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层控铅锌矿床的成因分类及若干地质问题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秘[1](2021)在《新疆西天山托克赛铅锌矿床叠加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
梁晓姝[2](2021)在《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蔡家营铅锌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宣地区,属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北缘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矿区。本文以出露于矿区北侧的花岗斑岩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研及对该地区地质特征、岩石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流体包裹体等特征的深入分析,再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进一步探讨蔡家营矿床与赋矿花岗斑岩体或岩浆热液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蔡家营地区乃至张宣地区找矿提供理论指导。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广泛分布于矿区内,多呈脉状侵入于古太古代红旗营子岩群中。花岗斑岩具斑状结构-基质文象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钾长石(10%)、石英(10%)和少量暗色矿物构成,基质(80%)由长英质构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CG-4和CG-14两件花岗斑岩样品分别形成于140.9±0.8Ma和143.6±0.7Ma,属于早白垩世,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斑岩具富硅、相对富钾、全碱含量高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5~1.24之间,A/NK介于1.15~1.41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微量元素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表现出U、Ta、Nd、Hf、Sm呈现正异常,Ba、K、P、Ti呈现明显的负异常。稀土配分曲线较为平坦,整体呈“海鸥式”分布,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且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锆饱和温度均值约为853.895℃,推测该花岗斑岩具A型花岗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CG-4和CG-14两件样品εHf(t)介于-0.08~-13.49和-18.37~-16.32之间,相对应的二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2介于1196~2042 Ma和2224~2350 Ma之间,显示其岩浆来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物质重熔。流体包裹体数据表明含矿石英脉样品中成矿流体为中温、中盐度、中密度的H2O-Na Cl体系,结合前人对蔡家营铅锌矿区矿石流体包裹体和H-O、S、Pb同位素等研究得出:成矿物质源于下地壳和地幔深部混合,故推测蔡家营花岗斑岩体可能与蔡家营铅锌矿床成矿有密切关系。
李浩然[3](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吴迪[4](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单元对铀矿的控制作用,丰富造山带铀成矿基础理论,完善研究区铀成矿模式,对铀矿找矿工作提出新的思路。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连山关岩体遭受三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表现为连山关岩体隆升,上覆辽河群发生顺层滑脱;第二期变形为南北向挤压导致沿岩体南缘和辽河群接触带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第三期为北西向挤压变形,形成北东、北东东向脆性断裂构造。岩体南缘的右行韧性剪切带为压扁应变类型,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介于0.19~0.69,属于S/SL类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2.连山关岩体为混合花岗杂岩体,组成杂岩体主体为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其间有少量残留体,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且鞍山群残留体在其中大量分布,岩体边部分布有灰白色重熔混合岩。通过锆石U-Pb年龄频谱图,表明峰值年龄主要为1760~1940Ma、~2275Ma、2500Ma。其中,~2500Ma的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岩体的主体形成时代,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及其地壳分异的重要事件;~2275Ma的峰值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地区一期基底岩石重熔事件;1780~1990Ma的峰期年龄代表了吕梁运动作用下,基底岩石再次发生强烈的重熔,该期事件可能有利于铀的活化、运移,这与连山关铀矿形成年龄相吻合。3.研究区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作用,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现象。最常见的围岩蚀变包括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其他蚀变包括黄铁矿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水云母主要由斜长石蚀变而成,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成。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是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绿泥石蚀变后叠加棕褐色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显着。4.研究区铀矿赋矿围岩经重熔形成的混合岩有四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往往呈负相关;具有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Be、Mo、Pb、Y、Ba、La、Cu,亏损Co、Ni、Zn、Cr、Ti、V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着的Eu负异常;与U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5.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研究区基性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应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6.综合分析认为,一级控矿构造为连山关岩体南缘走向北西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作为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其边部的晚期NEE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太古宙古风化壳可能作为铀源;铀的运移、富集成矿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岩侵入作用(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结合铀成矿模型,指示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岩体隆起处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
王旺[5](2021)在《甘肃省西和县喜集钴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认为钴作为稀贵金属,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种之一。西秦岭地区是我国钴矿集中发育地区,钴主要作为伴生矿产,产于铜多金属矿床中。近年来在矿产勘查过程中,发现喜集、张坪等具有工业价值的钴矿床,表明研究区具有钴矿找矿潜力。作者通过参加“甘肃西秦岭钴金综合信息预测及大桥金锑矿田构造解析”及“钴矿成矿规律总结与典型矿床研究”课题研究,以喜集钴多金属矿为重点,总结了成矿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开展区域及矿区钴多金属找矿预测研究,以期为提高研究区钴多金属成矿理论研究水平,为指导找矿勘查提供依据。论文研究取得如下进展及成果:钴矿体均出露于泥盆系西汉水群黄家沟组第二岩性段浅灰色泥钙质板岩夹中层状粉砂质灰岩、深灰色厚层含炭灰岩、灰色厚层细晶灰岩中;北东东向断裂为主要的导矿、容矿构造,矿体与断裂展布方向几乎一致;岩石类型可分为构造蚀变岩型钴矿石和石英脉型钴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毒砂与辉钴矿,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及环带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稠密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赤铁矿化、黄(褐)铁矿化、孔雀石化;喜集钴多金属矿的形成可划分为三期,分别为沉积期、热液改造成矿期及表生期。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Py1黄铁矿Co/Ni值远小于1,这表明此类黄铁矿为沉积成因;Py2黄铁矿Co/Ni值在0.93~2.2之间,说明Py2黄铁矿是沉积期黄铁矿受到后期热液改造形成的;离散的δ34S值表明矿石中的既有岩浆硫也有海相围岩地层硫;不同阶段、形态碳酸盐岩矿物C-O同位素值处于花岗岩与海相碳酸盐岩之间,表明碳酸盐矿物都经历了碳酸盐溶解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喜集钴多金属矿为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沉积作用形成的矿源层组分主要来源自围岩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随着西秦岭地区剧烈的岩浆侵入、构造变形活动,深源岩浆裹挟大量成矿元素与化学性质活泼的碳酸盐岩接触发生了岩溶与交代作用,后期随着系统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成矿物质沉淀富集成矿。通过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得出:Co元素异常及成矿元素因子组合异常是钴矿找矿的直接地球化学标志。航磁解译区域所有矿床矿点均分布于成矿地质体(环构造)内部或边部,产出位置受成矿地质体形态产状的变化控制;重力异常解译环性构造产状变化部位及线性构造交汇部位可以作为钴、金、铜及铅锌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遥感解译线性构造发育部位及遥感解译蚀变异常类型丰富、套和好、强度高的部位是重要的遥感解译标志,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找矿模型并开展综合信息找矿预测,圈定了成矿预测区4处。通过对矿区成矿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Co、Cd、Ag、As、Cu、Ni、Pb、Sb、Zn的高值区规模较大,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因子分析显示成矿元素归为Cd Zn Pb-Hg、Co Cu Ni-As Sb、Au As Sb Mn-Co Hg、Ag Sn Hg-Sb、WBi Cr-Ni Ba Sn、及Mo六个元素组合,显示出多阶段成矿特征。已发现矿体赋存在Ht-1以及Ht-5组合异常中。Ht-3及Ht-4组合异常区域重力异常解译结果良好,找矿潜力巨大。根据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成矿元素异常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圈定靶区5处。
张馨玉[6](2021)在《黔西北凉水沟铅锌矿床辉绿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凉水沟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成矿域东部,为黔西北矿集区新发现的一处铅锌矿床。本文以凉水沟铅锌矿床及区内的辉绿岩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辉绿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其成岩年代及成岩构造背景;在描述凉水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硫化物电子探针测试,探讨矿床成因及成矿温度。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凉水沟铅锌矿床位于NW向江子山-猫猫厂褶断带与NE向猫猫厂-耗子硐褶断带的复合部位。其地表出露的氧化铅锌矿体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及东南侧,矿体总体走向NW向、倾向SW或NE。凉水沟铅锌矿床发育两期黄铁矿,黄铁矿-Ⅰ为沉积成因,受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作用明显;黄铁矿-Ⅱ为热液成因,二者均富集Pb、Zn、Co、Ni、As和Mo为特征,而闪锌矿则以富集Cu、Cd、Pb、Ga等微量元素为特征。微量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或矿物包体的形式赋存于金属硫化物中。本文认为凉水沟矿床形成于中低温的成矿温度环境,属于沉积-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凉水沟矿区内揭露的辉绿岩为高钾质钙碱性辉绿岩,富集Rb、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略为亏损。辉绿岩在上侵的过程中发生了弱的单斜辉石、斜长石等造岩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及同化混染作用。辉石矿物种属主要为普通辉石,辉石是幔源岩浆由深部向浅部运移过程中逐步结晶的产物。凉水沟矿床辉绿岩成岩年龄为145±1.07Ma,捕掳锆石年龄分别为264±0.54Ma和542±3.62Ma。其中,145Ma及264Ma的锆石年龄说明黔西北地区存在两期岩浆活动,分别对应燕山期及海西期;542±3.62Ma为捕获的震旦系围岩中锆石的年龄。凉水沟辉绿岩的成岩构造环境为板内环境,形成于伸展裂陷向俯冲转变的背景条件,应属于陆内裂谷或被动大陆边缘裂谷背景。145Ma晚燕山期的宁镇运动时期,黔西北地区发生了基性岩浆侵位活动,形成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辉绿岩,推测辉绿岩可能为铅锌成矿提供了热动力和部分成矿物质。
李振焕[7](2021)在《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文中研究指明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保山地块北部,是“三江”特提斯域南段已知的大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重要科研意义。本文以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为基础,从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入手对该矿床进行了研究。查明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演化过程,揭示了矿质运移方式与沉淀机制,进一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本次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详细的野外及岩相学观察,理清了矿床具有水平方向从东至西、垂直方向由深至浅依次为含Fe黑柱石阳起石矽卡岩、含Cu石榴子石阳起石矽卡岩、含Pb-Zn阳起石矽卡岩的矿化蚀变特征,对应的成矿流体从下往上、从东向西远距离运移。(2)岩石地球化学方面,根据岩(矿)石主量元素含量随标高的变化趋势和微量及稀土元素的配分特征,确定成矿物质来源于Eu亏损的深部岩浆,而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体位于地下深部。(3)不同阶段石英内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从退化蚀变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流体的均一温度逐渐降低,盐度先升高,再降低。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151~266℃,WL型包体盐度为1.9~18.9wt.%Na Cle q,S型包体盐度为31.9~33.5wt.%Na Cleq,盐度具有2个区间。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成分为H2O和极少量N2,在子矿物中新发现了斑铜矿。成矿流体属H2O-Na Cl体系。(4)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特征显示,硫源为深部幔源岩浆硫和地层硫构成的混合硫,各成矿阶段内硫同位素分馏已达平衡状态;硫化物富铀铅、略亏损钍铅,呈造山带铅特征,铅源为上地壳铅和少量深部壳源乃至幔源岩浆铅的混合。(5)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重塑了流体来源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特征,推演成矿流体携带的成矿金属元素主要以稳定络合物形式运移,成矿物质经历流体沸腾、水-岩反应及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发生沉淀。推断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岩体隐伏于地下深处,矿床为层控矽卡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宋丹辉[8](2021)在《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文中提出青山铅锌矿床位于黔西北矿集区威宁-水城成矿亚带中部,是带内典型铅锌矿床代表之一,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和岩性组合双重因素控制。为了理清矿床构造控矿机制,有效进行深部找矿预测,本文综合采用大比例尺控矿构造精细解析、构造岩-岩相学填图、构造地球化学勘查等技术手段,系统开展矿床构造控矿机制与找矿预测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和成果。(1)通过矿区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鉴定和分期配套,识别出矿区内存在4类构造体系:早NW构造带、NE构造带、晚NW构造带、SN构造带,分别对应印支早期-中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喜山期。矿床受NE构造带成矿构造体系控制,形成了―多‖字型、―入‖字型、―阶梯状‖三种主要的控矿构造型式。(2)矿区发育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序次的构造形迹,并呈现出显着的构造分级控矿特征,对成矿起到主导性控制作用:威水断裂、威水背斜为矿区的一级构造(导矿构造),形成了断裂-褶皱控制的层-脉式构造矿化样式;矿区内F1、F2左行斜落断裂构成矿区二级构造(配矿构造),形成了雁列式构造控制的矿化样式;F1、F2断裂间的次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构成矿区三级构造(容矿构造),形成了似层块状型矿化样式;矿体旁侧密集发育的节理、裂隙构成了矿区四级构造(容矿构造),形成了平行脉型矿化样式。进一步讨论了其形成机理,认为NW向威水断裂在左行张扭作用下派生出NW向张扭性F1、F2断裂,NW向F1、F2断裂在左行扭动作用下派生出NW向张扭性的次级层间断裂,次级层间断裂发生扭动派生出具扭性的裂隙群,形成了序次和级别相对的各级序断裂,对矿床、矿体群、矿体、矿脉具有明显的挨次控制关系,反映出它们受NE向构造带(构造体系)控制的不同尺度的构造,据此构建了矿床构造控矿模式。(3)从构造岩-岩相视角出发,解剖了该矿床构造岩类型、构造岩-岩相识别标志及其分带特征,进一步总结了其分带规律。认为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由于局部应力场的转变形成了不同类型构造岩,均受NW向断裂系统控制,并呈现出张裂岩相带→泥化相带(1789m、1764m中段)→扭裂岩相带→压裂岩相带的分带规律;构造岩内物理化学条件也相应呈氧化环境(张裂岩相带)→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扭裂岩相带)→还原环境(压裂岩相带),以及温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张裂岩相带为矿体主要赋存部位,成矿热液在应力释放部位卸荷沉淀,并向压力和温度降低部位运移。基于矿体、构造岩-岩相带整体特征和不同构造岩内元素变化特征,构建了该矿床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4)通过对构造岩在剖面上的元素变化规律分析发现Pb、Zn元素变化与Cd、Sb、Ag、Mn、As呈正相关关系,但与Sr、Mg、Cr、Ba呈负相关。同时通过矿区内构造地球化学元素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圈定了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并剖析和总结了构造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指出了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矿床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Ba-V-Cd-Cr-U-Cu→Th-Rb-P-Co-Zr-Ga-Cs-Sb-Li-As-Ni→Mo-Pb-Ag-W-Zn-Sr-Mn,该序列反映了矿体成矿过程具多阶段性,在此基础构建了矿床构造原生晕理想模型。(5)通过综合研究,构建了矿区综合找矿模型,提出了矿区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优选出一批重点找矿靶区,已知矿体深部延伸较好,还可能存在隐伏矿体。通过工程验证,在六、七中段发现新矿体,展现出找矿模型的有效性。
郑超杰[9](2021)在《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文中提出新疆阿舍勒铜锌矿位于阿尔泰造山带西南缘阿舍勒盆地内,是典型的火山沉积块状硫化物(VMS)型矿床。前人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成矿预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和找矿成果。鉴于阿舍勒铜锌矿床具有埋藏深、开采难度大、采矿维护成本高等特点,伴随着矿山开采对探明资源储量不断消耗,深边部矿体品位下降,对阿舍勒铜锌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任务已迫在眉睫。本文以矿产资源定量评价体系为指导,在充分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矿区成矿地质规律及控矿地质要素;引入成分数据分析,对阿舍勒矿区外围原生晕数据进行研究,运用分形理论及奇异性理论分离、识别并提取地表原生晕弱异常;量化矿区控矿地质要素,结合地球化学指标,构建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借助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矿区外围开展找矿预测,并对预测结果予以评估;分析钻孔原生晕垂向分带特征,评价矿区深部找矿潜力。如下为本文取得的成果及认识。1.对研究区岩石地球化学9个元素进行成分数据分析,还原元素真实空间分布;以稳健主成分方法探讨元素组合特征,得出(1)Cu-Zn-Co及(2)Pb-Mo-Ag-As-Au-Sb两组矿化组合,分别对应矿床喷流沉积及变质热液叠加改造两个成矿阶段。2.运用分形-多重分形方法分离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及背景分布,提取研究区原生晕异常;对常规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难以识别的弱异常,以局部奇异性理论识别、提取,充分挖掘地球化学数据中隐藏的与成矿紧密相关的弱异常信息。3.对矿区成矿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研究区控矿地质要素;以GIS信息系统为媒介、矿区见矿钻孔为参照,运用“距离分布法”,明确各类控矿地质要素与矿体间最佳缓冲距离,量化各类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控矿地质要素信息,结合地表原生晕地球化学综合异常,构建研究区地质-地球化学综合信息找矿模型。4.基于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运用三类监督学习算法,对研究区开展找矿预测;对各类机器学习模型评估并对各模型预测结果与矿区见矿钻孔相对应,得出三类机器学习模型找矿预测效果显着。由此,提出将三类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找矿预测模型。5.以机器学习综合找矿预测结果为主,辅以岩石地球化学弱异常信息,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及矿区控矿地质要素重要度评价指标,在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区外围圈定3类共9个找矿预测区,并分析钻孔原生晕数据进行深部找矿预测,验证深部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周鑫[10](2021)在《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材料,云南省是有色金属大省,其中的铅锌矿占比很大,随着社会工农业不断的发展,铅锌矿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为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对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加强研究,同时对成矿条件好的地区进行勘查布局。云南省铅锌矿资源规模庞大,大致分布于滇东北的巧家、鲁甸、彝良、会泽,滇西的兰坪、腾冲、保山一带,滇西南的澜沧、芦子园一带,滇东南的文山、蒙自等地。当前云南地区已发现的铅锌矿资源储量中的80%都集中于以上几个矿产地。本论文系统的资料收集,较好地阐述了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区域成矿要素、成矿模式等,同时,总结了云南省铅锌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并对铅锌资源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划分了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类型,主要有滇东北会泽及毛坪碳酸盐岩型铅锌矿、滇西兰坪金顶砂砾岩型铅锌矿、滇西南澜沧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芦子园矽卡岩型铅锌矿、滇东南都龙矽卡岩型铅锌矿,以及其他类型的铅锌矿等。云南省铅锌资源前景相对较好,铅矿静态保障年限小于5年,动态保障程度为10-20年,锌矿静态保障年限小于5年,动态保障程度为5-15年。云南省主要的铅锌矿产勘查布局地段是:(1)滇东北会泽及毛坪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及周缘、(2)滇西兰坪金顶砂砾岩型铅锌矿及周缘、(3)滇西腾冲一带矽卡岩型铅锌矿、(4)滇西保山及周缘矽卡岩、碳酸盐岩型铅锌矿、(5)滇西南芦子园-班老一带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6)滇西南澜沧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及周缘、(7)滇东南都龙矽卡岩型铅锌矿及周缘。对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层控铅锌矿床的成因分类及若干地质问题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层控铅锌矿床的成因分类及若干地质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2)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2.1 矿体规模、产状、形态及矿物成分 |
3.2.2 矿石结构、构造 |
3.3 围岩蚀变、矿化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四章 花岗斑岩岩石学特征 |
4.1 花岗斑岩的空间分布 |
4.2 花岗斑岩的岩相学特征 |
第五章 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 |
5.1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
5.1.1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测试方法 |
5.1.2 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 |
5.1.3 锆石微量元素 |
5.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第六章 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6.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6.2 分析测试方法 |
6.3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4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5 锆饱和温度计算 |
第七章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
7.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7.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
7.3 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特征 |
第八章 花岗斑岩与成矿关系的探讨 |
8.1 成矿时代的限定 |
8.2 矿床成因 |
8.3 成矿模式 |
8.4 找矿远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
0.3.3 存在问题 |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0.5 主要工作量 |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2 区域地层 |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
1.2.2 柴北缘造山带 |
1.3 区域构造 |
1.3.1 昆南断裂 |
1.3.2 昆中断裂 |
1.3.3 昆北断裂 |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
1.3.9 阿尔金断裂 |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
1.4 区域岩浆岩 |
1.4.1 东昆仑地区 |
1.4.2 柴北缘地区 |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
4.4.4 成矿模式 |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
1.1.2 华北克拉通与成矿 |
1.1.3 前寒武纪铀矿及构造背景 |
1.1.4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
2.2.1 参数特征 |
2.2.2 放射性场特征 |
2.3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早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连山关岩体及辽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3.2.1 测试样品描述及U-Pb测年结果 |
3.2.2 U-Pb年龄地质意义讨论 |
3.3 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 |
3.3.1 宏观变形特征 |
3.3.2 微观变形特征 |
3.3.3 有限应变测量 |
3.4 古元古代基性岩发育特征 |
3.4.1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
3.4.2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
3.4.3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
第4章 典型铀矿特征及铀成矿作用 |
4.1 典型铀矿床特征 |
4.1.1 连山关铀矿床 |
4.1.2 黄沟铀矿床 |
4.1.3 玄岭后铀矿床 |
4.2 铀矿石特征 |
4.2.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物质成分 |
4.2.2 矿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 |
4.3 铀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
4.3.1 铀矿体围岩 |
4.3.2 围岩蚀变特征 |
4.3.3 微量元素特征 |
4.3.4 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 |
4.4 铀成矿作用 |
4.4.1 铀成矿时代 |
4.4.2 铀成矿温压、pH和Eh值 |
4.4.3 铀源及热液来源 |
4.4.4 铀的活化迁移 |
4.4.5 铀的沉淀机制 |
第5章 构造演化与铀矿关系研究 |
5.1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关系 |
5.1.1 一级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 |
5.1.2 二级控矿构造-脆性断裂带 |
5.2 古元古代基性岩及与铀矿关系 |
5.2.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
5.2.2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
5.3 构造变形期次与演化历史 |
5.4 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甘肃省西和县喜集钴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钴资源现状 |
1.3.2 中国钴矿空间分布规律 |
1.3.3 中国钴矿时间分布规律 |
1.4 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
1.4.1 以往工作程度 |
1.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构造演化 |
2.3.2 区域断裂 |
2.3.3 区域褶皱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5.1 成矿元素统计参数及特征 |
2.5.2 成矿元素分布特征 |
2.5.3 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2.6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1 航磁物理特征 |
2.6.2 重力物理特征 |
2.7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体特征 |
3.4 矿石特征 |
3.4.1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分 |
3.4.2 矿石结构构造 |
3.5 围岩蚀变 |
3.6 成矿期次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2 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4.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示踪 |
4.4 碳酸岩矿物C、O同位素特征 |
4.5 矿床成因讨论 |
第5章 钴多金属矿找矿预测 |
5.1 成矿地质条件 |
5.1.1 地层条件 |
5.1.2 构造条件 |
5.2 找矿标志 |
5.2.1 地质标志 |
5.2.2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
5.2.3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
5.3 成矿预测区圈定 |
5.3.1 成矿预测区划分准则 |
5.3.2 成矿预测区圈定 |
5.4 喜集钴多金属矿矿区找矿方向 |
5.4.1 成矿元素统计参数及特征 |
5.4.2 成矿元素分布特征 |
5.4.3 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5.4.4 成矿元素异常特征 |
5.4.5 找矿靶区圈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黔西北凉水沟铅锌矿床辉绿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黔西北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1 成矿理论进展 |
1.2.2 找矿勘查进展 |
1.3 辉绿岩研究现状 |
1.3.1 成岩时代 |
1.3.2 辉绿岩与矿产关系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峨眉山玄武岩 |
2.3.2 辉绿岩 |
2.4 岩相古地理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矿体特征 |
3.4 矿物特征 |
3.5 围岩蚀变 |
3.6 矿物地球化学 |
3.6.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3.6.2 测试结果 |
3.6.3 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
3.6.4 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
3.6.5 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
3.7 典型矿床对比 |
第四章 辉绿岩地质地球化学 |
4.1 辉绿岩地质特征 |
4.1.1 地质特征 |
4.1.2 空间展布特征 |
4.1.3 岩石学特征 |
4.2 测试方法 |
4.2.1 化学成分测试 |
4.2.2 LA-ICP-MS锆石U-Pb定年 |
4.2.3 电子探针 |
4.3 成岩年代 |
4.4 地球化学 |
4.4.1 主量元素 |
4.4.2 微量元素 |
4.4.3 稀土元素 |
4.4.4 辉石电子探针 |
4.5 讨论 |
4.5.1 源区性质 |
4.5.2 成岩构造背景 |
4.5.3 成岩模式 |
4.5.4 成岩与成矿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参加项目/会议情况) |
附录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7)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大地构造背景 |
1.2.2 矽卡岩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工作概况及完成的工作量 |
1.4.1 工作概况 |
1.4.2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 |
2.5.1 区域物探异常特征 |
2.5.2 区域化探特征 |
2.5.3 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综合分析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变质岩 |
3.2 矿区物、化探异常特征 |
3.2.1 物探异常特征 |
3.2.2 1/2.5 万土壤异常特征 |
3.3 矿床地质 |
3.3.1 矿体特征 |
3.3.2 矿石特征 |
3.3.3 围岩蚀变特征 |
3.3.4 矿化与蚀变分带特征 |
3.4 成矿阶段划分 |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4.2 样品测试分析 |
4.2.1 岩石主量元素 |
4.2.2 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特征 |
4.3.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5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5.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
5.3.1 实验设备 |
5.3.2 包裹体均一温度 |
5.4 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5.5 成矿流体性质 |
6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C-H-O同位素 |
6.1.1 H-O同位素 |
6.1.2 C-O同位素 |
6.2 S同位素 |
6.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6.2.2 样品测试分析 |
6.2.3 测试分析结果 |
6.3 Pb同位素 |
6.3.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6.3.2 样品测试分析 |
6.3.3 测试分析结果 |
7 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 |
7.1 成矿物质来源 |
7.1.1 岩石地球化学 |
7.1.2 S同位素 |
7.1.3 Pb同位素 |
7.2 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演化过程 |
7.2.1 成矿流体来源 |
7.2.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
7.3 成矿物质运移形式与沉淀机制 |
7.3.1 矿质运移形式 |
7.3.2 矿质沉淀机制 |
7.4 矿床成因探讨 |
7.5 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
7.5.1 成矿模式 |
7.5.2 找矿方向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8)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现状 |
1.2.1 黔西北铅锌矿集区研究现状 |
1.2.2 青山铅锌床研究现状 |
1.2.3 前人研究的薄弱点 |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2.3 节理 |
3.3 岩浆岩 |
3.4 矿床地质特征 |
3.4.1 矿体特征 |
3.4.2 矿石特征 |
3.4.3 矿石组构 |
3.4.4 矿石化学成分 |
3.5 围岩蚀变 |
3.6 成矿期次划分 |
第四章 .矿区构造解析与构造控矿机理 |
4.1 不同等级构造力学性质分析 |
4.1.1 矿床高级别褶皱、断裂构造(一级构造)力学性质分析 |
4.1.2 低级别断裂构造(二级及以下构造)力学性质鉴定 |
4.2 矿区构造组合与控矿构造体系 |
4.2.1 早NW构造带 |
4.2.2 NE构造带 |
4.2.3 晚NW构造带 |
4.2.4 SN构造带 |
4.3 控矿构造型式 |
4.4 成矿构造体系 |
4.5 构造控矿机理 |
4.5.1 构造分级控矿机理 |
4.5.2 构造控矿模式 |
4.6 小结 |
第五章 主要控矿断裂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 |
5.1 构造岩-岩相带划分及其特征 |
5.1.1 张裂岩相带 |
5.1.2 泥化相带 |
5.1.3 扭裂岩相带 |
5.1.4 压裂岩相带 |
5.2 构造岩显微构造特征 |
5.3 不同构造岩-岩相带地球化学特征 |
5.3.1 主量元素特征 |
5.3.2 元素组分迁移特征 |
5.3.3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
5.4 不同构造岩-岩相带中元素变化规律及指示意义 |
5.5 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 |
5.6 小结 |
第六章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
6.1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6.1.1 剖面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6.1.2 成矿元素组合特征 |
6.1.3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6.1.4 构造地球化学勘查找矿意义 |
6.2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 |
6.2.1 异常下限及浓度分带计算 |
6.2.2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
6.2.3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的地质解释 |
6.2.4 构造原生晕模型 |
第七章 综合找矿模型与深部找矿方向 |
7.1 综合找矿模型 |
7.2 找矿标志 |
7.3 找矿预测 |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图版及图版说明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 |
附录 D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附录 E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9)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机器学习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
1.5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2 章 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 |
2.1.1 区域地理概况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矿区地质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火山活动与岩浆岩 |
2.2.4 矿区围岩蚀变 |
第3 章 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弱异常识别 |
3.1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 |
3.1.1 成分数据分析 |
3.1.2 分形-多重分形理论 |
3.2 原生晕样品采集及数据分析 |
3.2.1 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
3.2.2 原生晕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学特征 |
3.3 研究区单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
3.3.1 原生晕数据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
3.4 研究区元素组合地球化学分布模式 |
3.4.1 基于ilr变换的稳健主成分分析 |
3.4.2 基于ilr变换的连续二值分离技术 |
3.5 综合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弱异常提取 |
第4 章 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
4.1 成矿规律研究 |
4.1.1 矿床成因浅析 |
4.1.2 地层控矿规律 |
4.1.3 构造控矿规律 |
4.1.4 岩体控矿规律 |
4.1.5 岩体-地层接触带控矿规律 |
4.1.6 矿化蚀变带 |
4.1.7 古火山机构 |
4.2 成矿地质信息提取方法 |
4.2.1 距离分布法 |
4.2.2 地质成矿要素提取流程 |
4.3 成矿地质要素定量提取 |
4.3.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
4.3.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4.3.3 岩体与成矿的关系 |
4.3.4 岩体-地层接触带与成矿的关系 |
4.3.5 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
4.3.6 古火山机构与成矿的关系 |
4.3.7 定量分析结果 |
4.4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 |
4.4.1 铜锌多金属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
4.4.2 矿床统计单元划分原则 |
4.4.3 统计单元的赋值 |
第5 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
5.1 基于监督学习的矿产资源预测 |
5.1.1 训练、测试样本集特征 |
5.1.2 支持向量机模型 |
5.1.3 随机森林模型 |
5.1.4 加权K最近邻模型(KKNN) |
5.2 定量预测模型综合评价 |
第6 章 异常评价及深部找矿研究 |
6.1 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异常与原生晕弱异常对比研究 |
6.1.1 研究区控矿地质要素重要性评估 |
6.1.2 综合异常对比研究 |
6.1.3 研究区找矿预测区圈定 |
6.2 深部原生晕找矿研究 |
6.2.1 钻孔原生晕样品采集及分析 |
6.2.2 钻孔原生晕数据多元统计分析 |
6.2.3 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
6.2.4 钻孔原生晕深部找矿预测 |
第7 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阿舍勒铜矿区断裂特征简表 |
附录2 矿区次火山岩岩石学特征表 |
附录3 断裂要素与矿点缓冲距离参数 |
附录4 SVM模型核函数超参数优化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研究现状 |
1.2.2 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研究现状 |
1.2.3 铅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3 论文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国内外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1 世界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2 国内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3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概况 |
2.3.1 自然概况 |
2.3.2 铅锌矿产资源基本概况 |
2.3.3 铅锌矿产资源储量概况 |
2.4 铅锌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
第三章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
3.1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分布特征 |
3.2 云南省主要铅锌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
3.2.1 碳酸盐岩型铅锌矿 |
3.2.2 砂砾岩型铅锌矿 |
3.2.3 火山岩型铅锌矿 |
3.2.4 矽卡岩型铅锌矿 |
第四章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1 云南省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2 云南省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4.3 铅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
第五章 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 |
5.1 矿业环境分析 |
5.1.1 矿产资源整合 |
5.1.2 云南地缘经济地位优势 |
5.2 铅锌矿产资源勘查布局 |
5.2.1 加大铅锌资源勘查力度意义重大 |
5.2.2 勘查布局原则 |
5.2.3 勘查布局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四、我国层控铅锌矿床的成因分类及若干地质问题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西天山托克赛铅锌矿床叠加成矿作用研究[D]. 李金秘. 新疆大学, 2021
- [2]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梁晓姝.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3]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4]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1
- [5]甘肃省西和县喜集钴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 王旺. 吉林大学, 2021(01)
- [6]黔西北凉水沟铅锌矿床辉绿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D]. 张馨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D]. 李振焕.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D]. 宋丹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基于成分数据及机器学习在阿舍勒地区的综合找矿研究[D]. 郑超杰.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10]云南省铅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与勘查布局研究[D]. 周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