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位杂交检测肝组织中TTV DNA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玲[1](2011)在《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和2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基因型的不同,参照GeneBank上发表的TTV1(GU570198.1)和TTV2(AY823991.1)的序列,各设计两对巢式引物用于检测TTV1和TTV2。采集生猪血液样品若干份,提取病毒DNA,用巢式PCR技术,扩增出TTV1、TTV2非编码区特异性目的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回收进行克隆测序,以确定为感染TTV1与TTV2病毒。再用阳性TTV DNA为模板,对巢式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通过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试验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最后,将优化好的TTV1、TTV2检测方法用于对所采集的127份血清样品进行PCR检测。结果可看出,本研究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较好,适用于临床大规模的检测。针对四川省采集鉴定为TTV1和TTV2阳性的血清样品各两份,参照GeneBank上发表的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TTV1)和2型(TTV2)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AB076001.1、GU456386.1),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巢式PCR的方法扩增TTV1和TTV2全基因组序列,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和拼接,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株TTV1基因组全长分别为2852bp和2917bp;两株TTV2基因组全长分别为为2802bp和2798bp,TTV1-SC1、TTV1-SC2与已公布的TTV1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1%~95%、82%~94%。TTV2-SC1、TTV2-SC2与已公布的TTV2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8%-99%、80%-96%。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分离株TTV1-SC1与TTV1 Bj10株(HM633251.1)亲缘关系最近,分离株TTV2-SC2与TTV2SH0822/2008株(GU450331.1)亲缘关系最近,分离株TTV2-SC1、TTV2-SC2与PTTV2c-VA株(GU456386.1)亲缘关系最近。通过对TTV.ORF1蛋白抗原性分析,疏水性分析和二级结构分析,推测TTV1-SC1-ORF1的抗原表位集中在155aa。173aa、409aa-423aa和470aa-497aa这三个区域之间。TTV1-SC2-ORF1的抗原表位集中在46aa-62aa、169aa-175aa和321aa-337aa这三个区域之间。而TTV2两个毒株的一级结构同源性较高,氨基酸的差异并没有影响到蛋白质的抗原性,推测TTV2.SC1-ORF1和TTV2-SC2-ORF1的抗原表位都集中在268aa-279aa、379aa-390aa、505aa-511aa和517aa-533aa这四个区域之间,这些分析结果是否能说明此区域就是真正的抗原表位,还需实验证实。本研究有利于监测猪TTV1与TTV2的疫源和进化情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病毒形态结构、遗传与变异和基因功能特点奠定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李阳,肖洁,蒲晓允[2](2006)在《TTV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李国坚,吴继周,李佳荃,周元平,吴健林,阎惠平,刘志明,黎乐群[3](2006)在《原发性肝癌和癌旁组织中TTVDNA的原位杂交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炎组织中TTVDNA的分布情况分析,探讨TT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关系。方法: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和乙型肝炎肝组织切片各为87、87和39份。以地高辛标记物制备TTVDNA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组织切片中TTVDNA。结果:肝癌组织中浆型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但两者核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组织中浆型和核型阳性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中浆型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炎组织(P<0·01),相反,肝炎组织中核型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癌组织(P<0·01);癌旁组织中浆型+核型阳性率与肝炎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浆型+核型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炎组织(P<0·01)。结论:有3种可能:①TT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存在一定关系,TTV感染肝细胞后在肝炎期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核内,当肝细胞发生癌变后,TTV主要分布向肝细胞浆内转移;②浆型TTV感染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协同而易发生癌变;③TTV亦仅仅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伴随病毒。
马洪波,郎振为,黄德庄,阎惠平,惠威,宋晨朝,陈万荣[4](2005)在《免疫组化法检测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检测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TTV感染与肝组织炎症程度 及与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TTV,并经原位 杂交证实;对TTV阳性和阴性组的血液学生化指标,诸如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 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γ 球蛋白(γ G)、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进行了比较。 结果 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TTV抗原(TTVAg)阳性15例,检出率为28.8%;阳性物质主要定位于肝细 胞浆内,呈棕黄色细小颗粒,偶见肝细胞核内有表达;TTV阳性表达细胞呈单个、散在或片簇状分布;TTVAg阳性的 组织切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可观察到病毒性肝炎的一些病理变化,如肝细胞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嗜酸 样变、灶性坏死、凋亡、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细胞浸润;从15例TTVAg阳性病例中任选10例进行TTV DNA原位杂交 检测,结果8例阳性,二者符合率80.0%;同时对5例免疫组化TTVAg阴性肝组织进行TTV DNA原位杂交检测,结 果5例均为阴性,二者符合率100%;TTVAg阳性组ALT、AST、TBIL、γ G均值均高于TTVAg阴性组,ALB、PTA 均值均低于TTVAg阴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马洪波,郎振为,黄德庄,闫惠平,罗朝霞[5](2004)在《原位杂交法检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输血传播病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检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中经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情况 ,探讨其致病性。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中TT病毒核酸 (TTVDNA)的表达与分布 ,观察肝组织学变化。 32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中检出TTVDNA阳性 9例 (2 8 1% )。原位杂交阳性信号为蓝紫色 ,细颗粒状 ,主要定位于肝细胞核内 ,肝细胞胞浆内多呈弱表达。阳性细胞在肝小叶内散在分布。阳性病例的切片经HE染色后 ,6例 (6 6 7% )有轻微的肝组织病理改变 ,包括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嗜酸性变以及汇管区的扩大和淋巴细胞浸润等。而 2 3例TTVDNA阴性者中 ,仅 6例 (2 6 1% )有轻微的病理变化 (x2 =4 4 8,P =0 0 4 8)。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TTV感染均较为常见 ,在非病毒性肝炎人群尽管没有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 ,但多数存在有轻微的病理改变
邓传珍,姜岭梅,李银鹏,朱惠明[6](2004)在《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TTV感染》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检测经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的新方法。方法 33例血清TTV阳性和 12例血清TTV阴性患者的肝组织标本 ,应用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TTV感染 ,并将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巢氏PCR法检测 4 5份血清共检测出TTV阳性 31例 (6 9% ) ,而应用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共检测出TTV阳性 38例 (84 % )。 33例血清TTV阳性患者的肝组织标本中TTV感染 31例 (94 % )。 12例血清TTVDNA阴性的患者肝组织中TTVDNA阳性 7例 (5 8% )。结论 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比巢氏PCR法检测血清对TTV感染的检出率更高。
邓传珍,姜岭梅,李银鹏,朱惠明[7](2004)在《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TV DNA的感染状况》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TVDNA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PCR扩增法分别合成G1a、G2b两种亚型的双链TTVDNA探针。应用两型探针对 45例肝组织标本进行TTVDNA原位杂交检测 ,巢氏PCR法检测血清TTVDNA。结果 3 1例血清TTVDNA阳性患者的肝组织TTVDNA均为阳性 ( 10 0 % )。 14例血清TTVDNA阴性的患者肝组织中TTVDNA阳性者 7例 ( 5 0 % )。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中TTVDNA散在分布在汇管区周围的肝细胞核内 ,肝癌患者TTVDNA则集中分布在肝癌细胞核内及癌组织周围的肝细胞核内。结论 慢性肝病与肝癌患者肝组织中TTVDNA的感染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姜岭梅,朱惠明,黄勋,周伯平,乐晓华,徐六妹[8](2002)在《用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常见肝病组织中输液传染性病毒DNA》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建立肝组织输液传染性病毒DNA(TTVDNA)的原位杂交检测技术 ,探讨TTVDNA在肝组织中的分布。方法 :采用PCR扩增法 ,分别合成地高辛标记的G1a、G2b两种亚型的双链TTVDNA探针。同时应用两型探针对 2 2例血清学检查无甲 -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病患者肝组织TTVDNA进行原位杂交检测 ,并将检测结果与巢式PCR法检测配对血清TTVDNA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原位杂交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肝细胞核 ,少数位于胞浆。 2 2例肝病患者肝组织标本中TTVDNA原位杂交阳性率 6 8 2 % (15 / 2 2 ) ,其中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中原位杂交阳性率83 3% (15 / 18) ,4例肝破裂、肝良性肿瘤患者TTVDNA原位杂交检测皆为阴性。配对血清TTVDNA阳性率 6 3 6 % (14/ 2 2 )。血清与肝组织TTVDNA检测符合率 86 4 % (19/ 2 2 )。结论 :双探针原位杂交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有助于肝病病因的分析。TTVDNA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肝组织中检出率较高 ,提示TTV可能与这些肝病有关
李银鹏,朱惠明,姜岭梅,黄勋[9](2001)在《原位PCR在检测肝组织TTV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探索用原位PCR检测肝组织中的输血传播病毒 (TTV)。方法 用原位PCR与原位杂交检测32例肝组织中的TTV ,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32例标本中 ,经原位PCR检测 ,TTV阳性 2 3例 ,经原位杂交检测 ,TTV阳性 17例。原位PCR检测的阳性率 (71.9% )明显高于原位杂交 (5 3.1% ) ,P <0 .0 5。原位PCR在肝细胞核、内皮细胞核与肝细胞浆内检测到TTV ,而原位杂交只在肝细胞核与肝细胞浆内检测到TTV。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原位PCR是一种新的检测TTV的有效方法。
王金科,阎惠平,鲁文清[10](2001)在《不同类型肝炎患者及献血员血清和肝组织中TTV的检测》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肝炎患者及献血员 TTV (Transfusion transm itted Virus,TTV)其感染状态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人群共 83例及 7例不同类型肝病病人的肝组织 TTVDNA。结果 :TTV在各组肝炎病总检出率为 2 2 .9% ,7例肝组织 TTV阳性率为 2 8.6 % ,而且在非甲 -非戌型肝炎病人中检出率最高 (38.9% )。结论 :TTV在不同人群中均能检出 ,而非甲 -非戌型肝炎患者中检出率最高 ,提出 TTV可能是一种损肝病毒 ,而且可致肝重度损害。
二、原位杂交检测肝组织中TTV DNA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杂交检测肝组织中TTV DN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和2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输血性传播病毒的研究进展 |
1 病原学 |
1.1 TTV的理化性质 |
1.2 TTV DNA的结构和功能 |
1.3 TTV的分型 |
2 流行病学 |
2.1 人的TTV感染 |
2.2 灵长类动物的TTV感染 |
2.3 猪的TTV感染 |
3 致病性 |
4 检测方法 |
4.1 TTV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 |
4.2 TTV分型的检测 |
4.3 TTV的其他检测方法 |
4.3.1 血清免疫学法 |
4.3.2 原位杂交法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和2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1 材料 |
1.1 病料与载体 |
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1.2.1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PCR引物的设计 |
2.2 病毒总DNA的抽提 |
2.3 PCR扩增 |
2.4 目的基因的克隆 |
2.4.1 PCR产物目的DNA片段的回收 |
2.4.2 连接 |
2.4.3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4.4 重组质粒的转化 |
2.5 阳性菌的鉴定 |
2.6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 |
2.7 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2.8 特异性实验 |
2.9 敏感性实验 |
2.10 重复性实验 |
2.11 TTV1、TTV2 PCR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病料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3.2 特异性试验鉴定结果 |
3.3 敏感性试验鉴定结果 |
3.4 重复性试验鉴定结果 |
3.5 PCR的临床应用的鉴定结果 |
3.5.1 采用PCR进行检测 |
3.5.2 TTV1、TTV2的感染情况 |
4 讨论 |
4.1 关于引物设计 |
4.2 关于TTV1、TTV2病毒的确定 |
4.3 关于敏感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 |
4.4 关于PCR方法的临床应用 |
第三章 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TTV1)和2型(TTV2)全基因组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前言 |
1 材料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病料 |
2 方法 |
2.1 TTV1与TTV2全基因组的克隆 |
2.1.1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
2.1.2 TTV1与TTV2全基因组的PCR扩增 |
2.1.3 PCR产物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2.2 TTV1和TTV2全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1 TTV1和TTV2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和进化树分析 |
2.2.2 TTV1和TTV2基因组核苷酸重复高变序列分析 |
2.3 TTV1和TTV2 ORF1蛋白结构与功能预测 |
2.3.1 TTV1-ORF1、TTV2-ORF1蛋白抗原性预测分析 |
2.3.2 TTV1-ORF1、TTV2-ORF1蛋白疏水性分析 |
2.3.3 TTV1-ORF1、TTV2-ORF1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2.3.4 TTV1-ORF1、TTV2-ORF1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TTV1、TTV2全基因组的PCR扩增 |
3.2 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3.3 TTV1、TTV2全基因组序列的拼接 |
3.4 TTV1、TTV2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 |
3.4.1 TTV1、TTV2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与进化树 |
3.4.2 TTV1、TTV2基因组核苷酸高变缺失序列分析 |
3.5 TTV1、TTV2 ORF1蛋白结构与功能预测 |
3.5.1 TTV1-ORF1、TTV2-ORF1蛋白抗原性分析 |
3.5.2 TTV1-ORF1、TTV2-ORF1蛋白疏水性分析 |
3.5.3 TTV1-ORF1、TTV2-ORF1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3.5.4 TTV1-ORF1、TTV2-ORF1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3 讨论 |
3.1 关于全基因组克隆 |
3.2 关于序列分析 |
3.3 关于ORF1蛋白分析 |
结论 |
1 TTV1和TTV2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 TTV1与TTV2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一 TTV1和TTV2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
(2)TTV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TV概况 |
2 TTV的检测方法进展 |
2.1 TTV DNA的检测 TTV DNA的检测主要依赖PCR技术。 |
2.2 TTV分型的检测 |
2.3 TTV的其他检测方法 |
2.3.1 血清免疫学法 |
2.3.2 原位杂交法 |
3 结 语 |
(4)免疫组化法检测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室检查 |
1.3 肝组织学检查 |
1.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
1.5 原位杂交检测方法 |
1.6 主要试剂及来源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免疫组化法检测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TTVAg检出率及在肝组织内的分布特点 |
2.2 原位杂交法检测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TTV-DNA |
2.3 肝组织TTVAg阳性与阴性患者血液生化指标比较肝组织TTVAg阳性与阴性患者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
2.4 肝组织TTVAg阳性与阴性患者HAI评分比较 |
3 讨 论 |
(6)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TTV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肝组织与血清标本 |
1.1.2 TTV引物 |
1.2 方法 |
1.2.1 标记TTV DNA探针 |
1.2.2 TTV DNA原位杂交 |
1.2.3 血清TTV DNA检测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
2 结果 |
2.1 肝组织TTV原位杂交检测与血清TTV巢氏PCR法检测结果 |
2.2 TTV DNA在肝组织中的分布 |
3 讨论 |
(7)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TV DNA的感染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材 料 与 方 法 |
一、入选条件 |
二、肝组织和血清标本 |
三、肝内TTV DNA检测 |
(一) TTV引物 |
(二) 标记 TTV DNA探针 |
(三) TTV DNA原位杂交 |
四、血清TTV DNA检测 |
五、统计学处理方法 |
结 果 |
一、肝组织TTV DNA与血清TTV DNA检测结果比较 |
二、 TTV DNA在肝组织中的分布 |
讨 论 |
(8)用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常见肝病组织中输液传染性病毒DNA(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标本的收集 |
1.3 TTV引物的合成 |
1.4 TTVDNA探针的标记 |
1.5 肝组织TTVDNA原位杂交 |
1.6 |
2 结果 |
2.1 TTVDNA在肝组织中的分布 |
2.2 肝组织TTVDNA检测结果 |
2.3 阴性对照结果 |
2.4 血清TTVDNA检测结果 |
2.5 原位杂交与巢式PCR法检测肝组织与配对血清TTVDNA的结果 |
3 讨论 |
四、原位杂交检测肝组织中TTV DNA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猪输血性传播病毒1型和2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D]. 赵玲.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2]TTV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李阳,肖洁,蒲晓允. 重庆医学, 2006(18)
- [3]原发性肝癌和癌旁组织中TTVDNA的原位杂交研究[J]. 李国坚,吴继周,李佳荃,周元平,吴健林,阎惠平,刘志明,黎乐群.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01)
- [4]免疫组化法检测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J]. 马洪波,郎振为,黄德庄,阎惠平,惠威,宋晨朝,陈万荣. 临床荟萃, 2005(06)
- [5]原位杂交法检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输血传播病毒[J]. 马洪波,郎振为,黄德庄,闫惠平,罗朝霞.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4(05)
- [6]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TTV感染[J]. 邓传珍,姜岭梅,李银鹏,朱惠明. 广东医学, 2004(06)
- [7]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TV DNA的感染状况[J]. 邓传珍,姜岭梅,李银鹏,朱惠明.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4(01)
- [8]用双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常见肝病组织中输液传染性病毒DNA[J]. 姜岭梅,朱惠明,黄勋,周伯平,乐晓华,徐六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2(04)
- [9]原位PCR在检测肝组织TTV中的应用[J]. 李银鹏,朱惠明,姜岭梅,黄勋. 洛阳医专学报, 2001(03)
- [10]不同类型肝炎患者及献血员血清和肝组织中TTV的检测[J]. 王金科,阎惠平,鲁文清.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