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活化黄曲霉毒素对病毒干扰素诱生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淑贞[1](2010)在《玉米赤霉烯酮对断奶仔猪的毒性初探及改性蒙脱石的脱毒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孢属真菌产生的类雌激素毒素。有关ZEA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成年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外生殖器官的影响,对肝、肾、脾组织学、细胞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仅限于体外试验和高剂量ZEA处理的实验动物。迄今为止,尚无有关低剂量ZEA(1.13.2 mg/kg)对断奶仔猪毒性剂量效应关系的系统报道。因此本试验以断奶雌性仔猪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试验系统研究低剂量ZEA(1.13.2 mg/kg)对断奶雌性仔猪的生殖毒性、免疫毒性、肝肾毒性和血液毒性,同时评价改性蒙脱石的脱毒效应。试验一选择35±1日龄、平均体重为10.36±1.21 kg健康的三元(斯格×长×大)杂交断奶雌性仔猪20头,按照体重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试验基础日粮营养水平参考NRC(1998)推荐标准配制,对照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3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1、2和3 mg/kg的ZEA,预试期7 d,正试期18 d,研究低剂量ZEA(1.13.2 mg/kg)对断奶雌性仔猪的生殖毒性、免疫毒性、肝肾毒性和血液毒性。结果表明:饲料效率(FE)随ZEA增加线性增加(P = 0.049)。仔猪日粮添加1.1 mg/kg或更高水平的ZEA显着增加仔猪生殖器官指数和阴户大小,3.2 mg/kg ZEA处理组显着扰乱仔猪的血清激素水平,2.0 mg/kg或更高水平ZEA处理使卵巢卵泡数降低、卵泡萎缩、子宫角上皮增生以及对卵巢细胞具有明显的抗凋亡作用,且随ZEA剂量呈线性依赖特性(P < 0.05)。2.0 mg/kg或更高水平ZEA处理显着增加仔猪肝肾器官指数,改变肝肾组织结构,扰乱血清酶活和代谢产物,诱导血清和肝脏氧化应激,且随ZEA增加呈剂量依赖特性(P < 0.05)。2.0 mg/kg或更高水平ZEA处理显着降低仔猪脾脏器官指数、改变脾脏组织结构和血细胞组成、降低外周血和脾脏LPR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IL-2产量、改变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组成、降低血清lgG和试验末猪瘟抗体滴度、下调脾脏INF-γ表达水平,上调脾脏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6的表达水平,且随ZEA剂量呈线性依赖特性(P < 0.05)。本研究结果揭示,ZEA(1.13.2 mg/kg)的雌激素活性及其合成代谢作用使仔猪FE增加,但是同时诱导仔猪的生殖毒性、免疫抑制、肝肾毒性和血液毒性。试验二选择28±1日龄、平均体重为8.84±0.21 kg健康的三元(斯格×长×大)杂交断奶仔猪(公母各半)36头,按照体重随机分为6个处理(公母各半),对照1组=基础日粮;对照2组=基础日粮+ 1 g/kg吸附剂;试验1组=基础日粮+ 1 mg/kg ZEA;试验2组=基础日粮+ 1 mg/kg ZEA + 1 g/kg吸附剂;试验3组=基础日粮+ 1 mg/kg ZEA + 2 g/kg吸附剂;试验4组=基础日粮+ 1 mg/kg ZEA + 4 g/kg吸附剂,预饲7 d,正式期24 d,研究低剂量ZEA(1.0 mg/kg)水平下改性蒙脱石的脱毒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1 mg/kg ZEA显着增加断奶母猪生殖器官、仔猪肝肾指数、阴户大小、血清酶、尿素、肌酐、血清和肝脏MDA(P < 0.05),显着降低断奶公猪生殖器官指数和母猪脾脏指数、母猪血清雌二醇、仔猪血清孕酮和睾酮水平、仔猪血清和肝脏GSHPx、SOD、血清球蛋白、甘油三酯、HDL、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血红蛋白、CD4+和CD8+的比例、IgG、外周血和脾脏LPR和外周血淋巴细胞IL-2产量(P < 0.05)。随着吸附剂水平的增加,母猪生殖器官和肝脏指数、阴户大小、血清酶、尿素、肌酐、血清和肝脏MDA呈线性降低(P < 0.05),GE和CP的表观消化率以及NPU、试验末公猪睾丸面积、母猪血清雌二醇、仔猪血清孕酮、睾酮和公猪血清黄体生成素、血清甘油三酯、HDL、血清和肝脏GSHPx、SOD、外周血LP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血红蛋白、血清IgG、外周血淋巴细胞IL-2的产量呈线性升高(P < 0.05)。日粮处理没有影响日增重、日采食量、饲料效率、养分表观消化率和利用率。但是,公猪的饲料效率、养分消化率和利用率、血清睾酮和促黄体生成素显着高于母猪,而母猪血清雌二醇、孕酮、AST、ALT、GGT、CK、HBD、CHE、尿素、肌酐、血清和肝脏MDA显着高于公猪。上述结果揭示,1.0 mg/kg的ZEA足以诱导仔猪的生殖毒性、免疫毒性、肝肾毒性和血液毒性,1.0 mg/kg的ZEA污染日粮添加24 g/kg改性蒙脱石吸附剂具有明显的脱毒效应,ZEA对不同性别仔猪影响有差异,对雌性仔猪的影响显着大于雄性仔猪。总之,1.03.2 mg/kg的ZEA诱导仔猪明显的生殖毒性、免疫毒性、肝肾毒性和血液毒性, 1.0 mg/kg的ZEA日粮中添加4 g/kg改性蒙脱石吸附剂具有明显的脱毒效应,ZEA对雌性仔猪的影响显着大于雄性仔猪,这些结果对人类健康和指导动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高丽[2](2004)在《光合细菌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如何对肿瘤进行有效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生物反应调节剂法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因其较传统肿瘤治疗方法有许多优越之处,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临床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建立各种动物模型,对光合细菌制剂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光合细菌制剂对小鼠S180和Lewis肺癌两种瘤株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瘤机制与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提示光合细菌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反应调节剂用于肿瘤治疗中。
陈家坤,Hahon N.[3](1993)在《生物活化黄曲霉毒素对病毒干扰素诱生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用鼠肝匀浆(S9)代谢活化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研究它们对流感病毒在恒河猴肾细胞(LLC-MK2)诱导干扰素-α/β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活化与未活化的黄曲霉毒素对干扰素诱生都有抑制作用。但代谢活化后,抑制作用增强,抑制作用的大小按B1>G1>B2>G2顺序排列,显示有结构-活性关系。而干扰素赋予细胞的抗病毒能力并不受黄曲霉毒素的影响。
陈家坤,Hahon N[4](1992)在《生物活化黄曲霉毒素对病毒干扰素诱生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用鼠肝匀浆(Sθ)代谢活化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研究它们对流感病毒在恒河猴肾细胞(LLC-MK2)诱导干扰素-α/β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活化与未活化的黄曲霉毒素对干扰素诱生都有抑制作用。但代谢活化后,抑制作用增强。抑制作用的大小按B1>G1>B2>G2顺序排列,显示有结构-活性关系。而干扰素赋于细胞的抗病毒能力并不受黄曲霉毒素的影响。
陈家坤,吴中亮,Nichola Shahon[5](1991)在《黄曲霉素对病毒干扰素诱导的抑制作用》文中指出 干扰素是宿主防御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一般认为,干扰素的生物学意义远远大于仅仅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物质。干扰素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抗病毒蛋白,但目前则认为它是一组来自不同细胞的糖蛋白,它们能够抑制正常和恶性细胞的增生,并对免疫反应的各个方面进行调节。目前已知类固醇、激素、致癌性烃类、砷类化学物、某些金属、矿尘、石棉纤维和细菌毒素等对干扰素
二、生物活化黄曲霉毒素对病毒干扰素诱生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活化黄曲霉毒素对病毒干扰素诱生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赤霉烯酮对断奶仔猪的毒性初探及改性蒙脱石的脱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代谢 |
1.1.1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学特性 |
1.1.2 玉米赤霉烯酮的吸收和代谢 |
1.1.3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转化 |
1.1.4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化作用方式 |
1.2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状 |
1.2.1 植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 |
1.2.2 动物饲料或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状 |
1.2.3 动物组织和产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残留 |
1.3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 |
1.3.1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毒性 |
1.3.1.1 玉米赤霉烯酮对雌性动物的生殖毒性 |
1.3.1.2 玉米赤霉烯酮对雄性动物的生殖毒性 |
1.3.2 玉米赤霉烯酮的遗传毒性 |
1.3.3 玉米赤霉烯酮对内分泌的影响 |
1.3.4 玉米赤霉烯酮的细胞毒性 |
1.3.5 玉米赤霉烯酮的免疫毒性 |
1.3.6 玉米赤霉烯酮的致肿瘤毒性 |
1.4 玉米赤霉烯酮可能的作用机制 |
1.4.1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途径 |
1.4.2 氧化损伤的途径 |
1.4.3 损伤染色体的途径 |
1.4.4 干扰雄激素代谢的途径 |
1.4.5 其它可能的途径 |
1.5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技术 |
1.5.1 毛细管电泳法 |
1.5.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5.3 薄层色谱法 |
1.5.4 气相色谱法 |
1.5.5 酶联免疫学方法 |
1.6 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的预防 |
1.6.1 预防土壤中镰孢菌及其相关霉菌的污染 |
1.6.2 收获和收获后的真菌毒素控制 |
1.6.3 污染颗粒的物理处理 |
1.6.4 污染颗粒的化学处理 |
1.7 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的脱毒和失活——吸附剂的应用 |
1.7.1 无机吸附剂 |
1.7.2 有机吸附剂 |
1.8 玉米赤霉烯酮的最大限量 |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9.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9.2 研究内容 |
1.9.3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玉米赤霉烯酮对断奶雌性仔猪的毒性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动物与管理 |
1.1.3 基础日粮与试验设计 |
1.1.4 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日粮的配制 |
1.1.5 试验方法 |
1.1.5.1 试验日粮养分含量和毒素水平的测定 |
1.1.5.2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 |
1.1.5.3 阴户测量与计算 |
1.1.6 血样的采集、处理与测定 |
1.1.6.1 血细胞测定 |
1.1.6.2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测定 |
1.1.6.3 外周血淋巴细胞IL-2 产量的测定 |
1.1.6.4 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
1.1.6.5 血清酶和代谢产物分析 |
1.1.6.6 血清激素分析 |
1.1.6.7 血清抗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分析 |
1.1.6.8 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 |
1.1.6.9 血清猪瘟抗体滴度 |
1.1.7 屠宰试验、样品采集、器官指数和样品测定 |
1.1.7.1 组织学检查样品的处理 |
1.1.7.2 肝脏抗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分析 |
1.1.7.3 脾淋巴细胞增殖率测定 |
1.1.7.4 脾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测定 |
1.1.8 数据统计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生产性能 |
1.2.2 生殖器官和血清激素 |
1.2.2.1 生殖器官指数分析 |
1.2.2.2 阴户大小的比较分析 |
1.2.2.3 血清激素 |
1.2.2.4 卵巢和子宫体组织形态学 |
1.2.2.5 卵巢和子宫体细胞凋亡分析 |
1.2.3 肝肾功能 |
1.2.3.1 肝肾指数的比较分析 |
1.2.3.2 血清酶 |
1.2.3.3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分析 |
1.2.3.4 血清代谢产物 |
1.2.3.5 肝肾组织形态学 |
1.2.4 免疫功能 |
1.2.4.1 脾脏指数的比较分析 |
1.2.4.2 脾脏组织形态学 |
1.2.4.3 血液学指标 |
1.2.4.4 外周血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 |
1.2.4.5 外周血淋巴细胞IL-2 产量分析 |
1.2.4.6 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 |
1.2.4.7 血清免疫球蛋白 |
1.2.4.8 血清猪瘟抗体滴度 |
1.2.4.9 脾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 |
1.3 小结 |
第二章 改性蒙脱石吸附剂对低剂量玉米赤霉烯酮日粮脱毒效应的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动物与管理 |
1.1.3 基础日粮与试验设计 |
1.1.4 日粮配制 |
1.1.5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1.1.5.1 试验日粮养分含量和毒素水平的测定 |
1.1.5.2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 |
1.1.5.3 消化代谢试验及指标测定 |
1.1.5.4 阴户与睾丸测量 |
1.1.6 血样的采集、处理与测定 |
1.1.7 屠宰试验、样品采集、器官指数和样品测定 |
1.1.8 数据统计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生产性能 |
1.2.2 养分表观消化率和利用率 |
1.2.3 器官指数 |
1.2.4 生殖器官和血清激素 |
1.2.4.1 母猪阴户 |
1.2.4.2 公猪睾丸 |
1.2.4.3 血清激素 |
1.2.5 肝肾功能 |
1.2.5.1 血清酶和代谢产物 |
1.2.5.2 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分析 |
1.2.6 免疫功能 |
1.2.6.1 血液学指标 |
1.2.6.2 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 |
1.2.6.3 血清免疫球蛋白 |
1.2.6.4 血清猪瘟抗体滴度 |
1.2.6.5 外周血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 |
1.2.6.6 外周血淋巴细胞IL-2 产量 |
1.3 小结 |
3. 讨论 |
3.1 玉米赤霉烯酮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玉米赤霉烯酮对仔猪生殖器官和血清激素的影响 |
3.2.1 生殖器官指数 |
3.2.2 生殖器官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凋亡 |
3.2.3 血清激素 |
3.3 玉米赤霉烯酮对仔猪肝肾功能的影响 |
3.3.1 肝肾器官指数 |
3.3.2 肝肾组织形态结构 |
3.3.3 血清酶和血清代谢产物 |
3.3.4 氧化应激 |
3.4 玉米赤霉烯酮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3.4.1 脾脏指数和脾脏组织形态结构 |
3.4.2 血液学指标 |
3.4.3 外周血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 |
3.4.4 外周血淋巴细胞IL-2 产量 |
3.4.5 血清免疫球蛋白 |
3.4.6 血清猪瘟抗体滴度 |
3.4.7 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 |
3.4.8 脾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3.5 改性蒙脱石对低剂量玉米赤霉烯酮脱毒效应的影响 |
4 结论 |
4.1 本研究取得的的结果 |
4.2 研究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
5 参考文献 |
6 致谢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光合细菌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肿瘤的发病原因 |
1.2 目前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
1.3 生物反应调节剂法 |
1.4 新型生物反应调节剂——光合细菌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光合细菌制剂对小鼠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2.2 光合细菌制剂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2.3 光合细菌制剂对环磷酰胺诱发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抑制作用 |
2.4 光合细菌制剂对荷瘤小鼠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2.5 光合细菌制剂对化疗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恢复作用 |
第三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生物活化黄曲霉毒素对病毒干扰素诱生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赤霉烯酮对断奶仔猪的毒性初探及改性蒙脱石的脱毒效应研究[D]. 姜淑贞.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2]光合细菌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高丽. 山西大学, 2004(03)
- [3]生物活化黄曲霉毒素对病毒干扰素诱生的抑制作用[J]. 陈家坤,Hahon N..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3(01)
- [4]生物活化黄曲霉毒素对病毒干扰素诱生的抑制作用[J]. 陈家坤,Hahon N. 卫生毒理学杂志, 1992(04)
- [5]黄曲霉素对病毒干扰素诱导的抑制作用[J]. 陈家坤,吴中亮,Nichola Shahon. 癌变.畸变.突变, 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