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横向合作,推动艾睿汽配国产化

开展横向合作,推动艾睿汽配国产化

一、发展横向联合 促进阿罗汽车配件国产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军军[1](2019)在《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与借鉴》文中认为韩国是二战后唯一一个从低收入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高收入阶段的国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韩国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在政府“出口导向型”的开放策略下,1961-2001年间韩国GDP平均增速为8.8%。2007年,韩国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经济体,而相较于中国,韩国人口总量是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土地面积只有中国九十六分之一。韩国创造的“汉江奇迹”,使得韩国成功进入OECD高收入国家群体。韩国经济爆发式增长跟韩国财阀的成长关系密切。首先,就国民经济比重而言,韩国财阀日益占据支配地位。2010年,韩国财阀占GDP比重达到67%。就企业规模而言,财阀企业几乎占据了韩国企业在世界财富500强中的全部。2000年,世界500强中,韩国企业占据14席,仅属于四大财团(三星、LG、现代、SK)就有7个。而2015年,韩国四大财团在500强中企业数量增加到9个。文章通过研究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韩国的财阀的成功经验与潜在危机点,从韩国经验中,发现对中国大企业发展的启示。文章梳理了国内外财阀理论、定义及特点,总结韩国财阀的主要特征及出现的原因。随后以四大财阀(三星、LG、现代、SK)为例,对韩国四大财阀的发展进行阐述。在定量部分,以已有数据为基础,探讨韩国财阀发展模式,对韩国经济分阶段(中等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采用OLS回归模型,并且在每阶段的回归中加入财阀因子的二次方项,用不同区间的年限做替代变量做稳健性检验,发现财阀与经济增长的“U”型关系。对“U”型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出韩国财阀发展因素——“政府作为”和“企业作为”,尝试建立模型,论证了政府与企业目标一致下,财阀对经济起到正向作用,反之,财阀对经济起到阻碍作用。最后部分,文章对我国大企业的现状特点及中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并将中国大企业与韩国做了一些对比,最后根据比较分析了韩国的发展的可借鉴经验。

苏峰[2](2018)在《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的二十余年,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受苏联模式影响以及长期被“左”的思想所禁锢,中共认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规律;认为公有制结构越大越公越纯越好,致使新中国成立初期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格局,不断“过渡”和“升级”,最终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按劳分配也被异化为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经济发展,通过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调动多方积极性,多种经济成分经历了从默认、限制到引导、促进的过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外贸经济、集多种经济成分于一体的股份制经济,以及获得法定地位的私营经济,经过十多年的突破与发展,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格局。改革开放40年来,多种经济成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拉动社会投资、培育市场竞争环境、解决人民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聚焦1978年至1988年多种经济成分的复苏和兴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总结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正反两方面经验,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理论、历史和现实意义。1978年至1988年,北京城乡多种经济形式的兴起和发展历程,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多种联产责任制和安置待业青年工作为集体经济的兴起、个体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动力;从实际出发、探索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的“京郊之路”和推动乡村工业化的乡镇企业,有力推动了京郊农村集体经济的崛起;引发全国关注的“牛奶难”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展现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和探索;改革开放后十年间,商业流通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对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和合资饭店,标志着外资经济在北京的起步;中关村一条街早期的三个争论和三次风波,特别是股份制改革尝试、政府作用对民营科技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正是这些经济形式的兴起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有力促进了购销政策、物价政策、商业流通、财政管理、街道管理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了原有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深刻改变了所有制经济结构,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总的来说,北京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呈现出国有和集体经济主体地位巩固、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特点,扭转了人们此前的思想观念,迎来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从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一是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是制定所有制政策的根本依据;二是生产力标准是构建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客观标准;三是解放思想是推动所有制理论创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四是政府推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形成的有力支撑;五是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时代使命,不能站在今天苛责昨天。改革开放后这十多年北京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基本做到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内在需求和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特色鲜明,成绩突出,为此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刘海军[3](2016)在《出口壁垒重重,轮胎如何运筹突破》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橡胶轮胎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和出口国。但由于质量技术水平较低,品牌知名度不高,国际标准制修订参与较少,以及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轮胎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出口,时时处处受制于欧美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以安全、卫生、环保、健康为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继关税、配额等传统壁垒之后,我国轮胎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障碍。欧盟REACH法规(《化学品注册、评估、

王传兵[4](2014)在《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研究》文中提出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开启了全球汽车文明与辉煌的20世纪,世界先发工业化国家几乎都将汽车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毫无疑问汽车产业仍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等为研究基础,深入地研究了创新的基本理论、影响因素等问题;以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全面梳理了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明确指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中存在政策引导与支持不够、产业集中度低、高层次人才匮乏、技术研发依赖外国技术、品牌知名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剖析了导致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创新生态环境、企业体制机制等一系列的成因;运用史学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日本、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研究,日本、韩国的汽车产业也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初级阶段渐进到自主创新的高级阶段,政府运用“有形的手”在汽车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了政策保护、政府主导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竞争、支持大型汽车集团拓展国际市场等实现创新目标的政府政策,也总结了日本、韩国汽车企业以汽车产品质量可靠、成本低廉、燃油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等为重点的创新经验和过度降低成本导致丰田召回事件的历史教训;围绕反映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各项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方法从宏观角度,构建了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指数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投入和创新产出三个维度进行测量的指标体系,对中国汽车产业2005—2012年的自主创新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这一实证分析验证测量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并以期从宏观的角度探寻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同时也运用层次分析方法从微观的角度,构建了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从创新资源投入、创新产出两个维度进行测量的指标体系,以长城汽车2008—2010年的数据为例进行了企业创新指数实证分析,通过这一实证分析验证测量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并以期从微观角度发掘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运用规范分析和博弈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两种不同创新模式策略的选择,中国政府必须引导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并给予合理的财政资金补贴。最后,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增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府政策建议;从微观角度,提出了中国汽车企业要运用权变的思想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创新的路径。

谢智敏[5](2013)在《产业集群视角中柳州汽车产业战略研究(1978-2012)》文中认为柳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汽车制造的五强城市之一。汽车产业作为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及广西重点发展的千亿产业之一,在柳州、全区经济发展及西南地区汽车产业发展中占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因其带来创新激励及产业成本降低的集聚效应而成为产业保持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是中西部地区促进区域创新和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有效组织形式。柳州汽车产业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具深厚产业集群基础及特色,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心东移及全国汽车产业格局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背景下,在对西部大开发仅以效益和速度为圭臬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中,以产业集群的视角客观、全面评价柳州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经济生产方式转型,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评价的核心在于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系统。通过打破以往以现实状况为主而忽略历史脉络梳理、以企业为主体而忽略政府政策作用的研究框架,关注企业同时关注政府政策作用,关注高层次人才同时也关注普通工人,以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从社会、政府、企业、职工四个层面构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系统。文章分四阶段对柳州汽车产业集群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得出其已形成具深厚产业基础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并快速向成熟产业集群发展的结论,为评价系统更客观地发挥效用打下历史基础;继而通过所构建的评价系统对集群发展质量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分析集群自我发展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各关键要素提出产业集群战略,即社会层面需调整集群内企业和相关机构以建立完整产业链和健全产业间联系,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产业发展载体与人文力量的作用以营造产业良好发展氛围;政府层面以可持续发展观统领产业政策并争取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企业层面应以长远眼光看待自主品牌建设,重视开发新能源汽车,实现服务网络“下移”;职工层面,高层次人才培养应与引进同重,关注普通工人以建立产业未来资源。以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促进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结构优化升级及实现外推转向内生、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契合自身良性可持续发展需求向成熟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更好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成为西南地区工业经济强有力的发动机。

周烨[6](2011)在《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采购管理改善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世界顶级汽车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市场,中国的汽车制造业进入历史性的发展巅峰期。随之发展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也显示出蓬勃生机,世界着名零部件厂商陆续来华投资建厂,或与国内零部件厂进行技术合作,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汽车制造业的激烈竞争,同样带来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采购管理,作为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始末的重要管理活动,凸显出越来越关键的作用[1]。科学的采购管理,不仅能为企业经营节约成本,获取利润,还能够为企业挖掘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潜力,引导企业发展方向。本文以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公司的采购管理实际现状出发,找到主要问题点并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论文首先概括了采购管理中采购组织结构,采购流程设定和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着重分析了在这三方面博世汽车的管理特色,以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弊端,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及改善方案。论文旨在借鉴世界500强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新的思路和方法,来顺应中国市场新环境新形势的变化,完成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希望能给国内其它制造型企业的采购管理带来启发和思考。为“中国制造”,赢得更广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为中国—这座“世界工厂”,输入更多管理营养,注入更活跃的生命力。

李敏[7](2010)在《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吸取了演化经济学的思想,运用融合了复杂系统科学的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分析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问题。结合“耗散结构”、“竞争与协同”、“序参量”、“随机涨落”、“超循环模式”、“渐变与突变”、“混沌与分形”等理论,分析了汽车制造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并通过技术变迁、制度变迁及二者之间的协同,分析了系统演化的内外动力。总之,汽车制造业系统具有复杂性和演化性,是一个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阶段分析与混沌性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系统的整体特征、主要结构以及环境:在整体特征部分,对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及子系统构成分析,结果证明该系统符合logistic方程的S型演化特征,目前处于系统演化的起飞阶段;在主要结构部分,通过对产品结构分解,分析了S型演化特征的形成原因,指出该系统符合结构分形规律,同时,从产业组织结构角度分析了系统演化的主导力量和组织基础;在环境分析部分分别就自然环境、供需环境和相关产业方面进行了分析。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具有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其S型演化过程符合状态分形规律,本文将其演化过程划分为系统形成阶段、系统封闭阶段、系统升级阶段、系统复杂化阶段和系统开放化阶段,分别分析了每一阶段的系统演化机制与动力,并总结出每一阶段的系统动力图,分析了每一阶段的主要正负反馈回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系统逐渐复杂化和开放化的趋势、演化过程中发生的“路径依赖”与“锁定”……并得出结论与启示: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在演化的每一阶段都会出现特有的问题,顺应系统演化规律的制度和技术变迁会为系统的演化起到促进作用,而静止的、片面的制度和技术安排只能阻碍系统的健康演化与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了优化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产业政策,指出要树立政策制定的系统观、演化观,并在系统的开放性、可持续性、产业组织、产业结构、自主创新和管理模式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产业政策。

王福君[8](2009)在《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 ——基于辽宁省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呈现出以跨国公司为转移主体、以高端产业为转移领域、以兼并和收购为转移形式、以价值链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为手段、以中国为主要接受国家五个新趋势。在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下,目前国际装备制造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分工全球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等新特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迎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和加快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6年)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明确提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基本原则、具体部署以及依托的重点建设工程。辽宁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之一,其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在重大成套装备和重要装备产品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末,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一直承担着为我国大部分基础建设、大型项目等提供装备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装备的衰退,使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成为了辽宁工业的第一支柱,但横向上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减弱。因此,从比较优势演化角度,以辽宁省为例来分析装备制造业升级,不仅可以为辽宁省构建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路径选择,有利于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国际竞争力,而且可以在辽宁经济中形成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增长极效应,同时为其它区域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借鉴。在实际的装备制造业研究中,国内学者多站在全国的角度为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理论参考,而较少从比较优势演化角度站在区域层次来研究装备制造业升级,这无疑使区域装备制造业升级选择路径及其对策受到极大的削弱。本文在理论体系层面和经验探讨层面的基础上,通过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历史沿革、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和当前国内装备制造业市场潜力巨大的形势,提出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应该选择技术创新推动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三种模式下的具体对策以及制度对策。这不仅是现阶段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的理性选择,也是把辽宁建设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一条现实途径。本论文的基本框架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分析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阐明了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并概括地说明了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的贡献及创新点。正文分为五章。第一、二、三章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一章是对比较优势演化理论、产业内升级理论、产业比较优势分析理论以及装备制造业基础理论进行综合述评;第二章主要阐述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环境条件、动力机制和测度分析;第三章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比较分析,主要从经验启示、国际、国内(区域)和行业四个角度,探讨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路径、模式、经验等,为后面的辽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分析奠定基础。这三章的基础理论阐述将为本论文后两章的实证分析奠定良好的理论铺垫,起到理论支撑作用。第四、五章是实证分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时空特点出发,阐述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空间特点和综合特点,并运用“七因素分析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定性分析。其次,引入主成分分析法(PCA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进行评价。最后,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减弱的表现及成因。第五章是在前面理论分析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演化中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应采取技术创新推动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三种模式下的对策选择和制度对策。结论:在总结正文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针对研究的实际情况,找到研究的不足,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望,以便将来研究使之更加趋于合理、完善和系统。

严傲[9](2009)在《促进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进入OEM市场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好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资源,促进汽车零部件进入OEM市场,来实现扩大重庆市零部件的配套和出口,已成为发展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汽车零部件产业进入OEM市场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收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主要从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生产状况、进出口状况、产业组织状况、市场销售结构、配套关系等方面对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进入OEM市场的相关问题及政策等进入深入分析和研究。重点从增强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OEM市场能力、支持零部件企业进入OEM市场政策研究、汽车零部件出口的措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推动重庆地方零部件企业产品进入OEM市场政策的相关建议。

吴畏[10](2008)在《本土和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之竞争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与对比的方法对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竞争与合作情况进行了研究。对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和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两类企业的竞争合作战略作了对比,并分别通过外资和本土两个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实证研究,找出各自合适的竞争与合作的模式与战略。在第一章对一般性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了论述和归纳;第二章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特征和竞争趋势、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外和中国的竞争合作模式以及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四章通过对两个具体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竞争与合作战略的探讨,试图从实例中找出这两类有代表性的零部件企业的战略选择;第五章对本土和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与合作模式比较了异同,总结了各自应选择的发展战略方向。

二、发展横向联合 促进阿罗汽车配件国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横向联合 促进阿罗汽车配件国产化(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韩国经济发展背景
        1.2.2 韩国财阀的发展
        1.2.3 财阀对韩国经济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统计分析法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大企业与经济增长理论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大企业与经济增长
    2.2 财阀理论综述
        2.2.1 财阀基础理论
        2.2.2 财阀与经济增长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韩国财阀概述
    3.1 财阀的定义及特征
    3.2 韩国财阀兴起的原因
    3.3 四大典型财阀简介
        3.3.1 三星集团
        3.3.2 现代汽车集团
        3.3.3 LG集团
        3.3.4 SK集团
    3.4 韩国财阀与经济的关系
        3.4.1 财阀发展规模
        3.4.2 财阀产业布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1 韩国经济阶段划分
    4.2 模型选取
    4.3 数据来源与说明
    4.4 实证分析
        4.4.1 数据描述性分析
        4.4.2 实证研究
        4.4.3 模型结论
        4.4.4 模型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韩国财阀发展模式分析
    5.1 财阀发展的三个阶段
        5.1.1 低收入阶段
        5.1.2 中等收入阶段
        5.1.3 高收入阶段
    5.2 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U型”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韩国财阀模式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6.1 我国大企业发展概述
    6.2 我国大企业发展现状
        6.2.1 500强企业集团数量不断增加
        6.2.2 整体规模和个体规模持续扩张
        6.2.3 国有经济控制的企业集团比重在上升
    6.3 我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
    6.4 韩国大企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6.4.1 促进国有企业集团进行并购重组
        6.4.2 控制国有企业集团的负债率
        6.4.3 鼓励支持民营科技企业集团
第七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7.1 研究局限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研究界定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四、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第二章 城乡多种经济形式兴起的动力
    一、多种联产责任制的联动效应
        (一)改革开放前夕的京郊农村
        (二)多种联产责任制调动多方积极性
        (三)多种联产责任制效应分析
    二、城市待业青年问题推动多种经济形式兴起
        (一)北京就业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各项改革开始突破现有政策
        (三)安置就业使多种经济形式迎来发展契机
        (四)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的探索创新与所有制调整
    一、京郊之路:集体经济的搞活放开与适度规模经营
        (一)窦店开展多种经营
        (二)四季青实行专业化生产和横向联合
        (三)适度规模经营的试点与波折
    二、乡镇企业的转型与高速发展
        (一)社队企业实现历史转折
        (二)政社分开与高速发展
        (三)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分析
        (四)北京乡镇企业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 个体、私营经济的回归与发展
    一、北京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轨迹分析
    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国家、集体、个人“三足鼎立”
        (一)“放开”“搞活”阶段
        (二)深入到体制改革阶段
    三、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个体经济
        (一)向街道放权,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二)部门利益博弈下的街道个体经济
    四、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基本分析
        (一)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基本情况
        (二)个体工商户收入基本情况与来源分析
        (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简析
第五章 农村国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一、京郊国营农场发展概述
    二、所有制结构改革促使“喝奶难”问题根本解决
        (一)问题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引发全国关注与基本解决
        (三)所有制结构改革促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三、农场系统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农场系统乡镇企业的兴起
        (二)京郊农垦系统三资企业的起步
        (三)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畜牧业结构
第六章 外资经济在北京城乡的起步
    一、外贸体制开始实行承包制改革
    二、三资经济的兴起
        (一)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的艰难起步
        (二)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北京建国饭店的兴建
    三、北京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四、外资经济对北京经济结构的影响
第七章 民营科技经济的迅速崛起
    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形成
    二、早期的三个争论与三次风波
        (一)三个争论与股份改制尝试
        (二)三次风波
    三、民营科技经济初步形成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一)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环境
        (二)新技术产业试验区的酝酿与初创
        (三)试验区初创时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第八章 结语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形成的理论根源、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
    二、北京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主要特点
    三、几点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及文献资料
    二、着作
    三、论文
    四、报刊及档案
后记

(4)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创新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框架结构
第二章 基于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理论
    第一节 创新理论的渊源
    第二节 创新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自主创新的定义与内涵
    第四节 产业创新研究与创新能力评价
    第五节 汽车产业创新系统与创新体系构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和成因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第三节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和韩国汽车产业创新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日本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
    第二节 韩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
    第三节 我们向日本和韩国学习什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指数的测量
    第一节 构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测量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指数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构建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测量指标体系
    第四节 中国汽车企业创新指数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
    第一节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完善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第二节 营造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建设国家汽车技术自主创新体系
    第四节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建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产业集群视角中柳州汽车产业战略研究(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 核心概念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柳州汽车产业的历史脉络
    一 柳州汽车产业成长期——逐步积累阶段(1978——1995年)
        (一) 成长期发展背景
        (二) 成长期主要成就
    二 柳州汽车产业短暂回落期——徘徊过渡阶段(1996——2000年)
        (一) 短暂回落期发展背景
        (二) 短暂回落期主要成就
    三 柳州汽车产业快速崛起期——突破跨越阶段(2001——2010年)
        (一) 快速崛起期发展背景
        (二) 快速崛起期主要成就
    四 柳州汽车产业的创新期——精益化阶段(2011年以后)
        (一) 创新期发展背景
        (二) 创新期主要成就
    五 小结
第二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综合性评价
    一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比较竞争优势
        (一) 硬环境建设方面的优势
        (二) 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机遇与优势
        (三) 政府较好地转变了职能,抓住机遇为企业“搭台”
        (四) 主导企业在产业内拥有较大影响力,自主品牌建设初显成果
    二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 硬件环境建设方面零部件产业为产业链“短板”
        (二) 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挑战与不足
        (三) 政府层面的挑战与不足
        (四) 企业对外方技术依赖性强,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五) 高层次人才培养起步较晚
        (六) 普通工人的民生问题
    三 小结
第三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战略选择
    一 社会层面
        (一) 硬环境建设方面需调整集群内企业和相关机构
        (二) 软环境建设方面需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产业发展载体与人文力量的作用
    二 政府层面
        (一) 以可持续发展观统领产业政策
        (二) 争取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
    三 企业层面
        (一) 以长远眼光看待自主品牌建设
        (二) 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开发
        (三) 汽车产品走“亲民”路线,服务网络“下移”
    四 职工层面
        (一) 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同重
        (二) 关注普通工人,建立产业未来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采购管理改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1.2.1 采购部门的组织设计和采购组织类型
        1.2.2 采购流程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1.2.3 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重要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博世汽车部件公司采购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博世汽车部件公司概况
    2.2 博世汽车部件公司采购管理现状分析
        2.2.1 采购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2.2.2 采购流程现状分析
        2.2.3 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2.3 博世汽车部件公司目前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 采购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不合理
        2.3.2 战略采购项目缺乏流程管理
        2.3.3 组织变更和人员异动造成的流程混乱
        2.3.4 信息系统中模具管理数据库的缺失
        2.3.5 员工入职培训及在岗培训缺乏规范化
        2.3.6 采购人员招聘和薪酬管理落后
        2.3.7 采购人员绩效考核无量化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博世汽车部件公司采购管理改善方案研究
    3.1 博世汽车部件公司采购管理改善方案设计思路和原则
    3.2 博世汽车部件公司采购组织结构改善方案
        3.2.1 质量部部分职能并入采购部
        3.2.2 ED 项目采购组织结构扩展
        3.2.3 商品采购组织职能改善
        3.2.4 数据控制员的职责重新定义
    3.3 博世汽车部件公司采购流程改善方案
        3.3.1 建立 RPM 战略采购项目管理
        3.3.2 采购权责划分和流程灰色区域的澄清
        3.3.3 Thomas 模具数据库系统的管理
    3.4 博世汽车部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改善方案
        3.4.1 采购人才招聘管理改善方案
        3.4.2 采购人员入职培训和在岗培训的规范化
        3.4.3 采购人员的薪酬管理
        3.4.4 采购人员绩效评估方法的改善
第4章 博世汽车部件公司采购管理改善方案的实施和保障措施研究
    4.1 采购管理改善方案的实施办法
    4.2 采购管理改善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4.3 采购管理改善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有关产业演化理论的评介
        1.1.2 有关汽车制造业演化的实证研究
        1.1.3 吉林省汽车制造业演化简况
    1.2 本论文的方法论基础——融合复杂系统科学的现代经济学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创新之处
        1.4.1 理论创新
        1.4.2 实证创新
    1.5 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
第2章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理论基础
    2.1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基本特性
        2.1.1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复杂性
        2.1.2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演化性
    2.2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内在演化机制与动力
        2.2.1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
        2.2.2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演化动力
    2.3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Logistic 方程模型
        2.3.1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的建立
        2.3.2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的演化阶段分析
        2.3.3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的混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概述
    3.1 系统的整体特征
        3.1.1 整体状态变量及成长速度分析
        3.1.2 子系统构成分析
    3.2 系统内的主要结构
        3.2.1 产品结构及主要产品分析
        3.2.2 产业组织及主导企业分析
    3.3 系统外的环境影响
        3.3.1 自然环境
        3.3.2 供需环境
        3.3.3 相关产业部门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演化分析
    4.1 系统形成阶段的演化
        4.1.1 系统结构的形成
        4.1.2 内外作用下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
        4.1.3 制度先导下的系统初始演化
    4.2 系统封闭阶段的演化
        4.2.1 系统的封闭演化
        4.2.2 封闭系统的摸索与自我演化
        4.2.3 制度阻碍技术变迁下的系统封闭演化
    4.3 系统升级阶段的演化
        4.3.1 系统的升级
        4.3.2 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过度
        4.3.3 技术与制度协同变迁下的系统升级演化
    4.4 系统复杂化阶段的演化
        4.4.1 系统的复杂化
        4.4.2 系统内结构的完善
        4.4.3 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下的系统演化
    4.5 系统开放化阶段的演化
        4.5.1 系统的开放化
        4.5.2 系统内外协同与竞争关系的增强
        4.5.3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下的路径突破演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产业政策分析
    5.1 树立产业政策制定的系统观、演化观
        5.1.1 以系统演化观来看待产业政策制定的边界
        5.1.2 产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对象的系统性
        5.1.3 产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对象的演化性
    5.2 制定优化产业系统演化的产业政策
        5.2.1 提高系统的开放性
        5.2.2 构建系统的可持续性
        5.2.3 创新系统内的产业组织
        5.2.4 完善系统内的产品结构
        5.2.5 鼓励汽车技术自主创新
        5.2.6 改进产业管理模式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8)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 ——基于辽宁省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
        三、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主要内容
        三、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比较优势演化理论述评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化进展
        三、比较优势演化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
        四、比较优势演化理论研究评析
    第二节 产业内升级理论
        一、产业内升级的涵义
        二、产业内升级的目标
        三、产业内升级的经典理论
    第三节 产业比较优势分析理论
        一、分析工具介绍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产业比较优势分析理论
    第四节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分类和研究现状
        一、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分类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研究述评
        三、国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二章 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环境条件分析
        一、国际环境分析
        二、国内环境分析
    第二节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一、消费需求的引导机制
        二、技术创新的推动机制
        三、产业生命周期的内生机制
        四、比较利益的驱动机制
        五、资源要素的原动机制
        六、制度条件的外部动力机制
        七、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的带动机制
    第三节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测度分析
        一、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成
        三、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的因子分析评价方法
第三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美、日、韩三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美国装备制造业重振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二、日本装备制造业赶超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三、韩国装备制造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第二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分析
        一、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比较
        二、装备制造业生产要素的比较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制度条件比较
        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第三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区域比较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1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研究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研究
        三、东北地区2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比较优势分析
        四、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之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势比较
    第四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行业比较
        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二、装备制造业与加工制造业的比较
第四章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分析
    第一节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时空特点分析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空间特点分析
        三、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特点分析
    第二节 基于“七因素分析法”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定性分析
        一、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分析
        二、国内市场需求比较优势分析
        三、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四、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比较优势分析
        五、机会比较优势分析
        六、政府比较优势分析
        七、区位比较优势分析
    第三节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步骤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主成分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第四节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的评价
        一、装备制造业内部技术结构高度化评价
        二、装备制造业内部资产结构高度化评价
        三、装备制造业内部劳动力结构高度化评价
        四、装备制造业产出结构高度化评价
        五、结论
    第五节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弱化的表现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减弱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比较优势演化中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与对策
    第一节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技术创新推动模式
        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三、外向带动发展模式
        四、三种模式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节 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与保障
        一、制度变迁是打破装备制造业“锁定效应”的重要外部动力
        二、制度变迁是实施装备制造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保障
    第三节 技术创新推动模式的对策
        一、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加强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提高人才素质
        三、建立以大企业为依托,中小企业广泛参加的自主创新体系
        四、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五、实施信息化示范工程,以信息化带动装备制造业升级
        六、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产业链,切实推进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
        七、夯实基础工作,完善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
    第四节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对策
        一、加强集群内的技术创新扩散,提升产业层次
        二、重视集群内部的产业关联,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建设
        三、培育核心企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
        四、积极培育品牌竞争力,提高集群竞争优势
        五、发展壮大中场产业集群,提高综合成套水平
        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健全综合服务支持体系
        七、培育与发展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方式要多样化
    第五节 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的对策
        一、利用对外贸易带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对策
        二、FDI 促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对策
    第六节 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制度对策
        一、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体制改革
        二、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微观)制度
        三、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宏观政策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全文结论
    第二节 存在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博士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促进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进入OEM市场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主要的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OEM 研究现状
第二章 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概述
    2.1 汽车零部件分类
    2.2 汽车零部件的产业链
    2.3 汽车零部件产业特征
    2.4 国内外OEM 市场概况
        2.4.1 国内OEM 市场概况
        2.4.2 国外OEM 市场概况
    2.5 金融危机下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状况
第三章 汽车零部件和整车配套关系的发展
    3.1 中国汽车零部件与整车配套关系的发展
        3.1.1 汽车整车带动零部件的发展
        3.1.2 以地方整车带动零部件的发展
        3.1.3 以部门汽车带动零部件的发展
        3.1.4 以社会维修带动零部件的发展
    3.2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与整车配套关系现状
        3.2.1 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平行供应模式
        3.2.2 以日、韩为代表的塔式发展模式
        3.2.3 平行与塔式整零关系的比较
    3.3 中国汽车零部件与整车配套关系现状
        3.3.1 跨国零部件公司涌入我国
        3.3.2 国内整零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3.3 比亚迪零部件配套介绍
        3.3.4 中国整零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中国汽车零部件与整车配套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重庆市零部件现状分析
    4.1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概况
    4.2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生产状况分析
        4.2.1 零部件产值分析
        4.2.2 行业效益分析
    4.3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进出口状况分析
        4.3.1 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值及产品结构
        4.3.2 出口企业构成
        4.3.3 主要出口市场
    4.4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分析
        4.4.1 重庆市零部件的企业结构分析
        4.4.2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经济规模分析
    4.5 重庆市零部件产业市场销售体系分析
        4.5.1 汽车零部件产业销售渠道及组织分析
        4.5.2 市场销售体系存在的问题
    4.6 重庆市整车发动机配套分析
        4.6.1 国内发动机配套分析
        4.6.2 重庆市发动机配套分析
        4.6.3 长安汽车发动机配套分析
第五章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进入OEM 市场优劣势分析
    5.1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进入OEM 市场优势分析
    5.2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进入OEM 市场劣势分析
    5.3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进入OEM 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第六章 促进重庆市零部件产业进入OEM 的对策与措施
    6.1 增强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OEM 市场的能力
    6.2 支持零部件企业进入OEM 市场政策研究
    6.3 汽车零部件出口方面的政策措施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本土和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之竞争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竞合关系概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本土以及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特点与模式
    2.1 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特征和竞争趋势
    2.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能概况
    2.3 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模式
        2.3.1 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与合作模式比较
        2.3.2 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竞争与合作模式
    2.4 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模式
        2.4.1 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现状
        2.4.1.1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进入退出壁垒
        2.4.1.2 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现状
        2.4.2 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问题
        2.4.3 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合战略
3 实证研究:采埃孚(ZF)在中国的竞合战略
    3.1 采埃孚在中国的架构分析
    3.2 采埃孚集团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内的波特5力模型分析
        3.2.1 采埃孚在中国市场上的既有竞争者
        3.2.2 采埃孚在中国的供应商
        3.2.3 采埃孚在中国的客户
        3.2.4 采埃孚所在行业的潜在进入者
        3.2.5 采埃孚产品的替代品
    3.3 采埃孚在中国的竞合战略
4 实证研究:万向集团的竞合战略
    4.1 万向集团的SWOT分析
        4.1.1 万向集团的优势
        4.1.2 万向集团的劣势
        4.1.3 万向集团面临的机遇
        4.1.4 万向集团面临的挑战
    4.2 万向集团的竞争与合作战略
        4.2.1 万向的多元化战略
        4.2.2 万向集团的兼并与收购等资本运作战略
        4.2.3 万向的公司结构治理战略
        4.2.4 万向的质量和品牌战略
        4.2.5 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技术战略和研发战略
        4.2.6 万向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战略
5 结论:本土和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之竞争与合作模式的比较
    5.1 本土和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竞合模式的异同
    5.2 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方向
    5.3 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发展横向联合 促进阿罗汽车配件国产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与借鉴[D]. 刘军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2]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D]. 苏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3]出口壁垒重重,轮胎如何运筹突破[J]. 刘海军.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6(10)
  • [4]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研究[D]. 王传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5]产业集群视角中柳州汽车产业战略研究(1978-2012)[D]. 谢智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6]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采购管理改善方案研究[D]. 周烨. 湖南大学, 2011(07)
  • [7]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D]. 李敏. 吉林大学, 2010(08)
  • [8]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 ——基于辽宁省的实证研究[D]. 王福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9]促进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进入OEM市场政策研究[D]. 严傲.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
  • [10]本土和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之竞争与合作研究[D]. 吴畏. 复旦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开展横向合作,推动艾睿汽配国产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