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提出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赵筱萌,滑静,赵晓燕[2](2021)在《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研究——以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有效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建设了适用于学院需求的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3大类,8项业务功能,提高了教学管理的严谨性及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学院将提升数据的科学利用,完善系统功能,为学院决策提供有力支撑。随着首都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北京农学院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招生人数大幅增加、专业和课程不断增多,
张婕[3](2021)在《学分制下中国戏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应用与改进研究》文中认为从学分制改革角度分析中国戏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应用情况和存在的若干问题,思考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要求和教务管理系统的改进,保证学分证下教学管理工作高效稳定开展,保障学分制顺利实施。
廖慧,王一丁,韩栋,熊勇,陈小芳,王雪莲,夏慧,邓佩瑛[4](2021)在《智能化护理临床教学系统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建立智能化护理临床教学系统并了解其应用效果。方法成立研究团队,建立智能化护理临床教学系统,包括教学需求的调查,建立一个具有登录与注册、个人信息、智能轮转安排、智能学习计划安排与考核、师生互评、沟通、资源库、网络连接、查询统计9个模块的护理临床教学管理系统。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本院实习的护生82名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实习的护生91名为观察组,将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应用到临床教学管理和培训中。比较两种方法实习轮转安排耗时和安排轮转正确率及两组护生理论成绩及技能考核成绩的差异。结果每批次安排实习轮转耗时的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安排实习轮转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护生出科理论成绩(90.3±6.1)分和技能考核成绩(87.6±7.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7.7±4.8)分和(72.2±6.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运用智能化护理临床教学系统进行教学管理能提高护理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陈丹[5](2021)在《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数据化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信息化发展得到迅速的提升,成为了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贵州在国家和党的扶持之下,贵州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在逐年增长,为了更好的引导和助推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对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但由于各县域之间评价视角不一,所考察的具体内容不同,导致教育决策者获取决策数据存在一定的困难,不便于推进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及政策制定。如何更好地反映以县域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实现智慧决策,需要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因此,对发展指标进行数据化处理、明确指标观测点是数据收集及后期处理的关键。本研究主要开展了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数据化研究,以期能给教育决策部分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础。本研究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明确了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的观测点。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或体系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然后利用关键指标法筛选出相关指标观测点。并通过访谈相关专业人士,利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的录音信息进行整理,进一步补充完善各指标观测点,进而构建起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观测点备选库。最后,通过专家咨询法明确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第二,构建了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数据采集表。首先,通文献分析提出了收集评价数据的方式以及处理评价数据的方法;其次,在明确的观测点的基础上,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关联进行分析;同时,对评价指标与评价数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形成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数据采集表,该表中对评价数据上报主体、数据形式、数据的处理方式都做了说明,并且对数据上报的方法和流程进行了介绍。第三,提出了贵州省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的算法。首先利用专家打分法明确观测点权重,其次对不同数据类型进行规范化处理,最后通过文献分析,选择并设计了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方法,算出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综合反映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态水平。
姜雪[6](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安华成[7](2021)在《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机器人智能技术发展,巡检机器人逐渐使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加之近年来国家越发注重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环境安全问题,巡检机器人将为实验室安全的管控提供一种手段和工具。目前虽有很多研究所和企业研究设计了诸多不同种类的巡检机器人,但是这些机器人主要应用在高压输电线、城市综合管廊等领域,针对实验室环境安全的巡检机器人研究尚少。本文以实验室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对巡检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硬件系统、控制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首先,在分析了国内外巡检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要求基础上,明确了巡检机器人的设计要求。对比分析不同结构形式巡检机器人的优缺点,确定了整机结构设计方案,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细化设计,将其分为行走机构、升降机构及检测平台三个主要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通过参数计算和仿真验证了机械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同时设计一些必要的辅助装置,保证整机能够正常工作。其次,根据巡检机器人运动控制需求,确定了以信捷PLC为主控制器的巡检机器人控制方案,并选型所需的控制系统硬件,完成硬件控制系统的搭建。将整个控制主要分为手动与自动控制、电机调速与测速、数据采集三个部分,并与上位机系统进行联动,完成了巡检机器人整机硬件控制程序的设计。然后,分析了远程控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选取VB6.0为开发语言,统筹硬件控制程序,开发了一套与之匹配的上位机控制管理软件。整个控制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运动控制、数据显示、视频监控和数据库四个模块,并根据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原则,给出了具体的控制系统界面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样机制作并搭建试验环境,测试了样机行走稳定性、升降稳定性、定位精度、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度、上位机通信可靠性以及无线充电等必要性功能,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巡检机器人具有一定实用性,为今后产品的改良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高飞[8](2021)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伴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成为了我国对外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为此颁布了很多政策。近几年,在政策的推动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久而久之,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逐一显现。在此情况下,进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内涵、构成要素和特点为理论基础,以H大学来华留学研究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次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这三个维度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开展调查分析,经过对H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实地调研,发现H大学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对国际教育学院和各学院学生、教师及教学行政人员的深度访谈,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和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四个层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和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四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对的建议:政府层面,保障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监管。高校层面,加强教学计划管理,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教学运行管理监控,提高教学行政工作效率;完善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层面,提高来华留学生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来华留学研究生来华前做好学涯规划;发挥来华留学研究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汪洋[9](2021)在《多项目管理理论在A公司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项目管理在我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多项目的运作情况,而传统的单项目管理方式已经与之不适应。在此情况下,企业应当从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出发,对其多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在对企业多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将管理流程、方法等进行梳理,构建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本文以A公司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在对多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A公司多项目管理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其在多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计划不严密、管理较混乱、监控力不强、缺乏数据支撑的问题,针对这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平台的思路,针对该思路进行了总体功能结构设计,通过对多项目管理的WBS管理、计划编制、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进行流程梳理,从而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之后提出了该平台的技术架构、数据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最后实现并测试了该系统。通过该系统的推广实施,解决了 A公司之前在单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对多项目管理的信息协同、资源共享等进行了强化,对A公司的工作效率、产品竞争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本文从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案出发,试图构建符合A公司的多项目管理模式,希望可以为A公司及其他同类公司提供新的管理理念和思路。
李青[10](2021)在《科研外场成品管理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某企业在开发、生产、技术维护与保障等飞机研制的全生命周期有着自成体系的丰富管理经验。但随着大型项目采用系统工程以及并行开发思路,研制周期较传统模式大幅的缩短,飞机的设计、制造、验证试飞等工作存在同步与交叉,整个研制过程伴随着本场以及外场的测试和验证,飞机在本场完成机体试制后,需要转移到专业的测试外场进行长时间的验证飞行,因此外场的成品备件支持保障效率对保证飞机完好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飞机科研工作的进展。因大量机载成品的功能验证性试验在外场开展,外场库房储备了大量的不同技术状态的科研成品,非常有必要减少现阶段大量依靠人工管理的模式,对成品备件实施信息化的管理。通过分析某企业科研外场成品管理业务特点和流程,本文提出了适应科研外场成品管理数字化管理架构和模式,在综合考虑该企业现有内场ERP基础、外场管理面临的需求以及系统开发的预算等因素后,本系统使用SOA架构的开发平台进行开发,本文阐述了系统开发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过程,并详细说明了系统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库房管理、故障件管理、统计查询等六个模块的功能。科研外场成品管理数字化系统的应用,减低了企业外场保障人员的工作难度,外场成品管理的过程中各环节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另外,系统还实现了与企业内场ERP系统数据交互,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科研外场保障工作,提升企业在新机研制的快速响应能力,从而提升行业竞争力。
二、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2)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研究——以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系统业务功能 |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
(一)教学管理高效便捷 |
(二)教学管理严谨规范 |
(三)教学评价管理全面客观 |
(四)教学决策科学有效 |
三、提升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 |
(一)对数据进行精准挖掘,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 |
(二)完善教学管理服务功能,合理规划信息化系统 |
(三)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水平 |
(3)学分制下中国戏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应用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艺术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
2 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现状 |
3 学分制下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
3.1 由于缺乏整体数字校园规划,教务管理系统无法数据共享,无法实现全部教学管理功能信息化处理 |
3.2 教务管理系统内学分制所需功能并不全面,且没有手机app,无法实现灵活快捷的手机操作 |
3.3 学分制改革的推进使得教学管理系统原有功能不再适应目前的教学状况 |
3.4 教务管理系统无法实现自动提醒、及时预警和信息推送 |
4 学分制下教务管理系统的改进和完善 |
4.1 实现教务管理系统和学院其他管理系统的数据同步和共享 |
4.2 教务管理系统流程再造,解决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适应学分制需要新增功能 |
5 结语 |
(4)智能化护理临床教学系统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化护理临床教学系统的设计 |
1.1 组建研究小组 |
1.2 教学需求的调查 |
1.3 开发软件系统 |
1.4 临床教学系统的构建 |
2 智能化护理临床教学系统的应用 |
2.1 对象 |
2.2 应用方法 |
2.2.1 观察组 |
2.2.1. 1 教学管理 |
2.2.1. 2 教学培训 |
2.2.2 对照组 |
2.2.2. 1 教学管理 |
2.2.2. 2 教学培训 |
2.3 评价指标 |
2.3.1 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
2.3.2 护生出科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结果 |
2.5.1 两组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比较 |
2.5.2 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 |
3 讨论 |
3.1 运用智能化护理临床教学系统进行教学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 |
3.2 运用智能化护理临床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可提高护生的理论和操作水平 |
4 结论 |
(5)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数据化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 |
1.1.2 数据驱动教育信息化评价常态化 |
1.1.3 贵州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 |
1.2 问题提出 |
1.2.1 文献和实践中的反思 |
1.2.2 问题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数据 |
2.1.2 教育信息化 |
2.1.3 指标数据化 |
2.1.4 指标数据规范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综合评价理论 |
2.2.2 数据类型 |
2.2.3 模糊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2.3.2 确定指标观测点的常用步骤和方法 |
2.3.3 评价指标规范的研究 |
2.3.4 综合评价的方法 |
2.3.5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 |
3.1 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 |
3.2 指标观测点确定原则 |
3.3 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备选库建立过程 |
3.3.1 基于文献的观测点选取过程 |
3.3.2 基于实践的指标观测点完善 |
3.3.3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备选库 |
3.4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观测点确立 |
3.4.1 专家咨询成员构成情况 |
3.4.2 专家咨询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数据化表达 |
4.1 指标观测点分类 |
4.2 数据采集表设计 |
4.2.1 收集数据的方式 |
4.2.2 处理数据的方法 |
4.2.3 指标观测点数据的关联性 |
4.2.4 指标数据采集表及资料收集目录 |
4.3 数据报送的方法 |
4.4 数据报送流程 |
4.5 贵州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的算法 |
4.5.1 指标观测点权重计算 |
4.5.2 定性指标的量化 |
4.5.3 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 |
4.5.4 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巡检机器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实验室环境安全与监控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巡检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
2.1 巡检机器人总体结构方案分析 |
2.1.1 巡检机器人方案对比 |
2.1.2 系统功能组成 |
2.2 总体方案结构及外形设计 |
2.3 行走机构设计 |
2.3.1 行走机构主框架设计 |
2.3.2 部件设计参数计算 |
2.3.3 机构转弯参数计算 |
2.4 升降机构设计 |
2.4.1 升降机构方案比较 |
2.4.2 驱动方式选择 |
2.4.3 结构设计 |
2.4.4 部件设计参数计算 |
2.4.5 动力学仿真 |
2.5 检测平台 |
2.6 其他辅助装置 |
2.6.1 升降机构防护罩 |
2.6.2 重心调节平衡块 |
2.6.3 行走轨道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巡检机器人的运动分析 |
3.2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1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
3.2.2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 |
3.3.1 主控制器 |
3.3.2 运动执行器 |
3.3.3 传感器系统 |
3.3.4 高清相机 |
3.3.5 无线通信模块 |
3.3.6 电源模组及变压器 |
3.3.7 无线充电模块 |
3.3.8 其他辅助元器件 |
3.4 控制系统硬件控制程序设计 |
3.4.1 重要指令介绍 |
3.4.2 主要程序段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 |
4.1 巡检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控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1.2 控制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
4.2 程序开发环境及通讯 |
4.2.1 Visual Basic6.0及串口通讯 |
4.2.2 Modbus RTU功能码 |
4.3 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控制管理系统程序设计 |
4.3.1 运动控制模块 |
4.3.2 数据显示模块 |
4.3.3 视频监控及控制模块 |
4.3.4 数据库模块 |
4.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4.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原则 |
4.4.2 人机交互界面的规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巡检机器人的样机试验与方法 |
5.1 样机制作 |
5.2 巡检机器人一般性功能测试 |
5.2.1 行走稳定性测试 |
5.2.2 升降稳定性测试 |
5.2.3 定位精度测试 |
5.2.4 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度测试 |
5.2.5 上位机通信可靠性测试 |
5.2.6 无线充电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1.1 主要研究成果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二)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问题十分突出 |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相关研究不足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政策的梳理 |
(二)关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的研究 |
(三)关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 |
(四)关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提升策略的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 |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学管理的内涵 |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构成要素 |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计划管理 |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运行管理 |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特点 |
(一)整体性 |
(二)动态性 |
(三)服务性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与工具 |
(四)调查的实施 |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的总体描述 |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差异性分析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学计划管理方面 |
(二)教学运行管理方面 |
(三)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方面 |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府层面 |
(二)高校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四)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 |
第四章 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策略 |
一、政府层面 |
(一)保障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 |
(二)加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监管 |
二、高校层面 |
(一)加强教学计划管理,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
(二)加强教学运行管理监控,提高教学行政工作效率 |
(三)完善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
三、教师层面 |
(一)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师资国际化水平 |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
四、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 |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来华留学前做好学涯规划 |
(二)发挥来华留学研究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
结论 |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研究数据分析结果部分附表 |
附录2: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调查问卷 |
附录3: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4: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多项目管理理论在A公司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项目管理 |
2.1.2 多任务管理 |
2.1.3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
2.2 多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多项目管理的流程 |
2.2.2 多项目管理的方法 |
2.3 信息系统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目标 |
第三章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的需求与目标 |
3.1 A公司简介 |
3.2 A公司业务范围 |
3.3 A公司项目管理现状 |
3.3.1 A公司业务特点 |
3.3.2 A公司项目管理特点 |
3.4 A公司多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资源占用不平衡 |
3.4.2 沟通协调困难 |
3.4.3 项目监控力度小 |
3.5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3.6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需求分析 |
3.6.1 总体功能结构 |
3.6.2 系统需求分析 |
3.7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目标 |
第四章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案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1.1 技术架构设计 |
4.1.2 数据关系设计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WBS管理设计 |
4.2.2 计划编制设计 |
4.2.3 计划发布设计 |
4.2.4 计划报警设计 |
4.2.5 设计方案变化 |
4.2.6 资源管理设计 |
第五章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的效果 |
5.1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1 系统的实现 |
5.1.2 系统测试 |
5.2 实施效果评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科研外场成品管理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1 国外成品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2 国内成品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主要理论和关键技术概述 |
2.1 科研外场成品管理与保障 |
2.2 B/S结构 |
2.3 SOA技术 |
2.4 XML文档数据交换 |
2.5 数据加密解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系统管理模块 |
3.2.2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
3.2.3 库存管理模块 |
3.2.4 故障件管理模块 |
3.2.5 统计查询管理模块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性能需求 |
3.3.2 安全性能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架构设计 |
4.1.3 功能架构设计 |
4.2 主要功能设计 |
4.2.1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4.2.2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4.2.3 库存管理模块设计 |
4.2.4 故障件管理模块设计 |
4.3 系统其他需求设计 |
4.3.1 统计查询 |
4.3.2 过程数据导出及加密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概念模型及逻辑设计 |
4.4.2 物理结构设计 |
4.4.3 数据库安全性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环境 |
5.2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2 故障件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3 系统辅助功能管理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原则及方案 |
6.1.1 测试原则 |
6.1.2 测试方案 |
6.1.3 测试目标 |
6.2 系统测试 |
6.2.1 测试环境 |
6.2.2 测试用例 |
6.2.3 功能性测试 |
6.2.4 非功能性测试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6.3.1 测试总结 |
6.3.2 系统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研究——以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为例[J]. 赵筱萌,滑静,赵晓燕. 中国信息化, 2021(09)
- [3]学分制下中国戏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应用与改进研究[J]. 张婕. 大众标准化, 2021(13)
- [4]智能化护理临床教学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 廖慧,王一丁,韩栋,熊勇,陈小芳,王雪莲,夏慧,邓佩瑛. 现代临床护理, 2021(06)
- [5]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数据化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D]. 陈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6]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7]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 安华成. 扬州大学, 2021(08)
- [8]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高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多项目管理理论在A公司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汪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科研外场成品管理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青.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