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原子能发电设备技术标准的详细规定的通告 通商产业部公告第272号(论文文献综述)
于洪洋[1](2017)在《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文中研究说明1945年日本战败,1989年冷战结束,日本经历了18届内阁,其安全政策呈现出“四大蜕变”:从完全解除武装到重新“再军备”、从制定“和平宪法”到不断突破宪法、从日美同盟“小伙伴”到西方集团的一员、从“战败国”到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些蜕变,经过了四个发展时期,即,安全政策方向的“再确定”、安全政策的“再形成”、安全政策的“再发展”与安全政策“大国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和平主义路线与维护战前体制的“保守逆流”一直相伴而行,国家的安全政策表现出很强的继承性、复古性与保守性,在经济大国的光环下,时时闪现的旧军国主义影子,就像幽灵一样,穿梭于整个冷战时期。
王红续[2](1999)在《毛泽东时代的中英经贸关系》文中提出新中国与英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中国与西方经济贸易关系的一个缩影,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把当代中英经贸关系的研究范围基本限定在毛泽东时代,即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后期,着重探讨中共中央提出的对外经济贸易方针的演变及其贯彻执行,以及英国的反应。论文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首先对1949年以前中英经济贸易关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概述。其次,重点分析了国际冷战背景下中共中央提出的三大外交战略方针及其在经济贸易领域的贯彻,以及英国对华外交和经济贸易方针。然后以上海为典型,考察新中国对在华英资企业的清理、“打扫”过程。本文还通过对1951至1957年若干重大事件,特别是对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1954年日内瓦会议及1957年英国单方面放松对华禁运等的考察,研究新中国在反对西方“封锁、禁运”斗争中建立中英新型贸易关系的历程。6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恶化,促使中共中央作出把对外贸易重点转向西方的重大决策,中英贸易关系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毛泽东时代的中英经济贸易关系是不完整的、半封闭性的,带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源于毛泽东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观。
二、关于原子能发电设备技术标准的详细规定的通告 通商产业部公告第272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原子能发电设备技术标准的详细规定的通告 通商产业部公告第272号(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提要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章 美国占领下日本国家安全方向的确立(1945-1952 年) |
1.1 构建非武装“和平国家”与“民主国家” |
1.1.1 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法律依据 |
1.1.2 和平宪法的制定 |
1.1.3“非军事化”及“民主化”措施 |
1.1.4 冷战形成与美国对日政策转变 |
1.2 日本国内诸势力安全重建构想 |
1.2.1 保守与革新势力的国家安全构想 |
1.2.2 美军占领下日本政府的国家安全构想 |
1.3 美国占领下日本“再军备”进程 |
1.3.1 朝鲜战争推动日本“再军备” |
1.3.2 战后日本海军的雏形 |
1.3.3 日本自卫队正式形成 |
1.4 美日单独媾和与“五一年体制” |
1.4.1 战后初期美日早期媾和 |
1.4.2“五一年体制”的形成 |
1.4.3“五一年体制”的特征及其影响 |
1.5 小结 |
第2章 战后日本安全政策初步形成(1952—1960 年) |
2.1 日本国内形势变化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 |
2.1.1“55 年体制”保守政治的形成 |
2.1.2“神武景气”与国民安保意识 |
2.1.3 美国东亚战略与对日政策的调整 |
2.2 吉田茂时期“自卫力量渐增”军事路线 |
2.2.1“对美追随,与美结盟”的安全路线 |
2.2.2 强化反共意识,坚持“集体安全” |
2.2.3“自卫力量渐增原则”下的“再军备” |
2.2.4“从物到心”坚固“再军备”基础 |
2.3 鸠山时期“积极再军备”政策 |
2.3.1 努力修改宪法,促进核工业发展 |
2.3.2“积极再军备”与日苏“邦交正常化” |
2.3.3“防卫六年计划”与“国防会议” |
2.4 岸信介时期“日本再建军事路线” |
2.4.1 岸信介的“核武器拥有论” |
2.4.2 颁布《国防基本方针》与《第一次防卫力整备3年计划》 |
2.4.3 新“日美安保条约”的签订 |
2.5 小结 |
第3章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安全政策的发展(1960-1975 年) |
3.1 经济高速增长与美国对日政策修正 |
3.1.1“国民所得倍增计划”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
3.1.2 越南战争“内需”助推日本走向国际舞台 |
3.1.3 肯尼迪与尼克松对日政策的调整 |
3.2 池田时期构筑新日美安保体制的实践 |
3.2.1 主张“对等伙伴关系”,丰富日美同盟内涵 |
3.2.2《第二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与日美军事一体化 |
3.2.3“三矢研究”计划与池田“拥核立场” |
3.3 佐藤时期“自主防卫”安全政策倾向 |
3.3.1《日韩基本条约》与亚洲集体安全 |
3.3.2 冲绳基地问题与适用“远东条款” |
3.3.3 主张“自主防卫论”与修改“国防基本方针” |
3.3.4“核开发政策”的“自主防卫论” |
3.3.5 从“三次防”到“四次防”的军备扩张 |
3.4 田中时期“四次防”推进军备现代化 |
3.4.1 中日邦交正常化与日美安保同盟再评价 |
3.4.2“四次防”的实施与推进军备现代化 |
3.4.3 有关“和平时期的防卫力构想”的论争 |
3.5 小结 |
第4章 日本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日本“大国化”安全政策(1975-1989 年)133 |
4.1 稳定增长时期安全政策“大国化”的背景 |
4.1.1 日美贸易摩擦与美国“敲打日本”政策 |
4.1.2“苏联威胁论”与美日安全关系的强化 |
4.2 三木时期从“量”到“质”安全政策的转变 |
4.2.1 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强化与西方集团的合作 |
4.2.2《基础防卫力量构想》与《防卫计划大纲》 |
4.3 福田时期日美联合作战体制的形成 |
4.3.1“综合安全”概念与“福田主义”的提出 |
4.3.2 推行右翼政策,强化日美防务合作 |
4.3.3《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与“北约化”趋势 |
4.4 大平时期“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推动 |
4.4.1“环太平洋联盟构想”与西方共同防卫战略 |
4.4.2“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概念的提出 |
4.4.3《防卫整备中期业务计划》的落实 |
4.5 铃木时期“环太平洋联盟”构想 |
4.5.1“日美同盟”的提出与争议 |
4.5.2 扩大海上防卫范围,提出“太平洋合作设想” |
4.6 中曾根时期“国际国家”大国化安全政策 |
4.6.1“国际国家”目标与“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
4.6.2“日美命运共同体”与“专守防卫”的突破 |
4.6.3“GNP1%”与武器出口“三原则”限制双突破 |
4.6.4“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与“能动防卫力”提升 |
4.7 竹下登时期日美军事同盟体制的深化 |
4.7.1“国际合作构想”与“亚洲故乡论” |
4.7.2 日美同盟安全合作的实战化 |
4.8 小结 |
第5章 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总结(1945—1989) |
5.1 日本安全政策的“四轮驱动”现象 |
5.1.1 和平宪法的“虚”与“实” |
5.1.2 日美同盟的“源”与“流” |
5.1.3 自卫队的“量”与“质” |
5.1.4 国际合作的“点”与“面” |
5.2 日本安全政策的基本特征 |
5.2.1 安全政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
5.2.2 安全政策的继承性与隐蔽性 |
5.2.3 安全政策的保守性与复古性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2)毛泽东时代的中英经贸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序言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英经贸关系 |
一、中英关系起源于英国主动谋求与中国通商 |
二、明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与英国扩大对华贸易愿望的矛盾日益加深 |
三、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取得各种经济和政治特权 |
四、中英贸易的畸形结构及英国对华投资 |
五、英国在华政治及经贸优势地位的削弱和丧失 |
第二章 国际冷战背景下的战略抉择 |
一、东西方冷战局面的形成 |
二、新中国外交战略及其在对外经贸政策上的贯彻 |
三、英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和贸易政策 |
第三章 新中国对英资企业的清理 |
一、暂时维持在华英资现状 |
二、外交关系恶化促成大规模清理的开始 |
三、英资关于结束旧机构后建立新机构的要求及中方的对策 |
四、“打扫干净”任务的完成 |
第四章 在反“禁运”斗争中建立贸易关系的新模式 |
一、“封锁、禁运”与新中国的对策 |
二、新政权与英国对华贸易“老手” |
三、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与中英民间贸易协议的签订 |
四、中英贸易的新窗口——中国进出口公司东柏林代表处 |
五、促进中英贸易的“新手” |
第五章 日内瓦会议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
一、日内瓦会议召开前的形势和中国的方针 |
二、会议前期中英之间的频繁接触 |
三、外交关系的突破 |
四、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英国 |
五、“老手”和“新手”相继访华 |
第六章 50 年代后半期中英贸易往来的起伏 |
一、英国政府缓解对华“封锁、禁运”的努力 |
二、英国贸易官员和著名人士的访华活动 |
三、中国经济技术代表团访问英国 |
四、内外重大事件对中英贸易关系的影响 |
第七章 外贸重心西移与中英贸易关系的加速发展 |
一、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把贸易重点转向西方国家 |
二、卢绪章副部长访问英国 |
三、向英国购买飞机和成套设备 |
四、商品展览会的勃兴 |
五、外交升格后中英贸易关系的急剧升温 |
结语 |
主要参考资料 |
四、关于原子能发电设备技术标准的详细规定的通告 通商产业部公告第272号(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D]. 于洪洋. 吉林大学, 2017(09)
- [2]毛泽东时代的中英经贸关系[D]. 王红续. 中共中央党校,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