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取消公安专用车辆号牌换发民用号牌的批复(论文文献综述)
广东省人民政府[1](2000)在《关于省人民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及各部门审批核准事项清理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中认为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改革审批制度,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改革。通过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促进政府从微观的、行政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向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1995)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取消公安专用车辆号牌换发民用号牌的批复》文中研究说明 省公安厅:你厅《关于公安机关取消公安专用号牌换发民用专段号牌有关问题的请示》(湘公交[1995]22号)收悉。根据公安部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批复如下:一、公安机关的业务车辆换发"湘○"专段民用号牌。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劳动教养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的业务专用警车按公安
任海青[3](2014)在《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其本身稀缺性,单靠市场自身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由政府进行管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公共资源特许制度中,国家既是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又是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在公共资源配置中居于支配性的地位。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构成不仅仅包括公法上的制度,而且还包括私法上的制度。建立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目的,就是从法律上理清在公共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既要加强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又要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特许权人的权利。通过公共资源特许中权利与义务的研究,合理设定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内容,保障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转。本文除导言和结论外,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特许与公共资源配置。作为法学范畴,公共资源具有客体相对性、配置程序法定性、配置总量调控性、特许权人权利义务对等性、特许权实现的市场性。从公共资源的客体来看,它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利用类公共资源、公物利用类公共资源、公用事业类公共资源。不同类型的公共资源虽然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但是在制度构建上也都具有共同性,对它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公共资源的特性,实现公共资源特许的科学立法。公共资源配置的理论为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管制理论明确了政府对公共资源进行管制的领域和重点,有利于实现制度设置的科学化。公共信托理论揭示了政府在公共资源管理中的身份定位,为监督政府的公共资源管理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公私法双阶理论科学阐述了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构成,产权理论对于公共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公共资源配置既有公法方式,也有私法方式。在公法层面又分为特许配置、行政合同配置和政府的直接授予。在当前推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背景下,公共资源特许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对于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公共资源特许制度构成。本章从公法和私法两个角度对公共资源特许制度进行了研究。在公法方面,域外公共资源特许立法权的规制,是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对立法项目进行事先审查,这对于我国多层级的公共资源特许立法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政府裁量权的规制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核心,通过建立行政行为附款制度、行政合同制度、信赖保护制度,保障了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有效管理,同时又能充分保障特许权人的权益。这些内容对于我国行政特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外民法中关于特许权的规定为我国公共资源特许的私法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内的学者们对特许权的私法性质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立法上的缺位,在我国实践中对特许权的私法性质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也充分说明公共资源特许私法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部分,我国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完善。我国现行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特许的内涵不明、设定特许的界线不清、制度设定的标准缺位、特许实施程序较为原则、特许的私法制度不健全等,各项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公法规制中,要将特许权人公权力的授予、市场准入和退出、特许权收益规制、特许权授予程序、公共资源的有偿使用等作为立法完善的重点。在私法制度方面,应当进一步明确公共资源的所有权归属,确立特许权的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为特许权的依法流转提供法制保障,以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实现公共资源的依法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徐涛[4](2012)在《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文中研究说明自行车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百余年间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时至今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出口国、生产国和保有国,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的王国”。但与中国“自行车王国”地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自行车的历史却几近无人知晓,成为一项学术空白。本文是在“西物东渐”历史大视野下,“自行车与中国”议题的拓荒填白之作。全文共分作七个章节予以论述:第一章,“是为何物:自行车技术与中国认知”。本章首先厘清自行车在技术层面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重点描述了中国人对自行车初次接触时的反应,并对“自行车技术源自中国说”的成因史料作一全面考辨。当Bicycle引入中国之后,如何以中文翻译、如何称谓,亦是一个大问题。百余年间,Bicycle的中文译名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莫衷是一,通过梳理与分类,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东西方文明于彼时中国在器物层面上的碰撞痕迹,亦可以借机一窥彼时中国人面对全新技术的应对策略和认知水平。第二章,“外车入华:自行车进口状况研究”。百年间,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赢弱不堪,国人脚下、市面所行的自行车与修补零件,几乎全系外国进口而来。这一章节中,笔者试以《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所载自行车相关数据为主要资料来源,辅以上海市档案馆等各地馆藏档案,对近代中国自行车进口状况之流变进程,作一全面剖析。有自行车输入中国的所有国家当中,日本自行车对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打击最大、伤害最深。文章最后重点讲述的是,日产自行车的崛起、倾销与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的沉沦、新生,这一核心矛盾。第三章,“同业之谊:自行车同业组织研究”。同业公会是中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普遍成立的新式工商行业组织,它的产生称得上是中国工商行业组织从传统的行会向现代行业组织发展变化的一个标志。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自诞生伊始就常受列强同业之倾轧,又屡遭战争之破坏,且无政府当局之保护,资金、原料、技术、员工等要素无一不常处于短缺厄境之中。如此厄境,且求发展,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之中兴起的自行车行业同业组织在其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节中,笔者依托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对近代上海城市中出现的自行车同业组织进行一番爬梳分析,以期通过个案的具体剖析丰富、深入同业公会史的研究。第四章,“踏车而飞:骑车人的日常生活史”。自行车1868年被引介入中国之后,作为骑行者,即器物接受者、消费者,近代中国的骑车人群涉及范围极其广阔,上至王公贵族、富商巨贾,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甚至连末代皇帝溥仪都曾为骑行自行车便利而锯掉了百余年来都横搁在紫禁城宫门中的门槛。本章将以自行车为切入点,回溯近代百年中国自行车传播史,希冀通过“自行车”这种器物负载的文化符号,微观展现近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理、生活习性、消费观念等诸多方面之现代性演变,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日常生活,完整呈现自行车对于近代中国人千差万别的存在意义,解读“自行车王国”的曲折构建之路。第五章,“以为生计:自行车营生群体研究”。近代以降,西物东渐,舶来器物系统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器物接受者、消费者的反应,解释的是舶来品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而对器物所导引的更大规模的社会变动未有深入探究。自行车传入中国之后,除了骑车人愈来愈多外,以买卖、制造、修理、租赁、看护自行车为生计主要来源的社会群体亦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本章中,笔者试将视线投射到散布在近代中国城市街道上的有关自行车营生的各类车行,解读此类群体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第六章,“管制双轮:公权力与自行车”。近代中国,自晚清至民国,是一个由大社会渐渐发展为大国家的过程,已是学界共识。然而公权力怎样逐步深入社会细部,影响直至控制一般人们的日常生活?现有着述多以宏论见长,少有细致深入的个案研究。本章以自行车为切入点,将从交通管理、执照捐费和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的地方政权在面对现代新式交通工具普及所带来的系统性社会变化时,是怎么应对这种新挑战,以及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公权力在急剧变动的社会局面中建立一种新式社会秩序的。第七章,“一车多能:自行车所呈现的多面性”。自行车是交通代步工具,然并非单功能取向之简单交通代步工具。综观自行车的应用史,除了基本的代步功能之外,自行车还曾被广泛用于军事机动、环球冒险、运动竞技,以及载物、玩娱,等等。在这一章节之中,研究对象不再是街头巷尾寻常可见的那些骑车人,而是自行车使用人群之中极为特别的环球旅行的冒险家、各类比赛中的自行车运动员,所欲呈现的则是自行车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多面性。
吕天石[5](2019)在《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逐渐成长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至民国时期,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洋货进口港。天津港的贸易数据成为反映华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梳理了1912年至1937年间的天津港进口贸易的各项有关数据,以洋货为抓手深入研究了其在津的进口转运情形、销售流程、售价、商家、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探讨了天津港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的洋货涵盖了纺织品、食品、五金、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燃油类等几大类。本文的研究主体部分按衣、食、住、行这民众日常生活的四方面来分别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进口商品,且多为近代工业制成品作为研究抓手。同时运用大量档案、报刊广告与图表等资料加以阐释民国时期天津港洋货贸易与民众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衣”部分,笔者研究了天津港进口的纺织品、成衣、鞋帽与日化用品,探究了这些商品与民众身体变迁的关系。“食”部分则通过研究天津港的进口食品与药品贸易,从而探究这些商品与民众餐饮习俗变迁的关系。“住”的部分通过研究一些与民众居住空间有关的近代特色洋货产品在天津港的进口情形及华北地区的销运情况,探讨了天津港进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行”的部分研究民众出行与沟通。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交通工具、通讯传媒设备与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变迁。观察进口商品货物类型的变化,则呈现出以纺织品、食品为重点向以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转变趋势。而进口来源国别的变化趋势更是非常明显,即由英、德、法等老牌欧洲国家向日、美、苏等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日本转变。纵观1912年至1937年二十余年间天津港进口贸易,棉布、成衣、日化产品等生活用品改变了民众的衣着与穿戴;面粉、糖类等食品原料或制成制品的进口改变了民众的餐饮习惯与消费意识;五金、机器、电料等则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空间与生存条件;车辆与通讯工具的进口更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民众的沟通效率。然而港口贸易的繁盛之下还有许多幻象。首先就是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海外贸易收入并不能用来改善民生,而正常的中外贸易本身就已经是外国压迫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再辉煌的贸易数额都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其次在华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洋货所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大部分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所有进口产品的红利,只能停留在个别进口货品的使用这一层次。第三个幻象来自于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关系。洋货的进口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有两方面作用:从正面驱动力而言,各类进口产品先进的技术启发了国货的改良,进口机器与外国技师的到来更是直接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而从反面来看,摧毁民族产业的罪魁正是大量倾销的外国货品。最后,日本因素不容忽视,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先倾销后走私的经济侵蚀政策严重破坏了天津港口正常的洋货贸易。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港进口的商品已经全面呈现了由欧美货品向日本货品的趋势。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与华北民众的生活变迁有很大关联性。虽然还存在很多幻象,但这些商品毕竟能够开一时风气之先,为华北地区的民众打开了近代化生活的大门。
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取消公安专用车辆号牌换发民用号牌的批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取消公安专用车辆号牌换发民用号牌的批复(论文提纲范文)
(3)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成果 |
(二) 我国的研究成果 |
(三) 研究现状评析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特许与公共资源配置 |
一、公共资源界说 |
(一) 公共资源的概念 |
(二) 公共资源的特征 |
(三) 公共资源的分类 |
二、公共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 |
(一) 政府管制理论 |
(二) 公共信托理论 |
(三) 公私法双阶理论 |
(四) 产权理论 |
三、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比较优势 |
(一) 公共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
(二) 特许制度的优势 |
第三章 公共资源特许制度构成 |
一、公法上公共资源特许 |
(一) 公法上公共资源特许的种类 |
(二) 公法上公共资源特许的设定 |
(三) 公法上公共资源特许的实施 |
(四) 公法上公共资源特许中的权利义务 |
二、私法上公共资源特许 |
(一) 国外私法领域的特许 |
(二) 我国公共资源特许的私法制度 |
(三) 私法上公共资源特许的性质 |
第四章 我国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完善 |
一、我国公共资源特许法制化评析 |
(一) 我国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基本内容 |
(二) 我国公共资源特许制度存在的问题 |
二、完善我国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的建议 |
(一) 细化公共资源特许的公权力授予制度 |
(二) 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
(三) 确立公共资源特许的物权制度 |
(四) 科学界定特许经营协议的法律性质 |
(五) 建立公共资源特许权价值评估制度 |
(六)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特许的收益分配制度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4)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是为何物:自行车技术与中国认知 |
一 自行车技术之流变 |
二 自行车技术源自中国说 |
三 最早接触自行车的中国人 |
四 Bicycle的中文译名 |
第二章 外车入华:自行车进口状况研究 |
一 概述 |
二 日产自行车的崛起与倾销 |
三 以“抵制日货入华案”为中心论述 |
附注 |
第三章 同业之谊:自行车同业组织研究 |
一 近代上海的自行车同业公会 |
二 新行业同业组织的新特点 |
第四章 踏车而飞:骑车人的日常生活史 |
一 形象演变与传布进程 |
二 中国皇帝与自行车 |
三 中国女性与自行车 |
第五章 以为生计:自行车营生群体研究 |
一 卖车人的生意经 |
二 瓶颈与新生 |
三 底层生活 |
四 对斯皮瓦克、冯客等人的回应 |
第六章 管制双轮:公权力与自行车 |
一 新挑战 |
二 新秩序 |
附注 |
第七章 一车多能:自行车所呈现的多面性 |
一 环球之车 |
二 运动之车 |
附录 |
附录一:《黄履庄小传》 |
附录二:1908年至1910年上海江海关进口“自行车及其零件”数据统计表 |
附录三:1908年至1948年中国进口自行车价值数据统计表 |
附录四:1923年至1948年中国进口自行车数量数据统计表(单位:辆) |
附录五:1908年至1946年中国进口自行车输入口岸价值数据统计表 |
附录六:1923年至1946年中国进口自行车输入口岸数量数据统计表 |
附录七:1950年上海自行车各厂名称、产品、产能一览表 |
附录八:上海市脚踏车商业同业公会1946年度工作报告 |
附录九:近代中国各地自行车管理规则 |
自行车与中国大事记(1627-1956年)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路 |
四、概念界定 |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介绍 |
第一章 北方洋货集散地:民国时期的天津港进口贸易总体情况 |
1.1 国际航运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港口与进口船舶情况 |
1.2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的情况与变化趋势 |
1.2.1 进口洋货的总体情况 |
1.2.2 进口洋货的历年变化趋势 |
1.3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货品结构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穿戴与装扮 |
2.1 棉纱与棉布——天津港进口大宗纺织品情况 |
2.1.1 棉纱的情况 |
2.1.2 棉布的情况 |
2.1.3 纺织品的贸易——“西货”与“东货”的此消彼长 |
2.2 洋装在身——天津港进口洋装、洋帽及装饰物情况 |
2.2.1 洋装成衣与国产“机制洋装” |
2.2.2 进口洋帽及装饰物 |
2.3 从“多余物”到“必需品”——天津港进口日化用品情况 |
2.3.1 进口香皂与天津制皂工业 |
2.3.2 进口牙膏、香水和其他化妆品 |
小结 |
第三章 饮食与医药 |
3.1 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及相关商品情况 |
3.1.1 面粉与糖——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的规模化 |
3.1.2 农作物种子、肥料——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 |
3.1.3 从传统香料到味精——调味品的转变 |
3.2 天津港新式食品、饮料的进口与餐饮风气变迁 |
3.2.1 进口洋酒的销售与管控 |
3.2.2 西式汽水饮料与甜品的引进 |
3.2.3 罐头食品的进口与国产化 |
3.2.4 天津与世界非主要国家食品贸易情形 |
3.3 天津港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进口与转运 |
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工程与居住环境 |
4.1 天津近代住建材料的引进与使用 |
4.1.1 从木材到钢筋水泥——天津进口住建材料的新变化 |
4.1.2 从洋漆垄断到国货崛起——天津油漆工业的奇迹 |
4.2 天津港进口工程机器及设备的情况 |
4.2.1 精密建工仪器的引进 |
4.2.2 大型建工机器的引进 |
4.3 天津港进口贸易下的城市住宅内部空间变迁 |
4.3.1 新式室内用品的进口情形 |
4.3.2 冰箱——现代家用电器的出现 |
小结 |
第五章 交通工具与通讯传媒设备 |
5.1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
5.1.1 汽车入津与民众对汽车的认识 |
5.1.2 自行车的传入及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
5.2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通讯设备的引进 |
5.2.1 无线电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2.2 电话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3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新型传媒设备及传媒技术的引进 |
5.3.1 照相机的引进与国产化 |
5.3.2 电影、电视技术的传播 |
小结 |
第六章 繁盛与幻象:对天津港口贸易与华北民众生活变迁的思考 |
6.1 洋货贸易影响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民众生活 |
6.2 数据繁盛的背后 |
6.2.1 关税与主权 |
6.2.2 城市与乡村 |
6.2.3 洋货与国货 |
6.3 日本因素与走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取消公安专用车辆号牌换发民用号牌的批复(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省人民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及各部门审批核准事项清理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J].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政报, 2000(21)
- [2]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取消公安专用车辆号牌换发民用号牌的批复[J].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湖南政报, 1995(24)
- [3]公共资源特许制度研究[D]. 任海青. 南京大学, 2014(04)
- [4]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D]. 徐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5]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D]. 吕天石. 河北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