不同造山类型所组成的复合造山带。南北两侧的HP/LT变质带和UHP变质带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类型双变质带制约了祁连-阿尔金造山带早古生代的造山性质、造山类型以及造山机制。

王亮[5](2009)在《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整合的发现对阿尔金断裂研究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界断裂,同时也是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边界,新生代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控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的盆地填充和早期构造带的形态。针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靠近阿尔金山的沉积层序和构造活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必定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阿尔金断裂带的研究和认识。本文根据“盆山耦合”的思想,从柴达木盆地受阿尔金构造活动制约这一特征出发,利用逆向推理的思路,利用盆地记录来反演造山带的大地构造过程,力图重建新生代阿尔金断裂的阶段性过程和重要的构造演化特征。在综合利用实测地面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新生代层序内部存在着两个重要的,与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性相关的角度不整合面,它们分别位为上、下干柴沟组之间和上、下油砂山组之间。通过综合完成的多条位于阿尔金山南侧的区域剖面、不同时期的沉积相和古构造分析的研究,证实了这两期不整合的平、剖面分布,为在空间上论证新生代阿尔金断裂的影响范围,以及其时间上的阶段性活动特征提供了依据。研究指出,新生代早期的阿尔金断裂带以形成大范围的古隆起为标志,隆起区遭受剥蚀,从而产生了上、下干柴沟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晚期古隆起活动的继续、挤压应力的聚集,导致现今意义上的阿尔金断裂的发育,断裂让挤压应力获得释放,构造隆升速率开始降低,甚至停止,其结果导致新沉积地层的超覆进积和上、下油砂山组之间角度不整合面的产生。两期不整合仅局限于阿尔金山断裂南侧,呈带状分布。基于以上研究思想的形成,完成了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的多阶段、不同性质的构造演化模型,来说明这一综合的构造演化历史。渐新世晚期开始,阿尔金地区开始大范围隆升;至中新世中期,隆升速率减小,阿尔金断裂带开始大规模走滑活动;之后,持续发生多期走滑活动。这些研究为研究阿尔金断裂新生代的活动时间与活动性质以及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演化提供了新的限定,从盆地构造变形和沉积记录的角度探讨造山带演化,为阿尔金与柴达木地区盆山耦合研究提供了新例证。

伍跃中,王战,陈守建,张转[6](2008)在《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的分段分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分析和野外调查,参考最新的地质调查和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表明该断裂带具有沿走向上的多级分段性、横向上的多级分带性,其构造活动性质和运动方向具有多级周期性反复的演化特点。这是地壳波浪状构造运动在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的具体体现。因此任何单一的左行、右行或逆冲、正滑作用模式都不能全面、合理地解释其构造演化过程。

伍跃中[7](2008)在《阿尔金山的构造归属及其构造运动特征》文中指出通过对阿尔金山各边界断裂性质和阿尔金南缘断裂构造活动特点的系统分析,结合阿尔金山与南塔里木地块岩石建造组合特征进行比较,认为阿尔金山原属于南塔里木地块的组成部分,长城纪以后逐渐转化为南塔里木地块边缘活动带。其3条边界断裂分属于不同的断裂系统,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成和演化历史。阿尔金南缘断裂活动的力学性质、运动方向具有多级周期性反复的特点,较好地揭示了阿尔金地块地壳波浪状构造演化特征。

李海兵,许志琴,杨经绥,戚学祥,P.Tapponnier[8](2007)在《阿尔金断裂带最大累积走滑位移量——900km?》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变形构造几何学、岩石学和区域构造对比研究,认为阿尔金断裂西北侧的阿尔金山北缘、南缘近EW走向的蓝片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带分别与阿尔金断裂东南侧的北祁连山、柴北缘NW—SE/NWW—SEE走向的蓝片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带相对应,并且,高压变质带与超高压变质带的宽度和走向在断裂两侧存在较大的变化。这种在断裂带中宽度变窄、角度趋于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变化是韧性或韧脆性走滑过程中产生的拖曳构造。因此,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韧性变形,它的最大累积走滑位移量应由韧性和脆性走滑位移量组成,至少大于500km,小于1000km。另外,拖曳构造的几何特征,以及西昆仑库地北蛇绿岩、阿尔金南缘蛇绿岩和柴北缘蛇绿岩在年龄、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均具有相似之处,暗示在早古生代时期西昆仑和阿尔金南缘、柴北缘很可能处于相同的构造背景之中,后被阿尔金断裂所切割。因此,综合得出了阿尔金断裂带最大累积左旋走滑位移量为900~1000km。

伍跃中,李荣社,王战,雷学武,张转,谢丛瑞[9](2007)在《阿尔金山各边界断裂的归属性》文中提出系统研究阿尔金山南缘断裂、西北缘断裂、北缘红柳沟-拉配泉断裂的构造属性,对重新认识中国大陆西部构造格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卫星遥感图像宏观解译和野外调查基础上,充分参考了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阿尔金山各边界断裂特征,结果表明南缘断裂形成于元古宙,早古生代中晚期是一条具有右行走滑性质的巨型陆内转换断层,中新生代分段差异复活;西北缘断裂系形成较晚,中新生代以来发生强烈的左行走滑,应属于亚洲共轭滑移系的组成部分;红柳沟-拉配泉断裂属于塔里木地块中央构造带系统,是一条蛇绿构造混杂带,早古生代属于陆缘或陆间裂谷.它们三者分属于不同的断裂系统,具有不同的形成演化史,其活动形式和构造意义各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李海兵,杨经绥,许志琴,孙知明,Paul TAPPONNIER,Jerome VAN DER WOERD,Anne-Sophie MERIAUX[10](2006)在《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古)阿尔金断裂带可能形成于三叠纪,后又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强烈左旋走滑活动,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后阿尔金断裂再次活动。主要的走滑活动发生在:(1)245220Ma;(2)180140Ma;(3)120100Ma;(4)9080Ma;(5)6045Ma;(6)渐新世至中新世;(7)上新世至更新世以及(8)全新世。沿阿尔金断裂带,伴随左旋走滑活动形成一系列的逆冲断裂和正断裂,反映走滑过程中伴随隆升作用的存在,并且形成自北向南包括祁连山、大雪山、党河南山、柴北缘山、祁漫塔格山和昆仑山,表明阿尔金断裂带制约着青藏高原北部的生长和隆升。阿尔金断裂带东、西两端的白垩纪和新生代火山活动是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二、阿尔金山新生代构造及造山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金山新生代构造及造山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金断裂带中段新生代隆升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流程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形地貌
    2.2 阿尔金断裂带的展布
    2.3 阿尔金断裂构造带
3 阿尔金断裂带的沉积-隆升特征
    3.1 柴达木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沉积概况
    3.2 阿尔金断裂带两侧古近系-新近系对比
    3.3 生长地层
4 阿尔金断裂带的年代学特征
    4.1 阿尔金断裂带活动阶段性
    4.2 裂变径迹法
5 阿尔金断裂活动性探讨
    5.1 剖面特征
    5.2 阿尔金断裂带的隆升机制
    5.3 柴达木盆地反演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酒西盆地始新世火烧沟组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2.1 研究方法
    2.2 岩石学特征
    2.3 研究结果
3 讨论
    3.1 红柳峡剖面和火烧沟剖面对比
    3.2 火烧沟组物源分析
    3.3 对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距离的简要讨论
4 结论

(3)柴西红沟子剖面沉积物记录的阿尔金山9.8-9.1Ma构造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拟解决的问题
    1.3 论文工作概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研究剖面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简介
        2.2.1 阿尔金断裂系
        2.2.2 阿尔金山
        2.2.3 柴达木地块
    2.3 柴达木盆地地层分布
    2.4 研究剖面概况
第三章 阿尔金山南麓晚新生界磁性特征
    3.1 柴达木盆地磁性地层研究现状
    3.2 研究剖面的磁性地层年代
    3.3 研究剖面沉积物磁化率特征
        3.3.1 磁化率基本原理
        3.3.2 样品采集与测量
        3.3.3 结果与分析
    3.4 研究剖面沉积物岩石磁学特征
        3.4.1 岩石磁学基本概念
        3.4.2 样品测试与分析
    3.5 红沟子地区古纬度及构造旋转研究
        3.5.1 柴西红沟子地区古纬度的变化
        3.5.2 柴西地区构造旋转的厘定
第四章 阿尔金山南麓柴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演化
    4.1 红沟子剖面沉积环境分析
    4.2 剖面沉积物源区分析
        4.2.1 磁化率各向异性简介
        4.2.2 磁化率各向异性指示的古水流方向
第五章 阿尔金山9.8-9.1Ma的构造隆升事件
    5.1 盆山耦合理论
    5.2 阿尔金山的构造隆升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两条不同类型的HP/LT和UHP变质带对祁连-阿尔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祁连-阿尔金造山带的地质背景
(1) 阿拉善-敦煌地块:
(2) 北祁连-北阿尔金俯冲增生杂岩带:
(3) 祁连-阿尔金地块:
(4) 柴北缘-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
(5) 柴达木-东昆仑地块: 3 北祁连-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
3.1 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
    3.1.1 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的岩石学特征
    3.1.2 北阿尔金榴辉岩形成的PT条件
    3.1.3 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的形成时代
3.2 北祁连HP/LT变质带
    3.2.1 北祁连HP/LT变质带的组成及岩石学特征
    3.2.2 变质演化峰期P-T 估算
    3.2.3 年代学及其意义 4 柴北缘-南阿尔金HP/UHP变质带
4.1 柴北缘-南阿尔金HP/UHP变质带的岩石组成及野外关系
4.2 柴北缘-南阿尔金HP/UHP变质带的岩石学及变质条件
4.3 柴北缘-南阿尔金HP/UHP变质带的年代学
4.4 柴北缘-南阿尔金HP/UHP变质带的地球化学及原岩特征 5 两条不同类型的HP/LT和UHP变质带对祁连-阿尔金早古生代造山带的制约

(5)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整合的发现对阿尔金断裂研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流程和方法
2 阿尔金断裂带及其南侧的盆地系统
    2.1 阿尔金断裂带的区域构造和运动学特征
    2.2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单元和地质年代划分
    2.3 阿尔金山前重要构造活动时间的确定
    2.4 阿尔金山新生代的关键活动期次分析
3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隆起期的构造特征分析
    3.1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隆起的特征
    3.2 柴达木盆地在古隆起形成阶段的演化特征
4 阿尔金山强烈走滑期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构造特征分析
    4.1 平面构造特征分布
    4.2 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油砂山组的分布与岩相古地理
    4.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新统内角度不整合的剖面分布
    4.4 走滑断裂带形成的演化模型
5 新生代晚期周缘山系对于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改造
    5.1 东昆仑山构造活动特征
    5.2 与南祁连山构造活动特征
    5.3 柴达木盆地受周缘山脉的影响
6.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的分段分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尔金山隆起区及紧邻区地质概况
2 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在走向上的分段特点
    2.1 一级段划分
    2.2 二级段划分
    2.3 三级段划分
    2.4 四级微小段的划分
3 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在横向上的多级分带性
    (1) 糜棱片岩带:
    (2) 挤压片理和挤压扁豆体带:
    (3) 构造透镜体带:
    (4) 硅化破碎带:
4 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构造活动和运动方向具有多级周期性反复的特点
    4.1 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主要变形期次
        (1) 第一期为压扭性右行走滑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变形。
        (2) 第二期为左行走滑兼逆冲作用形成的韧性—脆韧性剪切变形。
        (3) 第三期为新生代以来脆性破碎变形和断裂面剪切滑动。
    4.2 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构造活动旋回划分
5 结论与讨论
    (1) 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在走向上具有多级分段性。
    (2) 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在横向上具有多级分带性。
    (3) 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构造活动具有多级多旋回性。

(7)阿尔金山的构造归属及其构造运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阿尔金山各边界断裂性质
2 阿尔金南缘断裂活动性对阿尔金地块构造运动特征的揭示
    2.1 阿尔金南缘断裂带主要变形期次
        2.1.1 压扭性右行走滑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变形
        2.1.2 左行走滑兼逆冲作用形成的韧性-脆韧性剪切变形
        2.1.3 脆性破碎变形和断裂面纯剪作用
    2.2 阿尔金南缘断裂带构造活动旋回划分
3 结语

(8)阿尔金断裂带最大累积走滑位移量——900km?(论文提纲范文)

1 走滑位移量的测定
2 阿尔金断裂带最大走滑位移量估算的基础
    2.1 断裂带变形特征
    2.2 阿尔金断裂两侧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3 阿尔金断裂带区域构造几何学分析
4 阿尔金断裂带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
    4.1 蛇绿岩带的对比
    4.2 西昆仑康西瓦断裂带与 (东) 昆仑断裂带的对比
    4.3 西昆仑造山带与柴北缘、东昆仑造山带的对比
5 沿阿尔金断裂带不同标志物的走滑位移量的估算
6 问题讨论
7 结论

(10)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历史
    1.1 阿尔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代及变形历史
    1.2 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
2 阿尔金断裂带的运动特征
    2.1 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作用
    2.2 阿尔金断裂走滑过程中伴随的隆升作用
        2.2.1 阿尔金断裂的强烈走滑伴随逆冲分量
        2.2.2 平行阿尔金断裂的逆冲构造
        2.2.3 与阿尔金断裂呈高角度相交的逆冲构造
    2.3 阿尔金断裂走滑过程中块体运动形式和特征
3 阿尔金断裂带的火山作用
    3.1 阿尔金断裂西段的火山活动
        (1) 逆冲 (-走滑) 构造带上的火山岩。
        (2) 走滑断裂带上的火山岩。
        (3) 正断裂 (-走滑) 构造带上的火山岩。
    3.2 阿尔金断裂东段的火山活动
4 沿阿尔金断裂滑移速率的分布
5 讨论与结论
    5.1 沿阿尔金断裂带分布的韧性变形作用及可能的扩展方向
    5.2 阿尔金断裂带的多期活动
    5.3 青藏高原北部白垩纪构造隆升作用
    5.4 沿阿尔金断裂滑移速率的差异及变化
    5.5 沿阿尔金断裂滑移量的分布特征
    5.6 阿尔金断裂带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北部的隆升-扩展历史
        5.6.1 阿尔金断裂带形成过程
        5.6.2 青藏高原北部隆升-扩展演化过程

四、阿尔金山新生代构造及造山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金断裂带中段新生代隆升规律研究[D]. 焦科.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酒西盆地始新世火烧沟组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宋旭波. 华东地质, 2017(02)
  • [3]柴西红沟子剖面沉积物记录的阿尔金山9.8-9.1Ma构造事件[D]. 张涛. 兰州大学, 2011(08)
  • [4]两条不同类型的HP/LT和UHP变质带对祁连-阿尔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制约[J]. 张建新,孟繁聪,于胜尧. 岩石学报, 2010
  • [5]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整合的发现对阿尔金断裂研究的启示[D]. 王亮. 浙江大学, 2009(10)
  • [6]阿尔金山南缘断裂带的分段分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J]. 伍跃中,王战,陈守建,张转. 地质学报, 2008(09)
  • [7]阿尔金山的构造归属及其构造运动特征[J]. 伍跃中.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8(02)
  • [8]阿尔金断裂带最大累积走滑位移量——900km?[J]. 李海兵,许志琴,杨经绥,戚学祥,P.Tapponnier. 地质通报, 2007(10)
  • [9]阿尔金山各边界断裂的归属性[J]. 伍跃中,李荣社,王战,雷学武,张转,谢丛瑞.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05)
  • [10]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J]. 李海兵,杨经绥,许志琴,孙知明,Paul TAPPONNIER,Jerome VAN DER WOERD,Anne-Sophie MERIAUX. 地学前缘, 2006(04)

标签:;  ;  ;  ;  ;  

阿尔金山新生代构造与造山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