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保险分成制度

合作保险分成制度

一、合作保险投份制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郜娜[1](2011)在《新农村视域下的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和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须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利益链接机制为核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为主题开展相关工作。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加快完善产业化政策的进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的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收集整理资料和我国产业化发展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专家学者研究的问题做相关述评。(2)阐述了发展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重互动性。一是农业产业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及管理民主所起的实效性;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市场主体、目标市场及组织基础等。(3)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及成因。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日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农业龙头企业的稳步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论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从分散经营限制发展规模、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务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利益双方合作形式松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及农业经营市场化程度低等方面深刻剖析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并对其形成原因从认知、国情、体制及利益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以便更好的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措施服务。(4)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要素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化近30年发展状况,提出从利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培育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务农人员综合素质、健全合作双方利益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农业经营市场化程度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提出解决当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拟解决措施,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李宏伟[2](2010)在《我国农村金融类型选择研究 ——兼论农村信用社改革》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紧紧围绕农业成长融资需求对农村金融类型的选择这一主题,运用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实证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通过建立理论分析框架,从农村金融需求入手,对影响农户融资品需求的因素进行剖析,由土地制度状况揭示出农户有无融资需求,由预算约束状况揭示出农户有对正规融资品和非正规融资品多样性选择的需求,由农业生产力状况揭示出怎样的农村金融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提供的融资品能够满足农户需求等。从而为研究农村金融供给,即农村金融类型选择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其次,运用实证方法,从狭义农村金融入手,对农村信用社发展沿革和现状进行分析,特别是结合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花钱买机制"等核心问题,对改革政策设计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评价。关于产权制度问题,通过股份合作制的内容、特征以及资产专用性分析,对农村信用社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股份合作制改造提出了质疑。认为在原有农村信用社基础上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不可行。因为它在建立之初和以后的发展中,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劳动者和出资者的统一,反而表现为两者的分离,加之这种分离并不是自然的形成过程,而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使之超越了与其对应的农业成长形态,一方面,信用社职工可能是出资者,但绝不是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信用社可能支持出资者,但绝不是主要支持出资者。因此,不可能真正发挥股份合作制的应有作用。现在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合作制是有其形而无其神。从对股份合作制信用社绩效分析中不难看出,新一轮农村信用社的这种产权制度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关于管理体制问题,重点分析了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指出,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不仅对农村信用社过去和现在的管理体制造成了重大影响,还会影响其未来。认为如果政府职能不转换,即由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这是导致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影响农村信用社合作制真正发挥作用的根本。如果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无论对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在形式上作任何调整,或者这些管理体制形式在理论上是多么的科学,甚至在其他国家也被证明是成功的,但是,在我国也将无济于事。如果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的状况一直延续下去并保持不变,我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不仅不会成功,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外部条件也难以得到改善,换句话说,在我国也就真正失去了建立合作金融的土壤和条件。关于“花钱买机制”问题,由于在“花钱”方式上存在的诸多不足,造成信息无法对称而让农村信用社可以延续作假的事实,给正向激励可能出现“弄假成真”的奇妙政策设想带来了困难。对于中央银行的资金激励,农村信用社缺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在动力。在运用最低效率规模理论(MES)的分析中,揭示出了我国信用社在农村市场的垄断地位是由政府的制度性安排所导致的。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农村信用社为了维护自己的固有利益,不会因为在他们看来并不解渴的资金激励而轻易放弃自己目前非常便宜的内部人控制的经营方式。同时文章还阐明了我国农村金融更适宜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因制度性原因导致农村信用社垄断格局的情况下,要实现“花钱买机制"的目标不容乐观。再次,从广义农村金融入手,结合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对我国农村金融类型选择及政策取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一些因素已被考虑并得到满足时,效率与公平并不矛盾,它们能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当彼此达到均衡时,则会实现效率下的最大公平,或在公平下的最大效率,提出实现“三农"效率与公平的均衡正是我们选择农村金融类型的基点。本文针对“三农”的特殊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效率和公平的期望,从农村金融如何发挥资金配置效率和农村金融实施政府扶农助农政策等公平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商业性农村金融可以极大地促进“三农”效率的提高,政策性农村金融又能够很好地顾及“三农"公平的诉求。将实现“三农"效率与公平的均衡作为我们选择农村金融类型的基础和出发点,即让政策性农村金融与商业性农村金融在发挥各自功能作用的互动与合作中,不断提高公平与效率在均衡基础上的期望程度,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点,任何农村金融类型选择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很难获得成功。根据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提出必须对其进行新的改造,把改造农村信用社作为目前建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要基础。本文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深入分析与之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考虑到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根据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及其存在的弊端,认为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产权结构和农村信用社称谓,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信用社自身的发展,因此,提出必须对其进行新的改造。并针对不同农业发展形态提出了改造农村信用社的基本设想。通过有效组织实施,使农村信用社改造后所形成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正好可以与进一步构建农村金融体系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一一对应,从而得出应该把改造农村信用社作为目前建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要基础的结论。通过对我国正规农村金融和非正规农村金融的论述,提出了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和状况,把搞好正规农村金融和非正规农村金融力量对比的协调,作为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性安排。本文根据我国正规农村金融的供给现状,从产权制度、组织形式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性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产生、发展和作用的发挥等提出了质疑。运用经济学原理论述了非正规农村金融产生的必然性,并对它在我国农村异军突起,成为正规农村金融重要补充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在制度安排上,需要继续放宽对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加大增加正规农村金融数量和品种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基本符合制度规范的、以民间借贷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多样的非正规农村金融试点。在顺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大背景下,搞好各个时期正规农村金融与非正规农村金融力量强弱的搭配,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以促进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农村金融体系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外部环境的分析,认为对税收、利率等外部环境的完善与配套是实现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由多种因素影响所致,其中外部环境不理想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税收、利率、法制、社会保障、监管、保险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完善与配套,对于实现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显得愈加重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外部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尽管一些农村金融组织在设立时的初衷是好的,却因环境条件的限制,也不得不对其一再作出大的调整而一次次地延误了农村金融发展的最佳时机。甚至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让农村金融因承载了过多的责任、负担和风险而变得生存艰难,在摇摆不定中使机构功能严重错位,让“农字号”金融机构距离“三农”越来越远。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不恰当地充当着“救世主"的角色,扭曲了与“三农”共生共存的基本定位,导致了农村金融类型不能得到正确的选择。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还必须把良好外部环境作为重要保障。

陈心宇[3](2006)在《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转型、体制转轨时期,企业由传统企业制度转向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主要是改造传统企业制度,发展公司制度,包括控股公司制度。控股公司制度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或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一种组织制度形式,他的特点是一个公司持有另一个公司控制权的股份。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人们的预期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现有控股公司中,不少公司效率仍然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部分国有控股公司的亏损情况持续恶化,既使是已转制为上市公司的企业,也依然如故,诸如“郑百文”、“银广夏”、“猴王股份”、“中航油”等等有关上市公司的丑闻不断爆出。此外,民营企业如德隆、科龙等,还有一些外资控股并购企业等也存在违规、违法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认真研究中国控股公司制度,探讨其建立和发展的路径,使中国企业能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提高其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注重系统科学和制度分析,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对中国控股公司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提出要加快控股公司制度建设,迎接跨国公司的挑战,完善其内外部治理、规范其运行制度,增加违规成本等对策建议。具体而言,首先,在分析国内外企业理论和有关学说的基础上,对西方控股公司制度作了认真考察和分析,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的理解与思考,力求为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研究预设一个较为明晰的理论前提。其次,在吸收国内外公司理论研究成果和商事法、组织理论、金融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论证了中国控股公司制度建立所遇的基本问题。最后,对这些问题,即控股公司治理制度、股权结构与股权运行制度、风险防范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分为以下8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研究的现实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其相关的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最后说明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提出了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控股公司的基本理论。首先对制度概念进行了追问与考证,进而回顾与评述了控股公司的相关理论,控股公司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特点、控制方式和与其他企业联合体的关系,最后是控股公司治理的启示。第三章、着重论证了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沿着历史的轨迹分析控股公司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坎坷历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中国控股公司的建立,同时介绍了规范的设立方式,控股公司的性质、特点、分类,最后是中国控股公司制度存在的

王越[4](2005)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关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研究。在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紧密结合中国城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基础上,系统性地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体系,并就其理论体系对照于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包括历史演进、制度变迁、现实特征等作出实证分析,以揭示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并提出适宜的配套政策措施。论文基本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在理论篇通过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建适合于农村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下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理论框架;二是通过实证篇考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总结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并考究其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印证并检验所创建的理论体系;三是通过政策篇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并提出政策措施。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政策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农村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与发展,既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公平机制发展的产物,又有其深刻的思想和理论渊源。研究表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建立在广泛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数理和行政基础。其中的思想基础主要有西方空想社会论、中国大同社会论和宗教思想的影响;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德国新历史学派论、费边的社会主义思想、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以及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论;数理基础主要是大数法则;行政基础主要有补偿论、互惠论、公民权利论等。这些思想和理论构成了创建农村社会保障理论的基石,也为现实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的稳定系统,是农村市场经济的安全阀和减震器,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机制,是农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稳定系统,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制度。从经济属性来看,社会保障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客观需要政府(代表国家)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在城乡分割十分明显的二元经济社会,社会保障必然会分割成有显着区别的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农村全体社会成员,它能为低收入的农民提供收入补偿,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农村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因而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后一道安全网,这就决定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只能是一种政府行为。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市场经济是彼此互为影响的两个系统,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程

侯祖戎[5](2005)在《中国保险业经营模式变迁与监管机制创新》文中提出加入WTO后,世界金融混业的潮流给中国的金融分业制度带来冲击,引发了包括保险业在内的经营模式变迁,使得原本就相对滞后的保险监管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协调世界金融混业趋势与我国保险分业现状的矛盾,进而构建适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保险监管体系,对于转轨中的中国显得任重道远。我国保险分业与保险混业的交替转换,实质上是一种金融产品的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动态分工演进,而这种分工演进则是保险业经营模式变革的动力机制。我国保险混业与分业得以共生原因在于,市场能够依据对交易成本或交易效率的度量结果,对专业化经济和多元化经济难以兼得的两难冲突进行了折衷。金融混业是否存在范围经济在国内外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中国保险业的角度,选取不同性质的9家保险公司的相关数据,对我国保险混业经营分别与范围经济和金融风险之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保险公司的平均范围指数与其经济绩效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保险混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 另一方面,保险混业在化解金融风险时,不同的保险公司之间表现出一些差异性。我国保险业经营模式的变迁在学术界引起对保险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的重新讨论。灰色理论较好地克服了既往关于保险竞争力的研究中存在的两个不足:一是大多数研究偏重财务类指标或规模类指标; 二是传统的数理方法对保险业的小样本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时无法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通过运用灰靶理论中的靶心度分析方法,对国内5家寿险公司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保险公司的规模与其竞争力之间并非完全正相关。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的变化、保险公司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与金融需求的结构变化构成了我国保险业经营模式变迁的三大需求动因; 但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我国保险业经营模式的变迁都存在着种种难以克服的制度约束。因此对于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保险业而言,在经营模式的选择上应有个过渡期,全面混业经营的时机尚不成熟。由于制度上的供给和需求变化,造成在中国保险业经营模式变迁与保险监管之

张乐柱[6](2004)在《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纵向探讨与横向比较对合作金融进行了系统考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第一,合作思想基点问题的探讨。许多学者在探讨中国合作金融问题时,发现在指导思想上存在较大差异,也即“基点”不同,这种不同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不同?其制度环境是怎样的?它们存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发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合伙制等都是社会化地运用社会资源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西方合作指导思想与中国合作的指导思想(即马列的合作思想)共同的基点是针对社会弱者的社会化地运用有限社会资源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第二,合作金融运行机理(内部运行规律)研究。产权(股权)决定企业的定位和性质,企业的定位和性质又决定了其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又决定了企业经营方式和模式的选择。企业的产权(股权)必然受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而变异。合作金融之合作,与其他合作形式不同,它是一个经营特殊商品——货币的联合企业。因此,其合作是资本基础上劳动的联合,它是劳动与资本两方面的共同联合与合作,其发展的过程必然是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博奕过程,并且两种联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不平衡博奕——在经济欠发达时,寻求互助和服务的劳动联合占主体地位,这时,合作金融组织的运行特征充分体现“合作”特色,人文关爱、友情互助色彩明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向发达经济形态的过渡,弱势群体相应缩小(期间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寻求互助的资金运用减少,寻求投资获利动机的资本联合的影响增大,合作制原则随之调整,在确保合作原则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投资者的利益,股权结构必然分化,进而实现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合作金融的经营目标必然多元化。这一规律从根本上解释了现代合作金融的发展方向——有限合作下的商业化经营。第三,对中国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改革之路的探讨。廓清了多年以来有关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中争论不休的许多问题——合作制与“三性”的回归、经营方式与多元化目标、发展方向与模式选择等等。首先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其发展的阶段性,首次提出了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权关系,由此决定不同的经营目标定位。第一次提出了农村信用社的转轨形态理论,系统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模式选择与经济发达程度的相关性,提出了应根据不同的形态 I<WP=8>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与发展阶段,结合当地经济发达程度,设定相应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股份制商业化是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在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调研,结合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制度设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建议,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对于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第四,中国合作金融“变异”实质的再审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村信用社是集体经济而非合作经济。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户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既不存在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所具有的权利和生存空间,也根本不存在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的交易环境。农村信用社产权是“集体化”而非“集合化”产权,集合化是指个体产权的集合,个体产权仍然是被尊重的并且是可以获益的,集合产权为个体产权服务;而集体化是指集合并统为一体,不再划分你我,不存在个体产权独立的权益,股金是形成集体的手段。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作为国家金融的基层机构,作为国家计划配置资源工具的一部分,其积淀自然是(或者说主要是)国家财富的盈余,在不存在市场环境的情况下,整个机构与人员都在国家系统之内,也就不存在“社员股金盈余积累”的结果,何况社员股金占比极小。所以,资产的积累等大多是国家财政或其他政策支持的结果,政府必然主导其制度变迁。因而中国合作金融“变异”既有合作思想指导上的差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更是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第五,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金融的重塑。当前构建农村合作金融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其一,重塑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对农村信用社的股权设置为社员资格股和投资股,资格股主要面向弱势群体——农户、个体工商户等募集,凭资格股获得农村信用社的优先、优惠服务。投资股主要面向种养业大户、个体民营业主和企业法人募集,是为获取投资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股金。股权的设置保证了民主管理制度的实行,进而体现并保护社员的利益,并实现对社员的利润返还,形成利益共同体。其二,培育新型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指让民间金融合法化,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的融资需求。在催生新的合作金融组织方面,政府应当用诱致性的经济手段发挥导引作用,但最为现实的选择是新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性、专业性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资金联合。需要强调的一点,新生的合作金融组织必须按照“合作制”原则,充分体现互助功能。此外,在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细分原则确定合作金融的市场定位;探寻合作金融运行环境与制度变异的相

潘齐荣[7](1994)在《合作保险投份制问题》文中认为 目前,我国农村保险应该走哪条路子,采取哪种经营机制,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符合中国国情?是当前保险界以至全社会最关心的热点.(一)我国农村保险事业发展缓慢,从深层次的原因看,是没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农民需求的农业合作保险体系.中国有九亿农民,长期处在无保险的状态.一些农民在实践中摸索了农业合作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一种适于自己存在与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股份制组织形式,它具有自愿集资、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股份制

林文益[8](1993)在《论合作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合作制和股份制的类同和区别 合作制和股份制作为集资的形式,都是从事商品生产或商品经营的组织,都要盈利,都不是独资的经济体,而是由两个以上的投资者集资入股进行的经营。比之独资经营的经济体来说,集资入股的经济体一般说资金要雄厚。因而,合作制和股份制的经营规模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

二、合作保险投份制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作保险投份制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农村视域下的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重互动性
    2.1 农业产业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1 农业产业化为生产发展提供前进动力
        2.1.2 农业产业化为生活宽裕拓宽有效途径
        2.1.3 农业产业化为乡风文明提供潜在动力
        2.1.4 农业产业化为村容整洁夯实物质基础
        2.1.5 农业产业化为民主管理奠定群众基础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
        2.2.1 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秀的市场主体
        2.2.2 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市场平台
        2.2.3 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3.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3.1.1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日益完善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
        3.1.3 农业龙头企业的稳步发展
        3.1.4 农业科学技术的逐步推广
        3.1.5 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
    3.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2.1 分散经营限制规模发展
        3.2.2 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2.3 务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3.2.4 利益双方合作形式松散
        3.2.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3.2.6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
    3.3 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的形成原因分析
        3.3.1 认识因素
        3.3.2 国情因素
        3.3.3 体制因素
        3.3.4 利益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4.1 利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4.1.1 政策引导土地流转
        4.1.2 制度支持规模经营
        4.1.3 法律保障使用权益
    4.2 培育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4.2.1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4.2.2 鼓励科技人员创新
        4.2.3 拓展招商引资渠道
    4.3 提高务农人员综合素质
        4.3.1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4.3.2 提高科技文化水平
        4.3.3 增强经营管理能力
    4.4 健全合作双方利益机制
        4.4.1 健全农业保障机制
        4.4.2 健全现代流通体制
        4.4.3 健全利益共享机制
        4.4.4 健全风险共担机制
        4.4.5 完善法律监督机制
    4.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5.1 农村水利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4.5.2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4.5.3 农村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4.5.4 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4.5.5 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4.6 提升农业经营市场化程度
        4.6.1 全面把握市场信息
        4.6.2 调整市场准入制度
        4.6.3 完善农产品农资市场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我国农村金融类型选择研究 ——兼论农村信用社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及其内容
2. 基本理论分析
    2.1 农业成长形态与农村金融类型
    2.2 农业融资需求的预算约束
        2.2.1 融资产品的消费替代
        2.2.2 融资产品的机会成本
        2.2.3 价格和收入变动带来的影响
        2.2.4 农村金融的配给
    2.3 农户对融资产品的偏好
        2.3.1 "同质"性产品的差异
        2.3.2 无差异曲线对偏好的描述
        2.3.3 边际替代率
        2.3.4 交换率
    2.4 限制非正规金融进入:农村金融的制度性缺陷
        2.4.1 正规金融供给的弊端
        2.4.2 农村金融与不同农业成长形态的关系
        2.4.3 生产方式与融资品交换方式的关系
    2.5 合作博弈:非契约金融产生的基础
        2.5.1 一次性博弈的纳什均衡——非可持续的合作
        2.5.2 无限次重复博弈——可持续的合作
        2.5.3 合作的载体:农村土地制度
        2.5.4 土地制度对信用合作的影响
3. 不同农业成长形态的金融需求分析
    3.1 特殊农业形态的金融需求
    3.2 初级农业形态的金融需求
    3.3 成长农业形态的金融需求
    3.4 现代农业形态的金融需求
4. 新一轮改革前农村信用社发展沿革
    4.1 合作社与信用合作
    4.2 建国以来的农村信用社
        4.2.1 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农村信用社
        4.2.2 合作化阶段的农村信用社
        4.2.3 人民公社阶段的农村信用社
        4.2.4 改革开放到新一轮改革前的农村信用社
    4.3 建国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特征
        4.3.1 合作性质的变异
        4.3.2 超越农业生产现实的公有制
        4.3.3 重工轻农政策的影响
        4.3.4 信用需求的抑制
        4.3.5 政府持续的控制力
        4.3.6 结果:农村金融资金配置效率低下
    4.4 小结
5. 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
    5.1 农村信用社改革背景
        5.1.1 "三农"问题突出
        5.1.2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5.1.3 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
    5.2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主要精神
        5.2.1 中央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论述
        5.2.2 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主要内容和组织措施
        5.2.3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资金支持
        5.2.4 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的考核
        5.2.5 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的核算
    5.3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票据发行考核
        5.3.1 资本金
        5.3.2 不良贷款
        5.3.3 管理体制
        5.3.4 地方政府支持
    5.4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票据兑付考核
        5.4.1 资本金、贷款占用形态及内部管理
        5.4.2 法人治理结构、处置专项票据置换资产情况
        5.4.3 信息披露
    5.5 小结
6. 农村信用社几个重要问题分析
    6.1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中的股份合作制分析
        6.1.1 股份合作制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分析
        6.1.2 股份合作制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专用性分析
        6.1.3 股份合作制农村信用社的绩效分析
        6.1.4 小结
    6.2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分析
        6.2.1 权力的主导问题
        6.2.2 民有资本官营问题
        6.2.3 外部环境与自主性问题
        6.2.4 小结
    6.3 "花钱买机制"可行性分析
        6.3.1 "花钱"的方式
        6.3.2 "花钱"中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6.3.3 "买机制"的外部环境
        6.3.4 小结
7.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启示
    7.1 美国农村金融
        7.1.1 农村经济情况
        7.1.2 政府农业信贷体系
        7.1.3 信用合作体系
        7.1.4 商业银行的农业信贷
        7.1.5 其他农业贷款
    7.2 日本农村金融
        7.2.1 农村经济情况
        7.2.2 农业制度金融
        7.2.3 合作金融
    7.3 印度农业金融
        7.3.1 农村经济情况
        7.3.2 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
        7.3.3 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地区农村银行
        7.3.4 信贷合作社的发展
    7.4 借鉴与启示
8. 我国农村金融类型选择及政策取向
    8.1 把实现效率与公平均衡作为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基点
        8.1.1 "三农"与农村金融
        8.1.2 "三农"与农村金融的效率
        8.1.3 "三农"与农村金融的公平
        8.1.4 效率与公平中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
        8.1.5 小结
    8.2 把改造信用社作为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
        8.2.1 改造信用社与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关系
        8.2.2 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其弊端
        8.2.3 改造农村信用社的基本设想
        8.2.4 小结
    8.3 把协调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作为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
        8.3.1 正规农村金融
        8.3.2 非正规农村金融
        8.3.3 正规农村金融与非正规农村金融的关系
        8.3.4 小结
    8.4 把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作为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保障
        8.4.1 对农村金融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8.4.2 放开贷款利率上限以实现机构间的平等定价
        8.4.3 进一步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
        8.4.4 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力度
        8.4.5 加快农村金融法制建设
        8.4.6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8.4.7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控股公司研究状况
        1.3.2 国外控股公司制度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控股公司制度的基本理论
    2.1 控股公司制度的理论基础
        2.1.1 制度经济学
        2.1.2 现代企业理论
        2.1.3 企业一体化理论
        2.1.4 并购理论
        2.1.5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
        2.1.6 公司治理理论
    2.2 控股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2.2.1 控股公司的概念界定
        2.2.2 控股公司的产生
        2.2.3 控股公司的发展
    2.3 控股公司的特点、控制方式以及与其他企业联合体的关系
        2.3.1 控股公司的特点
        2.3.2 控股公司的控制方式
        2.3.3 控股公司与其他企业联合体的关系
    2.4 控股公司治理制度分析及启示
        2.4.1 英美国家控股公司的治理制度
        2.4.2 德日国家控股公司的治理制度
        2.4.3 东南亚国家(地区)家族控股公司治理制度
        2.4.4 国外控股公司治理制度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3.1 中国的控股公司的缘起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的设立
        3.2.1 一般控股公司的设立方式
        3.2.2 中国控股公司设立的方式
    3.3 中国控股公司的性质、特点与分类
        3.3.1 中国控股公司的性质
        3.3.2 中国控股公司的特点
        3.3.3 中国控股公司的分类
    3.4 中国控股公司的发展
    3.5 中国控股公司存在的问题
        3.5.1 中国控股公司共同存在的问题
        3.5.2 国有控股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3.5.3 民营控股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3.5.4 外资控股公司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控股公司的治理制度
    4.1 控股公司治理制度涵义、起因、理念与价值
        4.1.1 公司治理制度的涵义
        4.1.2 公司治理制度的起因
        4.1.3 控股公司治理制度理念——股东至上与共同治理有机结合
        4.1.4 公司治理制度的价值
    4.2 中国控股公司治理制度的路径选择
        4.2.1 中国控股公司治理现状
        4.2.2 中国控股公司治理制度的现实条件与变革趋势
        4.2.3 控股公司治理制度的目标与制度选择
    4.3 中国控股公司治理制度的运行机制
        4.3.1 控股公司治理制度的管理机制
        4.3.2 中国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制度的管控机制
    4.4 中国控股公司的股东会
        4.4.1 控股公司股东会——股东表决权的集体行使原则
        4.4.2 控股公司股东会出席会议的法定人数
        4.4.3 控股公司股东的表决权
    4.5 中国控股公司董事会
        4.5.1 控股公司董事的资格、与股东的关系及董事会的比例
        4.5.2 控股公司董事的责任
        4.5.3 独立董事制度
    4.6 中国控股公司监事会
第五章 中国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运行制度
    5.1 中国控股公司股权结构
        5.1.1 股权结构内涵
        5.1.2 控股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
        5.1.3 民营控股公司
    5.2 中国控股公司控股权实施
        5.2.1 控股权的一般理论
        5.2.2 控股公司与子公司其他股东的关系
        5.2.3 控股公司与子公司债权人利益
    5.3 中国控股公司股权运行制度
        5.3.1 控股公司运行的组织制度
        5.3.2 控股公司股权运行的法律制度
        5.3.3 控股公司股权运行的战略管理制度
第六章 中国控股公司的风险防范制度
    6.1 中国控股公司的风险
        6.1.1 宏观风险
        6.1.2 微观风险
        6.1.3 协同风险
        6.1.4 其他风险
    6.2 中国控股公司防范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
        6.2.1 理念重塑、完善组织控制制度
        6.2.2 “防火墙”制度
        6.2.3 科学的资本充足率制度
    6.3 中国控股公司的外部风险防范制度——现状与措施
        6.3.1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动力与挑战
        6.3.2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现有制度的安排
        6.3.3 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风险防范的操作制度
    6.4 建立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防御制度体系
        6.4.1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御制度体系的模式
        6.4.2 建立监管信息的共享制度
        6.4.3 实行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的制度
        6.4.4 完善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6.4.5 其他制度
第七章 中国控股公司绩效评估制度
    7.1 控股公司绩效评估制度的内涵
        7.1.1 平衡计分卡评估方法
        7.1.2 经济增加值评估方法
        7.1.3 绩效评估制度
    7.2 中国企业绩效评估的方法与实施
        7.2.1 中国企业绩效评估方法
        7.2.2 控股公司绩效评估方法的作用与实施
    7.3 中国控股公司绩效评估指标
        7.3.1 短期经济效益评估指标
        7.3.2 长期绩效评估指标
    7.4 中国控股公司的绩效评估准则
        7.4.1 控股公司绩效评估指标选择
        7.4.2 增加评估内容降低代理成本
        7.4.3 评估信息增加的“度”
    7.5 绩效评估案例分析
        7.5.1 案例简述
        7.5.2 案例分析
第八章 结论
    8.1 总结
    8.2 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问题的展示
    1.2 研究问题的背景
    1.3 研究思路及目标
    1.4 研究假设与方法
    1.5 研究的数据资料
第2章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理论渊源
    2.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基础
        2.1.1 西方空想社会论
        2.1.2 中国大同社会论
        2.1.3 宗教思想的影响
    2.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2.2.2 德国新历史学派理论
        2.2.3 费边的社会主义思想
        2.2.4 庇古福利经济学思想
        2.2.5 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论
    2.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数理基础
    2.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行政基础
第3章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框架
    3.1 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规定性
        3.1.1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3.1.2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3.1.3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原则
        3.1.4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
        3.1.5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3.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3.2.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界定
        3.2.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3.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作用
        3.3.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3.3.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3.4 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区别
第4章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理论分析
    4.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内容
        4.1.1 农业生产保险
        4.1.2 农村社会保险
        4.1.3 农村社会救济(助)
        4.1.4 农村社会福利
        4.1.5 农村社会优抚
        4.1.6 农村补充保障
    4.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原则
    4.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模式
        4.3.1 “投保资助型”模式
        4.3.2 “福利国家型”模式
        4.3.3 “国家保险型”模式
        4.3.4 “储藏保险型”模式
    4.4 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的衔接
        4.4.1 实现城乡社会保障衔接的必要性
        4.4.2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社会效应
        4.4.3 创造条件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
        4.4.4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原则及模式
第5章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现状
    5.1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5.1.1 集权化保障阶段:1949-1977年
        5.1.2 分权化保障阶段:1978-1988年
        5.1.3 制度化保障阶段:1989年至今
    5.2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
        5.2.1 农业生产保险尚处于探索阶段
        5.2.2 农村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初步建立
        5.2.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稳步发展
        5.2.4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正在起步
        5.2.5 农村救济福利制度逐步推进
        5.2.6 农村扶贫和优抚工作全面展开
    5.3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特征
        5.3.1 不同体制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5.3.2 中国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
        5.3.3 现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特点
    5.4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
        5.4.1 农村社会保障必须有明确的理念与定位
        5.4.2 必须科学地认识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
        5.4.3 必须保持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5.4.4 必须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
        5.4.5 必须正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困难
第6章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分析
    6.1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6.1.1 农业生产保险发展严重滞后
        6.1.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6.1.3 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低
        6.1.4 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
        6.1.5 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6.2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产生的负面效应
        6.2.1 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6.2.2 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经济发展
        6.2.3 对提升农村人口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6.2.4 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6.3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生成的根源
        6.3.1 对农业生产保险的发展不够重视
        6.3.2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6.3.3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
        6.3.4 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现实基础较薄弱
第7章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模式
    7.1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7.2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
        7.2.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权衡
        7.2.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定位
    7.3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模式选择
        7.3.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设计的总体设想
        7.3.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类型及关系
        7.3.3 当前农村社会保障转轨模式构建的突破口
    7.4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转型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第8章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项目设计
    8.1 中国农村风险管理体系设计
        8.1.1 中国农村风险管理体系设计
        8.1.2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设计
    8.2 “4+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设计
        8.2.1 农村基础保障制度设计
        8.2.2 农村基本保障制度设计
        8.2.3 农村辅助保障制度设计
        8.2.4 农村附加保障制度设计
        8.2.5 农村社会扶贫制度设计
    8.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9章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配套战略
    9.1 实施“三化带一化”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9.2 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9.3 加大工作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政策
    9.4 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
    9.5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9.6 修改《土地法》,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9.7 消除体制障碍,维护进城农民工的权益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运用
        10.2.1 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法规体系
        10.2.2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内容体系
        10.2.3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支撑体系
        10.2.4 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10.2.5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管考评体系
    10.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中国保险业经营模式变迁与监管机制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2 保险业经营模式变迁的理论假说
    2.1 关于金融业制度变迁的几种假说
    2.2 几种理论假说的评述
    2.3 动态分工演进假说——基于保险业的解释
3 我国保险业经营模式变迁中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
    3.1 范围经济测度方法的确定与说明
    3.2 保险公司范围经济与业绩的实证分析
    3.3 小结
4 我国保险业经营模式变迁中竞争能力分析
    4.1 经营模式变迁中的中国保险业现状
    4.2 经营模式变迁中保险竞争力指标评价
    4.3 我国保险公司竞争能力比较的实证研究
5 我国保险业经营模式变迁的需求动因与制度约束
    5.1 我国保险业经营模式变迁的需求动因
    5.2 保险业经营模式变迁的制度性约束
6 制度均衡与保险业监管机制创新
    6.1 我国保险业监管的变化趋势
    6.2 我国保险业监管制度的均衡
    6.3 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有效性
    6.4 我国保险业监管的机制创新
7 激励规制与我国保险监管机制创新
    7.1 激励规制理论
    7.2 我国保险监管中激励缺失的博弈分析
    7.3 激励相容的监管理机制
8 保险监管机制创新中的声誉信用构建
    8.1 声誉理论的回顾与美国保险信用评级的概况
    8.2 我国保险信用的“公地悲剧”
    8.3 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构建
9 主要结论及展望
    9.1 结论
    9.2 本文成果以及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 言
    1.1 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及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
    1.4 本研究内容的安排与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所涉及的中国合作金融组织的范围界定与说明
2 产权与制度的有关理论
    2.1 关于产权的不同定义及其解释
    2.2 制度选择的主要基准是交易费用
    2.3 市场经济存在环境分析
3 合作思想基点问题的探讨
    3.1 合作思想史概述
    3.2 合作思想基点的透视
4 合作金融发展史的回顾
    4.1 传统合作金融的组织形式
    4.2 现代合作金融的诞生与产生的基本条件分析
    4.3 合作金融原则发展变化历程的回顾
5 各国合作金融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5.1 德国合作金融的发展
    5.2 美国的合作金融概况
    5.3 日本合作金融概况
    5.4 独具特色的法国合作金融
    5.5 国际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6 中国合作金融发展历程回顾及异变分析
    6.1 我国现代合作社的起源
    6.2 新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历程回顾
    6.3 新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异变及原因分析
7 农村信用社所有制性质以及产权问题的再探讨
    7.1 “合作制”问题
    7.2 产权问题
    7.3 农村信用社所有制性质的重新定位
8 转轨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发展模式的选择
    8.1 农村信用社的性质与其发展模式的选择
    8.2 农村信用社发展模式的争议
    8.3 农村信用社发展模式的比较
    8.4 农村信用社自身改革三种模式的比较与制度分析
9 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9.1 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体制
    9.2 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
    9.3 深化农村信用社内部经营机制改革
10 重塑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培育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10.1 新时代呼唤合作金融
    10.2 重塑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
    10.3 培育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11 当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
    11.1 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因地制宜选择不同发展模式
    11.2 落实扶持政策,化解不良资产及金融风险
12 研究结论与遗留问题
    12.1 研究结论概要
    12.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 谢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四、合作保险投份制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农村视域下的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D]. 郜娜.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0)
  • [2]我国农村金融类型选择研究 ——兼论农村信用社改革[D]. 李宏伟.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 [3]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研究[D]. 陈心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4]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D]. 王越.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 [5]中国保险业经营模式变迁与监管机制创新[D]. 侯祖戎.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6]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D]. 张乐柱. 山东农业大学, 2004(01)
  • [7]合作保险投份制问题[J]. 潘齐荣. 中国保险, 1994(01)
  • [8]论合作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J]. 林文益.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1993(11)

标签:;  ;  ;  ;  ;  

合作保险分成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