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A-硬脂酸铝复合体系的稳定性研究

PVA-硬脂酸铝复合体系的稳定性研究

一、PVA-硬脂酸铝复配体系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巩龙飞[1](2021)在《食品级润滑脂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避免食品机械、装备中润滑材料泄漏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食品级润滑材料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食品级润滑脂作为食品级润滑材料的组成之一,广泛应用于轴承和链条等食品加工装备的关键传动部位。因此,优化食品级润滑脂的制备工艺流程,开展食品级润滑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新型添加剂对食品级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将为食品级润滑脂的开发及其工程应用提供参考。首先,基于食品级白油和复合铝皂稠化剂,开展食品级复合铝基润滑脂的工艺优化研究,即探究了脂肪酸种类、基础油含量、皂化加水量、异丙醇铝含量以及高温炼制时间对复合铝基润滑脂物理性能的影响,还采用李斯特菌检测和细胞活力试验对所制备的复合铝基润滑脂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当脂肪酸为硬脂酸、基础油的含量为80%、皂化加水量为1.0:2.0(n异丙醇铝:n水)、异丙醇铝的含量为1.0:2.0:1.7(n苯甲酸:n硬脂酸:n异丙醇铝)和高温炼制时间为20 min时,所制备的复合铝基润滑脂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此外,所制备的复合铝基润滑脂具有较优良的抗菌性能和细胞安全性。其次,基于所制备的复合铝基润滑脂,选用食品级滑石粉(F-Talc)、食品级硅酸钙(F-Ca Si O3)和医用级蒙脱石粉(M-MMT)三种食/医用级硅酸盐作为添加剂。通过热重分析仪、球-盘摩擦试验机以及白光干涉仪研究了添加剂对复合铝基润滑脂的热稳定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其磨痕表面。结果表明,三种硅酸盐添加剂均可以改善复合铝基润滑脂的热稳定性能和摩擦学性能。与基础脂相比,当F-Talc、F-Ca Si O3和M-MMT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1.0%和1.5%时,润滑脂的平均摩擦系数分别降低约25%、32%和46%,单位时间内的磨损体积分别降低约47%、46%和74%,这主要是由于三种层状硅酸盐易在摩擦副表面形成润滑膜,且部分能够发挥“滑移”、修补及微抛光的作用,提高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能。此外,含有三种硅酸盐添加剂的润滑脂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Tal-1铝基食品级润滑脂还通过了美国NSF H1的认证,能够用于偶然与食品接触的场合。最后,基于所制备的复合铝基润滑脂,选用纳米聚四氟乙烯(nano-PTFE)和纳米碳酸钙(nano-CaCO3)作为添加剂,研究了其吸附性能;通过四球摩擦试验机、球-盘摩擦试验机以及白光干涉仪等主要研究了纳米添加剂对复合铝基润滑脂的极压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其磨痕表面。结果表明,nano-PTFE比nano-CaCO3能更好的吸附在摩擦副表面,两种纳米添加剂在复合铝基润滑脂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相比于单一添加剂,复配添加剂显着改善了最大无卡咬载荷(PB)、烧结载荷(PD)、试验稳定性、平均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此外,含有纳米添加剂的润滑脂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上述研究结果将为食品级润滑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祝立强[2](2020)在《用长链烷基硅油制备硅膏及其在矿物油消泡剂上的应用》文中指出矿物油消泡剂广泛应用于造纸、涂料、纺织、污水处理等水相体系中消泡,其具有优异的自分散性,极高的性价比,使用后不影响产物性能等优点,但矿物油消泡剂也存在消抑泡性能差,复配的各组分相容性差等问题。由于硅膏是水相体系中的高效消泡活性物质,将其复配到矿物油消泡剂中,可以在水相体系中发挥协同消泡作用,从而改善矿物油消泡剂的缺陷。本文主要合成了长链烷基硅油和硅膏,对硅膏的制备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然后将硅膏复配到矿物油消泡剂中,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矿物油消泡剂。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含氢硅油和1-十二烯在铂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成功制备出长链烷基硅油,对制备长链烷基硅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与分析。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长链烷基硅油粘度为196 m Pa·s,表面张力为22.3 m N·m-1,硅氢加成反应的转化率达到98%以上。(2)采用长链烷基硅油和气相二氧化硅在高温搅拌的条件下制备硅膏,对硅膏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探究了硅膏的制备机理。硅膏最佳的制备工艺是:在开始制备长链烷基硅油时加入气硅,这样在制备长链烷基硅油的同时也制备了硅膏。硅膏的制备机理是:长链烷基硅油中未反应的硅氢键,与疏水气硅表面的羟基,经过化学反应而得到的混合物。通过纳米颗粒分析仪测量气硅的粒径,反应后气硅的粒径从18nm增大到59nm,说明气硅颗粒表面接枝部分长链烷基改性硅油,生成“多尾巴蝌蚪”的大分子构形。将最佳制备工艺的硅膏复配到矿物油消泡剂中,测得消泡时间为19s,抑泡时间为23.7min。(3)引入有机膨润土来延缓消泡剂中气硅的团聚沉降,优化了有机膨润土最佳的活化工艺。有机膨润土最佳的活化工艺是:95 wt%乙醇溶液作为活化剂,其添加量占有机膨润土质量的30%,采用18mm转头均质机在14000rpm转速下高速分散5min。当有机膨润土质量分数为1.5%时,消泡剂的储存时间达到47天,并对有机膨润土的防沉降机理进行探索。(4)采用硅膏为消泡活性物质,矿物油为载体,聚醚为助消泡剂,复配乳化剂,有机膨润土为防沉剂,按照一定质量比例进行复配,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矿物油消泡剂。采用单因素法,探索与优化了消泡剂的制备工艺,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矿物油消泡剂优化后的制备工艺是:26号白油质量分数为80%,硅膏质量分数为10%,乳化剂(Span80:Tween80=5:1)质量分数为6%,PPG800质量分数为3%,有机膨润土SD-1质量分数为1%。制备的矿物油消泡剂的粘度为247m Pa·s,表面张力为23.0m N·m-1,储存时间为38天,涂层缩孔情况为5级,消泡时间为22s,抑泡时间为19.2min。与市售的日本某消泡剂相比,自制的消泡剂具备优异的消抑泡性能和分散性能,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同时制备工艺简单,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杨鑫[3](2020)在《木质素/木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木塑复合材料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复合材料,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是阻燃性能较差,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木质素是一种生物质材料,主要来源于造纸工业,它绿色环保、可再生、含碳量高,但目前的有效利用率极低。本文以木质素作为碳源,与其他阻燃剂复配应用于木粉(WF)/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料的阻燃,在改善WF/HDPE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同时为木质素的高附加值利用开辟新的途径。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探究了木质素对WF/HDPE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作用,对比木质素、聚磷酸铵(APP)和FRW(一种木材阻燃剂,主要成分为磷酸脒基脲和硼酸)的阻燃效果,探究了木质素与APP和FRW协同阻燃效果;通过将木质素和APP复配使用,探究两者总添加量对WF/HDPE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通过将阻燃性能较好的配方用在复合材料表层,未加阻燃剂的WF/HDPE复合材料作为芯层,制备出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兼顾的夹层结构复合材料。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木质素作为填料,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木质素/WF/HDPE复合材料。并对其阻燃性能、力学性能、极限氧指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木质素添加量为10%-20%时,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有一定提升作用,力学强度保持较好,极限氧指数达到25.3.(2)以木质素、FRW、APP作为阻燃剂,以15%作为总添加量,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WF/HDPE复合材料。对其阻燃性能、力学性能、残炭形貌和极限氧指数的测试结果表明,三者单独使用时,APP的阻燃效果最好,残炭最致密,但是发烟量较大,三种添加剂的WF/H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差距较小。当木质素分别与APP和FRW复配使用时,APP和木质素的协同作用更好。两者的最佳复配比例为APP添加量10%,木质素添加量5%。复配使用后的WF/HDPE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优于三者单独使用的复合材料。(3)将木质素和APP按1:1的比例复配,两者复配比例为1:1,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木质素/APP/WF/HDPE复合材料,对其阻燃性能、力学性能、残炭形貌、极限氧指数和UL-94阻燃等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APP和木质素的总添加量增大,木质素/APP/WF/HDPE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提升,极限氧指数、残炭致密度增大。当两者总用量达到30%时,木质素/APP/WF/HDPE复合材料的UL-94垂直燃烧测试等级达到V-1级;当两者添加量达到50%时,UL-94垂直燃烧测试等级达到V-0级。但是木质素和APP的总用量增大会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明显下降。(4)以木质素和APP总用量为50%和60%的木质素/APP/WF/HDPE复合材料为表层,WF/HDPE为芯层,采用热压的方式制备木质素/APP/WF/HDPE夹层复合材料,对其阻燃性能、极限氧指数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表层材料中木质素和APP总用量为50%、厚度0.5mm时,夹层材料的垂直燃烧测试达到V-0级,且夹层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以夹层结构的形式兼顾力学和阻燃性能是可行性的方法

王波[4](2019)在《功能性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目前化石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聚甘油酯类表面活性剂由于其生物基来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聚甘油酯类表面活性剂来源于甘油和脂肪酸的缩合,可避免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通过调节聚合度以及其他参数可以得到种类丰富、齐全的产品,在化妆品、食品、印染和农药等领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并成为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优良的的替代品。本论文基于聚甘油酯的不同性质,探究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性能探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聚甘油酯用于环保金属切削液。切削液具有润滑、冷却和防锈的功能,分为水基和油基两类。一般来说水基切削液主要包含一定成分的矿物油、脂肪酸和乳化剂,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都是以矿物油为基础油,其具有较差的生物降解能力,会造成局部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本课题采用植物油作为基础油,辅以防锈剂、消泡剂和杀菌剂等成分制备环境友好型水基切削液。我们探究了不同成分下切削液的贮存稳定性、离心稳定性、防锈性能、防腐蚀性以及摩擦磨损实验等,发现环状聚甘油酯具有较好的极压抗磨性。我们通过一系列配方优化,得到切削液的最佳配方组成,其具有环境友好,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润滑性好,防锈性能强的优点。2)聚甘油酯在水基脱模剂中的应用研究。脱模剂是一种位于产品和模具之间的材料,在注塑、挤出等工艺操作过程中具有耐磨、应力性和耐热等性质。随着不同工艺的发展,市场对脱模剂性能的需求日益增加,主要集中在安全性、稳定性、环保型等特点上。针对目前市场上的油基脱模剂的成本高,环境污染的缺点,本章主要利用聚甘油酯乳化剂探究不同乳化条件下水基脱模剂的稳定性,并优化添加剂体系,探究其性能。通过对比实验确定了几种产品,既能保证体系的稳定,还能降低乳液表面张力,提高润湿速度的优良性能,为开发水基脱模剂产品奠定了基础。3)聚甘油酯在新型环保蜡笔中的应用。蜡笔的传统来源是以石蜡或蜂蜡为载体,辅以色素等分散剂。由于石蜡和蜡笔的添加剂比如塑化剂等对儿童健康有着一定的危害性,开发无毒环保可食用的蜡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利用对身体无害的聚甘油脂肪酸酯、天然色素以及可食用碳酸钙等原材料是制备环保蜡笔的一个有效方法。在本章中我们先将聚甘油酯、环糊精等添加剂以及天然色素加热并混合均匀,加入氢化棕榈油、硬脂酸甘油酯与轻质碳酸钙,熔融条件下搅拌均匀,然后在蜡笔模具中浇筑成型,制备出一系列的环保蜡笔。并按照国标的检测标准,检测了其笔身外观、描绘性能、软化点以及抗折力等参数。发现氢化植物油和硬脂酸甘油酯可以为蜡笔提供硬度要求;利用椰子油可以调节蜡笔的硬度。聚甘油酯ST-1010起到色素分散,基材内交联的作用。环糊精是一种具有空腔结构的分子,对色素起到增色作用,使色彩更加艳丽。轻质碳酸钙起到摩擦作用,保证书写流畅。所得产品在流畅性、硬度、着色力等性能方面表现良好,对人体无害,对环境友好,安全性高,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朱丹,吴升炜,张婉萍,张倩洁[5](2019)在《含维生素C的水包油包多元醇多重结构乳状液的制备》文中认为研究了不同极性油脂,不同类型乳化剂等配方组成以及不同乳化功率,乳化时间和乳化温度等制备工艺对含维生素C的P/O/W多重结构乳状液形成及稳定的影响,同时对配方和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油脂极性并未显着影响含维生素C的P/O/W多重结构乳状液的形成和稳定;通过复配亲水性乳化剂可以制备得到较为稳定的体系;乳化功率不足,乳化温度过低或乳化时间不足,均不能达到有效的乳化能力,从而影响体系的稳定性。

迟志峰[6](2019)在《AlN陶瓷填充PTFE基板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TFE高分子树脂基板由于PTFE特殊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稳定的介电常数,极低的介电损耗、低吸水率和化学性质稳定等优良特性而被广泛的运用在高频段领域设备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论文旨在研究制作出导热性能良好及其他性能参数同样优异的AlN/PTFE复合基板。通过详细研究分析找出AlN陶瓷粉体最佳改性偶联剂种类及最佳改性工艺,进一步实验确定AlN/PTFE复合基板的填料最佳掺杂含量和复合粉体的最佳预烘温度,从而制备出各项性能参数优异的AlN/PTFE复合基板。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实验研究:1、首先,分别使用不同含量的F8261,Z6124和硬脂酸对AlN陶瓷粉体进行表面改性,探索了填料表面嫁接改性过程中改性试剂的种类,改性试剂的质量分数对改性后的氮化铝陶瓷粉体疏水性能的影响,并且使用SEM,XPS,XRD等手段对改性粉体进行改性机理及改性效果分析,从而确定最佳改性试剂配方及改性工艺。结果表明:当F8261含量为1.2 wt.%时,改性粉体的接触角最大(θ=150.8o)。Z6124含量为1.0 wt.%时,改性粉体的接触角最大(θ=148.4o)。硬脂酸含量为10 wt.%时,改性粉体的接触角最大(θ=151.1o)。综合各项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使用以上配方改性的AlN粉体疏水性同组最优。2、使用三种改性试剂最佳含量配方改性的氮化铝粉体制作AlN/PTFE复合基板,将改性填料含量作为同组实验中唯一变量,研究氮化铝陶瓷粉体填料含量对复合基板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改性氮化铝粉体填充含量。同时对AlN/PTFE复合基板的微观断面分析,介电性能,吸水率,导热系数等关键性能参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使用F8261,Z6214,硬脂酸改性氮化铝粉体制作复合基板,填料掺杂含量分别为40 wt.%,45 wt.%和35 wt.%时,对应复合基板的综合性能最优。3、选用1.2 wt.%F8261改性氮化铝陶瓷粉体制作AlN/PTFE复合基板,氮化铝陶瓷掺杂含量为40 wt.%。对AlN/PTFE生坯复合粉体预烘温度进行研究,探究不同预烘温度对AlN/PTFE复合基板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粉体预烘温度为200℃时,AlN/PTFE复合基板综合性能最优。

刘伟[7](2018)在《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在黄棕壤吸附苯酚和Cd2+上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基于前期研究得到的两性复配修饰膨润土吸附苯酚及Cd2+的最佳修饰比例基础上,分别以蒙脱石含量为43%和6%的2种黄棕壤制备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首先以两性复配修饰膨润土作对比,根据测定的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和阳离子型修饰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阴离子型修饰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复配修饰黄棕壤的有机碳含量(TOC)、比表面积(BET)、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的表面特征,比较了其复配修饰机制和膨润土的规律性是否一致;根据BS-12+CTMAB和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有机污染物苯酚和重金属污染物Cd2+在单一和复合条件下(苯酚+Cd2+)的吸附特征,验证两性复配修饰对有机、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增强效应;结合两性复配修饰膨润土与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之间对有机物、重金属污染吸附效应的差异,找出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复配方式调整后修饰土样对有机、重金属污染物吸附效应的变化,验证膨润土吸附的最佳修饰比例对于黄棕壤土壤的适用性。其次为了探索黏土矿物组成对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苯酚及Cd2+效果的影响,通过分别添加一定比例黏土矿物(膨润土和高岭土)到黄棕壤中改变黄棕壤黏土矿物组成,基于两性复配修饰膨润土、高岭土吸附苯酚及Cd2+的最佳修饰比例制备两性复配修饰土样。以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作对比,研究黏土矿物组成的变化对复配修饰黄棕壤的修饰机制、表面特征和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黄棕壤黏土矿物组成的变化对其修饰机制、表面结构产生变化和对有机、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和未修饰黄棕壤相比,2种黄棕壤两性修饰和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后的蒙脱石层间距均未发生变化,蒙脱石含量较高的黄棕壤单一阳离子修饰和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后的蒙脱石层间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BS-12修饰比例的增大,有机碳含量呈增加趋势,而比表面积呈减小趋势;在BS-12两性修饰黄棕壤基础上,复配CTMAB和SDS后,随着CTMAB和SDS修饰比例的增加,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大,而比表面积逐渐减少。FTIR和SEM证实了BS-12和CTMAB或SDS与黄棕壤修饰和结合。(2)在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膨润土吸附苯酚最佳修饰比例基础上制得的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和两性复配修饰膨润土相同,依然具有最佳的对苯酚吸附能力。BS-12+CTMAB复配修饰显着提高黄棕壤对单一BS-12、CTMAB修饰土样吸附苯酚的能力,而经SDS复配修饰后的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能力较BS-12降低,Cd2+的共存对于土样吸附苯酚存在抑制作用。黄棕壤各供试土样对苯酚的吸附等温线适合用Henry模型描述,且对苯酚的吸附为增温负效应,pH升高不利于苯酚吸附,离子强度对吸附苯酚有促进作用。修饰黄棕壤吸附苯酚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吸附能力主要取决于修饰土样的TOC,而阳离子交换量是决定修饰土样TOC增加量的主要因素。(3)和两性复配修饰膨润土相同,在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膨润土吸附Cd2+的最佳修饰比例基础上制得的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依然对Cd2+的吸附能力表现最好。2种黄棕壤BS-12修饰土样对Cd2+的平衡吸附量均明显增加,和BS-12修饰黄棕壤相比较,CTMAB复配修饰降低了Cd2+的吸附能力,而SDS复配修饰对Cd2+的吸附量呈增加趋势,苯酚的存在抑制了Cd2+的吸附。Langmuir模型适合描述黄棕壤各供试土样对Cd2+的吸附,pH升高利于Cd2+吸附,而离子强度的增大减弱了黄棕壤对Cd2+的吸附,黄棕壤各供试土样对Cd2+的吸附是熵增控制的自发性过程。土样阳离子交换量是吸附Cd2+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4)随着黄棕壤中蒙脱石含量的逐渐增大,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的有机碳含量、蒙脱石层间距、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及修饰剂在土样表面的修饰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比表面积的降低程度整体上也呈增大趋势;而随着黄棕壤中高岭土含量的逐渐增大,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蒙脱石和高岭土层间距均未受高岭土含量的影响,比表面积的降低程度和特征吸收峰的峰强整体均呈减小趋势。(5)与两性和单一阳离子修饰土样相比,分别添加了膨润土和高岭土的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较高,而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对苯酚的吸附能力小于两性修饰土,和两性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黄棕壤相同。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能力,随蒙脱石含量的增大而增加,高岭土含量的增大而减小。蒙脱石含量增大使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吸附的影响程度随温度、pH升高而逐渐减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物理吸附自发性越大,所需热能逐渐减小;高岭土含量增大,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吸附的影响程度随温度、pH升高而逐渐增大,离子强度增大而逐渐减小,物理吸附自发性越小,所需热能逐渐增大。对苯酚吸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蒙脱石含量决定的有机碳含量。(6)分别向黄棕壤中添加膨润土和高岭土,和两性修饰相比,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降低了对Cd2+的吸附能力,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提高了对Cd2+的吸附能力,和两性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黄棕壤相同。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能力和pH升高对土壤吸附Cd2+的影响程度均随蒙脱石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随高岭土含量的增大而减小,离子强度增大对其吸附Cd2+的影响程度随黄棕壤中蒙脱石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高岭土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的自发性随蒙脱石含量的增大而降低,高岭土含量的增大而提高,两性阳离子土样所需热能随蒙脱石含量的增大增加,高岭土含量的增大而减小,两性阴离子土样所需热能随蒙脱石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高岭土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对Cd2+吸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蒙脱石含量决定的CEC。

白丹[8](2017)在《两性—阳(阴)离子复配修饰黏土矿物稳定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修饰黏土矿物的稳定性不仅会影响其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同时可能存在的表面活性剂的解吸会导致二次污染问题,因此,研究黏土矿物的稳定性对于修饰黏土矿物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两性及两性-阳(阴)离子复配修饰黏土矿物的稳定性,本文以2:1型膨润土和1:1型高岭土作为基质,分别采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两性+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和两性+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这两种黏土矿物进行单一和复配修饰,批处理法研究NaCl溶液解吸下的土样中各修饰剂的稳定性,并对比温度、pH和盐溶液浓度对解吸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部分BS-12、BS+CT、BS+SDS修饰土的TOC含量、比表面积,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等方法对土样表面特征进行的分析,多方面描述改性黏土矿物解吸前后的变化规律,从微观角度揭示两性复配修饰黏土矿物的稳定性机制,为两性复配修饰黏土矿物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 BS-12单一修饰膨润土比BS-12单一修饰高岭土具有更好的解吸稳定性;两性+阳(阴)离子型复配修饰膨润土的稳定性高于两性+阳(阴)离子型复配修饰高岭土;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黏土矿物比两性-阴离子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2 BS-12单一修饰膨润土具有较好的解吸稳定性,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BS-12的解吸率均小于5%;BS-12单一修饰高岭土的稳定性略差,其BS-12的解吸率均小于18%。3 BS-12单一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的解吸稳定性随着BS-12的修饰比例的升高而降低,即以阳离子交换模式与土样结合的BS-12比以疏水模式结合的更为稳定;解吸液pH和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温度的降低均促进两种修饰土样稳定性增强。在供试条件范围内,当解吸液NaCl浓度为2mol/L,p H条件为10,温度为20℃时,BS-12单一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最为稳定。4 BS+CT复配修饰膨润土比BS+CT复配修饰高岭土具有更好的解吸稳定性;BS+CT复配修饰土中BS-12与CTMAB的解吸稳定性随着CTMAB修饰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当CTMAB的修饰比例相同时,100BS+CT膨润土和60BS+CT高岭土稳定性更佳。5 BS+CT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中各修饰剂的解吸稳定性随着解吸液浓度和pH的升高而加强,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供试条件范围内,BS+CT修饰土在20℃、pH值为10,NaCl浓度为2mol/L时稳定性最高。6 BS+SDS复配修饰膨润土的稳定性高于BS+SDS复配修饰高岭土;当BS-12修饰比例相同时,BS+SDS膨润土中各修饰剂的解吸稳定性随着SDS修饰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当SDS的修饰比例相同时,BS-12的修饰比例越高,SDS的稳定性越好,而BS-12的稳定性越差,综合来看BS+SDS膨润土稳定性由高至低的顺序为:100BS+SDS>50BS+SDS>25BS+SDS膨润土;BS+SDS复配修饰高岭土中各修饰剂的解吸稳定性随着SDS与BS-12修饰比例的增加而降低。7 BS+SDS修饰土中SDS在低pH值、低环境温度和高解吸液浓度的条件下较稳定,供试条件范围内最稳定的情况是温度20℃,解吸液浓度为2mol/L,pH值为2;BS+SDS修饰土中BS-12的稳定性随着解吸液pH和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温度的降低而增强,在供试条件范围内,当解吸液NaCl浓度为2mol/L,pH条件为10,温度为20℃时,BS-12最为稳定。综合来看,SDS的解吸率对BS+SDS修饰土的稳定性影响最大,BS+SDS修饰土最稳定时解吸液浓度为2mol/L,pH值为2,温度为20℃。8各供试土样经NaCl溶液解吸后,TOC含量均有所减少;解吸后,BS膨润土、BS+CT膨润土的比表面积均减小,而BS高岭土、BS+CT高岭土、BS+SDS膨润土和BS+SDS高岭土的比表面积有所增加;通过NaCl溶液解吸,BS膨润土、BS+CT膨润土的层间距有所减小,BS+SDS膨润土和各修饰高岭土层间距未产生明显变化;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曲线的变化结果均证实了解吸过程会使得土样中有机修饰剂减少。

罗飞[9](2017)在《两性离子乳化剂的合成及抗高温水包油钻井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包油乳化钻井液作为一种重要的低密度钻井液体系,对缝洞发育的碳酸盐岩低压油气层具有较好的防漏与储层保护效果,在现场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深部地层勘探钻井技术需求的不断加大,对水包油乳化钻井液的抗温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抗高温乳化剂进行研究,优选得到了一种符合要求的水包油乳化钻井液体系。首先,探讨了磺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乳化剂的制备方法。通过一步反应法合成了三种不同碳链长度的磺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乳化剂,以单因素法确定了合成磺基甜菜碱的最优反应条件:1,3-丙磺酸内酯与N,N-二甲基烷基叔胺摩尔比1:1.1,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h,溶剂为异丙醇。在最优条件下,反应完成后叔胺转化率能保持在98%左右,产率为84.7%,以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了合成的产物即为目标结构。其次,对三种不同碳链长度磺基甜菜碱的水溶液进行了表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200℃ 高温处理前后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 cmc(12C)=5.13×10-3mol/L,cmc(14C)=5.25×10-4mol/L,cmc(16C)=5.50×10-4mol/L,cmc(12C)’=6.31×10-3mol/L,cmc(14C)’=5.62×10-4mol/L,cmc(16C)’=7.24×10-4mol/L,cmc变化较小,说明合成的产物在经过高温环境后仍能保持一定的表面活性;不同磺基甜菜碱水溶液的动态界面张力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达到稳定的最低界面张力值,界面张力也会随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出现下降的趋势;不同磺基甜菜碱水溶液分别在2.0g/L(12C)、1.0g/L(14C)、3.0g/L(16C)时达到对液体石蜡的最佳乳化效果,其中十二烷基磺基甜菜碱对液体石蜡的乳化效果最佳;三种磺基甜菜碱起泡性能强弱顺序为14C>12C>16C,稳泡性能强弱顺序为14C>16C>12C。最后,分别对水包油乳状液和钻井液体系进行了相关配方筛选和优化,得到了优化的水包油乳化钻井液配方:2%膨润土浆+3%PF-SMP+4%SPNH+0.4%Dristemp+0.4%FA-367+3%Soltex+0.3%NaOH(水相体积)+1%十二烷基磺基甜菜碱+P135(质量比3:1)+0.2%有机硅消泡剂,水、0#柴油体积比5:5。该钻井液体系性能良好,抗温能力达到200℃,且具备一定的抗污染能力(20%水、20%油、2%盐、15%白云岩钻屑),能够满足深部地层钻井和地质的要求。

郭君玉[10](2017)在《生物柴油油包水乳化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长,而在钻井过程中不仅对油气开采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要求,环境保护也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尤其是钻井液对环境的影响尤为关键,其中以油基泥浆为基础的钻井液对于柴油的环保性能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从中发展出了以白油基为基础的钻井液和酯基钻井液等合成基钻井液。本文主要研究酯基钻井液中生物柴油基钻井液的乳化性能及影响乳化稳定性的因素。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新型的燃料,在钻井液中的研究与应用也很少,而生物柴油油包水的乳化稳定性研究及乳液的粘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少之又少,同时在当前形势下由于生物柴油的成本在增加,生产工艺的改变,导致生物柴油的性质发生一定变化,所以本文主要针对通过炼制餐饮废弃食用油得到的生物柴油进行乳化从而得到油包水乳液,查看生物柴油性质改变时的乳化情况,并研究乳化剂,温度,添加剂以及水的矿化度等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测试方法对乳液进行乳化稳定性评价,最终配成在120度的温度下破乳电压达到720V的油包水乳液。

二、PVA-硬脂酸铝复配体系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VA-硬脂酸铝复配体系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级润滑脂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食品级润滑脂的研究进展
        1.2.2 硅酸盐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2.3 纳米材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食品级润滑脂制备工艺及其安全性能评估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原料的热稳定性能表征
        2.2.3 食品级润滑脂的制备
        2.2.4 食品级润滑脂的物理性能表征
        2.2.5 食品级润滑脂的安全性能评估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试验原料的热稳定性能
        2.3.2 不同脂肪酸对复合铝基润滑脂性能影响
        2.3.3 基础油含量对复合铝基润滑脂性能影响
        2.3.4 皂化加水量对复合铝基润滑脂性能影响
        2.3.5 异丙醇铝含量对复合铝基润滑脂性能影响
        2.3.6 高温炼制时间对复合铝基润滑脂性能影响
        2.3.7 工艺优化后的复合铝基润滑脂性能
        2.3.8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医用级硅酸盐对复合铝基润滑脂的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硅酸盐添加剂表征
        3.2.3 润滑脂的热稳定性能和摩擦性能表征
        3.2.4 润滑脂的安全性能评估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Talc对复合铝基润滑脂的性能影响
        3.3.2 F-CaSiO_3对复合铝基润滑脂的性能影响
        3.3.3 M-MMT对复合铝基润滑脂的性能影响
        3.3.4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PTFE和CaCO_3对复合铝基润滑脂的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纳米添加剂的物理性能表征
        4.2.3 润滑脂的极压性能和摩擦性能表征
        4.2.4 润滑脂的安全性能评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添加剂的物理性能
        4.3.2 纳米添加剂对润滑脂极压性能的影响
        4.3.3 纳米添加剂对润滑脂摩擦系数的影响
        4.3.4 纳米添加剂对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4.3.5 纳米添加剂对钢盘磨痕表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4.3.6 钢盘磨痕表面元素分析
        4.3.7 纳米添加剂对润滑脂安全性能的影响
        4.3.8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用长链烷基硅油制备硅膏及其在矿物油消泡剂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泡沫的产生与危害
    1.3 消泡剂的概述
        1.3.1 消泡剂的消泡机理
        1.3.2 消泡剂的分类
        1.3.2.1 聚醚消泡剂
        1.3.2.2 有机硅消泡剂
        1.3.2.3 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
        1.3.2.4 矿物油消泡剂
        1.3.3 消泡剂的评估方法
    1.4 硅膏的制备和应用
        1.4.1 长链烷基硅油的制备
        1.4.2 气相法二氧化硅的疏水改性
    1.5 二氧化硅粒子的团聚和分散机理
        1.5.1 二氧化硅粒子的团聚机理
        1.5.2 二氧化硅粒子在溶剂中的分散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长链烷基硅油的合成和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实验主要设备
        2.2.3 长链烷基硅油的合成
    2.3 分析与测试
        2.3.1 转化率的测定
        2.3.2 FT-IR测试
        2.3.3 粘度测试
        2.3.4 表面张力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长链烷基硅油合成工艺的优化
        2.4.1.1 含氢硅油的优化
        2.4.1.2 催化剂中Pt用量的优化
        2.4.1.3 投料配比的优化
        2.4.2 长链烷基硅油的表征与分析
        2.4.2.1 长链烷基硅油的红外谱图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膏的制备及其反应机理的探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2.3 硅膏的合成
    3.3 分析与检测
        3.3.1 转化率的测定
        3.3.2 消抑泡时间测试
        3.3.3 粒径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硅膏制备工艺的优化
        3.4.1.1 长链烷基硅油的优化
        3.4.1.2 气硅投料时间的优化
        3.4.1.3 气硅种类的优化
        3.4.1.4 气硅用量的优化
        3.4.1.5 催化剂用量的优化
        3.4.2 优化后的硅膏制备工艺流程图
        3.4.3 硅膏的反应机理探索
        3.4.3.1 硅膏的反应机理
        3.4.3.2 硅膏的粒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膨润土的防沉降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
        4.2.2 实验主要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3 分析与检测
        4.3.1 粘度测试
        4.3.2 储存稳定性测试
    4.4 分析与检测
        4.4.1 有机膨润土活化工艺优化
        4.4.1.1 活化剂用量的优化
        4.4.1.2 搅拌速度的优化
        4.4.2 有机膨润土在矿物油消泡剂中的添加方式优化
        4.4.3 有机膨润土添加量的优化
    4.5 有机膨润土防沉降机理探索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物油消泡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材料
        5.2.2 实验主要仪器
        5.2.3 矿物油消泡剂的制备
    5.3 分析与检测
        5.3.1 粘度测试
        5.3.2 表面张力测试
        5.3.3 消抑泡时间测试
        5.3.4 粒径测试
        5.3.5 缩孔测试
        5.3.6 储存稳定性测试
        5.3.7 亲水亲油值的计算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矿物油消泡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5.4.1.1 硅膏用量的优化
        5.4.1.2 聚醚用量的优化
        5.4.1.3 乳化剂的复配及用量的优化
        5.4.1.4 有机膨润土用量的优化
        5.4.2 消泡剂的性能评价
        5.4.2.1 与市场上同类产品比较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木质素/木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塑复合材料概述
        1.2.1 木塑复合材料的简介
        1.2.2 木塑复合材料的应用
        1.2.3 木塑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研究
    1.3 常用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
        1.3.1 阻燃剂概述
        1.3.2 卤系阻燃剂
        1.3.3 磷系阻燃剂
        1.3.4 膨胀型阻燃剂
        1.3.5 其它阻燃剂
    1.4 木质素概述及其阻燃研究
        1.4.1 木质素简介
        1.4.2 木质素的结构以及元素含量分析
        1.4.3 木质素的应用
        1.4.4 木质素应用于阻燃领域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5.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2 木质素/WF/HDPE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与设备
        2.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
        2.3.2 极限氧指数
        2.3.3 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阻燃剂对WF/HDPE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和设备
        3.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
        3.3.2 极限氧指数
        3.3.3 残炭微观形貌
        3.3.4 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APP/木质素/WF/HDPE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和设备
        4.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
        4.3.2 热稳定性
        4.3.3 极限氧指数和UL-94阻燃等级
        4.3.4 残炭微观形貌
        4.3.5 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夹层结构APP/木质素/WF/HDPE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和设备
        5.2.2 夹层结构阻燃复合材料的构建
        5.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
        5.3.2 极限氧指数和UL-94测试等级
        5.3.3 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功能性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工业表面活性剂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2 聚甘油脂肪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的优势
    1.3 聚甘油脂肪酸酯应用或产业化前景、市场需求概况
        1.3.1 食品行业
        1.3.2 化妆品行业
        1.3.3 其他行业
    1.4 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甘油酯在环保金属切削液中的应用与性能研究
    2.1 绪论
        2.1.1 切削液的作用
        2.1.2 切削液的分类
        2.1.3 常用切削液配方的组分
        2.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切削液的制备方法
        2.2.4 切削液的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础油的选择
        2.3.2 润滑极压剂的选择
        2.3.3 防锈防腐蚀剂选择
        2.3.4 乳化剂的选择
        2.3.5 pH稳定剂的选择
        2.3.6 其他助剂的选择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甘油酯在水基脱模剂中的应用与性能研究
    3.1 绪论
        3.1.1 脱模剂概述
        3.1.2 脱模剂的分类
        3.1.3 脱模剂的作用机理
        3.1.4 脱模剂的性能要求
        3.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脱模剂的制备方法
        3.2.4 脱模剂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础油、润滑剂的选择
        3.3.2 乳化剂的选择
        3.3.3 助乳化剂的选择
        3.3.4 其他添加剂
        3.3.5 脱模剂润湿性能对比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甘油酯在新型环保蜡笔中的应用与性能研究
    4.1 绪论
        4.1.1 蜡笔概述
        4.1.2 传统蜡笔的弊端
        4.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环保蜡笔的制备方法
        4.2.4 环保蜡笔的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椰子油对蜡笔性能的影响
        4.3.2 聚甘油酯ST-1010对蜡笔性能的影响
        4.3.3 环糊精对蜡笔性能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含维生素C的水包油包多元醇多重结构乳状液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多重结构乳状液制备
    1.3 显微镜观察
    1.4 稳定性考察
2 结果与讨论
    2.1 配方组成
        2.1.1 不同极性油脂
        2.1.2 不同油包水型乳化剂
        2.1.3 不同水包油型乳化剂
        2.1.4 复配不同水包油型乳化剂
    2.2 制备工艺
        2.2.1 不同乳化功率
        2.2.2 乳化温度
        2.2.3 乳化时间
        2.2.3.1 P/O相乳化时间
        2.2.3.2 P/O/W多重结构乳状液乳化时间
3 结论

(6)AlN陶瓷填充PTFE基板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四氟乙烯概述
        1.2.1 聚四氟乙烯结构特性
        1.2.2 聚四氟乙烯优缺点
        1.2.3 PTFE高分子树脂改性方式
    1.3 氮化铝陶瓷粉体概述
        1.3.1 氮化铝结构
        1.3.2 氮化铝陶瓷粉体的优缺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制备工艺及性能测试方法
    2.1 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复合基板制备流程
    2.3 测试方法
        2.3.1 粉体微观表面及基板断面微观分析
        2.3.2 接触角表面能分析
        2.3.3 改性粉体耐水性分析
        2.3.4 红外光谱分析
        2.3.5 XPS能谱分析
        2.3.6 密度吸水率分析
        2.3.7 XRD测试
        2.3.8 AlN/PTFE复合基板介电性能测试
        2.3.9 AlN/PTFE复合基板导热系数测试
第三章 AlN陶瓷粉体改性研究
    3.1 常见AlN陶瓷粉体改性方法
        3.1.1 F8261 概述及表面改性机理
        3.1.2 Z6124 概述及表面改性机理
        3.1.3 硬脂酸概述及表面改性机理
    3.2 不同F8261 含量对AlN粉体改性效果的分析
        3.2.1 改性AlN粉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3.2.2 改性AlN粉体的接触角与表面能分析
        3.2.3 改性AlN粉体的耐水性分析
        3.2.4 改性AlN粉体的XRD分析
        3.2.5 改性AlN粉体的XPS能谱及碳峰拟合分析
        3.2.6 改性AlN粉体的SEM分析
    3.3 不同Z6124 含量对AlN粉体改性效果的分析
        3.3.1 改性AlN粉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改性AlN粉体的接触角与表面能分析
        3.3.3 改性AlN粉体的耐水性分析
        3.3.4 改性AlN粉体的XRD分析
        3.3.5 AlN/PTFE改性AlN粉体的XPS能谱及碳峰拟合分析
        3.3.6 改性AlN粉体的SEM分析
    3.4 不同硬脂酸含量对AlN粉体改性效果的分析
        3.4.1 改性AlN粉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3.4.2 改性AlN粉体的接触角与表面能分析
        3.4.3 改性AlN粉体的耐水性分析
        3.4.4 改性AlN粉体的XRD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改性AlN掺杂含量对复合基板性能的影响
    4.1 最佳F8261 配方改性AlN掺杂含量对复合基板性能影响
        4.1.1 AlN/PTFE复合基板断面微观结构的分析
        4.1.2 AlN/PTFE复合基板介电性能
        4.1.3 AlN/PTFE复合基板密度和吸水率
        4.1.4 AlN/PTFE复合基板导热系数
    4.2 最佳Z6124 配方改性AlN掺杂含量对复合基板性能影响
        4.2.1 AlN/PTFE复合基板介电性能
        4.2.2 AlN/PTFE复合基板吸水率和空隙率
        4.2.3 AlN/PTFE复合基板导热系数
    4.3 最佳硬脂酸配方改性AlN掺杂含量对复合基板性能影响
        4.3.1 AlN/PTFE复合基板介电性能
        4.3.2 AlN/PTFE复合基板密度和吸水率
        4.3.3 AlN/PTFE复合基板导热系数
    4.4 小结
第五章 复合粉体预烘温度对复合基板性能影响
    5.1 AlN/PTFE复合基板微观表面空隙分析
    5.2 AlN/PTFE复合基板介电性能
    5.3 AlN/PTFE复合基板密度和吸水率
    5.4 AlN/PTFE复合基板导热系数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7)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在黄棕壤吸附苯酚和Cd2+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1.1.1 表面活性剂
        1.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1.3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1.2 黏土矿物和黄棕壤概述
        1.2.1 黏土矿物
        1.2.2 黄棕壤
    1.3 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的研究进展
        1.3.1 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的方法
        1.3.2 表面活性剂在黏土矿物或土壤上的修饰机制
        1.3.3 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的表面特征
    1.4 有机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吸附有机物、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1.4.1 有机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吸附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1.4.2 有机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吸附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1.4.3 有机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吸附复合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的制备、表征和修饰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TOC
        2.2.2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XRD
        2.2.3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比表面积
        2.2.4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红外光谱
        2.2.5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电镜
        2.2.6 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CEC
    2.3 黄棕壤的BS+CT两性复配修饰机制探讨
    2.4 小结
第三章 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平衡吸附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
        3.2.2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
        4.2.2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的制备、表征和修饰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TOC
        5.2.2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XRD
        5.2.3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比表面
        5.2.4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红外光谱
        5.2.5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电镜
        5.2.6 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CEC
    5.3 黄棕壤的BS+SDS两性复配修饰机制探讨
    5.4 小结
第六章 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平衡吸附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设计
        6.1.3 实验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
        6.2.2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6.3 小结
第七章 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平衡吸附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设计
        7.1.3 实验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讨论
        7.2.1 Cd~(2+)在黄棕壤各供试土样中的吸附
        7.2.2 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7.3 小结
第八章 BS-12+CTMAB(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
    8.1 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
        8.1.1 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机制
        8.1.2 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机制
    8.2 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
        8.2.1 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机制
        8.2.2 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机制
    8.3 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比较
        8.3.1 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吸附机制的比较
        8.3.2 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吸附机制的比较
    8.4 小结
第九章 添加黏土矿物的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的制备、表征和修饰机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实验材料
        9.1.2 实验方法
    9.2 结果与讨论
        9.2.1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TOC的影响
        9.2.2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XRD的影响
        9.2.3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比表面积的影响
        9.2.4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红外光谱的影响
        9.2.5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电镜的影响
        9.2.6 黏土矿物对BS+CT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CEC的影响
    9.3 添加黏土矿物后黄棕壤的BS+CT两性复配修饰机制探讨
        9.3.1 添加蒙脱石后黄棕壤的BS+CT两性复配修饰机制
        9.3.2 添加高岭土后黄棕壤的BS+CT两性复配修饰机制
    9.4 小结
第十章 黏土矿物组成对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苯酚的平衡特征研究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实验材料
        10.1.2 实验设计
        10.1.3 实验方法
        10.1.4 数据处理
    10.2 结果与讨论
        10.2.1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苯酚的吸附
        10.2.2 添加黏土矿物后的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苯酚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10.3 小结
第十一章 黏土矿物组成对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Cd~(2+)的平衡特征研究
    11.1 材料与方法
        11.1.1 实验材料
        11.1.2 实验设计
        11.1.3 实验方法
        11.1.4 数据处理
    11.2 结果与讨论
        11.2.1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Cd~(2+)的吸附
        11.2.2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Cd~(2+)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11.3 小结
第十二章 添加黏土矿物的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的制备、表征和修饰机制
    12.1 材料与方法
        12.1.1 实验材料
        12.1.2 实验方法
    12.2 结果与讨论
        12.2.1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TOC的影响
        12.2.2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XRD的影响
        12.2.3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比表面积影响
        12.2.4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红外光谱影响
        12.2.5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的电镜影响
        12.2.6 黏土矿物对BS+SDS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CEC的影响
    12.3 添加黏土矿物后黄棕壤的BS+SDS两性复配修饰机制探讨
        12.3.1 添加蒙脱石后黄棕壤的BS+SDS两性复配修饰机制
        12.3.2 添加高岭土后黄棕壤的BS+SDS两性复配修饰机制
    12.4 小结
第十三章 黏土矿物组成对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苯酚的平衡特征研究
    13.1 材料与方法
        13.1.1 实验材料
        13.1.2 实验设计
        13.1.3 实验方法
        13.1.4 数据处理
    13.2 结果与讨论
        13.2.1 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苯酚的吸附
        13.2.2 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苯酚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13.3 小结
第十四章 黏土矿物组成对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Cd~(2+)的平衡特征研究
    14.1 材料与方法
        14.1.1 实验材料
        14.1.2 实验设计
        14.1.3 实验方法
        14.1.4 数据处理
    14.2 结果与讨论
        14.2.1 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Cd~(2+)的吸附
        14.2.2 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土样对Cd~(2+)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14.3 小结
第十五章 添加黏土矿物的BS-12+CTMAB(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苯酚和Cd~(2+)的影响机制
    15.1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
        15.1.1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机制
        15.1.2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机制
    15.2 添加黏土矿物的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
        15.2.1 添加黏土矿物的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的吸附机制
        15.2.2 添加黏土矿物的BS+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机制
    15.3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和Cd~(2+)的吸附机制比较
        15.3.1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苯酚吸附机制的比较
        15.3.2 添加黏土矿物的BS+CT(SDS)复配修饰黄棕壤对Cd~(2+)吸附机制的比较
    15.4 结论
第十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6.1 研究结论
    16.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1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两性—阳(阴)离子复配修饰黏土矿物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黏土矿物
        1.2.1 膨润土
        1.2.2 高岭土
    1.3 表面活性剂概述
        1.3.1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1.3.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性质
    1.4 表面活性剂修饰土壤或黏土矿物
        1.4.1 表面活性剂修饰土壤或黏土矿物的方法和工艺
        1.4.2 表面活性剂在土壤或黏土矿物上的修饰机制
    1.5 有机修饰黏土矿物吸附有机、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1.5.1 有机修饰黏土矿物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1.5.2 有机修饰黏土矿物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1.5.3 有机修饰黏土同时吸附有机、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
    1.6 表面活性剂修饰土壤或黏土矿物的稳定性的研究
    1.7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主要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BS-12 单一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的稳定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BS-12 修饰比例对解吸结果的影响
        2.2.2 pH对解吸结果的影响
        2.2.3 解吸液浓度对解吸结果的影响
        2.2.4 温度对解吸结果的影响
        2.2.5 BS单一修饰土表面特性
    2.3 小结
第三章 BS+CT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的稳定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因素对BS+CT复配修饰膨润土稳定性的影响
        3.2.2 不同因素对BS+CT复配修饰高岭土稳定性的影响
        3.2.3 BS+CT修饰土表面特性
        3.2.4 红外光谱分析
        3.2.5 热重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BS+SDS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的稳定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因素对BS+SDS复配修饰膨润土稳定性的影响
        4.2.2 不同因素对BS+SDS复配修饰高岭土稳定性的影响
        4.2.3 BS+SDS修饰土表面特性
        4.2.4 红外光谱分析
        4.2.5 热重分析
    4.3 各两性复配修饰黏土矿物解吸稳定性的比较
        4.3.1 BS+CT和BS+SDS修饰膨润土比较
        4.3.2 BS+CT和BS+SDS修饰高岭土比较
        4.3.3 两性复配修饰膨润土与两性复配修饰高岭土的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两性离子乳化剂的合成及抗高温水包油钻井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概述
        1.2.1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发展趋势
        1.2.3 乳状液稳定机理
    1.3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1.3.1 两性表面活性剂概况
        1.3.2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概况
        1.3.3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特点
        1.3.4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 本课题主要工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磺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乳化剂的合成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合成路线
        2.2.2 合成步骤
        2.2.3 叔胺含量的测定
    2.3 磺基甜菜碱的反应条件优选
        2.3.1 投料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2.3.4 验证实验
    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2.4.1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4.2 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磺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乳化剂的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3.2.2 界面张力的测定
        3.2.3 乳化性能的测定
        3.2.4 泡沫性能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磺基甜菜碱的表面张力
        3.3.2 磺基甜菜碱的界面张力
        3.3.3 磺基甜菜碱的乳化性能
        3.3.4 磺基甜菜碱的泡沫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体系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水包油乳状液体系研究
        4.2.1 乳化剂选择
        4.2.1.1 主乳化剂选择
        4.2.1.2 辅乳化剂选择
        4.2.2 主辅乳化剂配比确定
        4.2.3 消泡剂选择
        4.2.4 水包油乳状液基本配方的确定
    4.3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体系研究
        4.3.1 钻井液处理剂选择
        4.3.1.1 增粘剂选择
        4.3.1.2 降滤失剂选择
        4.3.2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配方优化
    4.4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的性能评价
        4.4.1 稳定性评价
        4.4.2 抗温能力评价
        4.4.3 高温高压流变性能评价
        4.4.4 抗污染性评价
        4.4.4.1 抗水污染
        4.4.4.2 抗油污染
        4.4.4.3 抗盐污染
        4.4.4.4 抗钻屑污染
    4.5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抗温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生物柴油油包水乳化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油包水乳化剂研究背景
        1.1.1 油包水乳化剂分类
        1.1.2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
        1.1.3 乳化剂的优选方法
    1.2 油包水乳化稳定性研究
        1.2.1 油水比
        1.2.2 配制条件
        1.2.3 油包水乳化剂选择原则
        1.2.4 重晶石
        1.2.5 其他因素
    1.3 生物柴油研究现状
        1.3.1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1.3.2 .生物柴油的组成
        1.3.4 生物柴油的特点
    1.4 生物柴油钻井液及酯基钻井液研究现状
        1.4.1 酯基钻井液的研究背景
        1.4.2 .基液的物理性能
        1.4.3 酯基钻井液性能评价方法
        1.4.4 生物柴油钻井液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1.5.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预期成果及创新
第2章 乳化剂对生物柴油油包水乳液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2.1 油包水乳化剂的分类与筛选
    2.2 乳状液的评价方法
        2.2.1 离心法评价乳液稳定性
        2.2.2 照度计法测量乳液稳定性
        2.2.3 fann23D破乳电压测试仪
        2.2.4 钻井液流变性测定
    2.3 乳化剂对油包水乳化稳定性实验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2 实验步骤
        2.3.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添加剂对生物柴油油包水钻井液的乳化稳定性影响
    3.1 有机土对生物柴油油包水钻井液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1.1 有机土的筛选
        3.1.2 有机土对乳液乳化的作用机理
        3.1.3 有机土对乳液乳化稳定性影响实验
    3.2 碱度调节剂对生物柴油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2.1 实验步骤
        3.2.2 实验结果
    3.3 不同盐溶液加入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1 温度对生物柴油油包水乳化稳定性的作用原理
    4.2 温度对生物柴油油包水乳液的乳化稳定性影响实验
        4.2.1 实验材料与器材
        4.2.2 实验步骤
        4.2.3 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PVA-硬脂酸铝复配体系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级润滑脂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 巩龙飞. 江南大学, 2021(01)
  • [2]用长链烷基硅油制备硅膏及其在矿物油消泡剂上的应用[D]. 祝立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木质素/木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D]. 杨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4]功能性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应用研究[D]. 王波. 山东大学, 2019(02)
  • [5]含维生素C的水包油包多元醇多重结构乳状液的制备[J]. 朱丹,吴升炜,张婉萍,张倩洁. 化学世界, 2019(04)
  • [6]AlN陶瓷填充PTFE基板制备及性能研究[D]. 迟志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两性—阴(阳)离子复配修饰在黄棕壤吸附苯酚和Cd2+上的应用[D]. 刘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2)
  • [8]两性—阳(阴)离子复配修饰黏土矿物稳定性的研究[D]. 白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9]两性离子乳化剂的合成及抗高温水包油钻井液研究[D]. 罗飞.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10]生物柴油油包水乳化稳定性研究[D]. 郭君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标签:;  ;  ;  ;  ;  

PVA-硬脂酸铝复合体系的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