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走高原训练科学化的探讨——我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邢富国[1](1990)在《竞走高原训练科学化的探讨——我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指明一、前言目前,国内外论述高原中长跑、游泳等方面的文章较多,对竞走运动员利用高原条件长年训练的文章却不多见,然而,地处高原的云南、青海、甘肃的竞走队近几年却初露锋芒,显示出高原训练的巨大优势。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训练,探讨男子竞走高原训练如何步入科学化,以便同行借鉴参考,共同为我国男子竞走早日实现新的突破而努力。兰州地处高原,海拨1530米,大气压力约为63个毫米汞柱,氧分压为123毫米汞柱,均较北京低22.6%
徐思丹[2](2014)在《西安体育学院中长跑少年队体能训练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体育院校少年中长跑运动迅速发展,其中西安体育学院中长跑少年运动的发展速度较快。2011年在陕西省中长跑少年集训队中,所有队员九成以上都来自西安体育学院中长跑少年队,可以说西安体育学院中长跑少年队的运动水平代表着陕西省青少年的最高水平。但是陕西省的青少年中长跑运动的竞技水平与其他中长跑少年运动水平较高的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运动员专项体能方面。在中长跑少年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手段方面西安体育学院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中长跑少年运动员专项技能的不断提高,其专项体能水平往往成为决定比赛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各种高水平中长跑运动比赛中,运动员比赛成绩经常出现用时”秒杀”的现象,因此专项体能是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所测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通过中长跑运动训练学专家和教练员发放问卷来筛选中长跑运动专项体能训练手段并制定训练计划,对西安体育学院中长跑少年队12名运动员(男、女各6名)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手段的实验研究。测试中长跑少年运动员在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前后的比赛成绩,并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训练前后的自身对照。已验证筛选出的训练手段的训练效果。将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运用Microsoft Excel2003对数据进行录入,并且采用Spssl7.0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训练及运动成绩测试证明,在少年中长跑专项体能训练中最有效的训练手段就是采用定时跑、变速跑、重复跑、越野跑和间歇跑、上下坡跑等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训练,效果十分明显。2.对测试前后结果的分析表明,训练前少年男子中长跑队员完成800米比赛总耗时为128s,少年女子中长跑队员完成800米比赛比赛总耗时为160s;但是经过六个月训练后第三次测试结果显示,男子成绩得到了显着提高,用时减少了4s,女子队员完成相同距离时,成绩提高耗时减少了6s;男子队员平均耗时减少了3.8s,女子队员平均耗时减少了5.6s。由此可见,专项体能训练的效果显着。3.通过对训练及运动成绩测试前后对男女运动员心率的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男女队员的基础心率较训练前平均降低了3.8b/min。表明机体已经产生了良好的适应性变化。
朱伟[3](2008)在《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动训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运动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而对训练过程进行科学监控则是实现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唯一途径。为此,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的理论体系、优秀皮划艇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系统构建以及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内容系统。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监控内容系统主要包括体能能力发展状况监控子系统;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况监控子系统;运动员心理监控子系统;运动员技术监控子系统;运动员战术监控子系统;运动员运动损伤与疾病监控子系统;营养状况监控子系统七大子系统。2确定了各系统的重点监控指标。3构建了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内容、实施程序以及运作模式。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系统主要包括运动员体能能力发展系统、训练负荷状况监控子系统、运动员技术监控子系统、运动员战术监控子系统、运动员心理监控子系统、运动损伤与疾病监控子系统、营养状况监控子系统、七大子系统。4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的实施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监控目标的确立:人员的组织与协调;测试的实施;测试信息的收集与评价、以及反馈建议的提出。5建立初始监控—过程监控—终末监控一体化的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系统的运作模式。
徐玉华[4](2010)在《女子柔道运动员徐玉华备战十一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正式设立女子柔道比赛项目,在2000年、2004年和2008年三届奥运会上我国女子柔道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的柔道健儿取得了3金1铜的好成绩。徐玉华作为国家柔道队优秀运动员也是2008年奥运会备战期间的重点培养对象,后因伤病而无缘决赛,但在刚结束的十一届全运会上凭着自己顽强的拼搏精神,克服伤病困扰如愿以偿获得了63kg级冠军。本研究以徐玉华个人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针对其赛前备战阶段的训练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促进我国女子柔道备战阶段的训练提供参考,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徐玉华整个备战阶段各项安排安排符合运动训练学原理,紧密的结合了自身特点,整个备战阶段工作开展有条不紊,为前期竞技状态的储备和后期竞技状态的调整打下了基础;2.徐玉华准备期基础力量练习比重小,侧重专项力量,第二阶段基础力量同样,但重点转向个人薄弱。速度素质训练的差异性即前期主要结合技术组合,后期主要在快速条件实战中完成;耐力素质的发展后期更接近比赛时间。技术训练内容特征体现为由简单到复杂,由多元组合到条件实战组合最终转化为模拟比赛;战术训练上前期主要采取的辅助方法为录像分析法,后期依此采取模拟训练和实战法练习巩固。3.徐玉华训练负荷的特征在训练的量上体现为先减后增再减,强度先增后减最后再增,两者大小交替,不仅保证了训练负荷施加的平稳,而且使赛前竞技状态调整到了最佳;4.徐玉华在控体重期间每周减少重量均不超过1kg,非赛季体重66.5kg也处于正常范围,所采取的主要方法为有氧运动结合高蛋白膳食,营养素摄取除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镁、锌低于标准推荐量外其他均符合标准;5.从徐玉华血液指标数据处理结果看在接近赛前其机能状态逐渐回升,说明其竞技状态逐渐回升;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氮数据变化趋势分别和运动强度、运动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各项指标在备战阶段均未出现异常,表明在训练负荷安排科学性;6.徐玉华在训练后恢复方面主要采取了积极性休息、运动按摩、营养干预和桑拿等多种恢复措施;并对原有运动损伤定期进行康复和检查,使得其在训练后能够快速的恢复,并保证了训练任务的顺利开展。
李淑芳[5](2013)在《柔道运动员李淑芳备战悉尼、雅典奥运会赛前训练特征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特征进行研究是积累训练、比赛经验,改进和提高训练的有效途径。目前关于优秀柔道运动员赛前个体训练特征研究的文章较少,相关训练、比赛的数据收集、整理和深入研究做的不够。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李淑芳备战悉尼、雅典两届奥运会赛前训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备战的成功经验及不足,为运动员的备战阶段个性化训练、训练监控,赛前竞技能力的调整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依据,同时也总结教练员们宝贵的实践经验,丰富我国在柔道重大赛事备战期间的训练理论体系。本研究主要运用个案分析、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悉尼奥运会的训练安排上体现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大运动负荷训练的“三从一大”原则;根据李淑芳自身素质能力特征,强化投技等优势技术,有效提高了无氧、有氧耐力水平,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对技术、体能等短板进行弥补和代偿作用,符合李淑芳的竞技需要,因此,李淑芳创造中国女子柔道运动员在奥运会该级别上的历史最好成绩是必然的。2悉尼赛前,针对主要对手技战术特点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方案。比赛中李淑芳充分发挥了自身技术特点,有效贯彻了“散手摔”的战术,技战术应用合理。因此,充足的体能储备、合理的技战术运用是比赛获胜的关键;悉尼奥运会赛前缺乏有效的心理训练手段,李淑芳在决赛场上出现了典型的注意分散和心理焦虑的问题,使技战术发挥受到了抑制,是决赛失利的重要原因。3雅典奥运会的赛前训练目标与李淑芳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力求全面提高李淑芳的竞技能力,增加了寝技技术、力量素质训练的联系,但导致无氧、有氧耐力素质训练欠缺,其体能储备不能满足奥运会赛场高强度对抗需要;雅典奥运会赛前对李淑芳伤病、心理问题没有实现有效控制,训练质量没有得到保障,是导致比赛失利的重要因素。4通过对悉尼与雅典两届奥运会赛前训练基本特征进行对比,悉尼赛前训练指导思想、训练计划设计、训练负荷安排、比赛技战术应用都比较成功,符合李淑芳竞技需要,比赛结果也较为理想;相比悉尼奥运会赛前,雅典奥运会赛前训练强调全面发展李淑芳竞技能力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反而使优势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强化,其中体能问题是导致李淑芳首场比赛即遭淘汰的主要原因。
宋伟[6](2007)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对高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现代中长跑的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中长跑项目的世界纪录不断突破,跑速越来越快。其项目的特点是在较长时间内,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活动要连续不断地接受刺激,人体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维持比赛所需的高速度。对中长跑运动员来讲,不仅仅要提高有氧耐力水平,其无氧氧化能力也同样的重要。大学生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体育群体,与专业运动员竞技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他们学习任务重,训练时间短,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同于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特点,这些特点都表明不能盲目照搬已有的训练方法,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高校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效果进行较系统的评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为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赛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经过筛选,选择32名高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强化训练组和普通训练组,每组16名(n=16),通过不同的赛前训练方案进行6周的赛前训练。测定训练前后普通训练组与强化训练组队员的机能指标,同时对两组队员为期六周的赛前训练作全程监控,探讨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对两组队员的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体成分、形态学等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肌肉和脂肪含量与训练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普通训练组出现极显着性差异(P<0.01),强化组训练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含量与训练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形态学指标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训练后平均功和最大功与训练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普通组训练后最大功、相对最大功量与训练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强化组训练后最大功量相对值、最高回转数与训练前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平均功相对值与训练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3.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训练后队员的相对平均功值与普通组训练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平均功值、最高回转数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4.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和普通组训练后无氧阈、最大氧脉搏、最大摄氧量相对值和绝对值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强化组最大摄氧量速度值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强化组训练后与普通组训练后相比,最大摄氧量速度值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5.六周赛前训练后,无论是强化组还是普通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6.强化组训练组在5s、10s、15s、20s、25s、30s的平均功值均高于其它各组,普通训练组在15s时的平均功值稍有下降,其它时间均有升高的趋势。7.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运动员的晨脉在整个训练周期内,随运动量的改变产生明显的波动。在整个训练周期内运动员的晨脉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在整个训练周期结束后达最低值,但是都高于基础心率值。结论:1.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后,队员的脂肪百分比减少,肌肉和瘦体重含量增加,形态学指标没有显着性差异,身体成分构成更加符合运动要求。2.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后,队员的无氧耐力水平得到显着改善,强化训练组比普通训练组提高更为明显,保持高速度奔跑能力增强,说明强化训练法能更有效地提高无氧耐力水平。3.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后,队员的有氧耐力素质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强化训练组有氧耐力水平提高更为明显、合理运用能量的能力更强,说明强化训练法更能有效地提高有氧耐力水平。4.六周赛前训练期间,运动员的晨脉变化与负荷量大小相对应,且随着运动量的改变而发生明显的波动,可以作为教练员调整训练负荷强度的依据。
二、竞走高原训练科学化的探讨——我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竞走高原训练科学化的探讨——我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西安体育学院中长跑少年队体能训练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现代中长跑项目的起源及发展的研究 |
2.2 关于中长跑运动训练特征的研究 |
2.3 关于中长跑项目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 |
2.4 外国关于中长跑运动项目的研究 |
2.5 国内关于中长跑运动项目的研究 |
2.6 研究时涉及的各种有关概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测试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少年中长跑运动专项体能训练手段的制定 |
4.1.1 中长跑少年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
4.1.2 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
4.1.3 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
4.2 少年中长跑队体能训练手段的优选 |
4.2.1 少年中长跑队体能训练手段优选结果 |
4.2.2 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优选手段的理论分析 |
4.3 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测试比赛成绩分析 |
4.3.1 少年男子800、5000米比赛前后自身对照与统计分析 |
4.3.2 少年女子800、3000米比赛前后自身对照与统计分析 |
4.4 中长跑少年队男、女运动员测试前后的心率变化情况分析 |
4.5 中长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应坚持的原则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3)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要求必须重视训练过程监控 |
1.1.2 皮划艇的项目特点决定了必须重视训练过程监控 |
1.1.3 关于训练过程监控的研究现状决定了必须重视训练过程监控 |
1.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任务 |
2 文献综述 |
2.1 从宏观角度对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2.2 其它项目训练过程监控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2.3 从某个学科角度或者某个相关指标对训练过程监控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2.4 皮划艇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的技术思路与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诠释与界定 |
4.1.1 "监控"的界定、内涵与外延 |
4.1.2 "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的释义、内涵与外延 |
4.2 运动训练过程监控内容系统与子系统的构建 |
4.2.1 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系统构建的理论依据 |
4.2.2 构建子系统的理论依据 |
4.2.3 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系统与子系统的初步确立 |
4.2.4 各子系统分析 |
4.2.5 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指标筛选的原则 |
4.3 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系统的构成、实施程序以及与运作模式 |
4.3.1 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系统的构成 |
4.3.2 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的实施程序 |
4.3.3 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系统的运作模式 |
5.结论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女子柔道运动员徐玉华备战十一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任务 |
1.4 研究的预期结果 |
1.5 研究的操作流程 |
1.6 文献综述 |
1.6.1 赛前训练各训练要素的研究综述 |
1.6.2 关于体能与柔道体能方面的研究 |
1.6.3 关于柔道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
1.6.4 柔道项目运动员赛前体重控制的相关研究 |
1.6.5 柔道项目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相关研究 |
1.6.6 关于赛前训练监控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个案分析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徐玉华备战十一运会的训练阶段划分及其主要任务 |
3.1.1 徐玉华赛前备战期间训练阶段划分 |
3.1.2 徐玉华备战十一运会各阶段训练任务 |
3.2 徐玉华赛前10周备战期间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手段 |
3.2.1 运动素质训练内容与方法手段 |
3.2.2 技术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 |
3.2.3 战术和心理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手段 |
3.3 徐玉华赛前10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
3.3.1 徐玉华赛前备战的训练量 |
3.3.2 徐玉华赛备战的训练强度 |
3.4 徐玉华赛前10周体重控制 |
3.4.1 徐玉华赛前10周体重的变化 |
3.4.2 徐玉华赛前10周身体成分测试数据 |
3.4.3 徐玉华赛前控体重期间饮食营养搭配 |
3.4.4 徐玉华赛前控体重主要方法和手段 |
3.5 徐玉华赛前10周的训练生化指标监控 |
3.5.1 白细胞(WBC)监控指标分析 |
3.5.2 红细胞计数(RBC)监控指标分析 |
3.5.3 血红蛋白(HB)监控指标的分析 |
3.5.4 红细胞压积(HCT)监控指标分析 |
3.5.5 肌酸激酶(CK)监控指标分析 |
3.5.6 血尿素氮(BUN)监控指标分析 |
3.6 徐玉华赛前10周恢复方法和手段 |
3.6.1 康复性治疗和按摩放松 |
3.6.2 参加休闲娱乐性的室内外活动 |
3.6.3 采取积极性休息的方式培养竞技状态 |
3.6.4 桑拿沐浴 |
3.6.5 加强营养物质的补充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柔道运动员李淑芳备战悉尼、雅典奥运会赛前训练特征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柔道概述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任务 |
1.5 研究的预期目标 |
1.6 文献综述 |
1.6.1 有关柔道运动员个体训练特征方面的研究现状 |
1.6.2 有关柔道训练方面的研究现状 |
1.6.3 有关柔道供能方面的研究现状 |
1.6.4 有关柔道心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
1.6.5 有关其它项目赛前训练安排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个案分析法 |
2.2.2 文献资料法 |
2.2.3 访谈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数据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李淑芳悉尼奥运会赛前的主要技战术水平状态分析 |
3.1.1 技术水平状态分析 |
3.1.2 战术水平状态分析 |
3.1.3 体能水平状态分析 |
3.2 李淑芳备战悉尼奥运会赛前训练特征分析 |
3.2.1 悉尼奥运会赛前训练目标分析 |
3.2.2 悉尼奥运会赛前训练周期划分及各小周期训练特征分析 |
3.2.3 赛前训练的内容、手段及特征分析 |
3.2.4 悉尼奥运会参赛的技战术运用与心理情况分析 |
3.2.5 悉尼奥运会赛前训练及比赛情况小结 |
3.3 雅典奥运会赛前训练特征及与悉尼奥运会赛前的对比分析 |
3.3.1 赛前训练目标差异分析 |
3.3.2 两次赛前训练周期划分及各小周期训练特征对比分析 |
3.3.3 两次奥运赛前训练的内容、手段及特征对比分析 |
3.3.4 雅典奥运会参赛的技战术运用与心理基本情况分析与对比 |
3.3.5 雅典奥运会赛前训练及比赛情况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6)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对高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赛前训练的概念 |
1.2 赛前训练的研究热点 |
1.2.1 赛前训练的时间学研究 |
1.2.2 赛前训练的内容 |
1.2.2.1 专项技能训练 |
1.2.2.2 战术训练 |
1.2.2.3 心理训练 |
1.2.2.4 恢复训练 |
1.2.3 赛前训练的现实意义 |
1.3 中长跑运动的项目特点 |
1.3.1 中长跑运动的发展 |
1.3.2 中长跑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 |
1.3.3 现代中长跑运动的项目特征 |
1.3.4 现代中长跑训练理论的发展 |
1.4 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耐力评定指标及意义 |
1.4.1 最大摄氧量(VO_2max) |
1.4.2 最大摄氧量速度(vVO_2max) |
1.4.2.1 vVO_2max的定义 |
1.4.2.2 vVO_2max的测定方法 |
1.4.3 无氧阈(AT) |
1.4.4 氧脉搏 |
1.5 中长跑运动员无氧氧化能力的评定指标及意义 |
2 选题依据 |
3 实验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赛前训练方案 |
3.2.1.1 强化训练组训练方案 |
3.2.1.2 普通训练组训练方案 |
3.2.1.3 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的训练特点 |
3.2.2 测试地点与条件 |
3.2.3 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
3.2.4 主要仪器 |
3.3 统计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普通训练组与强化训练组耐力素质的比较 |
4.1.1 有氧耐力指标的比较 |
4.1.2 无氧耐力指标的比较 |
4.1.3 人体体成分部分指标比较 |
4.1.4 形态学指标比较 |
4.2 普通训练组、强化训练组训练前后各指标的比较 |
4.2.1 训练前后无氧耐力指标的比较 |
4.2.2 训练前后有氧耐力指标的比较 |
4.2.3 训练前后体成分部分指标的比较 |
4.2.4 训练前后形态学指标的比较 |
4.2.5 训练前后部分血液指标的比较 |
4.2.6 训练期间队员晨脉的变化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六周赛前训练对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
5.1.1 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指标的影响 |
5.1.2 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指标的影响 |
5.1.2.1 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无氧阈值的影响 |
5.1.2.2 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值的影响 |
5.1.2.3 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速度值的影响 |
5.1.2.4 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最大氧脉搏值的影响 |
5.1.3 六周赛前训练对运动员体成分的影响 |
5.1.3.1 对运动员脂肪和肌肉含量的影响 |
5.1.3.2 对运动员体液成分的影响 |
5.1.4 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5.1.5 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 |
5.1.5.1 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红细胞的影响 |
5.1.5.2 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Hb的影响 |
5.1.6 赛前训练期间运动员晨脉变化的分析 |
5.2 高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
5.2.1 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 |
5.2.2 赛前训练的内容安排 |
5.2.2.1 速度训练是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核心 |
5.2.2.2 耐力训练是中长跑运动员获胜的根本基础 |
5.2.2.3 运用科学的手段对运动员训练进行监控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竞走高原训练科学化的探讨——我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竞走高原训练科学化的探讨——我的几点体会[A]. 邢富国. 《体育科研》1991年第1期(总第41期), 1990(总第41期)
- [2]西安体育学院中长跑少年队体能训练效果研究[D]. 徐思丹. 西安体育学院, 2014(03)
- [3]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系统的研究[D]. 朱伟. 北京体育大学, 2008(01)
- [4]女子柔道运动员徐玉华备战十一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特征研究[D]. 徐玉华. 北京体育大学, 2010(10)
- [5]柔道运动员李淑芳备战悉尼、雅典奥运会赛前训练特征的对比研究[D]. 李淑芳. 北京体育大学, 2013(01)
- [6]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对高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宋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