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ULMONARY EMBOLISM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 REPORT OF 2 CASES(论文文献综述)
韩志萍[1](2020)在《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为一种新型改良的子宫压迫缝合法,观察该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实用性及并发症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和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分娩过程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的病例,分为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三种治疗方法,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其他两组方法的比较,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采用t或χ2检验比较三组止血方法的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统计分析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33例、宫腔纱条填塞组38例、宫腔球囊填塞组29例,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其他两组方法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患者的孕次、产次、孕周及住院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率等无明显差异(P>0.0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和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9.03±12.919(分钟)、75.11±18.134(分钟)、81.72±40.307(分钟),子宫横形环缝合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产时出血量分别为437.88±187.096(ml)、727.63±308.593(ml)、953.103±410.262(ml),产后24小时出血量分别为580.88±244.899(ml)、833.08±327.459(ml)、1474.17±664.465(ml),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横形环缝合组产时出血量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中有2例拔纱条时发现缝线钩住纱条,导致纱条残留行二次拔纱,1例拔纱后再次出血行球囊填塞后好转。宫腔球囊填塞组有3例术后放置宫腔球囊失败,改用其他方法止血成功,1例阴道分娩后行宫腔球囊填塞法发生失血性休克,经对症治疗好转。三种止血方法均无子宫切除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三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手术时间短,止血效果明显,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对于治疗及预防产后出血及减少子宫切除有良好的效果,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及基层医院对于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在治疗宫缩乏力中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在剖宫产术后及阴道分娩后发生的宫缩乏力治疗有其局限性,其远期并发症尚需进一步观察。
韩志萍[2](2020)在《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为一种新型改良的子宫压迫缝合法,观察该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实用性及并发症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和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分娩过程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的病例,分为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三种治疗方法,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其他两组方法的比较,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采用t或χ2检验比较三组止血方法的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统计分析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33例、宫腔纱条填塞组38例、宫腔球囊填塞组29例,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其他两组方法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患者的孕次、产次、孕周及住院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率等无明显差异(P>0.0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和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9.03±12.919(分钟)、75.11±18.134(分钟)、81.72±40.307(分钟),子宫横形环缝合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产时出血量分别为437.88±187.096(ml)、727.63±308.593(ml)、953.103±410.262(ml),产后24小时出血量分别为580.88±244.899(ml)、833.08±327.459(ml)、1474.17±664.465(ml),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横形环缝合组产时出血量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中有2例拔纱条时发现缝线钩住纱条,导致纱条残留行二次拔纱,1例拔纱后再次出血行球囊填塞后好转。宫腔球囊填塞组有3例术后放置宫腔球囊失败,改用其他方法止血成功,1例阴道分娩后行宫腔球囊填塞法发生失血性休克,经对症治疗好转。三种止血方法均无子宫切除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三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手术时间短,止血效果明显,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对于治疗及预防产后出血及减少子宫切除有良好的效果,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及基层医院对于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在治疗宫缩乏力中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在剖宫产术后及阴道分娩后发生的宫缩乏力治疗有其局限性,其远期并发症尚需进一步观察。
李进梅[3](2020)在《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进行追踪随访,随访其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情况,客观评价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对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的影响,为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对前期按照多中心随机对照原则纳入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助孕的25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其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情况,其中完成病例241例,脱落16例,自然怀孕15例,再次行IVF-ET助孕226例,其中妊娠者77例,成功分娩者55例。通过一对一面诊、电话或微信询问方式搜集其以下医学资料:妊娠结局、产前检查报告、分娩记录及子代儿保科体检资料,包括孕期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情况、分娩并发症及产后疾病发生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子代生长发育,将随访到的资料录入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在妊娠结局中,用药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活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异位妊娠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晚期妊娠情况中,用药组NT及唐筛检查结果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和对照组无创DNA检查、羊穿检查及胎儿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系统彩超、胎儿心脏彩超)等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3.在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特有疾病中,用药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妊娠期贫血、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羊水过少、胎膜早破等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母亲分娩及产后情况中,用药组母亲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剖宫产率、母亲胎盘膜性粘连、产后恶露异常、产后缺乳等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新生儿出生情况中,用药组新生儿性别分布、早产儿出生率、男婴出生体重及身长、女婴出生体重及身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中,用药组不良出生体重(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畸形的发生率及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新生儿患病情况中,用药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与对照组均无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低体温、新生儿感染及新生儿死亡情况发生。用药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筛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8.在子代健康情况中,子代出生后3月龄及出生后1周岁,用药组男婴身长体重和女婴身长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子代3月龄喂养方式、1周岁内其他疾病(肺炎、腹泻、其他)患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子代1周岁内患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助孕能降低流产率,增加活产率,减少1周岁子代上呼吸道感染次数。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助孕不增加异位妊娠率、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期特有疾病发生率、母亲分娩期并发症及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剖宫产率、新生儿患病率、子代1周岁内其他疾病患病率,不对孕期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母亲孕期增重、新生儿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新生儿不良出生体重、出生缺陷及1分钟Apgar评分、子代出生后3月龄、出生后1周岁身长体重及子代喂养方式产生不良影响。
徐霞,潘剑榕,周瑜,张延珍[4](2018)在《妊娠合并胸痛1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胸痛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妊娠结局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妊娠合并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3例妊娠合并胸痛患者中,急性胸痛(发生<72 h)9例,亚急性(72 h~<30 d)和慢性胸痛(≥30 d)各2例。(2) 13例中,6例(例1~6)胸痛原发疾病为主动脉夹层,1例(例7)为心肌梗死,1例(例8)为横结肠癌,1例(例9)为自发性气胸,1例(例11)为反流性食管炎,1例(例12)考虑为肋间神经痛,1例(例13)为急性白血病,1例(例10)考虑为特发性。(3)8例剖宫产,3例(例8、10、12)阴道分娩,2例(例7、13)人工流产或引产。(4) 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例2)剖宫产+主动脉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多功能脏器衰竭自动出院后死亡。例7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12 d后行人工流产术,出院后失访;例13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2个疗程并行引产术后,返当地医院治疗,之后失访。其余10例患者随访未见异常。(5) 11例新生儿中,7例为早产儿。这7例早产儿中,例8在11月龄随访时见发育迟缓,其余6例早产儿和4例足月儿随访时均未见异常。结论妊娠合并胸痛病因较多,导致胸痛疾病的严重程度差异大,可能引起母婴死亡。临床上,对妊娠合并胸痛患者应及时诊断,积极干预,改善预后。
樊凤娇[5](2018)在《孕期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在静脉栓塞及产后出血的运用》文中认为妊娠期女性由于存在高凝状态、静脉淤滞、血管损伤等特殊的生理变化,发生静脉栓塞(V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风险增高,其风险是同年龄非妊娠妇女的4~5倍,成为发达国家孕妇死亡最主要的原因[1-3]。妊娠期高凝状态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容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发生[4]。当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或妊娠并发症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时易引起DIC,进一步引起产后出血(Primary Postpartum Hemorrhage,PPH)。PPH也是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5]。妊娠期高凝状态,导致孕妇不能参照非妊娠人群凝血指标的参考区间,再者,妊娠期凝血级联反应是渐进性加剧过程[6],因此应针对不同孕期应建立相对应的参考区间。尽管有研究者分析过妊娠期凝血功能的参考区间,但是基本采用的是横断面研究,无法消除个体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采用纵向研究动态分析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D-二聚体(D-Dimer)在普通人群排除诊断VTE及诊断DIC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在孕产妇中,因缺乏诊断临界值,临床运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第一部分动态监测孕期凝血功能变化及建立参考区间目的建立各孕期凝血功能的参考区间。方法收集孕妇691名及非孕妇80名。分别在孕妇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时间段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分析年龄、产次是否为影响凝血功能水平的因素。以P2.5~P97.5作为FIB、PLT、PT、APTT、TT的参考区间的上下限,以P95作为D-Dimer参考区间的上限。结果(1)在年龄<35岁组及≧35岁组中,FIB、PLT、PT、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产次=1与产次≥2组中,各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孕早、中、晚期中,各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6),FIB、D-Dimer水平随孕期增加有上升趋势;PLT、PT、APTT、TT水平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递减。(4)FIB、D-Dimer、PLT、PT、APTT和TT在孕早期的参考区间分别为2.75-5.05g/L,≤1.04ug/mL,134~315×109/L,11.60-14.0s,29.20-48.18s,14.2-20.10s。在孕中期,分别为3.18-5.08g/L,≤2.06ug/mL,124~322mmol/L,11.60-14.73s,29.04-46.48s,13.62-18.68s。在孕晚期,分别为3.11-6.03g/L,≤2.49ug/mL,116~320×109/L,11.32-13.80s,28.50-39.04 s,13.92-18.57s。结论1、年龄<35岁组及≥35岁组不是影响FIB、D-Dimer、PLT、PT、TT水平的因素。2、产次不是影响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因素。3、孕期高凝状态从孕早期已开始,孕晚期达高峰。FIB、D-Dimer水平随孕周递增逐渐增加;PLT、PT、APTT、TT的水平随着孕周的递增而缩短。4、初步建立了妊娠各期FIB、D-Dimer、PLT、PT、TT的参考区间,提高了凝血功能在孕产妇中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D-Dimer在静脉栓塞及产后出血中的运用目的验证D-Dimer的参考区间有效性;了解孕妇D-Dimer在静脉栓塞及产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参考区间评估8例孕期VTE和75例PPH的D-Dimer水平,验证本研究建立参考区间的有效性。利用ROC曲线评价及分析D-Dimer水平在产后出血的诊断效率,并确定最佳cutoff值。结果以D-Dimer参考区间评估8例VTE的D-Dimer均为阳性值;D-Dimer含量为2.65ug/mL为预测产后出血的最佳cutoff值。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D-Dimer参考区间具有预警性,但需大样本进一步验证。2、孕晚期监测D-Dimer对产后出血有预测价值,最佳cutoff值为2.65ug/mL。
樊凤娇,朱桥华,董嘉尧,于新发[6](2017)在《妊娠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抗凝及滤器置入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妊娠期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合称为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PA-VTE)。妊娠期女性由于存在高凝状态、静脉淤滞、血管损伤等特殊的生理变化,VTE发生风险增高。对于怀疑PA-VTE的孕产妇,除非存在明确的抗凝禁忌,首先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不通过胎盘,且无哺乳禁忌,是妊娠及产褥期VTE患者抗凝治疗的最佳选择,但是对于有高出血风险、肾功能不全,37周后并发VTE的孕妇,建议选择普通肝素。因此,需制订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因产前停用抗凝药物及分娩时因静脉系统快速减压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可能造成栓子脱落,增加妊娠晚期及产褥期发生肺栓塞的风险,置入滤器能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吴纪芬[7](2012)在《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41例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孕期SLE的临床特点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并寻找与母儿结局预后相关的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8-2011.9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SLE患者的临床资料,SLE疾病活动性和轻重程度参照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估(≥5分者为活动组)结果41例妊娠合并SLE者中10例为孕期初发SLE。取孕期SLEDAI最大值进行分组,26例为活动组,活动率63%。SLE活动发生于孕早、中、晚期分别为4(15%)、10(39%)、12(46%)例,17例(65%)为轻度活动,dsDNA滴度升高、蛋白尿、皮疹发生率均≥50%。活动组与非活动组相比治疗性流产率(31%:0%,P=0.018)、总妊娠丢失率(50%:0%,P=0.001)和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发生率(54%:13%,P=0.042)高。孕晚期患者中活动组母体有7例发生重度子痫前期,非活动组1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9%:7%,P=0.046),在其他产科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PROM)羊水过少、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发生率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活产28例,活产率68%,非活动组15例,活动组13例。活产28例中早产12例,足月产16例,分娩孕周29.86-39.43周。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者20例,两组间分娩方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1例中13例妊娠丢失,妊娠丢失率32%。与缓解期及控制期比较,活动期受孕及SLE初发患者妊娠丢失率高(P<0.05)活动组孕妇死亡1例,随访活动组3例患者(12%)产后病情活动,新生儿中1例确诊新生儿狼疮综合征(neonatal lupus syndromes, NLS)。孕期SLE病情活动并发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 LN)较无LN者母体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率高(100%:14%,P=0.003);与定期检查者相比,非定期检查者活产率或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活产比例降低、妊娠丢失及SGA比例增加;孕前SLE者既往妊娠次数/妊娠丢失次数均对本次妊娠活产率或丢失率及活产儿中SGA发生率均无影响(P>0.05)结论SLE活动可发生在妊娠的每个阶段,包括产后,但大多数为轻度,孕前SLE活动期患者更易出现病情活动。病情活动导致不良母儿结局增加,病情危重者可威胁母体生命,大多数SLE者妊娠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除病情活动外,活动期受孕及SLE初发和LN活动状态亦可造成不良母儿结局风险增加。于病情缓解期受孕,其母儿结局最为良好。因此,SLE患者应做到计划受孕,选择最佳受孕时机,同时加强孕期的母儿监护,以最大程度降低妊娠丢失率,改善母儿结局。
Moseley P,Kerstein,葛杏林[8](1981)在《妊娠与血栓性静脉炎》文中提出妊娠期血栓栓塞病的危险日益增加。可用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如阻抗体积描记法和多普勒超声等做出诊断。肝素疗法效果较好。
张翠,李计宽,段雅,靳颖[9](2021)在《妊娠多发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患者,女,34岁,孕2产1,身高156cm,体质量76kg,主因二胎孕36+6周,前置胎盘,要求结束妊娠入院。12年前第一胎产后发生"左下肢静脉血栓",此次妊娠未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其他干预,孕早期无出血史,孕期无其他内外科并发症,孕30周、32周、34周均因"边缘性前置胎盘"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予以"硫酸镁保胎、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治疗,孕34周阴道出血停止。根据2020最新昆士兰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指南,属于高危。
李清秀,李华,马静[10](2020)在《血管性介入治疗重度产后出血和结局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管性介入治疗对重度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3例重度产后出血患者的基本信息,出血情况、介入治疗效果以及产后随访结果。结果:3例患者发生重度产后出血,采用血管性介入治疗均治愈,但是术后随访半年,月经恢复情况不同。结论:血管性介入治疗重度产后出血,可以帮助患者保留子宫,是有效的救治方法,但是由于样本量太小,需要扩大样本量,以便对该技术应用于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PULMONARY EMBOLISM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 REPORT OF 2 CAS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ULMONARY EMBOLISM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 REPORT OF 2 CASES(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手术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第1部分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纱条填塞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的结果分析 |
1.两组方法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年龄分析比较 |
1.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的孕产次及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
1.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指征的构成比比较 |
1.4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
2.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
3.两组手术方式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输血率、产褥病率及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比较 |
4.子宫横形环状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方法母儿结局的比较 |
第2部分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在治疗宫缩乏力中的结果分析 |
1.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一般情况分析 |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孕妇年龄分析 |
1.2 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孕妇孕产次、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
1.3 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
2.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手术指征及产后出血分析 |
3.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
4.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输血率、产褥病率及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分析比较 |
5.宫腔球囊组出血情况、球囊放置时间与出血量的关系以及球囊放置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
5.1 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分娩方式不同、球囊放置时间不同产后出血量及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
5.2 宫腔球囊填塞组止血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
5.3 宫腔球囊填塞组中联合使用其他止血方法的分析 |
6.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母儿预后及并发症的比较 |
第3章 讨论 |
1.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填纱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两种手术方法的讨论 |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病例发生子宫收缩乏力的一般原因讨论 |
1.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者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止血效果的讨论 |
1.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法安全性讨论 |
1.4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并发症及母儿结局的讨论 |
1.5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优缺点的讨论 |
1.6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止血方法选择的讨论 |
2.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球囊填塞组治疗子宫收缩乏力的讨论 |
2.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两组方法的一般情况讨论 |
2.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两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效果讨论 |
2.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两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优缺点分析 |
2.4 两组方法的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母儿结局的讨论 |
2.5 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方法的讨论 |
结语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产后出血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手术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第1部分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纱条填塞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的结果分析 |
1.两组方法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年龄分析比较 |
1.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的孕产次及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
1.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指征的构成比比较 |
1.4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
2.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
3.两组手术方式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输血率、产褥病率及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比较 |
4.子宫横形环状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方法母儿结局的比较 |
第2部分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在治疗宫缩乏力中的结果分析 |
1.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一般情况分析 |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孕妇年龄分析 |
1.2 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孕妇孕产次、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
1.3 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
2.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手术指征及产后出血分析 |
3.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
4.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输血率、产褥病率及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分析比较 |
5.宫腔球囊组出血情况、球囊放置时间与出血量的关系以及球囊放置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
5.1 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分娩方式不同、球囊放置时间不同产后出血量及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
5.2 宫腔球囊填塞组止血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
5.3 宫腔球囊填塞组中联合使用其他止血方法的分析 |
6.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母儿预后及并发症的比较 |
第3章 讨论 |
1.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填纱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两种手术方法的讨论 |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病例发生子宫收缩乏力的一般原因讨论 |
1.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者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止血效果的讨论 |
1.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法安全性讨论 |
1.4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并发症及母儿结局的讨论 |
1.5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优缺点的讨论 |
1.6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止血方法选择的讨论 |
2.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球囊填塞组治疗子宫收缩乏力的讨论 |
2.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两组方法的一般情况讨论 |
2.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两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效果讨论 |
2.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两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优缺点分析 |
2.4 两组方法的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母儿结局的讨论 |
2.5 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方法的讨论 |
结语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产后出血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引言 |
2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2.1 IVF-ET指证 |
2.2.2 中医辨证标准 |
2.2.3 结局判定标准 |
2.2.4 相关定义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剔除标准 |
2.3.4 脱落标准 |
2.4 中医药多途径联合介入治疗方案 |
2.5 研究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2.6.1 数据集的选择 |
2.6.2 分析内容 |
2.7 实施随访 |
2.7.1 制定及完善随访表 |
2.7.2 研究指标的记录 |
2.7.3 随访人员规范化培训及随访注意事项 |
2.7.4 质量控制 |
2.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2.8.1 数据库的建立 |
2.8.2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2.9 课题来源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分布总体情况 |
3.2 一般资料 |
3.2.1 母亲年龄比较 |
3.2.2 母亲初潮年龄、孕前体重指数比较 |
3.2.3 不孕病程比较 |
3.2.4 既往IVF-ET次数及孕产次比较 |
3.2.5 不孕因素比较 |
3.3 治疗结果 |
3.3.1 妊娠情况比较 |
3.3.2 成功分娩情况比较 |
3.3.3 妊娠者妊娠结局 |
3.4 孕期情况比较 |
3.4.1 产前筛查情况 |
3.4.2 孕期产前诊断情况 |
3.4.3 妊娠期合并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
3.4.4 妊娠期特有疾病发生情况 |
3.5 分娩情况比较 |
3.5.1 母亲孕期增重比较 |
3.5.2 母亲分娩孕周比较 |
3.5.3 分娩方式比较 |
3.5.4 母亲分娩期并发症及产后疾病比较 |
3.6 新生儿情况比较 |
3.6.1 新生儿出生性别比较 |
3.6.2 新生儿出生状态比较 |
3.6.3 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出生身长比较 |
3.6.4 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比较 |
3.6.5 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比较 |
3.6.6 新生儿疾病比较 |
3.6.7 新生儿筛查情况 |
3.7 子代健康情况比较 |
3.7.1 子代各年龄段人数分布情况 |
3.7.2 子代身长体重比较 |
3.7.3 喂养方式比较 |
3.7.4 预防接种情况 |
3.7.5 子代1周岁患病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
4.1.1 异位妊娠 |
4.1.2 流产 |
4.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 |
4.2.1 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 |
4.2.2 胎膜早破 |
4.2.3 早产 |
4.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剖宫产率的影响 |
4.4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 |
4.4.1 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 |
4.4.2 子代出生缺陷 |
4.5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子代喂养方式的影响 |
4.6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子代生长发育、患病情况的影响 |
4.7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助孕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
4.8 导师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助孕治疗经验 |
4.8.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术前应用 |
4.8.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术中应用 |
4.8.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移植后安胎应用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中医药介入辅助生殖技术母体及子代近期安全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5)孕期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在静脉栓塞及产后出血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动态监测孕期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建立其参考区间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D-二聚体在静脉栓塞及产后出血中的运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妊娠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抗凝及滤器置入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A-VTE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及危险因素 |
1.1 妊娠期病理生理学 |
1.1.1 高凝状态 |
1.1.2 血流动力学 |
1.1.3 血管壁损伤 |
1.2 危险因素 |
2 抗凝治疗 |
2.1 抗凝药物的选择 |
2.2 低分子肝素 |
2.3 普通肝素 |
2.4 产后抗凝 |
3 IVCF的应用 |
3.1 必要性及适应证 |
3.2 安全性 |
3.2.1 产妇方面 |
3.2.2 婴儿方面 |
3.3 有效性 |
4 小结 |
(7)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41例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妊娠多发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讨 |
论 |
(10)血管性介入治疗重度产后出血和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
2 讨论 |
2.1 产后出血的预防 |
2.2 重度产后出血的治疗 |
2.3 血管介入治疗产后出血并发症 |
四、PULMONARY EMBOLISM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 REPORT OF 2 CASES(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D]. 韩志萍. 汕头大学, 2020(02)
- [2]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D]. 韩志萍. 汕头大学, 2020
- [3]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D]. 李进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妊娠合并胸痛13例临床分析[J]. 徐霞,潘剑榕,周瑜,张延珍.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8(09)
- [5]孕期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在静脉栓塞及产后出血的运用[D]. 樊凤娇.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6]妊娠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抗凝及滤器置入治疗的研究进展[J]. 樊凤娇,朱桥华,董嘉尧,于新发. 医学综述, 2017(19)
- [7]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41例临床病例分析[D]. 吴纪芬. 山东大学, 2012(02)
- [8]妊娠与血栓性静脉炎[J]. Moseley P,Kerstein,葛杏林.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妇产科学分册, 1981(06)
- [9]妊娠多发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张翠,李计宽,段雅,靳颖. 临床医药实践, 2021(10)
- [10]血管性介入治疗重度产后出血和结局分析[J]. 李清秀,李华,马静. 临床急诊杂志, 2020(12)