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米~3/时分馏塔操作中常遇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云南一矿二○二厂制氧站[1](1977)在《50米3/时分馏塔操作中常遇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文中指出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的教导,不断实践,不断认识,逐步掌握了一些操作50米3/时制氧机分馏塔中常遇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为使新工人“引为鉴戒”,我们介绍如下,供操作中参考。
云南一矿二○二厂制氧站[2](1971)在《50米3/时分馏塔操作中常遇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文中提出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的教导,不断实践,不断认识,逐步掌握了一些操作50米3/时制氧机分馏塔中常遇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为使新工人“引为鉴戒”,我们介绍如下,供操作中参考。
丁茂正[3](1976)在《对全低压全板式制氧机安装、调试中几个问题的看法》文中研究说明全低压全板式制氧机是我国近年来新发展的大中型制氧机。目前我厂产品有1000、6000、10000米3/时,它们的主要特点是:1.为实现全低压深度冷冻循环(工作压力6绝压),采用高效率的反击式透平膨胀机作为装置产生冷量的主要机组。2.全部热交换器均采用紧凑、高效率的板翅式换热器。加工空气中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清
王俊丰[4](2016)在《高硫原油加工装置硫化氢在线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成品油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促使我国炼厂加工原油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自身原油资源有限,需要进口原油满足国内的需求,然而进口的原油多为劣质的高硫原油,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增加了硫风险,特别是硫化氢泄漏中毒的风险。硫化氢是一种剧毒气体,一旦泄漏可能导致灾难性的中毒事故,为了提高高硫原油加工过程的安全性,石化炼厂大多配备了硫化氢监控系统,对厂区的硫化氢浓度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泄漏和采取控制措施,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本文针对硫化氢监控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在高硫原油加工装置上的应用进行研究。本课题以某高硫原油炼厂为试点企业,首先对试点企业基本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和熟悉其工艺流程,掌握各加工装置中的反应机理及其物料组成,在此基础上分析装置中硫化氢的产生机理及来源,得到硫化氢在各装置中的分布规律,从而辨识工艺过程中的易泄漏点。对组成硫化氢在线监控系统的中央处理器、硫化氢探测器及其之间的通信方式等单元进行调研,掌握不同PLC的不同适用范围;不同原理硫化氢探测器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有线和无线通信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然后根据试点炼厂的自身条件和现场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组件构成一套适用于试点炼厂的硫化氢在线监控系统。建立泄漏场景的简单二维模型,结合试点炼厂工艺参数和当地的气象条件,研究泄漏点高度、风速等对硫化氢在垂直面上扩散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高低检测位置对硫化氢的检测效果。将模拟结果与标准的推荐距离进行比较,提出更加适合试点炼厂的检测器布置间距。最后,对发生在占全厂硫化氢含量最高的硫磺回收装置区的硫化氢泄漏进行流体动力学模拟(CFD)。根据试点炼厂的实际情况,对硫磺回收和溶剂再生单元建立3D数学模型,结合当地的气象条件和装置操作条件,进行各场景模拟,从而得到硫化氢在装置区的泄漏分布规律,最后根据此规律进行检测器的优化布置。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室讲编写组[5](1971)在《空分原理讲座 第二讲 空分设备和机器》文中认为空气的组成中,有少量的水蒸汽、二氧化碳、乙炔和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它们在低温条件下从空气中析出,积聚在空分装置的一定区域内,堵塞设备,甚至引起爆炸,影响操作和安全。为了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设置专门的净化设备,净除空气中少量的水蒸汽、二氧化碳、乙炔等有害气体。
肖俊[6](2018)在《FCC重循环油分子结构组成及催化加工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催化裂化(以下简称FCC)重循环油的催化效率,本文考虑到其分子组成中含有大量的三环和四环芳烃,若将其直接返回催化裂化装置,不仅增加装置的加工负荷也会增加干气和焦炭的产率,使氢转移反应增加,轻质油的收率较低。故本文提出以下工艺思路:根据FCC重循环油的分子组成特点,利用加氢与催化裂化组合工艺,先将其进行加氢改质,使难裂化的多环芳烃转化为易于裂化的环烷烃或环烷-芳烃,然后再将加氢改质后FCC重循环油单独进行催化裂化,从而提高FCC重循环油的转化率和轻质油收率,生产高辛烷值汽油。为此,本文首先利用核磁和GC-MS等手段全面分析加氢前后FCC重循环油分子结构组成,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型化合物研究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中关键组分催化裂化规律;然后进一步筛选高选择裂解环烷环结构的工业平衡剂并获得最优裂化加氢后FCC重循环油的工艺条件,同时考察不同加氢深度对FCC重循环油反应性能的影响;最终建立加氢后FCC重循环油催化裂化八集总动力学模型,为组合工艺的开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基于加氢前后FCC重循环油平均分子结构B-L法分析可知:加氢后FCC重循环油芳碳率从0.46下降到0.25,环烷碳率从0.24增加至0.29,链烷碳率从0.30增加至0.46,总环数从3.01下降到2.05,其中芳香环数从1.80下降到0.67,而环烷环则从1.21增加至1.38。结果表明FCC重循环油在加氢改质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芳香环的饱和反应,但同时也存在部分环烷烃发生开环裂化现象。利用GC-MS对加氢前后FCC重循环油烃组成分析可知,FCC重循环油中总芳烃含量高达67.8%,三环和四环芳烃含量占总芳烃含量的55.16%,而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中以单环芳烃、环烷烃和环烷-芳烃为主。因此,加氢有利于FCC重循环油进一步催化裂化轻质化。针对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中富含环烷烃和环烷-芳烃分子的结构特点,本文选择四氢萘、十氢萘和9,10-二氢蒽作为模型化合物,分别研究其催化裂化反应规律。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和剂油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三者的转化率和开环裂化产物的选择性,同时随着芳香环数的减少,最佳剂油比可以适当降低,说明通过对重循环油加氢改质,有利于提高其催化裂化效率。进一步研究环烷烃和烯烃对环烷-芳烃氢转移的影响规律可知:将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与重质原料油混合进催化裂化装置共炼,重质原料油中的多环芳烃和烯烃会与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中的环烷烃和环烷-芳烃发生剧烈的氢转移反应,而使其再次转化为芳烃,导致裂化产物的选择性降低。因此,本文提出将加氢改质后的FCC重循环油单独进催化裂化装置,以提高裂化效率。本研究选取了三种工业平衡催化剂,以燕化加氢后FCC重循环油(以下简称YH-HHCO)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催化裂化,从提高加氢后FCC重循环油开环裂化选择性,多产汽油、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的角度,选择USY型工业平衡剂-2作为YH-HHCO催化裂化的优选催化剂。而通过对工艺条件的优化得出在此催化剂下YH-HHCO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30℃、剂油质量比为9、重时空速为15 h-1、停留时间为3 s。在最佳条件下,汽油的收率比燕化FCC重循环油(以下简称YH-HCO)催化裂化增加了11.39%。通过考察不同加氢深度对YH-HCO催化裂化性能的影响可知:随着加氢深度的增加,YH-HCO转化率和汽油收率均不断增加,在加氢至0.9424 g/cm3之后由于加氢裂化程度加剧,汽油的收率增幅出现拐点。因此,为提高YH-HCO转化率,多产高辛烷汽油,优选加氢后密度为0.9424 g/cm3。以四环含量较高的济南FCC重循环油(简称JN-HCO)对比可知:JN-HCO与YH-HCO具有相似的规律,在优化裂化条件下,优选加氢后密度为0.9623 g/cm3。因此,通过对FCC重循环油选择性加氢,可以提高其催化裂化的转化率和汽油收率。基于前面的研究,结合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和原料特征,将原料按组成分为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三个集总,而将产物分为重油、柴油、汽油、液化气、干气与焦炭五个集总,得到八集总模型反应网络和数学表达式,利用Marquardt算法,在MATLAB软件上对模型进行求解和验证。通过与传统重油催化裂化动力学参数对比可知:本八集总动力学模型中25个速率常数均较高,而活化能的范围在3394kJ/mol之间,略低于传统重油烃类活化能,原料的链烷烃更易生成液化气,而环烷烃更易生成柴油和汽油,且生成汽油的速率常数高于芳香烃生成汽油的速率常数。证明利用加氢改质与催化裂化组合工艺,通过筛选催化剂,FCC重循环油更易于轻质化,从而提高汽油收率。通过对模型结果验证,该模型对主要产物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在10%以内,说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加氢后重循环油催化裂化反应的产物分布,可以为组合工艺的开发和工艺条件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阮晓刚[7](2005)在《常减压装置腐蚀机理研究与可靠性分析》文中认为在整个炼油化工装置中,蒸馏是原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常减压蒸馏装置是为以后的二次加工提供原料,并将原油分馏成汽油、煤油、柴油、蜡油、渣油等组分的关键装置。常减压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直接关系着整个炼油厂的生产效益。长期以来,炼化装置安全性及可靠性问题一直是困扰炼化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的技术难题。随着我国原油开采进入中后期,高质量原油资源的存量日益减小,大量低质量原油,特别是高酸值稠油和高含硫进口原油的加工量日渐增加。由于原油中含有较高酸值、硫和盐分,常常由于腐蚀等原因导致常减压装置发生设备失效,造成非计划停工和设备更换,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还易导致火灾、爆炸等重大恶性事故发生。因此,为了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效益,延长炼油厂常减压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减少非计划停工,开展常减压装置的安全可靠性研究是目前炼化行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稠油加工常减压装置的生产运行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工作和生产实际开展了稠油加工装置故障树分析、腐蚀机理、防腐措施、腐蚀实验、安全可靠性分析和寿命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提高我国石油炼化装置的安全可靠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 (1) 通过广泛查阅、检索国内外常减压装置腐蚀与防护、设备可靠性和寿命预测等相关资料,深入调研、分析了我国常减压装置的使用情况,找出了常减压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开展常减压装置腐蚀与防护及可靠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2) 结合生产实际,建立了常减压装置的失效故障树,并进行了定性分析,利用VB开发的程序求出了故障树的最小割级和结构重要度,找到了影响稠油加工常减压装置安全性和设备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3) 完成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和流速下耐环烷酸腐蚀的性能实验和应用评价研究,并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实现了温度、材料、流速、环烷酸含量和腐蚀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4) 根据常减压装置的工作环境和工艺流程,分析了常减压装置的腐蚀类型,并开展了高温硫腐蚀机理、环烷酸腐蚀机理、硫和环烷酸的综合腐蚀机理以及常压低温轻油部位HCl-H2S-O2-H2O的腐蚀机理研究。 (5) 通过开展硫和环烷酸综合腐蚀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揭示了在硫和环烷酸综合作用下常减压装置的腐蚀机理。 (6) 通过开展稠油加工腐蚀防护研究,找到了能满足我国稠油加工装置防腐要求的材料选用原则;对用于稠油加工的防腐涂料和高温缓蚀剂进行了研究,找到了适用于常减压装置的防腐涂料和高温缓蚀,并提出了保证常减压装置安全可靠运行的防腐蚀管理规则和检测方法。 (7) 应用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建立了常减压装置管线剩余强度可靠性模型,利用Ⅰ
梁文博[8](2003)在《石化企业蒸馏防腐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化企业的蒸馏防腐是炼油生产的重要课题。蒸馏防腐不仅直接关系蒸馏车间的设备安全运行周期、生产运行周期和产品质量,而且是影响到整个石化企业生产运行平稳、安全、经济的重要因素。 锦西石化分公司南蒸馏车间,防腐水平较为落后。装置原来依据处理大庆油原料设计。逐步过渡为目前以处理高酸值辽河原油为主,并带炼含硫较高的部分进口原油。原料的腐蚀性增强,装置的防腐水平相对较低,与国家和中油集团公司的装置长周期运行要求有较大差距。 本课题基于南蒸馏装置的防腐实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研究电脱盐系统的原理及工艺流程,分析原交流电脱盐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原有不足,通过交直流电脱盐技术改造应用,提高电脱盐系统运行指标,增强装置的防腐能力。 (2)在工艺防腐方面,通过应用低温中和缓蚀剂BZH-1、高温缓蚀剂GX-195及在线PH值监测技术,改善了工艺防腐的运行水平,提高了低温防腐能力和工艺防腐的控制状况。 (3)通过十几年耐蚀材质在蒸馏车间的具体应用实践,分析铬钼钢、18-8、316L钢、渗铝钢、SF-5T等材质的材料性能及防腐应用的具体效果,总结确立蒸馏防腐蚀各区域的基本选材原则。 (4)在常压塔顶建立低温腐蚀模拟器,对常顶部位腐蚀采用挂片法,电阻探针法进行在线监测的实验研究,总结在线监测的应用规律。 本论文在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在生产中获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对同行业企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然而,蒸馏防腐的理论研究及工业应用研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还需要更多学者专家进行研究实践。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技术情报组[9](1978)在《国外大型制氧机的水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概况1.发展概况:制氧机工业开创于1903年。随着生产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制氧机工业经历着各种变革和进展。近三十年来,氧的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4%,氮的生产增长更快,从1960年起,每年增长20%[1]。
胡迪[10](2011)在《大型空分设备卧式垂直气流分子筛吸附器流场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筛纯化系统是空分设备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用于净化原料空气中的水分、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杂质,起着保障空分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作用。纯化系统中吸附器性能直接影响着分子筛纯化系统的效能,内部流场的均布与否是其重要性能指标,与结构设计上的合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空分设备容量规模的扩大,分子筛纯化系统的吸附器也相应增大,更容易出现吸附、再生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优化吸附器结构,使分子筛纯化系统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达到节能的目的已成为空分领域所关注的焦点,对此开展研究和优化设计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相关知识,采用商用CFD软件FLUENT,针对卧式垂直气流吸附器内流场的流动特性开展研究,旨在为空分设备的吸附器提供优化设计方案。为此,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探讨了传统结构吸附器随容积增大所表现出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建立若干不同结构的卧式垂直气流吸附器数值模型,并对其内部流场开展模拟分析,旨在通过调整吸附器内分布器结构而优化其内部流场分布。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把多孔管、多孔板和吸附剂床层处理为多孔介质。(2)将20000m3/h空分设备卧式垂直气流分子筛吸附器内的气流分布器由传统挡流板结构替换为多孔管结构,并比较分析了两模型内部速度场的分布。结果表明,传统缓冲板结构作为分布器的在吸附剂床层和壁面均存在诸多问题,而采用多孔管的吸附器能较好地弥补传统结构的缺点,有利于更充分发挥分子筛吸附器的性能。(3)将60000m3/h空分设备卧式垂直气流分子筛吸附器内的气流分布器由单根多孔管结构替换为多根多孔管结构,通过该结构的调整,旨在弥补单根多孔管结构由于吸附器体积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比较分析单根、两根和三根多孔管结构,综合考虑加工工艺、流程复杂性和制造成本等因素,确定两根多孔管较为合适。(4)验证所采用的吸附器内流场数值计算模型在网格密度上的数值独立性,并对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际运行吸附器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吸附器进出口的压降和速度的实测结果都与计算值均比较接近,误差在可控范围之内。此外,还通过实际运行吸附器内吸附剂和污氮用量的比较来证明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二、50米~3/时分馏塔操作中常遇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米~3/时分馏塔操作中常遇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4)高硫原油加工装置硫化氢在线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硫化氢在线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2 气体检测器优化布局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二章 硫化氢泄漏风险点分析 |
2.1 试点炼厂工艺流程介绍 |
2.2 硫化氢来源分析 |
2.2.1 硫化物加氢脱硫形成H_2S |
2.2.2 硫化物热分解形成H_2S |
2.3 试点企业硫化氢分布分析 |
2.3.1 加工装置中H_2S的分布 |
2.3.2 储运系统 |
2.3.3 污水系统 |
2.4 试点企业硫化氢风险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硫化氢在线监控系统的构建 |
3.1 硫化氢在线监控系统的组成 |
3.1.1 控制器 |
3.1.2 通信方式 |
3.1.3 硫化氢检测器 |
3.2 硫化氢在线监控系统组件的优选 |
3.2.1 H_2S检测器的优选 |
3.2.2 PLC选择 |
3.2.3 通信方式的优化布置 |
3.3 硫化氢在线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FD模拟的H_2S泄漏扩散规律研究 |
4.1 CFD模拟基本理论 |
4.2 模型的建立和泄漏场景的确定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硫化氢浓度监测点的设置 |
4.2.3 网格划分 |
4.2.4 源强的设置 |
4.2.5 模拟场景的建立 |
4.3 模拟过程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4.4.1 监测点高低位检测效果分析 |
4.4.2 风速影响分析 |
4.4.3 泄漏点高度变化影响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有毒气体泄漏分级与CFD模拟的硫化氢检测器的优化布局 |
5.1 基于风险分级的硫化氢检测器布置数量的确定 |
5.1.1 硫化氢泄漏风险分级理论 |
5.1.2 检测器布置数量的确定 |
5.2 基于CFD模拟的H_2S检测器的优化布局 |
5.2.1 装置模型的建立 |
5.2.2 网格划分 |
5.2.3 模拟场景集的构建 |
5.2.4 边界条件的设定 |
5.2.5 模拟过程和结果分析 |
5.2.6 基于CFD模拟的硫化氢检测器布置位置的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FCC重循环油分子结构组成及催化加工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重质油催化裂化加工现状 |
1.2 FCC重循环油分子结构组成及分析方法 |
1.2.1 FCC重循环油分子结构组成的测定及分析方法 |
1.2.2 FCC重循环油组成及性质 |
1.3 FCC重循环油中关键组分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 |
1.3.1 环烷烃催化裂化反应路径及反应机理分析 |
1.3.2 工艺条件对于环烷烃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 |
1.4 催化裂化动力学研究 |
1.4.1 经验模型及结构导向模型 |
1.4.2 集总理论在催化裂化领域的应用 |
1.5 文献综述小结 |
1.6 论文研究任务和目标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和催化剂 |
2.2 实验装置 |
2.2.1 中高压固定床加氢装置 |
2.2.2 小型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 |
2.2.3 小型精馏实验装置 |
2.3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
2.3.1 分子结构分析 |
2.3.2 气体产物分析 |
2.3.3 液体产物分析 |
2.3.4 固体产物分析 |
2.3.5 数据处理方法 |
2.4 小结 |
第3章 FCC重循环油分子结构组成及提高关键组分裂化效率研究 |
3.1 加氢改质前后FCC重循环油分子结构组成分析 |
3.2 提高边环结构芳烃催化裂化效率的研究 |
3.2.1 四氢萘催化裂化反应历程及反应机理 |
3.2.2 四氢萘裂化效率调控机制的优化 |
3.3 提高环烷烃裂化效率的研究 |
3.3.1 十氢萘催化裂化反应历程及反应机理 |
3.3.2 十氢萘裂化效率调控机制的优化 |
3.4 提高中间环烷结构芳烃裂化效率的研究 |
3.4.1 9,10-二氢蒽催化裂化反应历程及反应机理 |
3.4.2 9,10-二氢蒽裂化效率调控机制的优化 |
3.5 环烷-芳烃发生氢转移反应研究 |
3.5.1 环烷烃对中间环结构芳烃氢转移的影响 |
3.5.2 烯烃对环烷烃和边环结构芳烃氢转移反应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4章 加氢后FCC重循环油催化裂化反应性能研究 |
4.1 高选择性裂化加氢后FCC重循环油催化剂的筛选 |
4.2 工艺条件对加氢后FCC重循环油反应性能的影响 |
4.2.1 反应温度影响 |
4.2.2 剂油比影响 |
4.2.3 重时空速影响 |
4.3 加氢深度对FCC重循环油催化裂化性能的影响 |
4.3.1 不同加氢深度YH-HCO催化裂化产物分布 |
4.3.2 不同加氢深度JN-HCO催化裂化产物分布 |
4.4 小结 |
第5章 加氢后FCC重循环油催化裂化动力学研究 |
5.1 加氢后FCC重循环油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5.1.1 反应过程分析 |
5.1.2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2 加氢后FCC重循环油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求取方法 |
5.3 加氢后FCC重循环油八集总动力学模型数据及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常减压装置腐蚀机理研究与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稠油加工常减压装置概况 |
2.1.1 国外稠油加工常减压装置现状 |
2.1.2 国内稠油加工常减压装置现状 |
2.1.3 稠油加工腐蚀与防护现状 |
2.2 可靠性分析与寿命预测现状 |
2.2.1 可靠性发展概况 |
2.3.2 断裂力学发展概况 |
2.3.3 寿命预测 |
3 常减压装置故障树的建立和分析 |
3.1 故障树分析的定义 |
3.2 常减压装置故障树的建立 |
3.3 常减压装置故障树的分析 |
3.3.1 常减压装置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3.3.2 常减压装置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3.4 影响常减压装置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
4 环烷酸腐蚀实验研究 |
4.1 材料耐蚀性能的实验室研究 |
4.1.1 试验所用材料与方法 |
4.1.2 试验结果 |
4.1.3 环烷酸腐蚀腐蚀环境中不同材质的腐蚀速率评定 |
4.2 环烷酸对盐类水解的影响试验 |
4.3 腐蚀实验数据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拟合 |
4.3.1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BP方法 |
4.3.2 人工神经网络在腐蚀方面的应用 |
4.3.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腐蚀速度预测 |
4.4 材料耐蚀性能的现场评定 |
4.4.1 碳钢在不同温度的油品介质中的腐蚀性能 |
4.4.2 不锈钢在不同温度的油品介质中的腐蚀性能 |
4.4.3 低合金钢在含环烷酸油品介质中的腐蚀速率 |
5 常减压装置腐蚀机理研究 |
5.1 加工稠油的I套常减压装置基础资料 |
5.1.1 炼制原油的基本性质 |
5.1.2 常减压装置各馏分参数分析 |
5.1.3 常减压装置的腐蚀类型 |
5.2 高温硫腐蚀和环烷酸腐蚀 |
5.2.1 高温硫腐蚀及影响因素 |
5.2.2 高温环烷酸腐蚀及影响因素分析 |
5.3 硫和环烷酸的综合腐蚀机理研究 |
5.3.1 硫和环烷酸综合腐蚀的热力学过程机理分析 |
5.3.2 小结 |
5.4 环烷酸腐蚀的动力学作用机理研究 |
5.4.1 静态条件下环烷酸腐蚀的动力学作用机理研究 |
5.4.2 动态条件下环烷酸腐蚀的动力学作用机理研究 |
5.5 常压低温轻油部位HCL-H_2S-O_2一H_2O的腐蚀 |
5.5.1 影响因素分析 |
5.5.2 腐蚀过程分析 |
5.5.3 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分析 |
5.5.4 其他因素影响分析 |
5.6 小结 |
6 常减压装置防腐措施 |
6.1 常减压装置重点腐蚀部位 |
6.1.1 常压装置重点腐蚀部位 |
6.1.2 减压装置重点腐蚀部位 |
6.2 常减压装置防腐措施 |
6.2.1 材料防腐 |
6.2.1.1 材料使用规程 |
6.2.1.2 焊缝腐蚀与防护 |
6.2.2 防腐涂料的筛选、研制与应用效果跟踪 |
6.2.3 高温缓蚀剂的研制与应用效果 |
6.2.4 其他防腐措施 |
6.3 小结 |
7 常减压装置的可靠性分析 |
7.1 常减压装置可靠性的定义及其特征量 |
7.2 常减压装置管线可靠性模型 |
7.2.1 结构可靠性理论 |
7.2.2 常减压装置管线剩余强度可靠性模型 |
7.2.3 常减压装置管线剩余强度可靠度计算 |
7.3 常减压装置耐腐蚀可靠性理论 |
7.3.2 常减压装置耐腐蚀可靠度的数学模型 |
7.3.3 常减压装置耐腐蚀可靠性理论数学模型和可靠寿命 |
7.3.4 耐腐蚀可靠性分析实例 |
7.4 含缺陷常减压装置的断裂评定 |
7.4.1 断裂力学理论 |
7.4.1.1 裂纹的种类及其扩展的基本类型 |
7.4.1.2 线弹性断裂力学 |
7.4.1.3 弹塑性断裂力学 |
7.4.2 概率断裂力学理论 |
7.4.3 常减压装置概率断裂力学缺陷评定 |
7.4.4.1 缺陷评定标准 |
7.4.4.2 缺陷评定的概率方法 |
7.4.5 减压塔缺陷的概率评定 |
7.4.5.1 减压塔概况 |
7.4.5.2 减压塔参数计算和概率评定 |
8 常减压装置塔体和管线寿命预测 |
8.1 灰色系统理论 |
8.1.1 灰色理论的基本思想 |
8.1.2 灰色预测模型GM(1,1)模型的建立 |
8.1.3 GM(1,1)模型的改进 |
8.1.4 模型精度检验 |
8.2 塔体寿命灰色预测 |
8.3 炉管寿命灰色预测 |
8.3.1 L102炉管灰色预测 |
8.3.2 L103炉管灰色预测 |
8.4 腐蚀疲劳寿命预测 |
8.4.1 腐蚀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8.4.2 腐蚀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
8.4.3 腐蚀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8.4.3.1 腐蚀疲劳裂纹扩展速度 |
8.4.3.2 腐蚀疲劳裂纹寿命预测算例 |
8.5 延寿措施 |
9. 结论 |
9.1 研究成果 |
9.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获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石化企业蒸馏防腐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蒸馏装置工艺设备腐蚀情况简介 |
1.3 国内外蒸馏防腐研究现状综述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蒸馏腐蚀与防腐的基本机理 |
2.1 氯化物及低温腐蚀 |
2.2 硫化物腐蚀与防腐 |
2.3 环烷酸腐蚀与防腐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蒸馏脱盐与改造 |
3.1 一脱四注及运行效果 |
3.2 南蒸馏装置电脱盐设备及运行 |
3.3 电脱盐交直流技术改造与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蒸馏装置的工艺防腐 |
4.1 蒸馏工艺防腐的不足 |
4.2 BZH-1型中和缓蚀剂试验 |
4.3 高温缓蚀剂的试验应用 |
4.4 PH值在线监测仪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耐蚀钢选材与应用 |
5.1 耐蚀材质的选择 |
5.2 铬钼钢及其应用 |
5.3 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应用 |
5.4 渗铝钢及其应用 |
5.5 SF-5T阀门的应用 |
5.6 机泵过流部件的耐蚀材质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低温部位腐蚀在线监测研究 |
6.1 蒸馏装置低温腐蚀情况及监测模拟器 |
6.2 腐蚀监测试验与结果 |
6.3 监测结果综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型空分设备卧式垂直气流分子筛吸附器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吸附器整体结构 |
1.2.2 分布器结构 |
1.2.3 吸附剂床层布局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卧式垂直气流分子筛吸附器及流场计算模型 |
2.1 卧式垂直气流分子筛吸附器结构 |
2.1.1 吸附器整体结构 |
2.1.2 吸附剂及其吸附原理 |
2.1.3 多孔板与多孔管 |
2.2 流场计算模型的建立 |
2.2.1 控制方程 |
2.2.2 模型简化处理方法 |
2.2.3 阻力系数的确定 |
2.2.4 多孔介质流动的求解策略 |
2.2.5 模型网格的生成及CFD计算模型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流场模拟计算及优化分析 |
3.1 气流参数确定 |
3.2 不同气流分布器结构的比较 |
3.3 特大型吸附器内分布器结构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子筛吸附器的运行特征 |
4.1 计算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4.2 实验验证与分析 |
4.2.1 主要装置介绍 |
4.2.2 监测界面介绍 |
4.2.3 运行参数分析 |
4.3 运行时应注意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 |
致谢 |
四、50米~3/时分馏塔操作中常遇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50米3/时分馏塔操作中常遇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J]. 云南一矿二○二厂制氧站. 深冷技术, 1977(S1)
- [2]50米3/时分馏塔操作中常遇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J]. 云南一矿二○二厂制氧站. 深冷简报, 1971(04)
- [3]对全低压全板式制氧机安装、调试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 丁茂正. 深冷技术, 1976(01)
- [4]高硫原油加工装置硫化氢在线监控系统研究[D]. 王俊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5]空分原理讲座 第二讲 空分设备和机器[J].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室讲编写组. 深冷简报, 1971(04)
- [6]FCC重循环油分子结构组成及催化加工利用[D]. 肖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7]常减压装置腐蚀机理研究与可靠性分析[D]. 阮晓刚. 西南石油大学, 2005(01)
- [8]石化企业蒸馏防腐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 梁文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03(02)
- [9]国外大型制氧机的水平分析[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技术情报组. 深冷技术, 1978(02)
- [10]大型空分设备卧式垂直气流分子筛吸附器流场特性研究[D]. 胡迪. 浙江大学,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