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花粉针剂应用于中期妊娠引产103例分析(附:天花粉针剂治疗滋养叶细胞疾病的病史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徐婧[1](2014)在《输卵管异位妊娠保守药物治疗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患者资料,探讨影响输卵管异位妊娠保守药物治疗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通过天花粉(TCS)及甲氨蝶呤(MTX)2种保守药物治疗对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临床使用意义等各方面分析,为临床医生把握药物治疗范围、选择药物种类等提供临床参考。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近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病史资料(共230例),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按药物治疗种类分为2种:天花粉组合MTX组,比较两药用于输卵管异位妊娠的成功率、住院时间,血β-HCG、转阴时间、用药后血β-HCG下降情况、药物副作用及日后妊娠的影响情况等;比较患者基本信息及相关背景对于药物保守治疗的影响意义。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等方法。P<0.05可以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显示:异位妊娠行保守治疗人数逐年上升趋势。在天花粉和MTX两药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上,初始血β-HCG值是影响药物疗效的主要因素。随血β-HCG升高,天花粉和MTX的治愈成功率呈下降趋势,但天花粉治愈成功率皆高于MTX组。血β-HCG<2000mIU/mL时,天花粉组药物治疗后血β-HCG下降速率明显快于MTX组;转阴时间短于MTX组;副作用无明显差异。高血β-HCG(≥2000mIU/mL)组天花粉的治愈成功率较低血β-HCG(<2000mIU/mL)组成功率稍低,但成功率仍达75%,副作用安全可控,效果良好。天花粉与MTX对输卵管异位妊娠保守治疗后再次妊娠无明显差异及影响。结论输卵管异位妊娠中影响药物成功率的因素主要为初始血β-HCG。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标准内(<2000mIU/mL),天花粉是一种安全可行、成功率高的保守治疗药物,住院时间短、转阴快、副作用在可控范围内、对日后妊娠暂无不良影响,与MTX相比,天花粉药物治疗各方面优于MTX药物治疗。天花粉药物保守治疗的安全适用范围为初始血β-HCG<3000mIU/mL,治疗效果显着,副作用安全可控;在患者强烈要求药物保守治疗的意愿下,告知药物使用情况及风险,对于3000mIU/mL≤β-HCG<5000mIU/mL的患者,天花粉药物仍有一定疗效,可根据情况使用。
杨华平[2](2013)在《中药分期论治联合米非司酮及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中药分期论治联合米非司酮及氨甲喋呤对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收集2011年01月至2012年06月来自临沂市中医医院妇科异位妊娠的住院患者,对86例符合纳入标准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化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6例予中药分期论治联合氨甲蝶呤及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40例予米非司酮及氨甲喋呤。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β-HCG数值、包块大小、输卵管再通情况和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口腔溃疡、肝功损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β-HCG水平,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组能提高保守成功率,明显缩小异位妊娠包块大小,在改善患者的输卵管再通、减轻化疗药物副作用等方面疗效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中药分期论治联合米非司酮及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不仅提高了成功率,促进异位妊娠包块的消散,有利于输卵管再通、更好的恢复输卵管功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
张莹莹[3](2013)在《血清β—HCG及孕酮在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清β—HCG及孕酮浓度动态变化特点在药物保守治疗各证型异位妊娠中的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及预测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临床上符合药物保守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1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采用中药、中药+甲氨蝶呤、中药+米非司酮治疗;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第一天,之后每隔两天一次抽血查血清β—HCG及孕酮,直到转阴,并以血清β—HCG下降百分比为Y轴,时间为X轴绘制血清β—HCG的变化曲线,总结归纳曲线的规律及类型,分析血清β—HCG及孕酮初始水平以及用药后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治疗方案、治疗时间及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不同证型、不同治疗方案的血清β—HCG曲线的特点和差异。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进行随访1年,观察再次妊娠的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及不同血清β—HCG水平与再次妊娠情况的相关性。结果:1、治疗后一周内血清β—HCG值平均每天下降幅度越小,治疗有效率越低,下降幅度>5%时,治疗有效率大于95%,而下降幅度<5%时,治疗有效率仅不到30%。2、同种证型的患者血清β—HCG值下降至50%及10%时间比较,均以中药+MTX治疗组下降至50%的时间最短,中药治疗组下降至10%的时间最短,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而不同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3、治疗后血清β—HCG变化曲线形态呈持续下降、先升骤降、先升缓降及持续上升四种类型。各组分布情况均以持续下降型为主。持续上升型和先升缓降型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持续下降型和先升骤降型,差异有显着性意义。4、当血清孕酮初始水平<10ng/ml时,治疗有效率可达81.25%,而当血清孕酮初始水平>15ng/mL时,治疗有效率仅为57.69%。5、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的再次宫内妊娠率比较,中药治疗组宫内妊娠率最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再次异位妊娠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不同血清β—HCG初始浓度的治疗成功后再次宫内妊娠率比较,血清β—HCG初始浓度<1000IU/L最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再次异位妊娠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6、不同治疗方案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药治疗组最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1、药物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与治疗方案有关,但与证型无关。2、药物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与治疗后血清β—HCG下降速度呈正相关,当治疗后血清p—HCG水平平均每天下降幅度<5%时,提示保守治疗失败可能性大,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手术准备。3、血清β—HCG值下降至50%及90%的时间与治疗方案有关,与初始血β——HCG水平及证型无关。血β—HCG浓度下降至50%的时间,中药+MTX治疗组最短,而血β—HCG浓度下降至10%的时间,中药治疗组最短,说明通过西药MTX治疗,在前半期抑制滋养细胞活性的疗效上有一定优势。4、治疗后血清β—HCG变化曲线的形态与疗效相关,持续下降型的治疗有效率最高。5、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过程中,血清β—HCG出现一定的波动是正常的,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可继续观察,待参考再次复查血清β—HCG情况后拟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不必急于更改现有药物方案或放弃药物治疗。6、动态观察血清孕酮变化在预测药物治疗效果方面有重要意义,血清孕酮初始水平>15ng/mL时,治疗有效率明显降低。7、药物保守治疗后再次宫内妊娠率可能与血清β—HCG初始水平呈负相关。
明建中[4](2013)在《产后胎盘植入的MRI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正常胎盘的MRI表现及组织学基础目的1.分析探讨正常胎盘结构的MRI图像的信号特点与相关组织学之间关系。2.分析胎儿胎盘成熟度不同分级的MRI表现。3探讨中晚孕期胎盘成熟度MRI分级与孕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50例孕19周以上孕妇MRI资料,均先行B超检查排除胎盘病变孕妇,其中妊娠19-23周为5例,24~31周为18例,32-35周19例,36-40周8例,均为单胎妊娠,50例孕妇年龄20-36岁,平均30.2岁。2.主要仪器与设备本研究使用Siemens Symphony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相控阵线圈,后处理工作站为Siemens公司自带的LEONARDO工作站。3.检查方法MR检查方法腹部常规三维定位采用GRE序列,MRI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横断、矢状及冠状位扫描,T2WI成像采用HASTE序列,主要参数为:TR:1000ms,TE:74ms,带宽630HZ/PX,层厚6mm,层间距1.8mm, FOV35cm,矩阵164×256,采集次数(NEX=1次),激励次数2次,同时采用脂肪抑制、流动补偿技术,部分病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经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入,注药速度2-3ml/s,剂量为0.1mmol/kg.超声检查方法孕妇仰卧位,患者检查前适度充盈膀胱,用二维常规腹部扫描,必要时经阴道超声检查,辅以彩色多普勒与三维超声进一步检查。主要测量子宫大小,胎盘大小,胎盘后间隙(子宫肌层低回声)是否存在、胎盘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情况。4.标本处理胎盘新鲜标本取材于正常人工流产和足月产后置入10%福尔马林液中固定,一次性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数据录入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各孕周组之间胎盘成熟度MRI分级进行比较。结果1.MRI胎盘的分级法是以胎盘的绒毛板、胎盘实质及胎盘的基底层三部分结构的变化作为分级的依据,参照B超Grannum标准对胎盘成熟度进行分级。2.根据T2WI显示的胎盘结构,本组50例正常中晚期胎盘MRI诊断0级胎盘4例、Ⅰ级胎盘18例、Ⅱ级胎盘23例、Ⅲ级胎盘5例。3.增强后胎盘MRI特征:注入增强剂快速扫描,胎盘信号增高明显强化,胎盘显影早于邻近子宫肌层;即刻再次扫描,妊娠中期孕妇可显示均匀的胎盘强化,妊娠晚期孕妇可显示2-3CM大小的胎盘小叶强化明显;延迟扫描胎盘及子宫肌层均匀强化。4.光镜下:中晚期胎盘切片背景清晰,绒毛形状纤细,分支增多变细,正常的绒毛结构内可见少量梗死、钙化灶,滋养层主要是合体细胞,间质为网状结缔组织,实质内血管可分辨区内外膜结构。结论1.MR检查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胎盘三层结构:胎盘实质,胎盘绒毛膜板,胎盘基底膜。2.从0级至Ⅲ级,胎盘MR表现具有各自不同特征表现。3.胎盘成熟为一渐变的过程,其各级成熟度在各孕周分布幅度不同,并有相互交叉重叠现象。第二部分MRI在产后胎盘植入介入治疗前后的诊断价值目的:1.分析临床疑诊胎盘植入行介入治疗的患者MR]资料,评价MRI诊断胎盘植入与手术和/或临床综合诊断标准的相关性.2.探讨MRI在产后胎盘植入介入治疗前后的影像征象.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搜集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间30例妊娠中止或产后患者资料,年龄为21-36岁,平均(30±4)岁,临床发现人流或产后胎盘排出不全或未娩出,阴道不规则出血、临床拟诊为胎盘植入,全部病例均行经皮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术,介入治疗前后一周内分别行MRI检查。30例患者中首次分娩为20例,第2次分娩为5例,5例为中妊人流;曾有人流病史为21例,有剖宫产史10例,3例有子宫肌瘤手术史,8例合并有前置胎盘。2.仪器及检查方法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ymphony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相控阵线圈仰卧位扫描。常规扫描序列FLASH/T1WI (TR/TE:113ms/4.76ms), T2WI采用HASTE序列TR/TE:1000ms/74ms,层厚6mm,层间距1.8mm, NEX1次,FOV35cm,矩阵240-320,分别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同时采用脂肪抑制、流动补偿技术,全部病例均行钆喷酸葡胺造影剂Gd-DTPA增强扫描,扫描范围由子宫底上约2cm至耻骨联合下。3信号强度描述与图像处理不同组织MRI信号强度均以同序列的子宫肌层信号强度为对照。由两名副高及以上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进行诊断分析、诊断之前均不知晓手术与病理结果,诊断观察MRI中胎盘的信号强度、位置、形态、植入部位和子宫肌壁及周围相邻器官可能受累情况等。以临床综合诊断或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MRI的诊断价值。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分析处理,采用Kappa统计量评估MRI的检查结果与病理及临床综合诊断标准比较的一致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RI诊断胎盘植入与临床或病理结果相关性Kappa=0.733, P=0.000,有统计学意义。2.粘性性胎盘:MRI显示子宫肌层信号完整,子宫内结合带不规则、模糊或中断,子宫肌层也可局部呈受压改变。3.植入性胎盘:MRI显示子宫肌层信号不规则或受侵,子宫肌层变薄,子宫结合带信号中断,可有流空血管影穿过肌层。4.穿透性胎盘:MRI显示胎盘位于子宫肌层信号带外,正常子宫肌层信号局部完全消失,有时可显示膀胱或肠道受侵。5.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强化,呈“花环状”或“结节状”强化。6.介入治疗后复查:胎盘植入残留部分较正常子宫肌层增强信号减低,边界较清晰。结论1.MRI诊断胎盘植入准确性较高,结合增强扫描可以准确的判断子宫肌层受侵的情况,与手术和/或临床综合诊断标准有相关性,MRI影像可以反映胎盘植入介入治疗前后的的病理改变,为胎盘植入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及指导,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2.介入治疗前胎盘植入MRI征象:子宫内结合带不规则、模糊或中断(粘连性胎盘植入);子宫肌层信号不规则或受侵,子宫肌层变薄(植入性胎盘植入);正常子宫肌层信号局部完全消失,有时可显示膀胱或肠道受侵(穿透性胎盘植入)3.介入治疗后胎盘植入MRI征象:植入胎盘与宫壁融合、植入及穿透部分子宫肌层仍可见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更加清晰,胎盘植入残留部分较正常子宫肌层增强信号减低,边界较清晰.第三部分产后胎盘植入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目的1.分析产后胎盘植入的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原理、手术操作技巧。2.探讨产后胎盘植入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改变。3.分析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测值在产后胎盘植入介入治疗前后改变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2009年4月-2012年4月间我院妇产科23例胎盘植入合并产后出血患者,年龄29-45岁(平均34±3)岁,终止妊娠时孕周为25-38周,平均(29±3.6)周。临床表现为产后胎盘未完全排除,阴道流血,均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23例患者分为急诊栓塞组和择期栓塞两组,急诊栓塞组7例,择期栓塞组16例。胎盘植入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剖宫产或产后发现胎盘部分与肌壁粘连,胎盘组织强行剥离或钳夹仍有残留,剥离面出血、粗糙。2)B超或MRI检查证实子宫腔内有残留胎盘组织,有侵入性影像学改变,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3)病理检查,产后排出组织证实为坏死性或陈旧性胎盘绒毛组织。胎盘植入疗效评价标准1)无效:月经不规则,阴道的流血量无明显减少,复查超声子宫形态仍不规则、肌层较厚,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血清中β-HCG水平下降不明显;2)有效:随访半年,月经周期基本规律,阴道的流血量减少,复查超声子宫形态、肌层接近正常;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2周血清中β-HCG水平明显下降,4周后基本接近正常;3)显效:随访半年,月经周期恢复正常,阴道的流血量显着减少,复查超声子宫形态、肌层恢复正常;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2周血清中β-HCG水平迅速下降,4周后转阴。2.治疗方法子宫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术前常规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导尿管,消毒铺中,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选用5.0FCobra管或子宫动脉造影管分别行双侧髂动脉造影,显示子宫动脉后经微导管超选择进入子宫动脉内,胎盘植入处可见不规则的血窦或血管湖,造影剂浓聚,静脉期染色持续存在,明确胎盘病变后灌注30-50m1甲氨喋呤(MTX)加50m1生理盐水,选用明胶海绵栓塞子宫动脉,DSA造影复查至末梢分支血管消失为止,大出血伴休克患者术前输血充分,维持血压稳定,急诊行栓塞治疗。栓塞后一周内在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治疗。3.术后处理本组23例患者,术后积极支持对症处理,疼痛患者给予曲马多或杜冷丁止痛,术后3天静脉滴注抗生素给予常规预防感染治疗,记录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术后24小时内观察下肢动脉搏动,术后3天、7天、2周复查血清β-HCG值,定期复查肝肾功能,B超检查监测宫腔内变化。术后观察患者阴道出血量、月经来潮、胎盘排出、住院时间等。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数据录入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1)急诊栓塞组与择期栓塞组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2)胎盘植入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β-hCG变化情况:组内不同时间点血β-hCG的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并进一步采用Dunnett,s T3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1.本组23例患者介入治疗均手术成功,无1例子宫切除,手术时间50-80分钟,平均(60±5.8)分钟,术中造影见子宫动脉末梢闭塞,术后阴道活动性出血停止,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21例清宫术后子宫恢复正常,清出组织含有胎盘蜕膜或绒毛,随访2月余,阴道均无出血。急诊栓塞组和择期栓塞组在输血(P值=0.004)、出血量(P值=0.00)和住院治疗时间(P值=0.00)有显着差别,平均年龄(P值=0.95)、刮宫产次数(P值=0.83)、清宫术次数(P值=1)、有无前置胎盘(P值=1)无统计学意义。2.23例产后胎盘植入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p-hCG变化研究组各个时间点HCG存在差异(卡方=52.576,P=0.00);研究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天HCG有统计学差异(P=0.000),治疗前与治疗后7天存在差异(P=0.000)、与治疗后2周有差异(P=0.000),治疗后3天与治疗后7天有差异(P=0.00)、与治疗后2周有差异(P=0.00),治疗后7天与治疗后2周也有差异(P=0.00),总之:治疗前与治疗后3天、治疗后7天、治疗后2周有统计学差异。3.超声或MRI复查,23例宫腔内均未见胎盘组织残留,但有5例肌壁仍可见残留胎盘组织,复查血清β-HCG值显示在胎盘排出后2-3周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随访的20例患者中有5例再次怀孕并产下健康婴儿.4.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较常见,疼痛、发热给予支持对症处理。与插管技术相关的并发症主要为血肿。结论1.MTX灌注联合栓塞介入治疗可完全临时阻断植入胎盘动脉血供,使残余胎盘组织缺血、变性、坏死甚至脱落.2.产后胎盘植入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大多数患者保留了子宫及再次生育的能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同时可预防植入胎盘导致的大出血或子宫破裂风险;本组病例发现急诊栓塞和择期栓塞在出血量和住院治疗时间有显着差异.3.产后胎盘植入介入治疗前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显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数值监测可以作为胎盘植入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判断的指标之一.
罗丹[5](2013)在《异位妊娠患者体质类型与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和孕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率的提高,在死亡率显着降低的同时,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越来越多的患者可选择副作用及创伤更小的药物治疗方式,因此如何提高成功率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主要探讨异位妊娠患者体质类型与药物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期望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选择更为优化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成功率。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入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异位妊娠患者,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患者体质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比较两种临床证型的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两种证型药物治疗效果及不同的体质类型药物治疗效果,研究患者体质类型对药物治疗效果及临床证治分型的影响。结果1.两种证型各体质类型分布:未破损期-胎元阻络型以气郁质、阳虚质、瘀血质、湿热质最为多见,分别占18.4%、18.1%、12.1%、12.1%,已破损期-正虚血瘀型以气郁质、瘀血质、阳虚质、气虚质最为多见,分别占17.6%、15.2%、14.7%、14.7%。两证型均以气郁质、阳虚质、瘀血质多见,体质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证型药物治疗效果比较:未破损期-胎元阻络型治愈56人,转手术22人,药物治愈率72.5%;己破损期-正虚血瘀型治愈19人,转手术14人,药物治愈率57.6%。经检验两证型药物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体质类型治疗效果比较:药物治愈率最高者为平和质88.9%,其次为阳虚质87.0%。经检验不同体质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对比,平和质药物治愈率高于瘀血质、气郁质,阳虚质治愈率高于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一体质与混合体质比较:单一体质药物治愈率74.4%,而5种和6种混合体质的药物治愈率分别为50.0%、33.3%,随着体质类型混合复杂程度的提高,药物治愈率呈下降的趋势。结论1.未破损期-胎元阻络型和已破损期-正虚血瘀型均以气郁质、阳虚质、瘀血质为主,各体质类型所占比例接近,在两种证型中的分布比率大致相同,体质类型与证型无明显相关性。2.未破损期患者药物治愈率虽较已破损期高,但经检验两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3.异位妊娠患者体质类对药物治疗效果有影响,平和质与阳虚质的药物治疗效果优于瘀血质和气郁质。4.单一体质药物治疗效果优于混合体质,5种以上混合体质的药物治愈率则明显降低。随着体质类型混合复杂程度的提高,药物治愈率呈下降的趋势。
陈艳[6](2011)在《米非司酮联合活血化瘀止血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米非司酮联合活血化瘀法与米非司酮联合活血化瘀止血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对比,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安全、有效、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生育能力的治疗方法,同时对于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入选病历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病房2009年1月-2011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异位妊娠住院患者,其中16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米非司酮联合活血化瘀止血法”治疗,活血化瘀止血法采用宫外孕Ⅱ号方加减,定为治疗组;另外16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米非司酮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活血化瘀法采用宫外孕Ⅱ号方,为对照组。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工具。结果:1.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总的成功率为78.13%。治疗组的成功率为87.5%,对照组的成功率为68.7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2.在降血β-HCG方面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缩小盆腔包块方面两组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比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疗程缩短杀胚药物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小。结论:1.应用止血药后明显提高了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成功率。2.治疗组在降异位妊娠的血β-HCG值及促进盆腔包块的吸收方面,其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血β-HCG值下降越快、盆腔包块吸收越快患者预后越好。3.治疗组中转手术患者少,缩短了住院时间,发生毒副作用少。
袁烁[7](2011)在《化瘀消症杀胚法对输卵管妊娠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引言:孕卵在子宫腔以外部位种植、发育称为异位妊娠。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盆腔炎患者的增多,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妇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据资料统计,异位妊娠发病率占所有已知怀孕总数的1%以上,其中大部分为输卵管妊娠(95%)。中医目前认为其发病机理是少腹血瘀证,故多采用活血化瘀、消症杀胚方药对早期输卵管妊娠进行治疗。应用由宫外孕Ⅰ号方(丹参、赤芍、桃仁)加紫草、天花粉等组成的化瘀消症杀胚的复方对符合适应症的输卵管妊娠患者治疗,同时配合口服中成药、中药散剂外敷及中药针剂静滴,在临床治疗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使这部分患者避免了因手术而承受的痛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同时最大限度保全了患者的生育功能。1.临床部分目的:通过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从临床有效性方面论证中医药在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及优势,评价原制定的“中西医结合输卵管妊娠治疗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建立规范、量化、易推广、能够被国内妇科同行广泛认可的输卵管妊娠治疗方案提供可参考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拟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临床上相同辨病分期、辨证分型,按病影响因子评分模型实施评分后属于相同用药范围内的,适合药物保守治疗的,β-HCG为阳性的输卵管妊娠病例,按单盲法、不等随机对照研究(2:1),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照“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对照组用西药米非司酮治疗。通过对比两组间的有效率、有效病例的血β-HCG值下降时间及疗程,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优势及可行性。研究结果:(1)纳入试验病例情况: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集符合药物保守治疗的输卵管妊娠病例184例,其中符合纯中药保守治疗119例,观察组(中-观察)82例,对照组(中-对照)37例;符合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65例,观察组(中西-观察)45例,对照组(中西-对照)20例。(2)病情影响因子情况:184例符合保守治疗的输卵管妊娠病例中,年龄在25-2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达37.5%;停经时间在43-56天之间所占比例最大,达52.72%;腹痛情况表现为隐痛者所占比例最大,达49.46%;B超下包块最大径<3cm者所占比例最大,达73.37%;B超下出血最大径<3cm者所占比例最大,达76.63%;初始血β-HCG值<1000IU/L者所占比例最大,达71.2%。病情影响因子总积分,中-观察组为6.96±1.13分,中-对照组为7.19±1.15分;中西-观察组为8.49±0.97分,中西-对照组为8.40±1.05分。使用t检验,符合药物保守治疗的输卵管妊娠,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停经时间、B超下包块最大径、B超下出血最大径、初始血β-HCG值和病情影响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有效率为81.71%,中-治疗组有效率为64.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观察组有效率为68.89%,中西-对照组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观察组有效病例实际用药时间为10.76±5.92天;中-对照组有效病例实际用药时间为11.25±4.14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观察组有效病例实际用药时间为16.03±5.60天,中西-对照组有效病例实际用药时间为13.17±4.73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观察组有效病例血β-HCG值下降至50%的时间为4.66±2.07天,下降至10%的时间为9.28±3.40天;中-对照组有效病例下降至50%的时间为5.58±3.19天,下降至10%的时间为11.17±4.99天,两组血β-HCG值下降至50%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降至10%的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观察组有效病例血β-HCG值下降至50%的时间为5.87±2.88天,下降至10%的时间为12.52±4.19天;中西-对照组血β-HCG值下降至50%的时间为6.00±2.66天,下降至10%的时间为12.50±4.52天,两组血β-HCG值下降至50%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降至10%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部分目的:本研究拟从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等方面探讨化瘀消症杀胚复方对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靶部位的作用机制。这对丰富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找寻中医治疗理论依据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为探索化瘀消症杀胚复方的药效物质奠定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滋养细胞体外培养:拟选择符合药物治疗的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的输卵管妊娠绒毛组织,采用以体外培养的人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作为研究载体。(2)含药血清的制备①化瘀消症杀胚复方水煎剂的制备中药浓缩成剂量为1.5g/ml的药液,-20℃保存备用。②含药血清的制备将大鼠分为化瘀消症杀胚复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7天,日两次;甲氨喋呤组,末日采血前肌注甲氨喋呤;生理盐水组,一直予灌胃生理盐水。末次给药1小时后在麻醉下行腹主动脉采血,将同组大鼠血清混合,灭活、除菌后,-20℃保存,以备体外培养绒毛滋养层用。③指标检测一般情况观察:每周测量3次体重、饮食量、饮水量,每日观察小鼠精神状态、活动力、反应,大便形态,腹泻等。生殖器官湿重:解剖当日,取大鼠的子宫、卵巢进行称重。(3)三组含药血清与体外培养的滋养细胞作用72h后,通过①采用流式细胞法(FCM)检测细胞凋亡率;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研究结果:(1)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培养①细胞形态学:大部分细胞伸展呈圆形,1h后可见部分细胞贴壁,24h后大部分细胞贴壁,5、6天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呈三角形,连接成片,部分呈长梭形。可见细胞为上皮样细胞形态,呈片状铺展生长。②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胞浆中有CK18阳性信号,未见波形蛋白信号。③滋养细胞分泌功能:传代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培养液,通过化学发光法可检测出β-HCG表达。④细胞生长曲线:6天为滋养细胞的对数生长期,12天后即进入平台期。(2)化瘀消症杀胚复方含药灌胃对大鼠的影响与同一时间生理盐水组比较,化瘀消症杀胚复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体重从开始饲养/用药第4天/用药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一时间生理盐水组比较,化瘀消瘤杀胚复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饮水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饲养的第7天,中药高剂量组的大鼠进食量下降,与同一时间的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化瘀消症杀胚复方高、中、低剂量组,甲氨喋呤组大鼠在按照实验方案用药后,其子宫湿重及卵巢湿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化瘀消症杀胚复方含药血清对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的细胞凋亡的影响①滋养细胞与5%含药血清共同作用72h后,可提高滋养细胞的凋亡率,且中药的影响作用更显着。甲氨喋呤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细胞凋亡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消症杀胚复方组与生理盐水组凋亡率比较,细胞凋亡率上升,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甲氨喋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滋养细胞与5%含药血清共同作用72h后,可降低Bcl-2蛋白表达量。甲氨喋呤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消症杀胚复方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甲氨喋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含药血清与滋养细胞共同培养72h后,Bax蛋白表达量未见有明显变化。两组含药血清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化瘀消症杀胚杀胚中药能使Bcl-2/Bax比例降低,从而起到促进凋亡的作用。研究结论:1.通过与纯西药组相比较,证实在符合中西医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范围内患者,依照“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切实,副作用少。2.“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仍有需要优化和完善的部分,如设立保守治疗的血β-HCG值上限,或动态血β-HCG值波动上限。3.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体外培养模型,证实其可为其他的实验研究提供足够量的研究载体。4.本研究探讨了化瘀消瘤杀胚复方对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结论:化瘀消症杀胚复方提高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细胞凋亡率,诱导滋养细胞凋亡可能是其发挥杀胚效应的机制之一。5.本研究探讨了化瘀消症杀胚复方对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论:下调Bcl-2的表达,使Bcl-2/Bax比例下降,诱导凋亡的发生可能是其发挥杀胚效应的机制之一。
凌志远[8](2010)在《沙参麦冬汤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参麦冬汤出自清代着名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沙参、玉竹、生甘草、冬桑叶、麦冬、生扁豆、花粉7味药物组成,堪称清养肺胃、生津润燥的代表方剂。原方主要治疗温热和燥热之邪伤及肺胃阴分之证。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家的不断临床实践和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范围得到显着扩展。本文检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1985~2009的医学文献,搜集到关于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文献资料157篇。分析研究初步弄清了沙参麦冬汤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主治病证的证候特点、药物使用情况和治疗效果等,为今后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157篇文献资料显示,沙参麦冬汤在现代临床上可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五官科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多种病证。沙参麦冬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11种,其中治疗咳嗽、支气管炎、肺癌患者最多。所治咳嗽以干咳为主症,方中沙参、麦冬的使用频率最高,总有效率最高达100%。所治支气管炎以咳嗽,咳痰,喘息为主症,方中沙参、麦冬、玉竹使用频率最高,治疗有效率为92.93%。肺癌以气急为主症,方中沙参、麦冬、甘草使用频率最高,有效率最高达92.11%。治疗儿科疾病6种,其中治疗咳嗽患者最多。所治咳嗽以干咳无痰为主症,方中沙参、麦冬、甘草的使用频率最高,疗效最好达到94%。治疗消化系统疾病7种,其中治疗萎缩性胃炎、抗痨药后反应、胃痛患者最多。所治萎缩性胃炎,临床以食后嘈杂、舌质红、少苔为主症,方中沙参、麦冬、甘草的使用率最高,疗效高达96%。所治抗痨药后反应,临床以口咽干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为主症,方中沙参、麦冬、扁豆、甘草的使用频率最高,疗效最好达到95.6%。所治胃痛以胃胀痛、呕逆烧心、口干、渴不欲饮、纳差为主症,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甘草的使用频率最高,疗效最好达到97.5%。治疗五官科疾病6种,其中治疗慢性咽炎、放疗损伤、剥脱性唇炎患者最多。所治慢性咽炎,临床以咽部异物感为主症,方中沙参、麦冬、甘草的使用频率最高,疗效达到100%。所治放疗损伤,临床以口腔疼痛、溃疡白膜为主症,方中各药使用频率均达到100%,疗效达到94.4%。所治剥脱性唇炎,方中以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的使用频率最高,疗效达90%。治疗结缔组织疾病3种,其中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最多。其临床以咽干、口干为主症,方中沙参、麦冬的使用频率最高,总有效率达95.6%。研究还表明,沙参麦冬汤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一般为随证加减或者合方使用,很少照搬原方。方中各药以扁豆使用率最少,值得探讨。
江玲[9](2010)在《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各证型血β-HCG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异位妊娠各证型的药物保守治疗中,首次用药后血清β-HCG浓度变化类型与证型、药物治疗方案的关系和治疗后血清β-HCG浓度变化与证型、药物治疗方案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9年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的异位妊娠病例245例的各证型用药方案与血清β-HCG浓度变化规律。分析首次用药后血清β—HCG浓度变化类型与初始值、证型、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时间的关系,治疗后血清β-HCG浓度变化(下降50%及90%的时间)与证型、药物治疗方案的关系,并以血清β-HCG下降百分比为Y轴、时间为X轴绘制血清β-HCG变化曲线。结果以血β-HCG下降50%和90%的时间作为指标来比较中药治疗、中西药结合治疗两种治疗方案和异位妊娠胎元阻络型、正虚血瘀型两种证型的关系可知:1.同一证型使用中药治疗后血β-HCG下降50%的时间较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时间短(P<0.05),但血β-HCG下降90%的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2.同一治疗方案治疗不同证型后血β-HCG下降50%和90%的时间均无显着性差别(P>0.05);3.治疗后首次复查血β-HCG浓度与初始浓度比出现了上升型和下降型两种类型:上升型是指治疗后首次复查血β-HCG浓度较初始浓度上升,而较初始浓度下降为下降型。①中西药结合治疗胎元阻络型和正虚血瘀型的上升型所占比率比中药治疗的两证型高(P<0.05),而同一治疗方案治疗不同证型的上升型所占比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治疗成功的隔日血β-HCG大于初始血β-HCG(即上升型)的病例,其下降50%及90%的时间均长于下降型的病例(P<0.05)。结论据诊断、辨病分期和辨证分型以及病情影响因子的总积分选用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1血β-HCG初始值>6000IU/L药物治疗周期长,故一般不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治疗前血β-HCG初始浓度(小于6000IU/L)的高低不影响治疗后血β-HCG浓度的下降速度,可根据病情影响因子的总积分选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2治疗后首次复查血β-HCG变化类型与治疗方案有关,中西药结合治疗出现上升型较多,出现上升型的病例治疗时间较长,用药(特别是使用米非司酮)后首次复查血β-HCG值较初始浓度高提示治疗时间长;3血β-HCG值下降50%的时间与治疗方案有关,中药治疗后血β-HCG值下降50%的时间较短,但与证型无关,与初始浓度无关,而血β-HCG值下降90%时间与证型、治疗方案和初始浓度均无关,,按治疗方案表使用中药治疗的病例可能比使用中西药结合的病例血β-HCG浓度早期下降较快,但后期无明显差别,故尚不能认为中药的疗效较好;4异位妊娠不同证型治疗后血β-HCG浓度变化无显着性差异,与异位妊娠的中药治疗辨证论治、方药应随证加减有关,临床上异位妊娠的中药治疗应辨证论治;5在治疗过程中血β-HCG可能出现小幅度的上升再下降,上升幅度小于10%,如果患者病情稳定,可给予观察,可2-3天后再次复查血清β-HCG后拟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不必过急或盲目更改治疗方案;6药物保守治疗后血β-HCG下降90%的平均时间为12.75±7.03天,治疗后第10-11天后血β-HCG浓度下降不明显,可加强中药活血化瘀力度,用药2周后每周复查血β-HCG,直至阴性,以降低治疗费用。β-HCG;
宋阳[10](2010)在《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增多,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据资料统计,异位妊娠发病率占所有已知怀孕总数的1%左右,其中绝大多数为输卵管妊娠(95%)。但一部分孕周在6周以内的早期妊娠患者常出现超声不能发现宫内孕囊,不能排除异位妊娠的情况。因异位妊娠与其他妊娠尤其是先兆流产的临床处理方案不同,故早期判别异位妊娠与先兆流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不少学者主张尽可能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但保守治疗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基于生育力、安全性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在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病人时,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成为首要问题。导师经过近十年的临床研究与总结,针对输卵管妊娠治疗过程中存在的过急手术或盲目药物治疗的问题,在输卵管妊娠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经过718例回顾性研究,150例前瞻性研究及706例回顾性评价,创制“输卵管妊娠病情影响因子积分法”及“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此方案自2006年正式应用于临床,有效解决了输卵管妊娠临床治疗的诸多难题。经过四年的临床应用,“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情况,影响药物治疗疗效好坏的相关因素,治疗过程中作为主要观测指标的血清β-HCG的变化情况以及在方案中规定需手术治疗的病例是否确实需要手术治疗等方面,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总结与评价。研究目的:1、根据诊断属于早期妊娠的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贝叶斯判别建立早期妊娠的判别方程,以求能早期判别异位妊娠与先兆流产,为临床早期确定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2、观察2006年至2009年应用“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情况,并通过对患者临床病史资料分析,了解影响药物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3、观察药物治疗过程中输卵管妊娠患者血清β-HCG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了解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不同证型的输卵管妊娠患者的血清β-HCG的影响情况。4、观察“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规定需手术治疗的病例的术中情况,通过与适合药物治疗却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术中情况对比,探讨“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确定的手术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上述研究,通过加强对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并进一步验证“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与实用性,为“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推广提供更强的临床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采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病例住院时临床资料。采用贝叶斯逐步判别分析的统计方法筛选出对于诊断判别有效的变量,确定判别函数的系数及常数,最终建立早期妊娠的贝叶斯判别函数方程。通过自身验证与交互验证的方法对得出的函数方程进行验证,并探讨判别函数方程的效果。2、对2006.1至2009.12月的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辨病分期、辨证分型和计算病情影响因子总积分后,根据“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适合药物治疗的病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治疗,观察各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各年份各治疗组的疗效差异,对该方案临床疗效的组间均衡性及稳定性进行评价。同时,通过对各治疗组的相关临床病史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治疗组病例的临床病史资料与疗效的相关性。为临床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预判提供参考。3、根据“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应用药物治疗并取得成功的输卵管妊娠病例的血清β-HCG进行分析,根据各时间点上血清β-HCG的变化绘制血清β-HCG曲线图,了解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β-HCG的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更好的应用“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提供重要参考。4、根据“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选择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以及适合药物治疗但患者要求手术治疗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对比各组的在手术中的情况,通过术中盆腔出血量、病灶处包块大小、病灶发生的部位、输卵管上有无破裂及活动性出血等方面的对比,评估方案中需手术治疗病例的必要性,研究结果:1、建立早期妊娠判别方程(1)早期先兆流产:Y1=-51.8050+2.4640*X1+2.5804*X2+9.0985*X3+2.0742*X4+1.3489*X5+3.5299*X6+2.9579*X7+0.0836*X8+2.1086*X9-0.000056*X10+1.0492 X11-2.6068*X12(2)早期输卵管妊娠:Y2=-65.2017+2.8745*X1+4.6113*X2+7.3590*X3+0.3337*X4+3.4951*X5+3.5299*X6+1.1739*X7+0.0398*X8+3.1716*X9-0.000209*X10+7.0776*X11-1.2064*X12其中,X1=停经时间(实际值),X2=不规则阴道出血(0=无、1=有),X3=月经是否规则(1=规则、2=不规则),X4=自然流产史(0=无、1=有),X5=异位妊娠史(0=无、1=有),X6=盆腔炎史(0=无、1=有),X7=宫内节育环(0=无、1=有),X8=首次P值(nmol/L)(实际值),X9=腹痛情况(0=无、1=隐痛、2=剧痛),X10首次HCG值(IU/L)(实际值),X11=B超下宫旁包块(0=无、1=有),X12=B超下盆腔积液(0=无、1=有)。2、“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观察2006.1-2009.12共收集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病例297例。(1)证属胎元阻络共218例,其中可单纯中药治疗159例,总有效率为82.39%,需中西医结合治疗59例,总有效率为81.82%.证属正虚血瘀共79例,其中可纯中药治疗57例,总有效率为80.70%,需中西医结合治疗22例,有效率为79.66%。使用X2检验比较2006—2009年所有病例不同证型之间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别(P=0.971>0.05)。(2)2006年药物治疗共65例,总有效率为89.23%,2007年共药物治疗52例,总有效率为78.85%,2008年共药物保守治疗78例,总有效率为73.08%,2009年共药物保守治疗102例,总有效率为84.31%。使用X2检验比较不同年份之间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别(P=0.071>0.05)。(3)使用确切概率法比较2006、2007、2008、2009每年内胎元阻络中药组、胎元阻络中西组、正虚血瘀中药组、正虚血瘀中西组之间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别(P值均>0.05)。可以认为每年内各治疗组间治疗有效率无差别。(4)使用X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比较比较不同年份之间的胎元阻络中药组、胎元阻络中西组、正虚血瘀中药组、正虚血瘀中西组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别(P值均>0.05)。3、影响药物治疗临床疗效的相关病史因素分析(1)297例药物治疗的输卵管妊娠的病例以疗效作为因变量,以病人入院时的临床病史资料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使用前进法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得到结果:自然流产史、不孕史、盆腔炎史三个因素对疗效有影响。其中,自然流产史(OR0.30)和盆腔炎史(OR0.13)是疗效的危险因素,不孕史(OR18.10)是疗效的保护因素。(2)以胎元阻络型病例为研究对象,建立疗效与相关临床病史资料的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使用前进法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得到结果:异位妊娠史、不孕史、盆腔炎史三个因素对疗效有影响。其中,异位妊娠史(OR0.18)和盆腔炎史(OR0.12)是疗效的危险因素,不孕史(OR20.44)是疗效的保护因素。(3)以正虚血瘀型病例为研究对象,建立疗效与相关临床病史资料的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使用前进法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得到结果: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两个因素对疗效有影响。其中,盆腔炎史(OR0.03)是疗效的危险因素,盆腔手术史(OR30.33)是疗效的保护因素。4、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β-HCG变化曲线分析(1)根据“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应用药物治疗并取得成功的输卵管妊娠病例的血清β-HCG进行分析,使用多因素的方差分析对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的血清β-HCG含量进行多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β-HCG含量的变化,得到组别以及时间点都存在差异(P≤0.05),说明不同组别的血清β-HCG含量不同,不同时间点的β-HCG的含量不同。对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的血清β-HCG下降百分比进行多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β-HCG下降百分比的变化,得到各组之间血清β-HCG下降百分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各时间点都存在差异(P≤0.05),说明不同组别的血清β-HCG下降百分比大致相同,但在不同时间点的β-HCG下降百分比存在差异。(2)分别以血清β-HCG的绝对值及下降的百分比为纵标,以各设定时间点为横标,绘制药物治疗的各组血清β-HCG的变化曲线:①胎元阻络中药治疗组血清β-HCG曲线下降较平稳,在各相邻时间点上无明显差异,虽偶有波动,但总体较平稳,梯形渐降曲线占87.7%,血清β-HCG下降百分比曲线也呈现梯形渐降曲线形态,其中下降超过50%时间为6.25±3.69天,下降超过90%时间为11.29±6.11天。②胎元阻络中西治疗组血清β-HCG曲线情数值曲线波动变化较大,其中峰形曲线病例数较多,占总数的31.82%,明显多于胎元阻络及正虚血瘀中药治疗组(P≤0.05)。在血清β-HCG下降百分率各时间点比较中发现在4-5时间点即在治疗6-9天曲线变化较大,两点间下降百分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β-HCG下降超过50%时间为8.39±4.52天,下降超过90%时间为14.53±6.51天。③正虚血瘀中药治疗组血清β-HCG曲线下降较平稳,在各相邻时间点上下降百分率无明显差异,曲线总体为梯形渐降形态,血清β-HCG下降超过50%时间为6.95±3.12天,下降超过90%时间为11.78±5.42天。④正虚血瘀中西治疗组血清β-HCG曲线有轻度波动,曲线总体呈梯形渐降形态,在两点间下降百分率统计中,发现在5-6时间点即治疗8-11天血清β-HCG下降明显加速,下降超过50%时间为9.55±5.37天,下降超过90%时间为16.64±7.34天。5、“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手术治疗方案合理性探讨从盆腔内出血量、病灶部位包块最大径、病灶发生部位,有无破裂及活动性出血等方面对手术治疗的输卵管病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盆腔内出血量方面:①气血亏脱型明显多于其他各证型。②正虚血瘀证需手术治疗的病例与胎元阻络证适合药物治疗却手术治疗的病例比较盆腔内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其他各治疗组盆腔内出血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病灶部位包块最大径方面:①胎元阻络证需手术治疗病例的包块是各组中最大,与适合药物治疗的各组有明显差别。②正虚血瘀证需手术治疗的病例在包块最大径上也大于适合药物治疗的胎元阻络型与适合中药治疗的正虚血瘀型的病例。③正虚血瘀药物治疗的两组中,需中西医治疗的病例包块的直径大于单纯中药治疗的病例。(3)在病灶部位方面:气血亏脱证发生在输卵管峡部的妊娠明显多于除胎元阻络证需手术治疗组外的其他各组。(4)在输卵管破裂及有无活动性出血方面:①气血亏脱证在病变输卵管破裂与活动性出血的统计中均高于其他各组。②手术组的正虚血瘀型的输卵管破裂明显多于适合药物治疗但要求手术各组,在有无活动性出血方面,也多于其他各组(气血亏脱除外)。研究结论:1、建立早期妊娠的贝叶斯判别方程,采用自身验证考核结果显示:先兆流产的判别正确率达98.08%,输卵管妊娠的判别正确率达93.12%;总的判别正确率达95.6%。交互验证考核结果显示:先兆流产的判别正确率达97.44%,输卵管妊娠的判别正确率达90.48%;总的判别正确率达93.96%。2、导师前期研究制定的“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于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疗效。而且,其内的各治疗方案是合理的不存在组间疗效差别。3、在输卵管妊娠的药物治疗过程中:①自然流产史与盆腔炎史是药物治疗成功率的危险因素,不孕症史为药物保守治成功率的保护因素。②对于胎元阻络证,异位妊娠病史与盆腔炎史是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率的危险因素,而不孕症史保护性因素。③对于正虚血瘀证,盆腔炎史是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盆腔手术史为药物保守治成功率的保护因素。4、在输卵管妊娠的药物治疗过程中:①胎元阻络中药治疗组血清β-HCG下降曲线较平稳,下降超过50%的时间为6.25±3.69天,下降超过90%的时间为11.29±6.11天。②胎元阻络中西治疗组血清β-HCG曲线数值波动变化较大。在血清β-HCG在治疗6-9天下降较大,超过50%的时间为8.39+4.52天,下降超过90%的时间为14.53±6.51天。③正虚血瘀中药治疗组血清β-HCG下降较平稳,血清β-HCG下降超过50%的时间为6.95±3.12天,下降超过90%的时间为11.78±5.42天。④正虚血瘀中西治疗组血清β-HCG下降有轻度波动,在治疗8-11天血清β-HCG下降明显加速,下降超过50%的时间为9.55±5.37天,下降超过90%的时间为16.64±7.34天。5、导师前期研究制定的“输卵管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确定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合理的,能够为输卵管妊娠何时采用手术治疗提供指南与参考,避免治疗方案选择的盲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天花粉针剂应用于中期妊娠引产103例分析(附:天花粉针剂治疗滋养叶细胞疾病的病史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花粉针剂应用于中期妊娠引产103例分析(附:天花粉针剂治疗滋养叶细胞疾病的病史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输卵管异位妊娠保守药物治疗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入组条件 |
2.3. 记录指标 |
2.4. 两组药物及使用方法 |
2.5. 疗效判断 |
2.6. 随访情况 |
2.7. 副反应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我院 2008-2012 年药物保守治疗患者(常规+意外)情况 |
3.2.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分析 |
3.3.常规入组部分分析 |
3.4.意外入组部分分析 |
4. 讨论 |
4.1. 异位妊娠与药物保守治疗 |
4.2. 关于天花粉和 MTX 药物保守治疗疗效的比较 |
4.3. 天花粉和 MTX 药物保守治疗成功与否的相关因素 |
4.4. 天花粉和 MTX 药物保守治疗副反应的差异 |
4.5. 天花粉和 MTX 药物保守治疗对再次妊娠的影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参考文献 |
8. 发表综述 |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2)中药分期论治联合米非司酮及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 中医学对异位妊娠的研究进展 |
(一) 古代中医学对异位妊娠的认识 |
(二) 现代中医对异位妊娠认识 |
二、 西医对异位妊娠的研究进展 |
(一) 病因 |
(二) 诊断 |
(三) 治疗 |
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 |
(一)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 |
(二) 中药结合氨甲喋呤治疗 |
(三) 中药结合米非司酮和氨甲喋呤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对象选择 |
(三) 诊断标准 |
(四) 病例选择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一) 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随访 |
五、 疗效判断标准 |
六、 统计学处理 |
七、 一般资料 |
八、 研究结果 |
(一) 临床结果观察 |
(二) 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 中药用药思路 |
二、 方药分析 |
三、 杀胚药物作用机理与用法用量分析 |
四、 现代药理学研究 |
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评价 |
(一) 对保守治疗成功率的影响 |
(二) 对血 HCG 的影响 |
(三) 对包块消失时间的影响 |
(四) 对输卵管复通情况的影响 |
六、 存在问题与今后研究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血清β—HCG及孕酮在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异位妊娠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中医辨证分型 |
(三) 中医治疗进展 |
二、异位妊娠西药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一) 甲氨蝶呤(MTX) |
(二) 米非司酮 |
(三) 5—氟脲嘧啶(5—Fu) |
(四) 其他药物 |
三、异位妊娠的中西药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
四、β—HCG与异位妊娠关系的研究进展 |
(一) 血β—HCG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 |
(二) 血清β—HCG在指导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价值 |
(三) 用药后血清β—HCG浓度变化在评估异位妊娠预后方面的价值 |
五、孕酮与异位妊娠关系的研究进展 |
(一) 孕酮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 |
(二) 孕酮在指导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价值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选择 |
(三) 分组方法 |
二、研究方法 |
(一) 药物治疗方案 |
(二) 观察指标与检查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一) 一般资料分析 |
(二) 临床疗效研究结果 |
(三) 治疗后血清β—HCG变化曲线的研究结果 |
(四) 药物保守治疗后生殖状态的研究结果 |
1. 不同治疗方案的生殖状态比较 |
2. 血清β—HCG浓度变化与治疗成功后生殖状态的相关性 |
(五)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的治疗方案与疗效的相关性 |
(一) 中药治疗 |
(二) 中药+MTX治疗 |
(三) 中药+米非司酮治疗 |
二、血清β—HCG在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一) 治疗前血清β—HCG初始水平与疗效相关性 |
(二) 治疗后一周内血清β—HCG值平均每天下降幅度与疗效相关性 |
(三) 血清β—HCG值下降至50%及10%时间比较 |
(四) 治疗后血清β—HCG变化曲线的研究 |
三、孕酮在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中的作用 |
(一) 治疗前血清孕酮初始水平与疗效相关性 |
(二) 保守治疗成功患者孕酮水平变化 |
四、药物保守治疗成功后生殖状态的研究结果 |
(一) 不同治疗方案与治疗成功后生殖状态的相关性 |
(二) 血清β—HCG初始浓度与治疗成功后生殖状态的相关性 |
五、药物安全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产后胎盘植入的MRI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正常胎盘的MRI表现及组织学基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RI在胎盘植入介入治疗前后的诊断价值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产后胎盘植入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编教材论着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统计学合格证明 |
(5)异位妊娠患者体质类型与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学对异位妊娠的认识 |
(一) 中医病因病机 |
(二) 中医辨证分型及分期 |
(三) 中医治疗现状 |
二、西医学对异位妊娠的认识 |
(一) 病因学研究 |
(二) 诊断 |
(三) 西医学治疗现状 |
(四) 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
三、中医体质学与异位妊娠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案 |
(二) 疗效观察 |
(三) 疗效判定标准 |
(四) 体质分型及判定标准 |
(五) 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 一般资料比较 |
(二) 两种证型九种体质分布情况 |
(三) 治疗前血清β-HCG值比较 |
(四) 两种证型治疗效果比较 |
(五) 不同体质类型治疗效果比较 |
(六) 单一体质和混合体质的治疗效果比较 |
五、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米非司酮联合活血化瘀止血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一、异位妊娠病因的研究进展 |
(一) 中医对异位妊娠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异位妊娠病因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异位妊娠诊断的研究进展 |
三、异位妊娠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一) 期待疗法 |
(二) 中医对异位妊娠治疗的认识 |
(三) 现代医学对异位妊娠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一、实验立题依据 |
二、临床实验研究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一) 一般情况 |
(二) 血液检测数值的分布情况 |
(三) B超检查的情况 |
(四)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分布情况 |
四、实验结果分析 |
讨论 |
一、"宫外孕Ⅱ方"的方药分析及治疗异位妊娠的研究 |
二、结论分析 |
(一)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的比较 |
(二)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HCG的比较 |
(三) 治疗组与对照组盆腔包块的比较 |
(四) 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天数的比较 |
三、副作用分析 |
四、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化瘀消症杀胚法对输卵管妊娠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异位妊娠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一、异位妊娠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二、异位妊娠的西医药物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滋养细胞体外培养及复方中药含药血清的研究进展 |
一、人绒毛组织滋养层细胞体外培养概况 |
二、复方中药体外培养细胞的可行性和优势 |
第三节 细胞凋亡对妊娠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
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
二、细胞凋亡的生化特征 |
三、细胞凋亡的调节 |
四、凋亡调控蛋白BCL-2及BAX |
五、细胞凋亡在不同植入部位妊娠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和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的培养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二、标本采集 |
三、材料与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第二节 化瘀消症杀胚复方含药血清的制备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化瘀消症杀胚复方含药血清对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凋亡的影响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二、人输卵管妊娠绒毛滋养细胞模型的建立 |
三、化瘀消症杀胚复方含药血清对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凋亡的影响 |
四、化瘀消症杀胚复方含药血清对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五、讨论 |
六、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沙参麦冬汤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沙参麦冬汤的临床研究概况 |
1 呼吸系统疾病 |
2 儿科疾病 |
3 五官疾病 |
4 消化系统疾病 |
5 神经系统疾病 |
6 代谢疾病 |
7 结缔组织病 |
8 皮肤病 |
9 血液系统疾病 |
10 循环系统疾病 |
11 内分泌系统疾病 |
12 妇科 |
13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沙参麦冬汤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
前言 |
1 沙参麦冬汤方证的理论研究 |
1.1 方证源流 |
1.2 症状分析 |
1.3 病位分析 |
1.3.1 燥伤于肺 |
1.3.2 燥伤于胃 |
1.4 病因病机 |
1.5 类证鉴别 |
1.5.1 温燥与凉燥 |
1.5.2 温燥与风温 |
1.5.3 温燥与伏暑 |
1.5.4 肺胃阴伤与胃热阴伤 |
1.6 药性分析 |
1.6.1 沙参麦冬汤中各药的性味、功效分析 |
1.6.2 沙参麦冬汤中各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1.7 方证特点 |
1.7.1 重在甘寒滋阴生津 |
1.7.2 重在滋养肺胃 |
1.7.3 培土生金法 |
1.8 类方鉴别 |
1.8.1 益胃汤 |
1.8.2 增液汤 |
2 沙参麦冬汤治疗各科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 |
2.1 呼吸系统疾病 |
2.1.1 咳嗽 |
2.1.2 支气管炎 |
2.1.3 肺癌 |
2.2 儿科疾病 |
2.2.1 咳嗽 |
2.3 消化系统疾病 |
2.3.1 萎缩性胃炎 |
2.3.2 抗痨药后反应 |
2.3.3 胃痛 |
2.4 五官疾病 |
2.4.1 慢性咽炎 |
2.4.2 放疗损伤 |
2.4.3 剥脱性唇炎 |
2.5 结缔组织疾病 |
2.5.1 干燥综合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各证型血β-HCG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异位妊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1 辨证分期治疗 |
1.2 综合治疗 |
2 异位妊娠的西药治疗研究进展 |
2.1 甲氨蝶呤(MTX) |
2.2 米非司酮 |
2.3 5-氟脲嘧啶(5-Fu) |
2.4 其他 |
3 异位妊娠的中西药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
4 β-HCG与妊娠相关的研究进展 |
4.1 正常妊娠血β-HCG的变化 |
4.2 异位妊娠血β-HCG的变化及诊断价值 |
4.3 血β-HCG对于异位妊娠治疗方式的选择的价值 |
4.4 用药后血β-HCG浓度变化在预后方面的价值 |
4.5 血β-HCG在疾病转归判断及随访的价值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异位妊娠疾病诊断、辨病分期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2 药物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
2.3 治疗前病情影响因子的评分标准 |
2.4 治疗方案 |
3 治疗方案 |
3.1 中药治疗 |
3.2 中西药结合治疗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统计方法 |
7 结果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一般资料比较 |
7.3 各组治疗后血β-HCG值下降50%及90%时间的比较 |
7.4 血β-HCG初始值与治疗后血β-HCG值下降50%和90%的比较 |
7.5 各组治疗后首次血β-HCG值变化类型的比较 |
7.6 首次血β-HCG值变化类型与血β-HCG值下降50%及90%的比较 |
7.7 治疗后血β-HCG的变化曲线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及方案 |
1.1 中药治疗 |
1.2 中西药结合治疗 |
2. 期待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 |
3. 一般资料的比较 |
4. 治疗方案与证型 |
5. 首次血β-HCG浓度的变化类型 |
6. 血β-HCG初始浓度与治疗后血β-HCG浓度变化 |
7. 治疗方案、证型与血β-HCG变化曲线 |
8. 血β-HCG检测在药物保守治疗中的预后价值 |
结语 |
一、结论 |
二、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异位妊娠的认识 |
(一)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对异位妊娠辨证分型的探讨 |
(三) 对异位妊娠中医治疗的尝试 |
二、输卵管妊娠的西医学研究 |
(一) 关于病因病理的研究 |
(二) 异位妊娠诊断的现状 |
(三) 西医治疗异位妊娠概述 |
(四) 异位妊娠药物治疗的指征和适应征 |
三、课题的研究基础与前期工作概述 |
第二章 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与中西医治疗方案研究 |
第一部分 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和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 |
第二部分 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分析 |
第一节 "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
一、研究内容和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 |
第二节 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血清β-HCG变化研究 |
一、研究内容和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 |
第三节 输卵管妊娠术中情况对比分析 |
一、研究内容和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判别分析的筛选变量的过程 |
附录2 |
输卵管妊娠临床诊疗观察表 |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天花粉针剂应用于中期妊娠引产103例分析(附:天花粉针剂治疗滋养叶细胞疾病的病史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输卵管异位妊娠保守药物治疗的对比分析[D]. 徐婧.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2]中药分期论治联合米非司酮及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D]. 杨华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3)
- [3]血清β—HCG及孕酮在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张莹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4]产后胎盘植入的MRI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 明建中.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5]异位妊娠患者体质类型与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罗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6]米非司酮联合活血化瘀止血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D]. 陈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7]化瘀消症杀胚法对输卵管妊娠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袁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1)
- [8]沙参麦冬汤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D]. 凌志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9]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各证型血β-HCG变化的研究[D]. 江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D]. 宋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