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常困扰学生的几个关联词——或、且、非(论文文献综述)
胡楠[1](2020)在《英语学术文本复合句汉译翻译实践报告 ——以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节选)为例》文中认为复合句是翻译实践中的难点,它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类型多样,同时由于中英语言结构差异很大,如果直译或是顺译某些复合句往往会造成词不达意的结果,无法准确传递出源语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翻译复合句时,译者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复合句的句法结构和句型特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精准地还原源语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要关注汉语句法结构规范。英语文本中的复合句频现,会导致译者在汉译中遇到诸多困难,探索上述翻译困难的解决途径有利于为复合句汉译增加新的视角。基于此,本文以埃德温·根茨勒的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翻译实践文本,分析并解决复合句汉译的问题。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复合句较多,而且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形成一定的翻译困难。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涉及含有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结构复杂、含有假设关系的主从复合句成分冗长、以及含有条件与目的关系的主从复合句逻辑衔接隐化。这就要求在翻译复合句时,要理清句子主干,根据语法和逻辑合理地加以分析,佐以适当的翻译手段,将复合句根据其主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加以转换,形成符合汉语语言规范的译文,以利于译入语读者理解。通过大量翻译实践,本文总结出针对复合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即针对含有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结构复杂的问题可采用移位法和变序法,针对含有假设关系的主从复合句成分冗长的问题可采用句内整合法和逻辑重组法,针对含有条件与目的关系的主从复合句逻辑衔接隐化问题可采用条件与目的标记显化的方法。基于上述翻译实践,本文总结出复合句的翻译方法和规律,希望能对同类学术文本中的复合句汉译提供借鉴。
Duangpakdee Mullika(林香蕊)[2](2017)在《汉泰疑问句的异同及汉语疑问句的教学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各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以及交际功能存在差异,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并因此影响其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疑问句是泰国学生使用频率较高而偏误较多的句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时并没有很大的问题,听话者能结合日常经验,猜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如果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较为复杂的疑问句,对他们来说则十分困难。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研究汉泰语疑问句的异同之处,通过调查分析法研究了学生使用汉语疑问句的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同时分析了学生在使用汉语疑问句时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归纳出各种偏误类,全文共分以下九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阐述了汉泰语疑问句的研究现状以及近年来汉泰语对比研究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汉泰语疑问句的分类,汉语疑问句有四种类型: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泰语疑问句有三种类型: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第三章研究汉泰语的是非疑问句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汉泰语是非疑问句的提问方式、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的异同点。关于疑问语气词,我们主要讨论分析了汉语是非问句中的语气词“吗”、泰语的语气词“(?)[maj14]”、“(?)[(?):14]”以及它们的附加问形式。第四章按照九种疑问方式:问人、问物或事、问具体对象、问处所、问时间、问性质和状态、问数量、问程度、问原因和目的,将汉泰语特指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分析了有语气词和无语气词的汉泰语特指疑问句之间的异同。第五章是关于汉泰语选择疑问句的对比分析,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介绍汉语关联词“还是”与泰语关联词“(?)[(?):14]”,二是汉泰语选择问句的句式比较,三是汉泰语选择问句中相同项的省略情况比较。第六章分析解释了汉语正反问句“X不X”结构和泰语特殊选择问句“X(?)[maj41](不)X”,同时,将汉泰语中相同的疑问句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七章是关于汉泰语疑问句疑问程度和交际功能的研究,由于学界已对汉语疑问句的疑问程度有了定性,而我们并未发现针对泰语疑问句疑问程度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依据邵敬敏(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泰语疑问句的疑问程度,并对汉语和泰语疑问句的疑问程度做了比较。此外,本章还解释了汉泰语疑问句中“询问”与“间接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第八章是针对泰国学生使用汉语疑问句的调查统计,我们将学生的偏误情况归纳为四种类型:错序、误代、误加和遗漏,借此分析汉语疑问句的教学难点以及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关于汉语疑问句教学的教学策略。第九章总结了全文各章的主要观点,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希望在汉语疑问句教学方面对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MOHAMED ALI(何大力)[3](2018)在《阿拉伯学生汉语学习偏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以及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推广,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在不断升温,阿拉伯语为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人数也随之增加。但在习得过程当中,大多数学生使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时,他们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而这些偏误恰恰反映出了汉语学习者从阿拉伯语不断向目标语靠拢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很多情况下,阿拉伯学生会习惯性地把母语的语言规则套用到目的语的使用中造成许多违反汉语表达习惯的偏误,这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甚至会给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通过收集到的资料笔者发现,偏误现象已贯穿于外语学习的整个过程,相关的错误也体现在语言学习的各个层面上。本文以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理论为指导,以对比分析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和学生的期中、期末作文考试作为主要资料来源,以阿拉伯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误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学生所出现的词汇、句法、语篇和标点符号的偏误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分析,并探究母语负迁移现象对阿拉伯学生的影响,归纳了偏误类型并探讨其成因,最后针对出现的这些偏误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在分析阿拉伯学生造成的各类偏误的过程中,笔者根据不同类型的错误举出大量的例子。本研究主要涉及到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为引言部分,在此笔者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概述了国内外对偏误现象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在偏误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将阿拉伯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词汇偏误分为搭配不当、词性混淆、近义词的混用、遗漏、错序等类型,并进行归纳与分析。第三章对阿拉伯学生学习汉语句法时造成的偏误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笔者主要从句子成分和句式偏误两大类入手,将偏误归纳为定语层面、状语层面、补语层面、被字句、疑问句、比较句等其他句式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阿拉伯汉语学习者学习语篇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偏误,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到指称偏误、省略偏误以及关联词偏误三个层面。第五章笔者主要对阿拉伯学生学习汉语标点符号时出现的偏误情况进行了整理和收集并将相关的偏误类型分为书写形式、符号的误用、符号的空缺和多余四大类。第六章对阿拉伯留学生汉语习得中造成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相关的内容包括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文化因素的干扰和学习策略的不良影响等其他因素。最后笔者基于第六部分的数据分析在第七章提出减少偏误的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思考建议,主要从引导学生进行阿汉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增强对母语负迁移的知识、培养他的汉语语感、改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外语学习者、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阿拉伯学生对语言偏误的重视,提高他们对这些错误的意识,同时也希望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杨秀梅[4](2015)在《中高级韩国学生汉语递进、转折类关联词习得偏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关联词是篇章的重要衔接手段之一,在写作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关联词语的误用会导致学生在表达时出现事理逻辑方面的错误,常常使前后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混乱,上下文之间产生逻辑上的矛盾,让听话人或读者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与立场。本文以中高级汉语水平韩国学生的递进、转折类关联词习得偏误为研究对象,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角度考察中高级汉语水平韩国学生习得递进、转折类关联词的规律与特点,为相关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偏误理论出发,探讨韩国中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递进、转折类关联词习得偏误情况,并根据偏误情况做出相应的偏误分析;第三章、第四章则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对韩国中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递进、转折类关联词的习得偏误成因进行探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思考;第五章为针对韩国中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递进、转折类关联词教学设计;第六章为结语,总结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张利蕊[5](2019)在《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标复句运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其句法语义的复杂性、句型句式的多样性以及内部成员的繁复性,使其成为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极易产生偏误的难点,也使得学界对有标复句的习得研究相当薄弱。复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常规句式与关联标记的使用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给欧美留学生习得汉语有标复句带来了很大的干扰。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前人对汉语有标复句和英语关联标记研究的基础上,以欧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做了系统的调查与深入的分析。重点讨论了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书面语偏误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学大纲的不足与有标复句的教学方法问题。文章全面勾勒出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高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教学与学习效果。习得顺序的研究基于60万字的欧美留学生的自然语料和诱发语料,采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和蕴含量表法分析欧美留学生对12类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依次是:因果句、转折句、假设句、条件句、递进句、并列句、目的句、推断句、让步句、选择句、假转复和连贯句。但从具体句式的习得顺序来看,欧美留学生对52个汉语有标复句句式的习得顺序为:Y1>Z1>Y2>Z2>T3>M1>X1>JZ2>D1>B4>T5>Z3>Z4>Z6>B2>J2>T2>TD2>T1>Y4>Y3>TD1>B1>M4>B3>R2>R1>JZ1>J1>L5>L1>M2>Z5>M3>X4>X2>T4>T6>L2>J5>X3>J3>J4>R3>D4>L3>X6>L4>D2>M5>D3>X5。从研究结果来看,句类和具体句式的习得顺序没有必然联系;有标复句的习得是一种渐进、动态的过程,具体的句式习得没有清晰的界线,而是多个句式同步进行、相互交叉、互相渗透;随着语言水平和等级的提高,对句式的理解和掌握也随之提升;对比其它国别留学生的习得顺序研究结果,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对某一语法点的习得情况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书面语中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与偏误情况。我们首先将欧美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使用关联标记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分析。统计的样本为433847字的欧美留学生作文和433467字的中国中小学作文。对两种语料中97个较为常见的关联标记进行统计显示,欧美留学生共计使用关联标记9163次,中国中小学生共计使用关联标记4847次,前者为后者的1.89倍。这一结果和对外汉语一线教师对留学生有标复句的使用情况预估有较大的出入。基于真实、自然语料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确保表达准确性和逻辑性,使自己的话语更容易被理解,欧美留学生比汉语母语者更倾向于使用有标复句。这一结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可以给面向对外汉语的复句教学一些启示。然后我们调查了书面语料的偏误情况。我们借助欧美留学生的书面语语料所做的定量分析。通过对近43万余字语料进行调查,共收集到有标复句的偏误用例1868例。并将这些偏误细分为关联词错搭、关联词错用、关联词缺失、关联词误加、关联项失当、关联词错位和标点不当等7种类型。最后基于这7种偏误类型,我们对43万多字语料样本的12类复句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并对每一类有标复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联标记进行了逐一调查,分析高频复句的偏误情况。口语中有标复句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基于对10名欧美留学生开展的中英文访谈,和对5名汉语母语者的访谈。从访谈语料中识别出13个有标复句中的17个关联标记,统计出欧美留学生在口语中最常使用的5个关联标记依次是:“但是”、“所以”、“因为”、“然后”和“如果”。还有一些关联标记如“再说”、“比如”、“还有”、“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未被收录,但在欧美留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却很常用,其原因是真实语言环境的影响和关联标记自身的语言功能所造成的。与习得顺序的研究结果相比,常用的关联标记Y1、Z1处于习得顺序的第1和第2位,D1处于第9位,J2和B1分别位于第16和23位,而L1、X2和X3分别位于第31、36和41位,这说明欧美留学生口语和书面语中对有标复句的掌握情况是有差异的。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欧美留学生对于“所以”、“或者”、“而且”、“虽然”、“那(么)”这5个关联标记的使用呈现出显着性差异性。差异分析显示,母语迁移、学习年限和学习者个人语言使用习惯是欧美留学生使用关联标记的显着的影响因素。在偏误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汉语自身语法结构的影响和母语干扰因素以及学习者因素三个方面对欧美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对教学大纲的建议和对汉语教师的建议两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我们将偏误分析中所有高频关联标记的使用频率进行汇总,然后对照五部常用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发现有些高频词存在未被录入或出现顺序与我们的考察结果不一致的现象,通过比对分析,我们对大纲编写提出了合适的修改建议。综合对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书面语中的偏误情况、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偏误原因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我们针对教师提出四点建议:丰富自身的复句语法知识、科学安排复句教学的顺序、合理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大力强化课堂内外的实践练习。在综合分析了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偏误情况和偏误原因之后,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本研究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引入对外汉语课堂中有标复句的教学。实验教学持续了两周8个课时,共有22名留学生参与,在严格按照“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后,笔者对实验组和对比组在前测、即时后测、延时后测中所有的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两个组别所使用的关联标记的复杂度和准确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产出导向法”在有标复句的教学效果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但在促进留学生有标复句的使用复杂度和准确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表现出远超传统教学的优势。
郭中[6](2013)在《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主要围绕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特征展开,对普通话和众多方言的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进行搜集和整理,同时在句法语义相互验证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语言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汉语方言与非汉语的比较,探求和总结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特点,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是引论部分,交代一下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还有研究所需要用到的方法和理论,然后说明语料的来源。接着厘清一下论文中涉及到的连这个重要概念,即复句的概念和关联标记的概念。最后从多个角度对汉语复句关联标记研究已经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综述。第二章是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首先介绍一下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手段,看它主要用什么样的关联标记,是使用连词、副词、还是固化短语或者语序、语调等;再是关联标记的句法位置,是在句首、句中还是句末,是用在主语前还是主语后;最后是关联标记的模式类型,看是是“居中粘接式”还是“居端依赖式”或者“前后配套式”。第三章汉语普通话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研究,首先分类介绍普通话中不同类别的复句主要使用的关联标记情况,看其主要有哪些关联标记,然后再分类论述不同类别的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情况,总结出其标记模式的特点,并进行相关解释和说明。重点是后面对关联标记模式特点的总结和解释部分。第四章汉语方言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研究,首先分类介绍不同类别的复句在不同方言中主要使用的关联标记情况,这一部分是最基础核心的部分。我们把所有调查的方言中各类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搜集整理出来,然后尽可能详细地描写出来。我们安排的体例是以复句类别为纵线,每一类复句下面详细描写各大方言的这类复句的关联标记有哪些,并附上详细例子,每个例子后面附上与普通话相应的意思。本章第二块的内容是再以复句类别为纵线论述每一类复句在方言中的关联标记模式情况,总结出每一类复句的方言关联标记模式的特点,并进行相关解释和说明。第五章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特征,这一章以因果复句为例进行论述,将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与汉藏语系和中国境内的其他语系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对比,同时也涉及一点其他语系的外语进行比较,总结出相关的类型学特征和共性表现,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解释。第六章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论文的结论和主要创新点在于,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归纳,总结出了普通话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优先序列等级是:(1)居中粘接式>前后配套式>居端依赖式另外我们通过对普通话中七大类复句的“居中粘接式”进行逐一考察后发现,标准的S(s1, Ms2)形式的“居中粘接式”在所有类别的复句中,其使用频率是最高的,而其他三个变体之间的使用频率整体上大致呈现如下序列:(2)S变体一(Sl°Ms2)>S变体二(Sl°M,S2)>S变体三(sl,M,s2)由此,我们可以参照显赫范畴的概念(刘丹青,2012)把“居中粘接式”看作是一个“显赫标记模式”。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对几大方言的调查,包括资料调查和实地田野调查,总结出了汉语方言中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的优先序列是:(3)前后配套式>居中粘接式>居端依赖式最后通过类型学的分析总结出了两个因果复句关联标记模式与语序之间的蕴涵共性,即:共性一:(VO&因-果语序)(?))(g-因句,果句Vg-因句,g-果)共性二:(OV&因-果语序)(?)(因句-g,果句)与此同时,我们对上述序列和蕴涵共性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动因解释和进一步验证。并预测了另两个可能的蕴涵共性:共性三:(VO&偏句-正句语序)(?)(g-偏句,正句Vg-偏句,g-正句)共性四:(OV&偏句-正句语序)(?)(偏句-g,正句)
郑潇[7](2020)在《汉语递进类关联词写作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关联词无论是在句子、段落还是语篇中都有重要的衔接作用,关联词的习得情况也是衡量留学生汉语表达连贯性的重要标准之一。递进关联词在逻辑结构、语义内容、结构层次等方面比较复杂,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前人对汉语递进关联词的分类,本文以每类中的典型关联词为代表,综合分析各类递进关联词在语法、语义、语用上的特点,找出各小类递进关联词的共同特征。然后对典型关联词的变式做区别补充,明确各类递进关联词的语言特征,为下文的偏误分析提供理论参考。此外通过分析《发展汉语》中递进关联词的编排情况,找出师生在使用该套教材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发现留学生在递进关联词习得方面的困难。本文将参照《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中的等级分类标准,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筛选递进类关联词的偏误用例,分类分析偏误用例。再结合实地调查的问卷,使自然语料和诱导语料互相补充,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两部分语料的正确率和偏误率,找出数据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为教学对策和教案设计提供依据。在各部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教材、学习者三个方面,提出针对递进关联词的教学对策,并根据教学对策设计操作性较强的教案,为以后的递进关联词教学提供参考方法。
刘欣欣[8](2019)在《基于构式理论的“除非”句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构式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偏误分析法重点对“除非”构式的本体、教学大纲和教材中“除非”句式的编排以及留学生形成的偏误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针对这三方面的分析,为对外汉语“除非”句教学提出了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语料库来源和研究综述。第二部分运用“构式”理论对“除非”句句式特征进行了分析,将“除非”句分为两类构式:依存性“除非”句构式和排除性“除非”句构式。接着分别对这两类构式从形式特征和构式义特征角度展开说明,结尾部分还对“除非”句构式与相近构式“只有”、“除了”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为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教材关于“除非”构式教学的考察,分别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研究分析。第四部分为“除非”句构式的偏误分析,首先搜集了HSK动态语料库、暨南大学语料库和华中师范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中“除非”偏误句,然后总结归纳了“除非”句的偏误类型,并进行偏误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对外汉语“除非”句构式的教学建议。这一部分分别基于构式理论、教材编写和留学生偏误分析为“除非”句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苏蕾[9](2020)在《《发展汉语》(初、中级)综合教材中的复句编排研究》文中认为教材是学习中的一种媒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复句是学生学习汉语时比较头疼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部分。学生学习复句时出错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材关于复句的编排是原因之一。本文立足于研究同一教材连续级别复句编排情况,以《发展汉语》初、中级四本综合教材为研究对象。将对同一套教材连续级别复句语法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复现率的合理性等进行考察,并提出一些教材编排建议,进而希望为对外汉语教材中复句的编写提供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参考。首先,本文在参照大纲的基础上,考察《发展汉语》初、中级共四本教材复句编排情况,包括:课文中出现的复句类型,复句数量;“综合注释”部分对复句语法项目的讲解情况,其中包括是否标明复句概念和是否标明分句关系;“综合练习”部分关于复句练习题的设计编排情况,包括练习题的题型、题量等。其次,分析连续两个级别的教材中,复句衔接编排的情况,具体包括课文中复句的复现次数,复现率,复句练习题的题型题量、复现率。通过对复现率的考察,总结出了一些所选教材在复句语法项目的编排上的特点,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最后,根据前面对四本教材中复句的编排情况,得到了一些在教材编写复句上的启示,主要是从课文、对复句的讲解和练习题三个方面入手,关于课文编写得到的启示是,在编写教材时,要严格按照参考的大纲挑选编入教材的课文,课文中出现的复句语法项目数量、难度要适中,并且要考虑复句的复现次数。关于对复句讲解的编写得到的启示是,合理安排讲解复句语法项目的频率和次数,尽量做到平均分配至教材中的每一课,讲解要清楚,例句要贴近日常生活,在初级阶段讲解时应配有英文注释辅助学生理解。关于对复句练习题的编写得到的启示是:严格遵循先讲后练的原则,练习题的题型尽量做到丰富有趣,练习题的数量不能过少,否则达不到比较好的练习效果。
陈氏美幸(TRAN THI MY HANH)[10](2020)在《现代汉、越语有疑而问问句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越南语受三种语言的影响最深:汉语;泰语;蒙高棉语。虽然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但从表面上汉语和越南语有很多共同点。也是因为不同的语言系统导致各个语言的个性。在平常生活交流当中,疑问句担当很重要的作用,是在语言系统最基本的句式之一。因为每个语言有自己的特征,导致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疑问句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难点,尤其是有疑而问句子。因此,我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研究对象是汉、越语口语中疑问句的语法形式,利用对比研究方法,帮助越南学生更加掌握汉语疑问句。希望本人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越南学生有效地运用汉语疑问句。除了绪论和结语以外,本文这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章概述汉、越语是非疑问句的定义,将汉、越语是非疑问句的提问手段与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进行对比,并且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第二章概述汉、越语特指疑问句的定义,将两者的疑问代词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讨论到汉语特指疑问句语气词“呢”、“啊”与越南语特指疑问句句尾语气词的异同。最终指出汉、越语特指疑问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章说名选择疑问句的定义、汉语和越南语中的关联词,从特点与结构方面将汉、越语选择疑问句进行对比,指出异同之处。第四章对汉语正反问句与越南语“用疑问副词的是非疑问句”进行比较分析。第五章针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疑问句的难点,并且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二、经常困扰学生的几个关联词——或、且、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常困扰学生的几个关联词——或、且、非(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学术文本复合句汉译翻译实践报告 ——以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复合句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
1.1 复合句的定义和特征 |
1.2 复合句的分类及其在英语学术文本中的体现 |
第二章 翻译任务简介 |
2.1 任务描述 |
2.2 翻译过程 |
第三章 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3.1 含有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结构复杂 |
3.1.1 含有说明性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结构复杂 |
3.1.2 含有推论性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结构复杂 |
3.2 含有假设关系的主从复合句成分冗长 |
3.2.1 含有一致性假设关系的主从复合句成分冗长 |
3.2.2 让步性假设复句成分冗长 |
3.3 含有条件与目的关系的主从复合句逻辑衔接隐化 |
3.3.1 含有条件关系的主从复合句逻辑衔接隐化 |
3.3.2 含有目的关系的主从复合句逻辑衔接隐化 |
第四章 解决方案 |
4.1 含有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翻译方法 |
4.1.1 移位法 |
4.1.2 换序法 |
4.2 含有假设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翻译方法 |
4.2.1 句内整合法 |
4.2.2 逻辑重组法 |
4.3 含有条件与目的关系的主从复合句翻译方法 |
4.3.1 条件标记显化法 |
4.3.2 目的标记显化法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英语复合句汉译方法总结 |
5.2 目前实践的局限与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术语表 |
附录Ⅱ 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2)汉泰疑问句的异同及汉语疑问句的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范围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第四节 本文的语料来源与相关说明 |
第二章 汉泰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汉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泰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汉泰语疑问句对比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汉泰语疑问句的类别研究 |
一、汉语疑问句的分类 |
二、泰语疑问句的分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泰语是非疑问句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泰语是非疑问句的定义 |
一、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定义 |
二、泰语是非疑问句的定义 |
第二节 汉泰语是非疑问句提问手段与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 |
一、汉语是非疑问句提问手段与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 |
二、泰语是非疑问句提问手段与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 |
第三节 汉泰语是非疑问句比较 |
一、汉泰语利用语调构成的是非疑问句情况比较 |
二、疑问语气词“吗”与“(?)[maj~(14)]” |
三、疑问语气词“吗”与“(?)[(?):~(14)]” |
四、汉泰语是非疑问句句法结构对比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泰语特指疑问句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泰语特指疑问句的定义 |
第二节 汉泰语疑问代词比较 |
一、问人 |
二、问物或事情 |
三、问具体对象 |
四、问处所 |
五、问时间 |
六、问性质、状态或方式 |
七、问数量 |
八、问程度 |
九、问原因或目的 |
第三节 汉语特指疑问句语气词“呢”、“啊”与泰语特指疑问句句尾语气词比较 |
一、疑问语气词“呢”与泰语相应语气词的比较 |
二、疑问语气词“啊”与泰语相应语气词的比较 |
第四节 汉泰语不含有疑问代词的特指问 |
一、“NP+呢”特指疑问句 |
二、“VP+呢”特指疑问句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泰语选择疑问句对比分析 |
第一节 选择疑问句的定义 |
第二节 汉泰语关联词的定义与使用方法 |
一、汉语选择疑问句中的关联词 |
二、泰语选择疑问句中的关联词 |
第三节 汉泰语选择疑问句句式对比分析 |
一、汉泰语选择疑问句的特点比较 |
二、汉泰语选择问句式结构的异同比较 |
三、汉泰语选择问句前项(X)与后项(Y)的选项关系 |
第四节 汉泰语选择疑问句的相同项省略情况比较 |
一、相同项是动词短语 |
二、相同项是主语 |
三、相同项是宾语或补语 |
四、相同项是状语 |
五、相同项是“的”后面的中心语 |
六、相同项是数量短语后面的中心语 |
七、相同项是定语不能省略 |
八、相同项是并列短语中的某个并列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一、汉泰语选择疑问句的共同点 |
二、汉泰语选择疑问句的不同点 |
第六章 汉语正反问句“X不/没X”句式与泰语特殊选择问句“X((?))(?)X”句式比较 |
第一节 汉泰语“X不/没X”句式比较 |
第二节 汉语一般正反问句与正反选择问句 |
一、汉语的正反选择问句与正反问句“X不/没X”句式 |
二、正反选择问句与正反问句的语义表达差异 |
三、正反问与正反选择问的作答差异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汉泰语疑问句的疑问程度与交际功能比较 |
第一节 汉泰语疑问句的疑问程度比较 |
一、疑问语气词的疑问程度 |
二、附加疑问句的疑问程度 |
三、泰语NP/VP+语气词的疑问程度 |
第二节 汉泰语疑问句的交际功能比较 |
一、疑问句直接言语行为 |
二、疑问句间接言语行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汉语疑问句教学难点的调查分析及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泰国学生习得汉语疑问句情况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 |
三、调查结果以及偏误分析 |
第二节 汉语疑问句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 |
一、汉语疑问句教学难点 |
二、汉语疑问句教学策略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阿拉伯学生汉语学习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难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 |
1.5.1 研究对象 |
1.5.2 语料来源 |
1.6 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
1.6.1 国内的研究 |
1.6.1.1 词汇层面上的研究 |
1.6.1.2 句法层面上的研究 |
1.6.2 国外的研究 |
1.6.2.1 句法层面上的研究 |
1.6.2.2 语篇层面上的研究 |
第二章 词汇层面上的偏误 |
2.1 搭配不当 |
2.1.1 动宾搭配不当 |
2.1.2 主谓搭配偏误 |
2.1.3 定中搭配不当 |
2.1.4 关联词搭配偏误 |
2.2 词性混淆 |
2.2.1 名词误用为形容词 |
2.2.2 名词误用为动词 |
2.2.3 动词误用为形容词 |
2.2.4 动词误用为名词 |
2.3 近义词的偏误 |
2.3.1 忽略范围的大小而造成的偏误 |
2.3.2 忽略词义程度轻重而造成的偏误 |
2.3.3 忽略语体色彩不同而造成的偏误 |
2.3.4 词义的侧重不同而造成的偏误 |
2.4 遗漏 |
2.4.1 量词遗漏 |
2.4.2 动词“是”的遗漏 |
2.4.3 副词遗漏 |
2.4.4 意义比较“虚”的成分被遗漏 |
2.4.5 需要重复的成分被遗漏 |
2.5 错序 |
2.5.1 充当状语的成分错序 |
2.5.2 充当定语成分错序 |
2.6 其他方面的偏误 |
2.6.1 生搬硬套、简单对应 |
2.6.2 多词或缺词 |
第三章 句法层面上的偏误 |
3.1 句子成分的偏误 |
3.1.1 定语层面上的偏误 |
3.1.1.1 定语成分多余 |
3.1.1.2 定语成分残缺 |
3.1.1.3 定语与中心语的顺序偏误 |
3.1.1.4 多层定语顺序的偏误 |
3.1.2 状语层面上的偏误 |
3.1.2.1 时间名词或名词作状语的偏误 |
3.1.2.2 形容词作状语的偏误 |
3.1.2.3 副词作状语的偏误 |
3.1.2.4 动词作状语的偏误 |
3.1.2.5 含有两个时间或地点状语的排列偏误 |
3.1.2.6 多层状语顺序的偏误 |
3.1.3 补语层面上的偏误 |
3.1.3.1 趋向补语的偏误 |
3.1.3.2 结果补语的偏误 |
3.1.3.3 时量补语的偏误 |
3.1.4 疑问句层面上的偏误 |
3.1.4.1 疑问句中的语序偏误 |
3.1.4.2 语气助词“吗”的残缺 |
3.1.4.3 误用疑问代词 |
3.1.4.4 误代疑问词 |
3.1.4.5 选择疑问句的偏误 |
3.2 句式偏误 |
3.2.1 “是......的”句式的偏误 |
3.2.1.1 漏用“是”或“的”的偏误 |
3.2.1.2 误用“是......的”句式而造成的偏误 |
3.2.1.3 多用“是”、“的”或“是......的”的偏误 |
3.2.2 比较句的偏误 |
3.2.2.1 充当比较值的词语误用 |
3.2.2.2 程度副词在比较句中的误用 |
3.2.2.3 比较值补语多余 |
3.2.2.4 否定副词“不“的误用 |
3.2.2.5 比较句中的成分错序 |
3.2.3 “被”字句的偏误 |
3.2.3.1 遗漏偏误 |
3.2.3.2 错序偏误 |
3.2.3.3 误用偏误 |
3.2.3.4 误加某些成分 |
第四章 语篇层面上的偏误 |
4.1 指称偏误 |
4.1.1 零式指称偏误 |
4.1.1.1 误用代词代替零式指称 |
4.1.1.2 误用名词代替零式指称 |
4.1.2 指示照应(指称)偏误 |
4.1.2.1 指示照应的误用 |
4.1.2.2 指示照应的缺失 |
4.1.3 人称照应的偏误 |
4.1.3.1 人称照应的误用 |
4.1.3.2 人称照应的缺失 |
4.2 省略偏误 |
4.2.1 名词性省略偏误 |
4.2.1.1 主语省略偏误 |
4.2.1.2 定语省略偏误 |
4.2.1.3 宾语省略的偏误 |
4.2.2 动词性省略偏误 |
4.3 关联词偏误 |
4.3.1 关联词误用 |
4.3.1.1 并列类关联词误用 |
4.3.1.2 逆转类关联词误用 |
4.3.1.3 因果类关联词误用 |
4.3.2 关联词多余 |
4.3.2.1 因果类关联词多余 |
4.3.2.2 逆转类关联词多余 |
4.3.2.3 其他类关联词多余 |
4.3.3 关联词缺失 |
4.3.3.1 因果类关联词缺失 |
4.3.3.2 并列类关联词缺失 |
4.3.3.3 逆转类关联词缺失 |
4.3.4 关联词搭配不当 |
第五章 标点符号层面上的偏误 |
5.1 书写形式的偏误 |
5.1.1 句号书写不规范而造成偏误 |
5.1.2 省略号书写不规范而造成偏误 |
5.1.3 引号书写不规范而造成偏误 |
5.1.4 分号书写不规范而造成偏误 |
5.2 标点符号的误用 |
5.2.1 句号的误用 |
5.2.1.1 逗号误用成句号 |
5.2.1.2 感叹误用成句号 |
5.2.1.3 问号误用成句号 |
5.2.1.4 冒号误用成句号 |
5.2.2 逗号的误用 |
5.2.2.1 顿号误用成逗号 |
5.2.2.2 句号误用成逗号 |
5.2.2.3 分号误用成逗号 |
5.2.2.4 问号误用成逗号 |
5.2.3 顿号的误用 |
5.2.3.1 逗号误用成顿号 |
5.2.3.2 句号误用成顿号 |
5.2.4 分号的误用 |
5.2.4.1 逗号误用成分号 |
5.2.4.2 句号误用成分号 |
5.2.5 书名号的误用 |
5.2.6 感叹号的误用 |
5.3 标点符号的空缺 |
5.3.1 逗号的空缺 |
5.3.2 冒号的空缺 |
5.3.2.1 提示性的话语后面不加冒号 |
5.3.2.2 动词“说”“问”后而不加冒号 |
5.3.3 句号的空缺 |
5.3.3.1 遗漏段尾句的句号 |
5.3.3.2 遗漏段中句末的句号 |
5.3.4 引号的空缺 |
5.3.4.1 空缺双引号 |
5.3.4.2 空缺右引号 |
5.3.5 顿号的空缺 |
5.3.6 书名号的空缺 |
5.4 标点符号的多余 |
5.4.1 逗号的多余 |
5.4.1.1 出现在连词“和”“以及”“而”之前的逗号 |
5.4.1.2 出现在助词“等”和“等等”之前的逗号 |
5.4.1.3 逗号多余的其他情况 |
5.4.2 书名号的多余 |
5.4.3 句号的多余 |
第六章 阿拉伯学生学习汉语中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 |
6.1 母语负迁移 |
6.2 日的语知识负迁移(过度泛化) |
6.3 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
6.4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6.5 学习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
6.5.1 汉语教师方面的原因 |
6.5.2 教材方面的影响 |
6.5.3 教学方面的影响 |
第七章 针对阿拉伯学生汉语学习偏误现象的教学建议和对策 |
7.1 对教师提出的建议 |
7.1.1 引导学生进行阿汉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分析 |
7.1.2 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与调动其正迁移 |
7.1.3 合理设置课堂教学,营造语言环境 |
7.2 对学生提出的建议 |
7.2.1 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汉语语感 |
7.2.2 培养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
7.3 对教材和教法的策略和建议 |
7.3.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7.3.1.1 要注意教材编写的准确性 |
7.3.1.2 注重教材释义的完整性 |
7.3.2 注意把一些内容纳入到教学中去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高级韩国学生汉语递进、转折类关联词习得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联词的本体研究 |
1.2.2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关联词研究 |
1.2.3 第二语言中的递进、转折类关联词研究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高级韩国学生递进、转折类关联词语的习得偏误类型 |
2.1 误代 |
2.1.1 词形相近误代 |
2.1.2 词义相近误代 |
2.2 错序 |
2.2.1 关联词与主语错序 |
2.2.2 关联词与谓语错序 |
2.3 误加 |
2.4 遗漏 |
2.5 其它偏误 |
第3章 中高级韩国学生递进、转折类关联词语习得偏误成因探究 |
3.1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3.2 关联词本身的复杂性 |
3.3 学习者的个人因素 |
3.4 教学引导不足 |
第4章 中高级韩国学生递进、转折类关联词语习得的教学建议 |
4.1 加强对比研究,预测教学重难点 |
4.2 注重课堂讲解,适时归纳总结 |
4.3 因材施教,设置练习 |
4.4 增强教材统一性和科学性 |
第5章 中高级韩国学生递进、转折类关联词的教学设计 |
5.1 递进类关联词“不仅……而且……”的教学设计 |
5.2 转折类关联词“虽然/虽……,但是/然而……(却)……”教学设计 |
5.3 实例教学设计思路解析 |
5.3.1 递进类关联词“不仅……而且 |
5.3.2 转折类关联词“虽然/虽……,但是/然而……(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体内容与研究目标 |
1.2.1 主体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4 基本假设与研究思路 |
1.4.1 基本假设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句类与句式 |
1.5.1 研究句类 |
1.5.2 研究句式 |
1.6 语料来源与语料加工 |
1.6.1 语料来源 |
1.6.2 语料加工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复句的研究现状 |
2.1.1 第一阶段: 滥觞期 |
2.1.2 第二阶段: 奠基期 |
2.1.3 第三阶段: 探索期 |
2.1.4 第四阶段: 创新期 |
2.1.5 第五阶段: 拓展期 |
2.2 海外研究现状 |
2.2.1 海外关于汉语复句的研究 |
2.2.2 海外对英语关联标记和衔接词的研究 |
2.2.3 海外对非母语者习得英语关联标记的研究 |
2.2.4 海外对儿童习得连词的研究 |
2.3 研究评价 |
2.3.1 取得的成绩 |
2.3.2 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有标复句句式选定及习得顺序 |
3.1 句式选定 |
3.1.1 考察对象 |
3.1.2 考察结果 |
3.1.3 结果分析 |
3.1.4 大纲中句式的选定 |
3.2 研究方法 |
3.2.1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 |
3.2.2 蕴含量表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研究结果 |
3.3.2 蕴含量表法研究结果 |
3.3.3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复句类型习得顺序研究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书面语中有标复句的偏误分析 |
4.1 关联标记连接小句的基本模式 |
4.1.1 单用 |
4.1.2 对用 |
4.1.3 连用 |
4.1.4 复用 |
4.1.5 套用 |
4.2 有标复句的偏误类型 |
4.3 各类有标复句的偏误情况 |
4.3.1 因果复句的偏误分析 |
4.3.2 推断复句的偏误分析 |
4.3.3 假设复句的偏误分析 |
4.3.4 条件复句的偏误分析 |
4.3.5 目的复句的偏误分析 |
4.3.6 并列复句的偏误分析 |
4.3.7 连贯复句的偏误分析 |
4.3.8 递进复句的偏误分析 |
4.3.9 选择复句的偏误分析 |
4.3.10 转折复句的偏误分析 |
4.3.11 让步复句的偏误分析 |
4.3.12 假转复句的偏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调查 |
5.1 调查对象 |
5.2 数据收集 |
5.2.1 汉语访谈及结果 |
5.2.2 英语访谈及结果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与习得顺序的关系 |
5.3.2 与汉语母语者使用情况对比 |
5.4 差异显着关联标记分析 |
5.4.1 “所以”的使用情况 |
5.4.2 “那么”的使用情况 |
5.4.3 “虽然”和“而且”的使用情况 |
5.4.4 “然后”的使用情况 |
5.4.5 “因为”的使用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偏误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
6.1 汉语自身的影响 |
6.1.1 关联标记多义现象多 |
6.1.2 易混淆词多 |
6.1.3 有标复句句型多变 |
6.2 母语的干扰 |
6.2.1 母语对关联词错搭的影响 |
6.2.2 母语对关联词错用的影响 |
6.2.3 母语对关联词缺失的影响 |
6.2.4 母语对关联词误加的影响 |
6.2.5 母语对关联项失当的影响 |
6.2.6 母语对关联词错位的影响 |
6.2.7 母语对标点不当的影响 |
6.3 学习者因素的影响 |
6.3.1 基本描述统计 |
6.3.2 出错原因与个体关联性卡方分析 |
6.3.3 小结 |
6.4 应对策略 |
6.4.1 对五部大纲的审视与建议 |
6.4.2 针对教师的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汉语有标复句教学实践研究 |
7.1 研究设计 |
7.1.1 实验目的 |
7.1.2 实验对象 |
7.1.3 实验过程 |
7.1.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7.2 讨论 |
7.2.1 POA对有标复句教学情况的影响 |
7.2.2 POA对学生有标复句使用情况的影响 |
7.2.3 学生对POA的评价 |
7.2.4 实验组和对比组的教学差异 |
7.2.5 POA模式下汉语教学思考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习得顺序 |
8.1.1 句类和句式的习得顺序 |
8.1.2 不同级别的习得顺序差异 |
8.1.3 不同国别的习得顺序差异 |
8.2 书面语偏误分析 |
8.2.1 欧美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使用关联标记情况对比 |
8.2.2 对书面语料的偏误分析 |
8.3 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 |
8.3.1 总体情况 |
8.3.2 口语和书面语中有标复句的习得情况对比 |
8.3.3 和汉语母语者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对比 |
8.4 偏误原因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
8.4.1 偏误原因的分析 |
8.4.2 应对策略 |
8.5 针对有标复句的教学实验 |
8.5.1 “产出导向法”对有标复句教学情况的影响 |
8.5.2 “产出导向法”对学生有标复句使用情况的影响 |
8.6 本文的创新 |
8.6.1 实证研究 |
8.6.2 从母语角度深度分析偏误原因 |
8.6.3 把标点符号纳入复句的偏误 |
8.6.4 将“产出导向法”引入复句教学 |
8.7 本研究的不足 |
8.7.1 语料样本的不足 |
8.7.2 教学实验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6)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
1.2.1 研宄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和运用的理论 |
1.2.3 研究的语料说明 |
1.3 相关研究概念说明 |
1.3.1 复句的概念 |
1.3.2 关联标记 |
1.4 研究综述 |
1.4.1 单复句的划分和复句关系分类的简要回顾 |
1.4.2 复句关联标记的传统描写研究 |
1.4.3 复句关联标记的语法化研究 |
1.4.4 复句关联标记的认知功能研究 |
1.4.5 复句关联标记的形式语法研究 |
1.4.6 复句关联标记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
1.4.7 复句关联标记的类型学研究 |
1.4.8 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二章 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2.1 复句关联标记的手段 |
2.1.1 独立连接词 |
2.1.2 动词形式 |
2.1.3 语序 |
2.1.4 语调 |
2.2 关联标记的句法位置 |
2.2.1 句首 |
2.2.2 句中 |
2.2.3 句末 |
2.3 关联标记的模式 |
2.3.1 居端依赖式 |
2.3.2 居中粘接式 |
2.3.3 前后配套式 |
2.3.4 小结 |
第三章 汉语普通话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研究 |
3.1 并列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 |
3.1.1 并列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3.1.2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3.2 连贯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 |
3.2.1 连贯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3.2.2 连贯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3.3 递进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 |
3.3.1 递进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3.3.2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3.4 选择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 |
3.4.1 选择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3.4.2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3.5 转折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 |
3.5.1 转折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3.5.2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3.6 条件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 |
3.6.1 条件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3.6.2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3.7 因果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 |
3.7.1 因果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3.7.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第四章 汉语方言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研究 |
4.1 汉语方言中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 |
4.1.1 方言中并列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4.1.2 方言中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4.2 汉语方言中连贯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 |
4.2.1 方言中连贯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4.2.2 方言中连贯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4.3 汉语方言中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 |
4.3.1 方言中递进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4.3.2 方言中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4.4 汉语方言中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 |
4.4.1 方言中选择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4.4.2 方言中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4.5 汉语方言中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 |
4.5.1 方言中转折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4.5.2 方言中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4.6 汉语方言中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 |
4.6.1 方言中条件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4.6.2 方言中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4.7 汉语方言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 |
4.7.1 方言中因果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 |
4.7.2 方言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
第五章 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特征——以因果复句为例 |
5.1 引论 |
5.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类型和关联的模式 |
5.2.1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类型 |
5.2.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类别 |
5.3 语序与关联标记模式的蕴涵关系 |
5.3.1 因果复句内部分句间的语序与标记模式的联系 |
5.3.2 动词和宾语基本语序与关联标记模式的蕴涵关系 |
5.4 对语序与关联标记模式蕴涵关系的理论解释 |
5.4.1 时间顺序原则和联系项居中原则 |
5.4.2 历时的语法化动因与共时的和谐理据 |
5.4.3 象似性原理和经济性原理 |
5.5 结语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7)汉语递进类关联词写作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
一、递进类关联词的本体研究 |
二、第二语言教学中递进关联词偏误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递进关联词的语言特点及编排情况 |
第一节 典型递进关联词语言特点 |
一、不但A,而且B |
二、尚且A,何况B |
三、不但不A,反而B |
第二节 递进关联词的编排情况 |
一、递进关联词在大纲中的编排情况 |
二、递进关联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排情况 |
第三章 语料库中汉语递进类关联词偏误情况分析 |
第一节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调查分析 |
第二节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递进类关联词偏误分析 |
一、错用关联词 |
二、关联词位置不正确 |
三、滥用关联词 |
四、缺少必要关联词 |
五、分句间的语义关联不足 |
第四章 驻青高校的中高级留学生递进类关联词习得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情况简介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三、被试者背景介绍 |
第二节 调查测试结果与分析 |
一、递进关联词偏误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递进关联词使用难度的统计与分析 |
第五章 递进类关联词的教学对策及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关于递进类关联词的教学对策 |
一、教学方面 |
二、教材方面 |
三、学习者方面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递进类关联词的教案设计 |
第三节 教学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基于构式理论的“除非”句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语料库来源 |
1.4 研究综述 |
1.4.1 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综述 |
1.4.2 “除非”句本体的研究综述 |
1.4.3 “除非”句的应用研究综述 |
1.4.4 小结 |
2 “除非”句构式解析 |
2.1 “除非”句构式的界定及分类 |
2.1.1 “除非”句构式的界定 |
2.1.2 “除非”句构式的分类 |
2.2 依存性“除非”句构式分析 |
2.2.1 构式的形式特征 |
2.2.2 构式义特征 |
2.3 排除性“除非”句构式分析 |
2.3.1 构式的形式特征 |
2.3.2 构式义特征 |
2.4 与相关构式“只有”、“除了x,y”的对比分析 |
2.5 小结 |
3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教材关于“除非”句构式教学的考察 |
3.1 教学大纲分析 |
3.2 教材分析—以《成长汉语》《发展汉语》和《汉语纵横》为例 |
4 “除非”句构式的偏误分析 |
4.1 进行偏误分析的原因、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
4.2 留学生使用“除非”句构式造成的偏误 |
4.3 留学生“除非”句偏误原因分析 |
5 关于对外汉语“除非”句构式的教学建议 |
5.1 基于构式理论的教学建议 |
5.2 基于教材编写不足的教学建议 |
5.3 基于留学生偏误的教学建议 |
6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件 |
(9)《发展汉语》(初、中级)综合教材中的复句编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复句研究现状 |
1.2.2 《发展汉语》综合教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的复句编排情况 |
2.1 《大纲》初等阶段复句语法项目教学目标 |
2.2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中的复句类型 |
2.3 教材中复句注释的合理性分析 |
2.3.1 初级综合(I)复句语法项目的注释情况分析 |
2.3.2 初级综合(II)复句语法项目的注释情况分析 |
2.4 初级综合教材复句练习题编排情况 |
第3章 《发展汉语》中级综合的复句编排情况 |
3.1 《大纲》中等阶段复句语法项目教学目标 |
3.2 《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中的复句类型 |
3.3 教材中复句注释的合理性分析 |
3.3.1 中级综合(I)复句语法项目的注释情况分析 |
3.3.2 中级综合(II)复句语法项目的注释情况分析 |
3.4 中级综合教材复句练习题编排情况 |
第4章 《发展汉语》初、中级教材复句衔接编排情况研究 |
4.1 教材中的复句复现率分析 |
4.2 初、中级教材练习设置连贯性、合理性分析 |
4.2.1 教材练习题的题型题量分析 |
4.2.2 教材练习题的复现率分析 |
第5章 《发展汉语》复句编排的特点及启示 |
5.1 教材在复句语法项目编排上的特点 |
5.1.1 教材在复句语法项目编排上的优点 |
5.1.2 教材在复句语法项目编排上存在的问题 |
5.2 教材在复句编排上的启示 |
5.2.1 教材课文中复句编排的启示 |
5.2.2 教材中编排复句讲解的启示 |
5.2.3 教材中编排复句练习题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现代汉、越语有疑而问问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提出 |
0.2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
0.2.1 研究对象 |
0.2.2 研究意义 |
0.3 汉、越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
0.3.1 汉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
0.3.2 越南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
0.3.3 汉、越语疑问句对比研究现状 |
0.4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0.4.1 研究方法 |
0.4.2 语料来源 |
1 汉、越语是非疑问句对比分析 |
1.1 汉、越语是非疑问句定义 |
1.1.1 汉语是非疑问句定义 |
1.1.2 越南语是非疑问句的定义 |
1.2 汉、越语是非疑问句提问手段与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 |
1.2.1 汉语是非疑问句提问手段与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 |
1.2.2 越南语是非疑问句提问手段与句子结构以及回答方式 |
1.3 汉、越语是非疑问句异同 |
1.3.1 相同点 |
1.3.2 不同点 |
2 汉、越语特指疑问句对比分析 |
2.1 汉、越语特指疑问句的定义 |
2.2 汉、越语疑问代词比较 |
2.2.1 问人 |
2.2.2 问物或事情 |
2.2.3 问具体对象 |
2.2.4 问处所 |
2.2.5 问时间 |
2.2.6 问性质、状态或方式 |
2.2.7 问数量 |
2.2.8 问程度 |
2.2.9 问原因或目的 |
2.3 汉语不含有疑问代词的特指疑问句 |
2.3.1 “NP+呢?”特指疑问句 |
2.3.2 “VP+呢”特指疑问句 |
2.4 汉语特指疑问句语气词“呢”、“啊”与越南语特指疑问句句尾语气词比较 |
2.4.1 疑问语气词“呢”与越南语相应语气词的比较 |
2.4.2 疑问语气词“啊”与越南语相应语气词比较 |
2.5 汉、越语特指疑问句的异同 |
2.5.1 相同点 |
2.5.2 不同点 |
3 汉、越语选择疑问句对比分析 |
3.1 选择疑问句的定义 |
3.2 汉、越语关联词的比较 |
3.2.1 汉语选择疑问句中的关联词 |
3.2.2 越南语选择疑问句中的关联词 |
3.3 汉、越语选择疑问句比较分析 |
3.3.1 汉、越语选择疑问句的特点比较 |
3.3.2 汉、越语选择疑问句句式的异同 |
4 汉语正反问句与越南语“用疑问副词的是非疑问句”比较 |
4.1 汉语的正反问句 |
4.2 越南语的“用疑问副词的是非问句” |
4.3 汉语一般正反问句与正反选择问句 |
4.3.1 汉语正反选择问句与正反问句“X不/没X”句式 |
4.3.2 正反选择问句与正反问句的语义表达差异 |
4.3.3 正反问句与正反选择问句的作答差异 |
4.4 汉语反正问句与越南语“用疑问副词的是非疑问句”的异同 |
4.4.1 相同点 |
4.4.2 不同点 |
5 汉语疑问句教学难点以及教学策略 |
5.1 汉语疑问句教学难点 |
5.1.1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是非疑问句的难点 |
5.1.2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特指疑问句的难点 |
5.1.3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选择疑问句的难点 |
5.1.4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正反问句的难点 |
5.2 汉语疑问句教学策略 |
5.2.1 正反问句“X不X”形式的教学策略 |
5.2.2 特指问句中教学策略 |
5.2.3 选择疑问句的教学策略 |
5.2.4 是非疑问句的教学策略 |
5.2.5 创设与知识点相关教学环境的策略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经常困扰学生的几个关联词——或、且、非(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学术文本复合句汉译翻译实践报告 ——以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节选)为例[D]. 胡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2]汉泰疑问句的异同及汉语疑问句的教学策略[D]. Duangpakdee Mullika(林香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3]阿拉伯学生汉语学习偏误研究[D]. MOHAMED ALI(何大力).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4]中高级韩国学生汉语递进、转折类关联词习得偏误研究[D]. 杨秀梅. 湖南大学, 2015(03)
- [5]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D]. 张利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6]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研究[D]. 郭中.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7]汉语递进类关联词写作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 郑潇. 青岛大学, 2020(02)
- [8]基于构式理论的“除非”句式教学研究[D]. 刘欣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9(01)
- [9]《发展汉语》(初、中级)综合教材中的复句编排研究[D]. 苏蕾.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现代汉、越语有疑而问问句对比研究[D]. 陈氏美幸(TRAN THI MY HANH). 辽宁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