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银行信贷内部管理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王相东[1](2014)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主力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在国内融资市场的各项融资份额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健康、有效的运营与发展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保障社会经济及金融的稳定。但是,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另外,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信贷制度建设上也存在明显差距,急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信贷制度安排。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的理论化与体系化不足。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是导论。主要阐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并指明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是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理论基础。首先,论述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内涵、特征以及功能。其次,论述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涵义、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再次,论述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第3章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分析。首先,按照制度变迁的发展阶段,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历程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过渡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三个阶段。其次,对中国信贷制度变迁历程梳理,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内外动力。再次,结合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特点,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三个特点,即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交替主导下的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重视制度学习与模仿的制度变迁。最后,分析和提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基本趋势:制度变迁的推动主体多元化与外生制度主导向内生制度主导过渡。第4章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状况分析。首先,从信贷组织制度、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以及激励约束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存在的问题,即信贷控制制度不合理、管理实施制度不健全、信贷文化落后。最后,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非人格化的产权制度、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内部部门利益博弈以及国民文化中的潜规则。第5章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及其启示。首先,从信贷组织架构、风险管理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分别对美、英、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内容进行简论。其次,总结提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6章是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对策。首先,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制度,包括完善信贷组织制度、信贷决策制度、信贷审批制度、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信贷人员激励约束制度等。其次,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制度,包括完善信贷资产交易制度、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以及信贷资产退出制度等。再次,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相关的约束制度,包括完善信贷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信贷监管制度,完善信贷市场监管制度等。最后,塑造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
彭磊[2](2019)在《JX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线上业务风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比如网络团购、移动互联网、信息系统、智能手机、电子商务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用户关系的管理也引起银行的高度关注,且已经被运用到实践中。“互联网银行”、“网上信贷”、“信贷工厂”等词也开始出现,它们承载着巨大的网银相关的信息,成为了当前网银有关信息的代名词。同时面对着不断增长的网络信息数据,网银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完善,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如今“互联网”+“银行”的模式已经成熟被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互联网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积极的融入到各类金融事物中,使得互联网和金融直接相关影响,彼此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互联网金融与网上信贷作为IT业与金融业融合的产物,秉承着IT行业的便捷性与低成本等一系列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企业和客户的青睐,抢占了传统银行更多的市场,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过互联网融资已变成越来越重要的融资方式。这样的一种趋势,足可见互联网金融在金融领域的巨大潜力。当然这也是很多学者聚焦的一个话题,金融非中介化的加速发展,使银行的传统金融中介的功能面临逐渐被边缘化的地步,给传统银行在各个领域带来十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为中小微企业资金供需方提供搜索平台,并为双方不断输出信息,正在不断获得以往银行业利用自身优势取到过的成效。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银行业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问题就变得极为迫切。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JX银行“信贷工厂”线上互联网业务展开研究,分析当前JX银行“信贷工厂”线上业务现状,并且指出“信贷工厂”线上互联网业务存在的风险。然后,结合当前形成的金融和互联网相关的知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可以促进银行“信贷工厂”线上业务更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李玉[3](2019)在《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经济离不开金融业,金融业离不开银行业,银行在开展金融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银行的业务非常的广泛,这些业务支撑着银行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因为中小型企业的不断产生和壮大,使得中小型企业在银行中的信贷业务已然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而信贷业务是一种高投入高回报具有许多不可预知风险。所以需要专业的银行从业人员来对此进行专门的风险管理,因为一旦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或者是管理系统有故障或者是错误发生,一方面会给银行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会给整个银行业带来风险,针对这种情况银行想要有效的规避金融风险,及时减少损失的有效途径就是重视信贷风险管理,对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构建或者是不断的完善。一个成功的商业银行必然是一个风险管控体系较为完善的机构,会对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计量和监测,这四个方面不仅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任务并且也是他们的挑战,在这方面上许多银行执行的力度不够,并且风险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近几年不良贷款率的连续攀升引起了人们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关注。枣庄银行荣获2015年“最佳商业银行”荣誉称号,但在实际操作上枣庄银行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风险管控能力仍有待提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与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枣庄银行风险管理业务的特点,当前各方面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来分析当前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指出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首先信贷风险管理区域化;信贷风险管控预警措施不够;信贷风险行业集中度高,不良贷款比率增加;个人征信系统不够完善,应用水平低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通过上述研究,明确了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正,同时也为其他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我国学者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大多数从用户的角度来进行的,而从银行内部来进行研究的文章相对而言比较少,笔者本次研究主要是从枣庄银行内部来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的成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其成果可能只适用于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不具有普遍性。笔者深入银行工作之中,对银行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仔细分析,其掌握的数据具有真实说服力。该文以地方性银行枣庄银行为例进行研究,从其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开展分析。
贾焕梓[4](2018)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商业银行信贷档案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银行信贷档案记录了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包括银行自身、银行与客户、银行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是支撑银行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记录凭证。近年来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技术并未及时得到更新,信贷管理手段明显落后。除技术落后,商业银行在信贷档案管理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以股份制商业银行档案管理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探讨近几年信息化手段不断更新的局面下,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新状况和问题。笔者在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分析信贷档案的概念、类型入手,详细叙述了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的特点、作用和管理现状,从而对目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些问题包括:观念上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信贷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体制制约、技术手段落后、管理创新不足等。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加强信贷档案有效管理的若干建议。希望论文研究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改善有所帮助。
程建华[5](2016)在《M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是当今经济生活里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它的经营活动己经和社会中的种种经济实体联系在一起。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金融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行业更是首当其冲。近年来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使的一些国内外的商业银行面临困境更或则或者倒闭的危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建立一套先进的内部审计制度,并实施高效有序的内部审计方法迫在眉睫。促进信贷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与经济效益是内部审计的目的,所以信贷业务内部审计不仅是本部门的审计监督者,同时也是根据部门管理情况提供业务经营情况的服务者。本文着手于银行内部审计的概念,系统的说明了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特点,影响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四个方面,包含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职责、内部审计过程的规范性等四个因素。本文介绍了M银行的情况、银行信贷业务管理层组织结构、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流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关键点。M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现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信贷内部审计的目标,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内部设计的业务范围。M银行信贷业务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控制活动执行不到位,计算机信息系统未充分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过低。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审计人员管理体系缺失,内部审计意识不足,审计人员配备滞后;其次是因为审计理念陈旧,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再次是因为涉及方式有局限性,内部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方式落后、业务数据采集困难等;还因为管理层权利制衡不均,内部审计人员数量有限,银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最后是因为培训方法和激励制度落后,审计人员尽职程度有待提高,培训制度失效等。对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意见,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经营文化,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强调风险意识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强审贷分离和关键岗位轮流制度的执行,提高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的动态性与全面性,实行责任约束机制,落实信贷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再次注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用,利用信息技术对贷款全程进行监控,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还要突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要有坚强的法律后盾,提高对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重要性;最后要提升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要不断加强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加强完善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同时定期组织银行信贷业务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实行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升信贷业务内部审计质量的工作对于银行加强自我约束、降低经营风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沣[6](2019)在《L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L银行是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L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信贷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逐年升高的不良贷款率。截止2017年年末L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4%,且还在呈上升趋势,关注类以上贷款总额占总贷款额的25.58%,占总贷款额的四分之一,在所有贷款逾期企业中,中小企业的占比高达76.74%。不良贷款的高发背后反映的是L银行较严重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L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L银行很难实现其风险管控的目标。通过先期调研,调查问卷的发放,以及回收分析,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三个角度对L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贷前调查主要涉及贷前调查无法准确掌握企业信息、信贷客户集中于某个行业这两个问题。贷中审查主要的问题是贷中审查无法有效识别信贷风险。贷后管理主要涉及的问题有:贷款发放后无法有效追踪贷款流向、贷款发放后难以实时掌握企业信息、高危贷款企业难以实现有效退出、不良贷款处置时间过长。通过归纳和整理可以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银企信息不对称;2、缺乏专业的授信队伍;3、科技水平落后;4、缺少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5、缺乏有效客户准入及退出机制;6、相关信贷制度和产品设计不合理。针对L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发展有效的关系型借贷;2、完善考核机制;3、加大科技投入并完善系统设计;4、引入“信贷工厂”模式;5、建设专业化的信贷队伍。本文基于相关风险管理理论,通过对L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终给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对L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提升信贷质量、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大远[7](2007)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运行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信用为主,这一点决定了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商业银行的权威论述是“可以把商业银行业务恰当地理解为企业之间的存款和贷款的循环,以及把收集到的其他来源的周转资金贷给企业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贷业务,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而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源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因此,对商业银行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对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研究。随着加入WTO保护期的结束,我国经济金融体制进入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面对全新的经营环境,跨国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以及新的挑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市场定位、贷款结构、产品创新、贷款营销、风险规避等问题,既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也是研究银行信贷管理理论和方法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发挥信贷功能,传导货币政策。通过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改变增长要素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利。论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如交易费用理论、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采用系统分析、对比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以及选题的主要意义进行了简单阐述。从第二章开始是论文的正文部分,该章对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有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概括,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论文的第三章对商业银行信贷运行的一般机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由此引出了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定义、结构以及制度安排的必要性。第四章,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代表性信贷制度与我国信贷制度的横向比较以及我国不同阶段信贷制度变迁的分析,并结合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现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第五、六章是从制度的正式安排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按照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流程,同时也为了方便论文的结构安排,分为了贷前管理制度和贷后管理制度。第七章是从制度安排的非正式角度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进行研究,也即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方面。第八章主要是结合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种种革新所必须的外部制度环境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实际建设有所贡献。论文试图在以下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创新:1、把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前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分析。文章从对商业银行信贷过程的说明入手,分析银行与交易对手之间、银行内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银行信贷活动效率的影响。论文把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交易费用等理论应用于我国银行的信贷实践,将信贷市场视为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市场,分析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贷配给等问题,从理论的角度考查了信贷制度安排。2、对我国不同阶段的信贷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梳理。论文分析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变迁,通过对不同阶段信贷制度安排的特点以及绩效的比较,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历史状况,并总结不足,以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完善。3、通过一个中小企业融资的案例的实证分析,得出银行信贷制度的创新可以使小企业的信贷避免遭遇信贷配给,同时大银行利用平台贷款可以在小企业贷款中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比较优势。4、对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做了具体细致的研究。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银行信贷及相关制度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宏观分析的层面,没有系统地解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并结合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此作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建议。5.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阐述了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中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发展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不良信贷文化的种种表现作了论证,提出了在现实环境下,如何构建商业银行健康的信贷文化的对策。
付宏珉[8](2019)在《商业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的资产质量是保证商业银行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而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现,在金融产品与服务快速更新迭代的同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也逐渐暴露更多的风险点,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于新时代快速、灵活、多样的发展需要。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突破,金融行业也逐渐向智能化金融时代过渡,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手段的金融科技,在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能力、大幅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等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是金融创新不可或缺的动力,助力银行转型发展。新时期、新使命、新任务,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愈加重要与紧迫的当下,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的优点应用到风险管理,建立“全面、智能、主动、前瞻”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银行是风险经营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产品的可获得性与普惠性,而金融科技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那么如何合理利用金融科技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赋能是推动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关键,从这一角度出发,文中首先给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以及金融科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其次从当前信贷业务发展与管理现状入手综合分析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强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引入金融科技的必要性;再次,通过对金融科技应用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金融科技给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合理化对策与建议与大家商榷。
邹永乐[9](2008)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去年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导致了大量欧美金融机构巨额亏损,花旗集团,巴克莱银行,瑞士银行无一幸免。同时,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信贷风险的度量和管理还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本文试图对其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信贷风险研究的相关文献,对信贷风险度量及其管理进行了概述。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以及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其次,对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了考察,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比较,得出一系列的启发。接着利用VAR方法建立最优贷款组合的二次规划模型并进行求解,同时给出了实例分析,并利用MATLAB做出了相关的图示。然后,探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介绍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低信用度的信贷资产衍生证券流动性的不充足,于是,分析了对其进行保险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信贷资产衍生证券保险的定价问题。接着,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增长率、利息回收率、企业景气系数及技术进步的关系。最后,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客观现状,从制度建设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
田凤兰[10](2020)在《M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进入科学社会主义新阶段,现代经济要求增长和发展之间的协调。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在金融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涌现,同时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的传统业务,发放贷款就会产生信贷档案,因此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当代经济局势下,要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发展。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管理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对于“追求经济利益”的商业银行来说,普遍关注度低,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管理已不适应现代中国经济新模式的要求,迫切需要更新信贷档案管理的模式。现代经济对企业的改革转型进行了严峻的考验,当经济处于下行期,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大,一些企业不适应现代经济的新局势,导致难以经营,无力偿还商业银行贷款,导致商业银行内部不良贷款率的攀升。而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专业性决定了信贷档案的特殊性,信贷档案记录着贷款的重要信息,是决定是否授信和内外部检查的参考依据,同时信贷档案的原始凭证作用,对处理金融风险案件,打击金融犯罪,维护商业银行的自身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先从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认识为出发点,对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认识进行层层展开,逐步介绍了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定义、种类、特点和作用,进而深入研究M商业银行的信贷档案管理现状,找出对信贷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工作体制不健全、潜在的价值开发不足、电子化程度低、人力和物力投入不足、引用档案外包公司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并重点针对M商业银行在信贷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M商业银行的信贷档案管理对策和建议。
二、加强银行信贷内部管理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银行信贷内部管理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框架结构 |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 |
2.1.1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内涵 |
2.1.2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特征 |
2.1.3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功能 |
2.2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 |
2.2.1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释义 |
2.2.2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特点 |
2.2.3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
2.3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成本与收益 |
2.3.1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成本 |
2.3.2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收益 |
2.3.3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成本与收益协调 |
第3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 |
3.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历程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 |
3.1.2 过渡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 |
3.1.3 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 |
3.2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动力 |
3.2.1 信贷制度变迁的内生动力 |
3.2.2 信贷制度变迁的外生动力 |
3.3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特点 |
3.3.1 社会主义环境下的制度变迁 |
3.3.2 交替主导下的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 |
3.3.3 重视制度学习与模仿的制度变迁 |
3.4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趋势 |
3.4.1 制度变迁的推动主体多元化——多级利益集团博弈 |
3.4.2 由外生制度主导向内生制度主导过渡——诱致性制度变迁崛起 |
第4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状况分析 |
4.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现状分析 |
4.1.1 信贷组织制度分析 |
4.1.2 信贷业务操作制度分析 |
4.1.3 信贷资产风险控制制度分析 |
4.1.4 激励约束制度分析 |
4.2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信贷控制制度不合理 |
4.2.2 管理实施制度不健全 |
4.2.3 信贷文化落后 |
4.3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非人格化的产权关系 |
4.3.2 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
4.3.3 内部部门利益博弈 |
4.3.4 国民文化中的潜规则 |
第5章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及其启示 |
5.1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 |
5.1.1 美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 |
5.1.2 英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 |
5.1.3 日本商业银行信贷制度 |
5.2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启示 |
5.2.1 建立健全信贷组织机构 |
5.2.2 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5.2.3 建立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
5.2.4 塑造银行信贷文化 |
第6章 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对策 |
6.1 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制度 |
6.1.1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组织制度 |
6.1.2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制度 |
6.1.3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 |
6.1.4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制度 |
6.1.5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激励约束制度 |
6.2 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制度 |
6.2.1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交易制度 |
6.2.2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 |
6.2.3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退出制度 |
6.3 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约束制度 |
6.3.1 完善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
6.3.2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监管制度 |
6.3.3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制度 |
6.4 塑造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 |
6.4.1 树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理念 |
6.4.2 确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内涵 |
6.4.3 创造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环境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JX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线上业务风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信贷工厂”线上业务模式及理论基础 |
2.1 “信贷工厂”概述 |
2.1.1 “信贷工厂”的含义 |
2.1.2 “信贷工厂”线上业务的特点 |
2.1.3 “信贷工厂”线上业务优势 |
2.2 “信贷工厂”模式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流程银行理论 |
2.2.3 集群融资理论 |
第3章 JX银行“信贷工厂”线上业务的现状及问题 |
3.1 JX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线上业务现状 |
3.1.1 JX银行“信贷工厂”现状及特点 |
3.1.2 贷款规模和客户数量 |
3.1.3 贷款覆盖面和集中度 |
3.1.4 贷款申请获得率 |
3.1.5 客户数量及不良贷款情况 |
3.2 JX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线上业务存在风险问题 |
3.2.1 受宏观政策影响信贷投向过于集中 |
3.2.2 专业化人才不足 |
3.2.3 产品方案和流程标准化不足 |
3.2.4 风险管理不到位导致不良贷款攀升 |
3.2.5 担保方式不足导致抵质押贷款比重升高 |
3.3 JX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线上业务风险计量探析 |
3.3.1 项目风险计量评估模型构建原则 |
3.3.2 项目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思路 |
3.3.3 JX银行线上贷款业务计量评价模型设计 |
3.4 评论结果 |
第4章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线上业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
4.1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工厂”风险问题的处置途径 |
4.1.1 建立不良贷款追究机制 |
4.1.2 建立信用档案管理 |
4.1.3 建立预期催款机制 |
4.2 优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线上业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
4.2.1 切实发挥“信贷工厂”标准化的作用 |
4.2.2 提升人才的专业化 |
4.2.3 加大批量化营销 |
4.2.4 加强风险监督管理水平 |
4.2.5 多元化合作创新担保方式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贡献与不足 |
1.5.1 研究贡献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基本概念 |
2.1.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类别 |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
2.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 |
2.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原则 |
2.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 |
2.3.1 经济资本管理法 |
2.3.2 多维度分析法 |
2.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容 |
2.4.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识别 |
2.4.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等级评判 |
2.4.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应对 |
第3章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 |
3.1.1 枣庄银行简介 |
3.1.2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的识别现状 |
3.1.3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的等级评判现状 |
3.1.4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的应对现状 |
3.1.5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现状 |
3.2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 |
3.2.1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技术的问题 |
3.2.2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的识别问题 |
3.2.3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的等级评判问题 |
3.2.4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的应对问题 |
3.2.5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的问题 |
第4章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风险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
4.1.1 “重业绩、轻管理”问题突出 |
4.1.2 风险管控机制缺失 |
4.1.3 内控管理体系不完整 |
4.2 信贷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 |
4.3 信贷风险等级评判体系不完善 |
4.4 信贷风险管理方法不科学 |
第5章 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
5.1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
5.1.1 完善枣庄银行授权授信制度 |
5.1.2 加强枣庄银行贷前调查制度 |
5.2 建立枣庄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
5.2.1 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信息体系 |
5.2.2 加强货款信息的识别与评估体系 |
5.3 完善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等级评判体系 |
5.3.1 建立适合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 |
5.3.2 遵循企业信用评级原则 |
5.4 引进和创新信贷风险管理方法 |
5.4.1 采取科学的经济资本管理法 |
5.4.2 运用多维度信贷风险分析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概述 |
第一节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内涵界定 |
一、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概念与类型 |
二、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的概念与方式 |
第二节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的作用与特点 |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的作用 |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信贷档案管理理念方面 |
二、信贷档案管理体制方面 |
三、信贷档案管理技术应用方面 |
四、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方面 |
五、信贷档案管理创新方面 |
第二节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现代信贷档案管理理念缺失 |
二、信贷档案管理创新能力不足 |
三、信贷档案管理业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四、信贷档案投资回报速度较慢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强化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的理念 |
一、积极引进科学的档案管理理念 |
二、建立问题导向的档案管理理念 |
第二节 强化信贷档案内部监控建设 |
一、建立健全的信贷档案管理体系 |
二、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
三、完善设计档案内控流程 |
第三节 提高信贷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 |
一、提高信贷档案输入环节的信息化程度 |
二、提高信贷档案审查环节的信息化程度 |
三、提高信贷档案输出环节的信息化程度 |
第四节 加强信贷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 |
一、建立常态化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模式 |
二、完善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要求 |
三、引进人员 |
四、建立档案人员奖惩机制 |
第五节 加强信贷管理的创新能力 |
一、丰富信贷档案管理工具的多样化 |
二、尝试不同的信贷档案管理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M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内部审计职责与定位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职能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框架结构 |
2 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
2.1 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概念 |
2.2 内部审计职能 |
2.3 内部审计的特点 |
2.4 银行内部审计发展历程 |
2.4.1 改革开放之前 |
2.4.2 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 |
2.4.3 20世纪90年代至2006年 |
2.4.4 2006年之后 |
3 M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3.1 M银行信贷业务的基本情况 |
3.1.1 M银行简介 |
3.1.2 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流程 |
3.1.3 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关键点 |
3.2 M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
3.2.1 内部审计目标 |
3.2.2 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 |
3.2.3 内部审计业务范围 |
3.2.4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
3.3 M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3.3.1 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
3.3.2 M银行内部审计活动的执行不到位 |
3.3.3 计算机信息系统未充分发挥作用 |
3.3.4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
3.3.5 M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 |
4 M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
4.1 M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体系缺失 |
4.1.1 M银行内部审计意识不足 |
4.1.2 M银行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滞后 |
4.2 M银行内部审计理念陈旧 |
4.2.1 M银行缺乏责任认定机制 |
4.2.2 M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水平低下 |
4.3 M银行内部审计方式有局限性 |
4.3.1 内部审计手段落后 |
4.3.2 内部审计方式落后 |
4.3.3 业务数据采集困难 |
4.4 M银行管理层权利制衡不均 |
4.4.1 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缺陷 |
4.4.2 银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
4.5 培训方法和激励制度落后 |
4.5.1 审计人员尽职程度有特提高 |
4.5.2 培训制度失效 |
5 完善M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对策 |
5.1 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
5.1.1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经营文化 |
5.1.2 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强调风险意识的重要性 |
5.2 加大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力度 |
5.2.1 进一步加强审贷分离和关键岗位轮流制度的执行 |
5.2.2 提高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的动态性与全面性 |
5.2.3 完善责任约束机制 |
5.2.4 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 |
5.3 注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用 |
5.3.1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信贷业务全程进行监控 |
5.3.2 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
5.4 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
5.4.1 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
5.4.2 突出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
5.5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5.5.1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
5.5.2 要不断提高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6)L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及目的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框架 |
第二章 L银行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环境 |
2.1 L银行基本情况 |
2.2 L银行经营环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情况和风险管控情况概述 |
3.1 L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情况概述 |
3.2 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情况概述 |
3.3 L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概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L银行对公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调查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
4.1.2 调查问卷的分析 |
4.2 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贷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
4.2.2 贷中审查中存在的问题 |
4.2.3 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3 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4.3.1 银企信息不对称 |
4.3.2 缺乏专业的授信队伍 |
4.3.3 科技水平落后 |
4.3.4 缺少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
4.3.5 缺乏有效客户准入及退出机制 |
4.3.6 相关信贷制度和产品设计不合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
5.1 发展有效的关系型借贷 |
5.2 完善考核机制 |
5.3 加大科技投入并完善系统设计 |
5.4 引入“信贷工厂”模式 |
5.5 建设专业化的信贷队伍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7)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
1.2.1 选题的研究范围 |
1.2.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2.3 论文的研究结构 |
1.3 选题的意义和创新点 |
1.3.1 选题的意义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1.3.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银行信用以及制度的论述 |
2.1.1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
2.1.2 马克思关于银行信贷业务的论述 |
2.1.3 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的分析 |
2.2 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含义及相关理论。 |
2.2.1 "制度"的含义 |
2.2.2 制度经济学的演进及其主要观点 |
2.2.3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构成及制度变迁理论理论 |
2.3 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
2.3.1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
2.3.2 信息不对称的基本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
3 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及信贷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
3.1 商业银行信贷的起源与发展 |
3.2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运动过程及特征 |
3.2.1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循环周转过程 |
3.2.2 信贷资金循环周转的特殊性 |
3.2.3 商业银行信贷在经济调节中的功能 |
3.3 信贷市场的性质及信贷制度 |
3.3.1 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
3.3.2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信贷合约 |
3.3.3 信贷制度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
4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国际比较 |
4.1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发展历程 |
4.2 商业银行主要信贷制度的国际比较 |
4.2.1 信贷管理组织制度的差异 |
4.2.2 信贷风险控制制度的差异 |
4.2.3 信贷人员管理制度的差异 |
4.2.4 信贷审计制度的差异 |
4.3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5 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研究(Ⅰ)——贷前管理制度 |
5.1 事前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 |
5.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信贷配给的困境 |
5.2.1 关于信贷配给理论 |
5.2.2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
5.2.3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研究 |
5.2.4 一个成功的中小企业贷款制度创新范例——X银行在四川省的实践 |
5.3 贷前管理的有关制度安排 |
5.3.1 贷前调查制度 |
5.3.2 信用评级制度 |
5.3.3 贷款审批制度 |
6 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研究(Ⅱ)——贷后管理制度 |
6.1 事后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
6.2 贷后管理的有关制度安排 |
6.2.1 贷后检查制度 |
6.2.2 风险预警制度 |
6.2.3 贷款风险分类制度 |
6.3 信贷资产证券化——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制度创新 |
6.3.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 |
6.3.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安排 |
6.3.3 中国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
6.3.4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
7 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研究 |
7.1 信贷文化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特征等 |
7.1.1 信贷文化与信贷制度的关系 |
7.1.2 信贷文化的分类、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
7.1.3 影响信贷文化形成的因素 |
7.2 中国信贷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
7.2.1 中国信贷文化的发展阶段 |
7.2.2 中国信贷文化建设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
7.2.3 构建健康信贷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 |
7.3 构建商业银行健康信贷文化的目标、具体措施 |
7.3.1 构建健康信贷文化的目标 |
7.3.2 信贷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
8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外部制度环境 |
8.1 深化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
8.2 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
8.3 推进利率市场化 |
8.4 理顺政府、银行、企业关系 |
8.5 提高银行监管水平 |
8.6 提升国家法律体系效率 |
8.7 营造社会信用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8)商业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 |
1.4.2 本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金融科技相关概念 |
2.1.1 大数据 |
2.1.2 区块链 |
2.1.3 人工智能 |
2.1.4 云计算 |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
2.2.1 信贷风险管理定义 |
2.2.2 信贷风险管理意义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信贷配给理论 |
2.3.3 信贷悖论理论 |
第3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引入金融科技的必要性 |
3.1 信贷业务发展及风险管理现状 |
3.1.1 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信息获取与核实难度大 |
3.2.2 缺乏有效的风险计量模型 |
3.2.3 抵押物风险 |
3.2.4 动态性风险监测能力较差 |
3.2.5 贷后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 |
3.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引入金融科技的必要性 |
3.3.1 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
3.3.2 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形势 |
3.3.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转型是信贷业务转型的基础 |
3.3.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依靠技术创新 |
第4章 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 |
4.1 国内外利用金融科技进行信贷风险管理应用案例 |
4.1.1 美国Capital One大数据风控 |
4.1.2 农业银行建立智慧风控体系 |
4.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用金融科技的优势分析 |
4.2.1 弱化信息不对称风险 |
4.2.2 为贷款审批提供量化决策建议 |
4.2.3 有效辨别及落实抵押物 |
4.2.4 简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 |
4.2.5 提供多渠道贷款催收方式 |
4.2.6 赋能信贷风险管理模型的优化与创新 |
4.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用金融科技的挑战探析 |
4.3.1 传统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对海量数据适应性与辨识性较差 |
4.3.2 法律及信息安全风险 |
第5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用金融科技的对策建议 |
5.1 搭建风险管理数据平台 |
5.2 构建全方位客户信息视图 |
5.3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业务流程 |
5.3.1 优化信用评级评分模型 |
5.3.2 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模型 |
5.3.3 加强贷后催收管理 |
5.3.4 反欺诈识别 |
5.4 构建全面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其理论 |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
2.1.1 信贷风险的涵义 |
2.1.2 信贷风险的特征 |
2.1.3 信贷风险的分类 |
2.1.4 信贷风险的度量 |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
2.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 |
2.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
2.2.3 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
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
3.1.1 历史因素,即经济转轨、体制改革形成的信贷风险 |
3.1.2 外部环境因素 |
3.1.3 内部控制因素 |
3.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2.1 尚未形成正确的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 |
3.2.2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 |
3.2.3 缺乏现代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的先进方法和技术 |
3.2.4 尚未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信用社会体系 |
4 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考察 |
4.1 对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考察 |
4.1.1 信贷政策在美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
4.1.2 根据便于开发信贷业务、便于集中控制风险的原则设置信贷风险管理机构 |
4.1.3 对信贷业务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 |
4.1.4 实行对贷款集中程度的管制,防范信贷风险 |
4.2 对新加坡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考察 |
4.2.1 新加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职能、运行机制和地位 |
4.2.2 新加坡商业银行的日常信贷管理 |
4.2.3 新加坡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处理和消化的主要方式 |
4.3 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4.3.1 建立一个良好的信贷环境 |
4.3.2 加强信息管理,防范信息不对称现象 |
4.3.3 建立健全信贷管理组织体制 |
4.3.4 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 |
4.3.5 信贷管理部门要相互独立、互相制约 |
4.3.6 促进金融创新,增大中间业务的盈利比例 |
4.3.7 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 |
5 量化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5.1 VAR 法在优化信贷资产组合中的应用 |
5.1.1 VaR 概述 |
5.1.2 贷款组合优化模型的建立 |
5.1.3 存在无风险资产条件下,结合VaR 约束的新的有效边界的确定 |
5.1.4 实例分析 |
5.2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5.2.1 资产证券化概述 |
5.2.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定价 |
5.2.3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保险问题 |
5.3 不良贷款率的实证研究 |
5.3.1 基本假设 |
5.3.2 实证分析 |
5.3.3 基本假设和实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分析 |
6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
6.1 建立针对银行客户的行业风险评级体系 |
6.2 建立风险控制的量化指标 |
6.3 加强信息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对信贷工作的影响 |
6.4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
6.5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 |
6.6 加强监管,建立诚信社会 |
6.7 通过事前风险管理,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机制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M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商业银行信贷档案概述 |
2.1.1 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定义 |
2.1.2 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来源原则 |
2.2.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
2.2.3 管理方格理论 |
第三章 M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3.1 M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3.1.1 M商业银行简介 |
3.1.2 M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
3.1.3 M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业务介绍 |
3.2 M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的现状 |
3.2.1 M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数量和内容不断增加 |
3.2.2 M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利用程度不断加强 |
3.2.3 M商业银行对信贷档案库房的空间需求越来越大 |
3.2.4 M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的电子化正处于摸索阶段 |
3.3 M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对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
3.3.2 信贷档案管理各项工作体制不健全 |
3.3.3 对信贷档案的潜在价值开发不足 |
3.3.4 信贷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程度低 |
3.3.5 信贷档案管理人力、物力配备不到位 |
3.3.6 引用档案外包公司缺乏科学性 |
第四章 M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的对策 |
4.1 提高相关人员对信贷档案管理的责任意识 |
4.1.1 相关员工要加强学习 |
4.1.2 提高管理层对信贷档案管理的认识 |
4.2 加强信贷档案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设 |
4.2.1 完善信贷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 |
4.2.2 对信贷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监督 |
4.3 加强对信贷档案的开发利用 |
4.3.1 提高开发利用信贷档案的思想意识 |
4.3.2 组建信贷档案开发研究团队 |
4.4 提高信贷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程度 |
4.4.1 建立先进的信贷档案管理系统 |
4.4.2 实行集约化的管理模式 |
4.5 加大信贷档案管理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
4.5.1 培养信贷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
4.5.2 加大信贷档案管理的硬件投入 |
4.6 科学引用档案外包公司 |
4.6.1 严格档案外包公司的准入标准,提高档案外包的质量 |
4.6.2 对档案外包公司实行监督制度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信贷档案的电子化方面 |
5.2.2 完善信贷档案管理的制度方面 |
5.2.3 信贷档案管理的研究领域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强银行信贷内部管理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D]. 王相东. 吉林大学, 2014(09)
- [2]JX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线上业务风控研究[D]. 彭磊. 南昌大学, 2019(02)
- [3]枣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李玉.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4]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现状分析[D]. 贾焕梓. 黑龙江大学, 2018(08)
- [5]M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问题的探讨[D]. 程建华. 江西财经大学, 2016(05)
- [6]L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朱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D]. 刘大远. 四川大学, 2007(06)
- [8]商业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D]. 付宏珉.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9]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邹永乐. 重庆大学, 2008(06)
- [10]M商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研究[D]. 田凤兰. 河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