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才与基础──兼谈化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曲纵翔,尼格热木·阿不都克衣木[1](2021)在《实践知识指向下美国后实用主义教育探析——以Minerva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用主义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并为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作出重要贡献。21世纪以来,实用主义教育逐渐显露出教育质量下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等危机。为此,美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以实践知识为指向的后实用主义阶段。Minerva大学作为后实用主义教育的典范,在人才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创新。研究发现,以培养批判性、创新性、有效沟通与互动等思维的实践性课程为载体,沉浸式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并运用实践性知识,最终归回人本的教育方式是美国后实用主义教育的精髓,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
杜岩,谢谟文,刘彩平,李远[2](2021)在《土木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探索与新工科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开展以大教育观为统领,以新工科课程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抓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制度为保障,以创新为抓手"的土木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为新时代背景下其他兄弟院校的新工科建设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参考。
李梦瑶,宁静,冯虎元[3](2021)在《生物学本科生学科能力培养、毕业去向与企业需求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科生毕业去向与高校学科能力培养及企业需求密切相关,生物学作为基础性理科学科,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间存在矛盾。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某高校生物学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全面总结生物学专业学生毕业去向,发现本科生以继续读研为主要途径。深入挖掘高校所授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了解到高校注重教学专业知识技能,而企业注重学生软技能,并从学生、学校和产学合作的角度分析该矛盾存在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并利于高校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最后对解决该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黄敏,陈炎辉[4](2021)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透视与多学科审思——基于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的分析》文中提出自提出"钱学森之问"起,教育界就施策予以回应,2009年的"拔尖计划1.0"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2020年,教育部在36所高校试点实施"强基计划",使"拔尖计划"再上新台阶。"拔尖计划"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推动了国家创新进步。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我们不仅要观得全景,更应理性审思。为了全面透视"强基计划",本文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关注"人才培养入口——过程培养与管理——人才培养出口"整个过程,从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视角思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分类培养"科学家"与"行业家",寻求教育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优化人才管理等建议,以期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黄德海[5](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李建新,姚惟怡[6](2021)在《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与国际形势,为增强国家对外传播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国家开始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大力发展国际传播事业,不断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密苏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为鉴,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积极推进以实习实践和专题教学为导向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二是开拓学校与媒体平台、政企、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胡新将,李科林[7](2021)在《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青年博士教师本科生导师制”对环境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我国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环境类专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结合我院"青年博士教师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做法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为提高对环境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徐锦泱,刘松恺,夏天成,陈明[8](2021)在《国内外一流工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体系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机械工程是历史最古老、对社会经济服务面最大的传统工科专业,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中的核心专业,亦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发展学科之一。文章通过国内外一流工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体系的情况调研,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一流高校在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方向设置、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方面的差异性,并借鉴国外一流工科院校在机械工程专业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优秀经验,为我国工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改革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
赵伊静[9](2021)在《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中美本科工程教育改革比较研究》文中指出
陈晓梅[10](2021)在《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动能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通才与基础──兼谈化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才与基础──兼谈化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实践知识指向下美国后实用主义教育探析——以Minerv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从实用主义到后实用主义 |
(一)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传统 |
(二)后实用主义教育的展现 |
三、后实用主义教育的实践知识指向 |
(一)追溯实践知识 |
1.美国早期教育家的启迪 |
2.杜威对知识论的革新 |
(二)以Minerva大学为代表的后实用主义实践知识观 |
四、实践知识指向下Minerva大学的后实用主义教育实践 |
(一)Minerva大学概况 |
(二)实践知识价值基础——以学生为中心 |
1.培养思维开拓的通才 |
2.培养有效合作的领导者 |
3.培养创新的思考者 |
4.培养全球视野的领导者 |
(三)实践知识载体——创新课程 |
1.重新设计课程组件 |
2.聚焦四大核心能力 |
(四)实践知识传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
1.重新审视教与学 |
2.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习 |
(五)实践知识深入——全球沉浸式教育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实现学习范式的转变 |
(二)精英教育指向 |
(三)回归人本 |
(2)土木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四次产业革命下土木工程新工科建设 |
二、土木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一)以大教育观为统领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
(二)土木工程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实践 |
(三)以改革创新为抓手的个性化特色人才培养 |
三、土木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新举措 |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型人才思维训练 |
(三)以制度为保障,以创新为抓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举措 |
(3)生物学本科生学科能力培养、毕业去向与企业需求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
2 企业所需技能和高校所授技能的侧重 |
3 企业和高校侧重技能矛盾原因分析 |
3.1 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比例高 |
3.2 高校对学生就业引导缺乏实效 |
3.3 产学合作不密切且方向存在问题 |
4 解决矛盾的策略建议 |
4.1 学校课程设置方面 |
4.2 产学研结合方面 |
4.3 国家宏观政策方面 |
5 结语 |
(4)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透视与多学科审思——基于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透视“强基计划” |
(一)人才培养入口 |
1. 优中择优,层层选拔精英进行培养 |
2. 结合自身优势特色招生,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
(二)人才培养模式 |
1. 培养定位——更加突出“为国选才育才” |
2. 过程培养与管理——衔接和创新 |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审思 |
(一)社会学的观点——公平与效率 |
(二)哲学的观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
(三)管理学的观点——集中与自由 |
(四)经济学的观点——规模与效益 |
三、相关建议 |
(一)优化顶层设计,分类培养“科学家”与“行业家” |
(二)追求平衡发展,寻求教育公平与效率间的最佳区域 |
(三)加强课程建设,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
(四)灵活管理,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
(5)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
明末清初 |
道光年间 |
1861年 |
1894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11年 |
1912年 1岁(6) |
1913年 2岁 |
1914年 3岁 |
1915年 4岁 |
1916年 5岁 |
1917年 6岁 |
1918年 7岁 |
1919年 8岁 |
1920年 9岁 |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
1926年 15岁 |
1927年 16岁 |
1928年 17岁 |
1929年 18岁 |
1930年 19岁 |
1931年 20岁 |
1932年 21岁 |
1933年 22岁 |
1934年 23岁 |
1935年 24岁 |
1936年 25岁 |
1937年 26岁 |
1938年 27岁 |
1939年 28岁 |
1940年 29岁 |
1941年 30岁 |
1942年 31岁 |
1943年 32岁 |
1944年 33岁 |
1945年 34岁 |
中编 为师时代 |
1946年 35岁 |
1947年 36岁 |
1948年 37岁 |
1949年 38岁 |
1950年 39岁 |
1951年 40岁 |
1952年 41岁 |
1953年 42岁 |
1954年 43岁 |
1955年 44岁 |
1956年 45岁 |
1957年 46岁 |
1958年 47岁 |
1959年 48岁 |
1960年 49岁 |
1961年 50岁 |
1962年 51岁 |
1963年 52岁 |
1964年 53岁 |
1965年 54岁 |
1966年 55岁 |
1967年 56岁 |
1968年 57岁 |
1969年 58岁 |
1970年 59岁 |
1971年 60岁 |
1972年 61岁 |
1973年 62岁 |
1974年 63岁 |
1975年 64岁 |
1976年 65岁 |
1977年 66岁 |
1978年 67岁 |
1979年 68岁 |
1980年 69岁 |
1981年 70岁 |
下编 神游时代 |
1982年 71岁 |
1983年 72岁 |
1984年 73岁 |
1985年 74岁 |
1986年 75岁 |
1987年 76岁 |
1988年 77岁 |
1989年 78岁 |
1990年 79岁 |
1991年 80岁 |
1992年 81岁 |
1993年 82岁 |
1994年 83岁 |
1995年 84岁 |
1996年 85岁 |
1997年 86岁 |
1998年 87岁 |
1999年 88岁 |
2000年 89岁 |
2001年 |
2002年 |
2011年 |
(6)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 |
(一)以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为导向 |
(二)以培养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为大趋势 |
(三)注重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话语权意识 |
二、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求变在后:迟滞于市场需求之势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
(二)泛泛而谈: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并且缺少层次性 |
(三)坐而论道:缺乏培育“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的实践平台 |
三、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
(一)求变在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要走在市场之前 |
(二)有的放矢:应在“策略教育”的引导下实现多层次的分野 |
(三)躬行实践: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 |
(7)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青年博士教师本科生导师制”对环境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做法 |
三、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
四、本科生导师制改革措施 |
五、结束语与展望 |
(8)国内外一流工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体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目标对比 |
二、专业方向设置及师资力量对比 |
三、课程总数及学分设置对比 |
四、教学理念对比 |
五、结束语 |
四、通才与基础──兼谈化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实践知识指向下美国后实用主义教育探析——以Minerva大学为例[J]. 曲纵翔,尼格热木·阿不都克衣木.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11)
- [2]土木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 杜岩,谢谟文,刘彩平,李远. 高等理科教育, 2021(05)
- [3]生物学本科生学科能力培养、毕业去向与企业需求关系研究[J]. 李梦瑶,宁静,冯虎元.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1(05)
- [4]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透视与多学科审思——基于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的分析[J]. 黄敏,陈炎辉. 创新人才教育, 2021(03)
- [5]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6]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 李建新,姚惟怡. 对外传播, 2021(07)
- [7]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青年博士教师本科生导师制”对环境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J]. 胡新将,李科林. 冶金管理, 2021(13)
- [8]国内外一流工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体系对比研究[J]. 徐锦泱,刘松恺,夏天成,陈明. 高教学刊, 2021(19)
- [9]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中美本科工程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 赵伊静.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10]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动能培育研究[D]. 陈晓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