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部分 烟害的消除(论文文献综述)
周夏萍[1](2019)在《我国控烟宣传的“图景”(2007-2018):内容属性、劝服策略及视觉表达》文中指出烟草使用给个体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而,控制烟草的使用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在控烟行动中,控烟宣传运动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被认为能提升个体对烟害的认知,促进个体行为改变。我国虽然近十年来的控烟投入不低,但未取得预期的成效。不少学者聚焦于探索不同形式的控烟宣传策略的劝服效果,但我们对我国控烟宣传的内容却知之甚少,而这是总体上了解我国控烟的现状以及解决存在的问题必不可少的路径。本文以我国控烟运动中所使用的控烟宣传图片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我国控烟宣传图片的视觉特征、内容呈现及劝服策略,进而提出优化其信息设计的思路。研究发现,在视觉策略上,我国控烟宣传图片倾向于在图像与背景间打造整体明亮的色彩,注重突出文本;图片重视人物元素的使用,且倾向于描绘微笑的表情,这与色彩基调的指向是一致的。此外,宣传图片偏好使用名人作为控烟宣传的代言人,但对专业人士形象的使用则有所欠缺。在具体内容的呈现上,控烟宣传图片聚焦健康危害、戒烟宣传式信息与二手烟三方面内容,侧重呈现烟草危害与宣传式的信息,但是对于诸如烟草的毒性、吸烟的社会压力、烟草行业的操纵,尤其是烟草的上瘾性、吸烟的社会成本等方面的关注均不足,过分强调烟草的健康危害,以及强化宣传式信息内容,表明了我国控烟宣传的局限性,关注点不够。在控烟图片的论证方式上,明确论证与隐喻论证是最主要的两种论证方式,但并未借助视觉元素强化论证,而且含蓄的表述是我国控烟宣传的一大特征。在劝服策略上,我国的控烟宣传图片尤为注重对认知策略的使用,但对行为改变策略关注不够。健康干预是一个“认知—态度—行为改变”的过程,我国的控烟宣传图片更多仍停留在影响“态度与认知”中,或希望“认知与态度”的改变带来行为的改变,未能深入健康行为改变的“内在”。此外,虽然图片更为注重认知策略,但却集中于呈现感知风险维度,对诸如感知有益、自我效能等关注不够。在情感策略上,我国控烟宣传图片更多的呈现了恐惧诉求与内疚感。总体而言,我国控烟宣传图片在视觉与信息表达上多采用含蓄的表述,信息类别过于集中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容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劝服策略的使用更偏重认知策略,集中于感知风险维度,行为改变策略的使用几乎是缺失的;而图片在设计上则存在单一化、刻板化与同质化的问题。为更好的发挥控烟宣传图片在控烟运动中的作用,首先,应充分利用图片优势,发挥图像、色彩与文本在视觉说服中各自的优势,使其能够相辅相成;其次,注重信息间组合的效力与情感策略的使用,以更好发挥宣传图片的劝服作用;最后,控烟宣传图片的设计与劝服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对个体给予关照,探索多样化的劝服信息,使控烟宣传能够更好地贴近更广泛的目标群体。本文有助于明晰我国控烟宣传图片的特征与不足,并为优化我国的控烟宣传提供思路。
陈佳丽[2](2018)在《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文中研究说明知识是时间延续的问题,它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进行传承;知识的流通并非单向度传递,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知识拥有不同的面貌,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媒介都可能为知识传承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或许能为看待历史提供新的思考与视野。通过媒介,能将此处与彼处相连接形成社会,将过往与当下相连接形成延续。于是媒介如何将新知识传递扩展到更宽广的空间,便被赋予了新意义。熟悉并认同陌生的知识或许是关于传播的问题。西方卫生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社会变革使它上升至关乎社会文明、国家兴盛、种族存亡的层面,进而完成由外来知识到常识准则的演变。从卫生史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多关注卫生的政治性,或卫生是非对错的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如若将西方卫生知识放置到传播过程中去探讨,便会发现其他值得讨论的问题。当有悖于传统知识体系的西方卫生知识传入时,媒介扮演了什么角色?时人因何理由、经由何种媒介接受了这种陌生的知识?其中是否存在争论?知识的传播者如何使它被信任?本文的主旨便是讨论近代中国媒介环境的变化与西方卫生知识生产流通之间的关系。全文按时间顺序铺成,以不同的媒介环境为分期,探寻每个社会阶段媒介对西方卫生知识传播产生的影响。将西方卫生知识的传播过程放在政治变革和技术发展的整体背景中去看待,阐述新知识经过何种媒介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进而探究媒介与知识、媒介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根据媒介学理论对媒介的解释,每一章节阐述不同的媒介形态对知识的影响。具体分为译着对明清时期西方卫生知识输入的作用、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的建立、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的塑造、新式出版环境对西方卫生知识的普及四个阶段。依托史料,从媒介环境的视野揭示作为外来知识的西方卫生知识逐步成为国人常识的过程。通过具体论述可以发现,不同的媒介形态呈现出西方卫生知识不同的面貌,它表现为处方和就医环境、政治观点、新政实践、行为准则……耶稣会士翻译的译着使知识局限在特定阶层,内容以西方古典医学知识为基础;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使知识摆脱空间限制和阶层局限流传开来,内容集中在用水、环境与防疫方面;现代报刊呈现了知识精英将西方卫生与民族、文明、国家相关联的过程,传统知识改造与西方知识认同同步;教科书等出版物和视觉媒介将知识精英与政府机构挑选的知识普及给民众,最终成为国民认知的现代卫生常识。总体而言,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带来新的环境。将媒介的政治经济属性与知识的社会属性相连接,便会发现不同知识间此消彼长。当媒介史、知识史与社会变革等时空背景在一起时,媒介形态演变与叠加所带来的变化,使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更为清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媒介史的视角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生产流通的过程。第一,通过对大量报刊、书籍等史料的爬梳,展现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实际上是知识、媒介、社会等因素多重交织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选择、融合、遗失的相互关系;第二,从媒介与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看待历史情景中的媒介实践,丰富健康传播史相关研究。
湖南冶金研究所[3](1977)在《新开公社钒冶炼厂水浸渣酸浸制取偏钒酸铵工艺的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前言岳阳新开公社钒冶炼厂75年建厂以来,存在三废为害问题。其中以焙烧炉含氯化氢的烟气对附近人民及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较为突出。本试验为收烟塔消除烟害过程中附产的大量稀酸找合理出路,即用此稀酸处理水浸废渣,制取我国短缺的偏钒酸铵和纯五氧化二钒,以达到消除烟害、提高钒直收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76年对本工艺已完成了初步探索。本试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工艺条件研究。此次试验,采用自来水及作化肥用的氯化
姜书平[4](2008)在《20世纪70—80年代初河北环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初,官厅水库污染引起了国家对于工业“三废”污染前所未有的重视,也使河北意识到工业“三废”污染的严重性和污染治理的紧迫性。1972年6月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使党和国家领导人进一步了解到国际环保的现状,把中国的环境保护列入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官厅水库污染的治理成为河北乃至全国环保事业的开端,良好的国内国际背景为河北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从此,河北踏上了艰难的环境保护之路。本文以河北省档案馆大量馆藏档案为依据,运用历史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考察20世纪70—80年代初河北环境变迁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思考当今河北省环境保护方略。文章的前言部分综述了河北环境问题研究的现状,阐述了本文的主旨、材料应用的情况和创新之点。正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20世纪70年代初官厅水库的污染和治理,工业“三废”污染与初步治理,森林乱砍滥伐现象及举措,河北水土保持工作的探索及海洋污染加剧的现象。这个时期,河北工业“三废”污染全面爆发,生态破坏继续加重,环境治理工作初步展开,环境立法工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河北乃至全国的环保事业从此起步。第二部分,主要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白洋淀的污染与治理,工业“三废”污染加剧与治理措施,愈演愈烈的森林乱砍滥伐现象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农药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河北水土保持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及“区域性干化”加剧和影响。第三部分,分析河北环境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历史经验。笔者认为20世纪70—80年代初河北的环境问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造成河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客观因素。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管理、监督体系和相应机构的缺乏,以及缓慢的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和落后的环保科技又延缓了河北环保事业的发展。因此,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以人为本,加强环境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机构,制定长期切实可行的宏观环境规划,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借鉴国外环保经验,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才能少走弯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和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目标。
刘天明[5](2019)在《晚清文人沈毓桂及其诗学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大批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传教办报、兴教启蒙,将近代西方先进科技和基督精神带进国人视野。就在这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那些无力跻身仕途的知识阶层开始选择投身报业,利用近代传媒抒家国情怀,感乱世之思。面对急骤变迁的政治大格局,他们或者选择坚守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困境与动荡中挣扎、妥协;或者放眼世界、接受西学,在改良与变革中摸索前行。而初登报坛,他们创作的诗文,充分展现了知识群体在面对西学冲击时的文化坚持与意识觉醒。其所形成的报载诗体也进一步推进了古典文学的近代转型。而游走在中西文化圈中的早期职业报人,一方面深切感受西学西技的科学与先进,另一方面又囿于传统理念与儒教思想的精神束缚,时刻处于矛盾困惑中,并成为动荡时局与文化裂变的抒写者与传播者。本文的研究对象沈毓桂就是其中之一。沈毓桂(18071907),字寿康,号赘翁,江苏吴江县人,晚清着名翻译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职业报人。19世纪中期来到上海并皈依基督,与多位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30余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西学着作。1868-1894年,编辑、主笔晚清最重要的传教士报刊——《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刊发大量传播西学、鼓吹变革的政论文章和诗作。1881-1894年,受聘执掌中西书院,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大批西学人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刻文集《匏隐庐诗文合稿》,收录论说文47篇,诗作98首,是其晚年近代西学思想的集中体现。1904年,清廷封沈毓桂二品封典,准其旌表。可以说,沈毓桂是一位晚清时期具有近代启蒙意识的重要报人。鉴于以上认识,本文将沈毓桂置于晚清西学东渐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在充分占有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学为本位,史论结合,运用辑佚、考证、校勘等文献学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其生平经历、启蒙意识、诗歌创作和诗学思想,并进一步探求传统文学的近代转型与晚清报刊发展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包含六部分:一是绪论;二是沈毓桂生平和思想,即第一章;三是对沈毓桂沪上交游情况的考证,即第二章;四是对沈毓桂诗歌创作的研究,即第三章;五是《万国公报》刊诗研究,即第四章;六是附录,包括沈毓桂诗文目录及《万国公报》刊诗目录。具体如下:绪论:在论述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综述,确定选题的研究方向,建构系统的研究框架。第一章《沈毓桂的生平及思想》:第一节是对沈毓桂生平事略的考证。沈毓桂的一生因来沪谋生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半生他在家乡遵循传统儒生的生活方式,读书应试。因早年丧父备尝人情冷暖,形成沉郁内敛的性格。中年来沪,沈毓桂襄助西人翻译办报,皈依基督,近五十年传播西学、兴教启蒙,成为晚清上海重要的报刊文人。对生平事略的梳理、考证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二节考察沈毓桂中年来沪后从事的各项文化事业。沈毓桂先后与众多传教士合作翻译西学书籍,编辑晚清重要传教士报刊,参与创办中西书院,提出“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中西文化圈中的重要人物。第三节研究沈毓桂的思想。沈毓桂在半生西学事业中,逐渐建立一种具有近代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启蒙思想。相对同时代的文人,他更独立自主,更具民主意识,且能更理性与透彻地批判传统礼教和封建统治。在办报办学多年后,他逐渐从一位落魄书生转变为近代知识分子。但是这种思想转变具有一定的双重性。一方面,沈毓桂在思想上更趋近代启蒙意识,另一方面,他又反复强调中学的根本地位,精神信仰一直处于游移状态。第二章《沈毓桂的交游》:第一节梳理沈毓桂在传统文化圈中的交游经历。沈毓桂虽皈依基督,传播西学,但生活中依然保持固有的生活方式及与国人、传统文化间的密切联系。他的交友圈中不乏翰林学士、朝廷要员和洋务人士,并在多年出版和教育工作中与后生晚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国人的交游是其西学思想下保留的传统文化底色,是坚守士人精神品格的一种体现。第二节勾勒沈毓桂在西人文化圈中的交游图谱。沈毓桂来到上海后,在各项文化事业中与众多传教士和西人保持友好地合作与交往关系。其中既有他皈依基督的引领者,又有他事业发展的同行者。沈毓桂与他们的交往是全面而立体的,并对其西学思想发展和启蒙意识地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第三章《沈毓桂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对沈毓桂的诗歌创作情况进行一个梳理和考证,并划分出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从出版发行、思想内容和创作分期等几方面考证《匏隐庐诗文合稿》的文献价值。这本文集是沈毓桂西学思想和诗歌创作的集大成,收录了其重要的西学文章和大部分诗作。其中,诗作主要为早期传教和晚年留居上海时的创作,抒写诗人两个最为重要的思想转变期的心历路程和精神状态。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在前面历史分期的基础上,研究每一个不同阶段,沈毓桂的创作理念和诗学思想。信教初期的诗作展现了沈毓桂穿梭在传统社会与基督信仰间,一面努力保持原有的文人生活底色,一面陷于异质文化的抵牾与矛盾纠结中的精神状态,也流露出对传统社会的留恋和对重返仕途的渴望。在编辑报纸期间,沈毓桂开始尝试将宗教内容融入诗作,与报纸编辑宗旨一致。但是,在经历停刊等一系列打击后,他开始在诗作中叹人生失意,晚景孤寂,逐渐回归传统诗风。同时在多首与友人的交游诗中表达自己对西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第五节以刊发时间为线索探察沈毓桂诗歌创作与报纸刊诗之间的互动关系。初登报坛,沈毓桂的创作处于新题材新意境的尝试期。褒扬传教士的人品学识,实际上在为传播西学寻找支撑点和合理性。之后,诗作题材进一步拓展,关注社会民生,创作更为自主。报纸复刊后,沈毓桂的创作理念日渐成熟,诗作数量明显增多,题材更为广泛,风格更为多元。第四章《<万国公报>诗歌专栏刊诗研究》:第一节对报纸发行期内刊诗情况进行一个梳理和概述,关注不同时期刊诗栏目和刊载数量的变化及与报刊宗旨的关系。第二节从题材、体裁、内容、意境、艺术风格等角度考察报纸发行初期刊诗的特点、作用及对基督教传播的意义。翻译的赞美诗,原创的教义诗在题材和体裁上有所创新。其主要目的是联络各地教友并向传统社会倾斜以获得更多的关注。第三节研究报纸在向综合性报刊转型期内的刊诗情况,挖掘诗歌创作在近代报刊影响下的变化与新生。改名改版后,刊诗数量增加,题材也更为丰富。传教诗不再简单而直白的说教,更多展现教徒皈依的心历路程。更有大量劝诫诗,语言通俗浅显,说理深入浅出,进一步稳固刊诗在报纸的地位。第四节力证刊诗逐渐脱离宗教影响,选篇更加独立自主。复刊后,刊诗数量有所减少,但艺术性和审美性有所提升,且减弱功利性和实用性,回归传统诗学理念。第五节结合报载诗歌探索沈毓桂诗学思想及选稿原则。创刊初期,选稿倾向宗教宣传,与沈毓桂的宗教信仰相符。改版后,传统题材诗作增加,凸显报刊诗歌的劝诫功能。复刊后,选篇质量进一步提升,沈毓桂的创作在数量上占据主导。从选篇到刊诗逐渐实现其以文学审美为主,引导社会为辅的诗歌创作理念。附录:1.沈毓桂诗文目录;2.《万国公报》刊诗目录。
徐震世[6](2019)在《青岛市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状况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青岛市2005-2017年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状况,并对死亡趋势进行预测,为烟草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青岛市2005-2017年人口数据和死因监测数据,估计吸烟导致不同癌症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人群吸烟的暴露水平由吸烟影响比表示),并估计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数。应用SPSS 18.0软件,根据2005年1月-2016年12月青岛市归因于吸烟的死亡数建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利用2017年1月-12月死亡数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再应用模型对2018-2020年归因吸烟癌症死亡数进行预测。结果:2005-2017年青岛市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人数逐年波动上升,每年一月份死亡数最高,总死亡数为43628人,男性33756人,女性9872人,男女比3.42:1。各年死亡率依次为53.40/10万、46.17/10万、49.47/10万、63.15/10万、67.75/10万、58.89/10万、55.32/10万、70.07/10万、61.98/10万、81.40/10万、77.12/10万、82.66/10万、78.87/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65.59/10万,死亡率的年均增长率为3.30%。2011年死亡率最低,2016年死亡率最高。2005-2017年吸烟相关的人群归因分值依次为26.41%、22.53%、23.74%、26.61%、27.66%、25.76%、24.79%、29.94%、26.78%、30.79%、29.13%、31.04%、30.32%,年平均PAF值为27.66%,2016年PAF最高,2006年PAF最低。80-84岁年龄组归因吸烟癌症死亡率最高(278.20/10万),其次是85岁以上年龄组(268.19/10万)和75-79岁年龄组(242.98/10万)。男性年均归因吸烟癌症死亡率为102.75/10万,女性为29.33/10万。男性的年平均吸烟归因分值为31.33%,女性的年平均吸烟归因分值为19.75%。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总数构成比中,占比例最高的疾病依次是肺癌(73.57%)、肝癌(9.01%)、食管癌(7.67%)和胃癌(4.76%)。各年份归因于吸烟死亡的癌症构成比类似。2005年1月-2016年12月癌症归因吸烟死亡数序列经过1阶差分、一阶季节差分后平稳,经过模型识别、参数估计及检验等步骤最终确定ARIMA(2,1,0)×(3,1,0)12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运用该模型对2017年死亡数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值比较,平均相对误差5.74%。进一步预测2018-2020年癌症吸烟归因死亡数,预测结果分别为5249人、5423人、6048人。结论:2005-2017年间青岛市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数逐年波动上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率基本随年龄的提升而升高,60岁以上老年人在烟草导致的癌症死亡中所占构成比不断上升。各年份吸烟导致的癌症死亡种类构成比类似,肺癌所占比例最高。ARIMA(2,1,0)×(3,1,0)12模型对青岛市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预测效果较好,预测值与实际值较为吻合,但仍需要不断补充数据对模型进行调整。
王齐[7](2019)在《基于SITES体系的城市景观可持续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日新月异,相应的城市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生态建设势在必行。城市环境景观是城市建设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起到了美化环境、提供城市居民活动游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城市景观是城市基本脉络的重要构成要点,通过城市景观可以折射出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城市环境景观的可持续性设计能够有效节约资源,促进景观资源合理利用,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SITES景观评估体系作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较权威的体系,有着严格的指导原则和评估标准,它能引导景观建设的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基于SITES体系的城市景观研究有助于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了实地调研法及文献资料查阅法等研究方法,对SITES评估体系相关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合理论与实践对SITES评估体系下相关实际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在对相关的城市景观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较系统的分析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对目前城市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可持续设计概况进行了总结,探究出城市景观可持续设计的思路及一些措施方法,并重点从场地设计的因地制宜、水资源利用、材料的可持续、人体健康感受度以及可持续的场地运营和维护等方面多角度的探索景观可持续设计的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旨在给今后环境景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促进我国景观可持续设计评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为更多人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
刘明星[8](2013)在《心理压力、应对策略、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吸烟人口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3亿。每年,大约有500万人因为吸烟而死亡,吸烟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侩子手”。吸烟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从个体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入手,选取应对策略和吸烟健康信念对吸烟行为的影响这两个内在因素,分别探讨应对策略和吸烟健康信念在个体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大学生、教师、医护人员和军人警察四个职业群体600名被试进行测查,得出的结论如下:(1)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呈正相关;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的解决问题、求助呈负相关,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正相关;心理压力与健康信念呈负相关。(2)应对策略的解决问题、求助与吸烟行为呈负相关,应对策略的自责与吸烟行为呈正相关。(3)健康信念的自觉罹患性、自觉严重性、自觉利益性和自觉障碍性四个因子分均与吸烟行为有显着相关。(4)心理压力(OR=1.040)、健康信念的自觉障碍性(OR=1.851)和应对策略的自责(OR=8.230)可以显着地预测吸烟行为,它们是吸烟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健康信念的自觉严重性(OR=0.305)和应对策略的幻想(OR=0.084)可以显着地预测吸烟行为,它们是吸烟行为发生的保护性因素。(5)应对策略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在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健康信念在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
张翼[9](2018)在《烟酰胺核苷通过改善自噬流减轻阿霉素心脏毒性损伤》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阿霉素作为蒽环类抗生素,是治疗各种类型实体肿瘤中最有效和广泛使用的化疗药物之一,不幸的是,几十年来,其在治疗癌症时引起的心脏毒性限制了该药物的临床使用。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的机制非常复杂,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心肌细胞死亡(凋亡和程序性死亡)以及自噬功能失调等可能是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损伤的主要机制。目前,临床上对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的防治手段极其有限,因此对其进一步研究极其有必要。烟酰胺核苷作为NAD+的前体,广泛存在于日常的食物中。在机体内NAD+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NAD+是Sirt1激活所需要的、并且能调控细胞内的氧化还原信号,因此能够在心肌细胞中抵抗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心肌免受损伤。所以,烟酰胺核苷有可能会保护心脏减轻阿霉素引起的损伤。本研究探索烟酰胺核苷对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损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野生型C57BL/6小鼠(雄性,8周龄,n≥5)实验分组如下:正常对照组、烟酰胺核苷对照组(不同剂量)、阿霉素处理组以及阿霉素加烟酰胺核苷(不同剂量)治疗组。小鼠腹腔给予烟酰胺核苷,30分钟后注射阿霉素。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小鼠心脏左心室收缩功能,应用各种细胞坏死或凋亡的指标以及氧化应激评价烟酰胺核苷的保护作用。另外,检测心肌组织自噬和自噬流的改变。分离培养新生小鼠心肌细胞。烟酰胺核苷处理后,加入阿霉素。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指标、氧化应激、同时分析自噬及自噬流。小鼠和培养心肌细胞阿霉素毒性模型上,应用氯喹(自噬抑制剂)或EX527(Sirt1抑制剂)来确定自噬流或Sirt1信号通路在烟酰胺核苷保护心肌细胞中的作用。研究结果:(1)我们证实阿霉素能够引起心脏毒性和降低心脏功能;(2)我们发现烟酰胺核苷能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心脏毒性和改善心脏功能,并且其保护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3)我们证实阿霉素能够阻断自噬流,从而诱导活性氧的产生,引起心肌损伤和心功能受损;(4)我们发现烟酰胺核苷在阿霉素心肌毒性中能改善自噬流,而阻断自噬流能消除烟酰胺核苷对阿霉素引起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5)我们发现在阿霉素心肌损伤中,抑制Sirt1活性能够消除烟酰胺核苷对自噬流和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论:烟酰胺核苷保护心肌细胞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肌活性氧产生和心肌损伤作用,这些作用与Sirt1信号激活和维护自噬流通畅有关。因此,烟酰胺核苷可能是防治阿霉素心脏毒性损伤的药物。
周曦斓[10](2012)在《《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在网吧场所的实施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环境烟草烟雾暴露又称为“被动吸烟”。大量研究已经证明,被动吸烟可导致死亡、疾病及残疾,它已成为最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源和工作场所常见的健康危害因素。科学证据表明,被动吸烟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暴露”水平,只有完全无烟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不吸烟者的健康。鉴于被动吸烟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第八条“防止接触烟草烟雾”明确指出,各缔约方应采取有效的立法、行政等措施,防止人们在室内工作场所等其他公共场所接触烟草烟雾。世界控烟先进国家与地区相继出台并实施不同层面的无烟政策,且对无烟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FCTC于2006年1月9日在我国正式生效,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国家级无烟法律。《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FCTC在我国生效后的第一个省级人大通过的地方性控烟法规,网吧场所作为被动吸烟的“重灾区”,在该条例公布的13类禁烟场所中为唯一一类公共娱乐场所。迄今,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开展了无烟政策评估研究,并且大部分评估结果都支持无烟政策的进一步强化和推广,而我国目前无烟政策效果评估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网吧场所实施无烟政策进行效果评估,不仅可为今后控烟措施的进一步调整和实施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其他公共场所的控烟效果评价提供借鉴。研究目标评价《条例》在网吧场所的实施效果。描述无烟政策在该类场所的执行情况,并探讨无烟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具体控烟措施的调整和实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重复横断面调查的研究设计,在上海市分层抽样30家网吧,并纳为研究现场。于《条例》实施前3月,实施后2月、5月、15月进行4次现场调查。研究方案包括现场观察,环境烟草烟雾浓度测量,网吧员工、顾客的问卷调查。同时,通过定性访谈深入探讨网吧实施无烟政策的影响因素和改进建议。研究内容1、《条例》实施前网吧场所被动吸烟现况。于《条例》实施前,通过现场观察了解网吧概况及吸烟情况;通过PM2.5监测描述网吧环境烟草烟雾浓度水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网吧员工被动吸烟水平,及网吧顾客吸烟情况。2、《条例》实施前后网吧控烟措施及环境烟草烟雾浓度变化。于《条例》实施前后,通过现场观察,描述网吧控烟标识张贴、烟草出售、员工劝阻等控烟措施变化;通过网吧室内外环境PM2.5监测及吸烟现象观察,描述网吧环境烟草烟雾浓度的变化。3、《条例》实施前后网吧员工被动吸烟水平,及无烟政策相关认知与态度的变化。于《条例》实施前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估网吧员工被动吸烟状况,被动吸烟健康危害认知及无烟政策态度的变化。4、评估《条例》实施前后网吧顾客无烟政策相关认知与态度的变化。于《条例》实施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网吧顾客于网吧场所的吸烟情况,被动吸烟健康危害认知,及无烟政策态度的变化。5、《条例》在网吧实施现况,影响因素及实施建议。于《条例》实施前后,对网吧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条例》在网吧的实施情况、遇到的障碍与挑战,以及网吧相关人员对网吧实施无烟政策的态度,从而探讨《条例》在网吧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建议。研究结果1、《条例》实施前网吧室内外PM2.5浓度差值为199.61ug/m3,远高于EPAWHO的健康浓度限值(PM2.5≤65.5ug/m3)。网吧顾客吸烟人次均值为4.3。网吧员工被动吸烟率达63.9%,自报每日工作场所被动时间达6.08小时。网吧顾客中现在吸烟者占41.5%,其中表示“经常”或“有时”在网吧吸烟的有84.0%。2、网吧室内外环境PM2.5浓度差值,《条例》实施前3月为199.61ug/m3,实施后2月为78.91ug/m3,实施后5月为147.87ug/m3,实施后15月为109.51ug/m3,4次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中心城区、郊区水平4次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城乡结合区水平4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网吧员工被动吸烟率,《条例》实施前3月为63.9%,实施后5月为36.1%,实施后15月为5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网吧员工被动吸烟者自报工作场所每日被动吸烟小时数,实施前3月为6.08(±3.92),实施后5月为4.23(±4.44),实施后15月为6.03(±4.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吧员工表示支持网吧完全禁烟的比例,实施前3月为49.5%,实施后5月为75.2%,实施后15月为7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网吧员工表示会劝阻顾客吸烟的比例,实施前3月为24.9%,实施后5月为79.1%,实施后15月为7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网吧顾客主体人群中现在吸烟者表示最近一个月上网时吸烟的频率为“经常”的比例,《条例》实施前3月为49.6%,实施后5月为26.4%,实施后15月为3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网吧顾客主体人群表示支持网吧禁烟的比例,实施前3月为44.2%,实施后5月为67.1%,实施后15月为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条例》实施前3月,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网吧吸烟情况为严重或一般,鉴于主动与被动吸烟的健康危害认知,普遍支持网吧禁烟,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受访者表示对网吧实施无烟政策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并且顾虑会对网吧经营造成影响。实施后15月,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网吧实施无烟政策有效可行,在一定程度改善了网吧环境及员工相关健康症状,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继续支持网吧实施无烟政策。受访者表示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主要为顾客配合程度低,劝阻过程容易起争执与冲突,网游顾客烟草依赖性更强等,提出的建议主要为加大针对吸烟者个人的处罚措施,执法部门增强执法力度,加大社会宣传等。结论1、网吧场所为被动吸烟“重灾区”。《条例》在网吧场所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吧环境烟草烟雾浓度水平,虽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上海市中心城区、郊区网吧较城乡结合区网吧,禁烟效果更为明显。《条例》的实施,使得网吧员工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状况有所改善。《条例》实施后,网吧员工及顾客相关无烟政策认知与态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条例》在网吧场所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动吸烟问题,但程度有限。2、网吧相关人员于《条例》实施前后,对网吧实施无烟政策都表示出较高的支持程度。随着《条例》的实施,网吧相关人员对网吧实施无烟政策的接受和认可态度有所改观。无烟政策在网吧场所的有效实施主要受到来自网吧、相关执法单位及网吧顾客三方面的影响。网吧需增强自身责任感,增强相应控烟举措与力度,执法部门也需增强执法力度,社会媒体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方能逐步推动网吧无烟化的实现。
二、第一部分 烟害的消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部分 烟害的消除(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控烟宣传的“图景”(2007-2018):内容属性、劝服策略及视觉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中国烟草的使用及其危害 |
1.2 烟草控制及控烟宣传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2 理论综述与研究问题 |
2.1 控烟宣传及其视觉表达 |
2.2 控烟干预的信息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
2.2.1 健康信念模型 |
2.2.2 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
2.2.3 社会认知理论 |
2.3 控烟宣传的策略及效果 |
2.3.1 扩展平行理论与控烟宣传策略 |
2.3.2 控烟宣传策略的差异化效果 |
3 研究设计 |
3.1 资料收集 |
3.2 编码设计 |
3.3 编码员间的可信度检验 |
4 我国控烟宣传图片的视觉特征 |
4.1 控烟宣传图片的视觉色彩与审美:明亮的色彩、积极的基调与弱化的图像 |
4.2 控烟宣传图片的内容元素与视觉特征:名人劝服、间接表意与含蓄的视觉表达 |
5 我国控烟宣传图片的内容呈现及论证方式 |
5.1 控烟宣传图片的内容呈现:局限的信息视野与刻板的信息内容 |
5.2 控烟宣传图片的论证方式:隐喻性图像与缺乏强度的论证 |
6 我国控烟宣传的劝服策略 |
6.1 控烟宣传图片的认知策略:风险导向与不均衡的策略 |
6.2 控烟宣传图片的行为改变策略:“缺失”与未深入“内在” |
6.3 控烟宣传的情感策略:恐惧诉求与内疚感的诱导 |
7 结论与讨论 |
7.1 我国控烟宣传的“图景” |
7.2 我国控烟宣传图片的特征 |
7.3 优化我国控烟宣传图片信息设计的思路 |
7.4 研究贡献、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媒介与知识 |
1.1.2 理解媒介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卫生含义内涵研究 |
1.2.2 关于卫生叙事方式研究 |
1.2.3 关于卫生传播媒介研究 |
1.2.4 关于卫生研究路径研究 |
1.2.5 结论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1.3.1 研究限定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视角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难点 |
2 明清译着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入华 |
2.1 偏隅一方的知识 |
2.1.1 中国传统卫生知识 |
2.1.2 西方卫生知识演变 |
2.2 暗流涌动的知识 |
2.2.1 耶稣会士:译着传教 |
2.2.2 中国文人:不变应之 |
2.3 小结 |
3 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建立(1840-1898) |
3.1 本章概说 |
3.2 建立知识的机构 |
3.2.1 医院诊所:新空间新体验 |
3.2.2 书馆学会:新机构新启蒙 |
3.3 迁移知识的报馆 |
3.3.1 外文报刊:引入新知的模板 |
3.3.2 中文报刊:传播新知的效仿 |
3.4 小结 |
4 现代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之塑造(1898-1911) |
4.1 本章概说 |
4.2 再造知识的报刊 |
4.2.1 报刊之新景象 |
4.2.2 报刊中的卫生 |
4.2.3 知识之新呈现 |
4.3 小结 |
5 媒介新环境与现代卫生知识之普及(1911-1937) |
5.1 本章概说 |
5.2 出版界:卫生知识的销售 |
5.2.1 教科书:普及卫生常识 |
5.2.2 .卫生广告:萌生知识经济 |
5.3 学术界:卫生知识的分类 |
5.3.1 学科教学:改变课程设置 |
5.3.2 专业期刊:提升学术意识 |
5.3.3 工具丛书:重建卫生图谱 |
5.4 读者与民众:卫生知识的获得 |
5.4.1 可视可听:卫生的形象化 |
5.4.2 信任与否:遗失传统卫生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转型呈现:知识、社会、媒介多重交织的过程 |
6.2 卫生释义:选择、融合、遗失相互作用的结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874年-1907年[上海]《万国公报》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
附录二 1876年-1892年《格致汇编》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
附录三 1864 年-1885年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关于卫生的篇目 |
附录四 1904年-1919年《东方杂志》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
附录五 其他报刊关于卫生的篇目 |
附录六 1903年-1911年《北洋官报》关于卫生的篇目 |
附录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目录 |
(4)20世纪70—80年代初河北环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20 世纪70 年代初河北环境问题 |
(一) 官厅水库污染与治理 |
1. 污染状况 |
2. 污染治理与新中国环保的起步 |
(二) 工业“三废”污染与初步治理 |
1. 工业“三废”污染总体状况 |
2. 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
3. 环境污染治理成就 |
(三) 森林乱砍滥伐 |
1. 近乎疯狂的毁灭性乱砍滥伐 |
2. 防止乱砍滥伐的举施 |
(四) 河北水土保持工作的艰难探索 |
1. 河北水土流失状况 |
2. 河北水土治理 |
(五) 海洋污染加剧 |
1. 海洋环保意识淡薄 |
2. 渤海近海污染状况 |
3. 沿海渔业生产损失严重 |
二、7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初河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
(一) 白洋淀的污染与治理 |
1. 白洋淀污染 |
2. 白洋淀污染治理 |
(二) 工业“三废”污染加剧与治理措施 |
1. 工业“三废”污染状况 |
2. “三废”污染的治理 |
(三) 制止森林乱砍,保护生态环境 |
1. 乱砍滥伐现象愈演愈烈 |
2. 制止乱砍滥伐,保护林木资源 |
(四)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加重 |
1. 农药的危害 |
2. 六六六、滴滴涕的停用,代之以高效高毒低残留的农药 |
(五) 河北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
1. 河北水土保持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
2. 加快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途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
(六) “区域性干化”加剧及影响 |
1. “区域性干化”加剧 |
2. “区域性干化”带来的影响 |
三、河北环境问题的思考 |
(一) 工业化快速发展是引发河北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
(二) 人口过快增长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
(三)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是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 |
(四)缺乏专门管理、监督体系和机构,影响着环保工作的展开 |
(五) 加强环保法规建设,依法保护环境,防治污染 |
(六) 借鉴国外环保经验,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晚清文人沈毓桂及其诗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展望 |
1.沈毓桂研究 |
2.《万国公报》研究 |
3.晚清报刊诗歌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沈毓桂的生平及思想 |
第一节 沈毓桂生平事略 |
一、家乡生活 |
二、来沪谋生 |
三、皈依基督 |
四、返乡应考 |
五、定居沪上 |
六、晚年生活 |
第二节 沈毓桂的文化生涯 |
一、传教士的华人助手 |
二、编辑主理传教士报刊 |
三、执教中西书院 |
第三节 沈毓桂的思想 |
一、职业报人理念 |
二、近代思想价值观的确立 |
三、对传统社会的批判 |
四、精神信仰的游移 |
五、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的双重性 |
第二章 沈毓桂的交游 |
第一节 沈毓桂与国人的交游 |
一、传教期间的访友诗作 |
二、借由报纸的文字之交 |
三、沈毓桂与王韬 |
第二节 沈毓桂与西人的交游 |
一、结交众多传教士 |
二、与艾约瑟的交游 |
三、与林乐知的交游 |
第三章 沈毓桂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诗歌概述 |
一、创作概况 |
二、历史分期 |
三、《匏隐庐诗文合稿》 |
第二节 1861-1867 年的诗歌创作 |
一、入教初期的自我否定 |
二、寻找精神慰藉及对传统的复归 |
三、对回归传统的渴望 |
第三节 1877-1883 年的诗歌创作 |
一、西人西教的影响 |
二、传统文人的自我审视 |
第四节 1889-1897 年的诗歌创作 |
一、交游诗与西学思想 |
二、感怀诗与晚年生活 |
第五节 诗歌创作与报纸的互动关系 |
一、初登报刊的创作尝试期 |
二、丰富题材的过渡发展期 |
三、独立自主的成熟运用期 |
第四章 《万国公报》诗歌专栏刊诗研究 |
第一节 诗作刊发 |
一、刊载概况 |
二、栏目变更 |
第二节 新报时期的刊诗 |
一、宣教信教诗 |
二、送别诗 |
三、唱和诗 |
四、悼亡诗 |
五、劝诫诗 |
第三节 公报时期的刊诗 |
一、传教诗 |
二、劝诫诗 |
三、其他题材诗作 |
第四节 复刊后的刊诗 |
一、脱离宗教宣传 |
二、诗作选登相对独立 |
第五节 沈毓桂诗学思想与刊诗选篇 |
一、基督教信仰与传教诗歌选登 |
二、传统诗风的守护与传统题材诗的选登 |
三、强调文学的实用价值与劝诫诗的选登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青岛市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状况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青岛市2005-2017 年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状况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确定12种癌症的死亡人数 |
2.2 估计吸烟暴露水平 |
2.3 估计吸烟导致各癌症的人群归因分值 |
2.4 估计吸烟归因死亡数 |
结果 |
1 归因吸烟死亡数概况 |
2 归因吸烟癌症死亡数的性别分布 |
3 归因吸烟癌症死亡数的年龄分布 |
4 归因吸烟癌症死亡数的时间分布 |
5 归因于吸烟死亡的癌症种类分布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青岛市吸烟导致的癌症死亡预测 |
资料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统计分析方法 |
2.1 时间序列模型概述 |
2.2 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的模型 |
2.3 非平稳时间按序列的模型 |
2.4 时间序列建模步骤 |
结果 |
1 序列平稳性判断 |
2 模型识别 |
3 模型参数估计及检验 |
4 预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基于SITES体系的城市景观可持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1 相关概念 |
1.3.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内容 |
第二章 SITES体系特点及内容 |
2.1 SITES体系的特点 |
2.2 SITES体系的主要内容 |
2.2.1 具体评估内容 |
2.2.2 相关思考和启发 |
第三章 基于SITES体系的景观可持续应用案例 |
3.1 蓝洞区域公园的运用实践 |
3.1.1 项目概况 |
3.1.2 具体运用实践 |
3.1.3 启发和思考 |
3.2 菲普斯可持续景观中心 |
3.2.1 项目概况 |
3.2.2 应用实践SITES体系 |
3.3 墨色山水——北京朝阳公园广场 |
3.3.1 项目简介 |
3.3.2 创新设计 |
3.4 华盛顿运河公园 |
3.4.1 项目简介 |
3.4.2 SITES体系的具体实践应用 |
3.5 绿色办公场所——泰国SCG总部大楼景观设计 |
3.5.1 项目简介 |
3.5.2 项目对SITES可持续思想的体现 |
第四章 基于SITES体系下城市景观可持续设计 |
4.1 SITES体系可持续环境设计的指导原则 |
4.2 城市景观场地因地制宜设计 |
4.2.1 维护场地原始生态 |
4.2.2 设计前场地评估 |
4.2.3 整合型设计方法 |
4.2.4 保护土壤植被 |
4.3 城市景观场地水资源利用 |
4.3.1 雨水资源回收利用 |
4.3.2 降低灌溉用水量 |
4.3.3 增强处理降水能力 |
4.3.4 雨洪管理设施景观性 |
4.3.5 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
4.4 城市景观场地材料可持续应用 |
4.4.1 废旧材料再利用 |
4.4.2 可循环可再生材料 |
4.4.3 当地产材料应用 |
4.4.4 使用可持续方式生产材料 |
4.4.5 化学制品透明安全性 |
4.4.6 节约使用材料 |
4.5 城市景观设计中能源再生利用 |
4.5.1 太阳能 |
4.5.2 风能 |
4.5.3 其他清洁能源 |
4.6 城市景观场地设计人体健康感受 |
4.6.1 融入历史文化价值 |
4.6.2 科学安全场地设计 |
4.6.3 有助精神恢复的各类景观空间 |
4.6.4 户外社交空间及户外活动 |
4.6.5 减少烟害和鼓励多元交通方式 |
4.6.6 支持本地经济 |
4.7 可持续的场地运营和维护 |
4.7.1 场地管理维护计划 |
4.7.2 回收物收集储存空间 |
4.7.3 循环利用有机物 |
4.7.4 降低户外能耗 |
4.7.5 可再生能源供电 |
4.7.6 保护空气质量 |
第五章 淮上公园城市广场景观可持续性设计实践 |
5.1 设计背景及定位 |
5.2 SITES可持续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 |
第六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七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获奖 |
致谢 |
附件 |
(8)心理压力、应对策略、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心理压力 |
2.1.1 心理压力的概念 |
2.1.2 心理压力的测量 |
2.1.3 心理压力的相关研究 |
2.2 吸烟行为 |
2.2.1 吸烟行为的界定及其测量 |
2.2.2 吸烟行为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 |
2.3 应对策略 |
2.3.1 应对和应对策略的概念 |
2.3.2 应对策略的测量 |
2.3.3 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 |
2.4 健康信念 |
2.4.1 健康信念的概念 |
2.4.2 健康信念的测量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相关研究 |
2.5.2 心理压力、应对策略与吸烟行为的相关研究 |
2.5.3 心理压力、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相关研究 |
2.6 总结 |
第3章 实证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提出假设 |
3.1.2 被试 |
3.1.3 研究工具 |
3.1.4 施测过程 |
3.1.5 统计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2.1 各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3.2.2 心理压力、应对策略与吸烟行为的相关分析 |
3.2.3 心理压力、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相关分析 |
3.2.4 心理压力对吸烟行为的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
3.2.5 应对策略对心理压力和吸烟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
3.2.6 健康信念对心理压力和吸烟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4章 讨论部分 |
4.1 各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4.2 心理压力、应对策略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
4.3 应对策略对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调节效应分析 |
4.4 心理压力、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
4.5 健康信念对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调节效应分析 |
4.6 研究结果对预防吸烟行为的启示和建议 |
4.7 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烟酰胺核苷通过改善自噬流减轻阿霉素心脏毒性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烟酰胺核苷通过抑制阿霉素产生活性氧的作用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免受损伤和保护心脏功能 |
1.引言 |
2.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烟酰胺核苷改善阿霉素引起心功能障碍的作用 |
3.2 烟酰胺核苷减少阿霉素引起心肌细胞的死亡 |
3.3 烟酰胺核苷有效抑制阿霉素诱导心肌组织活性氧的产生 |
3.4 烟酰胺核苷有效抑制阿霉素诱导培养新生小鼠心肌细胞死亡和活性氧的产生 |
3.5 烟酰胺核苷减少阿霉素感染成年小鼠心肌细胞死亡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烟酰胺核苷通过保护自噬流从而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心脏毒性损伤 |
1.引言 |
2.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阿霉素导致小鼠心肌组织自噬流受阻 |
3.2 烟酰胺核苷在小鼠阿霉素心脏毒性模型中保护心肌组织自噬流通畅 |
3.3 阻断自噬流消除烟酰胺核苷改善阿霉素引起的心脏组织氧化损伤的作用 |
3.4 阻断自噬流消除烟酰胺核苷的保护作用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
3.5 阻断自噬流消除烟酰胺核苷改善阿霉素引起心功能损伤的作用 |
3.6 自噬流阻断剂能消除烟酰胺核苷对培养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烟酰胺核苷通过SIRT1信号来改善自噬流从而保护心脏免受阿霉素毒性的作用 |
1.引言 |
2.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抑制Sirt1消除烟酰胺核苷改善阿霉素引起心功能损伤的作用 |
3.2 抑制Sirt1消除烟酰胺核苷对阿霉素小鼠心肌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
3.3 抑制Sirt1消除烟酰胺核苷的保护作用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
4.讨论和小结 |
5.参考文献 |
综述:阿霉素心脏毒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在网吧场所的实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设计 |
三、本研究所用定义 |
四、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条例》实施前网吧场所被动吸烟概况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条例》实施前后网吧控烟措施及环境烟草烟雾浓度变化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条例》实施前后网吧员工无烟政策相关认知与态度变化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条例》实施前后网吧顾客无烟政策相关认知与态度变化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五部分 《条例》在网吧实施现况、影响因素及实施建议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四、第一部分 烟害的消除(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控烟宣传的“图景”(2007-2018):内容属性、劝服策略及视觉表达[D]. 周夏萍. 武汉大学, 2019(06)
- [2]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D]. 陈佳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3]新开公社钒冶炼厂水浸渣酸浸制取偏钒酸铵工艺的试验[J]. 湖南冶金研究所. 湖南冶金, 1977(03)
- [4]20世纪70—80年代初河北环境问题研究[D]. 姜书平.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1)
- [5]晚清文人沈毓桂及其诗学活动研究[D]. 刘天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6]青岛市归因于吸烟的癌症死亡状况及预测研究[D]. 徐震世. 青岛大学, 2019(03)
- [7]基于SITES体系的城市景观可持续设计研究[D]. 王齐.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8]心理压力、应对策略、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关系研究[D]. 刘明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6)
- [9]烟酰胺核苷通过改善自噬流减轻阿霉素心脏毒性损伤[D]. 张翼. 苏州大学, 2018(01)
- [10]《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在网吧场所的实施效果评价[D]. 周曦斓.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 网吧系统; 癌症的原因; 烟草行业; 媒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