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物TDM的临床意义

精神药物TDM的临床意义

一、精神药物TDM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Hiemke C,Baumann P,Bergemann N,Conca A,Dietmaier O,Egberts K,Fric M,Gerlach M,Greiner C,Gründer G,Haen E,Havemann-Reinecke U,Jaquenoud Sirot E,Kirchherr H,Laux G,Lutz UC,Messer T,Müller MJ,Pfuhlmann B,Rambeck B,Riederer P,Schoppek B,Stingl J,Uhr M,Ulrich S,Waschgler R,Zernig G,李文标,果伟,阮灿军,贺静,汤宜朗,王传跃[1](2016)在《AGNP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11》文中认为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如通过定量测定血清或血浆药物浓度指导用药剂量优化,已经成为对患者进行精神药物治疗的很有价值的工具。在患者用药依从性难以判断、药物耐受性不佳、治疗剂量下无效以及可能存在药代动力学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下,测定药物浓度是很有用的。在精神科,有可能明显获益于TDM的主要患者群体包括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智力障碍患者、涉及司法的患者、已知或怀疑携带药代动力学相关基因变异的患者,以及合并躯体疾病影响药代动力学的患者。然而,只有将TDM充分整合到临床治疗过程中去,才能发挥其优化药物治疗的潜在优势。为了促进TDM的合理应用,神经精神药理学与药物精神病学协会(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Neuropsychopharmakologie und Pharmakopsychiatrie,AGNP)的TDM专家组在2004年发表了精神药物治疗药物监测指南。之后,随着知识不断更新,又有许多可能需要进行TDM的新药上市。因此,本次更新将神经精神药物的种类扩展到了128种,并将其TDM必要性划分为从"强烈推荐"到"可能有用"的四个等级。经过大量细致且全面的文献检索与分门别类的汇总整理,将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治疗参考浓度范围"和"剂量相关参考浓度范围"呈现给大家。本共识指南引入了"实验室警戒浓度"的新概念,即实验室需要马上告知治疗医生的药物浓度上限。本共识指南还给出了诸如药物作为细胞色素P450酶的底物和抑制剂的性质,代谢物与母药浓度比值的常见范围,以及与结果解释相关的内容,还提供了何时将TDM与遗传药理学检测相结合的建议。遵循本指南,有助于改善许多患者精神药物治疗的效果,特别是那些存在药代动力学异常的患者。TDM是一门交叉学科,有时针对看起来不一致的数据,需要多学科坦诚地讨论,只有这样,患者才能从这种合作中获益。

付培鑫,王传跃[2](2007)在《精神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精神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TDM)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TDM的历史、临床意义、测定方法、药物与TDM的关系、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一些精神药物如氟哌啶醇、氟奋乃静、碳酸锂、多塞平、米帕明、地昔帕明、去甲替林、氯氮平的药效关系及治疗窗已经确定,临床中应进行TDM。奥氮平和利培酮在临床中推荐使用TDM。结论:精神药物的TDM对临床有积极的意义,但临床实施尚有待加强,随着药动学-药效学等的发展,更多的精神药物的TDM将被证实。

王菁,刘璐,郑恒,丁玉峰[3](2017)在《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从临床开展治疗药物监测药物种类的变化、分析监测方法技术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治疗药物监测学科的研究进展。液质联用和免疫检测法是临床常用方法,准确、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药物基因组学、游离药物浓度监测技术和群体药动学(PPK)将成为未来治疗药物监测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黄亮,张伶俐,李幼平,曾力楠,胡志强,刘丹,陈敏[4](2016)在《国内外治疗药物监测指南现状的循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现有治疗药物监测(TDM)指南的类型、时间、区域分布、制订方法、结构内容,为循证制订我国TDM指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EMbase、CNKI、VIP、WanFang Data、CBM、NGC、GIN、WHO指南数据库和TDM相应协会的官方网站及各国政府及学术组织网站,搜索TDM相关指南,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5年10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TDM指南发布机构、年份、时间、国家或地区、类型、制订方法、篇章结构、适用范围等资料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TDM指南37篇,其中管理指南4篇,技术指南32篇和综合指南1篇;管理指南篇章结构涉及12个条目,A级3篇占75%;技术指南涉及14个条目,A级1篇占3.13%。指南中TDM管理规范包括:标准术语、流程规范、质量控制和人员资质4方面内容;对具体药物TDM技术方法的推荐内容包括:TDM依据、标准与流程、人员资质3部分,具体内容的纳入情况指南间存在差异。结论国内外TDM指南发展迅速,地域分布不均,以技术指南为主。我国指南起步晚,循证方法运用不足,建议循证制订中国TDM指南,并将临床常用尚无技术指南的药物及技术环节纳入指南制订规划。

张少川,陈志祥,黄秋燕,吴思棋,杨春霞[5](2019)在《从室间质量评价分析神经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的发展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神经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发展现状,为提高神经精神科TDM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网站(http://www.clinet.com.cn)提取2008-2017年TDM室间质量评价中神经精神科药物相关数据,对TDM项目、参评实验室数量、监测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7年底,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神经精神科TDM项目共5项,涉及4种药物,包括3项血清TDM(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妥英),生化常规中的锂离子监测(碳酸锂)以及2014年新增加的药动学实验室生物样本监测(血浆卡马西平);参评实验室数量从2008年的209家增加至2017年的603家,其中卡马西平(血清、血浆)和丙戊酸每年参评实验室数量均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截至2017年底,卡马西平(血清、血浆)和丙戊酸均突破200家,苯妥英也有107家,但是碳酸锂仅有27家。在参评实验室的监测方法中,使用偏振荧光免疫分析法(FPIA)的实验室逐年递减,截至2017年底,已不足10家;而使用吖啶酯直接化学发光法、酶增强免疫分析法(EMIT)、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实验室数量稳步增加,截至2017年底,使用吖啶酯直接化学发光法的实验室最多,EMIT、HPLC次之。结论:由参评实验室数量的不断增加,可以看出实验室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日趋增强,但由于TDM监测方法的繁杂性限制了室间质量评价的药物种类,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订室间质量评价的指导方针、质量控制标准与操作规范等,以确保不同神经精神科药物TDM结果的准确性。

余爱萍,孙隽钰,谢海燕,鲁雯,郭晓霞,史云[6](2020)在《精神类疾病患者常用药物TDM结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5种常用精神类疾病治疗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TD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1例精神类疾病患者2种心境稳定剂(丙戊酸、卡马西平)和3种抗精神类药物(氯氮平、奥氮平、帕利哌酮)的TDM结果,比较TDM前、后5种药物在控率的差异。结果丙戊酸、卡马西平TDM前的在控率分别为31.15%、33.33%,TDM后总在控率分别提升至81.53%、81.82%;氯氮平、奥氮平、帕利哌酮TDM前的在控率分别为24.35%、67.32%、68.75%,TDM后总在控率分别提升至62.61%、83.01%、83.13%;与TDM前比较,5种药物TDM后的在控率均明显升高(P<0.05)。丙戊酸TDM后在控率的提升幅度(50.38%)显着高于氯氮平、奥氮平、帕利哌酮的提升幅度(38.26%、15.69%、14.38%)(P<0.05);卡马西平TDM后在控率的提升幅度(48.49%)显着高于奥氮平、帕利哌酮的提升幅度(15.69%、14.38%)(P<0.05)。结论 TDM可以有效指导临床用药,实现个体化给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廖刚[7](2019)在《万古霉素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及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解某三甲医院万古霉素与伏立康唑临床实际使用情况,探讨临床药师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参与药物治疗管理(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MTM),对万古霉素与伏立康唑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作用,为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与伏立康唑提供参考。方法:借助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结合日常TDM工作,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使用万古霉素或伏立康唑治疗,并进行TDM患者的病历信息,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C-反应性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肝肾功能、微生物培养等实验室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义:P<0.05为结果具有显着差异,P≥0.05为无显着差异。结果:1、共有127例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时进行TDM(送检率为30.09%),其中,53例(41.73%)在1020mg/L的正常浓度组,高浓度组(>20mg/L)有29例(22.83%),总有效率为77.17%;低浓度组(<10mg/L)、正常浓度组(1020mg/L)、高浓度组(>20mg/L)之间疗效无显着差异,低浓度组、正常浓度组与高浓度组相比ADR发生率具有显着差异。2、共有52例患者在使用伏立康唑时进行TDM(送检率为21.14%),其中,30例(占57.69%)在的正常浓度组(15.5mg/L),总有效率71.15%;低浓度组(<1mg/L)与正常浓度组(15.5mg/L)、高浓度组(>5.5mg/L)相比疗效存在显着差异,且正常浓度组与高浓度组ADR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与其临床疗效无显着相关性,但与ADR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控制谷浓度在1020mg/L的目标范围,可显着降低ADR风险;伏立康唑的血药谷浓度与其临床疗效及ADR密切相关,控制谷浓度在15.5mg/L的目标范围,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ADR发生率。2、该院万古霉素与伏立康唑TDM的送检率较低,提示临床重视程度不足,也从侧面提示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MTM的不足。

李丛冉[8](2014)在《文拉法辛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及副作用关系的研究—一项自然状态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抑郁障碍的的疗效、副反应,并探讨云南地区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患者文拉法新(包括其活性代谢物0-去甲基文拉法辛)血药浓与口服剂量、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的关系。方法:门诊及住院的49例抑郁障碍的患者口服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后完成8周随访。以HAMD-17、MADRS、HAMA、CGI及C-SSRS于基线期及治疗后1、2、4、8周末评估病情。采用超快速液相串联质谱法(Ultr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UHPLC)于治疗后1、2、4周末测定血清文拉法辛及其活性代谢物0-去甲基文拉法辛浓度。采用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简单线性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均<0.001),是否早期起效的有效率及治愈率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合并用药组HAMD总分显着高于单一用药组(P<0.01),但治疗后1、2、4、8周末两组间HAMD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2.文拉法辛副反应发生率71.43%,程度均为轻到中度,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3.治疗后2、4周末文拉法辛血药浓度高于1周末(P<0.01);4.同一时点文拉法辛剂量与血药浓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线性相关(r=0.528, P <0.001; r=0.366, P<0.05; r=0.527, P<0.01);5.文拉法辛血药浓度与HAMD减分率无显着地相关关系(P均>0.05);6.文拉法辛血药浓度与TESS评分无显着地相关关系(P均>0.05);7.治疗后1周末、2周末、8周末TESS评分与HAMD减分率间均呈现低度负相关关系(r=-0.428, P<0.01; r=-0.460, P<0.01; r=-0.328,P<0.05),而4周末两者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8.早期起效组与早期未起效组、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超重组与未超重组的血药浓度差异均无显着性(P均>0.05);2周末和4周末的血药浓度女性组高于男性组(P<0.05,P<0.01);2周末合并用药组剂量高于单一用药组(P<0.01),但血药浓度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9.利用ROC曲线分析阈浓度,发现1周末的早期起效阂浓度为300.45ng/ml (Az=0.668, P<0.05),可认为1周末血药浓度对治疗效果的判断有意义,但判断价值较低。结论1.文拉法辛缓释胶囊起效迅速,1周内能明显改善抑郁障碍的各项症状。2.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副反应程度较轻,耐受性好,故安全性较好。3.联合用药对于病情更重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优于患者病情相对较轻的单一用药组。4.是否治疗1周末早期起效、是否治疗4周末有效、是否超重均不是文拉法辛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5.不同性别及用药方案可能影响文拉法辛血药浓度,女性文拉法辛稳态血药浓度高于男性;合并用药可能产生药物相互作用,降低文拉法辛血药浓度。6.文拉法辛血药浓度与口服剂量存在正相关关系。7.未找到明确的浓度-效应关系,也未发现血药浓度与副反应的相关性。8.治疗1周末的文拉法辛血药浓度达到或超过300.45ng/ml时可能提示早期起效,此界值与欧美人群相关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孙文文[9](2014)在《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探讨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副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于治疗后1、2、4周末检测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帕利哌酮血药浓度;于治疗后1、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帕利哌酮疗效,TESS量表评价副反应;于治疗后1、4周末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泌乳素水平检查。结果:1.35例入组病人中23例完成试验;帕利哌酮治疗前后PANSS评分、SAPS评分、SANS评分、精神病理学症状评分、CGI-S评分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对比无显着性差异性(P>0.05);帕利哌酮治疗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昏、口干、鼻塞、视力模糊、嗜睡、心动过速、乏力、失眠、锥体外系反应;男性和女性患者的血清泌乳素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升高(P<0.05),二者之间的升高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8周末的体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体重增加平均值(2.46±2.45)Kg;对比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值较治疗前有显着升高(P<0.05);帕利哌酮的剂量与疗效、副反应之间无相关性(P>0.05)。2.治疗后1、2周末间血药浓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2、4周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患者的血药浓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TT分析提示治疗后1、2、4周末的服药剂量与相应时间的血药浓度呈正相关(P<0.05),而PP分析则提示治疗后4周末二者有相关性(P<0.05);帕利哌酮血药浓度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减分率、CGI-S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早期起效组与早期无效组血药浓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帕利哌酮血药浓度与TESS量表、体重增加值无相关性(P>0.05);帕利哌酮血药浓度与女性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有相关性(P<0.05);出现EPS组患者与未出现EPS组血药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帕利哌缓释片可在治疗后1周内起效,迅速改善患者阳性、阴性以及精神病理症状。2.帕利哌酮缓释片对首发和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3.帕利哌酮的不良反应少,主要出现的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血清泌乳素升高,患者体重轻度增加,血脂轻度增高。4.帕利哌酮的血药浓度可能与服药剂量呈非线性正相关。5,帕利哌酮的血药浓度与女性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呈正相关。

刘敬弢,张艳华[10](2015)在《抗肿瘤治疗药物监测与合理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对抗肿瘤治疗药物监测和合理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治疗药物监测、抗肿瘤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个体化用药以及合理用药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纳入标准:1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与合理用药。2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与合理用药。3抗肿瘤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共筛选出相关文献17篇。结果:通过长期发展,治疗药物监测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抗肿瘤药物具有治疗指数低、毒性大、与其他药物联用复杂以及个体差异大等特点,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以保证药效并控制毒性。结论:治疗药物监测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指导抗肿瘤合理用药。

二、精神药物TDM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药物TDM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AGNP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11(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制订本共识指南的目的
2 本共识指南的制订过程
3 精神科TDM的理论问题
    3.1 神经精神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代谢及遗传药理学
    3.2 遗传药理学问题
    3.3 剂量与血药浓度
    3.4 血药浓度与脑药浓度
    3.5 血药浓度与脑中靶结构占有率
    3.6“治疗窗”与治疗参考浓度范围
        3.6.1 治疗参考浓度范围下限的估测
        3.6.2 治疗参考浓度范围上限的估测
        3.6.3 实验室警戒浓度的估算和概念
        3.6.4 从基于群体的参考值到基于个体的参考值
    3.7 测定精神药物血浆浓度的推荐等级
    3.8 精神药物血浆浓度测定的指征
4 精神科TDM的实施
    4.1 血浆药物浓度测定的申请
    4.2 血液样本的采集
    4.3 血液样本的储存与传输
    4.4 实验室测定
    4.5 结果的报告
    4.6 结果的解释
    4.7 临床决策
    4.8 遗传药理学测查与TDM的结合
5 结论与展望

(2)精神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TDM历史
2 精神药物TDM的临床意义
    2.1 TDM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2.2 TDM有助于用药剂量个体化, 提高临床疗效
    2.3 TDM对防止药物过量中毒和诊断药物急性过量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2.4 TDM有助于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 确定合并用药原则
    2.5 TDM有助于精神药物临床试验和遗传药理学的研究
3 精神药物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
    3.1 色谱法
    3.2 免疫测定法 (Immunoassay, IM)
    3.3 火焰发射光度测定法 (Flame emission photometry) 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4 精神药物与TDM
    4.1 抗精神病药与TDM
        4.1.1 传统抗精神病药与TDM:
        4.1.2 新型抗精神病药与TDM:
        (1) 剂量-浓度关系:
        (2) 血浆浓度与脑内多巴胺受体占有率:
        (3) 血浆浓度与临床效应:
        (4) 小结:
    4.2 抗抑郁药与TDM
        4.2.1 三环类抗抑郁药与TDM:
        4.2.2 其它抗抑郁药与TDM:
    4.3 心境稳定剂与TDM
        4.3.1 碳酸锂与TDM:
        4.3.2 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与TDM:
    4.4 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与TDM
    4.5 戒毒药物与TDM
5 精神药物TDM的成本-效益分析
6 结论

(3)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DM药物种类进展
2 TDM方法学进展
    2.1 色谱分析法
        2.1.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1.2 液相质谱-色谱联用技术(LC-MS或LC-MS/MS)
        2.1.3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
        2.1.4 气相色谱法(GC)
    2.2 免疫分析法
        2.2.1 放射免疫法(RIA)
        2.2.2 酶免疫法(EIA)
        2.2.3 化学发光免疫法(LIA)
        2.2.4 荧光免疫法(FIA)
        2.2.5 免疫比浊法
        2.2.6 其他
    2.3 其他分析方法
3 TDM交叉学科及发展方向
    3.1 活性代谢物、游离药物、对映体监测
    3.2 药物基因组学
    3.3 群体药动学

(4)国内外治疗药物监测指南现状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指南的基本情况
    2.3 指南内容
        2.3.1 指南篇章结构
        2.3.1. 1 管理指南
        2.3.1. 2 技术指南
        2.3.1. 3 综合指南
        2.3.2 指南具体内容
        2.3.2. 1 TDM管理规范
        2.3.2. 2 技术方法
3 讨论
    3.1 TDM指南的发展与我国的现状
    3.2 对我国TDM指南结构内容的建议
    3.3 药物基因组学方法在TDM指南中的体现
    3.4 本研究的局限
    3.5 结论

(5)从室间质量评价分析神经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2 监测方法
3 结果
    3.1 神经精神科药物及TDM项目
    3.2 参评实验室数量
    3.3 TDM监测方法与参评实验室数量
        3.3.1 血清丙戊酸、苯妥英、卡马西平
        3.3.2 血浆卡马西平
        3.3.3 血清碳酸锂
4 讨论
    4.1 实验室组成的多样性导致参评实验室数量较少
    4.2 监测方法的繁杂性限制了参加室间质量评价的药物种类
    4.3 神经精神科药物浓度监测的必要性

(6)精神类疾病患者常用药物TDM结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推荐血药浓度范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5种药物TDM频次分布
    2.2 5种药物TDM前、后在控率的比较
3 讨论

(7)万古霉素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及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业名词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某三甲医院2017-2018年度革兰阳性菌、真菌的分布及耐药数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仪器和设备
        1.3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培养阳性标本的科室分布
        2.2 标本来源
        2.3 2017-2018年度分离出G+菌与真菌种类分布
        2.4 主要革兰阳性菌及真菌的耐药情况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筛选病例基本资料
        2.2 临床有效性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筛选病例基本资料
        2.2 临床有效性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临床疗效
        3.2 不良反应
    4 小结
第四部分 典型病例分析与结论
    1 典型病例分析
    2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1 TDM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开展情况
    2 TDM检测技术进展
    3 TDM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文拉法辛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及副作用关系的研究—一项自然状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二 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附录三 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
附录四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附录五 临床疗效总评价量表
附录六 哥伦比亚自杀严重度评定量表
附录七 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附表四
附表五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抗肿瘤治疗药物监测与合理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2抗肿瘤药物的应用特点
3TDM在抗肿瘤药物中的临床应用
4TDM与合理用药

四、精神药物TDM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AGNP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11[J]. Hiemke C,Baumann P,Bergemann N,Conca A,Dietmaier O,Egberts K,Fric M,Gerlach M,Greiner C,Gründer G,Haen E,Havemann-Reinecke U,Jaquenoud Sirot E,Kirchherr H,Laux G,Lutz UC,Messer T,Müller MJ,Pfuhlmann B,Rambeck B,Riederer P,Schoppek B,Stingl J,Uhr M,Ulrich S,Waschgler R,Zernig G,李文标,果伟,阮灿军,贺静,汤宜朗,王传跃.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6(10)
  • [2]精神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J]. 付培鑫,王传跃.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03)
  • [3]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J]. 王菁,刘璐,郑恒,丁玉峰.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7(01)
  • [4]国内外治疗药物监测指南现状的循证研究[J]. 黄亮,张伶俐,李幼平,曾力楠,胡志强,刘丹,陈敏.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6(04)
  • [5]从室间质量评价分析神经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的发展现状[J]. 张少川,陈志祥,黄秋燕,吴思棋,杨春霞. 中国药房, 2019(01)
  • [6]精神类疾病患者常用药物TDM结果的回顾性分析[J]. 余爱萍,孙隽钰,谢海燕,鲁雯,郭晓霞,史云. 检验医学, 2020(04)
  • [7]万古霉素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及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D]. 廖刚. 南华大学, 2019(01)
  • [8]文拉法辛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及副作用关系的研究—一项自然状态观察[D]. 李丛冉.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9]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 孙文文.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10]抗肿瘤治疗药物监测与合理应用研究进展[J]. 刘敬弢,张艳华. 中国新药杂志, 2015(16)

标签:;  ;  ;  

精神药物TDM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