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化肥厂试制成功溶液浊度连续测量仪

太原化肥厂试制成功溶液浊度连续测量仪

一、太原化肥厂试制成功溶液浑浊度连续测定仪(论文文献综述)

杨红[1](2006)在《焦化废水优势菌的筛选及降解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以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焦化废水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废水。常规的活性污泥法对其中的难降解化合物的去除率较低,以致出水COD和NH3-N值较高,不能达标。因此,近年来,在寻求治理焦化废水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找到一种既高效又经济的治理方法,改善环境质量,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本课题主要研究从培养活化后的污泥中分离出菌种,通过菌种对COD和NH3-N的降解效果进一步筛选出优势菌,并对优势菌的降解性能和优势菌与活性污泥联合处理焦化厂曝气池进水进行了研究。可为优势菌降解焦化废水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一种依据。 从太原市第二焦化厂曝气池取污泥,在实验室中培养活化一段时间后,从中分离出菌种,菌种经多次分离、纯化后得到83个菌株;对其中42个菌株进行实验。(1)首先对菌株富集培养,培养过程中选出了生长速度较快的23个菌株对它们进行驯化实验测试。(2)通过逐渐提高焦化废水所占比例的方法对这23个菌株进行驯化,驯化过程中测定氨氮的降解率,初筛出15个菌株。(3)在恒温摇床上模拟曝气池的好氧降解条件对这15个菌株进行复选,筛选出降解COD和NH3-N效果都相对较好的三个菌株。实验结果为:在试验期间,菌株XCW6、菌株ZCR2、菌株ZCW1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0.7%~35.2%、43.5%~46.1%、

蒋以元[2](2004)在《O3-BAF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的短缺,加速了城市污水回用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已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但回用水的微生物和化学安全性是城市污水回用的关键问题和最大障碍,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目前常用的城市污水回用技术主要侧重于水中悬浮物的去除,对二次出水中存在的色度、臭味、残留有机物及病原微生物等去除效果较差;同时,目前用于城市污水消毒的消毒剂主要仍然是氯气和次氯酸钠,虽然氯化消毒灭活微生物的效果好、成本低、使用较为方便,但氯化消毒处理所产生的以三卤甲烷类(THMs)为代表的各类卤代消毒副产物(DBPs)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且氯的残留增加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因此,针对城市污水再生回用中微生物和化学安全性等关键问题,本论文以某污水处理厂中水(即混凝沉淀砂滤出水)为对象,开展了臭氧高级氧化与生化组合技术深度处理中试试验研究,在长期运行实验中考察了该技术对各项水质指标去除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对其进行了安全评价。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再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借鉴国内外化学、生物检测技术和城市污水回用等方面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常规指标、微量污染物的分析和毒理学指标,构建城市污水安全回用评价指标体系,保证再生水回用的安全性。具体指标为 TOC、CODMn、UV254、NH3-N 等常规指标体系,内分泌干扰物有机锡和壬基酚(NP)微量有机物、生物毒性(UMU、ER、AhR)和鱼类曝露毒性实验。 2、城市污水二级出水及其中水水质特征 城市污水经常规二级生化处理出水水质相对稳定,全年水质指标为 CODCr30~40 mg/L、BOD5 8.8~12.2mg/L、TOC 10.0~15.9 mg/L、SS 7.8~9.5 mg/L、色度 25~32 度、NH3-N 2.6~39.9mg/L 、BOD5/CODCr 0.29~0.31。 二级生化出水经常规絮凝沉淀处理(混凝剂 PAC 投加量为 15mg/L Al2O3)后,大部分颗粒污染物和部分有机物得到有效去除,全年出水(中水)水质为CODCr 23~34mg/L、BOD5 6.4~10.3mg/L 、SS 5.1~7.8 mg/L、BOD5/CODCr0.26~0.33,可生化性差,不适合生物处理。 3、臭氧生物氧化组合工艺长期运行效果 对于臭氧生物氧化处理组合工艺,臭氧氧化最佳设计参数建议为臭氧消耗量5mg/L,接触氧化时间 510min;后续生物接触氧化池(BAF)空床停留时间(EBCT)为 1015 min。 I<WP=6>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臭氧消耗量 5mg/L,接触氧化时间 10min 长期运行试验条件下,臭氧生物活性炭和臭氧生物陶粒对 CODMn、DOC、UV254、色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0.6%、27.7%、47.5%、80%和 28.3%、23.8%、41.3%、79%,出水 CODMn、DOC、UV254和色度平均值为 3.8mg/L、4.1mg/L、0.053cm-1、2.0cu 和 3.9mg /L、4.3mg/L、0.059cm-1、2.1cu;SDI 均小于 4,完全能满足反渗透进水要求,可作为后续反渗透的预处理工艺。 4、微生物安全性 二级处理出水和中水细菌总数分别在 106~109个/L 和 105~108个/L 范围内,大肠杆菌数分别在 103~106个/L 和 102~105个/L 之间,常规的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去除微生物,以保证微生物的安全性。 臭氧杀菌效果随臭氧消耗量的增加而提高,为使大肠杆菌被彻底灭活,臭氧消毒建议臭氧消耗量设定为 12mg/L。 在臭氧消耗量和接触时间分别为 5mg/l 和 10min.连续运行条件下,臭氧对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81%和 98%;当臭氧消耗量增加到 12mg/L时,臭氧几乎能彻底去除大肠杆菌,与臭氧消毒条件实验相差不大。 5、化学安全性 臭氧生物氧化能有效去除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有机锡(MBT、DBT)和壬基酚(NP),其中对 NP 的去除率大于 99.9%。 臭氧生物处理能有效减少鲫鱼的死亡率和畸变率,减少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提高再生水的安全性。 6、生物填料微生态分析 PCR-DGGE 表明,生物填料上的微生物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相似性和稳定性,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差不大,与微生物载体关系不大。 7、生物填料与技术经济评价 在去除水中残余的微量有机物和微生物及保证回用水的安全性和公众的可接受性等方面,陶粒和活性炭的处理效果基本差不多。但与活性炭相比,陶粒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是一种较好的生物填料。 与超滤、超滤+反渗透工艺相比,臭氧生物氧化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是一种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

王建华[3](2005)在《聚偏氟乙烯平板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针对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用膜,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复合微孔膜,研究了制膜工艺条件与PVDF微孔膜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将制备的复合微孔膜用于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研究了不同性质的复合微孔膜和膜—生物反应器各工艺参数对出水水质、能耗、膜污染和再生等的影响,并确定了合适的工艺参数。 研究发现,随着制膜液中PVDF浓度的增加,膜上表面的微孔逐渐减少,PVDF膜的水通量和平均孔径也逐步减小:与无机盐LiCl相比,采用亲水性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添加剂,能够使膜表面的接触角下降6°以上,可以有效地提高膜的表面亲水性、增大膜的平均孔径和水通量;与涤纶布相比,涤纶无纺布作为支撑层制备的膜因其多孔结构能够获得更好的力学性能和膜表面形态;升高凝固浴温度,微孔膜的表面平均孔径和水通量都有所增大。 把PVDF平板复合微孔膜应用到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污水试验得到:出水CODcr<20mg/L, CODcr,去除率>95%;稳定出水量能够达到20L/m2·h,是PE膜的2倍,PP膜的2.5倍;在透膜压力10~30KPa的范围内,膜通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的趋势;间歇操作可以减缓膜污,提高膜的出水能力和减缓膜污染;添加少量(0.5g/L)活性炭后,膜的抗污染能力增强,污染后的膜更易清洗。对已污染的膜,分别采用水冲洗、碱浸泡+水冲洗、碱浸泡+酸浸泡+水冲洗三种方法进行清洗,(1)不添加活性炭时,通量可恢复至新膜的58%、90%、94%;(2)用添加活性炭时,通量可恢复至新膜的80%、92%、95%。

二、太原化肥厂试制成功溶液浑浊度连续测定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化肥厂试制成功溶液浑浊度连续测定仪(论文提纲范文)

(1)焦化废水优势菌的筛选及降解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焦化废水及其处理技术
        2.1.1 焦化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2.1.2 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组成与类别
        2.1.3 焦化废水的特点
        2.1.4 焦化废水的危害
        2.1.5 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现状
        2.1.5.1 国内焦化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2.1.5.2 国外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2.1.5.3 现有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
    2.2 生物强化技术
        2.2.1 生物强化技术提出及实施途径
        2.2.1.1 投加高效菌种
        2.2.1.2 添加剂法
        2.2.1.3 粉末活性炭(PACT)工艺
        2.2.2 高效优势菌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三章 实验工作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
        3.1.2 实验所用菌种
        3.1.3 实验所用培养基
        3.1.4 实验用水
    3.2 测定方法
        3.2.1 菌量的测定法
        3.2.2 氨氮的测定方法
        3.2.3 COD的测定方法
        3.2.4 BOD的测定方法
        3.2.5 浊度的测定方法
        3.2.6 溶解氧的测定方法
        3.2.7 PH的测定方法
        3.2.8 温度的测定方法
    3.3 实验方法
        3.2.1 菌种的来源和驯化方法
        3.3.1.1 活性污泥来源
        3.3.1.2 分离菌种所用污泥的培养活化
        3.3.1.3 菌种的分离、纯化
        3.3.1.4 菌种保存
        3.3.1.5 菌种的扩大培养
        3.3.1.6 菌种的驯化方法
        3.2.2 菌种的复选
    3.4 实验设备
    3.5 实验过程
        3.5.1 筛选优势菌和优势菌的降解特性研究
        3.5.2 优势菌的不同组合对焦化废水降解性的影响
        3.5.3 静态反应器中污泥的培养活化
        3.5.4 投加优势菌处理焦化废水及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从驯化后的焦化厂曝气池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优势菌株
        4.1.1 分离菌株所用的污泥在实验室中培养活化
        4.1.2 分离出的菌株的菌落特征
        4.1.3 扩大培养过程中各菌株增长情况的测定
        4.1.4 驯化过程中菌株降解氨氮能力的测定
        4.1.5 单菌株降解COD、NH_3-N能力的测定
        4.1.6 优势菌的筛选结果
    4.2 优势菌的降解性能的研究
        4.2.1 温度对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4.2.2 PH值对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4.2.3 金属离子对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4.3 优势菌的不同组合对焦化废水的降解率
    4.4 优势菌与活性污泥联合处理效果和单独用活性污泥做对比
        4.4.1 静态反应器中污泥的培养活化结果
        4.4.2 单独用活性污泥的处理效果
        4.4.3 单菌株与活性污泥联合后的处理效果
        4.4.4 混合菌与活性污泥联合后的处理效果
    4.5 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O3-BAF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安全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1.1.2 城市污水排放现状与水质特征
    1.2 项目来源
    1.3 研究目的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城市污水二级出水水质特性研究
        1.4.2 臭氧生物氧化(O3-BAF)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
        1.4.3 臭氧生物氧化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安全性研究
        1.4.4 臭氧生物氧化组合工艺生物填料微生物特性分析
        1.4.5 臭氧生物氧化组合工艺中生物填料性能对比研究
        1.4.6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深度处理工艺技术经济评价
    1.5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前言
    2.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现状
        2.2.1 国外的污水再生利用现状
        2.2.2 我国的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现状
    2.3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研究现状
        2.3.1 常规混凝沉淀砂滤处理
        2.3.2 活性炭法
        2.3.3 膜技术
        2.3.4 土壤含水层处理(SAF)与湿地处理系统
        2.3.5 生物接触氧化法
        2.3.6 高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2.3.7 高级氧化与生化组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2.4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安全性
    2.5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水质标准
        2.5.1 国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水质标准
        2.5.2 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有关标准
    2.6 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2.6.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
        2.6.2 开发经济有效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安全保障技术
3 实验方案及方法
    3.1 试验方案
        3.1.1 实验工艺流程及其作用原理
        3.1.2 实验装置与材料
    3.2 再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3 分析方法
        3.3.1 臭氧浓度分析方法
        3.3.2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3.3.3 分子量大小分析
        3.3.4 有机锡、壬基酚(NP)和卵黄蛋白原(VTG)分析
        3.3.5 电镜扫描(SEM)照片制备和微生态 PCR-DGG 分析方法
4 臭氧氧化与生化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研究
    4.1 前言
    4.2 城市污水二级出水水质特性评价
        4.2.1 以 TOC、CODCr和色度为代表的有机物常年变化
        4.2.2 有机物可生化性
        4.2.3 悬浮物 SS 和 pH 变化
        4.2.4 卫生学指标
        4.2.5 营养物质 N、P 变化
        4.2.6 重金属
        4.2.7 结论
    4.3 臭氧氧化参数优化实验
        4.3.1 臭氧利用率
        4.3.2 CODMn 和 DOC 的去除
        4.3.3 UV254的去除
        4.3.4 色度的去除
        4.3.5 有机物可生化性的变化
        4.3.6 有机物分子量大小的变化
        4.3.7 结论
    4.4 臭氧-生物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研究
        4.4.1 有机物的去除
        4.4.2 NH3-N 的去除
        4.4.3 DO 变化
        4.4.4 色度的去除
        4.4.5 浊度的去除
        4.4.6 反渗透 SDI 指数的降低
        4.4.7 分子量大小和分布的变化
        4.4.8 各处理单元出水全分析
        4.4.9 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臭氧生化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安全性评价
    5.1 引言
    5.2 微生物安全性
        5.2.1 常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对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去除
        5.2.2 臭氧消毒条件实验
        5.2.3 长期运行臭氧杀菌效果
        5.2.4 结论
    5.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有机锡和壬基酚的去除效果评价
        5.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2 有机锡的去除结果与讨论
        5.3.3 NP 的去除结果与讨论
        5.3.4 结论
    5.4 生物标志物与生态风险评价
        5.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4.2 结果与讨论
        5.4.3 结论和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生物填料微生态分析及其评价
    6.1 生物填料微生态分析
        6.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6.1.3 PCR-DGGE 实验结果与讨论
        6.1.4 结论
    6.2 生物填料评价
        6.2.1 填料特性
        6.2.2 填料处理效果及经济性评价
        6.2.3 结论
    6.3 本章小结
7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7.1 引言
    7.2 超滤(UF)和超滤+反渗透(UF+RO)处理效果评价
    7.3 处理工艺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7.4 消毒技术经济比较
    7.5 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聚偏氟乙烯平板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废水的生物化学处理及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技术
        1.1 生物化学法基本原理
        1.1.1 废水处理中常见的微生物及酶的作用
        1.1.2 细菌生长曲线
        1.2 废水的生化处理法
        1.2.1 好氧处理
        1.2.2 厌氧消化处理
        1.3 膜—生物反应器
        1.3.1 MBR的应用现状
        1.3.2 国内外MBR的研究进展
        1.3.3 新型MBR
        1.3.4 MBR工艺的研究
    第二章 膜的制备方法及膜组件
        2.1 膜的制备方法
        2.1.1 相转化法制备不对称膜
        2.1.2 拉伸法
        2.1.3 复合膜的制备工艺
        2.1.4 无机膜的制备
        2.2 膜组件
        2.2.1 膜组件的分类及特点
        2.2.2 管式膜组件
        2.2.3 中空纤维膜组件
        2.2.4 板框式膜组件
    第三章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3.1 课题的提出
        3.2 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试验
    第四章 试验材料方法
        4.1 试验试剂
        4.1.1 制膜PVDF原料及其性质
        4.1.2 制膜用其它试剂
        4.1.3 膜—生物反应器用试剂
        4.2 PVDF平板复合膜制备试验步骤
        4.2.1 浸没沉淀法原理及工艺
        4.2.2 铸膜液的配制
        4.2.3 制膜工艺
        4.2.4 后处理
        4.3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实验步骤
        4.3.1 微滤膜组件
        4.3.2 膜—生物反应器实验流程
        4.3.3 污水的配制与污泥的培养和驯化
        4.4 仪器与设备
        4.5 分析与测试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PVDF平板复合膜及其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性能的研究
        5.1 PVDF平板复合微孔膜的结构和性
        5.1.1 制膜液浓度对PVDF平板复合微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2 支撑层的影响
        5.1.3 凝固浴温度对PVDF平板复合微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4 添加剂对PVDF平板复合微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5 小结
        5.2 一体式PVDF平板复合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5.2.1 实验内容
        5.2.2 SMBR的处理效果
        5.2.3 停抽时间比对膜通量的影响
        5.2.4 曝气量对膜通量的影响
        5.2.5 添加活性炭和膜孔径对膜通量的影响
        5.2.6 透膜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5.2.7 初始操作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5.2.8 膜的污染与清洗
        5.2.9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四、太原化肥厂试制成功溶液浑浊度连续测定仪(论文参考文献)

  • [1]焦化废水优势菌的筛选及降解效果分析[D]. 杨红. 太原理工大学, 2006(11)
  • [2]O3-BAF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 蒋以元. 重庆大学, 2004(01)
  • [3]聚偏氟乙烯平板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性能的研究[D]. 王建华. 浙江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太原化肥厂试制成功溶液浊度连续测量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