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激光》300期致贺(论文文献综述)
袁林[1](2019)在《北京香山论坛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京香山论坛,原称香山论坛,于2006年由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发起。该论坛秉承平等、开放、包容、互鉴的精神,聚焦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安全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积极促进亚太各国围绕安全议题进行磋商交流,目前已成长为亚太地区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安全与防务领域的高端对话平台。北京香山论坛逐渐成为亚太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本地区安全形势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北京香山论坛诞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冷战结束之后,亚太地区安全形势虽总体稳定,但地区矛盾争端时有升温,传统安全威胁暗波汹涌,非传统安全威胁地位上升,呈现出跨国性、复杂性等特征。北京香山论坛作为本地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多边安全对话机制,其产生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北京香山论坛不仅在规格和规模上逐年扩大,论坛议题也一直保持了与时俱进,涉及亚太地区安全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同时议题也在逐渐扩大,不仅仅关注亚太地区安全,全球性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北京香山论坛重点关注的焦点,体现了中国希冀打造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北京香山论坛作为亚太地区安全多边对话机制,促进了本地区国家的安全交流与合作,增强了亚太各国战略互信,极大地提升了亚太地区国家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对维护本地区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北京香山论坛作为中国军队对外交流的重要品牌,对于提升中国的话语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北京香山论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北京香山论坛作为一个全新的多边安全对话平台,以一视同仁、平等尊重为宗旨,希望看到各国代表畅所欲言,为地区安全进言献策,更好地为地区安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方案。但毕竟北京香山论坛创办时间不长,在一些方面尚未尽善,希望该论坛能继续扩大论坛规模,吸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参与其中,并且会间提供更多的非正式会谈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加强地区安全架构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陈伟军[2](2018)在《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上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通商政策率先开启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中西建筑文化缓慢融合。鸦片战争后,西洋建筑文化强势锲入,带来了欧洲的工业革命成果,中外建筑理念发生激烈碰撞,推动了建筑艺术和结构技术的快速发展,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近代建筑,形成了岭南近代建筑发展的高潮。基于“建筑就是建造”的理念,文章从建造的本源出发,选择与欧洲工业革命成果最为密切的结构特征作为切入点,展开岭南近代建筑的研究。文章从时间的维度梳理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脉络,把明末葡萄牙人登陆澳门到清代广州十三行这段近代前期的历史纳入研究的视野,并重点阐述近代以来粤、港、澳及沿海开埠城市和侨乡地区的建筑结构发展概况,结合对历史、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关于结构特征的研究,文章分别从结构材料、结构构造、施工工艺三方面展开,构建了相互补充的研究框架。结构材料是结构体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进步是一切结构技术发展的基石,文章以材料分类展开研究,分别阐述了砖石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材料特性,以及对应的建筑类型和结构体系的转变,呈现近代建筑结构的基本特征。结构构造是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适应材料特性的组合与构成关系,其造型和机理直接影响建筑的立面形象,是结构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工艺是建造的具体实施,外来技术必然要与本土工艺发生融合,呈现“土洋结合”的地域性特征。文章指出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结构特征的保护和再利用方面,文章首先归纳总结了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原则性条款作为保护利用的依据,并强调结构特征保护的重要性和前提性。其次在传统局部保护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保护的理念,目的在于解决原结构未能满足现行规范及新的使用要求的问题;基于“利用有益于保护”的国际共识,在遵守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空间改造的可行性策略。最后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差距,指出保护程序的标准化是确保保护效果可控的有效手段,在分阶段阐述保护的具体内容、法定程序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作者制定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作为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全过程管控的标准化文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最后对整个研究成果做了总结。文章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从结构的全新视角研究岭南近代建筑的发展特点,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脉络,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2)深入阐述和系统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重新认识结构特征之于建筑形态的审美价值,指出结构特征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并为近代建筑分类、断代和保护利用提供重要依据。3)根据国际公约和国家规范,提出了结构保护、空间改造与可持续利用的九大原则和解决方案,制定了旨在推进保护利用标准化程序的《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以确保实施效果的可控性,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范一鸣[3](2018)在《沈阳故宫前朝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范围涵盖了清代沈阳故宫的中路前朝建筑,着眼于建筑整体布局,单体结构,建筑装饰做法,共三个方面。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从整理相关历史文献与图像以及建筑单体木构架权衡出发,梳理前朝建筑历史发展脉络,组群现状,讨论前朝建筑单体平面布置,外观以及结构,并细致分析前朝建筑以多民族特色构件做法为核心的建筑装饰特色,进而全面的把握前朝各建筑及建筑组群特征。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有:中路主要建筑整体布局模式独特的方面表现在建筑组群各进院落进深方向的套叠,规划轴线的偏移等方面;单体建筑上则大体上遵循了明代官式建筑木构架做法的规律并自成体系,通过缩小建筑选材使用的模数达到节省材料,又突出气势的作用;在细部做法上采用的民族特色构件多来源于藏式传统构件,并做了精简和重新组合,并使之很好的融入到汉式建筑构架中来,形成了汉藏结合式建筑的雏形,并深深影响了清中后期官式建筑的规划、建筑、装饰等的做法。
肖云儒[4](2017)在《大丝路笔记之三》文中指出迎向丝路的锻打"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在行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不得不几度往返游弋于中亚、中东。大家在关键时候的表现,促使我夜不能寐,在夜半更深的宾馆大堂来写这篇文章。人是需要磨砺的,困难和风险就是砥砺坚强的磨刀石。在这次长途跋涉
陈建[5](2016)在《芫花根水煎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杀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芫花根水提物对肛门部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杀作用。方法:采用试管法及平皿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实验药物分别为芫花根水煎剂(0.2g/ml、0.4g/ml、0.6g/ml、0.8g/ml、1.0g/ml)、黄芩油膏(0.2g/m1)及甲硝唑注射液(0.5%g/m1),以肛门直肠常见的致病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观察对象,观察上述三种药物(包括其不同浓度)对这些致病菌的抑杀作用。结果:试管法:对于大肠杆菌的抑杀作用,以芫花根水煎剂的抑杀作用最佳,黄芩油膏次之,甲硝唑最次,其中芫花根水煎剂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059±0.0020g/ml,黄芩油膏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086±0.0024g/ml,甲硝唑注射液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39±0.013%g/ml,三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抑杀作用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杀作用,以黄芩油膏的抑杀作用最佳,甲硝唑次之,芫花根水煎剂最次,其中黄芩油膏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0098±0.00033g/ml,甲硝唑注射液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027±0.00076%g/ml,芫花根水煎剂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064±0.0018g/ml,三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杀作用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平皿法:对于大肠杆菌的抑杀作用,以芫花根水煎剂的抑杀作用最佳,为中度敏感,黄芩油膏与甲硝唑低度敏感,黄芩油膏强于甲哨唑,三种药物之间作用强度差异有显着性(P<0.05);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杀作用,以甲哨唑作用最佳,黄芩油膏次之,均为高度敏感,芫花根水煎剂属于中度敏感,作用弱于前二者,三种药物之间作用强度差异有显着性(P<0.05)。不同浓度的芫花根水煎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杀作用的对比,以浓度为0.6g/ml的芫花根水煎剂抑菌作用最佳,不同浓度之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芫花根水煎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显着的抑杀作用;浓度为0.6g/ml的芫花根水煎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杀作用最佳;0.6g/ml芫花根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的抑杀作用强于黄芩油膏和甲硝唑注射液,0.6g/ml芫花根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杀作用弱于黄芩油膏和甲硝唑注射液。
张露[6](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明星[7](2014)在《双歧杆菌黏附蛋白生物学功能的初步探究》文中提出有关双歧杆菌黏附素的探讨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探讨双歧杆菌黏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以期为揭示益生菌与宿主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基础。首先对工程菌株进行诱导,纯化获得长双歧杆菌黏附蛋白PP2、PP4。采用量子点标记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验证其黏附功能。对肠上皮细胞与黏附蛋白作用后mRNA表达变化的检测发现,免疫调节相关基因(如JNK、p38等)、细胞骨架结构相关基因(如GAB2、PAK等)、细胞增殖、肿瘤形成等相关基因(如Erbin、TRAIL等),其表达量发生变化,而这些基因与具体功能之间的关系仍有待分析和探究。其次,通过平板计数法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发现,黏附蛋白PP2、PP4均可抑制致病菌黏附,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所受抑制最为显着(p<0.01),且黏附蛋白能够降低其对抗生素耐受程度。对其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后发现,RPS7、RPL16表达量发生了下调,而UspA、GPSP等的表达量发生上调。最后,采用磁珠法筛选获得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的多个疑似黏附蛋白,已进行质谱测序,为后续黏附功能的探究提供基础材料。本文建立的模型可指导双歧杆菌黏附蛋白的功能研究,为具有黏附功能的胃肠道微生态菌群(株)的筛选提供借鉴,为探究微生物与宿主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何继善,敖英芳,张亚卓[8](2014)在《世界(中国)内镜医师协会为提高国力,降低看病贵,呼吁研制和提高使用国产品牌——目前中国内镜设备年耗1800亿元,78%进口》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内镜微创与消毒设备年耗近1800亿,78%依靠进口,提高内镜微创、图像处理设备与消毒设备的国产化率是当务之急,近十几年来,国家科技部、卫生部等部门积极推动国产内镜与微创设备、内镜消毒设备、内镜图像信息设备、无机材料和纳米生物材料研制内镜器材等,成绩斐然。中国内镜医师分会、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召开的历届世界(中国)内镜医师大会、世界内镜博览会暨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不仅促进世界微创医学进步,推进千亿内镜装备国产化率,同时也规范了内镜公司产品质量行业评价标准。
周娟娟[9](2014)在《民国时期《电影与播音》杂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影与播音》杂志由孙明经于1942年在成都创办,这是我国传媒发展史中最早由高校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刊以促进国内影音教育事业发展为目的,秉持以学术研究为重,并兼顾实际操作技能的办刊原则,成为当时国内着名的教育电影理论研究基地、影音爱好者相互交流和共享经验的学习园地。《电影与播音》杂志历经成都与南京两个阶段,前后持续发行七年之久,共出版63期。论文以杂志的创刊缘由、发展轨迹与把关者为线索,立体地呈现了杂志办刊思想流变的全过程。作为综合性传媒学术期刊,内容涵盖电化教育、电影、广播、电视等多个媒介、多个领域。论文重点阐述了该杂志在电影、广播和电视等现代媒介研究上的贡献,并且深入分析其在各个领域中的研究特点,以及其在这些领域中的历史价值。在创刊的七年中,该刊始终坚守其严肃认真的办刊宗旨。作为学术期刊,该杂志起到了促进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其丰富的办刊经验值得现代学术期刊借鉴,同时,其对民国电影、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上的研究贡献丰富了我国传媒研究史,并且在我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意义。
郭玉荣[10](2014)在《东北虎迁地保护研究及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场构建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拯救濒危物种的两个主要途径。我国对东北虎(P.t.altaica)这一全球濒危物种,采取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拯救措施。就地保护主要通过建立与俄罗斯毗邻的自然保护区和进行大范围森林栖息地的恢复。迁地保护方面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建立东北虎迁地保护繁育中心,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截至2012年,已成功饲养繁育东北虎3212只,积累了珍贵的东北虎迁地保护数据和经验。研究自2009年开始,选择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为研究地,应用问卷调查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SWOT分析法、回归模型等方法对东北虎迁地保护中的种群分布格局,种群繁育管理,种群谱系管理,种群疾病防治,疫源疫病防控,科普教育管理以及种群的野化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和策略分析。结果如下:(1)东北虎种群遗传管理过程中谱系记录保存完整,采取的标识方法有耳标标识、东北虎虎皮纹理特征、微芯片标记、雪地足迹指标测定、DNA个体识别技术等。从最初的人工谱系记录逐渐发展到把微卫星DNA分析技术纳入到遗传管理中,在遗传多样性监测、繁殖核心种群构建、繁殖体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保障了种群的健康发展,提升了遗传多样性的保存能力。(2)东北虎种源繁育的主要优势是种源储备充足,维持了一个可持续、稳定、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储备种源。东北虎奠基种群来源清楚,种源繁育严格,繁殖后代血统纯正,前期扩大种群数量采取一年两胎的办法,后期发展核心种群,利用DNA技术,采取精生精育策略,性比维持在1:1左右。(3)圈养东北虎的产子年龄、妊娠期长度和胎成活率等繁殖参数与野生虎没有显着差异,而产子间隔、胎产子数在圈养条件下有所改变。圈养虎首次产子年龄平均为4.1岁,野生虎为4±0.4岁。平均产子间隔为384.9天,而野生东北虎约为650.92天,相差较大。东北虎平均的胎成活率为58.02%,野生东北虎幼崽出生一个月内的胎成活率为53%-59%。圈养虎的胎产子数平均为2.96只,高于野生虎的2.4±0.6只(P=0.034)。平均妊娠期为108.22天,成功受孕的交配期平均为9.4天,与野生虎交配、妊娠期相近。(4)疾病是威胁野生东北虎和圈养虎及大型猫科动物种群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圈养虎的疾病研究非常重要,将来可用于野生种群的疾病防治。除基础仪器设备及实验室设施外,需要不断完善医疗技术手段,并且需要与国内外科学研究机构合作攻克疫病方面的科学难题,建立并培养专业科研团队。(5)迁地环境下,如果对虎粪不进行有效的处理,将给空气、水、土壤造成污染,并传播疾病,研究发现虎粪可作为有机肥,较其他家畜粪便的有机质、水分、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更高。pH值趋于中性,更能够满足微生物发酵要求。虎粪能够改善土壤中的氮和磷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虎粪的有效利用能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6)圈养虎在野化训练的过程中对猎物种类的反应差异并不显着,对投入的活体猎物,如鸡、猪、羊、牛,其反应大致相同,没有特殊偏好。在野化训练过程中,东北虎对猎物都能产生捕食反应,主动追击猎物。通过连续三年的初步野化训练,圈养东北虎从不会捕食猎物到能够主动追捕猎物,其捕食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捕食效率也随着野化训练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7)人工饲养繁殖的东北虎,特别是展区的笼养虎个体,生活空间狭小,饲喂食物为牛羊肉,常年处于与游人近距离接触的嘈杂环境中,大大降低了紧张程度和恐惧感,丧失了参与捕食、警戒、隐蔽等行为活动。半散养东北虎具有较大面积的空间,与人直接接触的机率相对较小,并且经常有机会捕食投入的活动物,因此其机警程度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增强,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和年龄东北虎的反应并没有明显差异。(8)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东北虎迁地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和科普宣传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普教育方式采取了多元化教育模式。开展东北虎认养活动主题鲜明、具有特色。东北虎观赏旅游,一方面发挥了科普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成为很有发展前景的旅游产业项目,也是拉动地方经济和筹集东北虎保护经费的重要举措。(9)应用管理有效性评估框架体系对东北虎迁地保护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其管理有效性能力总体趋于良好。但国家和地方的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资金渠道不畅、经费短缺是“猫科中心”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在东北虎野化训练和重引入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10)东北虎野化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没有东北虎保护区建设野化训练场进行野化训练,结合东北虎迁地保护的内涵,在自然保护区选择建立野化训练场,对如何建立野化训练总体布局、附属设施进行阐述,构建管理评价理论体系包括3个阶段目标,6个层次,16个分系统,50个具体指标,180个二级指标,以对未来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场的有效管理进行评估。
二、《国外激光》300期致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激光》300期致贺(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香山论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北京香山论坛创建的背景 |
第一节 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 |
一 地区冲突形势严峻 |
二 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
第二节 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加剧 |
一 国际恐怖主义大肆蔓延 |
二 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
三 网络安全面临挑战 |
第三节 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的不足 |
一 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现状 |
二 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不足 |
小结 |
第二章 北京香山论坛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二轨制阶段(2006 年-2012 年) |
一 第一届北京香山论坛:“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与地区安全” |
二 第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国际安全合作与亚太地区安全” |
三 第三届北京香山论坛:“国际战略格局演变与亚太地区安全” |
四 第四届北京香山论坛:“亚太地区安全:新问题与新思路” |
第二节 一轨半制阶段(2014 年-2019 年) |
一 第五届北京香山论坛:“合作与共赢: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
二 第六届北京香山论坛:“亚太安全合作:现实与愿景” |
三 第七届北京香山论坛:“加强安全对话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四 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打造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新型安全伙伴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北京香山论坛的特点及作用 |
第一节 北京香山论坛的特点 |
一 从关注亚太安全扩大到全球安全 |
二 以军事外交为核心 |
三 平等对话,一视同仁 |
四 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
第二节 北京香山论坛的作用 |
一 增强亚太各国战略互信 |
二 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 |
三 提升亚太各国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 |
四 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
五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岭南”的地域概念 |
1.2.2 “近代”的时间概念 |
1.2.3 “结构”的广义概念 |
1.2.4 研究重点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 |
1.3.2 岭南近代建筑的研究 |
1.3.3 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的研究 |
1.3.4 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文献查阅 |
1.4.2 调研测绘 |
1.4.3 分类比较 |
1.4.4 案例实证 |
第二章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概述 |
2.1 中国古代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发展回顾 |
2.2 明清两代岭南传统建筑构建方式的转变 |
2.2.1 竹筒屋——砖木结构的雏形 |
2.2.2 西关大屋——混合结构的发展 |
2.3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通商政策 |
2.4 明清时期澳门建筑结构的发展 |
2.4.1 贸易与宗教的兴发 |
2.4.2 西洋风砖石结构建筑的发展 |
2.4.3 华洋融合的结构特征 |
2.4.4 “中体西用”的技艺输出 |
2.5 清代广州十三行商馆建筑结构的发展 |
2.5.1 十三行的空间布局 |
2.5.2 早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748-1822年) |
2.5.3 中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822-1840年) |
2.5.4 后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840-1856年) |
2.6 近代早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840-1911年) |
2.6.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殖民城市建设与建筑结构的发展 |
2.6.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广州沙面租界建设与建筑结构的发展 |
2.6.3 教会建筑与西洋砖石结构的发展 |
2.6.4 早期钢结构的应用 |
2.7 近代中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911-1937年) |
2.7.1 清水红砖混合结构在文教、居住建筑的广泛应用 |
2.7.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快速发展 |
2.7.3 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 |
2.7.4 大跨度钢结构 |
2.7.5 岭南侨乡新型结构的发展 |
2.8 近代后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937-1949年) |
2.9 岭南近代建材工业的发展 |
2.9.1 机制红砖 |
2.9.2 水泥 |
2.9.3 钢铁 |
2.10 近代岭南中外建筑工程师概况 |
2.10.1 近代早期西方建筑工程师对岭南建筑结构发展的贡献 |
2.10.2 近代中、后期岭南本土建筑工程师队伍的崛起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岭南近代砖石结构建筑 |
3.1 砖、石材与砂浆 |
3.1.1 砖 |
3.1.2 石材 |
3.1.3 砂浆 |
3.2 砖石的砌筑方式 |
3.2.1 砖墙 |
3.2.2 石墙 |
3.2.3 灰缝 |
3.3 基座 |
3.3.1 基座的功能 |
3.3.2 石砌基座 |
3.3.3 清水红砖基座 |
3.3.4 仿石基座 |
3.4 结构柱 |
3.4.1 清水红砖柱式 |
3.4.2 西方古典柱式 |
3.4.3 其它现代风格柱式 |
3.5 拱券 |
3.5.1 中外拱券发展简史 |
3.5.2 岭南近代拱券结构的发展 |
3.5.3 拱券的力学与技术特征 |
3.5.4 拱券的造型与艺术特征 |
3.6 楼面结构 |
3.6.1 木梁板结构 |
3.6.2 型钢梁结构 |
3.6.3 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
3.7 屋顶结构 |
3.7.1 屋架结构 |
3.7.2 挑檐结构 |
3.7.3 平屋顶结构 |
3.8 红砖结构典型案例——岭南大学教会学校建筑 |
3.8.1 岭南大学近代建筑概况 |
3.8.2 清水红砖砌筑结构特征 |
3.8.3 混凝土结构特征 |
3.8.4 中式屋顶的西方演绎 |
3.8.5 小结 |
3.9 全石结构典型案例——圣心大教堂 |
3.9.1 建设背景与建筑概况 |
3.9.2 历次结构维修情况 |
3.9.3 主体结构特征 |
3.9.4 构造与工艺特征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岭南近代新型结构建筑 |
4.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4.1.1 过渡时期沙面建筑的混合框架特征 |
4.1.2 长堤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仿石结构特征 |
4.1.3 骑楼建筑的框架化发展特征 |
4.1.4 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仿木结构特征 |
4.2 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开平碉楼 |
4.3 钢铁结构 |
4.3.1 早期建筑中的西洋铸铁构件 |
4.3.2 近代钢构件制作与连接工艺特征 |
4.3.3 钢屋架及其造型的多样化特征 |
4.3.4 轻钢塔架 |
4.3.5 钢结构桥梁 |
4.3.6 高层钢结构——爱群大酒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 |
5.1 关于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地区规范 |
5.1.1 《威尼斯宪章》(全文详见附录一) |
5.1.2 《奈良真实性文件》(全文详见附录二) |
5.1.3 国家法规 |
5.1.4 广东地区法规 |
5.1.5 保护与利用原则总结 |
5.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的标准化程序 |
5.2.1 任务书的制定 |
5.2.2 前期调研 |
5.2.3 中期设计与审批 |
5.2.4 后期实施 |
5.3 岭南近代建筑各类结构的劣化机理与保护措施 |
5.3.1 木结构 |
5.3.2 砖石结构 |
5.3.3 钢铁结构 |
5.3.4 混凝土结构 |
5.4 基于整体保护利用的结构体系重构 |
5.4.1 原有结构体系的历史文化价值 |
5.4.2 结构构件保护加固的局限性 |
5.4.3 结构体系重构的原理与现实意义 |
5.4.4 结构体系重构的原则 |
5.4.5 结构体系重构的具体方法 |
5.4.6 局部保护与整体建构的关系 |
5.5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结构空间改造 |
5.5.1 国内外关于历史文物建筑改造利用的观点 |
5.5.2 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的界定 |
5.5.3 结构空间改造的原则 |
5.5.4 结构空间改造的方法 |
5.6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与文化性 |
6.1.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 |
6.1.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地域性 |
6.1.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文化性 |
6.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多样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特征 |
6.2.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多样性特征 |
6.2.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技术性特征 |
6.2.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艺术性特征 |
6.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 |
6.3.1 保护利用原则 |
6.3.2 基于结构特征的保护与改造利用策略 |
6.3.3 保护与利用标准化——《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 |
6.4 论文的创新性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威尼斯宪章》 |
附录二 :《奈良真实性文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沈阳故宫前朝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一、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课题研究对象、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 |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三)相关以往研究综述 |
1.早期相关研究 |
2.沈阳城史研究 |
3.沈阳故宫建筑研究 |
4.沈阳故宫中路建筑民族特色研究 |
(四)课题研究方法 |
1.调研测绘 |
2.资料整理辑录 |
3.建筑整体概述 |
4.建筑单体形制与功能论述 |
5.建筑装饰论述 |
(五)论文结构框架图 |
二、建筑整体概述 |
(一)建筑组群地理位置 |
(二)建筑组群形制布局与名称 |
1.建筑群形制与布局 |
2.建筑名称 |
(三)中路建筑组群兴建历史 |
1.建筑群历史沿革概述 |
2.建筑兴建历史讨论 |
3.建筑规划模式讨论 |
(四)建筑组群与后金各都城建筑对比 |
1.弗阿拉城 |
2.赫图阿拉城(兴京) |
3.辽阳东京城 |
(五)建筑组群平面与竖向比例讨论 |
1.平面比例 |
2.竖向比例 |
三、建筑单体形制与功能 |
(一)崇政殿 |
1.整体概述 |
2.结构形式 |
(二)大清门 |
1.整体概述 |
2.结构形式 |
(三)飞龙、翔凤阁 |
1.整体概述 |
2.结构形式 |
(四)日华、霞绮楼 |
1.整体概述 |
2.结构形式 |
(五)师善、协中斋 |
1.整体概述 |
2.结构形式 |
(六)左、右翊门 |
1.整体概述 |
2.结构形式 |
(七)文德、武功坊 |
(八)东、西奏乐亭 |
(九)影壁 |
(十)建筑构件权衡对比 |
(十一)中路附属建筑功能 |
1.门式建筑 |
2.楼阁式建筑 |
四、建筑装饰 |
(一)多民族特色的木作装饰 |
1.概述 |
2.形成原因浅析 |
3.木作装饰做法——以藏式构件为例 |
(二)琉璃装饰 |
1.墀头 |
2.屋脊 |
3.博缝 |
4.屋面 |
(三)石作装饰 |
1.台基 |
2.栏杆与踏步 |
3.柱础 |
(四)彩画 |
1.梁枋 |
2.椽子、望板 |
3.其他 |
(五)匾额 |
(六)其他装饰 |
(七)装饰特色的影响与发展 |
五、结论 |
(一)前朝建筑规划模式特点 |
(二)前朝建筑单体形制特征 |
(三)前朝建筑装饰特色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A-1 后金及清代部分年代对照表(太祖、太宗、世祖) |
A-2 沈阳故宫前朝建筑历史沿革 |
A-3 沈阳故宫前朝建筑相关文献记载整理汇总 |
附录B |
B-1 崇政殿木构架权衡 |
B-2 大清门木构架权衡 |
B-3 飞龙、翔凤阁木构架权衡 |
B-4 日华、霞绮楼木构架权衡 |
B-5 师善、协中斋木构架权衡 |
附录C |
C-1 天津大学针对东北古建筑测绘研究项目统计 |
C-2 近年针对于沈阳故宫的测绘信息汇总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芫花根水煎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杀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痔与肛瘘的认识 |
1.1 痔 |
1.2 肛瘘 |
2、结扎疗法、挂线疗法及药线简介 |
2.1 结扎疗法的简介 |
2.2 挂线疗法的简介 |
2.3 药线的简介及临床应用 |
3、肛肠疾病术后感染及致病菌 |
3.1. 肛肠疾病术后感染原因 |
3.2. 肛肠疾病术后感染的致病菌 |
3.3 肛肠疾病术后切口的感染率 |
4、肛肠疾病术后感染因素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
5. 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简要研究 |
5.1 大肠杆菌 |
5.2 金黄色葡萄球菌 |
6. 芫花根的研究简介 |
6.1 芫花根的定义及组成 |
6.2 芫花根的药理作用 |
6.3 芫花根的毒性研究报告 |
6.4 芜花根的古今应用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用药物 |
1.2 实验用菌株 |
1.3 实验用设备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增菌培养 |
2.2 药物配制 |
2.3 实验方法及结果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分析 |
4.1 不同浓度的芜花根水煎剂实验结果分析 |
4.2 芜花根水煎剂与黄芩油膏的实验结果分析 |
4.3 芜花根水煎剂与甲硝唑注射液的实验结果分析 |
4.4 黄芩油膏与甲硝唑注射液的实验结果分析 |
4.5 芫花根水煎剂、黄芩油膏和甲硝唑注射液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关于芜花根水煎剂 |
2. 关于芜花根水煎剂的不同浓度 |
3. 芫花根水煎剂与黄芩油膏及甲硝唑注射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杀作用 |
4. 本研究的意义 |
5. 本研究展望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对象 |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5.1 搭配偏误分析 |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7)双歧杆菌黏附蛋白生物学功能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 |
1.2.1 双歧杆菌的发现 |
1.2.2 双歧杆菌的命名与分类 |
1.2.3 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
1.2.4 双歧杆菌与人类健康 |
1.3 双歧杆菌黏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
1.3.1 双歧杆菌的黏附 |
1.3.2 黏附学说 |
1.3.3 益生菌对致病菌黏附的抑制机制 |
1.4 展望 |
第二章 黏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探究 |
摘要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菌株 |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2.2.3 相关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信号通路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2.3.2 长双歧杆菌黏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
2.3.3 长双歧杆菌黏附蛋白的黏附功能验证 |
2.3.4 长双歧杆菌黏附蛋白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
2.3.5 长双歧杆菌黏附蛋白对对小鼠肠组织的影响 |
2.4 实验结果 |
2.4.1 长双歧杆菌黏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2.4.2 长双歧杆菌黏附蛋白的黏附功能验证 |
2.4.3 黏附蛋白对长双歧杆菌及植物乳杆菌黏附作用的影响 |
2.4.4 长双歧杆菌黏附蛋白对肠上皮细胞、小鼠肠道组织的影响 |
2.5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长双歧杆菌黏附蛋白影响致病菌的机制探究 |
摘要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菌株 |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3.2.3 相关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引物设计 |
3.3.2 双歧杆菌对肠道致病菌黏附抑制实验 |
3.3.3 黏附蛋白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作用 |
3.4 实验结果 |
3.4.1 黏附蛋白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 |
3.4.2 黏附蛋白对肠道致病菌的黏附抑制 |
3.4.3 黏附蛋白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耐受抗生素敏感度的影响 |
3.4.4 黏附蛋白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信号通路的影响 |
3.5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三种双歧杆菌黏附蛋白的筛选 |
摘要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菌株 |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4.2.3 相关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双歧杆菌菌株蛋白的制备 |
4.3.2 磁珠法筛选黏附蛋白 |
4.4 实验结果 |
4.4.1 双歧杆菌的黏附蛋白筛选结果 |
4.4.2 黏附蛋白肽段序列的获得 |
4.5 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黏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功能探究 |
5.1.2 黏附蛋白对致病菌黏附抑制作用探究 |
5.1.3 其他双歧杆菌黏附蛋白的筛选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验菌株 |
附录B 实验仪器设备 |
附录C 实验试剂 |
附录D 常用试剂的配制 |
附录E 培养基的配制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世界(中国)内镜医师协会为提高国力,降低看病贵,呼吁研制和提高使用国产品牌——目前中国内镜设备年耗1800亿元,78%进口(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微创医学进步, 推进千亿内镜装备国产, 加大国产内镜微创和消毒设备、图像处理设备生产量 |
二世界 (中国) 内镜医师大会、世界内镜博览会暨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 进了全球内镜与微创医学发展, 协会成为———中国名片、世界品牌 |
1 首届世界内镜医师大会 (内镜“医学奥运会”) 在香港举行 |
1.1 2009年12月20日, 首届世界内镜医师大会 (内镜“医学奥运会”) 在香港举行 |
1.2 此次大会主要成果 |
2 第2届世界 (第20届中国) 内镜医师大会暨澳港外科学术交流会、世界内镜博览会”在澳门举行 |
2.1 澳门召开《第2届世界 (第20届中国) 内镜医师大会暨澳港外科学术交流会、世界内镜博览会》, 会期4天。 |
2.2 此届大会取得的成就 |
2.3 社会反响很好 |
2.3.1 新闻发布会中外记者赞誉内镜微创推动了医工融合高技术发展 |
2.3.2 舆论及社会反响:本此大会是澳门成立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科学技术学术大会。 |
2.3.3 医学界反响 |
2.3.4 内镜与微创国际合作计划深入开展 |
①住院医生内镜微创外科手术培训计划 |
②中乌留学生合作计划 |
3 第3届世界 (第21届中国) 内镜医师大会暨世界医药与设备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
4 第4届世界内镜医师大会于乌克兰举行 |
5“第5届世界内镜医师大会暨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2013年台北海峡两岸内镜微创医学高峰会议”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 |
(9)民国时期《电影与播音》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电影与播音》杂志概况 |
第一节 创刊缘由:办刊思想的发端 |
一、《电影与播音》杂志的创办缘由 |
二、《电影与播音》杂志的办刊宗旨 |
第二节 发展轨迹:办刊思想的演变 |
一、成都时期的发展状况(1942年-1945年) |
二、南京时期的发展状况(1946年-1948年) |
第三节 编辑队伍:办刊思想的载体 |
一、主编孙明经及其传媒观念 |
二、其他编辑人员介绍 |
第二章 《电影与播音》杂志的电影研究 |
第一节 电影研究的内容 |
一、电影本体研究 |
二、教育电影研究 |
三、立体电影研究 |
第二节 电影研究的特点 |
一、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
二、重视研究的指导性 |
三、重视研究的服务性 |
第三节 电影研究的评价 |
一、提出并传播电影“新观念” |
二、重视电影媒介“本体”研究 |
三、叙述并构建教育电影“新图景” |
第三章 《电影与播音》杂志的广播电视研究 |
第一节 广播电视研究的内容 |
一、广播研究 |
二、电视研究 |
第二节 广播电视研究的特点 |
一、广播研究以广播史为主,以广播业务为辅 |
二、电视研究以技术研究为主,以美国电视研究为辅 |
三、广播电视研究时效性强,紧跟世界步伐 |
第三节 广播电视研究的评价 |
一、保存了大量广播电视研究资料 |
二、电视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
三、广播电视研究范围窄、深度不够 |
第四章 《电影与播音》杂志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大众传媒研究史上的意义 |
一、记录20世纪40年代教育电影发展历史 |
二、发现电影与中国民间艺术之联系 |
三、广播电视研究初结硕果 |
第二节 文化史上的意义 |
一、倡导电化教育,促进教育发展 |
二、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凝聚影音研究人才 |
三、践行电影教育,激发民众爱国之情 |
第三节 期刊史上的意义 |
一、选题方面:保持内容新颖 具有国际视野 |
二、编辑方面:恪守学术品味 不忘救国使命 |
三、读者方面:秉持服务态度 保持互动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电影与播音》杂志目录 |
附录二:孙明经金陵大学理学院所拍教育电影片目 |
附录三:论文发表 |
致谢 |
(10)东北虎迁地保护研究及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场构建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中国东北虎的分布与数量 |
1.1.2 中国东北虎致危因素分析 |
1.1.3 中国东北虎就地保护措施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东北虎迁地保护概述 |
1.2.2 研究地——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概况 |
1.2.3 东北虎的未来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东北虎迁地保护种群研究 |
2.1 引言 |
2.2 东北虎迁地保护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东北虎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管理及效果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结果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东北虎迁地保护种源繁育管理 |
2.4.1 研究方法 |
2.4.2 研究结果 |
2.4.3 讨论 |
2.4.4 小结 |
2.5 东北虎种群繁殖参数分析 |
2.5.1 研究方法 |
2.5.2 研究结果 |
2.5.3 讨论 |
2.5.4 小结 |
3 东北虎疫病防控研究 |
3.1 引言 |
3.2 东北虎疾病防治分析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结果 |
3.2.3 讨论 |
3.2.4 小结 |
3.3 东北虎疫源疫病防控 |
3.3.1 研究方法 |
3.3.2 研究结果 |
3.3.3 讨论 |
3.3.4 小结 |
4 东北虎迁地保护野化训练研究 |
4.1 引言 |
4.2 东北虎迁地保护捕食行为研究 |
4.2.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4.2.2 研究结果 |
4.2.3 讨论 |
4.2.4 小结 |
4.3 不同环境东北虎对人为干扰的反应 |
4.3.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3.4 小结 |
5 东北虎科普教育与管理有效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东北虎迁地保护科普教育分析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研究结果 |
5.2.3 讨论 |
5.2.4 小结 |
5.3 东北虎迁地保护管理有效性评价 |
5.3.1 研究方法 |
5.3.2 研究结果 |
5.3.3 讨论 |
5.3.4 小结 |
6 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场构建策略 |
6.1 引言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3.1 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 |
6.3.2 野化训练场设计研究 |
6.3.3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概况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坤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国外激光》300期致贺(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香山论坛发展研究[D]. 袁林. 郑州大学, 2019(08)
- [2]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D]. 陈伟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3]沈阳故宫前朝建筑研究[D]. 范一鸣. 天津大学, 2018(04)
- [4]大丝路笔记之三[J]. 肖云儒. 延河, 2017(05)
- [5]芫花根水煎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杀作用的研究[D]. 陈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6]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7]双歧杆菌黏附蛋白生物学功能的初步探究[D]. 明星. 南昌大学, 2014(01)
- [8]世界(中国)内镜医师协会为提高国力,降低看病贵,呼吁研制和提高使用国产品牌——目前中国内镜设备年耗1800亿元,78%进口[J]. 何继善,敖英芳,张亚卓. 中国内镜杂志, 2014(05)
- [9]民国时期《电影与播音》杂志研究[D]. 周娟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10]东北虎迁地保护研究及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场构建策略[D]. 郭玉荣.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